首页 > 范文 >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0篇)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篇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引趣教学”作为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初中阶段居副科地位的地理科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顺利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现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引趣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故事引趣

很多学生喜欢听故事,地理老师讲课时能联系课文讲一个故事给学生听,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洋流”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开场白:1489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航行途中遇到意外:一艘帆船沉没,另一艘帆船上的船员又不听指挥,航行遇到极大困难。于是他向西班牙国王写信汇报一切。他把这封信装入椰子壳,外面涂满沥青加以密封再投入海里漂流他急盼这封信能尽快漂到西班牙,让国王火速派人来增援他,帮他渡过难关。可是这只椰子壳漂呀漂,竟被漂到大西洋比斯开湾一个荒滩上,一搁就是358年,直到1856年才被遭遇风暴而停泊到那里的船员们发现。椰子壳怎么会漂到比斯开湾呢?在海洋中传递“邮件”的信使是谁?他不是别人,而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洋流”。学生听了这一开场白,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疑引趣

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子提出,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呢?”马上就会有近半数学生争先恐后地相继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于是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知识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又比如在讲“地形的变化”一课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顶的岩石中发现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而在台湾海峡海底却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而学生若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上完了,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三、诗歌引趣

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从而转入新课的教学。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富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容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解长江时,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又把学生领进了寂静、美丽、辽阔的俄罗斯。

四、谜语引趣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一张纸,不太大,整个世界容得下;看方位查距离,不需再用测量仪”(地图)。“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然后开始讲新课,效果不错。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银河渡口”——天津等等。

五、歌诀、谚语、顺口溜引趣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六、时事引趣

世界上不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使它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迫切性。比如:中东海湾战争就是学习“西亚和北非”这一区域地理极好的引子。而在学习“我国的降水变化”时,可联系当前我国的水、旱灾害进行导入。

总之,教无定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多样,老师要尽可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电教课,甚至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课的幽默风趣等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篇

一、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影响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教学观念的影响,将传授地理知识,使学生到达应试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目的,从而构成了过多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现象。因此,教师认为地理教材中章节后面的活动资料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将这部分资料简单地为学生指点一二,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将完成教学目标当作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师为了到达教学目标,将超多的地理知识生硬地教授给学生,很少将地理知识产生的具体过程讲述给学生,仅要求学生理解、记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还有的地理老师正好相反,过分强调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资料,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资料进行详细地讲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课堂应讲述的重点资料,从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却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资料,使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主动理解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资料是一个不错的选取。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地球形状”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用心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前用纸折一个帆船,准备一个球,模拟船在球体上航行,平视球面上远航归来和去远航时船的桅杆、船身先后看见的顺序,然后再作一个比较,平视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纸船,看看二者的区别。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好认真记录,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状况得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分析潜力、思维潜力以及沟通潜力,还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快速地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够加深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动”的资料,将这部分资料作为教学素材,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高效地完成了课后练习任务。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教授学生基础的地理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潜力,从而

实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资料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后都设置了活动资料,这些活动资料具有必须的差异,有的活动资料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潜力,有的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潜力,有的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潜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活动”资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有的活动资料能够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活动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资料,教师能够利用这部分资料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难题及理解地理难点知识的潜力;有的地理“活动”资料有助于为学生搜集相关的地理资料带给必须的指导作用,教师能够利用这部分的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思维潜力、分析潜力以及沟通潜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动”资料能够帮忙学生对所学资料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资料的印象,教师能够将这部分资料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以便为学生带给充足的练习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潜力;有的地理“活动”资料,教师能够将其与所教的资料结合,为学生布置一篇小论文,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潜力。教师还能够将这些活动资料适时地穿插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学

效率和教学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活动”的资料,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目的。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政治立场;美育境界;艺术表现;案例教育;教学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的提高,除涉及到教师的政治信仰、理论功底、文化素养外,还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特有的政治倾向和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政治立场的鲜明、美育思想境界的浓烈、艺术表现的多样、案例教育的精彩、教学手段的恰当等一些技术层面上的要素。对此本文特从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政治立场要鲜明

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不可能回避它的政治立场观点的倾向,它必须符合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在这一问题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毫不隐讳地向学生宣传他们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谓的“优越性”,并将教育作为他们的政治教育重点,并对“对抗性政体”进行敌对性教育,同时开展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以培养符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观的接班人。

毫无疑问,我国在培养学生成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上,绝对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班人。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点是解决学生掌握有关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思政课”教育的目的,也是“思政课”教育的核心。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和立场,要在“思政课”教育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向学生传达我国新时期主流思想和时代的精神风貌,给学生一种阳光的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感召。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使命。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的定型期,可塑性很强,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思想,既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毋庸置疑,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的教化功能。除对从事“思政课”教师要忠诚于马列主义教育的原则要求,对教育对象有灌输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义务外,还要围绕学生普遍关心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举措以及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等时政要闻,及时地向学生进行正确解读和正面的引导,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意识和对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等时政要闻的高度关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有效地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我们不排除对西方等外国的一些优秀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播,但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和介绍西方等外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在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与弊端的两重性。切忌不能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价值观,不加区别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宣讲。针对学生对西方社会的科技进步、生活方式的推崇,要给予正面的、健康的引导,尤其是要对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的高碳经济、高碳生活方式要给予批判性教育。结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让学生从中认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利害关系,树立危机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树立公民意识,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美育境界要浓烈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由于它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很高的美育思想境界。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们普遍重视它的政治思想性的教育,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所隐藏的美育思想境界认识不足,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它的美育功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育功能,这是因为学生如果在人文方面有重大缺陷,那么在未来人生发展的空间将非常有限。而一个有很强人文素养的人会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独立精神世界。因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认同、欣赏,我们不能忽略它的美育境界的存在和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美育境界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化背景去空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政治教化功能,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它本身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和多元文化背景,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内容、美育元素、美育氛围,并由此烘托出美育思想境界。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美育思想境界,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异彩纷呈的现实图景的多种美育功能。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优秀的文化思想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也必然产生出的美育思想,对学生极具思想上的影响力,这种美育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外在的精神面貌更具内在作用的人文素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育思想境界的内在作用,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具有对人的心灵的撞击穿透力和对人的思想的冲击渗透力,正是通过美育思想境界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来实现的。美育思想境界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艺术加工创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育思想境界的艺术加工和创造,是由教师的文化修养、人文精神、艺术品味等方面的素质使然。当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把特定的教育内容还原到历史原貌和现实生活,并经过教育艺术手段的加工处理,又非常客观地以一种独到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对特定的教育内容进行解读分析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经典案例中的历史风貌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形象描绘,必然呈现出一种美育思想境界。这种美育境界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度分析,对教学内容的激情演讲,对教学所涉材料的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对优美流畅的语言的运用,对名言佳句的巧妙穿插等教育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在这些美育境界的感染下,引起学生身心愉快、精神亢奋、灵魂净化、思想共鸣等作用,都表明一个客观事实,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艺术手段烘托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育思想境界。这种美育思想境界实际上是教师将教育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再创造,把教育内容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来创作、欣赏。并把学生引入教育艺术的殿堂,把美育境界引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它融汇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情感囚素、艺术品味、审美情趣、美学修养等文化底蕴。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艺术手段所构建起来的美育思想境界,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思想的陶冶,培养学生勇敢、开朗、智慧、进取、创新等人文精神,这种启迪学生思维灵性,让学生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气的美育思想境界的教育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教育。

三、艺术表现要美妙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枯燥泛味的空洞说教,它本身承载了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它除了要求教师对思想理论教育要有真才实学以外,还需要教师要有真情实感和文化素养。

首先,艺术表现需要教师的教育激情。只有富有激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有艺术的感染力。教师的教育激情,来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热爱,来源于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化底蕴;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领悟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来源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激情发挥,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追求的真情流露;并将对真理的追求、对邪恶的憎恨、对善良的推崇等思想个性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表露无遗地传递出来,并恰当地用充满激情的情感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教师在激情流露中,有抑扬起伏和舒缓快慢的节奏韵律。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始终贯穿一种执著的爱意,充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基于教师的这些情感因素,才使得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以一种昂扬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循着教师激情下的教育思路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思考。由此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艺术表现需要教师高超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表现上,能够巧妙自如地借助优美流畅的语言节奏韵律,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这种语言韵味所传达出来的语气、语境、语意等语言艺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既可以用自描叙事的手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教学内容,又可以用浪漫抒情的手段以诗情画意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这些语言艺术的表现力,既可以把教学内容讲得声情并茂、清新灵动,又能将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表露无遗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丽。

再次,艺术表现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放在时代背景中,放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文化背景下,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现象中,甄别和筛选出具有思想价值、知识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并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等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巧妙而艺术地结合讲解当中,最大限度地给予艺术的表现张力,可以是娓娓道来的叙述,可以是层层递进的深度分析,可以是妙语连珠的比喻,可以是诗词散文佳句的借用,可以是名人名言的引用,可以是旁征博引的推理等艺术表现力的教育形式,只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内容,只要符合主旋律精神,只要合情合理、运用得当,就能使教学内容传神入画,就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就能引起师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互动。

四、案例教育要精彩

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当前社会和过往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等事件选取与教材的理论知识契合的案例,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而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很好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育形式,由于它生动形象并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广受学生欢迎。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是案例教育就一定深受学生追捧和认同。究其原因,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信息社会,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途径、渠道很多的情况下,学生的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理解力强,这对我们的案例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案例要服务、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

案例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案例教育要有思想性和针对性,要有精辟的思想分析和独到见解。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教师积累的案例素材要多、要精,选取的案例应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举证和案例分析要合情合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找出案例中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本质特征,由此归纳总结并建构和深化理论。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与所举案例包含的思想道理融会贯通,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有趣而富有思想教育意义。其次,对所选案例的教学不能只是讲故事般的叙述,而是要对案例的内涵进行挖掘,要有深度思想解读,给学生留有余地回味思考,使学生透过案例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进行思想上的反思、反省、提升。通过案例举证和逻辑分析让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以案说理、以理解案、理案结合的有效教育。

案例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所选取的案例要贴切,要符合教育教学的目的,契合教学内容并与之相呼应。选取的案例要经典、新颖。所谓经典,是指案例具有深遂的思想性、代表性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所谓新颖,是指案例要有独到的视角和前瞻的思想,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能一味哗众取宠或为博取学生一时的好感而罗列一些不恰当的或低级趣味的,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案例充斥教学过程,否则,案例教学不符合或背离了“思政课”的教育宗旨而失去“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因而应选用经典、新颖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以澄清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迷茫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其次,要把所教理论知识贯穿于案例之中。所选案例情节应精炼,篇幅不宜过长,既要选择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兴趣爱好的案例,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需求;也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联的正反俩方面的典型案例,案例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思想震动,形成台上台下的共鸣。再次,案例选取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选取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案例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极大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今后走向社会、融入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教学手段要恰当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教学手段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视觉、思维、方法上的三维立体化的特点,使得“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知识传递的途径以动画、数字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授课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使学生从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中感性地认知理论知识的客观性与针对性、生动性与形象性、真实性与可靠性、层次性与逻辑性等特点。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以快捷、动感、立体、直观等感性特点呈现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这些都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利方面。但现代教学手段有它的弊端。一方面可能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动画、数字图片等教学形式来解读教学内容,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停留在理论知识表象演绎,而没有深入地剖析教材所蕴含的更多、更深层次的思想知识和文化背景。同时现代教学手段中过多地采用动画、图片演示教学内容又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使学生只为好奇、只图新鲜而不去深入思考问题,只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忽略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和电子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而忽略了教师应具备的深厚理论功底、广博知识、文化素养(书写能力、板书设计)、语言能力等基本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起到学高为师的示范作用,难免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而对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不够、知识牵引不足等缺陷。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教学 优劣

一、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的优点

1.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以前的教学模式十分简单,教师带的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最多再加上一张地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一些学生因此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本来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时空跨度性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怡人的山山水水,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抽象的空间天体和自然万物。但由于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至使地理教学失去了它的本质。但是现在不同了,多媒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作。还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还能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又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精深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2.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管齐下,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所有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一提到要记忆头就痛。其实,要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各器官要全运用起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就好了,因为多媒体教学还能播放影音,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做到了观赏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记忆山川河流、品味民间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

3.可以烘托课堂气氛,突出人文色彩

在2000年,地理教学改革,新教材出炉,强调地理教学的人文性。地理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地图有所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此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典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而又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一优越性,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4.可以创设意境,进而感染学生

有不少内容离我们这个地方很远很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有很大的难度。比如火山、地震,如果要我们进行讲解,感动学生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多媒体能做得到,加上它配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又是恰到好处的音乐……再加上专业人士的解说,就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思绪。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这股热潮一刮就有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起多媒体来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去多媒体。既使在地球仪教学中,也有不少的人盲目选择这一手段,将各个地方表达出来,想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宫,耳到、眼到、心到,感受知识……诚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个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如果把学生看作是一种容器,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又被动地学习,那么创新思维又到哪里去了?又从哪儿来呢?

2.课件制作比较困难,不利于推广

多媒体又不是简单的声、画、像的简单组成,一个好的课件,不但是声音、图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而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必须对声音、图形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比较熟练,然而在我们这边远的山区,对计算机才走进学校的教师来说,无凝是件比较难的事。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也只能懂得皮毛的东西,再说其它科目他并不熟悉教材,条件又比较差,有这没那的,这就使得每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难度大大增加了。

3.工作与生活中难找到教材所需要的素材,也不利于课件的制作

制作一个课件时最令人头痛的是去弄素材,这是每一位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占去了教师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准备一些“米”,只有平时“深挖井、广积粮”才能有充足的资料,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

所以目前最关键的应该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培训,培养大家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积累,变被动为主动去制作课件。变为了应付交差了事的去做课件为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件,而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

2.《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党校 政治理论教育 实践方式 实践意义

党校教育工作中,政治理论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对党校的学员开展政治理论教育,重在提高学员的政治理论应用水平,以回到工作岗位中提高工作效率。党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注重采用教育的实践方式,确保教育要针对于实践展开,以切实地发挥党校传播理论的作用,使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实践意义。

一、党校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方式

党校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培养的作用,就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教育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校在政治理论教育中,不止于向学员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学员的探索意识激发起来,让学员作为学习主体存在,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党校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与学员之间换位思考,在教学中从学员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使学员能够透彻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并提高思想觉悟。

1.整理知识脉络,重点知识突出

党校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员在课上就能够深入领会主要教学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要参考,根据学员的知识需求设计教学模式,做到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要根据学员的工作实际对教学内容予以延伸,做到政治理论内容与学员的工作实践相互融合[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整理知识脉络,将所有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将学员的工作内容融入其中,让学员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对政治理论知识予以理解,随着理论知识点明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重点知识突出。对学员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员在讨论中沟通,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从中融入提问教学模式,让学员针对问题展开思考,在思考中对政治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学习,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2.注重思想教育,强化道德渗透

党校教师在开展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员深入探究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将道德教育内容渗入其中,以在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员的思想素质提高,特别是道德品质要进一步加强,以丰富学员的理论知识,懂得在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在党校的政治理论教学中,思想教育至关重要,要注重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政治理论教育中,不仅可以指导学员在理论学习中使知识系统化,而且还可以促使学员从政策的教育对政治理论知识予以理解,并将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下来,落实到行动中,使得学员的道德品质得到验证[2]。在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学员中成为他们效仿的典型,对学员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助于学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思想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学员综合发展。党校不仅教书,重在育人,所以,以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对学员开展思想教育,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针对性地渗透道德内容,对学员予以适当地指导,可以使教学对学员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时代,在党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中也要迎合时代环境引入信息技术,做到多媒体资源合理利用,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文本形式信息传递,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处理文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图片信息等等,让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多种形式传递。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感染力,激发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要求,教师可以请学员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运用了政治理论对材料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扩展教学空间,还使得学员的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多元化[3]。比如,对党校的学员开展“三观”教学,可以让学员列举一些单位中的典型事例,在时事政治教学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数据和视频,将教学内容用动态的图像展示,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逼真,学员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直观的印象。抽象的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深奥的哲理以学员们熟悉的事例呈现,有助于帮助学员对政治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员的政治觉悟逐渐提高,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二、党校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意义

1.教师的教学具有艺术性

党校要提高政治理论教育的效率,就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以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吸引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员之间处于同等地位,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从而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4]。政治理论教师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引导学员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学具有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改变,路线方针政策也会发生改变。为了让学员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要对学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予以塑造,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员起到知识引导作用,帮助学员树立政治理论学习意识,并自主地将政治理论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予以关注,不断地更新知识,创新思维模式,使自己的综合能力符合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党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够真正意义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提高政治理论教育质量,就要强化政治理论实践方式,以使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雅静.浅谈h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提高措施[J].才智,2014(28):209―209.

[2]李永新.简论党校政治理论专题教学方式的创新[J].新西部,2016(14):156―156.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6篇

1、培养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的关键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什么科目,只要对一门科目有了兴趣,那么即使是再难学的科目也会有着攻破困难的决心,鼓励自身一步一步地往前进。但是兴趣,也并不是说培养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还需要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地理看法的转变,我们明白高中地理不一样于初中地理的学习,所涉及到的方面很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很多,给出一道图,就需要学生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建设、经济发展等等。而这些往往一下子就击溃了学生想要学好地理的决心。

因此,兴趣很重要。首先,能够培养自我对地理的看法,地理不是简单而枯燥的读图、看图,而是学好地理益处多多。比如,能够先从身边的事情出发,培养自我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当主持人在进行广播时能够适当的联想自我学的地理知识,看电视的时候不要沉醉于泡沫电视剧的体裁,能够将遥控器转播到世界地理频道,在欣赏世界大好河山的同时,阅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长,还能够时刻联想到地理课本的一些知识点。其次,联系生活实际,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增加对地理的趣味性地理学科的学习并不是脱离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实则我们息息相关在观察每一次的太阳东升西落时,能够联想到每个季节的昼夜更替及时光长短,晚上的云多少,关系到夜间温

度的高低,学习了大气环境后,就能够利用大气自身的逆辐射具有保湿的作用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能够防霜冻。不怕地理难学,就怕自身对地理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的指引,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感到吃力。因此,地理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其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

2、倡导自我学习,反馈学习的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并能够用这些学习策略解决。

3、要充分理解课本,掌握课本知识

其实,课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精华。课本教材是其重要的支柱,高中地理也不例外。在掌握了必须的学习方法之后,就必须要熟悉课本,要对课本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必要的理解,该死记硬背的就下狠心、花时光努力的背诵。该深刻理解的就务必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阅读并积极思考,从而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与理解。相较于初中地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更为系统、复杂、理解难度比较大。所涵盖的知识点也逐渐地增多,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就有必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对不一样学期的`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比如,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的学习,能够先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解、消化,这样才能在做决定、推理等问题时游刃有余,不会混淆其中的概念。另外,一些原理性的知识。就要紧抓基础知识,一步一脚印的掌握、过关,气温气压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态平衡的条件差是什么类似于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就需要理解的基础之上做到举一反三。除此之外,每一名学生都就应透过对课本知识的总结归纳,构成自我的一套学习规律,只有构成自我头脑中的特有的学习方法,才能够真正地将所学运用到所用。学习地理,不仅仅要讲究方法还需要一股子韧劲儿,应对困难的时候不能够轻易地放下,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那就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不懂的就请教老师、同学,多做题、勤复习,遇见困难解决后记下,不断地总结经验,把容易错的知识点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样有助于提醒,有助于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其实,高中地理的学习不一样于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更多的是讲究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的地理学习则是更多地在强调为什么。因此,对于刚刚从初中步入到高中的学生来说,需要转换当初学习地理的观念,多问些为什么。我们要重视高中地理课本,其是多位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 总结的经验,其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忙。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我们要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自我学习,并找到适合自我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潜力。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7篇

比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章内容时,因为是对三个临近中国,又位于亚洲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和既临近中国,又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东南亚进行的介绍和概述,于是,在课前,我将班里学生4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等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点进行了解,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概括,课堂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发言。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改变了教师以前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也都乐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进去,有助于我们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即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8篇

摘要:新时期新教学,如地理等边缘学科怎样才能最佳适应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关键词:素质;创新;教育;地理思维;培养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到数理化、生物和天文学等,知识跨度大,实际应用广。从古自今,一直在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探讨。然而,随着认知和社会需要,它落入边缘学科范畴。形成一个学生听的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兴趣降低;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教亦不学;因考而学,不考不学的怪圈子。为此,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进而运用上它,我们得双份地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辩论、自学讨论、动手画图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角色扮演、新闻发布、小老师上课,乃至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搜集资料、展示、汇报等等,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达到此效,我们得明白地理教学为何学、怎样学,它的目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遂,地理思维辨别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因为惟有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地理思维辨别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从简单的地理现象认知,到理解以及分析,进而最终的解决一些简单地理现象问题的运用。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任务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首先:素质教育,自主创新

第八次新课改施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地理新教材遂配套体现了自主创新和实践运用的精神,以培养学生思维辨别能力为目标。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促使全面成长。当代学生视野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多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个性化、自主性、全面成长,培养思维辨别能力的成长的目的。

其次:目标明确,培养为本

通过了解地理现象,直指地理原理;充分应用实例来判断、分析、评价地理原理。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和“阅读材料”,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增强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独自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解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辨别能力的成长过程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掌握思维方式,理解知识;广泛的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

最后:突破难点,扫除障碍

教学难点,即学生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视学习为苦役,甚至产生不学的念头!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和运用性难点;亦可分为发散、综合、抽象难点之分。不管怎么分,教师都得有针对性的在教法、个性化上予以化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个性化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9篇

一、初中地理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甚至与学生形成一种“敌对”的关系,那么,学生就很难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地理教师与学生也很难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情感教育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立的人格,要能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和生活上的益友。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情绪带入课堂,要大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能够平等地与学生探究地理知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心,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与活动的工具,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语言,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把学生吸引到神圣的地理殿堂中来。伴随着多媒体的课堂应用,教学的模式也变得丰富多彩,使得教学生动与形象起来,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与兴趣。但是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依然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很容易被学生形象直接地感知。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把一幅幅形象的地理画面带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地理教师还要了解地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搜集一些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丰富自己的知识,要把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语言的魅力,刺激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初中地理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初中地理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心理与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创建幽默风趣、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由于其涉及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所以与其他学科有具有独特性。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修养,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地理人才。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学生们在教学里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们习惯于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学习时很被动,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考察方法只有考试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都受到了限制。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积极性受挫,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方法创新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需要老师们有着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根据学生们学习的心态和接受程度用心研究。

1.多种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带着兴趣来学地理,学习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强的心理阶段,对新生的事物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点拔和引导,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有趣的素材,比如“风吹石头跑、氧气稀又少”(海拔较高);“早穿袄来午穿纱,围着火堆吃西瓜”(早晚温差较大)的趣闻,并充分利用这些有趣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大陆漂移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这几个颇具趣味性的问题立马就会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会产生求知欲,希望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求知欲会让他们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更有积极性。当然对于教师也有要求,尤其是幽默的说话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和谐师生的关系,往往可以让昏昏欲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可见兴趣会带着学生们自己主动去探索,这样就比被动的学习效果强很多。

2.游戏教学的巧利用

地理游戏教学是指在地理的教学中,老师使用很多和地理相关的教学游戏来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游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们参与到其中。这种游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并且边玩边学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被调动还减少了很多的学习负担。首先,可以采取猜谜的方式,如四季如春(长春),这种简单的谜面,可以加强孩子们对地理事物的认知。再者,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拼图,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时候,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形状是记忆的重点,如果用拼图的方式让学生们来学习,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们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游戏的方式简单轻松又很高效,学生们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老师们的教学目标也更容易完成。

3.合理利用书本上的图

初中地理课本上有很多的图,学好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让学生们记住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称很容易,可是让他们在说起名字的时候就可以想到这些事物的位置、形状以及彼此间的关联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让他们单纯地去看这些图,还不能深刻地记住,不如改成画下来。例如在讲到大陆板块运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研究大陆板块的运动轨迹,再把学生们分成几组分别去画不同的大陆轮廓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派代表上黑板去演示板块是如何运动的。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手会让大脑把这些知识记得更牢固。再例如学生在学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图时,可以把这个铁路干线图画在我国的行政区域分布图内,一方面可以了解到铁路干线之间的交叉分布情况,另一方便也方便更直观记忆铁路干线沿途经过的省市有哪些,在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里的常识问题帮学生们巩固这些知识,并且这也训练了学生们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每天给学生们五分钟

我们反复强调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什么比给学生们五分钟让他们表现自己更好的方式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对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有好处。例如,在课前的五分钟每天让一位学生说一个关于地理的小段子,可以是根据自己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给其他学生出的小题目,可以是生活中发现的地理现象,可以是一些奇妙的故事事件和大家分享,也可以是给别的学生们提出问题寻求回答。一个星期评出一位说得最好的地理新星。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探索发掘有关地理的知识,提高兴趣,更会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也会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感,不仅仅是听的那一个,更是表达的那一个。

三、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展和教学进步,还会涌现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让学生们可以以轻松愉快的情绪在这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而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但会让学生们更喜欢地理,也会锻炼学生们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学生们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与时俱进方能不落后,教学方法也要经常总结,达到教学的目的。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小学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必然以社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4]小学语文传统教育的旧思想和理论能否顺利地退出历史舞台,新思想和理论能否成功地进入主渠道,主要取决于与新教育理论和思想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的积淀程度。因此,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只有深化政治领域的改革,摒弃权力裁决一切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创新和培养人才的宽松环境,真正做到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才能促使原创的生成和思想大师的出现,最终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到达成功的彼岸。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反思。中国的崛起需要培养时代新人,而新人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新教育改革和新教育的创成需要全新的理论和思想指导。然而,我国教学论是引进西方理论而来的,并且一直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实践检验,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不足与缺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在继承其优点的同时也接纳了它们的缺陷,这些不足与缺陷经过长期的实践积淀,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张力,严重地阻碍着新课改的实施。例如,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如同流水线一样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与爱好,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机械刻板的程式,使小学生丧失了成长的活力,最终扭曲了教育的本真含义。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反思,难以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舒尔曼和舍恩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反思实践”理论,强调指出: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学科知识,也不是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简单相加而成的知识,而是一种融理念、行动与个体选择性行动于一体的反思实践。

教师的反思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的远期效果,不要以阶段性学习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反思,应从有利于个性发展、有利于思维创新、有利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角度进行。因此,教师只有对“新课改”的理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为其课堂教学行为提供实实在在的理论支撑。实质上,语文教学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语文教学反思模式是教师反思问题的思维形式,我国语文教学反思目前尚无固定的模式可循。根据其思维逻辑的不同,我国著名教学反思研究者熊川武教授结合国外教学反思模式的三种基本类型,即“埃拜模型”反思模式、“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反思模式、“拉博斯凯模型”反思模式,进行风格比较以寻求适合我国“本土化”的语文教学反思模式。[6]

当下教育环境难以扶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绝不仅仅是教育界内部的事情,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和考试文化的烙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学生择校、就业都由考试成绩决定,考试由此具有管理功能、心理调整功能,同时又对中小学的办学具有引导功能。考试不仅是考生的事情,同时也是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事情。它不仅呈现出稳固的地位,而且对任何不同的声音都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基于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没有建立与预期完全相适应的考试制度时,必定会造成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缺乏必要的、广泛的社会支持。在我国,现在的学校系统以及教学大纲等几乎都是源于国外,在规定的时间里要通过一定的考试,学生家长不可能希望如同新课改倡导的那样,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学习。同时,新课改理论对活动、游戏之间的互动是模糊的,并且在实践中更容易走样,这对于视正规教育为子女前途命运的家长来说,显然会引起反感。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家长的希望和梦想。考试不仅是在考孩子,更是在考家长。许多家长并不希望进行所谓的新课程改革,他们认为改革就意味着风险,成功了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国家只把它作为一次教训,而孩子的前程就可能毁于一旦,他们不愿拿自己孩子的未来做实验。[7]

为此,家长对新课改难以发自内心地支持。小学语文教师资源储备欠佳。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技术层面的简单调整,而是全方位的范式转换,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的调整、思维方式的改变。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将新课改完全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对传统教育不是采取扬弃而是采取简单抛弃的态度,使新课改失去了生存的文化之根,造成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多停留在形式上及浅层次的相关层面上,对课程的某些理念的理解片面。由于对新课改认识片面、理解肤浅,导致教师不仅缺乏自主的、恰当的方法,而且缺乏对课程教材的处理能力。新课程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即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适当地运用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可以传递给学生。没有激情就没有探究,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摆脱那种单调、死板、僵硬的教学风气,以及敷衍了事、不敬业的工作态度。为此,教师要从源头上转变教学态度。只有教师的教学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彰显。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由旧到新的过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态度的强度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教学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教学态度的强度(加强或减弱)。二是教学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教学态度代替旧的教学态度。如对课程改革由反对变为拥护、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讨厌变为追求等。[8]

借鉴与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国外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其产生的土壤生存和发展,培养出理想的人才,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就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而言,引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思想及理论的创新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扎根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土壤层中。只有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状况、文化程度了如指掌,才能把握小学语文教育文化土壤层根系的涵养。否则,就不可能产生引领本土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理论和思想。第二,必须有思想和理论创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制。思想和理论的产生除了要有生发的土壤层,还要有思想和理论成长的外部环境,最主要的是家长、教师、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论的包容度、认同度。小学语文新课改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就必须走与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因为任何新文化不论多么新,都是对既有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的继承和放大。漠视了继承所蕴含的生存意义,它不仅没有根植于传统教育理论中,更没有根植于新课改的思想和理论中,这就必然导致新课改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继承就不能生存,而没有了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因此,在借鉴国外理论时,必须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适合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土壤。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理论应是当务之急,也只有做到将国外教育理论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使其适应本土的教育状况,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和创新是对国外教育理论加工的两种形式,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是为了发展,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外来文化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为了发展。借鉴与创新两者都是手段,都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个目标。塑造学生个性,确立现代学生观。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它是由个体、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因为学生的差异既是教育之基础,也是学生发展之前提。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缺陷及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缺陷及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就是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接纳、宽容学生的错误,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每个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教师要把珍视学生的独特性,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作为其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应发挥其社会职能,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为此,新课程要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创新等过程,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体会探索过程,体会自然、社会、人类生活与自我成长的联系,实现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改变观念,重新对人才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学生作出科学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发展性、全面性、综合性。更新价值取向,转变学业评价体制。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强调教育与时展以及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标应该是新课程所要求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改要改变单纯的以知识掌握为目标的价值倾向,改变以纸笔为检测手段的考试,要不断突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考试的内容应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必修的全部内容,不仅仅强调书面考试,更应该强调实作考试。书面考试和实作考试两者要相辅相成,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制度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使得记忆型学生可以取得高分,这种“以分量才”的评价标准必然误导学生“分数挂帅”,忽视智力的全面发展。考试应当强调实作考试,以考核小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的能力为主,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考核成绩,以激励小学生开发潜力,另外要做到纵向探究和横向拓展相结合,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使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而且,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研究型人才。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教师素养,更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者,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反复探究生发智慧。史密斯(CochranSmith)将教师搞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9]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发展专业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智慧的生成。智慧是个体在知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灵活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一种创造性能力。教师智慧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教育和提升。教育智慧的渗透体现在教育活动中,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性地驾驭,敏锐地反应和灵活地应变,是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10]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智慧,要求改变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本位观念,改变教师仅仅学习知识的传统做法。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必须是注重智慧生成的培训,有智慧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具有创新性价值的人才。这种智慧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保持不断进取的态势。小学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而且从理论上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的学习,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学者Buckingham(1926)认为:“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一种领域,而是一种态度。”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1篇

地理艺术化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是大概念,内涵深刻。课堂教学是小概念,意义单纯。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而课堂艺术化教学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全国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就像浩瀚的大海,课堂艺术化教学就是优美的浪花,艺术化的课堂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

初中地理,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这给我们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也限制一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课堂艺术化教学,为学生最佳学习方法呢?本人总结有以下几点: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矫正学生学习观念;艺术化教学;情感教育。

一、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只有注重本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让过去的教学由“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二、矫正学生学习观念

现在,学生中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在初中,已经让很多学生在知识方面出现了缺陷,她却不知在远古时代,人们却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当时学识渊博之人的代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从心里就没有在意,所以在上课时,不用心听讲,不做笔记,只认为这是一门背科,到了期末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一点都没有,也限制了个人智力的发展。要使自己的知识、智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它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大脑对已有知识系统的加工、整理过程,即在整理、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只有不断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学生学知识才能学得更快、更深、更活。

三、艺术化教学

1.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改变过去一些老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着力改变学生总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板起面孔教学,多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热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把课间松散的情绪吸引到地理课堂上来。运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教学等多种手段,让课堂充满艺术化。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2.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学习独立性,有较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善于表现的学生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老师应注重培养其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对回答问题主动和取得成绩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

3.让教室由“讲堂”转变到“学堂”。

艺术化教学就是教师要将学生领引到多彩的地理殿堂,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课堂虽小,却能遨游世界,领略世界的大好河山,周游各国的`旅游景点。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图表和记忆材料特别多,除让学生自己绘图表以养成以图释文,以图释理的习惯外,教师的创造性简图炼表锤句示范非常关键。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产生联想,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要把自主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可以把一些知识进行整合,把一些知识编成一些顺口溜或编成三字经,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灵魂,老师在板书上对地图要运用自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得了知识,就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是一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教师应创设出适当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体验生活。

四、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感情的力量也是强大,它有时会左右一个人的喜恶;情感它也是神奇的,有时会点燃一个颓废者心灵深处的希望;情感也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这名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就会有较大提高。如果这名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也许这名学生在这一科上的成绩会一落千丈。只有学生在充满对教师的尊敬、信任、佩服、爱戴、课堂气氛和谐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老师轻松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过程要开放和灵活。这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良好记忆,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一些教学方法,我的地理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历次的教学评估中,我多次获同级第一。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2篇

论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 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 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 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 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 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 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并要经受毅力磨练,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达到德 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 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 了解和友好往来,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 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群众,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反动 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 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 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 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 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 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 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 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二、渗透市场经济意识,培养新型人才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经济地理的教学目的 就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布局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和特点,并尽量运用这些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生产服务。

我国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七个经济区域。三大经济带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 性规律差异,东部地区人口集中,气候良好,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中、西部地带土地资源、矿 产、能源资源极为丰富,东部地带经济的优先发展为中西部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中西部经济带尤如 一头醒狮。我国的七个经济区域是复合型经济区,是兼有远景和类型特征的综合经济区,是类型与综合过渡型 经济区。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 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的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布局。为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地理知识的学习加深印象,加深 了解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地理教育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教材的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 产建设服务。生产和原料分布的知识,生产联系的知识,国民经济发展的知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林 、牧业和渔业生产活动等,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与这些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对进行 各种生产有重大意义。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初中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 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 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 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 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出现“民工潮”、“打工妹”现象,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的角度进行分 析:市场经济的建立,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的中心城市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使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的优势显示出来,从而导致贫困地区成千上万人口开始向中心城市转移,形成 每年季节性的“民工潮”。从而增加了贫困地区资金来源,缓解了劳力过剩问题,还带动了信息、资金、技术 的流动,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大大加强。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培养 跨世纪新型人才。

三、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因为地理涉及到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有了地理知识就会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地理问题 ,又是物理问题,也是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反之,学生掌握了万有 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在地理教学中,还有时间的 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 ,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学生掌握了化 学知识,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也是一个 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四、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 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 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 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 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 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人这 样做,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总之,地理学科在其他的许许多多的领域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作赘述了 。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3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功能

1。有效性提问的启发与培养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类型多为记忆型提问(如:什么是季风),观察型提问(如:找出地图中里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问(如: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此三种提问类型均为低层次提问类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记忆,以及学生观察直观材料的潜力,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应用型提问、探究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类型,无法锻炼学生分析、解决与评价地理事物的综合性潜力,且提问的次数较多,随意性较强,使得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问普遍缺乏目的性与策略性。对此,有效性提问立足于地理教学目标,增设相关提问类型,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

2。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方式与资料缺乏应有的设计,一方面是提问形式过于单调,趣味性不强,无法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问利用设疑吸引法、反诘提问法、层层递进法、比较提问法等多样提问方式,优化教学的趣味性与新颖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问题设置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效性提问明确提问的发问点,包括预设导入提问、预设衔接点提问、预设图样提问、预设课后思考提问等各种提问策略,对应不一样的教学需求,指导学生参与教学。

3。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有效性提问还具备教学的反馈与调节功能,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反馈主要存在于理答环节,在传统地理教学提问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问题答案多于问题本身,忽视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且教学提问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有效性提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与拓展,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认真倾听,适时点拨,实现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调节功效是指教师提问为教学建立的节奏性,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提问不重视提问的简洁与准确,模糊性问题常常影响教学的连贯性,有效性提问重视教师的提问表达技术,旨在为实现物理教学过程的流畅奠定语言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策略

1。紧扣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提问类型。高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利用多元提问类型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在提问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为例,可设置如“地球上淡水储量占多少”“、淡水主体有哪些”等概念性问题,对应知识性目标;透过地理图表观察,提取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对应树立学生水资源保护观念的情感性目标;透过设置“人类采取哪些措施缓解黄河断流”等问题,对应方法性目标,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在提问类型方面,应多采用应用型提问(如:运用案例归纳放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型提问(如:你对我国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问(如:为什么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呢)等等,创设学生的问题情境,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潜力。

2。强化教学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应强化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设计,比如《工业地域的构成》,可采用设疑吸引法,“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不聚集在一齐?”引出工业分散课题;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可加入中国玩具鸭与淘金热的故事,以“中国玩具鸭怎样在海水运动中到达英国”的设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发问点设计,发问点设计旨在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以新旧知识的衔接需求为例,可透过预设衔接点提问来实现,比如,《人口的数量变化》,“我们已明白人口增长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呈现不一样特点,那么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一样国家,人口增长又有哪些特点呢?”由此承上启下,从时光变化教学自然过渡到空间变化教学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高中地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教师重在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在理答的交互性方面,教师应完成基于问题的“倾听DDD评价DDD引导”过程。比如,教师提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学生给出“交通与资源”的答案后,教师应用心评价:“很好,还有哪些其他条件?”引导学生探究遗漏的“水源”条件,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具备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水源条件呢?”从而逐步深入教学进程。在训练提问表达方面,教师则应力求语言的简洁准确。比如围绕地球公转运动提问,教师应将诸如“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的关系”准确到“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道,将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这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契机。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

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和尺度的,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义。在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应当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院校同样是高等学府,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殿堂。绝不能狭隘地将高职教育理解为就是职业能力培训,就是以培养“才”为唯一目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对“人”的培养。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变成能工巧匠式或“手艺匠”式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高职院校就会变成生产合格“产品”的“工厂”。因此,必须从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和谐发展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将人文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不能例外。

人文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其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认同并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工作,贡献力量。这一点对于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是至关紧要的。但也要看到人文属性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内在属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学科来看,不是只涉及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人民的福祉、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与世界的前途,只有从政治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统一中,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不可没。但是,在有些地方也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认同和欢迎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单调的理论宣传和乏味的政治说教,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力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人文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统一,通过倡导人文教学,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领域,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意蕴,摆脱说教意味,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大学生的认同感,这是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完整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属性与人文属性兼备的课程,人文属性是与技术至上、功利至上、个人至上相反对的价值取向,具有开放性、超越性,集中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概括言之,有以下四个方面:

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不是以“致用”为目标的课程,而是追求“无用之用”。这种定位在表面上看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相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由。专业课的用处是显性的应用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用之用”则是隐性的,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旨在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使学生不为专业所局限,不为技术所束缚,自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尊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把别人当工具,不把自己当奴隶;遇事能够思考是否应当,进行价值评估(价值理性),然后分析是否可行,提出行动方案(工具理性)。

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人们都生活在现实之中,要更好地理解现实,就不能缺少历史意识;要更好地把握现实,就不能不关怀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虽然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本身就是一门史论合一的课程,离开了中国革命史和_史,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无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充满着热切的未来关怀,教育学生要具有未来的眼光,关心社会和自己的未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个人理想要自觉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历史课,也是理想课。

社会责任与公民素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和栋梁,所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的面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责任课,要帮助大学生摆脱个人至上、自我中心的狭隘观念,从理论上说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但主要在于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可以通过伟人和先进人物的具体介绍,展示其胸襟抱负、理想情怀、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教育学生树立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现代公民课,要使学生摆脱数千年专制传统遗留下来的权力本位(亦即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人治观念,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义务观念、公德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规范,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核心部分。

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在现代世界,大到国家、民族,小至个人,如果没有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是难有大作为、大成就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以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学生的理论水平为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必要的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应当成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坚持并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既可以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够把握其中蕴涵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矛盾分析、大局视角、求实态度等方法论原则,从中学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实现

要切实挖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努力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教育意识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转制而来,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历史文化积淀不足,尚处于创业阶段,自身传统还在形成之中。所以,与人文学科齐全、文化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人文教育容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盲点”。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其特殊的人文属性所决定,必须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与活生生的人的对话,在教育者的心中一定要时刻有“人”的存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特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政治原则,遵守政治纪律,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也不能单纯地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内涵,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到人文教育之中,在人文教育之中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责任,树立人文教育意识,这是开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思想前提。

全面改革教学,贯穿人文教育理念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对人生、对社会的困惑,还有一点青春的迷茫甚至叛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主动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内心世界,主动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想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意蕴,必须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严格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又要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善于捕捉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思想困惑和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引导,证明理论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既要认识了解马克思、_、、_这样的伟人,也要认识了解张思德、雷锋、王顺友这样的普通人,认识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世界和精神追求;可以尝试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字浅显、篇幅适中的原著,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领略理论的魅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历史图片、专题纪录片、电影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受到教育,获得启示。在考核方式上,要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为重要依据,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也要适当增加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使考核具有开放性,切实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人文教育榜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发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自觉地以“人师”而非“经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砥砺德行,学习新知,言行一致,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自豪,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热爱,用满腔的热情、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良师益友和榜样。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钻研教学艺术,修炼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摒弃说教,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春风化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受到人文教化。

参考文献:

[1]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0,(5).

[2]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3]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4]顾明远.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N].南方日报,2005-02-02.

[5]邬大光.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N].南方日报,2005-02-02.

[6]朱小蔓.道德人和知识人的统一[N].南方日报,2005-02-02.

[7]熊惠平.“穷人经济学”与全纳教育: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话语[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5篇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横跨文理两科,它的综合性极强,既有复杂的自然事象,也有纷繁的人文现象,如果我们只是运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或者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讲解,对于那些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且存在于遥远空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起来具有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从而建构出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引入直观化电教手段———即多媒体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电子信息交互综合处理的技术,将它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形兼备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因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视觉分享功能,增强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节内容的知识点,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展现了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亚洲象、竹楼、竹筒饭、望天树、绿孔雀、独木成林等等,并配以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作背景音乐,而后,我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于是,学生立即被眼前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吸引了,他们都聚精会神地盯着投影屏幕,看得如痴如醉……这样,我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受到了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与以前相比也显得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比传统的直白说教好得多。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6篇

地理是一种修养,地理是一种气质。地理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理想境界是和谐发展,这是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场所,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发展和谐的地理教育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气氛。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地理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地理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过分,自不必多言。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协调和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同时还要有时代性,不断优化地理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方式等,以突出其教育目的。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积极上进、思维开启、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中,有效、高效地学习。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发挥好育人作用,全面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呢?

一、创设情感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应树立民主、服务的观念。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导游、服务员,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讨论、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敢问、敢答、积极讨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二、创设活动氛围促进教与学和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教与学自然融合。

三、创设质疑的氛围,构建老师提问和学生思考的和谐

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创设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和谐的掌握地理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体验学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地理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地理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对于差生,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就应该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同时,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就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它是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地理课堂应当充分协调和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学,质疑问难,让兴趣贯穿教学始终,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不断优化地理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方式,突出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式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真正推动地理教育的和谐发展。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实效性;路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信阳师范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多方整合资源,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实施“五个一工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依托地方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之路。

一、围绕“政治性和生动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这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这一要求,信阳师范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育活动” 的根本理念,强调围绕“政治性和生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为抓手,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探索。

1.主体性教学。通过启发式、辩论式、材料分析式、情境模拟式、学生备课式等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例如:将“课堂讨论”融入教学一线,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张铁山老师抓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契机,在课堂上开展了“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有多远”的辩论。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前瞻的话题让辩论内容丰富。课堂上,学生被分成两组,针对辩题展开了辩论。大家立场鲜明,准备充分。正方辩手以“中国思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为切入点,借李政道、_宁、丁肇中等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实例,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进的教育、科技、文化改革政策,以及大力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巧妙地说明了“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不远”的论点。反方则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原创性思维缺乏的视角展开论证,得出短期内很难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结论。课堂辩论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他们思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教学机制、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为体现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乐于接受为本,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新颖设计和精心安排,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有选择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是学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又一重要方式。党的十之后,学校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结合十精神展开教学。李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榜样教育与十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有机结合,首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宏观、微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载体研究时,她首先指出,榜样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承载并传递社会价值,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她重点讲解了中国_榜样内涵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前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新中国成立初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后的进取奉献精神以及新世纪以来榜样教育的多元化、人性化。她在对比不同时代的榜样特点后,引导学生针对新时代人们疏离榜样的原因展开讨论,理解和认同现代榜样类型的特点和趋势。最后,她通过“榜样人物大集锦”的视频,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用榜样精神鞭策自己,做合格的时代建设者。这次精彩的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榜样教育深入他们的心灵。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008 年年底,教育部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发文征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案例。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案例,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事例之中,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整合隐性教育资源,实施德育“五个一”工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隐性教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有课堂教学之外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因素、课外活动等。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资源而言,隐性教育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忽视隐形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长期以来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并不断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使之与显性教育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近年,信阳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培植、利用和整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五个一工程”,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探索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个一工程”是立德树人的最佳载体,不仅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而且突出优化育人环境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信阳师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_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激励和启发的活动。红色教育以其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革命老区――豫南大别山区。豫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家和红军将领,留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确山竹沟_中央中原局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线路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革命遗迹。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教育,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信阳师范学院近年在增强育人特色、打造育人品牌方面的又一重要探索。

1.充分发挥红色基地育人作用。红色基地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宝贵资源。信阳师范学院与豫南地区的这些基地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把基地作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教育,增强了基地利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单位也主动到学校举办精品或专题展览,用大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及时推出富有青春气息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精品,增强基地的吸引力。例如:新县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作为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教育基地,自2007年4月开馆以来,已有师生近万人次前往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8篇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二、结语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19篇

关键词: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彝族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的困境

杂居区是指两个或更多个民族交错居住在一起的地区[1] 。本文的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是指四川西南部以汉民族为主体与彝族为主的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区域,其范围主要涉及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乐山地区的马边、峨边及金口河区,攀枝花的米易、盐边及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会理、会东、宁南、盐源、冕宁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九龙 [2]。

该杂居地区的彝族在社会的某些领域里可视为边缘性群体,①尤其在教育实践别突出。暂且不论家庭和社会两种教育形态,该区的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文化传承通道,彝族文化本应该考虑纳入课程文化建设参考之例,因为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有其独特性,蕴涵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容,自然,传承彝族文化是该区彝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容回避的事实。然而,学校在需要与可能的教育追求中注重纯粹文化的图式化运作,致使彝族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陷入了文化选择和文化适应问题的两难境地,彝族学生人格趋于消极边际化。这标志了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在教育目的的最优化体认和内在教育目的效率、有序的非合理性追求,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缺乏对学生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学校教育文化传承遭遇了尊重与实践文化理性的现代诉求的偏离,致使民族文化传承的实然状态和应然归宿问题长久以来未能得到充分、适切的协调和融合。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0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料有目的的将学生引入到自我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提出一个巧妙的地理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可带给一个解题思路和参考资料,将学生引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我正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困惑、惊奇的心理,从而产生用心探究的欲望,用心思考。如,在学习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交通灯要以红色灯表示禁止、停止,而用绿色灯表示安全和通行,以黄色灯表示有危险呢?进而透过学习大气对不一样光谱的散射与折射,从而逐渐解答问题,学习知识。

二、巧用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领土广阔,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超多的名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名诗、名词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气候时,用不一样的诗句来描述不一样的季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讲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

三、巧用民谣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谣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系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述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时,可借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在讲述生态平衡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时,可借用谚语“一山不容二虎”,不仅仅言简意赅,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时,可引用“抢季节”、“不违农时”等谚语。在讲述草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可利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方马儿跑”,让学生理解到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可穿插一些搞笑的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地球在宇宙中一课时,学生常常对宇宙的概念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透过一些趣味故事,如孙悟空能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么他翻多少个筋斗才能到天边呢?很显然,他翻多少跟头也到不了天边,这样,学生就很形象的理解了“无限大”的概念。

五、利用爱国情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教学应透过更加宽泛的概念向说学生说明我国领土、领海和管辖区域,地理教学要承担起让学生熟知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专属经济区、毗连区、专属探矿区和大陆架等,从而使学生更加爱国,自觉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六、提炼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规律,如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气候类型成因规律、时光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海水温度与盐度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与垂直分异规律等。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诸多规律加以提炼并总结,不但能有效帮忙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归纳潜力和思维水平。

七、总结

总而言之,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这天,高中地理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成绩,则务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只有以愉快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师要善于抓住地理教学的特点,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提高教学有效性。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1篇

(一)养成性作业

(二)实践性作业

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当中,并不是单纯地对教材当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理解,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地理作业设计当中,着重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有目的地针对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关地理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提取及分析问题,进而运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全面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例如,在学习过相关地震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等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当时的相关报道,进行作业设计:什么原因导致地震发生?发生了地震该如何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这样和实际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作业,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对作业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增加社会和生活经验。

(三)展示性作业

展示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资料的收集或者动手制作等方式,获得与知识相关的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展示,并和学生共享展示性作业成果。通过展示性作业完成情况,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信心,在学生共同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完成展示性作业的时候,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且深刻。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2篇

初高中地理学科地位的差异及课程设置的间断。初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地位明显不同,初中地理常被视为副科,而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地理课程的设置也有差别,初中地理只在7、8年级开设,9年级不开设地理课。初中的地理学科地位及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客观现实导致了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学生升入高中时面对知识量大、难度高的地理课程时感到“难学、难懂”;初中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共性,教师面对高一新生时也觉得高中地理“难教”。这些因素使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失去了连贯性和体系性,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中地理(《地理1》)部分内容涉及到较多的理科知识,尤其以物理和数学知识居多,如“气压与风”部分中涉及到气体的压强,“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部分中涉及到匀速圆周运动,“太阳高度角分布及计算”部分中涉及到线面夹角、三角函数等。但上述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在高一还没有系统地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初高中阶段学生在认知、思维及记忆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障碍因素。初中地理多数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直观了解,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高一学生认知阶段正处于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尚缺乏较高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如空间感知能力、地理图像观察能力等,这就加大了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极易产生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3篇

论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明确阐述:“我希望在中国要大胆建立地理科学,我们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学大旗,原因 就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要科学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地搞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对 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就地理教学在中 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 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 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 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 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 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 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并要经受毅力磨练,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达到德 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 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 了解和友好往来,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 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群众,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反动 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 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 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 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 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 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 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 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二、渗透市场经济意识,培养新型人才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经济地理的教学目的 就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布局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和特点,并尽量运用这些所学的

[1] [2] [3]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4篇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以下题目:

(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3.结语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5篇

一、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趣点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应当课前进行完善的备课,确立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趣点,如此,才能引起学生对于地理章节资料的学习、讨论以及思考。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维创新性的趣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发性的思考与联想。例如,在世界气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用典故“诸葛亮借东风”,从中假设学生是诸葛亮,到底是凭借什么条件以及因素来“借东风”,主张学生大胆想象、举手发言与激烈讨论,尽量让教学有“交流”,有“争论”,如此,不经意间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在潜意识中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幽默教学语言,调剂学生情趣

学习,不仅仅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综合二者,教师既是主导者与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提升其教学语言潜力,丰富其风格、个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识化以及通俗化,让教学资料精简化,构建生动、趣味的教学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常见的做法如:(1)利用谚语,精简教学重点与趣点;(2)采用谜语,提升学习趣味以及学习参与感;(3)巧用古诗文,丰富学习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学综合性;(4)歌曲聆听,引发学习兴趣以及思维创新潜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综合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求学状态,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6篇

一、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影响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教学观念的影响,将传授地理知识,使学生到达应试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目的,从而构成了过多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现象。因此,教师认为地理教材中章节后面的活动资料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将这部分资料简单地为学生指点一二,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将完成教学目标当作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师为了到达教学目标,将超多的地理知识生硬地教授给学生,很少将地理知识产生的具体过程讲述给学生,仅要求学生理解、记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还有的地理老师正好相反,过分强调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资料,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资料进行详细地讲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课堂应讲述的重点资料,从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却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资料,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主动理解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资料是一个不错的选取。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地球形状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前用纸折一个帆船,准备一个球,模拟船在球体上航行,平视球面上远航归来去远航时船的桅杆、船身先后看见的顺序,然后再作一个比较,平视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纸船,看看二者的区别。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好认真记录,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状况得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分析潜力、思维潜力以及沟通潜力,还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快速地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够加深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动的资料,将这部分资料作为教学素材,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高效地完成了课后练习任务。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教授学生基础的地理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潜力,从而

实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水平的目的。

2、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资料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后都设置了活动资料,这些活动资料具有必须的差异,有的活动资料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潜力,有的`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潜力,有的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潜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活动资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有的活动资料能够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活动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资料,教师能够利用这部分资料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难题及理解地理难点知识的潜力;有的地理活动资料有助于为学生搜集相关的地理资料带给必须的指导作用,教师能够利用这部分的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思维潜力、分析潜力以及沟通潜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动资料能够帮忙学生对所学资料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资料的印象,教师能够将这部分资料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以便为学生带给充足的练习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潜力;有的地理活动资料,教师能够将其与所教的资料结合,为学生布置一篇小论文,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潜力。教师还能够将这些活动资料适时地穿插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学

效率教学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活动的资料, 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目的。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7篇

在设计有效的高中地理作业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习题进行精心编选,确保相关习题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并对相关知识实现有效运用。其次,要注意设计弹性作业,结合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以此全面提升作业有效性。再次,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要注意增强阶梯性和层次性,结合学生实际基础能力设计基础题、选做题及扩展题等,顾及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相应学生得到一定提升与进步,全面增强所有学生的学习信心,实现全面成长。最后,在设计有效高中地理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增加高水平作业设计量,如实践性作业、分析性作业、应用性作业等。

总之,要对教学行为及教学成效进行合理判定,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及知识增长,这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而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相关作业才称之为有效作业。教师要结合有效作业类型,科学设计有效的高中地理作业,并依据有效作业设计原则,合理制定有效高中作业设计策略,全面发挥有效作业的积极作用。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8篇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在于教师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其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学习,激发兴趣,提高成绩。如教学《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并选出每一小组的负责人,分别布置给每一小组进行学校周边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考察的任务,在出发前先给学生大致讲述自然景观(自然带、典型植物等)的概况及在考察中要了解的内容,并要求其返校后每一小组上交考察报告。此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并能激发不同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与创新意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又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自学课。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理解,并完成阅读笔记。待抽样检查后,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最后在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笔记进行更正与完善后进一步阅读探讨。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某一国家地理时,以“我所了解的XX国”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该国资料搜集整理,在课上上台演讲,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此方法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际需要引发兴趣

地理学习中,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途径。如地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利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学生课后要结合教材中的“某园林景区导游图”绘制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在自己学习的校园中绘制平面图,这个实际问题会使得学生提高对学校地理的探求热情,出色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制作地理模型了解地图知识,引导学生收集与地图指示相关的图片、卡片、邮票等,了解地形地图知识。

三、提高教学语言艺术,在语言中激发地理兴趣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29篇

1、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读图潜力的好处

从历年高考的命题来看,能够说是无图不成题,对考生的读图潜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判读、填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地形剖面图,熟练使用各种示意图、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表等,要求学生灵活地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能够说学生读图潜力的高低,在必须程度上决定了地理考试的成败。为了适应考试命题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

2、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主要类型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继续深入,学习资料上由感性认识逐渐进入到理性认识,偏重于研究地理学中的本质资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图在资料形式上更加复杂多样化,除了初中地理常见的区域地图之外,还有一些等值线图、剖面图、数据分析统计图表等资料,在学习的方法上除了识记之外,还需要进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潜力的教学策略

重视地图运用,养成用图习惯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首先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地图,利用地图在地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进行地理教学,潜移默化地营造积极应用地图的氛围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学习, 透过读图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的良好习惯。如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地球时区图来直观地讲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利用读图来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时差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调动学生学习地图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

巩固基本技能,培养读图潜力

读图潜力建立在对地图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图例标注三大要素在地图中的应用,其次要根据地图上的`图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图的主要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来形象记忆、归纳分析、直观表述地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迁移,将多付地图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尝试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表转换,进而推导出地理规律与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讲解亚洲的季风构成原因中,能够将亚洲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与亚洲1月季风图结合起来,理解季风与气压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把握住亚洲冬季风的构成原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隐性的信息, 总结提炼对解答问题的有利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

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全面提高读图潜力

透过对已有地图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识图、析图潜力,而填图绘图的练习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脑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图的更多信息并进行表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例如,在苏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水资源区域分布的地图,从而加深对水资源南北差异的理解,为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的训练, 透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勾画描绘,能够加深认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潜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4、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透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授合理的读图、绘图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地理学习潜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30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中的优势更是明显,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比如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球的运动》一节,很难运用语言来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美丽的椭圆,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成°夹角,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上,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变化。看了演示,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特征,而且被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优美所折服,不断地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大概也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因为其它行星都没有地球这样独特的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动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课中的优势

1.可以节约时间

复习课中,经常地进行地理事物间的比较,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比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日本、俄罗斯、欧洲西部的比较。如果运用课本,学生得在一节课上翻好几册书,或许等找到正确的页码,学生的耐心也没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问题,运用课件把各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分布展示出来,其中的异同点一看就清楚了,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

2.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如果想串讲《世界地理》第二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用课本一页一页地指导学生读图、看书、做笔记,至少要两节课。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需要学生看的图、需要重点记忆的文字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听讲、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3.可以提高练习的速度

地理复习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由基础知识过渡到正确应对中考,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练习以后的讲评、过关、拓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讲义在课件中出现,不必花时间去图示,不必重复板书相同的内容,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地展示出来,提高了练习的速度。

三、复习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项原则

1.多媒体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复习课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比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等。选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解释地形雨、锋面雨的成因。

2.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管理

应用多媒体本是为了突出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专注于对课件的使用,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3.教师不能形成对多媒体的依赖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