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优选20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优选2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优选2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篇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快速旋转小旗的活动,结合想象空间,体会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3篇

教学内容:小数化成份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化成小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想一想:小数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改写成、

小数分数

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二、小数化成分数

例1把、、、化成小数。

表示十分之七,所以

表示百分之九,所以

表示一又百分之二十五,所以

251

1004

表示千分之三百二十五,所以

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再约分。

反过来,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

15371

例2把------、------、3-----化成小数。

101001000

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要化成小数,可以直接把分数写成小数。

三、巩固练习第94页第1题至第4题。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4篇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学生可能会想到442=22(张)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

20+2=22。

482=24(张)

462=23(张)

(2)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②出示问题: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5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 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3、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 依提纲自学 小组交流自学体会 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 学生自由谈。 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 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 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 学后测查

A:排疑解难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1、存款的意义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年利率%的含义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锻炼学生通过自己查找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7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画条形统计图)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8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先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明确算法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算法的强烈愿望。

2、重视对“破十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亲自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破十法”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参加过游园会吗?你们在游园会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场景呢?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1情境图。

师:许多同学都围在小丑身边买气球,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有几个?

(3)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说一说这道题和以往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同时,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呢?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生1: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法)

生2:10-9=1,1+5=6。(破十法)

生3:15-5=10,10-4=6。(平十法)

生4:15-10+l=6。

3、学习“破十法”。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

师:我们给这种算法起个名字,叫做“破十法”。现在请大家看课件,了解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师: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我先摆出1捆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因为5减9不够减,所以得把1捆小棒打开,从里面拿出9根,也就是10减9等于1,剩下的1根小棒再与其余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运用“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吗?

生:计算15-9,因为被减数个位上是5,不够减9,所以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

小结:计算十几减9,先算10减9等于1,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彼此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强调“破十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熟练掌握“破十法”,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9篇

教学课题: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 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 找出身边的各各种角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0篇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特点,对图形的周长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校计算其他图形周长、面积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归纳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什么?生:图形的周长。

2、那么什么又是图形的周长?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情境导入:

我们班下周要召开主题中队会了,为了使我们的教室更加美丽,我们要在黑板的周围围上一圈漂亮的花边,我们买多少花边材料呢?

如果买多了浪费,少了又不好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看看花边有多长合适,好吗?

(板书课题:花边有多长)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下面大家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花边绕黑板转了一周)这就是我们的黑板,老师给黑板布置漂亮的花边,花边是怎样布置的?

生:花边是绕着黑板的边遍布置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要想知道花边有多长,就是求什么呢/

生:得计算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黑板是长方形,它有4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两条长的边叫长,两条短的边叫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条信息(大屏幕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谁来读一下?(找生读)

我们根据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什么?

生1:我们可以求出黑板的周长。

生2:我们还可以求出花边至少有多长。

(大屏幕出示问题:花边至少有多长?)

2、师:花边有多长?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组的算法多,方法妙。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

汇报交流(4人小组交流,汇报算法和算理。哪一种方法简便,喜欢哪一种。)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想法?并用文字来表示这种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生1:我把4条边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

长+宽+长+宽

生2、我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34×2+12×2=92(分米)

长×2+宽×2

生3、我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34+12)×2=92(分米)

(长+宽)×2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1、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的想法有道理,哪种方法有对又快呢?下面比一比好吗?

同学们翻开课本47页,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分3组,每组选择一种算法,指名到黑板板演。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现在你觉得哪种算法最好?

生:第3种方法最好,简便,算起来快,不容易出错。

师:说的非常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2、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大屏幕出示)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草坪,求草坪的周长。

(3)考考你:学校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4)动手操作:自己动手用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把它们拼起来,算一算所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学生课堂完成不了,课后继续操作研究。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很认真,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1篇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2篇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3篇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4篇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5篇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6篇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按要求画图,教师用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同时指名汇报第3问,学生可能会说: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面积与边长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的。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原图1∶21∶4

长(cm)∶88÷2=48÷4=2

宽(cm)∶55÷2=÷4=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7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练一练

解方程:X÷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方程两边应同时

x÷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

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76+x=91

x÷9=90★x-54=18★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8篇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1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第20篇

教学内容:书4-5页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知道并会判断偶数和奇数,并逐步渗透公倍数。

教学重、难点:会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想一想:

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下表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师:读一读5的倍数,观察它们有那些特征?

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5的倍数:

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用抢答的形式来判断。

活动二:试一试:

1题:在下面数中圈出5的倍数。

28 45 53 80 75 34 89 95

汇报:你是怎样判断的?

2题:在上面表格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自学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你说我答:

你任意说一个数,我来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活动三:练一练:

1题: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28 35 40 55 10 84 95 78 53 90

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呢?

填一填:2的倍数有哪些:

5的倍数有哪些: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题:食品店云赉5个面包,如果每2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可以不用计算吗?为什么?

活动四:数学游戏:

每人准备:0-9的数字卡

(1)师说要求,生摸。

问: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2的倍数?

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2) 同桌合作:

一人说要求,一人按要求摸数。

给5的倍数做记号。

同桌互相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指名汇报。

我的发现:个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独立圈一圈。

自学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生答: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你说我答:同桌一人说数,一人判断。

学生活动。

2的倍数有:28 40 10 84 78 90

5的倍数有:35 40 55 10 95 90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40 90

答:根据2和5的特征来判断,85的个位不是偶数所以不能装完,85 的个位是5,所以能装完。

课后反思: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合性的练习。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优选2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