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7篇)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7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7篇)

微信扫码分享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1篇

[摘要]英美文学是语言习得和提高语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跨文化理论的提出,文化意识对英美文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更注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英语文化,只有了解这种文化,才能更透彻地研究文学作品。目前我国课堂上对英美文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师和生的文化意识还不够。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阐述了文化意识基础上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习大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2篇

摘要: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英美文学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提高英美文学教学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如何走出危机,在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上创新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是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教育生态学理念下英美文学教学的依据,对英美文学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创新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措施,旨在为英美文学教学开辟崭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生态学;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一、教育生态学指导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和推动教育的科学,通过教育生态学的运用,能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增添助力。教育生态学是当下很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科研提供崭新视角。国外学者将教育生态学分为微观生态学、宏观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微观生态学主要针对学校本身而言,研究学校思维环境、课堂环境对教学和学生的影响;宏观生态学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它的构成、特点、原理等;因子生态学主要针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近些年教育生态学理念备受关注,构建生态化课堂也是高校追求的教育成果,教育生态学主张构建生态课堂,将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微观环境,再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课堂氛围构成课堂的物理环境。在微观生态课堂中,三个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沟通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就会破坏课堂的生态系统,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三、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生态化

我国部分高校重视专业教学,对于英美文学教育不够重视,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但教学内容单一,大多数院校只是将《英美文学选读》作为选修课对学生进行讲解。即使一些院校将《英美文学史》作为专业课程,但课时安排较少,课程内容安排也不够科学,教学深度不够,浅尝辄止,学生英美文学意识没有被提升起来。其次,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导致部分院校功利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重视,高校较重视实用英语的教学,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掌握和翻译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边缘化,教学设置非生态化。

2、英美文学教学的非生态化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教育的实施者,学生是教学针对的对象,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英美文学教育必须要以生态学为基础,但目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学课堂生态系统失衡,主体作用不明显,导致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其次,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3、教学评价与考核的非生态化

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英美文学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针对课程的考核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过于强调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将课堂表现和教学活动参与表现以及人文素养水平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学生为了提高成绩,死记硬背,创造性思维被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英美文学教学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基于教育生态学创新英美文学教育的措施

1、改善英美文学教学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中最基础的就是自然环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物理环境,指的是教学所需的硬件,包括教室布置、设备设施、光线、噪音等,这些都是构成课堂自然环境的因素。英美文学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要加大投入完善教学条件,保障学生学习的环境,例如在教室挂上油画等等,提升教师整体的美感,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2、按照生态学的理念调整座位

横平竖直的桌椅布局是学校一般的教室布置形态,但这种布局过于拘谨和单一,几十年如一日,教师处于较高的位置,居高临下,学生有一种压迫感,不利于师生互动的实现,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变换位置,重新摆放桌椅,例如,将桌椅摆成圆形,教师在中间讲课,可以留出文学作品角色扮演的表演场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这种相对这种位置安排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强化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审美意境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3篇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是教学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授课,应在基础语法、词汇等内容之上进行文学素养层面的渗入。本文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素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出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英美文学素养是立足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包括有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养等内容,因此文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将对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探讨详细的教学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和社交中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自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因为技能简单的相加不等于综合运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运用能力应当接近于包含听说读写在内的文化素养。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

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学习是一种快速掌握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大量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评判视角等多方面的意识形态,能够包容、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学生,才是能够走向国际的人才。

(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体会不同的文学文体和语言风格,学习是从表层逐渐加深的过程,最后达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的目的。大学英语的显著特征是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具体表现在大多数西方著作中,无论是词的选择、句型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多优美的文章都体现了人类情感的真善美。通过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地发展。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的魅力,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文学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这样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授课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首选途径。大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都是经过教育部教材编纂的专业教师精心挑选的,因此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很好的文学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由于非英文专业的学生面对英美文学作品时无法做到深层理解,所以西方文学作品的学习要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在其他方面如:文学学习的连惯性、系统性,以及理论性等方面不必强求。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目的是能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的美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1999年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5篇

摘 要:文学是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及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文学赏析为中心,联结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与培养其创新能力相结合。

关键词:语言 文学 文化

针对大学英语改革及英语自主式教学模式的教研探讨,文学选读课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观念,由阶段学习转向长效学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培养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在全球化语境下互动交流的多元文化意识。

讲授内容分几个部分:西方文化源流,英诗欣赏,英国小说。

学生普遍增强了西方文化及英国文学发展简史的知识,并对文学原著的阅读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达到了提高语言能力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一、文学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无论语言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抱有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意识这一共同目的。语言知识有两个层面:“运用(USE)”和“用法(USAGE)”。“用法(USAGE)”涉及的是语法规则的知识,而“运用(USE)”指的是如何把这些规则运用于有效的交际。文学文本能否有助于其中之一呢?大多数文学性文本可以为拓展语言用法(USAGE)提供基础。更进一步,词汇的扩展也可以通过文学性文本来实现,现代英语中的许多词汇、用法等来源于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例证。Povey在总结ESL课堂中利用作品的目的时指出“文学会增进所有语言技能,因为文学可以通过提供广泛细微的词汇用法实例、复杂精确的句法从而扩展语言知识”。

文学被用于开发语言的运用的好处在于文学在背景参数和角色关系的言语(DISCOURSE)中来展现语言。表现某一特殊标记或方言的语言包含在某种社会环境中,这样,就为判断某一特殊语言形式提供了基础。因此,文学是培养语言运用意识的理想工具。

其次,文学学习要求学生去阅读文本,大量地阅读文学文本能够很好地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能够达到提高成绩和就业的目的。

这种互动的过程发生在两个层面上:语言的;观念的。

通过解读文本,学生能够在语言环境里去适应复杂的句法结构,从而形成英语的思维观念。

而将阅读视为互动的前提是学生愿意对文本做出反应。

正是在这里,阅读过程中的动机因素变得至关重要。

最后,有些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特殊文化视角,这对ESL学生来说是困难的。

但是文学文本里的特殊文化视角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呢?盛宁曾说,一种文学_典律_(canon)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精英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的集中体现”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辨析能力,以及想象创造能力。

二、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学教学的教法

由于首次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文学阅读课,在积极听取师生的建议和意见基础上,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学教学的试行方法如下:

1. 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大学英语中其教学目标也应基本如此,但更倾向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应达到的首要目标是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及了解西方文化。

其次,掌握英文写作技巧;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英美文学发展史。

再次,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陶冶个人情操。

2. 教材选编:

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材应有别于英语专业教材,因为我们应该承认专业英语学习者和非专业英语学习者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

认为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编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其一:可读性强。

以近现代作品为佳,语言规范,可模仿性强。

难度适中,避免晦涩难懂的作品以免学生望而生畏。

其二:代表性强。

应尽量选取代表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名家名篇。

通过有限作品的阅读尽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其三:趣味性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强的作品学生自然喜欢,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讲授及学习方式: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应延伸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原著阅读及总结归纳等任务。

泛读为主精读为辅。

文学作品大多冗长复杂,不宜当精读看待,了解大意欣赏作品为要。

所以应以泛读为主。

但一些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而又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关键所在,自然应如精读视之。

针对大学英语课时少的情况目前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一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挑选一些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英美作家如莎士比亚、雪莱、狄更斯、海明威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讨论如开设《西方名著赏析》;也可专讲某一文学专题如《浪漫主义文学》、《圣经文学》、《希腊神话》等;二是把英美文学教学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学中如开设《英美文化》等;三是采用课外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英美文学的阅读量。

在此学期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课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文学教学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的,比如说诗歌、散文、实用性文章等就很少在语言教学中使用。

但情节性(plot)很强的叙事文学文本大都可以运用。

从而,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选择适当的文本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

那么,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又能结合文学的学习呢?下面举出几种常用的有助于理解或欣赏文学文本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利用这些方法逐渐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技能,最终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1)预测故事(prediction of stories)

大多数叙事文本按照情节的发展都会出现很多的悬念――接下去将会发生什么呢?对文本地预测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极大的兴趣。

教师在讲课时,在关键的地方暂停,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将如何发展,可以让学生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

(2)词汇和意群的完形(cloze of words and meanings)

正如许多教师所了解的,这也是一种预测,重点放在个别词汇或词序而不是文本的延伸。

其实,在一些故事叙事中对细节的关注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强文学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这段文本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个语言学习者要学习的语言点,学习者可以获得诸如强调句型和acknowledge,in want of等语言知识点。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6篇

摘要: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文化;英美文学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国文学著作的特点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时代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英国文学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衬与写照。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如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古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下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等;新古典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现实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现代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战后英国文学代表作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从厚重的文学底蕴出发,英国文学著作发展到今天正在朝着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向发展。

(二)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美国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

美国的文学历史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虽然早期的文学著作隐约还有英国文学的痕迹,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的不断演绎升华,美国的文学著作也大放异彩,形成了美国民族的特有色彩。多歌颂平民文化,褒扬以追求民主自由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美国精神。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地文学著作时期,如托马斯潘恩写于1774年的《美国的非洲奴隶》;浪漫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在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中,在描写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的过程中,表现了正直、勇敢的美国早期移民开疆拓土传播美国文明的艰辛历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出发,以同情的笔墨描写出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愤怒地谴责了奴隶主残暴虐待黑人的恶行,无情地鞭挞了美国早期的奴隶及种族歧视制度。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描写劳动妇女进入大城市和上层社会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图景。现代主义文学著作时期,如海明威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他任借《老人与海》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美国文学富于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精神,这在美国文学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现。美国又是一个全世界各民族移民的国家,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合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

二、不同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历史地域环境下英美文学所受的影响作用

(一)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差异下英美文学所受的影响作用

文学作品随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的进化而不断地发展。由于英国的历史可以回溯几千年,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美国人望洋兴叹的。而且英国文学率先占据着世界文学史的龙头地位。相形见绌中,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长河中却略显年轻,然而它以创新为主要特点,尤其以追求民主、自由、自我发展为特点,这是英国文学作品力不能及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差异的根源如下:

1.政治体制不同导致了英美文学著作的不同。英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截然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而美国是三权分立民主制度,导致了英美文学作品由于为各自的政治制度服务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2.英国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经济体。英国的经济发展在近现代落后美国很远。经济基础决定了居于上层建筑的文学作品必然有很大不同。

3.社会生活方式不同直接导致英美文学著作特点不同。英国人生活方式比较保守,美国人比较开放自由,致使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上述特点。

(二)历史地域习俗差异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的影响与作用

英美地域的不同导致历史传统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如英国的传统节日复活节来临时,英国人民举国欢庆,气氛热烈而庄重,在复活节当天,城镇有游行活动。每年在复活节前的星期四,女王会访问一座不同的大教堂,象征性地送当地居民一些金钱作为礼物。而美国的传统节日是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每个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火鸡、南瓜馅饼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一些美国人在这一天或举家出游,或探亲访友,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历史传统不同也使得英美文学著作风格迥异,如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弊端,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封建专制制度,他的人道主义思想震荡了整个欧洲,具有崇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的作品对庸俗、低格、追求私利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由此可见,历史地域习俗差异对于英美文学所产生的莫大影响。

三、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的影响作用

英美民族虽同文同种,却由于不同环境演绎出的不同文化而使英美文学作品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作用。

(一)社会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作用

文学作品组成的重要元素是语言,语言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如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注重故事细节、抓住典型人物事例,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黑暗弊端,成功塑造了一批随性、任性、放纵的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是30年代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斯坦贝克深入下层人民群众,从他们的语言中汲取文学创作的营养,并加以萃取,使他的文学作品富有乡土气息,使人民群众感觉他的作品很接地气,很有个性、通俗易懂。他也特别重视写作技巧,从谋篇布局到人物描写,从情节构思到人物语言,他都精心打造,一丝不苟。英国的文学作品是在继承和摆脱传统文化之间纠结、争斗、进化而来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苦闷与纠结,“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那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既想抗争,又犹豫不决、唯唯诺诺的特点。而美国文学作品体现出人本主义的特点,既激进又创新。因为美国没有非得遵循的历史文化规则,多年来美国人为争取独立自由所形成的民主、创新的精神使美国文学作品在发展上可以甩掉一切包袱,大刀阔斧地前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上述美国文学作品特点的集中体现。由此看来,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美文学的深层含义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影响作用

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英美文学著作中,文化价值观是一群人对于周围事物认为有益的、正确的或有价值的信条或观点。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国家体制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如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主要是强调个人价值,简洁地说,就是自私自利。强调自由精神、机会均等,同时青睐民主,崇尚开拓和挑战,也讲究实用和理智,代表作品有《苦行记》《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种个人主义对于培养个性,激发个人兴趣,树立科学观念,崇尚乐观,树立积极心态,使个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远离现实,传染享乐观念,崇尚暴力,影响社会和谐,崇尚个人主义,冲击主流价值,使整个社会缺乏凝聚力的消极一面。而英国人天生有一种民族的优越感,他们“举止优雅”对美国人“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不屑一顾,认为美国建国时间短,缺乏文化底蕴;美国人也对英国人的固执保守、缺乏创新观念嗤之以鼻。这种文化价值观就会在他们的文学著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傲慢与偏见》《名利场》《德伯家的苔丝》《黑暗的心》。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化价值观下文学作品的意蕴隽永。可见,英美文学著作所受文化价值观之影响有多大。

(三)西方宗教文化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受影响作用

英美很多文学作品都和宗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的影响力波及到了整个英美文化领域,给英美文学著作增添了传奇、浪漫、神奇及信仰的混合韵味,不同国家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能够体现这一地区的一定的文化禁忌,如果对这种文化禁忌不够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障碍,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在含义自然也会受到所在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英美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提起英美文学,就离不开《圣经》这部文化资源。例如,Let the dog see the rabbit.本句出自《旧约传道书》,相当于汉语里“歪打正着”,意为有时计划好的方案未能成功实施,而无意的行为反而意外成功了。本句有暗喻人的命运变幻莫测,强者未必胜、弱智未必输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宗教谚语,对此句就会理解得一塌糊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差异性对于理解英美文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了解宗教文化,就无法准确地把握英美文学著作的深刻内涵,触摸到英美文学著作的灵魂所在。

四、结语

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7篇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

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

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

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

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