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汇总7篇)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汇总7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汇总7篇)

微信扫码分享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目标设计;素材搜集;内容编写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得有效、教的有意义,强调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学校教学之中。地理教学也开始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结合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案例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开发问题。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使用案例进行地理辅助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大量出现“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根据有关资料”、“以…为例”等字眼,都是对案例教学的强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时教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就成为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相应努力。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实现地理案例教学的科学设计需要从一些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科学制定目标,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方向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三部分内容:一是地理学科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每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具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其中都做了相关的规定,教师要按照其中的要求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目标。二是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依据的主要内容,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比如:高中的学生使用的具体例子就不能是初中水平的例子,都虽然都是案例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使用的案例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那么这样的例子毫无意义,而且是对教师时间的浪费。所以案例教学设计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地理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提供的案例既是典型同时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其三就是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就时间来看,既能满足学生当代需求,同时也能为未来的需要提供保障这是最好的;就空间来看,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学校、社区乃至民族的需要是最好的。目标选定好以后,要采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既要包括知识方面的,同时又要包括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选择恰当的动词进行表述。

二、广泛搜集素材,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充实的内容

三、切实编写内容,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严密的文本

目标和素材都已具备,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落实在纸面上的方式来组织想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必须要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落实到纸面上,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组合实现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的作用,而不是将这些分散的内容零散地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内容的编写过程,还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要通过这三方面来实现科学的案例设计,既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的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3]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0,(20).

[4]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2篇

关健词: 美国民族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 启示

论述美国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文章及著作较多,而专门论述美国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对这一课题加以探讨,希望能加深我们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立法是推进美国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

美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工作推动了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得以发展。以1914年颁布的《史密斯・莱沃法》(Smith・Lever Act)和1917年的《史密斯・休士法》(Smith・Hughes Act)为例,这两部职业教育法曾加速了以黑人学生为主的汉普顿学院的职业教育发展。例如,1918年,该学院的手册上规定农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企业生产技术的农民。

在美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占第四位的为印第安人,2000年为205万人。[1]为了促进印第安人职业教育的发展,1972年,国会通过了《美国印第安人教育法案》(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Act),该法案对印第安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以及各社区与印第安居民的职业教育作了指导性建议。1975年,国会又通过《印第安民族自决与教育援助法案》(Indian Self-Determination and Education Asistance Act),针对印第安民族维护本民族的管理权,特别是对于开办契约“学校”(contract schoots)提出了法律上的建议,更有利于印第安职业教育的发展。1978年,国会又通过了《部落学院法案》(Tribal College Act),加强了联邦政府对部落学院经费的拨款。这对于推动印第安民族的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

除专门的印第安法律外,美国国会还在其它教育法律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了部分规定。例如,1972年颁布的《11246号行政命令高等教育实施条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方面的经费资助,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均有规定。1994年颁布的《2000年教育目标法》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例如,要消除少数民族学生与非民族学生毕业率的差距,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人数。2001年初,时任总统小布什签发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法案。其中,对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法案中规定:要加强对民族地位、民族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拨款。要支持各州建立民族特困地区的“社区技术中心”。对印第安各教育,联邦政府计划加强对印第安学校的建设签助。[2]1990年,美国对1984年《卡尔・D・波金斯职业教育法》修改后,定名为《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其中强调工厂企业应与学校教育紧急结合;加强国会对技术教育的支持,该法案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教育首要面向全体民众的方针,这无疑对推动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起了重大的作用。[3]

二、民族职业教育中的“工业教育”运动

美国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除国会立法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教育”是另一种动力形式。

推动民族职业教育中“工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有如下几种。

其一,美国民间团体及传教士协会。在1864―1865年期间,美国国内的各种协会开办了许多“工业学校”。向有色民族青年传授制鞋、缝纫和木版印刷等职业教育。[4]美国传教士协会在1868―1865年期间,曾出资援助过汉普顿学院、陶格鲁学院和亚特兰大大学开设了部分“工业教育”的课程,以加强有色民族的职业教育发展。[5]

其二,各种教育基金。例如,期莱特基金会的负责人海古德(Attics )等人认为,工业教育对种族民族青年的教育作用是多方位的,它能培养民族青年的独立劳动能力和经济独立的情感,促进青年的智能力发展,培养他们勤奋和节俭的思想品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斯莱特基金会在1887―1888年间,投资了4万美元对41所学校的“工业教育”计划进行了资助[6]。

其三,热心于民族职业教育的白人教育家。例如,以赛缪尔・C・阿姆斯特朗(Samuel Chapman Armstrong)等人为代表的白人教育家,就在20世纪20年代为美国种族肤色民族的职业教育摇旗呐喊。他们认为: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要想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中立足,必须学习职业技能。阿姆斯特朗在担任汉普顿学院首任校长时,主张把工业教育作为培养少数民族节俭、勤奋、坚忍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在他任校长期间,把农业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开设有农作物、农作物的轮耕、家畜管理等课程;在机械课程方面,设有印刷、速记、机械制图、缝纫和家庭手工业等课程。[7]

其四,有色民族团体及学校。例如,非洲人卫理公会(AMEC)曾在波福特及凯重尔开办过工业学校。黑人学院中的塔斯克基学院(Tuskegee Institute)有500英亩农场,开办有木工车间、铁匠铺、男学生制鞋场、女孩缝纫室等职业教育实习场地。[8]该校校长华盛顿出生于奴隶家庭。他任校长期间,在民族职业教育的工业课程上,设全了工业、农业、贸易、手工业等课程。他还把职业教育推广到农村,在农闲时间开办“两周学校”,使农业短期课程教育逐步制度化。参加少数民族农民最多时达到490人。[9]

其五,美国社区学院对民族职业教育也作出了巨大贡献。社区是美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民族区域的职业教育中心一般面对一个学区或者个州。社区学院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职业技术教学与实习。有些社区学院还组织专家专门为民族学生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课本,以适应民族学生的就业需要。民族地区的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致力于社区居民的服务,对民族的入学条件了也比较宽松,收费低廉。社区学院开办的职业课程实用性强,具有变化性和灵活性。能针对当地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开设自动化、家政服务、航天技术、计算机、土木工程等领域的一些新专业。

其六,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理事会、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教育同样进了一定推动作用。职业教育组织针对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改变职业6―7次特点,在广大民族学生中广泛宣传“终身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如果一个民族学生终身仅仅接受一份培训或者职业培训,就非常难以适应美国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信息社会时代,民族学生如果单靠在校学习的一种竞业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职业经常变化的社会现实。因此,民族学生必须不断补充新的职业技能。除“终身职业教育”思潮外,职业教育组织还向民族地区的学生宣传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许多职业教育咨询机构向民族地区的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宣传跨国合作开办职业教育的新情况,传授职业教育国际教育资源配置的知识,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加强职业教育终身化、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从一个侧面推动了美国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发展。[10]

三、美国民族职业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中国与美国存在着政治、经济及民族制度的差异,但两国均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大国,在推动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美国的一些措施及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进一步完善民族职业教育立法是加速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

美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健全和完善民族职业教育立法,对于保护美国少数民族及弱势的有色种族的教育权利,具有重大作用。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法律―法案加立法工作已经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国还没有一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法》;从宏观而言,《少数民族教育法》也尚在起草之中。在财政拨款方面,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健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援助法》或《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拨款法案》。又如,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上,应针对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边远农牧区、高寒区、人口稀少的民族地区,将民族职业教育条例的立法权下放到民族省份。

2.积极鼓励国内外的工商界社会团体参与国内少数民族职业的教育工作。

美国少数民族工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团体、工商行会组织、工会和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到民族职业教育的工作中来。我国政府也应该通过法律和行政的种种手续和措施,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工商行业、和团体的结合,让社会各企业为民族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的优秀的实习场或职业指导和咨询。让企业主参与民族的职业教育培训,把职业学生安排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采用半天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半天参加生产实践的做法。学习职业的,要加生产实践。[10]要调动各样慈善基金会和热心民族职业教育的社会团体、个人投资业兴办各种形式的民族职业教育学校、实验场地。针对我国穷国办教育的国情,应该采取免税或低税等有效措施,让慈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个人大胆投资民族职业教育事业,从而进一步拓宽民族地质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以缓解当前民族地区和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

3.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使民族教育直接和社会生产服务。

美国印第安和其他少数民族职业就是成功的经验之一是重视产教结合。民族职业教育应怎么样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争取各种专业多种办学方式来为当地的经济服务,这是推动民族职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力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民族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作出的《公司课堂:学习的企业》的报告,就为全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1:279.

[2]陈立鹏.对美国少数民族教育法的初步研究.少数民族研究,2004,(1):124.

[3]郭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启示.中国职业教育,2004,(29):57.

[4]Lance, Schools in the Southern ueniverity Press,1928:76.

[5]屈书杰.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80-99.

[6]August Thought in America,Racial Ideologies in the Age of Booker ,1880-1915:92.

[7]屈书杰.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93-94.

[8]Erwin and Their schools,Rand Mcnallg College Bublishing Compang,1980:169.

[9]Harvey and Leo McGee(et),Education of the African American Adult:an Historical Overview,Greennood Press,1990:67.

[10]胡国芬.从美国职业教育情况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技论坛,2007,(4):5.

[11]陈立鹏.对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初步研究.少数民族研究,2004,(1):128.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3篇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6]。教师根据护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健康教育案例。所设计的案例要简单,贴近生活且易于理解。例如设计与护生息息相关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主题“:大学生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等,并对案例加以讨论,让护生从中学习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小组讨论将护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确立小组健康教育主题,设计健康教育方案。在设计健康教育方案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护生用已学专业知识结合计算机技术设计健康教育图谱和健康教育电子调查问卷,并输入计算机系统。要求所设计的健康教育方案以简单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呈现。

校内实践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等10大门类,在校师生达2万多人。这样的校园环境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大学社区实践基地。在实践活动中,护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由小组长带领组员,深入校园社区,以在校师生为健康教育对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首先,教师指导护生收集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系统,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和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根据设计好的健康教育方案在校园社区人群中进行主题健康教育,并针对健康教育对象的具体问题进行个体化指导与讨论。

2护理核心能力培养

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反思性思维能力是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7]。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护生应用已学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文献,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围绕确定的健康教育主题梳理并形成相关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设计健康教育方案。在健康教育方案设计过程中,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资料查阅,在保证健康知识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最终确定方案。此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实践反思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人际交流与管理协作能力护生根据健康信息分析结果,结合预先设计好的健康教育方案,分小组进入校园社区,实施健康教育。为完成健康教育任务,护生首先要发场团队精神,精诚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同时护生会面临不同年龄、性别、知识层次的服务对象,在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和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的过程中,护生了解了如何与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对方的理解与信任。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护生需要思考如何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健康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健康信息。通过课堂外的校园社区实践活动,护生掌握了人际交流的技巧,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健康教育所涉及的技术和学科领域,引领护生进行文献查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护生设计健康教育方案时,还学习了护理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如图案设计、计算机技术。在实施健康教育方案时,意识到人际沟通技巧的重要性。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再回到小组和课堂进行回顾,以理论—实践—讨论—反思的模式循环,增强了护生对专业外知识的兴趣,体会到学习交叉学科的实效性,培养了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3小结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4篇

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案例解析

1.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的总体分析。2008年以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的评奖活动,该活动每两年一次,至今已历时三届,入围案例共163个。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案例集为蓝本,笔者对163个案例概况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机制与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机制的几个主要特征(见表1)。在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案例集中,近20%的案例有“落实国家或教育部的政策要求”的相关陈述,近50%的案例为省级或市级政府、教育部门以行政化手段向下一级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政府主导的改革。可见,中国的地方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在改革过程中较普遍地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在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入围案例集中,近40%的案例为县(区)等基层政府主动发起的改革创新,近50%的案例为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针对本地突出问题主动发起积极变革。从案例集中对每一个案例的描述中发现,超过10%的改革案例是在广泛调研、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改革方案,约15%的案例在改革过程中有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约5%的改革案例最先是由个人提出或个案引发的教育改革。可见,2008年以来中国地方教育改革中自下而上的改革特征也越来越显著。

据表2可见,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机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兼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特征,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动发掘问题,并针对本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行政化手段推进改革,三届案例中总计近一半的案例具有此特征,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仅具有自上而下特征的案例数或仅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的案例数。从时间上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强,与2008年相比,2012年具有此特征的案例增加约10%。而进一步基于行政级别的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省级政府的教育改革呈现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征。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新机制的特征。

(1)重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构建统一的规划部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贯彻落实过程,都非常重视社会广泛参与,重视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新机制。围绕《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中央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了425个部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活跃发展。2010-2012年试点地区实施两年来,有25个试点地区的改革案例入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第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占入围案例的40%。

同时,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有效地保障了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自2011年初起,各地当年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按照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各地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超收部分优先用于教育。

此外,在自下而上地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的“顶层设计”,更容易自上而下以行政化条文推行实施,有助于破解各种现实问题。以浙江省温州市的民办教育改革为例,温州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国家试点项目,制定出温州地区民办教育“1+9”综合改革框架和具体配套政策细则,创新了民办学校分类方法,将“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并明确“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企业法人由工商部门登记管理”,明确公办、民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等,围绕当前民办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和制度障碍进行了集中突破,抓住了民办教育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国家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提供了地方经验。该改革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征。

在学前教育领域,河北省“三为主”多渠道保障学前公共投入,上海推进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看护需求全覆盖;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域,山西晋中积极化解“择校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浙江嘉善成套设计“教师流动”机制,名师流动助推就近入学,江苏无锡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机制创新等,所有这些,都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新机制的重要成果。

(2)重视结合地方特点的“底层设计”以落实中央的改革要求。自下而上的“底层设计”不仅是落实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多样化有效途径,也逐渐成为引领、推进或倒逼“顶层设计”的重要力量。2008年以来,天津市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导与指导并重”的原则,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积极创新督导体制,完善评估机制,建立了教育管办评分开,督导全覆盖推进的新机制,率先成立了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同时,还探索了督导评价标准、督导检查机制、督导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了办学行为,形成了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由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组成的教育督导整体工作格局。天津试点探索积累出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教育制度创新,引领了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成立和新中国第一步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教育督导条例》的颁布。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2005年以来探索以“委托管理”的形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式,具有很强的草根性。该模式以浦东新区近郊的一所普通中学――东沟中学为试点,委托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教育服务中介机构――上海市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对学校进行自主管理,通过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把关于成功教育的教育理念输入东沟中学,促进了东沟中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拓展的“委托管理”模式。浦东教育“委托管理”机制厘清了教育三大“主体”(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基本职责与关系,即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建立了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管理、办学、评估”的联动机制,为后来上海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举措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典型案例之一。

3.重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以反映底层的民意诉求。由于中国教育政策决策机制更多的属于内循环状态,外部的利益诉求很难进入到决策集团内部。而且,即使是地方各级政府提出的新制度,如果不倾听公众的需求,这种制度创新也不会反映底层民众的需求。可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新机制,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协商的权力对话平台,需要重视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重视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以新疆教育系统“微博问政”的教育督导新渠道为例,为切实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及基础教师遇到的困难,在新疆教育系统,政务微博已经覆盖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教育部门,教育厅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业务处室全都开通了微博, “微博问政”已被纳入教育厅机关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微博问政”实施两年多来,新疆部分地区关于农村特岗双语教师的待遇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两结合”模式的功效分析

1.动力: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合理的创新机制驱动力。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机制,是在一种以强调政府的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以集中控制和绝对服从为其制度特征。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由社会公众发起或是学校自发进行的制度创新,通常都会与已有的行政规则相背离、相冲突,因而会被视为是一种 “叛逆行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这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形成了一种强烈阻止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倾向,是教育制度创新乏力的一个根本原因。可见,在中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要工作可能还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对创新机制本身的创新。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新机制,充分考虑了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增强了新政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可接受性、可操作性。事实上,从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163个入围案例可以看出,共有75个案例兼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改革机制的特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正进入一个活跃期。

2.人本:为中国教育改革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至2012年6月,山西省近三分之一的中学实行了新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自下而上地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全省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彰显出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人人支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基础,有利于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的新政策、新制度、新要求。

3.问题: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了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新途径。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从教育的内部找准问题的病根,激发改革的动力。基于对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163个入围案例的分析,“针对本地突出问题发起的主动改革”成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机制的最突出特征,每一届案例中都有半数左右的案例具备此特征,是针对问题而发起的教育改革创新。而且,这种问题驱动的教育改革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区域经济学 应用性

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流行且应用很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各知名法学院。

1919年,华莱士.B.唐哈姆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认为商学院的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今日,案例教学仍在法学教育与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创立了“梅森联谊会”,专门从事有关寡头垄断理论的安全收集、整理及其经验性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此后经济学安全教学与研究在美国及欧洲的大学中普遍开展。

我国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经济学案例的引进和研究工作。1991年,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我国首次举办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进修班,该进修班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并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近年,我国陆续有学者开始进行经济学案例研究的尝试,200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在各个专业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组成了经济学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研究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经济学案例丛书。目前,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和讨论正方未艾,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20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不同于其他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鉴于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的区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如专题讲座、热点讨论、小组辩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更加积极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也可以达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许多院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都采用案例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采用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课堂讲授,而学生则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疑,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区域经济学课程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注重要最新社会热点的应用,同时采用同学们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随着“两会”的召开,可以快速将两会传递的最新信息,利用专题讲座,或者案例讨论等形式,应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

(二)理论教学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如区位论、产业理论及增长理论等,因此,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熟悉与系统掌握整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指导案例教学,如增长理论,在讲授学习完基本理论,清楚理解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的基本理念后,可以在课程上,让同学们讨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采取的发展策略,如“”时期实行的发展策略,而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因此,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前提和基础,而案例教学是对区域经济理论学习的升华与应用。

(三)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

在区域经济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在区域经济学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家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经典案例,在经济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学生的熟悉度,尽量选择学生有所认知的。如区域经济学中“区域开发”理论,其经典案例是“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但对于广西的学校与学生来说,更加熟知的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经典案例比较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对讲授的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但是由于学生认知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城市自己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更加容易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会使理论学习更加有效。

(四)案例教学多形式并重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6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已成为目前危害社区人群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社区内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目前高血压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社区对45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管理,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积极给予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本社区2010年10月~2011年11月45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国际高血压标准。男255例,女201例;年龄35~97岁,平均年龄62~68岁;Ⅰ期250例,Ⅱ期135例,Ⅲ期70例。

方法

建立健康档案与随访对43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包括个人健康档案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监护人、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家族及遗传史等)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症状)一般状况(测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臀围比例)生活方式,现存健康问题,查体,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根据患者高血水平,危险因素评估,危险性分层进行高血压分类,评价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每3个月随访1次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健康体检。

随访内容: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变情况;血压、血脂、体质指数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及药物反应情况;用药情况,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根据随访结果几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

健康教育对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6方面的健康教育主题宣传,具体包括①疾病知识教育②心理指导③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指导④用药指导⑤自我监测血压指导⑥自救指导

2 结果

从患者建档时填写的问卷与健康管理1年后填写的问卷比较,可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吸烟、酗酒的危害,运动和盐与高血压关系。健康教育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有明显差异。见表如下:

3 讨论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价值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把现代教育思想划分为人文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以及创新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已经被人们达成共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地里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一。其可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1促进学生更充分发展

案例的开发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原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有非常强的结构联系,因此,其相同结构的内容非常少。但是,高中学生理解最为困难的还是许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地理过程之间的联系有区别,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使这些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直观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从客观上引入实际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案例的开发使静态的地理知识过程化,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拥有广泛的自由度、增加展示自己的机会,可通过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相对于地理教学案例而言,一般提供了详细的地理理事实情景和基本材料,学生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举一反三、迁移模拟、引申扩展、类比评价等,努力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独特见解,学生可展现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具体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通过进行分析、总结、抽象、概括教学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想,并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进而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案例的开发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内在化,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案例教学是“做”中学,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是内化了的地理知识,是使人懂得、能掌握的知识,是有着知识的具体性,而不再是让人难懂的,用语言过度凝练化的难懂文字,它能很快的被运用到实际中去,去解决处理适用于与它相适应的问题。经过很多次实践后,学生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而不是所谓的空想主义,因此它有利于学生的人生发展的。

案例开发使雷同的地理知识模式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观念:在高中必须学习的地理中,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属于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大小一样的区域地理在其构造上有很多的类似点。假如将这些区域地理知识一条一条的按照一定的条件讲解,那么必定使很多知识出现冗长复杂,就会使这些知识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混淆,超过一定的度,就使得学生对地理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从上面提到的形势中,可以看出,将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储备归纳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案例开发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实用化,提高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兴趣:各个地方地理实效性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当下的活动与将来的发展都与地理案例分不开的。地理案例可以一些抽象,生辟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平易化,让学生很易于接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关注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把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达到经世致用的原则,这就是这个案例的功效。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精神的发展:地理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理解为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度和深度。具体来说,指的是从事地理教授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中表现出的勤恳敬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热情开朗,积极进取等的精神。从下表可以看出,教师参与案例开发的过程中,从“不愿合作、不愿意参与”到“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再到“主动积极的投入”,专业精神得到极大的发展。

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体系被有些学者分为一下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三方面知识协调均衡增长,是地理案例开发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感知到某些因素与指定的案例教学相关,才会将有关的信息作为案例素材收集起来。从“选择素材”、“编写案例”再到“调整案例”的分析过程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就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规划与设计能力:“地理案例开发结构模式图”可以看出,案例素材来源渠道广,教师并不是随意地确定主题和课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校特色、社区优势来选择。另外,教师确定主题和课题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力结构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2)组织与协调能力:地理案例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要素。通过很多实践证明,组织与协调能力的高低对一个来说是很重要的。主要是指校内外的人际关系,校内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时候给学生讲授的知识是很深奥与复杂的,所以在讲授之前,作为教师,必须得有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二者是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收集是处理的基础与条件,处理是收集的结果与量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具体是:调查、搜查,考察、文献检索等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是:类比、归纳,总结,综合,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等的方法。:

(4)筛选与鉴别能力:案例资源的内容是多彩的、繁复的,具有交流性与研讨性。然而那些案例资源被赋予价值意义呢?首先,教师应具备确定某种案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的能力:第二,案例资源要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符,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匹配。第三,案例资源要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相符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汇总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