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共24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共2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共2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篇

一、试卷内容分析

试卷共计25题,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答题共5小题,共55分。试卷涉及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有考察到,基础题覆盖面还是很广的,基础稍扎实的学生把自己会的题目分数拿到基本及格来讲还是很容易的,整体看试卷的难度适中,难易结合,并且有一定梯度,选择题最后两道14,15,填空题最后一道20,解答题也是最后一道24,25都是各题型中最难的,也都安排在最后。其中15,20,24很新颖,还不错,区分度也具有了。但是向量的有关方法涉及较少。值得提出来的是题25最后考查的是向量的平移,这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作为压轴题有点偏,效果很不好。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分析学生试卷的失分情况,其问题和原因有:

1、凭简单的记忆,忽略细节,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造成失误。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

(1)选择题

错误主要集中在题10、题12、题14,题15上,题10准确率较低的原因是学生对看图题在心理上就已处于劣势,加上计算不过关也是原因之一;题12错误主要集中在选B上,很明显是把两个端点的值代入而得到的,但如果函数不是单调函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就是题12的错误所在;题14学生做不好的主要是对学过知识遗忘,由于这题题目需要用到二次函数的知识,有些同学就自动放弃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无法解读题意,无从下手,实际上只要设出P点的坐标就可以了;题15则需要较全面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尤其是还要用到模块二的知识,知识遗忘就无法解决这道题了,因此这是选择题得分最低的题,当然作为最后一道题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不足为怪的。

(2)填空题

除最后一道题较难之外,其它题目还是出得比较简单,但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令人满意,主要原因首先是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如公式记忆错误,或计算不过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表达不规范,如定义域必须用集合表示等;而题20则因为题型不熟悉导致很多同学无从下手。

(3)解答题

题21,22,23,均属于基础题,也是平时主要训练的题型,因此这几道题的得分比较正常,但得分结果却很不尽人意,因为得分率还是很低,主要原因首先是诱导公式符号决定错误;再则是有捷径的_方法没有掌握,而采用的是需要分类讨论的方法,又没有进行分类讨论导致失分;还有就是选择的.公式不适合。后两题属于提高题,题24是应用题,题意较新颖,学生必须理解才能解决好;最后一题需要有综合的知识,尤其需要用到函数的知识才能解决好,需要有较强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反思及改进的方向

提高课堂质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扎实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平时有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味地追求难题,要改变这一部分学生的观念;另外,重复地回过头来看错题以及及时地归纳和总结是学数学的好方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最后,要注重课堂练习,课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总是不够多,没有做到当堂练习,没有让学生从解题中体验到及时掌握的成就感。

今后改进的方向:

1、加强师生交流,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

2、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注重学习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揭示结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要急于抛出结论,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在解题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方位来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严谨性和最优化解题思路。注重一题多解的训练,既要弄清每种解法的来龙去脉,又要注重一题多解的分层次对比。

3、注意解答题计算推理过程的示范性,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解题规范及书写习惯,力争在练习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2篇

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观察报告; 记录

一、观察缘由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此很多老师都关注提问与回答,这确实非常的重要。但是,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能够进行口头交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只能是少部分学生。学生的记录则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认知发展,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堂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学生探究记录主动性”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基本过程描述

本次观察对象为科学组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次观察设计了“学生探究记录的主动性”观察表,将课堂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猜想假设”阶段、“探究记录”阶段、“小结延伸”阶段。参与本次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以及教科室的部分成员,观察人员共10人,五(2)的39名学生分成10组,除第10组3人外,其余各组都有4位学生,每位观察老师负责观察4位学生。

在进入观察现场之前,我们充分熟悉了量表中的各项内容,统一了观察规划,要求观察组每位成员仔细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记录情况,并填写量表,以便在汇总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三、观察情况汇总表

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组内交流,并结合十位观察的老师的观察表,对每位学生的记录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有关“科学课堂中学生主动记录”的汇总表(略)。

根据对汇总表中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作出了以下总结:

1.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能独立形成猜想并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能形成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猜想的有10人,约占总人数的;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16人,占总数的41%;在独立形成猜想中,学生共记录了7种不同的猜想,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

2.在“探究记录”环节中,能主动进行记录的有38人,占总数的,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5人,占总数的,其中除一人只补充了一种假设之外,其余24人都能将本课重点探究的四种假设“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完整的补充记录。

3.在“小结延伸阶段”中,针对“你已经学到了什么?”“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学生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7人,占总数的;其中只记录“已经学到了什么的?”的有21人,只记录了“还想研究什么问题?”的有10人,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31人,能对两方面都进行主动记录的有6人;交流后能主动进行补充记录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

四、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1.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讨论

在“假设猜想”阶段,学生的交流前个人的记录中有七种假设,但在全班的汇总交流时,学生只交流了5种猜想,部分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将自己的假设进行汇总。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交流时仍在思考,没有跟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不敢表达不同于其他的观点,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能主动记录自己的想法

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前能主动进行记录的占。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很好的进行记录。

3.对他人的交流关注不够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想法就不太关心了。在“假设猜想”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41%;在“探究记录”阶段,交流后进行补充记录的有;在“小结延伸”阶段,交流后能进行补充记录的只有2个人,占,这2人就是交流前没能形成记录的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别人的一些观点、研究的结论、提出的新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多数同学只是关心自己想法,对于交流的关注亟需提高。

五、对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充分表达

学生表达得越充分,就越能展示学生的错误概念(迷思概念),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学会分享

科学学习需要有参与意识,参与指的是拥有一部分,参加一部分或者与他人分享。“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种新的学习观,学生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所有过程,“边缘性”参与之后就需要“分享”。

3.让学生学会反思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听评课 课堂观察法 实效性

众所周知,听课、评课是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然而,审视我们传统的听评课,却存在“听而不觉”、“视而不见”的现象。因此,亟需寻求更好的听课、评课的形式和方法,营造―种互动研讨和坦诚交流的教研文化

氛围。课堂观察法听评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一、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教研活动。课堂观察和传统的听评课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其次,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参与了整个工作流程。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平台,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又提升了听评课效率,还促使整个教研组体的每一位成员的专业素质都得到应有发展。

二、分析本教研组教师现状,找准课堂观察点

课堂观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观察前的准备工作;(2)实施现场观察并做好记录;(3)整理信息并进行反思;(4)反馈并促进教学。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在不断追问实践,自我反思中确定观察点

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活动里全部解决,可各个击破!即针对具体情况,确定观察点,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一个主题。

2.制定观察量表

确定课堂观察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观察,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3.分析观察量表数据

课后会议指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被观察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等,时间一般定为课堂观察后的一两天为宜,为

时一个小时左右。

三、整改措施及效果

根据听课观察反馈出来的问题,通过我们课堂观察后会议的讨论与研究,寻找相应的对策。例如,针对本组英语教师课堂英语贫乏、不够流畅的问题,教研组编制实用课堂用语300条,要求每位教师熟背;针对教师语言不够优美的现状,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走遍美国》等碟片,并要求教师模仿语音、语调。并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英语演讲比赛;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忽略学困生问题,学校修改教学业绩奖的考核条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后20%的考核,促使教师有意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教师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评价语缺乏激励性、及教师课堂互动预设性强而生成性弱等问题,学校采取每学年组织4-6位教师去杭外蹲点学习15天,到目前全组除两位老教师,其余都已轮训一遍,每学期组织全组教师去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听课取经。通过三年的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课堂观察、整改,老师的薄弱环节被一个个地攻克,课堂观察提升了我校整个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了教师参与主题研讨活动的热情,形成了互动合作的研讨氛围

教师们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观察后有针对性的研讨,成了教师感兴趣的重要内容。教师由被动的要我来,变为自愿想参加,课后评析活动也不再有老师请假,围绕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深度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想法。大家认为,分享想法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2.唤醒了教师自我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意识

对教师而言,一旦学着去科学地观察课堂,必然会被带入一种研究状态。他们就会去思考“我记录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如何识别哪些数据是主要数据或次要数据”、“我清楚怎样记录才能使得到的数据更完整”、“随着课堂的进展在记录时,我又生成了哪些新的可推论的思路”等问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像专家一样思考”。”(崔允.当代教育科学,2007)。

3.形成了一批会上课、善研究的骨干团队

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它不仅能促使被观察者更好了解和提升自我,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校英语学科三年前是学校最薄弱的学科,而今,无论是教学质量、教科研论文,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教师能力竞赛都走在全区的前列。

虽然,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积累了―些经验,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系统的、持续的研究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需要我们不断做出新的解答。传统的听评课在对课堂教学整体性的把握上有其可取之处,应该将其与课堂观察结合起来,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的研究方式,如何扩大教师参与面和参与程度,从“要我观察”转变成“我要观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如何提高观察者的素质,这是校本培训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Borich,.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New York .

[2]崔允,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4篇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地点:学校会议室

参与人员:全体小学数学教师

一、活动目的

本次教研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研讨、交流经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活动内容

分享教学经验

每位老师都分享了近期教学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和遇到的困难。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探讨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观摩教学视频

观看了一节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视频,老师们对视频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将这些优秀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组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老师们通过分享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和观摩教学视频,不仅提升了教学水平,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而努力。

四、下一步计划

定期组织教研组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让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本次教研组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5篇

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1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 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一)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孙娟

内容:

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6篇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地点:学校数学教研室

参与人员:全体小学数学教师

一、活动开场

教研组长首先致辞,强调了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对各位教师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

二、主题分享与讨论

主题分享

xxx老师分享了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经验和策略。她提到,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辅助工具、组织数学竞赛等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

老师们根据xxx老师的分享内容,分组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提供了几个典型的数学教学案例,老师们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策略探讨

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老师们共同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四、总结与展望

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对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表示感谢。同时,他也提出了对未来数学教研工作的展望,希望老师们能够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五、活动结束

教研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策略,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老师在讨论中发言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此外,未来的教研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形式和内容,如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教学观摩等,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七、后续行动计划

定期组织教学分享会,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创新做法。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教研合作机制。

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与交流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7篇

一、研究学生,读懂孩子

虽然读过很多教育案例,但从“读懂孩子”里,我那些已不太敏感的神经仍能被一些课堂细节所触动。在“是你的观点,还是叙述别人的观点?”的语言指引下,孩子自然会说“我的观点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对他们独立观点的保护与中肯评价,不仅仅要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培养,还应在其它学科的课堂上得到应有的锻炼,这需要每个科目教师的教育自觉和自知——即知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语言的适当引导得到提高,便自觉地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引导。

二、理论支撑,实践研究

三、学习交流,勤于写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8篇

听课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之一,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听课活动更是帮助其认识自身、掌握教学规律、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场。特别是外出“听课”深受教师喜爱,而且管理者也经常采用此方式来培训教师。我们常常还要在教学五认真检查中查看他们听了多少节课,有没有写课后评析,有没有记板书,……听课活动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听课后产生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听课后教师到底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多少启发?专业水平提高了多少?这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的一些学校一般都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应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课数,量化、评优、晋职等都与此挂钩。毋庸讳言,平时的听课有些是被动的,里边含有一点“功利色彩”。

作为教育管理者,如果我们只强调听课的数量,只关注形式。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知道听课的目的,不了解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不会观察学生,只知道记录,只愿意“听”而不愿意“思”。如果这样,教师听的课再多,也是徒劳的。那么,该如何组织教师有效地通过听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

我认为,主题式听课可以改变了以往流于形式。点点名走过场的校本教研局面。每次听课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深度。因此,每学期初,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或现在的教学研究热点,教研组确定本学期研究的主题,每个教师根据研究主题结合自己所教的年级确定上课内容。开课前一周教研组长组织组教师集体备课,上课的教师先说课,提出自己在备课中的困惑,全体教师通过研讨,确立课堂观察的主题,设计听课观察表,以便于让教师明确听课目的,带着目的去听,能让听课教师学其所长,有的放矢。如果听的是年组专题研究课,我们就让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同上一节课”,那么我们就要求教师在听课时要注意比较:同一个教材内容,他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是怎样理解教材的?他的设计用于我班学生是否合适?对听课教师来说,如果不了解听课的内容,那么他就很难真正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因此,在听课前我们总是让教师首先熟悉听课的内容。

听课前教研组可以抽签随机分成5组,每组一般2~3人,第一组记录学生的学,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所以重点在学而不在教,我们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如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是否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题,课堂上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有哪些创新的火花,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态度和习惯等。这些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作为以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宝贵材料。第二组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记录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对一个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的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或一处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当然,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因为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哪怕名特优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也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我们要记录下来,课后大家一起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以便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得以改进和提高。第三组记录教师的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第四组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如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第五组记录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课后评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请上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后感想,大家再围绕主题分块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点畅所欲言,展开深度研究,直至达成共识。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9篇

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活动地点:学校数学教研室

参与人员:全体小学数学教师、教研组长

活动主题: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活动内容与过程:

开场致辞:教研组长简要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流程,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主题分享:

张老师分享了她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老师介绍了她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动画视频,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王老师谈到了他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分组讨论:

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如何更好地将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及应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经验交流:

各小组代表分享了讨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总结与展望:

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同时,她鼓励教师们继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活动成果与反思:

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教师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收获颇丰。通过本次活动,大家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认识到了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未来,教研组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评价研究评价工具软件

上完一节课,教师非常想得到课后反馈,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观察者的。一堂课的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如何给出,对客观性与主观性分析如何界定,都是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听课者,要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还要观察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记录各个时段教与学的内容方式,为课后的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若能方便快捷地把课堂观察到的现象,师生的活动快速分类记录,让系统和评课者共同完成任务,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一、运用课堂观察工具加强评课量化分析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课例,教师在如何上好一堂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经过课前的精密策划,课上的精心组织,课后的认真反思,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现场听课,记录的数据能即时的用图表的方式展现评课者眼前是很重要的,看上去直观,时序清楚,分布有序,参考价值较高,便于评课者为主观判断提供依据,要想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系统自动把数据图形化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形自动跟着变化,与教学时序同步,每个时段师生在做什么都摆在图表区,各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绘出s T曲线,以图形的方式直接表现教学过程特征,通过采样数据绘制Rt ch图,用来呈现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之间的关系。活动曲线与问答曲线反映的是客观现实,评课者记录的观课评语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现场的效果,评课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对采集的数据自动量化分析,加强了分析深度,加快了分析速度,量化分析为评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客观评价教学,发挥观察数据作用

新课改实施后,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综合发展趋势,从以往侧重教师的教转向面向教学结果的同时,也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只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全面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评价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生成。总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这对观察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用的评价方法一般如:

从教师教学的维度方面不但要记录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还要记录不同活动形式所占的时间比例。观察者要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记录,课后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这节课中各自的活动形式和占用的时间分布比例,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是耗时费劲儿的事。

从师生互动方面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次数,还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和指导,从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方面不但要知道有哪些问题、认知难度如何,还要关注提问后留出的时间。提问与回答往往是很快的节奏,要记录准确的时间分布是很难操作的。

从教师关注群体方面,不但要知道提问了哪些学生,还要知道被提问的学生在教室中的分布状况。教师在教学中比较习惯叫熟悉的学生回答问题,容易忽略群体,特别是座位离讲台较远的学生。从回答中分析,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态度也比较难。

对于这些任务的落实,靠传统的人工纸质记录方式需要多人分工落实,实施起来显然比较困难。但这是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非常想得到的数据。在现实的听、评课活动中,基本上是下课后立即组织评课,传统的人工纸质记录方式后期处理需要时间,汇总分析数据显然滞后,即便有了观察数据还要进行数据分析,精细程度也不够,往往评课者主观评价较多,客观量化的评价较少,这对全面客观的评价一节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要解决大量数据的采集,使用工具软件辅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高效采集数据,课后提供数据,及时分析数据,才能充分发挥观察数据作用。促成听、评课实质的变化。

三、研发工具软件,提高采集数据效率

观察数据需要即时记录与快速分析,当每次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小于30秒后,完全依靠人工记录很难实现,而且需要多人分工实现。针对这些需求,研发一个用于听课辅助记录教学过程的工具软件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听课、评课经验,感觉到要是有一个能方便快捷地把课堂观察到的现象,师生的活动快速分类记录,让系统和评课者共同完成,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由于记录的数据是大量的,分析的数据也是大量的,考虑用数据库管理是比较适合的,根据这一设想,笔者研发了基于数据库管理下的评课软件,在教学评课中使用,受到大家的欢迎。

1,数据分类

课堂观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要把教学行为分成几类,重点观察,根据教学需要列出分类要素,便于评课时选择,分类需要结合评价的科目不同有所侧重,以信息技术教学评课为例,首先是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分类,其次是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分类,如图l评价项目表(前面标有T字的代表教师,标有s字的代表学生),再次是观课评语。

(1)活动分类:

教师活动:演示演算讲解、巡视指导、分析引导、请学生示范并点评、评价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观看示范或听讲、规划或实验操作、分组活动讨论交流、互动分析相互观摩。

活动分类可以记录并分析出师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中主要教学行为,各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绘出s T曲线,以图形的方式直接表现教学过程特征,通过采样数据绘制Rt ch图,用来呈现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之间的关系。

(2)对话分类:

教师的提问与答复:提出问题、接纳学生感受、赞许学生行为、接受学生观点、指示或命令、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

学生的回答与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按要求表述、主动表达或向老师提出问题、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理解。

对话分类主要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生生语言互动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根据数据看到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反馈,看到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效果。

(3)观课评语:

观课评语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也可以现场录入,属于主观评价的部分,侧重于用文字描述评课者的感受。

2记录方法

数据的记录完全依靠系统是很难实现的,需要评课者告诉系统:目前进行的是教学中的什么项目、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进行什么活动,以哪一方为主,系统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记录下当前选择的项目并延续跟踪,当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只需评课者单击一下新的对应

项目系统马上做出反映,转向新的记录项目(如图2)。

常规对话记录可以用选择项目记录,也可以用座位表方式记录,这样不但能记录师生对话的时间,还能记录回答问题的学生座次,一节课下来,哪几位学生回答了问题,被提问了几次都记录了下来,对分析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为了减少评课者录入汉字的时间,常用的评课术语可以从列表中选入,也可以由评课者录入,系统会把选中的评语追加到对应的时序中。

3图形表示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1篇

为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教育评价,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以“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为项目名称,将承担的国家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课题研究成果在更多的实验学校推广的同时,积极在评价领域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自2004年底到现在,相关的课题研究已经在全国12个省市近百所实验校中开展,其中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在安徽、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59所实验校推广实验。三年来,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的方式,已经受到广大实验校教师的普遍关注,一些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但经过笔者调研,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在运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成长记录袋装什么,装的目的是什么,由谁来装,如何处理信度与效度,成长记录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时间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利用成长记录袋开展相应的评价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和模糊认识。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成长记录评价优势与局限性认识不清。

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

1.有利教与学及评价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评价过程的有机结合。由于成长记录袋主要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果组成,教师可以将这种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记录袋是其他评价工具的一个有益补充。成长记录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收集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教师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儿童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也可以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成长记录袋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品,是传统的测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益的补充,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分析、评价学生持续的努力以及认知发展的趋向,为开放地、较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参考。

3.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较强的一元,通过记录袋,收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制作、浏览作品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增强自信心,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作品,鼓励学生创造出展示自己才华的作品,并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寻找学生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及改进的建议,从而在发展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相对较弱的方面发展的可能。此外,由于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学生就成为选择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可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利用记录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通过展示、分享作品,也能够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增强以我为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

4.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性化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教师共同参与作品的选择、项目的确定、标准的设计等评价,师生一起阅读档案袋里的东西,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强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为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同时档案袋也是一种家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媒介,通过作品及相互交流,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反馈,充分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成长记录袋的不足

1.成长记录袋比较耗费时间

实验校在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困惑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虽然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用成长记录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参与设计和实施。调查表明,实验利用记录袋进行评价过程中,一天平均占用教师的时间30分钟左右,这为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增加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负担。

2.信度较低

成长记录袋由于内容的差异,标准程度较低,在进行评价时,往往由于内容较多,标准不一,无法进行相应整理、分析,尤其是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在实验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在一所学校,或在一个学区内,统一目标,提出基本的记录袋的内容框架,但不过分强调标准化方法,这样可以弥补一些记录袋评价方面的不足。但是由于成长记录袋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不足,就过分强调标准的问题。

3.效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

景泰尔等人的研究中,对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得分数与在同一领域中所作的其他评价所得分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分数与标准化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Herm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整体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评分与标准化评分之间的相关从到 不等。这种效度上的缺陷,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展示的能力与成就往往会产生怀疑甚至歪曲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保证效度,教师和学生在作品的收集时,在作品的代表性、入选标准和成长记录评价的应用范围上要进行深入思考。

三、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对成长记录袋优缺点的分析,笔者结合实验校的一些做法就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在保证成长记录袋作用的前提下,减少教师参与的时间,教师必须把握好在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实验校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不具体介入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的环节和内容之中,鼓励学生自我反省,教师把相应的精力放在班会、家长会上,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展示、反馈,发动学生互评、自评,以唤醒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培养评价能力。

2.创新监控及评价的方式

实验校大部分面临班额较大的问题,在侧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利用家长会、班会等机会,家长的参与及相应的指导都会有效地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增强自己工作的实效性。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实验校的教师以不定期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集体指导、互评等方式来进行监控、反馈和评价,也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教师借鉴的好经验。

3.选择适当科目和专题

成长记录袋是一个较好的质性评价方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成长记录评价必须和每个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投入,我们不能滥用成长记录袋,实验校处于小学学段,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减少,自然有利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实验校的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了专题式、专门技能式等主题的档案袋,比如美术学科的素描专题,体育学科的跳远专项。这种选择适当学科、专题或具体技能式的成长记录,往往不必贯穿整个一个学期或学年,在相对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由于适用性强,效果很好,得到了广大实验教师认可。

4.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我们提倡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对传统评价方式一概否定。原有的评价方式,比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等,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我们目前评价改革的一个薄弱点。在评价改革实验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与创新,比如作业评价,我们在调查了解实验校作业评价的基本情况后,依据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作业评价进行了改造,得到实验教师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实验内容如下:学生的数学、语文等各科作业增加目录页,目录页的内容为本次作业所属章节及每次作业的标题、序号及页码,同时在作业下方增加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作文与此类似,目录页中是每篇作文的序号、标题、页码,下方为教师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简单的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这样的改造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并将评价融入到原有的工作中,得到全体实验教师的好评,被教师们称为“不用袋子的成长记录”。第二,增强了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意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评,自评目的除了自我鉴定之外,还应该发挥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学生通过目录页能够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往所学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自我反思,以求改进。第三,密切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一个简单的目录记录了教师的教诲、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想法,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及批改意见感受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通过阅读目录页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这种改造为师生、家校搭起了情感与信息沟通之桥。第四,帮助学生系统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目录页将课本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学生在作业及自评和他评中感受进步,能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加强宣传及培训工作

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应用过程中有扬弃的过程,需要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进行完善和创新。在实验校开展相应的工作时,利用家长会、班会等活动形式,争得了家长、社会和学生的认同,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外来阻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宣传,争得社会、家长、学生的支持。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的教师只注重收集相应的作品,把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同于资料袋和文件夹,在利用记录袋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方面重视不够,设计上随意性较大。教师是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监控和评价者之一,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2篇

一、更新教研理念

理念是指导教研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应当遵循科学理念的指导,有条不紊地展开教研活动。“教研员与教师是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的主体,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孕育的过程”,这是教研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但是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本人认为依然存在教研理念落后,教研员和教师主体地位不明显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研员与教师工作的主体地位,教研组应当营造观念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对话、崇尚探究、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一方面,组长要统筹全局,分工细致,但是另一方面,组长不能独揽大权,应当加强与教研员、教师的互动交流,共同就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二、改革教研模式

(一)建设数学教研中心

(二)强化年级备课管理

备课是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集体形式的备课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助于增进新老教师间的联系。小学分一年级至六年级六个年级三个年级段,一至二年级为低段,三至四年级为中段,五至六年级为高段,鉴于年级段不同,备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一而同。以往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最大的工作误区就是将各个年级备课情况混为一谈,导致教研质量不高。教研应当强化年级备课组管理,选好各年级备课组组长,定期召开备课教研活动。一般而言,每个年级至少选出两位备课组长,备课教研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如果有需要或者是条件允许情况下,备课教研时间最好趋向自由化,尽量以教研沙龙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时,组长组织教师共同研讨,编写教案,在教材上加以批注。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教研应当改革备课本,以有具体要求的备课记录卡代替传统数学本式的备课。备课记录卡内容包括:上课时间、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教学反思、教研员意见、备课组长审阅记录、教研组长审阅记录、教导处审阅记录等。

三、创新教研内容

(一)科学确定教研课题

课题是统领教研活动的核心和关键,教研组每期应当确定一个核心课题,供全体教研人员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学校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教研过程表现出来的矛盾不尽相同,这也就决定了教研课题的确定应当因校制宜,实事求是。课题确定之后,教研组按照行动研究法“四环节六步骤”(四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六步骤:预诊—收集资料—总体计划—具体计划—行动—总结)严格操作。

(二)精心组织教研活动

出于传播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新思路、新思想、新方法的需要,每学期中心教研组应当精心组织教研送下乡、送下镇活动,选派中心教研组优秀教师到地处偏远的乡镇小学上观摩课。长期以来,各地乡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一直因为交通环境闭塞、经济面貌落后问题迟迟不得发展,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教研成果送下乡、送下镇活动,旨在用“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新型教研理念感染乡镇小学数学教师,发挥中心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乡镇教师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3篇

一、随时成记

科学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来源于孩子们在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实验的结果。而论证中引用的佐证材料一般只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科学实验结论的直接依据,孩子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学生亲身实验的结果为依据,绝不可置科学实验的结果于一边,空谈理论,这不但没有任何科学意义,而且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相违背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的全过程,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的基础上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并要求孩子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为进一步的探究指明方向。

如在《植物的叶》一课中,我让学生在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时,学生先看一看同一种树的树叶和不同树的树叶,再摸一摸叶子的表面与四周,然后用放大镜再看一看叶子的内部结构,闻一闻叶子气味。诚然,这是学生建立真实感知所必须经历的教学过程。孩子们的小手在一片片树叶间游走,他们用眼睛小心地“触摸”每一片叶子,他们的鼻子贪婪地吮吸不同叶子的气息……学生的五官积极参与了观察叶子的整个活动,甚至学生都能看出不同叶的叶脉走向不同,摸出不同叶的表面光滑程度的不同,闻出不同树叶的不同清香。由于学生是全身心投入到叶的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所研究物体的细节就有了更多的有价值的发现,这时孩子们所记录的一定是最具科学价值的。

二、寓乐于记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大多只是对事物的表面和感官现象做出的反应,它是瞬间的甚至是无意思的行为。在平时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实验材料的魔力远远地大于教师,而因“醉心于实验”而将记录单忘于九霄云外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所以,作为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还要指导孩子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孩子们的负担,从而草草收场,或课后补写,走走过场。教师应该通过科学活动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记录”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呈现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如执教《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当我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的内部构造时,发现不少孩子在记录时,不时挠着头皮不知如何描述。这时,第四组的张大伟同学举手向我提意见:“老师,蚕豆种子的胚根胚芽的样子我说不清楚,可不可以直接把它贴在我的记录纸上?”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这是科学探究活动所必须的,但孩子们年龄小在描述和记录现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就像上述活动场景所提到的,很多孩子对科学活动现象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如何组织文字来表达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记录中要求孩子用较多的文字来记录,反而使他们失去记录的热情与兴趣。对此,我们在记录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形式,如文字、画图、表格、日记、解释、报告、图片、实物粘贴等,让孩子享受科学记录的乐趣。

三、三思后记

在《水结冰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在什么时候结冰”,正在这时,我发现第一小组的孩子发生了争执,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刚走过去,一个孩子举手报告:“老师,他涂改了记录单!”那个被举报的孩子红着脸辩解:“他的记录写错了,与书上的不一样,我帮她改过来。”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水的温度下降到零度时,开始结冰,从液态状态变成固体状态。但是,这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是-1度,争执由此产生。特级教师章鼎儿指出:“先做出了一个结论,再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的数据与结论不符,就再调查,再实验,这不是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实验数据不仅仅是几个数字,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数据的意义,把抽象的数字还原为具体的实验内涵。只有这样,实验数据才不只是干巴巴的数字,才能成为鲜活而有生命力的证据,服务于孩子的探究。而对“特殊数据”的发掘,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后来,我引导学生开展质疑研讨,推测原因,再验证假设,终于发现“特殊数据”是实验条件改变而造成的。一张记录单,使学生经历了观察、反思和改进等思维过程,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和思维形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也建构了更真实的科学课堂。

科学研究记录不只局限于记录课内的实验,孩子们应用更多的是课后的观察记录,由于筛选能力有限,不少孩子把研究记录当做了一个“筐”,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结果、测量的数据等等,不管需不需要,正确与否,一股脑儿全记录下来,记录纸成了“大杂烩”。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记录的指导,如:记录学生原来的想法和实验研究之后的想法;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和现象;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有新发现、新争议的内容;记录实验程序性的内容等等。记录单真实清晰地展示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之路,从记录纸上我们就能知道学生的假设内容、搜集到的证据和得出来的结论等。所以,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以什么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记录些什么内容,教师须细心推敲。

四、记贵有恒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4篇

我校在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于4月19日进行了期中考试,考后各教师在认真阅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成绩的统计,并根据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较全面的进行了质量分析,从测试的情况看我校的教学质量比上学期有所提高,为更好的在下半学期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对全校的教学质量作出如下的分析:

一、优点

1、总体来看,这次期中考试一是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的考察,这点在六年级的教学中都有体现,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这是新教材较老教材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察,在六个年级的试卷中,都安排了相应的操作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了学生寻找规律能力的考察。

4、注重了题目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题目的灵活性。

5、题目的分量和难度坡度合适。内容较为全面,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应用四大方面,了解学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所有试题密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6、从成绩上看,各年级的成绩都比较理想,全校及格率100%。同年级相差1至2分左右。

二、存在的不足

1、学生答题比较粗心,不认真审题,有的学生凭感觉答题。

2、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尤其是基本的计算掌握不扎实。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画图题不用画图工具,用手随意画。

4、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表现在某些推理过程写得比较简单,表达不清楚。

5、学生缺乏灵活多变的能力。

6、个别学生卷面书写不工整,字迹潦草。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2、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解题的习惯。

3、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坚持补心和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清楚他们的思想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基础抓起,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4、在后期的教学中要加强题型训练,尤其是计算题中的简便计算,做到精讲精练,灵活教学。

5、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发展中快乐学习。

6、经常与家长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5篇

陕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印发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全省实际,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陕西中考重大改革开始步入实施阶段。文件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2015年和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延续实行原有的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师生家长们快快围观过来,小厅带你一起来看看你可能关心的主要内容。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全省实际,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陕西中考重大改革开始步入实施阶段。

文件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2015年和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延续实行原有的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师生家长们快快围观过来,小厅带你一起来看看你可能关心的主要内容。

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考试方式

2019年全省九年级学生参加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笔试科目安排如下: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等级呈现方式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分数与等级转换办法和等级划分比例确定等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考试成绩应用

1.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基本依据。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学科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科成绩不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年该学科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复读。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方具有当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资格。所有非应届学生参加同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次数不超过两次。参加两次学业水平考试,以当年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基本依据。

3.初中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依据。

初中生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为引导全省初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陕西实际,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为引导全省初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陕西实际,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1.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理想信念、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勇于担当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志愿服务或公益劳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2. 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以及学以致用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学科优势、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经历和表现情况。

3. 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体育运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体育运动特长、参加日常体育锻炼的情况。

4. 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的表现及参加艺术活动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长等。

5. 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中的情况,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研学旅行、参观体验与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重点记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成果、调查报告等。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为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激励性、发展性、过程性原则,陕西采用“客观记录+写实记述+材料佐证”的方式,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生自我记述、教师综合描述、相关事实材料清单等八个方面进行记录,并以《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呈现,为高中招生提供参考资料。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

1. 写实记录。各初中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研制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2. 民主评定。学校要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等五个发展维度,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进行评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学会评价分析和交流、合作与分享等,了解自我,明确发展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6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研究在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和timss录像研究技术两次重大突破的影响下,进一步向微观化、技术化的纵深路向发展,使课堂微观研究进入了信息技术的鼎盛时期。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话语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timss录像研究技术则是在互动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的新技术,特别是大型课堂教学录像数据库和数字化分析平台的创建,极大地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当前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巨大威力。

课堂微观研究是西方20世纪s0. 60年展起来的教学研究趋向,这种研究趋向与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革新紧密相联,也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是在教学理论研究的迫切需求与对教育信息技术革命的回应和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在哲学领域从技术视角对课堂进行微观研究的首推福柯,其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语言学、政治学、技术学等诸领域都开辟了课堂微观研究的疆域。一时间,课堂政治学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研究、课堂生活体验研究、课堂民族志研究、课堂叙事研究、课堂生态学研究、课堂技术学研究等各种研究异彩纷呈,竞相斗艳。其中,早期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要推课堂人类学和课堂社会学的研究。后来,随着教育技术领域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和timss录像研究技术的两次突破,课堂微观研究借助全新的信息技术进入了鼎盛期。

一、课堂微观研究的技术化趋势

1968年,英国教育人类学家扬(young )、史密斯 (l. m. smith)和杰弗里(w. geoffrey)首次应用人类学( microethnography)的方法,即所谓的“微观民族志”对班级过程进行人类学实地研究,从此开始了“实地研究”的历史。他们宣称自己的“基本目的在于描绘一所贫民学校中某一班级文化的沉默的语言,从而使那些没有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微妙与复杂之处”。他们搜集资料的技术主要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nt-observation)与“深度访谈”( depth-inter-view )。所谓参与观察是指教育民族志家在一所学校或一个课堂中做研究时,不仅作为旁观者观察所研究对象的一切,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以求更密切地、接近地观察。所谓深度访谈则是指教育民族志家与研究对象作无拘无束、较深入的访问谈话,即事前不规定所要访谈的问题,更不限定回答的方式,而是就某一范围的问题作广泛的聊天式的对话,或对某一特定的问题作详细的说明。在这种观察和访谈中,录音、摄像等技术起了主要一记录作用,为后续的微观研究反复进行积累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

我国学者将民族志方法运用于课堂作微观研究的时间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所开展的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即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例。他们认为,不论从理论还是从事实出发来分析,课堂首先是一个正式的“社会活动场”,然后才是一个“教育活动场”。在课堂社会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一一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家庭及群体背景的学生;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

但是,不管“微观民族志”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也好,也不管课堂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活动场”分析也罢,都显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都渐渐地走向了微观的技术化方向,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寻求与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融合。而最终促成这种融合的是教育技术领域两项关键技术,即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和timss录像研究技术的出台。

二、教学互动分析技术—课堂微观研究的首次突破

课堂教学师生行为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analysis system ,fias )由美国教育学家内德·弗兰德斯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为人们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至今仍是西方教育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理想工具。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无疑,教学互动分析技术的提出,使课堂微观研究得到了首次突破。

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一一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fias这种著名的教室观察系统,不但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提供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更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其优点在于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合课堂观察所得到的有关教学的质性描述,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其局限在于重视口语行为,而忽略了非口语行为的信息;其次,重视教师对整个班级的行为,却较忽略个别学生的行为。

三、timss录像信息分析模式—课堂微观研究的二次革命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7篇

一、内容分析

本次测试为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一至五单元内容,本试卷的测试点覆盖面广,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概括了第一至五单元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有数据数据与整理、除法、认识图形、解决问题等,难易分配恰当,重点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共分七大题: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统计、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我班有49人参加考试,90分以上22人,80—90分有13人,优分率;及格46人,及格率,不及格3人。总体情况良好。

1、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半学期以来所学习的各方面知识,能充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合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本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口算和混合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养成认真审题等良好习惯。多数学生能把握计算顺序,做到正确计算。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计算马虎、计算顺序弄不清。

3、统计。本题考察用多种方法统计数据,重点考察学生用“正”来统计,并能用统计图知道哪种多哪种少,一共多少个等问题。

4、解决实际问题。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与运算的重要目标。本题主要测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题意能用多种方法做两步计算问题,会运用提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虽然这个学期我们一直在抓学生的计算,但是部分学生在计算中还是比较粗心,仍有抄错或漏抄数据的现象,特别是在列竖式计算中,横式结果漏写或写错。

(2)从题目中摘取数学信息时抄错数字,漏写单位等。

(3)读题时马虎没有弄清题意就开始做题,导致错误的出现。

(4)没有养成做完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四、改进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在课堂内外下苦功夫,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指导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听讲、上课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检查等习惯,教会他们认真审题、认真检查。对题目要全面观察,检查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问题,能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加强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练口算和笔算。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查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5、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多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逐步提高。

6、要及时复习,并充分利用好每次的诊断练习,及时发现不足,查漏补缺。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记录;合理安排

活动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可见,活动记录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也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然而,在当前许多科学教学的课堂里,老师们虽然知道活动记录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造成活动记录流于形式,为记录而记录的现象,或者学生记录是记录了,效果并不好。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我们课堂上的活动记录,找寻问题所在,并且探讨如何提高活动记录的有效性。

一、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

1.形式随意,要求不清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可以大体分为观察活动记录和实验活动记录,从形式上又有图、文、表格、图表等。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年段都有各自适合的记录方式,而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以本为本,采取单一的方式,更多地以表格形式作为活动记录的主要记录方式,这样一方面有时会造成学生记录时间难以控制,如三年级科学启蒙阶段,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如果多用表格、文字的方式,会耗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把科学严谨的表现部分——活动记录,看做一种枯燥、无味的“脏活”、“累活”,打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分工不明,参与不高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在大多数的科学课堂上,小组内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明确分工,如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等等。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已很明确,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有明确指向性地按照活动要求完成了,可是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记录这个环节的特殊性。实际上,记录这个环节可以说是牵起整个小组活动的主心骨,不过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小组活动时,实验的实验,讨论的讨论,记录的记录,更多组员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在活动本身上,而往往遗忘了与记录员的沟通,记录的完成真正成了记录员一个人的事了。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验现象与记录不相符,每位组员也没有真正亲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3.时机不当,时间不足

活动记录应该是伴随着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工作,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记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如果在得到数据前记录,那是违背科学实事,如果在数据产生后不及时记录,有可能错过重要的数据,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所以把握住记录时机十分重要。如四年级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的观察实验,就特别讲求记录时间的把握,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很可能得不到准确的实验数据,规律也就无从总结。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记录时间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一般是会注意到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实验活动的,也希望学生的活动记录是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问题、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这种求全的思想往往就会造成记录时间不够的现象出现,学生实验做不好,记录也完成不好。

4.交流简单,解读浅显

学生活动后的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而很多时候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汇报的组间互动性不够,缺少交流的真正意义。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记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活动记录在真正体现其作用的时候却并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

同时,活动记录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教师打开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通过对活动作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交流后,很少将学生活动记录拿起来,静静研读一番。

5.评价缺失,忽视价值

很多老师可能都没注意到自己处理学生活动记录的方式,在一个活动主题完成之后,学生的活动记录不论有没有参与交流,最后交到老师那里,似乎很快就不了了之。教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忽视了活动记录作为学生科学成长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同时,这种对待学生活动记录的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一样不再重视课堂上的活动记录,最多将活动记录看作汇报交流的一份材料,好与坏老师也不会多作评价,长此下去,学生参与活动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活动记录有效性策略

1.重准备,合理设计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好学生活动过程中使用到的活动记录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前期作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活动记录。这里的设计可以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书后活动记录的选取,也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活动记录,更加可以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设的学生的自主设计活动记录。

在设计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兼顾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深入把握,这样才能在众多活动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记录,才能从一个主题活动中,有的放矢地选择重点环节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记录,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段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相应的活动记录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年级,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因此最好采用简笔画和少量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在记录中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在学科启蒙的三年级,更要注意对学生活动记录的指导,每一次记录前,教师要明确记什么、怎么记等关键性问题,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记录习惯自然养成,记录技巧也初步习得。

2.重过程,合理展开活动记录

记录过程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科学活动记录,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把握时间与时机的问题、提高活动本身的有效性。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讲求证据的,记录的一大价值就在于此。教师可以适时在活动记录中渗透这一理念,如四年级学习运动快慢时,测量速度,学生单纯地说快与慢根本没有说服力,只有通过测量的数据才能站得住脚。实际上,在科学学习中,这样的案例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学生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记录数据和现象要尊重事实就会铭记于心了。学生认识到记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就不会产生对记录工作的偏见,小组合作的各个环节也不会再出现脱节的现象了。

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很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能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证活动时间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活动记录。还要引导学生会把握记录时机,懂得在什么时候记录是有效和科学的。如五年级简单电路的实验活动,学生的设计就必须在动手前进行,教师必须引导和强调,这也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

第三,记录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它和其他环节密不可分,只有保证科学活动本身重难点突出,开展有效,才能促成活动记录的有效性提升。如四年级研究摆是一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从假设到实验设计再到实验记录和结论是一个完整且规范的科学探究过程,它就好比一组齿轮,实验安排得好,环环相扣得紧密,效率才能提升,记录和其他环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了。

3.重交流,合理解读活动记录

科学探究中记录的一大意义就在于它的被解读,从中获得正确与谬误的判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解读可以理解为课堂上活动记录交流过程中师生对其的共同解读,也包括课后教师对活动记录重新审视的解读。

记录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是其作为科学论断重要佐证意义的体现。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寻求科学真理,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如五年级折形状的研究,通过各组进行实验后记录的交流,共同解读记录传达的科学信息,作为研究者的学生才可能共同获得科学的启示,得到正确的结论。

而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这种认真解读的态度,就是把学生的活动记录作为教育资源来看待。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积极回应,会激发他们乐于投身科学学习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记录中读取到大量信息,如学生课堂实验情况、实验技能、探究水平等,从而适时调整后面的教学行为。

4.重激励,合理评价活动记录

课堂上交流过程中,教师都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言语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一种肯定,学生也乐于得到教师的这类评价,从而促进其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做得更好。而活动记录的评价同样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实时评价,课后对其也采取一定的评价方式,比如进行展示、评比,或者将其作为学生成长材料收集起来,最终形成学生科学学习成长过程的“科学书”,这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活动记录不仅仅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发挥了作用,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记录作为小学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更新科学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指导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学生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EB/OL].http:///fcmwen/php?ld=34155.

[3]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19篇

课题《“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以《纲要》《指南》精神为指导,基于四大关注(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以“玩中学”为核心,以“科学项目活动”为课程组织形式。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持续性探究的科学活动。旨在使幼儿爱玩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顺应,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中主动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梳理以往经验,统计和分析“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现状,来把握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二、调查的对象

以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四个园区的所有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共发放爱德园区28份,城中园区25份,本部园区36份,苏州湾园区7份,回收率均为100%。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法的研究工具采用自编问卷,搜索相关资料,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主要包含“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选择与构建、成长故事三大方面。访谈法则主要围绕问卷内容中有价值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是问卷调查的延伸和补充。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

“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资源较为丰富,经梳理归类为三个部分: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和信息资源。

(二)“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内容选择与建构”调查分析

“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内容选择与建构”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经梳理统计归类为五个方面:日常种植和日常饲养、春秋游活动、园本课程、专用教室、科技节活动。

1.日常种植和饲养

我园日常种植中向日葵、蚕豆、胡萝卜的选择人数比例高,分别为94%,84%,75%。这几种植物从种子播种、发芽,到长叶、开花、成熟,这一系列的生长过程变化明显,适合幼儿观察,并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日常饲养中蚕宝宝选择人数比例最高为78%,蚕宝宝从孵卵,到蜕皮长大,到吐丝结茧,最后破茧成蛾,生长周期短,变化明显,并且能与吴江地方特色蚕丝相结合,非常适合作为“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的内容进行实践研究。

2.春秋游

有50%以上人数比例选择小班去上方山,那里有品N繁多的动植物,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有50%左右的人数比例选择中班去绿光农场或尚湖,绿光农场以采摘、游乐为主,尚湖以观赏牡丹为主,各有特色。有74%的人数比例选择大班去天平山,可以围绕枫叶、天平山等进行活动。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在春秋游前、中、后,分别挖掘适合科学探索的内容,建构科学项目方案,让幼儿“玩中学”。

3.园本课程

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主题分别是《好吃的水果》《好玩的水》《我的家乡一吴江》《好玩的小实验》《虫儿大世界》《水的秘密》。这些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有着浓厚兴趣。可以选择一个切入点,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开展科学项目活动,包含教学活动、区域游戏、亲子游戏等,建构项目体系。通过“玩”来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4.专用教室

有79%的人数比例选择《科学工作室》,在不同的区域中开展磁、电、力、水、光影、连接等小实验,探究各种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有65%的人数比例选择《生活工作室》,从生活烹饪中观察食物的变化及营养,制作食物时的科学现象,了解食物的特征,真正体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和生活化。

5.科技节活动

有85%的人数比例选择“奔驰”,该主题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认识各种车,了解其特点,种类及用途,车牌、路、交通规则等。探索与车相关的轮子滚动、车的动力、速度等。

(三)“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成长故事”的调查分析

“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成长故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以写“成长故事”的方式,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幼儿在“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中的有意义和真实的信息,反思实践。另一方面,幼儿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玩中学”科学项目活动中真实的、有意义的过程和发现。

1.教师撰写“玩中学”成长故事

大部教师都赞成轶事记录法与表格记录法相结合的记录方法。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过程性的记录中可采用前者,在一些计量的活动中,比如说“完成没有”等情况则可以表格简单记录。

2.《幼儿成长故事书》记录

以照片记录和图文结合记录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引导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并辅助文字和符号记录,帮助解读记录内容。成长故事呈现幼儿的观察足迹,应引导幼儿每日观察,但记录方式各年龄段可以有所不同,小班更适合集体观察,中大班可以是个体、小组观察的基础上记录。大部分人赞成每周一次或是随机,原因是变化不明显。作为科学探究来说,最好是每日观察,可以用符号等表示没有变化。

五、调查研究的反思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20篇

时间: 20xx年4月4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员:全体教师

主讲:马冲

内容:

对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适当的评价、能做到活动操作整理有条有理、作业认真、书写整洁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研组主要工作安排:

一、学习教材特点,增加实验意识。

教师进行集中、集体备课。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纵观全书,吃透教材,做好教材分析。

二、重视课堂教学,活跃研究气氛。

课堂内外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创设多种语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落实实验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新理念,应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每星期写教学随记一篇,每学期每人准备一个教学困惑和反思本,认真反思,至少做好一个个案研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探讨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抓好常规教育,培养学习习惯。

针对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适当的评价、发言有序响亮、活动操作整理有条有理、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21篇

[关键词]声像资料;分类;高校

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研究、教育、宗教等活动中拍摄的具有资料价值、研究价值的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硬盘等为载体,以声像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历史资料。高校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等职能,由于高校所承担众多社会职能,所以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档案资料,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记录了大量声像档案资料。本文结合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就高校声像档案的分类进行探讨,并就声像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高校声像档案分类的思路

1993年11月16日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在《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提出了高校档案编制的原则是“体现思想性”、“符合科学性”、“重视实用性”,在这一编制原则下将高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十个一级目录,声像档案分别放入相应的一级目录下,没有设置单独的一级目录。但在“关于实体分类中几个问题处理”中进行了说明,指出:从当前高校声像载体档案归档的内容看,基本不超出十个一级类目的范围,故暂不将它与十个一级类目并列,但由于载体和幅面尺寸(类型)不同,保管要求不同,拟作特殊处理:按载体类型分别单独编号排架,同时注明与相应载体档案的参照号。从目前档案发展的形势看,这个编制原则和分类方法,已经不适应高校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声像资料越来越多,承载声像资料的介质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很有必要对高校声像档案资料的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和划分。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结合高校声像档案资料的具体实际,高校声像档案分类必须坚持综合考虑的原则。如果按照载体材料分,高校声像资料包括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磁带、影视胶片、微型胶片、光盘、优盘、移动硬盘等。高校声像档案资料按照载体材料分是不能明确其内容和价值的,不便于管理和开发利用,必须根据承载的内容进行划分。在对高校声像资料档案进行分类时,一方面可以参考《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有的档案资料可以放入相应的一级目录里,如教学、科学研究可以直接列入进去;另一方面声像档案资料所具有的特殊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所列一级目录有个就没有或者少有声像资料,而许多声像资料又难以归入相应的一级目录里面,因此,需要对高校声像资料档案的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在对高校声像资料进行分类时,一是要考虑拍摄记录的部门,如属于行政部分拍摄记录的可以归属到日常活动档案,科研部门拍摄的资料可以归属于科研档案;二是要根据拍摄记录的内容,如科研人员拍摄记录的社会调查和访谈资料、文化遗产资料等,就很难归入《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的一级目录中,就必须有新的目录,新的分类。否则,在搜集、整理中很容易让这一部分珍贵的档案资料丢失,所以,有必要对高校声像档案资料进行新的分类。

二、高校声像档案的分类

根据目前高校工作的实际和声像档案资料日益增多的形势,我们可以将高校档案资料分为以下几大类:

1、日常活动声像档案资料

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必然要开展各类活动,这些活动自然要安排摄像、照相人员,对活动进行拍摄记录,从而形成日常活动声像档案资料。

2、教学活动声像资料

3、科学研究声像档案资料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为。科研工作对于推动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关键的意义。科研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既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用现代技术和设备记录下来的实验过程、研究过程、课题答辩、课题论证、科研成果及其运用效益等,从而形成科技工作声像资料。科学研究声像资料本身生动地记录了科研的过程,既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参考,也是宣传学校科研活动的活态资料,也是记录学校科研过程的永久性资料。

4、社会调查声像资料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22篇

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工作已圆满结束了。以课改的总体目标和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统一,力争让考试成为激励老师和学生动力的契机,借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期中测试小学数学试卷所呈现的成绩与问题,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对全浅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数学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低段考得较好,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中段三年级较好,平均分80分以上;高段五年级较好,平均分80分以上;那相对较差的班级四年级,平均分64分;六年级平均分68分;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级一班平均分;优秀率:80%;一年级二班平均分:优秀率:;二年级一班平均分;优秀率:;二年级二班平均分87;优秀率:57 %;三年级平均分83;优秀率:73%;四年级平均分64;优秀率:xx%;五年级平均分80;优秀率:80%;六年级平均分68;优秀率:28%;

二、试题分析

本次测试,试题覆盖面广,题型全面,在1—6年级的试题中,分别编制了三个部分: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涵盖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画图题等各种形式的习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6年级普遍存在计算方面的问题,计算不过关,高年级存在问题较大。

2、学生答题比较粗心,不认真审题,凭感觉答题。

3、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尤其是基本的计算掌握的不扎实。

4、某些推理过程写的比较简单,书写不够严谨,字迹潦草。

5、画图题不用画图工具,用手随意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差。

6、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清楚。

7、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从卷面上看,学生的递等式计算、简算题、判断题及应用题的得分率较低。尤其是应用题。由此可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四、改进措施。

通过对1—6年级期中试题的分析,根据这次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切实使学生计算技能提高,尤其要加强口算技能的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所在。

2、要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和方法。把握概念的要点。

3、要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能力培养。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来训练学生思维发散性、灵活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5、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做到知己知彼,改进辅导方法,优化辅导内容。

五、提出了对今后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堂上适当增加例题、训练题,以达到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的目的。

2、要做到“经常回头看”,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当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伴随着师生情感的交流而进行,才能达到最佳境界。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用画图工具规范画图的习惯,训练学生完整的解题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总之,我们这次数学组的成绩普遍都有明显得进步,部分班级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希望我们老师和学生与家长携手共进,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也希望我们考得不够理想的班级,也不要气馁,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自己前段时间的不足,查漏补缺,争取在期末考个好成绩。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23篇

听课,看似寻常事,其实并不寻常。听课过程会涉及诸多要素,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益。听课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是了解师幼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关键词

听课 幼儿教师 准备活动

听课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是了解师幼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那么何谓听课呢?如果望文生义,听课似乎只是用耳朵去倾听教学活动中师幼的一言一语。而实际上,听课不仅仅指的是“听”,更主要是去“看”,即仔细观察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变化,用心去发现许多“明明白白”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深刻地洞见其中的局限并分析症结所在。因此,“听课”有时也被称为“看课”或“观课”。

听课,看似寻常事,其实并不寻常。听课过程会涉及诸多要素,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益。

一、听课的准备要充分

听课的准备可以分为内部准备和外部准备。所谓内部准备,是指听课者要心怀一种包容认真的态度去听课,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所谓外部准备,是指事前熟悉有关教学内容,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难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很想克服的困难,也可以是听课者很想在听课过程中关注的部分。如果听课者事前没有准备,就有可能因为对教学内容的不熟悉而导致听课不深不透,流于形式。另外,听课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或情绪大起大落。发现问题时,听课者要默默地思考分析,不可神态骤变,甚至与邻座窃窃私语、妄加评议,从而破坏正常的教学氛围。

二、听课的数量要恰当

听课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若无计划、无准备地盲目听课,则可能使听课流于形式走过场。一方面,听课者需要听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教师的课;另一方面,听课者也要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有选择、有计划地参与听课活动。

至于到底听多少课算是适当,这要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还是要多听一些课。一般来说,新教师每学期要听课40节以上,并坚持二三天听一节;一般教师每学期听课20节左右并坚持每周至少听一节。对于园长,特别是分管教学的副园长来说,每学期听课的数量也不能太少。通过听课,有利于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

三、听课的重点要选择

由于听课的目的不同,听课的形式也非常多样。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所听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一般性听课可以了解日常教学情况;集中听课是为了解决某几个问题;听示范课往往是为了推广经验;而要推行教学改革就要多听研究课。如果听的是不同教师使用同一教学内容上的课,那么在听课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是连续听课或跟踪听课,则可以从教师的课中总结经验,帮助教师进步。总之,听课者必须对听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分配。

另外,几乎每个听课者都想在听课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好的方法和经验,在比较和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在听课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呢?毕竟一个教学活动呈现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一个人是无法把握全部信息的。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要学会在认真听课过程中选择重要的内容来听,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听教学环节。

教师是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来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的。听课者要留意教学导入时的情境创设,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等,也就是要看清“教学活动的结构”,这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授课者的教学水平。

2.听承接语言。

就是听教学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进行具体衔接的,教师使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从一个环节向另一环节转折的,过渡得是否自然,是否符合情境,教师的思路是否流畅,符合逻辑等等。其中,教师承前启后的关键性话语千万不能放过。

3.看师幼活动。

除了关注教师的语言之外,师幼活动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检验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听课者要通过观察教师本人的展示或者演示活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问答、幼儿小组之间的活动等,判断活动的设计是否必要,教师的处理是否合适,活动的效果究竟如何等等。

4.看时间分配

听课过程中,听课者也要注意授课者的各个主要教学步骤,分别占用多长时间。以此判定这个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是否有利于充分解决难点。

听课的记录要注意以下问题:听课者在用心观、听、思的同时,还要详实地记录师幼双边活动和自我感受,以备研讨时切磋交流,使听课记录成为具有教研价值和借鉴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听课过程中的记录,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是力求详实的记录。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既要用耳听,又要用眼看;既要用手记,又要用脑想,即耳闻、目睹、手记、脑想。听课者不能光听不记或光记不想,顾此失彼。听课者要记录活动中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在讨论时和授课教师一同研究;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直接和个别幼儿交谈,收集部分幼儿的作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用录音、录像设备进行重点记录,以便在讨论时分析研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听课者可以把听课记录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内容是听课记录的重点。在听课过程中如认为有可取之处,可将主要内容及安排形式记录下来。另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听课过程中尚不能理解、判定的问题也要做好记录,因为这是有待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能够进一步引起思考的资源。另一部分是快速记下听课者对活动事件的观点和评述,譬如自己对某一个环节反映出的亮点或问题的看法。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得省略些,但要在听课结束后立刻补充完整。

第二是运用恰当的记录方法。为了能记录下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听课者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采用一些速记的方法,如记一些关键词,以起到提示作用,在课后整理时再补充完善。也可以采用一些符号作评论,如用“∨”“×”“”“”等分别表示幼儿回答正确、错误、有创意、教师鼓励等。需要注意的是,听课毕竟是以观察为主的活动,听课者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看、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全放在记录上。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 第24篇

记录单可以提醒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

我们做这个研究活动的目的是需要在活动前明确,在活动中牢记的。我们所有的活动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发现的现象、变化意味着什么,是需要思考的。不能把研究活动降低为“活”与“动”,似乎只要学生在动手他们就自然有收获,这就把研究是否能够取得结果的机会完全建立在学生纯粹的自发探索上。于是教师要做的是提醒他们将视线再往深入投放一下,将思维的触角伸出来,发现规律。

明确目的的时间肯定是活动之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还记得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就需要在过程中有一样可以提示他们的物品。记录单可以承载这一任务。在设计时,记录单上除了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还可以出现一些提示思考的记录内容。

在《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的记录单上,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天气符号的同时,提示了一个小小的思考问题“你对这种天气中生活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吗”,让学生将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合适的方式描述天气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当然,思考的提示并不一定需要以一个标准的问题的方式出现,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以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图案。

记录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工

科学课的观察、探究活动,需要调配好组内的人力资源,让每个人有事要做、各司其职,让每个人的工作成果整合后显现出这一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分工合作的训练虽然一直贯穿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但学生可能会遗忘,尤其是刚刚进入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或者学生的分工轻重不均,有人很快完成了,有人却不然,让整体的研究进度滞后;或者趣味性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急着动上了手,缺少分工的活动低效、混乱。

记录单就可以对分工进行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动手之前先看看记录单该如何填写,然后自然关注到记录单上对分工问题的提示。如果是简单的分工,记录单上写上一句小小的温馨提示即可。如果这个分工需要大家商讨商讨,则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如:要完成这个研究活动需要做哪几件事?我们有几个人?哪些事可以合并由一人完成?谁更适合做某件事?诸如此类。减少分工安排中可能出现的误判和冲突,提高效率,也让学生学着如何进行分工,掌握一些策略,也许他们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模仿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记录单可以帮助有效汇报

观察、探究之后要把活动的成果展现在人前。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他们活动的过程、这中间的发现和他们对规律的探索。有时可以用图示,清晰明了;有时则需要用语言,详尽准确。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挑战。所以,有时我们会看见学生活动后无法汇报他们的过程、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方法等相关信息。此时,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支架,帮助学生整理活动中的信息,梳理分析思路,组织汇报语言。谁可以承载这一功能呢?记录单。它可以不言不语地完成这一任务,不必教师多费唇舌,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它可以让这一支架一直停留在学生的视野中,而不像口头指导容易随风飘散。

这就要求记录单的设计体现出顺序,逻辑性要强,能给出一些关键的点拨,还能给出交流时的语言组织。可以这样来结构,以“摆线”的研究为例(见表)。

这么一张记录单,不需要长时间的指导学生就会填写。还暗示学生,不能只凭自己一个小组的数据就匆忙得出结论。可以先在小范围内了解别组数据,看看是否能佐证自己的观点。汇报时也会非常流畅。先说说自己的,再谈谈别人的,然后结合两者可以有什么结论,或者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果有时间、有需要,还可以加上“实验中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推广学生自行扫除障碍的策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范文(共2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