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通用4篇)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通用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通用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新疆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式教学;案例库建设;使用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各项公共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各族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等各个行业领域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新疆农业大学于2002年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迄今已为新疆培养了1000多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形成了较为成熟、具有新疆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在公共事业教学中逐步得到推广,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理论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案例教学法都是教学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案例库建设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但目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教学案例,教师所采用的案例大多是零散搜集或直接从统编教材中截取的,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合新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社会政治形势比较严峻,公共事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的案例需要专门编制,建立一个特色性强、规范性和原创性俱佳的新疆公共事业管理特色案例库,来指导新疆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实践和理论发展。

一、案例库的建设意义

(一)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学科建设的需要

新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服务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特色建设是新疆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关键。特色案例库建设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创新,丰富和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案例库的建设原则

(一)特色性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取材必须基于新疆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实践和政策发展。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都很快,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援疆政策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多领域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土地过度开发、环境污染、_、教育差异等,这些现象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需要分析其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根源,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目的性

要围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因为案例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典型性

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代表性。案例中的内容、矛盾、特征等要能反映一段时期同类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研习案例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这一类公共事业政策发展规律和政策走向。

(四)难易适中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选取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难是指案例可能会涉及较为敏感的社会问题,难以给出明确答案,或者涉及晦涩难懂的法律制度,不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易是指案例过于简单,一目了然,没有思考的深度和扩展的余地。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广泛、择优,才能达到释疑解惑、拓展提升的教学目的。

三、案例库的建设构成

(一)整体构成

完整的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库应当覆盖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公共事业管理内涵特征,二是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三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四是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五是公共事业管理一般过程,六是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七是公共事业分类管理。这七大类案例应采取不同的案例模式呈现:以调查解决问题为主的问题式案例;以信息搜集的形式形成的信息式案例;以叙述一个事件情景为主的陈述式案例;体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决策式案例;将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条例式案例。在案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应包括文字、PPT和图片。

(二)个案结构

每个案例都应包括序号、标题、关键词、正文内容、背景资料和思考题。见表1。

(三)使用规范

每个案例应有规范的使用说明,包括适用范围、教学目标、配套教材、课件和分析思路以及课堂计划。见表2。

四、案例库的建设流程

(一)建库准备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分析 无缝对接 立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stablish Seamless between Schools and Governments, Achieve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me Suggestions o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Curriculum in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 Haiyun, LI Tao

(School of Law and Administr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Abstract Public policy analysis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 class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paper on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ideas, classroom innovation, made a summary and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training school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hree-dimensional to achiev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teaching point of view should try to play the role of case studie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the depth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short-term effect of teaching in schools of public policy, to better train students in the long term future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hands-on operational capability.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public policy analysis; seamless;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on

作为公共治理的主要工具和首要途径的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学科重要概念,对公共政策进行制度、系统、价值和质量分析从而剖析其有效性、合理性和未来趋势是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命题之一。南京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要通过设置公共政策分析必修主干课程、安排政策案例收集与调研的实践环节、专业特色向公共政策分析倾斜、成立公共政策咨询与培训研究所等方式强化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21世纪初以来的新兴专业,南京工业大学该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年历史,进入了一个周期性发展的新阶段。而公共政策分析是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议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公共部门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为目标,在办学10周年之际有必要全面分析一下该课程开设以来的心得体会,为下一个十年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至新的台阶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缘起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从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创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开始设置,课程性质为必修主干课(学位课),课时为48课时,以理论讲授形式为主。上课安排上多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合班上课,任课教师以本院本系老师为主,也曾经邀请过南京大学博士来担任。从2008年开始加设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收集与调研实践教学环节,历时两周。2009年在校、院领导支持下还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所,该所成立之初以与政府机关建立无缝对接、协助在职公务员培训、协助公共政策制定时的决策支持等作为工作内容。应该说围绕着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该系配备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并辅之以比较到位的组织结构支持,将该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的特色和亮点,将该课程建设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紧密相连,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有较好的发展,课程框架、实验环节诸方面都处于良性循环、逐渐进步状况。但多年之后从在校生的学习反馈、督导的意见交流、与政府机关的实际合作、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我们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了切实达到两个目标:一在校生课堂效果好;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必须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必须做出新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才能使得该课程甚至该专业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2 无缝对接:开展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和地方政府的实训项目

培养出优秀公共政策分析人才的前提是拥有强大且专业的师资团队。目前公管系青年教师普遍拥有行政管理者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五年以上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所以在公共政策分析学科上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前沿知识储备。相对缺乏的是对公共部门相关公共政策从制定、执行到终结的实际运行过程的了解。笔者设想以公管系青年教师和实际政府部门之间的无缝隙对接为主要形式、以实现青年教师对公共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切实了解为目的、以增强公共政策分析对实际相关部门的指导意义为宗旨,最终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受惠为终极目的。展开实战演习,青年教师模拟全过程、立体化跟进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某项公共政策如保障房建设政策、房产限购政策、强制企业缴纳五项保险政策等。实训从酝酿、制定、执行到终结的全过程,运用德尔菲分析、预测分析、系统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专业政策分析思路和模型对所追踪政策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分析,教师从中了解的政策的实际运作主体、客体、制度、利益等相关层面,同时也给政府部门提供来自理论模型的推论和建议。

具体形式应包括:(1)青年教师实训项目小组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机构和人员的对接,明确合作形式、议程、纪律等;(2)实训小组参与该项公共政策的所有阶段相关会议;(3)实训小组与政府合作伙伴成员定期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和方法的交流;(4)实训小组会同合作伙伴进行政策执行影响力调研;(5)实训小组成员每人提供一份关于实训经验在课堂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应用方案;(6)实训小组发表一篇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心得的主题论文。公管系青年教师在该实训计划中应实现以下目标:青年教师实训小组成员对公共政策实际运行全过程有真实经验和切身感受,并有效体现在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相关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调研分析,给政府合作伙伴提供有操作可行性的政策制定建议;建立良好的与实际公共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为后期人才培养和服务政府提供契机。

3 体验式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立体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已被整理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同类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须以理论教学或“原理”的讲授为前提或基础:在大学本科阶段,案例教学一般作为理论教学或“原理”的讲授的辅助手段;在研究生阶段,案例教学可单独进行,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①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尤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度引入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传授方法。

运用好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方法至少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教师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更深入的思考,方可成为一场热烈争论的合格主持人,间接促进了教师改变传统单向授课思维。(2)在表层能促进学生胆识、责任心、表现力、思考习惯、团队精神等良好素质的培养,在深层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比如直觉、意识、毅力、兴趣、才情等方面能力的挖掘和培养;(3)在教学互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必须关注下述几个方面才能使课堂中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活动收到实效: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是一个复杂综合、需要智慧和才情的活动,是教师、学生之间以案例作为媒介形成的完美多维立体互动。笔者以为要点在于:

(1)教师及学生的重视程度。重视与否决定了在收集案例阶段、设计主要问题、现场发言提纲等方面的设想周全到位程度,并最终决定了一场案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2)案例选取必须考虑:其一是否实现本土化,很多公共政策分析课堂上容易趋向于比较随意选取一些国外案例,但我国正跨入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不但公共政策理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改变了,而且中西方的政策文化环境更是迥异不同,(国外)线性政策理论这种解释工具已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的实际。如果要让西方的这种政策理论在我国转型社会的政策研究中存活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其中国化或本土化。②其二是否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当前社会热点,并且随着教学课时的推进不断更新。其三应该考虑案例范围及深度是否适合一个小时左右的课堂;实现课堂讨论丰富、丰满和充实,太短或太长使得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或单薄或冗长。

(3)在案例写作上,案例教学不同于案例研究,所以在案例的问题设计、进度安排、目的预设等环节都应该考虑到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区别,避免深入不浅出、简单非简约的案例写作思路。

(4)在案例教学课堂组织上,应该避免只是老师讲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单调的操作模式,这只具备了案例教学的形而不是神。形神兼备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和角色扮演相结合,介绍该案例实际发生时相关各方的背景、态度、目的,有时甚至是苦衷或者不便公开的目的,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以分析原始政策运作的机理和规律,甚至假设完全不同的解决思路及相关后果预测。

4 小结

在南京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十年之际,如何找到课程建设的突破口以期在下一个十年里专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是公管专业每一位老师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尝试以公管专业中至关重要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的任课教师缺乏实际政策分析的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尝试以实训项目进行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以体验式教学改善学生传统被动“背书”式学习思维为主要建议,力图为该课程乃至该专业的发展做一些思考。

注释

① 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

② 李小军.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参考文献

[1] 娄成武,魏淑艳.公共政策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25.

[2] 胡宁生.中国社会转型中战略变迁的公共政策学解释-西方公共政策非线性过程理论的中国应用[J].江海学刊,2006(1):87.

[3] [美]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4] 江凌,等.对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 沈亚平,等.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5201

本文结合笔者案例教学实践,对公共政策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以此抛砖引玉。

1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理论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的界定

案例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方式,“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创作“剧情说明书”用来做详细的检查、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学习者像从业人员那样进行思考和行动。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公共政策案例是基于鲜活的公共政策活动,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功能分析

(1)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使学生吸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公共政策理念,比传统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2)适应公共政策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较困难。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能够加深对政策术语、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消化所学知识,能够以简易而又抽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共政策技能和应用能力。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通过创设政策情景对公共政策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增长学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政策操作性技能,同时也能增进学生的政策信息收集与加工技能、政策管理技能等。通过严格的“经验性练习”,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和职业分析师奠定基础。

2 公共政策案例创建原则

案例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应重视案例选编环节,精心设计。选编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原则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案例研究; 主体框架; 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 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_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共关系案例文章范文(通用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