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合集4篇)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合集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合集4篇)

微信扫码分享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广告 本质 营销 传播

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作为营销工具的一种,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现象,广告同时属于营销和传播两个范畴。因此,对广告本质的认识,也相应存在着两个传统,即传播本质论和营销本质论。本文即结合上述两种传统的产生与发展,对广告的本质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对广告本质认识的流变

对广告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个20世纪上半期,在该时期营销本质论占据统治地位;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传播本质论”出现,对广告本质的认识分化为两个流派;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种观点从对立走向合流,人们对广告本质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

1.第一阶段:“营销本质论”的主导时代

十九世纪末,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产能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卖方市场的格局开始松动,在竞争压力下,制造商们开始意识到用广告来推销商品的必要性。1904年,美国广告人约翰·肯尼迪提出了其着名观点“广告是印在纸上的推销术”。肯尼迪销售主义的广告观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广告研究的中心问题几乎都是围绕着销售力展开的。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倾向于从营销的角度认识广告现象,其对广告有代表性的定义如美国《现代经济词典》对广告概念的描述:“广告是为了达到增加销售额这一最终目的而向私人消费者、厂商或政府提供有关特定商品、劳务或机会等消息的一种方法。”

20世纪40年代,广告大师罗斯·瑞夫斯提出着名的“USP”理论(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中文译为“独特销售主张”或“独特销售说辞”)。该理论认为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说一个主张,给予消费者一个是竞争产品做不到、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独特利益承诺,以打动消费者并促进销售。可见,USP理论以广告的促销作用为立足点,将“营销本质论”推向顶峰。

2.第二阶段:两种本质论的分化与对立时代

20世纪下半期,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出现并走向普及,大众传播事业高度发展,媒介信息的过剩开始限制广告的效果,对广告而言,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成为稀缺资源。以威廉·伯恩巴克为代表的广告人,开始从传播的角度积极探寻广告的沟通方法和传播效果,较早地将广告研究引向了传播层面;而以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为代表的广告理论,也逐渐将研究视野从产品本身移开,开始关注以品牌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行为。

更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施拉姆等学者多年的努力,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新学科逐渐崛起,开始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巩固的学术地位,其影响逐渐渗透至市场领域。更多的人开始从传播的角度理解和研究广告,他们将广告的本质界定为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倾向于从传播的角度认识广告行为,代表性的定义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解释:“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应。广告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其中包括报纸、杂志、电视、无线电广播、张贴广告及直接邮送等,传递给它所想要吸引的观众或听众。”

这意味着对广告本质的认识的出现了第二种传统,而关于广告本质的认识自此走向分化。广告与传播的结合,将定量研究等实证的研究方法引入广告学,使广告的理论研究更加严谨、科学,它带来了广告学研究的又一次飞跃。至今,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广告学仍作为传播学下属的分支学科存在,足见传播本质论对广告研究的影响之深远。

3.第三阶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诞生,对广告本质的两种认识逐渐合流

20世纪末期,市场环境进一步发生变化,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产品的功能、质量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趋势,不同品牌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强,仅凭借产品本身的差异直接说服消费者的难度加大,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开始更多地依赖各种与品牌相关的信息传播。于是,企业各种营销目的的实现,开始更多地依赖各种传播活动。1993年,美国西北大学学者丹·舒尔茨教授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现有或潜在客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都可能是将来信息的传播渠道。”这大大拓展了企业传播活动的范畴。舒尔茨在其着作中还提出了“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这一着名命题,生动地概括了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也开启了学界对营销与传播的重新认识。自此,企业营销和传播行为的功能逐渐相互渗透,营销与传播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而对广告本质认识的两种分歧,也随之出现合流的趋势。

二、对两种广告本质观的辨析

尽管对广告本质认识的两种观点正逐渐走向整合,但是,“营销”和“传播”仍是广告的两种根本属性,正确把握广告的本质,仍需理清这两种属性的关系。

第一,传播效果低下的广告很难取得良好的促销效果,而缺乏销售力的广告,其传播效果也没有意义,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无论是“营销本质论”还是“传播本质论”,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关于广告本质的问题,故无所谓对错。所以,对其中一方观点的认同,并不应该意味着对另一方的否认与排斥,在广告实践的过程中,应注意从营销和传播两个角度审视广告活动,使企业广告兼具销售力和传播力。

第二,营销本质论强调的是广告的长期效果,而传播本质论强调的是广告的短期效果,两种传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广告代理公司更多地关注广告的传播效果,从消费者信息接触的细节思考问题。在当今广告行业,应高度强调对广告营销本质的认识,鼓励创作具有较强实效性的广告;相比之下,广告主更关注广告的营销效果,希望广告起到立竿见影的促销效果,很多广告主用销售额等营销指标来衡量广告效果,而忽视收视率、毛评点等更为直观的传播指标,这常常会导致广告主与广告代理公司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所以,在广告实践中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公司都应从营销和传播两个角度审视广告问题,以利于企业广告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随着企业营销传播观念的进步,企业营销与传播行为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的营销传播行为正逐渐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整体。广告也应当和其它营销传播工具一起,得到更全面的认识与利用。随着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发展,业界和学界对广告的认识必也将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九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媒介经营管理从无到有,从一般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从学习到学科,从事业管理到经济管理的过程,回溯媒介经营管理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最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具有深远影响、最值得反复研习的十大事件,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学科的研究与升华,从中发现 规律 性的、经验性的、尤其是创造性的闪光点,这些光芒跨越了三十年的时空,不仅在当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且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天空。

一、广告恢复,媒介经营管理由此发轫

1979年元旦后的第四天,晨起读报的天津人翻开《天津日报》的第三版,在新闻之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奇事物——天津牙膏厂生产的蓝天牙膏。这一天,“蓝天”成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区的第一个商业广告。 随即,与报纸上其他新闻显得格格不入的这则广告,本身作为最抢眼的新闻事件,引来了媒体的热烈讨论。据陈培爱教授介绍,1979年1月14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为广告正名》的文章,指出“有必要把广告当作促进内、外贸易,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门学问来对待”,“我们应该运用广告给人们以知识和方便,沟通和密切群众与产销部门之间的关系”,此文的发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广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年代广告大发展的序幕就此拉开。(王立纲,2007)

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1月28日下午15点30分播出了为上海药材公司制作的名为“参桂养容酒”的广告,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影视广告。(陈培爱,1997:80)同时,上海电视台还制定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份广告管理收费办法。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春蕾药性发乳”广告,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条广播广告。同年春天,北京西单出现了广告墙,第一则户外广告出现。3月15日,上海电视台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陈培爱,1997:80)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

1979年5月14日,_中央宣传部明确肯定了报刊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10月上海举行了全国部分地区广告业务第一次交流会,会议制订的《广告价目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统一的《广告价目表》。

1982 年2月_正式发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10月_在 总结 经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广告管理条例》,1988年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1995年2月1日 《_广告法》正式实施。我国的广告业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道路。

事件评述:正是由于广告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复兴与繁荣,才为媒介管理提供了可能与发展条件。传统意义的计划经济管理在广告为媒介带来切实的市场利益之后,显得捉襟见肘。广告为媒介经营管理插上翅膀是典型的“功能创新”,媒介通过广告行为才具有了收入和盈利的经济“功能”,才有了更强的主体意识和运作空间,才有了“经营管理”的资源和可能。媒介在广告的助推下,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众多行业一样,步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而媒介经营管理的手段也随之越来越市场化,成为真正的“经营”和“管理”。广告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告可以被称为是媒介经营管理的火车头,没有广告就很难开展媒介的“经营和管理”。所以,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广告业全面复苏的1979年,可以被看作是媒介管理元年、媒介经营管理的发轫之年。

二、洛阳日报首创报纸自办发行,发行改革延续至今

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两年之后全国有《太原日报》、《桂林日报》、《柳州日报》、《南宁日报》、《大连晚报》、《郑州晚报》等26家报刊自办发行。“这一举动减轻了邮局负担,缩短了投递时间,提高了投递质量,增加了发行份数,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报社自我发展的活力。”(贾培信,1988: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第一次全国人民邮政会议”决议,中央决定我国报刊发行实行“邮发合一”体制,报纸于1950年起陆续交邮局发行,“邮政合一”初期,杂志发行沿袭书店的发行方式,读者可以随时直接向报刊出版地邮局订阅各种杂志,然后由出版地邮局在杂志出版后按期向订户直接寄发。1953年报刊发行方式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改革:(1)将大批报刊直接订户从发报刊局转移到当地邮局;(2)将订销局与发报刊局之间直接要数结算关系,改为省邮电管理局汇总后向发报刊局要数并统一结算。报刊发行由邮局“包办”的局面由此形成。在建国初,“邮政合一”的报刊发行模式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统一的邮发模式严重制约了报刊的发展。

当时,全国有2000多家报社,但只有邮政发行一个渠道,可谓“万人抢渡独木桥”,“邮老大”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报社跟邮局打交道有很多麻烦,有学者归纳为“五难”:一是“入门难”,新创办的报纸要找邮局办理各种繁琐的审批手续,确定邮发代号;二是“起步难”,报纸刚创办时发行量肯定有限,可邮局曾规定:2万份以上才能交邮发行,不足2万份,发行费按2万份 计算 ;三是“砍价难”,商品交换中本来可以讨价还价,可邮局单方面确定的发行费率最低25%,最高45%,报社想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四是“收款难”,读者订阅报纸是先交钱再看报, 但订报款到了邮局手中,报社却迟迟拿不到;五是“保质难”,虽然邮局也向报社许诺及时、准确投递,但发行中的迟、漏、错等现象层出不穷,发行服务不到位,而报社却无可奈何。(吴锋,2005)在这种痛苦的局面下,自办发行降生了。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 第3篇

【论文摘要】作为一门正规的学科,广告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其研究范畴包括广告源流研究、广告本体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几个方面。

广告学是新兴科学,自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和未知的空白区,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一门独立科学。在学术史上,每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既要有其目的性,又要有其条件性。若论条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条件,表现为社会生活需要、学科本身的发展、学者的研究成效。二是学科自身的条件,表现为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广告学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早的广告学论著出现在美国,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l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广告学的建立。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需要,促使了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另一方面,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化发展又给广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需在广告理论上将广告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以便完善广告业本身。所以,19世纪末的经济大发展,在客观上奠定了广告学的物质基础。

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内容中。随着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运用广告来争取消费者,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由于广告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广告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广告业务不断增加,对广告理论和广告策略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广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高等学府也增设了广告专业或开设广告课程。正是广告理论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广告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正规的、独立的学科。1869年,费城艾耶父子广告公司的成立,带来了专业广告公司广告专业作业的机制,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广告专业杂志《印刷者墨计》。19世纪,美国一些有关经济、商业的论著的出版为广告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00年,美国学者哈洛·盖尔在多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柯特首次提出建立广告学说的设想,1903年,他出版《广告原理》一书,宣告广告学已具雏形;1902-1905年,美国一些高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广告学课程的开设,促使广告学的研究走向深化;1925年,美国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一书,对广告科学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学与广告学教师协会”。随后,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广告学的研究。1938年,美国创立了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国际广告协会(iaa)”。之后,美国又成立了“广告主协会”、“广告商协会”、“广告实践委员会”等,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广告理论、广告实践等进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专业广告教育终于在美国完善起来了。据统计,1994年,美国有116所大学开设广告专业,其中有37所设有硕士学位,主修广告的大学本科生共一万三千多人,另有四千五百多人兼修广告和公共关系专业。20世纪中叶,营销学、传播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形成,也很快被引入广告实践中。后经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雷蒙·罗必凯等在理论和实务上的艰辛努力,广告学的构架和体系得以创立。

19世纪末20年代初,心理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也为广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心理分析学派对于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广告对于消费者受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于消费者决策过程影响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刺激条件,对商品销售方式、商品包装及商品广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科大分化也推动了广告学的形成。在学术史上,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一条综合——分化——综合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社会科学学科独立分化的集中时期。广告学就是适应这一学科大分化的客观形势,把原属新闻、营销、心理学科中研究的广告现象加以综合、抽象和分离,使之具有了独立的学科品位。

广告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尽管人们对广告学的学科性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其研究对象却殊途同归: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广告活动的特殊矛盾其运动规律,即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

科学都是有体系的。广告学在确立自己学科的独立品格时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个层面。理论广告学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广告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它解决了广告认识论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广告活动中的各种现象的实质及其规律,是广告学研究的核心。历史广告学侧重研究广告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它揭示了广告发展的历史规律,是理论广告学的基础。应用广告学以广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揭示广告在商品促销中的活动规律。它解决了广告方法论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广告活动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广告活动实践,是理论广告学和历史广告学的落脚点。

由于广告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这就使得广告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作为它的研究方法很多。除最一般的科学方法外,凡是传播学方法、社会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都可作为广告学的研究手段。

广告学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其研究范畴包括:

1.广告源流研究。研究广告历史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作为一门科学,广告学无疑要通过对广告历史变迁的科学透视来认识广告的基本历史态势、广告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未来的走势。这部分内容包括广告的历史变迁、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发展的各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2.广告本体研究。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与理论。基本范畴是描述、研究某一学科所必需的基本概念,是范畴体系中的主要范畴、根本性的范畴。它们往往相互对立,构成一对互向式的关系,成为该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广告,我们也要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一般而言,广告学的基本范畴可分为核心范畴和相关范畴两大部分。核心范畴是构成广告学的基本框架、支撑广告学学科体系的主要范畴,它是广告学范畴体系的主干。它们是:广告主体——谁来做广告,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对象——对谁做广告,包括广告对象是谁、广告对象有哪些需要、广告对象的消费水平、广告对象对产品的态度、广告对象对广告的态度等基本内容;广告客体——广告什么,具体指广告的内容;广告方式——怎么广告,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把广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送给消费者;广告管理——广告监控,只有对广告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广告活动正常开展;广告效果——广告效益,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决定了广告效果是现代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相关范畴是指与广告学直接相关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市场”、“创意”、“媒体”、“策略”、“受众”、“消费者”等这样一些“基本概念”。现代广告学的基本理论则从宏观上探讨现代广告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分类、表现形式与方法、运作过程、规律、原则、构成要素,重点研究广告的基本运用原则与方法,包括创意理论、策划理论、设计理论、公众理论、媒体理论、效果理论、定位理论、诉求理论、目标市场理论、广告文案理论、心理理论、促销理论、文化理论等。

3.广告传播研究。广告是为商业营销服务的,准确地说,它是以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应用于商业营销的。从本质上讲,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信息传播。一旦人们对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社会传播形态的认识得以确立,广告的传播学研究即成为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广告传播研究涉及广告信息的处理(其物化形态为广告作品),广告传播通道的选择(广告媒体),广告信息的到达与接受(广告受众),以及广告效果的达成等诸多方面。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 第4篇

一、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今为止,很多业界人士还在对广告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广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属于艺术领域。按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广告学归属新闻传播学科,这是依据专业特点划分的,我国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都是被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系科或学院中的。如厦门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几乎都是广告运作的全面手,更偏重于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但如果这个培养目标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其培养的学生就很可能只会指手画脚对广告进行评判,纸上谈兵。因为,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如经济学科的;对广告实际作业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又不如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所以实际上国内还有不少艺术设计院校、商学院甚至行业院校都设有广告专业。它们以各自学科优势开设课程,有所侧重地培养广告人才。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目前就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广告学,注重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特别熟悉,他们就业的去向也能够表明这种特点;设计艺术学院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大多强调美术功底,学生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尤其是电脑创作能力非常强;而商务策划学院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则把广告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学习更多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运作、市场营销等理论和知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由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别,艺术设计教师容易夸大美学艺术在广告学中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而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控制,孰是孰彳非学生们难以识别,而一旦接受了某一观念,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于长远不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继续困扰教师和学生,我们认为应当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广告学发展趋势,做出一个统一回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并借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广告学系主持的2001年全美广告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认为,在当前我国广告代理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走上规范的特定阶段下,广告学课程应纳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广告的营销本质,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将广告学纳入市场营销系。总之,广告学教育一定要从传播学的理论教育发展到结合营销、经济、经营管理的角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二、广告学教育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

由于广告业恢复之初都是为了应急培养广告公司、媒介、企业急需的广告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都偏向技能教育、实际操作培训,而且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从本本而来照猫画虎。在办学之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国内的广告公司、媒介、企业,尚不具备正规的岗位职业培训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培训的任务只能由高校广告专业来承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性质,因而在广告学专业成长的前期,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训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广告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企业经营思想成熟了,媒介经营竞争激烈了,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作职能也増加了,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己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懂经营战略,懂整合传播的高层智能型人才。许多广告公司己经从单纯的广告代理商转变为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市场研究机构,而广告只是其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像尼尔森、慧聪商情、央视索福瑞、零点调查等等就更需要那些商学院毕业的了解市场调查、熟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学生。

而以前的广告专业属于“强专业、弱学术”的位置,只要能设计平面作品、能写出文案、能使用电脑进行图文设计、多媒体动画制作就算是广告人。师生在广告学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为主,中观、微观的定量研究非常少,教学所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雷同较多,往往大而全,缺少对某一个专题深入的研究。比如广告对儿童影响,就不只是一般社会伦理的、心理的、销售的影响,还可深入到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品牌个性等细分变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等,而国外广告研究者对此的研究是相当深入,比如国外一个研究结果是11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品牌忠诚,而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品牌忠诚。我们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样的学术研究基本素养和经验。因此适当加大广告学术研究的力量,对适应广告专业的发展、对适应企业的人才需要至关重要。

加强广告学术研究,教师必须注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们通过对中国广告产业20年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如重点收集中国电视广告20年、中国报纸广告20年、广告公司20年、广告客户20年、居民消费、流行、文化20年等资料,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以IMI年鉴为代表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从1995年开始,至今己有8年的历史,城市也逐步扩展为20多个城市,推出专门的分析软件,从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析系统,继而在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相当重要,在国内广告学教育科研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从事广告学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各大专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争取在广告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所在省市广告界的一面旗帜。

三、广告学课程多元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广告学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也相当地广泛。我们知道,支撑广告学有三大支柱,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三个学科都己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广告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其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的相关课程;在社会(传播)学这一支,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媒介学》、《公关理论》等。如此丰富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却可能让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毕竟有限,试想一个研究经济管理的教师怎么可能同时精通文学或者传播学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连教师也心力交瘁,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广告人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早信奉“终身学习”的一类人。所以广告学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各学科上的造诣,努力成为全才通才。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该学科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进修机会,及时补充教师力量,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资源互换,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治根治本的方法。比如我校商务策划学院就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一致,双方派出各自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佳的教学师资。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考核问题

尽管我们都知道,广告人是建筑师而不是泥瓦匠,泥瓦匠仅仅知道按照图纸行事,建筑师却更多考虑建筑的思想。但是建筑师、泥瓦匠都还有比较清楚的考评方式,而当前广告教育的评价、考核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考察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侧重对学生的广告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广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一个多维度、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许多课程如文案,创意,策划,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以单纯的试卷考试来量化未免过于简单,也压抑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为应付考试,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就会硬啃书本忽视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际创作,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害处显而易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本土广告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合集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