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44
微信扫码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与对策
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资源缺乏
部分学校重视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联系与互补,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拓展视野,增强文学积淀。而一些小规模学校因为不具备完整恰当的教学研究形式,学生只能学习一小部分选修课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资源也很稀缺,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要同时承担起自己必修和其他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篇目差异较小,教师往往将必修课中篇目加以整合到选修课程中,然而选修课程应该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拓展和提高,而不应该使两者的简单组合。这样做法使学生选择选修课程资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时安排不平衡
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课时安排还不够平衡,课时与任务量相矛盾,教师为了完成独立选修课规定学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很容易使教学内容减少,学生无法拥有充足时间了解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很难学习到重点的内容,因此也只是简单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而无法充分的掌握。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与提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选修课开设课程过少,教学时长不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到课程设置,从而过于片面的认识选修课,甚至以为选修课是为必修课服务的,在教学中也常常挤压选修课授课时间,使选修课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的内容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安排,选修课的课程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新课改使课程被分成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体现的使课程的均衡性与基础性,而选修课则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较为超前,明确的定位了选修课,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错误的将选修课看成必修课的延伸,影响了选修课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体现了选修课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选择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之时简单的处理教学资料,没有深入的研究,增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感到厌倦,影响了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制定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与规划,更加灵活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不应该限制学生个性。
2.针对当前语文选修课问题的完善对策
改进课程设置,精细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课科目多,教材繁杂,占用课时多,与我国现阶段教育情况相不符。应该精简学习模块,缩减课时,使语文选修课成为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筛选文本,选用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方教育本门也要加强监督,防止选修课被想敷衍了事,同时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修的内容不能影响到必修课的教学。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主观意愿,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教学,补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协调处理好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区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教师应该区分两种课程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教材。必修课知识结构完整,教师应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教学,而选修课教学框架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着重点。必修课是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激发学生特长与兴趣。应该用不同的设计和教学的思路来设定教学的策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能够更加协调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令学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发扬个性。
探索独特的教学特色
选修课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考验,选修课应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不断整合教材,结合实际设置教学情景,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讲解,先从最基础简单的面目开始教学,经过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再开展内涵更深的文言文类篇目教学,最后再选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结合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自觉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创设更多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获取了很多人的关注与期待,但是因为是初次施行,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也使得很多教师心中产生了怀疑,阻碍了改革的前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将选修课程的整体构架构建好,教师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要不断地创新钻研,积极探索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老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意义,调节好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使选修课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2).
[2]张金润: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09):178-180.
[3]许纪友: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课程意识[J],学语文,2015,(1).
摘要:为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设,通过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与总结,找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方法与途径,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设提供参考,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考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文字的具体运用上、文学作品的讲解上,却很少关注学生观点的表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安排上,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为空白。即使有部分教师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主要是以课堂练习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2.课程开设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在开设上,要将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仅限于低年级开设,使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缺乏连续性。
3.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陈旧
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许多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如只重视课堂的讲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课程的规范性和条理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已逐步与社会脱轨,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这必然需要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
1.构建”五项基本功”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所提出的新时代要求,我们将”五项基本功”,作为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的特色项目。这”五项基本功”分别由表达、写作、阅读、赏析和规范字书写五部分构成。在具体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分项训练和全程指导,将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切实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并设置每项学分作为学生的实践学分进行考核,让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调整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体系,系统设置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
在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调节和整合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安排,以确保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和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3.以教学实践为科研的基点,强化教育教学创新
以教学实践为科研的基点,强化教育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应用性研究。做到”课堂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充分利用问答法、反思学习法、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实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第二加强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汉语言文学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建设对于落实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也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的多元性需求。使学生在获得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开发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积极整改,建立科学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体系、”五项基本功”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就能促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育人功能。
[1]赵丽,刘昭,何长仁2015《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黑龙江高校研究》第6期。
【论文关键词】大学物理;选修课;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代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代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h动画、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4]薛建国,黄黎红,郑志霞。物理通选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5):70—71。
[5]高志华,卢常芳。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3):101。
摘要:专业选修课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高分子物理》是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溶液、聚合物的力学性质、流变性质、热、电和光学性能等。课程内容多、概念多、数学推导多,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学时少、内容多、理论性强且抽象难理解的情况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抓住课程的教学主线,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选修课;教学改革;创新
0引言
1教学现状
作为专业选修课,《高分子物理》面临的教学现状:1)教学课时少。《高分子物理》在其他院校高分子相关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学时多为48~64学时[11]。而在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差异,为专业选修课,学时数为30学时。2)教学内容多。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课程内容不仅涵盖高分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统计学和概率学等诸多基础知识,而且课程中专有名词多、基本概念多、内容庞杂、关系错综、数学推导繁多等。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点,就会导致分辨不清,晦涩难懂,进而学习兴趣锐减,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12]。3)授课时间延后。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一般安排在大三年级,此时学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如专业必修课,存在着“混学分”的思想,因此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深思和研究。
2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
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其研究的对象是高分子,因此,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分子量大”带来的一系列特殊结构和性能进行梳理。例如,分子量大使得高分子材料只有固态和液态而没有气态;分子量大导致的不均一性;分子量大使得分子运动单元具有多重性;分子量大使得分子运动具有粘弹性;分子量大使得溶液和熔体的粘度大,具有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分子量大使得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等等。抓住“大”这条教学主线展开讲解,从最小的结构单元扩展至整个分子,再到聚集态结构;从力学性能扩展至热性能、电性能、光学性能等,结构和性能之间则通过分子运动来实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初衷是实现学生“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13]。针对《高分子物理》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将公式的推导过程列入选学内容,强化公式的内涵和应用。此外,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采用短词短句记忆法。例如,学生已学习了有机化学课程,对结构单元以及整个分子结构的理解相对容易,但对于聚集态结构中的晶态、非晶态结构等相对难懂,由于此前学习的课程中涉及的聚集态内容不多,因此,在讲述时与小分子的晶态和非晶态结构对比讲解,总结出“两句话,八个字”,即高聚物的晶态比小分子的晶态无序得多,简化为“序中有乱”;高聚物的非晶态比小分子的非晶态有序的多,简化为“乱中有序”,高度概括出了高分子的晶态结构和非晶态结构特征,学生容易理解,更加深了记忆。
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
《高分子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仅依赖板书难以完全展示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时往往费神费力,学生理解困难[14];借助多媒体教学,融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信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不容易讲清楚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达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15]。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增大了教学信息量,也使得难以讲解的内容更直观、形象。例如,讲述链段和柔性一节,由于涉及分子的内旋转运动,特别是随着碳链增长的内旋转过程,学生不易想象和理解,通过动画演示从一个碳-碳单键,到2个碳-碳单键,再到3个,4个,……形象地展现了碳链的增长所对应的内旋转运动以及链的空间运动,然后引入链段和柔顺性的概念,再扩展到分子柔顺性的表征方法即末端距和均方末端距的计算,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教师或者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演示,如讲述取向态结构时,让学生拉伸准备好的薄膜样条,对比拉伸前后不同方向的性能差异,理解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并延伸到生活中的纤维制品和薄膜制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渡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借助于现代的通讯手段,建立QQ交流的群,随时就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解答,将课堂学习延续到课下。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一言堂”和“填鸭式”说教,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和融合。例如,可根据设定的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的想逐渐过渡到主动思考,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此外,也可以采用讲座、参观、见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尽管高分子物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但由于高分子材料应用广泛,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粘剂等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对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制品有一定的感知和认知,因此,选定主题讨论时最好结合生活应用,像日用塑料产品上的标记、商品标签的识别、长期挂在衣帽勾上的衣服挂钩处的变形等诸如此类的主题,学生兴趣更浓,互动效果更好[16]。此外,也可结合学生实验中的操作进行互动,例如化学实验中胶塞打孔插管的操作,就如何选择打孔器进行主题讨论,结果发现,有一部分同学选择比插入的玻璃管直径略粗一点的打孔器,另外一部分同学选择直径相同的打孔器,结合这个问题讲解橡胶的粘弹性和挤出物的胀大效应。近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突飞猛进,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大量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任课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及时传授新知识、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17]。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的紧密配合
生动的实验教学可以活跃理论教学的枯燥气氛,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可以充实单调的理论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以往教学计划,第1周即开始理论课,实验课延后1周开始,由于实验涵盖整个理论课教学内容,时常出现实验提前于理论课的现象。尽管实验指导教师会讲解实验原理,但受时间限制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被动地实验。等到理论课讲解到该内容时,学生可能因实验早已结束而一知半解,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均不理想。针对这种现象,任课教师开课前与实验老师进行沟通,及时调整实验项目,甚至可将实验课延后几周开始,避免实验在前理论在后的现象,提高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实践环节的创新训练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高分子科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课上的时间已难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因此,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让一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经费支持,进行科研实训活动,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为止,《高分子物理》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已经有3年时间,每年均有学生考取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的高分子相关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6年科研小组申报的课题“红外光谱(FTIR)法分析快餐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的成分及安全评价”获批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篇[18];2017年科研小组申报的课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儿童泡沫塑料中甲酰胺的含量”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支持,目前实验正在进行中。
3教学反思
《高分子物理》作为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尽管学时少、内容多、理论性强、难理解,但在严格阐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紧抓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这条主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能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加大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1)高分子物理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化学、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对任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任课教师,需要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不断吸纳新知识和新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将知识传授到位。2)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简单理解,存在着“想当然”的选课思想,缺乏必要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凭兴趣选课,选课分散,没有与考研、就业相结合,缺少整体规划和学业设计。3)学校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往往低于必修课,使得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资源、教师配备不足,需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投入和人才引进,等等。总之,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对实现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曼君,陈维孝,董西侠.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强,傅深渊,张艳,等.《高分子物理》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6,44(5):191192.
[3]方征平,郭正虹.在独立学院开展高分子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分子通报,2009(8):7478.
[4]马娟娟,许兴友.《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化工时刊,2006,20(3):7677.
[5]陈世良.独立学院《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3,14(16):217218.
[6]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等.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8283.
[7]张世杰,黄军左.结合工程实际的《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2,4(2):148149.
[8]张焕芝.《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17):177.
[9]侯文顺.《高分子物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4):1015.
[10]刘括,班建峰,梁春杰,等.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18):208209.
[11]谭凤芝,刘兆丽,王大鸷,等.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41(10):156157.
[12]付文,王丽.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5):6971,105.
[13]李道西,张世宝,陈平.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5):170172.
[14]吴强,傅深渊,_安,等,《高分子物理》理论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广州化工,2014,42(21):179181.
[15]张爽男,韩雅静,许鑫华,等.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高分子物理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5):7679.
[16]孙秋菊,辛士刚.塑料包装材料与食品安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151155.
[17]刘括,班建峰,梁春杰,等.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18):208209.
[18]范佳琳,杨芮,王汝沫,等.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法分析快餐食品包装材料的成分[J].广州化工,2017,45(19):9798,105.
【摘要】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在增大,所以如何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市场营销公共选修课为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市场营销;教学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教学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风学风。本文以市场营销公共选修课为例,明确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一直是高校学生感兴趣的一门选修课。它对于学生如何学会用现代营销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该课程成为了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选修市场营销公选课时目的不明确,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有何意义不清楚,认为公选课就是为了准备毕业而拿学分,或者随大流。因此选课比较随意和盲目,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目前一些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存在“选而不修”,“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应付思想,学生逃课现象特别严重,学生对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的态度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这种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影响自己及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市场营销选修课选的人数较多,一般安排在晚上授课,而现在学校很多活动大多在晚上进行,所以从客观上也导致了学生逃课。
(三)开课头数少,每个班人数多,出现了选课难,教学难易管理的局面
我校目前每学期开出的市场营销公选修课课头比较少,很多学生反映选该课程时难以选上,这样就使得真正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同学错过了机会。另外该课程的选课人数达到了每个头100—200人,甚至有的头还超过了200人,由于选课人数多,且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课堂管理难度较大,有时上课纪律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所选课程的认识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特别大学一年级新生,让学生认识到公共课和必修课都重要,引导学生从本专业、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修读课程,积极主动的学习。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本文分别从教材的选用、编写、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8CB062。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出台,普通高中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也已走过了8个年头。高中语文选修课不仅带来了课程形态的变革,更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层思考。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我们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选修课教材“垄断”化,缺乏自主开发
“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1]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同时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以及教学传统不同,使得选修课程的开设存有差异。在第一学年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校又面临过没有现成教材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本校教师自主编选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出现了一定偏差。后来,随着课改的推进,由各大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的各领域的选修教材,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领域。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个系列,五家出版社分别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语文出版社出版了14种,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5种,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1种。应该说,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首次。
面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选修教材还是全盘选用“权威”性的统一教材,许多学校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所以,目前作为选修课程的核心要素——教材,已被各大出版社垄断了。诚然,出版社开发的选修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编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都存在很多不足。原本应由地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编写的选修教材,如今却普遍成为“国家化的选修教材”,这似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如何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是当今选修教材研究的重点。
二、选修课教材种类繁多,但仍缺少精品 在现有的72种语文选修教材中,其中的35种已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其余37种也已在2006年投入使用。应该说,如此繁多的选修教材种类,乍一看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了诸多问题,不容乐观。例如,在72中选修教材中,单单“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编写体例上有些差别,但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教材虽多,但是多部、多套的重复,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从现行的选修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编者中极少有真正的一线语文教师,大多数是教授、专家、学者,其教材的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当然,专家学者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对于语文教材建设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专家学者们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我们看到有的选修教材其实是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或是研究成果,像《语言规范与创新》、《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等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作为高中生的语文选修教材来是不合适的。另外,学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存在一定误区,因为从知识的权威性角度不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于是从“新”、“奇”的角度着手,像“书法欣赏”、“邮票中的语文”、“时文阅读”等选修课程的设立,不仅没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是指教师把传授知识、学生把把握知识作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知识是教材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学生以教材为学习资源、共同开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教材成了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成了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教材”是传统教材观的代名词,而“用教材教”成了新课改教材观的亮点。但是在使用教材的时候,“用教材教”往往有名无实,或者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教教材”。
另外,在选择选修教材的时候,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现在的必修、选修课虽然形式上进行了蜕变,但是无论必修还是选修,仍然是选择高考会考的内容教,这时的选修教材已成为了“考本”。例如,在众多的选修内容中,和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散文、语言文字应用等相关的内容,是学校及学生的“必选”选修内容,而现代诗歌、戏剧等高考很少“问津”的内容,基本一带而过或直接忽略。所以,教师如何才能担当起“教”的重任,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没有对新的教材观的正确认识,没有对教材体系的深入了解,无法驾驭教材,当然也不可能实现“用教材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9.
上一篇:艺术批评经典范文(优选4篇)
下一篇:八年级下册英语作文范文30字(精选20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