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汇总11篇)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汇总11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汇总11篇)

微信扫码分享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教育叙事 教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rrativ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LI Zud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most characteristic of narra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lects the notion of a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narratives; teaching; notion

1 教育叙事及其应用性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并予以回顾、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档案”文本。但有些看似“无意义”但包含丰富信息的事件,也需要记录在案。教育叙事,就是将教师自身及其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教师的角色中暂时抽离出来,站在研究者的角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过程。

因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教师自身)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理论驱动的,而是经验驱动的,因为它不直接定义、解释和评价教育,而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中进行提炼。具体来说,教师讲述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去理解教育教学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或研究者)的“叙事”(故事或者过程描述)来理解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新的观念建构。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遵循的是从(既有的)经验――理论――(新的)经验的研究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其叙述的内容是既有的教育教学“情景”或“事件”;其次,其叙述的事件和过程中有相关的具体主体(教师、学生,或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总结和反思某种教育理论或观念。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或“故事性”。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而不是基于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方法。

但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及教学要求,因而,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专业性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教育叙事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势。专业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既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点结合起来,以探寻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 现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由于涉及到众多作家作品,该课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比如,在讲解某个小说作品过程中,教师需要梳理主要情节和人物,而这本身就是“叙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叙事”,这并非是一个口才和讲课能力的问题,它还体现出一个教师某种潜在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叙事”方法。第一种“叙事”方法是首先从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和时代背景入手,然后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在作品中“挖掘”出其主题意蕴,或者得出小说反映了鲁迅及其时代的某种精神特征。第二种“叙事”方法是首先就直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而呈现小说的“离乡―还乡―再离乡”的情节结构,然后根据这一情节结构去把握小说叙述者的精神特征,再联系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去把握作品丰富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可以说,这两种“叙事”方法,先不论孰优孰劣,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种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而第二种则体现的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症候阅读”。

如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叙事研究,那么,该课程就获得了双重的叙事性:一是它本身的叙事性体现了某种教学理念;二是对其进行的“教育叙事”可以呈现它的“叙事性”,并用过“再度叙事”进一步反思该种教学理念。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该课程既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并有助于我们(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2页)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中,已有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院系要求该课程教师撰写教育叙事。这些散布于各高校及院系和专业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材料,即互有差异的教学案例,体现出不同院校和院系对该课程的设置方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模式,也蕴含着当今课程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趋势。可以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叙事”,既是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也是研究该课程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些来自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原始材料为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3 现代文学课程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可能性

从教育叙事的文本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文本既呈现了教学的过程,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甚至还蕴含着教学“当时”的情境等信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叙事文本尤其如此。因此,教育叙事要呈现的是一种“现场感”和“在场体验”。通过经验的还原,在充满多元和丰富信息的现场中去分析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教学活动背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展开叙事研究,要呈现的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和“现场感”,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叙事”理论的视角概括和归纳出既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作家作品教学的特殊性,通过对其“教育叙事”的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力图改变既有的“社会时代状况――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内容与意义――作品艺术价值”的“反映论”和“社会存在决定论”模式,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正基于“文本分析”和“问题意识”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一系列“教育叙事”文本收集起来,并加以归纳与整理,梳理该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存在的经验、成果以及问题和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该课程教学及改革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本着这一目标,可以提出这样的研究策略:先收集该课程教师的“教育叙事”文本,并听取课堂教学,然后进行抽样分析和案例研究,再结合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广泛存在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模式进行描述,总结出几种模型。最后,从这些研究结果数据中,分析既有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具体而言,对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田野调查”(field survey),即广泛收集散布于该课程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和档案材料,从而进行材料的整理和归纳;二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te observation),即广泛参与听取该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获取第一手田野资料。另外,还可采用抽样分析(sampling)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叙事”文本材料进行归类,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样分析,并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以获取不同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参考数据。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叙事研究,其主要特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研究者的亲历观察,从而展开研究。同时,该研究的可能性还体现在从事实(经验)本身寻找该课程教学的内在“结构”,而不过多地倚靠外在的理论框架和预设的观念来考察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因此,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为2010年度重庆市教育规划项目“教育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GJ-0509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叙事;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的历史考察

(一)叙事

提起“叙事(narrative)”我们并不陌生,一个与它有着密切联系且为我们所熟知的词是“故事(story)”,人类的生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并且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人类得以反思和建构自我。我们的日常对话常常是在述说故事,或在倾听他人的故事,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时,我们通常会去了解他的故事。“叙事”是人类基本的表达方式,韦伯斯特词典(1996)把它定义为“用于表现一系列相关事件的一段论述,或者一个例子”。叙事就是一系列话语,这些话语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表现出来;而叙事研究指的就是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它既是对实验、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其本身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

(二)克兰迪宁和康纳利与叙事研究

1999年,他们出版著作《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康纳利和克兰迪宁对为何要转向教育叙事研究的回答是:因为个体经历背后蕴藏着之于该个体而言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从自身在研究取向上转移的经历中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克兰迪宁和康纳利在这本书里介绍并呈现了以个体经历背后之经验为探究核心与基础的教育叙事研究。他们以杜威对经验的论述作为“想象的基石”,建构出教育叙事研究的三度叙事研究空间,指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向:个人与社会(互动),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性)及地点(情境)。这本书不再定义叙说、不再界定教育叙事研究,说的是他们和学生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故事,即叙说研究者做些什么。透过这些故事的述说,期望读者能够分享他们在教育研究中如何进行叙事式的思考,如何聆听、叙说以及展现自己和别人的故事。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是他们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师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构成的。他们用故事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给彼此以鼓励和支持。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依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因此,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1]。

二、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

根据叙事内容,可将其分为历史叙事、心理叙事、教育叙事等。教育只是叙事中的一种。蔡春教授将“教育叙事”定义为“教育当事人或教育研究者叙述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2],丁钢教授认为“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形式”[3]。教育叙事从其叙事主体来划分,可以由教育研究者来叙,也可以由教育当事人(一线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等)来叙说。在叙事内容上,教育叙事可以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故事、教育情感等。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越广,教师的叙事领域就愈多;教师的职业感触有多深,教师的叙事延伸就有多长;教育叙事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甚至可以是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等等。

然而,人们对教育叙事研究常见的批评就是:有“叙事”而无“研究”。在这些批评者看来,某些叙事研究成果只是一些故事叙述,而没有学术研究的含量。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教育经验的呈现,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两者存在“叙事”的共性,其主要差别就在于是否是研究。教育叙事只要讲述一个教育故事即可,但是教育叙事研究却要严格遵守一定的研究规范,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明确问题之后,要有研究的具体方法,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尔后写出研究报告,最后是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一种刨根问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对待叙事研究。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所具有的“研究”气质,是其不同于教育叙事的最大特征。

三、教育叙事研究:“研究气质”从何而来

虽然教育叙事研究的形式各异,例如常见的教育叙事研究就有自传、传记、个人叙事、叙事访谈、个人纪事、生活随笔等16种之多[4],但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有着“研究”的气质,它的基本研究步骤是确定的。

(一)做好准备工作:走进参与者的教育生活

首先,研究者要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在明确研究问题之后,要确定研究的参与者。一般而言,教育叙事研究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为主,每个人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但这并不说研究对象的选择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恰恰相反,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要比一般教育研究对象的选择更加严格。一方面,研究对象的教育经历要与研究的主体相关,相关性越大越好,另外研究对象故事的丰富性、代表性问题也是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主题、研究者时间、经历的制约性因素的考虑,研究者还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个性特点、空间距离等因素。可以说,好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就是教育叙事研究成功的一半。

其次,是关于样本的大小问题。教育叙事研究一般以小样本为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其研究对象仅为单一个体。既然作为一项研究,材料的选择就以满足研究目的为最高原则。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般以材料的丰富性作为选择样本的参照。为使叙事内容更加丰满,研究者可以选择多个对象,但数量不宜过多,同时研究者要有明确的研究主线,即将哪位研究对象作为主线,而将其他作为配角,这样才会使叙事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又不失混乱。

再次,研究伦理方面的准备。一方面研究者要与研究对象之间要对研究目的、双方权利职责、研究道德等相关问题达成有效协商。另外如何对待那些涉及参与者隐私生活的关键事件呢?这就需要研究者与参与者进行道德伦理关系协商。比如对参与者进行化名处理,对事件的情节进行虚构改编等等。道德伦理问题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研究者一定要谨慎处理。

最后,马克思·范梅南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叙事研究将研究对象直接指向教育实践,因此叙事研究更应该从直接感受的“显像”出发,以“直接的、交互的和生活的态度走向教育世界,面向教育实践,反思教育价值,构建教育意义”[5]。因此,教育叙事的研究者如果只埋头于图书馆,而不真正得走进参与者的教育生活当中去,教育叙事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搜集、整理教育叙事资料

本步骤的目的是搜集能够提供个体经历故事的田野文本数据。或许搜集故事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私人对话或访谈请研究参与者讲述其经历。但田野文本数据也可通过下列途径搜集:请研究参与者用日记的方式记录其故事;观察研究参与者,记录田野笔记;搜集研究参与者写给他人的信件;从其家人处搜集研究参与者的故事;搜集研究参与者的备忘录和业务函件;搜集照片、纪念品和其他个人、家庭或社会物品;录下研究参与者的生活经历[6]。

搜集资料之后,紧接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并重新述说研究参与者的故事。这一过程包括:检查原始数据、编码故事、重新组织故事和呈现一个经过重新叙说的、言说研究参与者经历的故事。这一过程的理论假设为: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后,研究参与者讲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好地理解。

(三)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合作过程

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这一操作步骤与其他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诸如:协商进入参与者的教育生活、预约见面时间,直接与研究参与者合作以获取有关其个体经历的田野文本数据,初步数据搜集之后,研究者对资料的解读得到参与者的认同与许可,用研究者的话语撰写和叙说基于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经历故事的叙事研究报告等。

(四)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建构研究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克兰迪宁和康纳利将其称之为“来来回回”的过程[7]。呈现给读者的研究文本可以灵活多样。它的正文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实施过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四个部分。研究文本之中不要求进行专门的文献综述,重新讲述的故事要置于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的中心。确认和评估研究的准确性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真实可靠,研究者需要检查和确认这些问题:研究者的关注焦点是个人经验,是单一个体或少量的几个人;搜集了个人的教育故事;对参与者的教育故事进行重新讲述;形成的中期研究文本听到参与者以及研究者的声音;从建构现场文本的教育故事里浮现出不同主题或类属;教育故事里包含了有关参与者的背景或地点的信息;教育故事按照年代学顺序组织;研究文本有研究者与参与者合作的证据;教育故事恰当地表达了研究者的目的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加]康纳利,克兰迪宁.叙事研究[J].丁钢,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4.

[2]蔡春.“叙事”“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论教育叙事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5.

[3]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2.

[4]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56.

[5]王枬.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J].教育研究,2006(10):14-13.

[6]Clandinin,., & Connelly, F. M.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_Bass. 2000:105.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

本土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叙事治疗,叙事社区工作

以叙事治疗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流派,在家庭治疗、社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后现代的世界观、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创新[1-3]。本文以叙事治疗和叙事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从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实践模式及其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叙事治疗与叙事社区工作

叙事治疗是由家庭治疗大师MichaelWhite和DavidEpsto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叙事治疗的发展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密切相关[4]。叙事治疗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哲学,尤其受福柯和德里达等的思想影响深远。福柯关于“现代权力”、“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德里达关于“解构”的思想,是叙事治疗“解构”、“外化”、“似无还有”(absentbutimplicit)等治疗实践的理论源泉。除了后现代哲学外,布鲁纳的叙事心理学、梅尔霍夫的人类学、维高斯基的潜在发展区等思想,也是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发展出重写对话,重组会员,定义式仪式和鹰架对话等治疗实践。叙事治疗平等、开放、多元的治疗理念,对家庭治疗领域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创始人的社工背景,叙事治疗在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家庭治疗领域之外的实践。White在20世纪90年代同澳洲土著人社区合作,开创了叙事社区工作实践。叙事社区工作以叙事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引导社区人群总结他们应对特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反思应对方式背后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观、人生目标、希望或梦想等,并将其制作成社区文件,通过分享社区文件,促进人与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从叙事治疗和社区工作的视角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让个体努力去迎合或达到各种“客观科学”的、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帮助个体发展应对特定心理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协助其识别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和人生的特定目标、价值观,并按照这些目标、价值观积极主动地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人生。通过总结这些故事、经验和技能,并在特定人群中分享和传播,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围绕类似的价值观,促进不同人群和社区之间的联结。

2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

2.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转变———从专家知识转向本土知识

2.3使用文件来记录和传播本土知识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4篇

【关 键 词】教育叙事;经验;诠释

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探究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教育意义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教育的研究还是对教育叙事的研究,不仅要围绕“实践性”做功课,而且要找到符合“教育实践性”特征的研究形式和话语方式。

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教育现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进行分析和描述,进一步揭示或发掘隐藏在这些行为、经验、事件后面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最终寻找到有关教育的规律、价值和本质的过程。

很多教师们认为“讲故事”就是叙事,其实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后者需要拥有反思提炼的技能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不仅要理解教育现场、现场文本乃至研究文本之间的区别,还要融入教育的现场,将现场中的情景、现场中的追问、叙事者表达时的情绪等进行“深描”,将构成叙事研究的材料“打散”“重组”以及“系统化”,还要有能力“跳出”具体情境,对相关问题进行回溯性梳理和把握,同时兼顾一般人文科学研究的通常规则等等。在叙事中捕捉复杂现象之相互联系,在分析中发现教育事件之因果关系,在研究中提炼应对具体情境之有效策略,研究者能根据自己的叙述发现并提炼出自己不经意的“实践智慧”。

如何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故事,二是关键事件描述,三是将故事解读和建构性反思结合起来。

一、选择什么样的故事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很少通过正式的专业阅读和正规的脱产学习获得所需的专业信念、教育观念乃至教学技能。多数教师是在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或者分享经验(教研组中的讨论)中获得教与学的实践知识。

学者玛丽・伦克・贾隆格、琼・P.伊森博格在《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中谈到:个人故事取自于亲身经历,以事件和情节为基础,以故事的方式被讲述或记录。一般说,一个被完整记录的个人故事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经历、概念和主题。

经历就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实”,就是构成个人历史某一部分的人物、地点和事件……概念是个体的理解和观念,人们依据它来筛选和解释自己的经历,指导自己的行为……主题则是抽象与概括出来的,使故事具有统一性的命题。

好的教师故事是有标准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 比较可信。比如一个老师因为某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不明白而反复地讲解,结果导致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样的故事既不生动,结果也不好,但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教师认为的“困惑问题”。

2. 能引起反思和讨论。比如一个教师帮助了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免于辍学的境地,但她班上的平均成绩却排在全级最后,这个老师面临来自学校和更多家长的压力,她是该坚持自己的“不放弃一个孩子”的信念,还是“随大流”,让“优者更优,差者出局?”

3. 被解释和重新解释。比如许多人认为:孩子讲的话一定是最真实的,但事实上,有时,小孩子不仅会撒谎,而且将谎话说得“比真话还真”。

4. 故事是有感染力的。并能引起类似经历者的情感共鸣。

好故事不一定有趣,但应该能够启发别人,能够促使听故事的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甚至对自己本身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这种叙述与听叙述的模式下,个体叙述成为了集体反思、讨论甚至辩论的语料基础。如果教师对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经历能够进行认真研究,能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意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叙述模式是将混乱、无形的事件组织成一个富有意义的连贯整体的最高手段。”

好的教师故事对教师的成长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1. 记载了成长和变化。故事让我们向学生学习,从个人的经历中学习,从我们的共同经历中学习。在运用故事与其他教师分享经历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形成我们自己的信念。

2. 带来反思性实践。教师的工作总是挑战中曲折前行。好的教师故事中常常包含指导教学实践的记忆沉淀,它会鼓励老师思考和分析,为其他教师相似的经历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而且还提供给我们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使我们的工作未雨绸缪。

3. 有彼此的关爱。如果我们的学校里让每个人能够而且愿意述说自己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失败的、令人沮丧的经历,那就是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它已经超出工作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案例研究的素材,更是一种互助的生活场景,一种能够敞开心扉的环境,不仅会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教师个体提升发展,有利于群体互助氛围的持续维持。

4. 能促进多元文化中的相互理解。叙述与聆听故事的过程可以成为重新评估价值观的手段。特别是在异质人群中,研究与实践的界限变得模糊、消退,相互尊重将代替等级与距离。高校教师在聆听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叙述或者将这些故事写下来的时候,也有助于教育知识的建构,能够更进一步探究特殊经历中暗含的普遍法则,帮助教师提炼出实践中有益的经验。

二、关键事件描述――如何在教育故事中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们坐下来,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教师个人故事中相当多的是混乱不清的事件罗列,而且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意义。教师的故事不仅需要筛选,还要加工,尤其是突出事件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关键事件描述”则是重要的方法。

“关键事件”的概念是英国学者沃克(.)在研究教师职业中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教师个人认为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它可能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课堂教学,可能是一次偶然的师生对话、同行的交流,抑或仅仅是受电影中的一句独白、同行不经意间的一句点拨……教师围绕该事件做出了关键性决策,促使该教师对可能导致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了选择。“关键事件”不仅发生在诸如教育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个人的结婚、离婚等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生活事件的关键时期,而且也存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演进过程中,例如在教师的实习期、初任期以及评价期。因此,从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来看,“关键事件”既具有突发性,也具有常态性。有学者也提出了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事件”一般具有典型性、自我体验性、情境依耐性和创生性等特征。

“关键事件”常常不期而遇,也常常稍纵即逝。因为“关键事件”浓厚的自我体验色彩,事件是否“关键”,不仅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人主观判断与心理加工,而且取决于它对教师个体的意义。经过加工改造,教师的故事就像一块块经过加工、打磨的宝玉,体现其蕴涵的价值。那些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事件,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与作用后,一个个“关键事件”就变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了。当然,这些“关键事件”,不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经历,更多的是逆风前行和痛苦挣扎中的苦恼和放弃。解读和重构这些故事中的关键在于理解教师的困惑,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1. 细致描述故事,使“关键事件”外化。关于如何外化教师的隐性教育知识,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加拿大学者柯蓝迪宁认为:“我们关于教师知识的经验观的首要结论之一就是,通过运用所偏爱的这种或那种哲学或理论来考虑教师是毫无建树的。相反,有必要直接研究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和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卡米诺夫-史密斯(Karmiloff-smith)提出了表征的“RR”模式(representational redeseription)。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表征和再表征至少有四个水平,即①内隐 、②外显1(E1)、③外显2(E2)、④外显3(E3)。“只有在超过E1的各个水平上,意识的通达和言语报告才有可能。”因此,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关键在于对业已形成的缄默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和澄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表征和重述,将缄默知识的表征上升至E1的水平,甚至更高。

2. 提炼关键节点,分析其中的矛盾点与合理性。英国教师教育家特力普(Tripp,)通过对教师的教学事件长达十年的研究,撰写了《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一书。该书提出了创造教学关键事件的五种分析途径――思维策略、质疑问题挑战、窘境鉴别、个人理论分析以及思想批判。特力普所提出的五种分析途径,旨在改变教师常规的思维定式,使教师能够以多视角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捕捉教学典型事件中有用的信息,提高和发展自身的专业判断力。

一般来说,普通教师提交的教育故事,多数是对客观事件“从头至尾”的描述,不会对事件本身的特定意义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再认识。作为高校教师或者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我们可以从事件本身的原因和理由、疑难解决的策略方法、他人对事件的看法三个角度来对事件给予进一步的挖掘,将人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而不知的现象清楚赋意,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予教育事件以新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一定专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使那些看似普通的、习以为常的事件成为改变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关键。

3. 阐释深层次机理,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恰当地揭示出教育故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意义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故事中所描述的关键事件能否成为聆听者共享的成长资源。它是建立在对前文所述片段内涵的解析基础上的,结合上述教师故事中片段的推进,如下阐释与解析是必要的:权威(老教师或者教研员)的个人知识在公开课的教学决策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师在出公开课的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冲突是什么?

4. 提出应对性策略,提升教育故事的独特价值。在同行中讲自己的故事,仅仅是教师叙事研究的一个基础步骤。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构,而不仅仅是解构,要提出应对性策略,使教师在感受教育教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看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感受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同时,明晰教师所面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剖析教师灵魂深处隐性教育观念的同时,看到改变外显教学行为不易转变的惯性;在阐释个别教师事件意义的同时,增强群体教学反思和行为跟进的力量。提出应对性策略,不仅是将关键教育事件与个人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更是将一群人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使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顿悟和提升有着真切的依托和基础,还要使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有了一种场域中的共识,继而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深度认同。这就是专家引领下校本研修的丰富内涵。它使教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变得日趋丰富,研修活动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三、将故事解读与建构性反思结合起来

倾听、分享教师个人故事或者课堂教学故事,不止在于形成一种唤醒式体验,达成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将故事中的事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整理成一种可供迁移的情境知识或者个人实践知识,使共享的人在相似的情境中能够有所借鉴。这就是“集体反思”的价值。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将集体反思作为日常教研中的常态环节,但只要有“专家参与(泛指不是本校的一切相关人员)”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会“群策群力”,创造出一节带有更多“亮点”的课,期待“外人”评点,教师更多的是做好展示和说明工作。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家同行”会顺水推舟,深入挖掘这些“亮点”背后的理念,点评其进一步应用的价值。新课改十年了,许多教师感觉到理念和实践还是“两张皮”,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只能体现在公开课上,而未成为提高自己日常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进入了“高原期”。抛开社会浮躁风气以及评价体制的制约不谈,日常校本教研质量不高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未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因。在教研时间分配中,用于挖掘亮点、肯定优点的笔墨太多,用于建构性反思与改进性策略的时间很短。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后教师们能“兴奋一阵子”,而日常教学依然故我。教研成果没有真正走进广大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没有成为其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就难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惠及广大学生。

将故事解读与建构性反思结合起来需要一定的方法。

1. 将自己的教学情境与故事中的事件进行对比。毋庸置疑,倾听有助于理解故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诊断出教学事件中的关键问题。如果仅站在“旁观者”立场上倾听,不足以引发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变。而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移情”,则容易产生“顿悟”性反应,激发教师表达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故事。专业人员在此时要善于引导,找出共性的原因、规律、方法等,分享者在后续的教学中就有尝试改变的可能。当然,教师是否要真的改变自己的课堂,取决于他对改进效能条件的整体评估。当认为处于“非改不可”的境地时,会倾向于改变,如果认为改进的困难不大而且使工作更有成效时,也倾向于改变。

2. 要建构自己的实践理论。各级教科研人员、学校中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往往会为一堂区市“公开课”的产生投入巨大的精力。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方法共享,从关注教育理念的渗透到教学技能的艺术表达等等,将研讨的目光聚焦在“成功点”的挖掘上。这种教研模式注重了“点上成功”的典型性,而不是“面上开花”的推广性,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惠及广大学生的作用比较有限,长此以往会产生“健步行效应”,即前面领头的人步伐大、速度快,会导致后面的人跟不上队伍,越拉越远的结果使整个团队的健步行活动不会在预期的时间内结束。改进的方法很简单,改变一下领头人的顺序,让有中等体力和速度的人走在最前面,因为走的不是很快,即便体力差的人也比较容易跟上,而体力好的人会督促、鼓励体力差的人,产生往前赶的力量。整只健步行队伍会因结构改变而提高了整体活动效能。

教育叙事研究正是按照教育实践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意义世界去理解他(她)们的教育生活。而且,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我们主张将主观经验世界推向前台。就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而言,叙事研究在学校和教师中的发展,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当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在叙事过程中成为一种富有意义的科研方式时,教育叙事就会成为教师教学专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美]玛丽・伦克・贾隆格、琼・P.伊森博格著,张涛译.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31~32.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5篇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研究是作为质的研究方法而进人教育领域并为学者所接受和认可的,厘清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特点,认清教育叙事研究的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合理地选择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康纳利和克莱丁宁认为,叙事是基于反思并通过个人的经验来制造意义,具有整体主义的品质。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相似的看法。莱布里奇等人认为,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到的材料,叙事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其他问题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群体,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一段历史时期,或探索个人发展史。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专指教师叙事研究,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目前,研究者广泛使用教育叙事研究去研究教师。而教师或作为研究对象或作为研究者也很乐意接纳这种研究方法,这使得教师叙事研究似乎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代名词。但是,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叙事研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现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而且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考察,教育叙事研究的应用也不仅仅限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域,国家及地区间教育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比较研究、具体的学科领域和教学研究等都可作为叙事研究的教育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将叙事研究法运用于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即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并对故事现象或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凡是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材料的分析研究都可以称为教育叙事研究。叙述不仅仅是为了解释,而是要寻找故事背后的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目前,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分化出两条道路:一条是“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条是“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前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自己展开的研究方式,也可以是中小学教师在校外研究者指导下所使用的研究方式;后者主要是大学研究者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或者,以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想法”或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文本为“解释”的对象。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要看到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的总体特征,不能像规范性的量化研究那样,对其可靠性、有效性及普适性抱以过高的期望,至于具体表述,则各有侧重,这里仅概括其突出的特点。

(一)时间性

(二)主观性

教育叙事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听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包括对细节的取舍、现场气氛的描述、心理状态的分析等,这本身也反映着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而这些“弦外之音”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当然,对主观性的调控也是最难的,由于过分受到研究意图的影响而出现的“讨好效应”或“完美效应”必须加以克服。

(三)实践性

从质的研究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教育叙事研究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特征。“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本人的实地调查,叙事研究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而要做到这一点,除研究者的“文化主位”的方式以外,研究者还需要与被研究者不断地接触、沟通,这样才能做到以被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建构文本的意义。

(四)情境性

首先,叙事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在实地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该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叙事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

(五)重视意义理解与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叙事探究并不停留在展示存在者的层面,与建立在客观主义基础上的寻求普适性结论的研究不同,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做出解释。

(六)真实性

胡塞尔的“面向事情本身”的思想,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改造,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叙事研究也尊崇胡塞尔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叙事研究强调对研究者要进行“深描”。以此揭示社会行为的实际发生过程,以及事物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越具体、越“原汁原味”,就越能够显示现象的原本。同时,对叙事研究的评价不追求客观性和有效性,它强调标准的运用必须适用于情境。叙事关键是看叙事者是否清晰、真实地描述了事件及其背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叙事本身是否注意到经济性和熟悉性。叙事研究工作的价值也不在于研究程序及结论的推广,而在于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经验的意义重构和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期望通过其激发共鸣,使倾听者和阅读者获得基于自身的启示。

(七)重归纳而不重逻辑推演

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叙事研究主要采纳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质的研究的归纳过程通常由如下步骤组成:1)研究者自己投入实地发生的各种事情之中,注意了解各方面的情况;2)寻找当地人使用的本土概念,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孕育自己的研究问题;3)扩大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获得灵感和顿悟;4)对有关人和事件进行描述和解释;5)创造性地将当地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分析资料与收资资料同时进行,以便在研究现场及时收集需要的资料。叙事研究的理论建构走的也是归纳的路线,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三、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

近年来叙事研究招致不少批评。如,过于关注自我经验反省的研究旨趣,容易使研究陷入自我中心或唯我论;由于受到研究的规约而在叙事中出现“好莱坞情节”,即通过人为地化解或折中为所谈及事件中的矛盾设计一个完满结局:由倡导情境意义的特殊性而加剧了相对主义的泛滥,尤其是道德的相对主义,招致工具合理性在学术和现实生活中受到过度批判等。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6篇

【关键词】教师 叙事研究 异变 反思

在教育领域内许多教师热衷于选择叙事研究来谋求专业发展。叙事研究方法借鉴于文学的叙事理论,广泛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成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师叙事研究就是教师通过运用各种叙述材料,以故事、经验为基础对专业领域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探究的过程。[1] 叙事研究注重对教育事件内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揭示教育的本真意义。教师叙事研究的广泛兴起,反映了教师不再把教学视为一种重复的“经验式”的工作。叙事研究激发了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发展至今,教师叙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教师叙事研究的异变

教师叙事研究的广泛运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许多教师在具体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叙事研究的异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式化

许多教师由于对叙事研究缺乏深度理解,惯于套用模式和框架,停留于表面的模仿,使叙事研究的真实性与创造性大打折扣。从叙事的写作上看,大部分教师都惯于用基本相似的写作模式和框架: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2] 结果与分析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故事进行深度分析,挖掘相关的意义。在此部分的写作上也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一般都是故事叙述与评论相结合,缺乏研究的个性与创造性。叙事文本的模式化和框架化,很难使人真正体验到叙事材料的真实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2.主观化

叙事研究对象的选择,一般都是通过抽样取得的,但许多教师并不能提供研究对象客观的依据。因此,教师在选择个案的时候,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选择叙述材料时,许多教师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而排除一些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信息。由于研究者的主观倾向行为,很容易使整个研究丢失掉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对研究的评论和解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整个研究是由研究者的思路引领的,从而使整个评论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使研究对象处于被牵制的地位。研究者对叙事文本和研究对象的驾驭,容易使整个研究趋向于研究者的主观化。

3.虚构化

许多教师由于对叙事研究缺乏本质的理解,没有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为了让自己的叙述文本更加生动、形象,不惜增添了一些虚构的成分。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能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可,能够在相关的报刊上发表,不惜对自己的叙述文本进行二次加工,过度渲染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虚构教育事例,导致叙事文本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对教育叙事来说,虚构反映的是研究者错误的立场,违背了叙事研究的真实性。在叙事研究中掺杂的情境、感受与意义的关注是对叙事的深度诠释。[3] 为了追求叙事的精确,在叙事过程中虚构教育情节,只会让叙事研究失去研究的本质意义,使教育研究逐步陷入脱离人们真实经验的困境。

4.封闭化

叙事研究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其中隐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意义等。对于事件的解释和评论一般是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在目前的教师叙事研究中,教师对教育事件的解释都是一次性完成的。一般是通过对教育故事进行评论得出结论,使叙事研究呈现出“过程—结果”的封闭性结构。在叙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握叙事研究的特点,缺乏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缺乏人与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研究者在分析文本时使其处于静止状态,而未充分挖掘各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研究结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二、对教师叙事研究的反思

叙事研究为教师转换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异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叙事研究的初衷,反观教师叙事研究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对教师的叙事研究进行反思。教师到底合不合适进行叙事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叙事研究?叙事研究的规范性、局限性等问题都是开展叙事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的。

1.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适切性

教师作为叙事研究主体的适切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对教育事件中的相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教育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这种研究方法中,叙事是最基本的研究手段。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日常的教育生活和教育体验,对于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叙事研究,将自身的教学和教育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提高自我的科研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面对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总会得到一些教育体验和教育感悟。通过对教学中的精彩片段、课堂中发生的小插曲,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记录和反思,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教师是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与一般人相比,对教育事件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除要深入教育实践进行教育研究,还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开阔的研究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研究者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由此可见,教师叙事除了需要教师“身处”教育实践这一前提性条件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育理论储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教师成为叙事研究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在叙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对教育事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有较强的体悟能力。教师只有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叙事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2.叙事研究者应秉持求真的态度

“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意义。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是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贴近经验和实践本身。”[4] 只有当我们把叙事当作个人的经验、生活方式和行为时,这种叙事才能成为主观上的产物。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应该严格区分文学当中的叙事与教育学当中的叙事。文学中的叙事可以有想象和加工的成分,教育中的叙事讲求客观性和真实性,如果将两者混淆,就会失去教育研究的本真意义。

教育学当中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强调研究者应该持有求真的态度。在研究过程中,适当的文学手法可以使叙事文本更加生动和形象,不会影响到文本的真实性。但是,如果在叙事文本中掺杂过多的主观意志和外在因素,就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叙事研究是帮助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良好途径,更强调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果教师只注重研究的结果,而忽视研究的过程,这样的研究大部分只是个人想象和经验的总结,无法与个人的实践经验直接联系,教师也不能从中得到专业提升的机会。如果教师不能秉承求真的理念,就会在研究的过程中走入误区。只有引导教师对叙事研究价值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求真的态度,才能使叙事研究得到良性的发展。

3.对教师叙事研究规范的解读与修正

教师叙事研究是以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为源泉,关注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实践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和有效途径。作为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量化研究方法,不是以获得绝对精准的研究结果为目的,而是通过对叙事材料的深度阐释和分析,揭示叙事所表达的准确意义。

(1)教师叙事研究应关注真实、复杂教育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教育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情境性,关注教育事件本身以及意义的构建。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是对教育事件最深刻的关注。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对独特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能够为类似的教育情境提供案例。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教师个人经验的意义进行诠释。因而,教师在从事叙事研究时,首先要有好奇的探究欲,其次要有较强的体悟能力,再次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在教育实践中,某些教育事件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于复杂的教育事件,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对特定情境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教师叙事研究必须深入教育实践。传统的教师实践研究往往是简单地“移植”“借用”大量的教育理论术语和僵化、呆板的文字,丧失了充满着个体体验的“真诚”的教育实践话语。[5] 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容易导致叙事材料的失真,虚构化的教育事件和教育场景不能很好地揭示教育的本真意义。叙事研究强调教师要以多元化的方式描述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采用的语言一般比较生活化,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文本,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才能引发教师内心的真实感悟。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叙事研究只有深入教育实践,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3)教师叙事研究对象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在传统研究中,越是普遍的才越有价值,因为研究目的是为了发现共性或普遍性,从而指导对世界的改造活动,而质性研究则重在挖掘特殊性,认为这个特殊性更能够揭示世界的真实存在。[6] 教师叙事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才具有研究的价值,才能从中揭示一般的意义。许多叙事研究的对象,是很少被人关注的,对于其身上所蕴藏的价值,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到。所以,通过对个别的教育事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4.教师叙事研究的局限性

叙事研究不是万能的研究方法,叙事研究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师叙事研究的整个进程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过程中很容易掺杂个人的思想,教师在驾驭叙事文本以及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容易加入一些主观意志,从而会造成对叙事研究主题的颠覆。叙事研究面对的是独特的教育问题,教师不能够获得解决问题本身的直接方法,这些问题只能靠叙述者在历史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逐步的解决,研究者不具备改变历史的作用,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提出自己的预期和设想。因此,叙事研究方法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叙事研究来解决。但是,对于教师叙事研究中出现的异变情况则可以进行规范,使叙事研究方法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宏大叙事;私人叙事;建筑理论教育;建筑实践

然而,在浮躁的理论界,有许多人动不动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论术语来解释我国的建筑现象,牵强附会。如“建构”一词,许多学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试图用它来证明我国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构”思想。“建构”(tectonic)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艺。经由19世纪欧洲建筑理论家的工作,“建构”逐渐发展为特指建筑在物质层面上如何建造的艺术,成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日益商业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构”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年轻建筑学生。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谈论“建构”迅速成为建筑理论时尚的今天,“建构”和其他许多引进的西方理论话语一样,面临被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西方的理论不加咀嚼就随意引用,必定会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对我国建筑现状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学院派的建筑理论教育历来是与建筑实践有距离的,强调“宏大叙事”,即是以群体、抽象和形而上基础的历史叙事方式,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叙事霸权,并因而成为学院派建筑理论所依赖的基本模式。学院派理论家企图绕过私人感受,用宏大叙事取代对作品的细读分析,导致当代建筑批评以及文化批评越来越远离艺术经验。看看今天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期刊,都快成了为官方或学术权威霸权的田地了,在那里听不到自由的声音,看不到独立的见解。而如《时代建筑》这样的杂志,就能看到各种不同的个人论点在激烈碰撞,读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鲜的学术空气。难怪许多实验和先锋的建筑师选择在这里说出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读过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的人都知道,他极少运用成语和某某名人说过的话,他用最朴实的语句说出了最真实的感受,给读者的感受是最亲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试图用“私人叙事”的真实体验来抵抗学院派“宏大叙事”的臃冗陈腐的叙事霸权。

记得张永和老师在同济大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时要求用1:2的比例画图,就是想让学生在建筑图与实物之间建立某种身体的联系,产生“要把它盖起来”的热爱和冲动,于是“概念”和“思想”便在推敲结构和细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马清运老师近日在当代建筑论坛中做了名为《实践机器》的演说。他认为建筑实践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运作体系,是把建筑思想和理论原料进行加工的机器。个人心灵和身体的真实体验才是产生理论的有生命力的源泉。若是认为一定是掌握了某种时新的建筑理论的要义才有了创造的灵感和动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与其拿一知半解的西方深奥理论来指导设计,不如在创造时抛开一切立场,在设计时不受既成的设计观的左右,从直觉出发进行头脑风暴(这是西方建筑学校做设计的途径)。因为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存在于设计过程之间,而不是在“之上”。既然建筑师不能代表其他人,“无理论”、“无立场”正是从客观的立场或事实本身去看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8篇

教育日新月异,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从追求教师数量向追求教师质量转变,从维持教师现状向追求教师卓越转变。一方面是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持久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一所学校发展及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广大历史教师觉得教师生活太苦、太累又枯燥,这似乎成为一种新的矛盾。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及新的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他们的专业发展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托教师的教育实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赶不上城区的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我认为必须把“教育教学叙事”研究作为引导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动力,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所谓教育教学叙事,是指通过教育教学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教学事件,以使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让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撰写教育教学日志,记录教育教学痕迹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

诚然,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专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还要看如何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历史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实践行动不应回避教育培训,而应看到“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既能在立足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共同专业发展,又能用这些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引领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生成教育智慧。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建构为手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必须摆正滴水穿石与自我更新的关系,在形成新的教学观、学生观的同时,在践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零距离接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重新定位自我。

1.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与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一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农村历史教师自己的信念,需要一个从思想认识到思维习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推进?可以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方法,促进自身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并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只是简单地换了一套教科书,其实质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的作用已不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努力构建,在于注意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给学生以更多的赏识,从而让学生“潜能”中最本质的“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满足。

由此看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如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能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等方面逐渐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既让历史课改取得真正成功,又促使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更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超越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为广大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平台,而且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农村历史教师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智慧,在对教材不断拓展与补充的过程中使教材更显生机与活力,在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的过程中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地区苏中地区腹部的宝应,受到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双重滋润,正从运河时代进入高速时代,农村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无视身边的这些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将丰厚的历史闲置一旁,势必会造成鲜活的优秀历史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会使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慢慢丧失。

3.以一个历史教育行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从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历史教师一旦投身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会明显感到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从表面看难度降低了,但涉及面更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教材增加了许多图文和问题讨论,每个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历史课怎么上”这一问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从容自如地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乃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每个教师从教后都会面临年龄逐渐增大、工作任务偏重、教育观念滞后、知识逐渐老化、教学方法手段保守等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不断追求,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来促进更多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早日成为行家型历史教师。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9篇

我开始了将近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时间过的很快,但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受益匪浅。带领我的班主任,也是物理老师,是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而我们班级和隔壁班都是成绩非常好的班级。除学风优良以外,我们班级还团结互助,负有责任感。而我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我们班主任身上学到很多。现将教育实习报告如下。

一、实习单位

我自主联系的学校xx中学,它坐落在xx区xx办事处,设计格调朴素大方。学校现有xx个班级,xx名优骨干教师和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居全区同类学校前茅。全校教师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治学严谨,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教学成果显著。

学校秉承xx的教风,坚持以德为先,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行规达标、班级竞赛、学生个人德育考核、文明寝室竞赛、值周班评比等形式督促学生培养文明素养,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并致力于探索适合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

二、实习历程

通过与班主任和班委的直接交流,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了解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的基本情况。同时,在第一个星期,因为刚来学校与学生了解不多,于是我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指导老师和别的老师上课。很庆幸,正好碰上了市里的地方优质课程来这里做评比。现场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让我明白了“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些听课,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具体详尽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在我的头脑里越来越明显、清晰。

备课是上课的先导,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把力量用在备课上。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把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备课为课堂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积极思维、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做的是详案,自己要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来,并背好。

因为第一次上课,紧张的心一直跳个不停。不过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非常的配合,并且积极得回答问题。但是,我怕讲物理知识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便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将物理知识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成功的集中在一起。在上课之前,我将学生该有的反应和他们有兴趣的方面都做了谨慎的考虑。而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切身体会到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是必须灵活变通的。而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它们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的上课,我了解到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也许自己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对于刚刚涉及这一知识的学生来说很可能就会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地方,这时候,我们以何种方式将此知识点向他们表达清楚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并且,让学生能够参与,是课堂成为他们自己的舞台,也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我非常侧重于如何将知识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表达清楚,以及想好学生的各个反应和学生有兴趣的方面。

三、实习心得

作为实习生,幸运的是每一次上课前与上课后都有老师的指导,我更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做好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错误,完善自己,才会得到发展。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特别在课改的今天,教师理当首先成为学习型的人,给学生做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最终成为学习型人才,正所谓师高弟子强。因而在空闲时,我还要阅读,善于积累。还应把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只有厚积才能簿发。这样既充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理论素养,又为教学广开了鲜活的源泉。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然我现在还只是初涉教坛,不管在知识储备还是经验积累上都甚为单薄。不过,我已经爱上了这份职业,我会努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通过这次真枪实弹的课堂教学,我更加看清了自己,看清了未来的路。

四、实习总结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终于体会到了要做好一名教师,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明白了要做好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感和重要性。实习,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进步,就会有提高。这是我在教师舞台的第一次,我知道以后还会遇到很多可爱的学生,但是,他们——我所有教过的学生,见证了我一步步从幼稚慢慢的成长,他们也是我人生中的老师,叫我怎么学着做一个好老师,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我的提高,更教会了我珍惜!

这次实习,对我来讲是上了一堂重要的社会课,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xx中学的老师们的帮助和同学们的配合,让我更加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怎样的努力,走入社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这次分别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更好。如果说我以后要成为一个老师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实习就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10篇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后现论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论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理论,但通常后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状况、一种哲学导向和一种研究运动。?①20世纪90年代后现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教育学者开始运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对现今教育的教育目的、研究方法、德育、教育管理、课程改革及教师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批判与反思。从1990年起,质的研究进入了后现代时期,也就是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影响。?②现代文化中的机械论世界观陷入危机,所谓的“决定性、稳定性、有序性、均衡性、渐进性、线性关系”等现代科学的基本范畴逐渐被“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断裂、突变”等后现代的观念所代替。建立在普适意义上的语言、社会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已经崩溃,现代文化创造的三种元神话(人性解放、精神目的论、意义阐释)也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彻底的多元化,反对任何统一的企图以及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的霸权,它坚决维护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主张各种范式并行不悖、相互竞争。?③“一切都被解构了,固定的意义不再存在了,意义只存在于关系之中”?④信奉后现代主义的人们以无信念为信念,以无基础为基础,以无限制为限制,以无规则为规则,他们不对任何信念、基础、限制、规则持确定的态度,而这本身就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确定的态度。?⑤此时,由于对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实际作用的意识更加敏锐,质的研究更加重视以行动为取向的研究。比如,勒温()的行动科学和阿吉里斯()的实践研究范式就是建立行动理论的有益尝试。?⑥被研究者成为研究者,亲自参与研究,打破了科学界对研究的一统天下,消除了笼罩在“研究”本身这一现代神话之上的神秘感。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不再承认任何普适的、绝对的宏大理论,不再企图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更加重视对区域性小型理论的建构。与此同时,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质的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状况,更加注重不同人群(特别是弱小人群)的声音,在方法上也更加兼容并包。社会科学在一些学者的眼里变成了“杂货摊”,各种文化作品以不寻常的方式在无法预料的地方浮现出来,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被认为是“神圣的”“永恒不变的”或“永不开封的”。而罗沙多(Rosaldo,1993:44)等人却认为,这一比喻巧妙地描绘了后殖民时期世界范围内内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二、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三、现象学和阐释学理论

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受到现象学的影响。现象学对质的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现象学研究把生活世界作为研究的起点,对意义的追寻使得测验、控制、结果、规范和任何别的事物都不再享有优先权,以自然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的世界,这种态度就是胡塞尔所描述的原始的、前反思性的、前理论性的态度。质的研究应该有所指向,以对故事现象或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为本质诉求,应该关注被研究者与世界之间的意识活动,研究者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视角,了解他们是如何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的、他们是如何理解别人的意图和动机的、他们是如何协调彼此的行动的。?⑨其次,现象学认为本质就是现象,如果意向活动受到感觉质料的充实,本质直观便于工作具有“明证性”。这对质的研究的启示是:研究要注意整体性、情境性和关联性,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对现象要进行“深描”,以此揭示社会行为的实际发生过程以及事物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要“面向事实本身”。再次,现象学认为理解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人的意向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时间性。时间的三项(过去、现在、将来)由视域所连接,意识活动本身就是处于这个视域之中。这对质的研究的启示是:研究要进入人的意识境遇,要同时考虑到现象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者要深入现象的内在联系之中,贴近被研究者自己对时间、历史、空间等概念的理解。

质的研究还受到与现象学密切相关的阐释学的影响。阐释学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对质的研究产生了影响。首先,确认“理解”是质的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功能。质的研究强调在研究中获得对被研究者的理解。“这是因为‘人’既不是一个‘实物’,也不是一个‘概念’,对人的研究不能通过‘证实’的手段,而只能通过‘理解’和‘阐释’”。?⑩其次,对研究者本人“倾见”的认可和利用。“阐释”受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各方面的制约,阐释者自己的“前设”和“倾见”是“理解”的基础。“研究者在研究中是不可能选择立场的,因为在开始研究之前他?她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立场”。(11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包括自己的文化身份、对研究问题的前设、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进程和结果,需要认真地加以清理和利用。研究者必须意识到,所谓“他人的观点”不是客观存在的、自足的一个实体,而是透过研究者个人的视境构造而成的。再次,“理解”中参与者之间主体间性的确立。研究者的自我意识不仅可以包容被研究的对象世界,而且可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处于一种新的、可以相互沟通的历史视域之中才使得理解成为可能,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成了质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不是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禁忌”。在探寻当事人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长期在当地与当事人生活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自己与对方相互之间是如何影响、互动的,自己是如何理解对方的。

四、现代知识论观点

从教育研究的目的分析教育研究不仅是从已然的教育事实中找出实然的教育事理,更要注重从更深更广的知识、历史现实背景中探索教育的应然之理。(14现实的教育问题总涉及个人的活动,而个人的经验积累不同以及个人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个人对问题认识的差异性,导致表面上或者形式上相同的问题,实质上会因人而异。叙事研究旨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注重参与者的观点,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因而能够深入探究人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的叙事研究弥补了以往那些忽视人类经验的某些特殊层面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叙事研究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15

注释:

①Reigeluth Charles. The Imperative for Systematic Change in Education[M]. New Y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1994.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3.

③姜静楠,刘宗坤.后现代的生存[M].作家出版社,1998,229-231.

④Spretnak,C.(1991).States of Grace:The Recovery of Meaning in the Postmodern York:Harper Collins.

⑤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87.

⑥Argyris,C.&Schon,.(1974).Theory in Practice:Increasing Professional Francisco:Jossey-Bass.

⑦金健人.中国叙事学发展轨迹及重心转移[J].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⑧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

⑨Holstein,;Gubrium,.(1994).Phenomenology,Ethnomethodology,and Interpretive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Oaks:Sage,262-264.

⑩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6.

(11)Becker,H.(1967).Whose Side Are We On? Social Problems,14,239-248.

(12)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00.

(13)波兰尼等著,许_译.意义[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 第11篇

实习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现对这次教育实习进行以下报告。

一、实习准备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

二、实习过程

教学是作为一个老师的首要任务,能否教好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认可,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我上了3次新课,一共11节课,虽然总的说来上课上多了有些进步,但我觉得没有哪堂课令我十分满意,教学过程和环节中总是存在疏漏的地方,让我事后惭愧。我想,真的要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需自己以后不断的努力实践。我在上课教学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

在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堂课我都只是看着前面的学生,而完全忽略了后面学生的存在。而且,每次起来让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都没有及时地让他们坐下。刚开始学生好象也不大习惯这样,后面上课的次数多了,他们也就习惯了。我还没叫他们坐下,他们就自己坐下了。第一堂课吸取教训后,以后每节课我都会主动叫坐在后排的学生回答问题,也经常看看后面学生脸上的表情。后来也慢慢发现,在课堂上看着每个学生脸上的表情,他们的眼睛,能够看出他们这节课有没有在听,有没有听懂。终于发现,经验是要一点一点地慢慢积累,尤其是要抓住在课堂上这一个机会。

在这个学校总共实习了四个月,上了几节课,在新老师与原来的老师之间,学生都反映我在课堂上带读单词和句子的时间和次数都远远不如xxx老师。可能实习前,我们的确太高估了学生的水平。这一届的学生很多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英语,基础很差,而这本教科书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到我们去实习前,还有一些学生连母abc都还不懂。指导老师也指出我们带读的太少。的确如此,在后面的每节课中,我们都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带读单词和句子。原本以为这些时间已经够多了,可是课后学生也反映老师带读的还是很少。

在每次上课后,都发现每节课让学生操练地都比较少,一直都没有让学生好好地操练。初中的都是操练课,操练对学生学习英语很重要。在这点上,我还是没有做好。在整个教学实习中,还有一点我也是要多加锻炼和提高的,那就是倒磁带的问题。每次有听力的时候,我总是倒不好带,显得很紧张,学生看了也会替老师着急,影响了教学过程,也浪费了时间。

回顾这一段时间,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毕竟是一名实习生,在知识的构建上还存在着许多断章,还缺乏教学经验,甚至因为读错了某个英语单词,还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错,老师把错误指出来而无地自容、羞愧几天的事情也有过。

三、实习心得

总之,我觉得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单老师要认真投入教学,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做老师的目的—把知识真正传给学生。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也是辛苦的,但要做个知识的传播者—人民教师,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当一个出色的老师。实习虽然很辛苦忙碌,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磨练和尝试。最后我想衷心感谢这个学校给了我一次这样的经历,也感谢xxx老师给予我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四、实习总结

真正的英语课堂是应该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乐中学到知识。经过仔细地分析,发现自己的课最缺的是语言知识点的拓展,学生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很少要求他们学会去用所学知识。在紧接着的后面几堂教学课中,我大胆的改掉了平日机械的上课方式,将知识点的讲解单词句型的操练及语言知识点的拓宽融为一体,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虽然课程中也有一些操练,但这些都是在适当的时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

这一次的实习是我人生当中最有纪念价值的阶段之一。也许在实习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会给我带来这么深的感悟:实习不仅教会了我英语教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原本是陌生的人因为它而联系在一起了与这群可爱的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每天都很快乐。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和神圣。这两个月中的所得,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将使我终身受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范文(汇总11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