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 第1篇

议论文写作能力是高中生多种语文能力中的重要一项,它不仅是学生勇闯高考竞技场的武器,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写好议论文是高中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现实问题是不少高中生不会写或写不好议论文。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学生只会简单地罗列、拼凑事例,而不知如何围绕事例去分析说理,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观点和材料之间以及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当堆砌了大量事实论据之后,便“由此可见”,从论据直接跳到论点,使本应“理”味十足的议论文变成了单纯、机械的事例加观点的简单形式,造成事例不能推出论点、论点不能由事例证明的油水分离、相互脱节的现象,致使议论文写作失败。其实运用事实论据写作议论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虽然教师教给学生不少分析事例的理论知识,但学生还是认识不清,分析乏力,模模糊糊,笼笼统统,终不见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实际提高。笔者有感于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议论文事实论据分析能力的方法,现以例说法,总结如下。

方法一:反向假设分析法

例1:钱伟长早年放弃喜爱的历史系弃文从理攻物理学,谋求救国之路,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_结束后,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的高薪诱惑,怀揣赤子之心,为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毅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他仍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材料句)‖由此可见,钱伟长一生都具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结论句)

【后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材料句)‖试想一下,如果钱伟长没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会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避长攻短而选择理科吗?如果他没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会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而甘愿回到当时仍很贫穷的祖国吗?如果他没有一颗爱国之心,耄耋之年的他还会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及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吗?(分析句)‖由此可见,钱伟长一生都具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结论句)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反向假设分析法。它针对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注意:对论据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这一方法常用的词语有“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

方法二:因果分析法

例2:【前例】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用顽强的意志与磨难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了31个没有音乐的年头,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材料句)‖因此,磨难,能历练人生。(结论句)

【后例】……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材料句)‖贝多芬经历双耳失聪的磨难,为什么还能创造出撼人心灵的交响曲,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战胜磨难,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分析句)‖因此,磨难,能历练人生。(结论句)

前例只是在列举了失聪的贝多芬的表现后,就直接得出了结论,让人感到“磨难”与“历练人生”的关系不明确,结论突兀。而后例却能够深入分析失聪后的贝多芬又取得重要成就的深层原因,通过探因分析,自然得出结论,让人信服。

这是因果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这一方法常用的词语有“为什么(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等。

方法三:归纳分析法

例3:【前例】终生贫困,有时他不得不蛰居在家,因为没有上衣和鞋子,有时还不了借款、付不起房租,甚至连稿子都没钱寄出;号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因交不起学费,常常到列车上高声叫卖报纸;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与贫困为伍,小偷在他的房间里翻遍每一个角落,竟找不到一枚硬币;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屡试不第,生活无着,只得以做私塾先生为生;建国前,统治时期,着名学者闻一多,居然靠给人刻图章来补助衣食。(材料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逆境出人才。(结论句)

【后例】……居然靠给人刻图章补助衣食。(材料句)‖这些伟人都是在贫困艰苦的逆境中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而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并名垂青史的。看来,逆境只能吞没懦夫和弱者,却更能激发强者的斗志和毅力,促其逆境中奋斗、抗争、崛起,进而成就一番事业。(分析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逆境出人才。(结论句)

前例中“这个意义”落实不到位,“贫困(逆境)”与“出人才”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自然结论没有说服力。而后例能够从大量现象中找出其共性,即“这些伟人都是在贫困艰苦的逆境中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而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并名垂青史的”,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顺理成章。

这是归纳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大量的现象中,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即一般性的道理,然后,用结论的形式写出来,也就是中心论点,即从个别到一般。这一方法常用的词语有“由此可见”“由此看来”等。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富有明确具体的创新思路。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到现实作战层面,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二是攻击时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三是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四是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关键词:《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历代将帅和学者对其蕴涵的兵学原理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力图从中汲取孙子战略战术思维的精髓。“《孙子兵法》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单位一字的不同组合来表达观点与思想的。不同的字在十三篇中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胜”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共计使用85次。根据《孙子兵法》中760个不同汉字在十三篇中的分布统计,“胜”字座次排在第十一位。除去九个虚词(“之、不、者、也、而、故、可、以、其”)座次之外,“胜”字座次仅次于“地”字,是排在第二位的实词。无论在战略思维领域,还是在战术思维领域,《孙子兵法》中“胜”字的亚字号座次,足以充分体现《孙子兵法》的致胜战术思维。

李浴日曾对《孙子兵法》中的致胜战术思维有所洞察,他在《孙子新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切战法,必须因时因地因敌而使用,决不可拘泥于一端。好比今日所用的战法为是,明日未必为是;在此地为良法,在彼地未必为良法;对此敌为制胜之术,对彼敌未必为制胜之术;要之,必须尽其运用变化之妙才可。”一定程度上,李浴日先生触及到了《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然而,他考察《孙子兵法》战术思维的视角更多停留在哲理思辩层面,解读《孙子兵法》主要聚焦于战术原理,却对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所体现的作战层面尚缺乏进一步的探讨。

一、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在军事行动当中,科学而又合理地选择攻击目标尤为重要。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形象而又生动地阐明了这一观点。战国时期,秦国派军队围攻魏国的一个城池。当时,秦国的谋士范睢对秦昭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秦国虽多次进攻魏国,但却没有给魏国造成多大损害,这既不是秦国自身不够强大,也不是魏国本身强大的原因,而是因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选择的是疆土,疆土是国君的钟爱之宝,而且,国君也是臣民尽忠的对象。秦国一心夺取魏国的疆土,就意味着秦国同时进攻魏国的国君之宝和魏国甘愿尽忠的臣民,所以,这就是秦国多次进攻魏国却不能够取胜的原因。如果您现在一心攻打魏国,我希望您不要把魏国疆土作为攻击目标,而是应把魏国的臣民作为攻击目标。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孙子的攻击目标选择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孙子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二,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三,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第四,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五,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孙子兵法》当中,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层次睦。

首先,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可以分为攻击个体目标和攻击群体目标两大类。在攻击个体目标时,孙子尤其注重攻击敌国的军事精英和精英。军事精英主要是指军队的将帅,精英主要是指国家的领导人。孙子主张利用将帅的个性特点来攻击将帅,“覆军杀将,必以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必死”,“廉洁”,“爱民”是将帅的优点,而“必生”,“忿速”是将帅的弱点。无论将帅的优点还是缺点,只要因势利导,都可以用来攻击将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将帅的优点会转化为弱点。孙子主张利用各种计谋攻击敌军将帅,“利而诱之”(《计篇》),可以用金钱和官爵来招降和收买敌军将帅。“卑而骄之”(《计篇》),采取谦逊懦弱的态度,使敌军将领骄慢,使他不经意间露出破绽。孙子主张误导敌国的将帅,一旦抓住时机,集中力量,穷追猛打。“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在攻击敌国的领导人时,孙子主张“亲而离之”(《计篇》),破坏敌国领导人之问的团结。用兵打仗是理智的事情,如果敌国的精英——敌国的将帅和敌国的领导人,性情暴躁,可以“怒而挠之”(《计篇》),在孙子看来,使其神经错乱是攻击他们的最好法宝之一。

在攻击群体目标时,孙子把敌人分成许多不同的层次。诸如,“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军争篇》)。对于给养充足的敌军,孙子主张要用多种方式进行疲扰,使其“佚而劳之”(《计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孙子主张以敌制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作战篇》)。对于敌军的俘虏,应当善待他们,感化他们,把他们分散到部队,为灭亡他们的国家或军队而作战,利用敌人去打击敌人。

其次,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远而示之近”(《计篇》),想要夺取远处的城市,却装作夺取附近的城市。对于难以返回的地形,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袭击,“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地形篇》);对于敌人和自己出来都不利的地形,敌人虽然引诱,也不要出击。而应设法引诱敌人出来进行攻击,对自己有利。“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地形篇》)如果敌人有重兵把守隘口,就不要攻击,没有重兵把守隘口,就可以攻击。“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地形篇》)敌人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击,“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军争篇》)

其次,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有丰富多彩的主张。孙子主张攻“国”要运用多种计谋和多种手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篇》);“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谋攻篇》)。“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九地篇》)孙子认为,“屈诸侯者以害”(《九变篇》)。贾林注解其说,主张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攻击敌国。“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孙子主张发展国防要充分保持低调,“能而示之不能”(《计篇》)。战争一旦爆发,挟其战力,决胜疆场。

再次,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理论主张,“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这已成为心理战的经典作战理念,这是破坏敌人心理平衡最好的方式之一。“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运用实力伪装来威慑攻击敌军之心理。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顾太清;周邦彦;姜夔;李清照;常州词派

顾太清(1799-1877)是清代与纳兰性德(字容若)齐名的满族女词人,有“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之称。词学家况周颐谓太清词“朴实言情,宋人法乳”,“纯乎宋人法乳,故能不烦洗伐,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指出了太清词以宋人词为法乳的特点。“法乳”一词,出自佛教,《涅槃经·如来性品》云:“饮我法乳,长养法身。”“法乳”比喻佛法,谓佛法如乳汁哺育众生。况周颐指出太清词以宋人词为法乳,意谓宋人词像乳汁一样哺育太清作词,也就是说太清填词主要师法宋人,主要汲取宋人词作的养分。顾太清有《既选(宋词>三卷,遂以词中七言句集为三十九绝句》、《前年既选<宋词>,集选中旬得三十九截句,今掇其余复成三十五首》二诗,可知太清早年曾编选《宋词》3卷,并集所选宋词中的七言句为74首绝句,说明太清曾有意广泛学习宋人之词。在顾太清的词中,有和柳永、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周紫芝、张元干、张孝祥、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和韵词,这也是学习宋词的一种方式。在众多的宋代词人中,顾太清主要师法的是周邦彦(字美成,号居士)、姜夔(号白石道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人,正如况周颐所指出:“太清词得力于周,旁参白石之清隽,深稳沉着,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

况周颐谓太清词“得力于周”,主要指得力于周邦彦词的艺术技巧。陈匪石《声执·宋词举》云:“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一集,几擅其全。”的确,在词史上,周邦彦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新的东西,但却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有出色贡献,是一个集大成者。词广采众美,风格典雅精工;善于铺叙而且结构曲折深婉;特别重视声律、章法、句法和语言。太清词在声律和章法结构方面承袭不太明显,但在师法其融化前人诗句人词、以景结情和雅语俗语兼用等方面却非常突出。

张炎《词源》云:“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沈义父《乐府指迷》也谓周邦彦“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周邦彦善采唐人诗句入词,与全词意境融合一体,显得“浑成”、“浑厚”,也就是周济所说“还之浑化”的“浑化”,指章法严谨,浑然一体,结构上不见人工斧凿堆砌之痕,具有完整、和谐的气象和韵致。典型的例子是其《西河·金陵》,咏南朝史事,化用唐人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以及古乐府《莫愁乐》诸诗的句意,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涵,而又流贯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琐碎拼凑的痕迹。再如《瑞龙吟·春景》“定巢燕子,归来旧处”两句化用杜甫《堂成》“频来语燕定新巢”,“前度刘郎重到”一句化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两句化用杜牧《杜秋娘诗》事,“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两句化用李商隐《柳枝》诗事,“东城闲步”一句用杜牧《张好好诗》事,“事与孤鸿去”一句直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中的“事与孤鸿去”,等等。周邦彦词化用唐人诗句,铸为词中新的意境,既显出博学精巧,又使词格调天成,厚重典雅,含蓄蕴藉。

以满族人身份学习填词,大多师法唐宋词人。周邦彦“为词家之冠”,“集词学之大成”,顾太清以周邦彦为师,仿效其融化唐人诗句入词。这可谓一举两得,既学习了唐诗,又练习了填词。在太清词中,融化唐人诗句、意境的词不少。如其《浪淘沙·登香山望昆明湖》上片“碧瓦指离宫,楼阁飞崇。遥看草色有元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烟柳空潆”,就化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金缕曲·题姚珊珊小像》的“何处春风面?画图中、云鬟倭髫,羽衣轻软。似有游魂招不得,难写寸心幽怨。丝不尽、春蚕在茧”,就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李贺《致酒行》中的“我有迷魂招不得”、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等诗句。其《桂殿秋·题画》一词“清露下,月明中,凤凰栖老碧梧桐。_仙子凌风去,十二楼台花自红”,就化用了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顾太清这些化用唐人诗句的词,不露痕迹,自然贴切,韵致和谐,气象浑成。

张炎《词源》认为作词“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而沈义父《乐府指迷》明确指出周邦彦词以景结情,韵味悠长:“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又‘掩重关,遍城钟鼓’之类是也。”的确,周邦彦词特别善于以景收结,具有文人所推崇的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的效果。如《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上片写初夏朝阳下的新荷,下片写思归及归梦,而结尾两句以景结情,写梦中与小伙伴们驾着小船,荡入荷花深处的情景,景象极美,又情思悠长,韵味隽永。

太清借鉴周邦彦词以景结情的手法,结句大多情寓景中,意余象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金风玉露相逢曲》:“寒烟罥树,凉风吹面,云外尖峰屏列。相期不负雨中游,恍若是、山阴冒雪。东窗望远,西窗望远,一片秋光清绝。敲诗把酒晚晴初,卧夕照、残碑断碣。”词写中秋后一日,太清与女友游八宝山,尽管凉风细雨,但她们饮酒赋诗,游兴颇浓;然而,傍晚时分,雨后天晴,夕阳却照着荒草中的残碑断碣,萧条苍凉的景象引发了伤感凄凉的情绪,寄意深沉,意味悠长,颇有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气象。此外,像《鹧鸪天·上巳同夫子游丰台》的结句“夕阳影里双飞蝶,相逐东风下菜田”,《山亭宴·立秋》的结句“清梦醒来时,一点残灯袅”,都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

周邦彦的词雅语俗语兼用,自然浑成,精致工巧。如《红窗迥》:“几日来、真个醉。不知道、窗外乱红,已深半指。花影被风摇碎,拥春酲乍起。”词中既有浅近的口语,又有典雅的语言,融为一体,自然妥帖。顾太清仿效周邦彦,在运用典雅语言的同时,也运用浅俗的口语。如《江城子·记梦》上片:“烟笼寒水月笼沙,泛灵槎,访仙家。一路清溪双桨破烟划。才过小桥风景变,明月下,见梅花。”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云:“耆卿多平铺直叙,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夏氏指出周邦彦的慢词变柳永的直叙为曲叙,结构纡徐曲折,繁复多变。顾太清也作了不少慢词,但却没有刻意仿效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她的慢词多用平铺直叙的笔法,结构也不繁复曲折。作为一位满族女词人,灵秀聪慧的顾太清主要还是通过直接之感发写词抒情,而不太注重周邦彦那样的人工布置与思力安排。

顾太清作词师法周邦彦,形成了其词典雅精丽的风格。周邦彦的词,含蓄蕴藉,浑厚和雅,具有写恋情而不浮艳、赋离愁而不轻俗的和雅品格。顾太清的《惜花春起早·本意》,被况周颐称为“直入之室,闺秀中不能有二”。词云:“晓禽鸣,透纱窗、黯黯淡淡花影。小楼昨宵听尽夜雨,为着花事惊醒。千红万紫,生怕他、随风不定。便匆匆、自启绣帘看,寻遍芳径。阶前细草潆茸,承宿露涓涓,香土微泞。今番为花起早,更不惜、缕金鞋冷。雕栏画槛,归去来、闲庭幽静。卖花声、趁东风,恰恰催人临镜。”所谓“直入之室”,就是指具有周邦彦词含蓄蕴藉、典雅浑成的风格。顾太清这首词写词调本意即“惜花春起早”,其辞劲健,其情婉约,“深稳沉着”,“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摆脱了清代词坛的纤弱浮艳之习,也超越了一般闺秀词的“小慧”和“纤佻”,境界浑成,具有一种整体美。

顾太清师法周邦彦熔铸唐人诗句入词,显示出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形成了雅致工巧的特色;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余意不尽,韵味悠长;兼用雅语和俗语,既精美雅洁又清新朴素。如果说周邦彦的词浑厚和雅、曲折深远,那么顾太清的词则雅致浑成、幽隐蕴藉。

况周颐谓太清词“旁参白石之清隽”,指顾太清学习姜夔词的清空骚雅,形成了自己格高意远、清刚淡雅的词风。姜夔的词,清空之中带有一种刚劲峻洁之气,正如郭唐所评:“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他以清刚劲健之笔和淡雅素净的语言,描写文人士大夫高洁清雅的意趣,很少有世俗的香艳繁杂,也很少有壮怀激烈的情怀,具有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神韵。如《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用波荡冷月的清寂夜景,衬托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黍离之悲。姜夔尤擅写梅,善于突出梅的香冷神韵,以表现高士孤洁清逸的风神。如《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用健笔写幽情,意清句隽,古雅峭拔。

顾太清也学姜夔用健笔写幽情,有清刚峭拔的神韵。如《广寒秋》写清冷幽静的境界:“禅房寂静,苍苔浓厚,冷澹斜阳阴里。去年曾到又重来,正幽径、黄花开矣。冷风轻扬,旃檀香霭,悦可众心欢喜。一杯清茗话西窗,渐薄暮,钟声初起。”太清写梅也效法姜夔,遗其形貌,摄取神理,突出其韵胜和格高。如《被花恼》:“疏枝老干自横斜,开满冷花冰蕊。”又如《柳梢青》:“冰姿不同凡葩。照流水、清心自夸。冷澹花光,朦胧月影,深院谁家?”太清师法姜夔,所填和韵词不少,如《念奴娇·和姜白石》、《凄凉犯·咏残荷,用姜白石韵》、《暗香·谢云姜妹画梅团扇,次姜白石韵》,多有白石词朴素雅洁、清刚冷峻的格调。顾太清作词学习姜夔的清空骚雅,使自己的词摆脱了浅薄俚俗和浮艳软媚,也没有豪放粗率,形成了格高意远、醇雅清灵的风格。

除了师法周、姜白石,顾太清还学习、借鉴李清照词的语言,形成典雅清丽的语言特色。作为女词人,顾太清对李清照特别倾慕,不仅因为李清照的才华和词名,而且还因其夫妇闺阁酬唱的伉俪深情。顾太清和丈夫奕绘琴瑟和谐,经常诗词唱和。太清字子春,道号太清,词集名《东海渔歌》;奕绘字子章,道号太素,词集名《南谷樵唱》。二人字号和词集名都是配对的,可见兴趣相投,感情深厚。顾太清有和李清照的《念奴娇》(萧条庭院)一词而作的《壶中天慢·和李清照(漱玉词>》,还作有《金缕曲·芸台相国以宋本赵氏<金石录>嘱题》一词,“芸台相国”即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故称相国。赵氏即赵明诚。顾太清在词中称扬“易安夫妻皆好古,夏鼎商彝细考。聚绝世,人间奇宝”;称赞阮元搜集校订赵明诚《金石录》“前人物,后人保,芸台相国亲搜校”;特别赞赏阮元为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辩解:“赖有先生为昭雪,算生平、特记伊人老。千古案,平翻了。”

李清照作词善用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其《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叠字运用,最为人们称道。吴灏《历朝名媛诗词》云:“其连下十四叠字也,此却不是难处,因调名《声声慢》,而刻意播弄之耳。其佳处在后又下了‘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词家少有。”况周颐《漱玉词笺》引《玉梅词隐》云:“《漱玉词》屡用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为奇创。又‘庭院深深深几许’,又‘更挼残蕊,更燃余香,更得些时’,又‘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人,问东君’,又‘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叠法各异,每叠必佳,皆是天籁,肆口而成,非作意为之也。”顾太清对李清照作词善用叠字颇感兴趣,虽然词中没有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叠字,但有意仿效“更挼残蕊,更燃余香,更得些时”这样的叠字却不少。如《喝火令·戊申新秋望日偶成》中的“恼煞喓喓,恼煞搅人眠,恼煞几重花影”,《喝火令·己亥惊蛰后一日》中的“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太常引·玉簪》中的“碧云院宇,碧纱窗户,碧水更清柔”等等。

李清照作词也像周邦彦既善用典雅的语言,又善用浅近的俗语。尽管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的语言要典雅浑成,但在作词时也兼用浅近生动的语言。她常把典雅的语言用得自然,把浅俗的语言用得雅致,两者相融,别有风致。像《转调满庭芳》开头三句“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就很雅致;结尾三句“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就很浅俗。其《声声慢》中也有很多浅俗的语句,彭孙通《金粟词话》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顾太清也有意学习、师法李清照的典雅和浅近的语言兼用。如《白苹香·赠闻诗室女士钱淑琬》中“见面犹如旧识,知名久矣重逢。一湖秋水簇芙蓉,玉树幽兰相共”四句,前两句的浅俗和后两句的雅致融合一体。又如《江城梅花引·雨中接云姜信》:“故人千里寄书来。快些开,慢些开,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别后炎凉时序改,江南北,动离愁,自徘徊。”这首词的语言,浅易,自然明快,化俗为雅,具有朴素淡雅、自然清新之美。

顾太清学习李清照词的造语新奇,模仿痕迹较重,像“绿惨红愁”、“柳憨花暖”等词语,也难说就新颖生动,别具一格;然而她学习李清照运用叠字,却显得自然流畅,特别是没有硬套其“寻寻觅觅”的叠法而流于像乔吉《天净沙》那样的东施效颦,是较为明智的;学习李清照词的雅语俗语兼用,不仅使词的语言雅致清新,而且使词的语言既具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具有生活气息。

顾太清作词,广采博取,既学习周邦彦的典雅精工,又师法姜夔的清空醇雅,也借鉴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但她不是盲目崇古,而是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典雅清丽、深幽蕴藉的风格。所以况周颐还说顾太清的词“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也就是说她作词不雕琢,不受束缚,掌握了填词的奥妙。顾太清作词以宋人词为法乳,既受到当时词坛词学主张的影响,又与她的身份性情、审美情趣相关。

顾太清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她学词、填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逐渐衰落而常州词派兴起并主盟词坛之时,常州词派标举周邦彦为词之“集大成者”以及浙西词派推崇姜夔、张炎的清空醇雅,都深刻地影响了她的词学观念和填词。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阮籍诗文中多次用到首阳事典。阮籍对首阳事典的矛盾态度深隐着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希望与绝望交叉的情绪结构。这种情绪结构也表现在“飞鸟”与“路”等意象乃至《咏怀诗》绝大部分篇目的整体结构里。这种情绪结构的形成缘于变态的压抑、缘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首阳情结;无路情绪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不食周粟是人所共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总其事迹,大略有三:一是让国;二是反对周武王以臣弑君,以暴制暴;三是义不食周粟,隐居饿死首阳山。由于夷、齐之举同儒家宣扬的仁义之道多所契合,尽管他们反对的是儒家推举的圣人周武王,仍得到了儒家代表人物的肯定。孔子认为夷、齐为“古之贤人”,其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称得上“求仁而得仁”。孟子虽认为夷、齐缺乏伊尹“将以此道觉其民”的拯世情怀,也没有柳下惠“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孟子·公孙丑上》)的仁善可亲,但也肯定他们是圣者。后代士人对夷、齐也是持肯定赞赏态度的。如阮籍之父,建安七子之一阮璃的《吊伯夷》云:“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晖。求仁得仁,报之仲尼。殁而不朽,身沉名飞。”

其实我们不必孤立地看待阮籍在首阳事典上的这种矛盾态度,事实上在阮籍的诗文中随处都可见到这种现象,如同其言行中至狂与至慎常常交织在一起一样。这种矛盾的行迹内在地蕴含着情感的冲突、人格的裂变与理想的破灭。阮籍一生,总是纠缠于情与礼的对立与冲突当中,他可以不拘常人之礼乃至母子之礼。白眼待人。居丧如常,但他却又固守着君臣之道,不敢公然反抗。这种既循礼又违礼,既讲真情也不乏虚礼的对立的情感结构反映出其人格的裂变:既狂放又至慎,既向往自然,又无法真正超越名教。而更深一层,便是其理想的破灭:由出处、仕隐、居游、飘泊与固守的矛盾,演绎出没有归宿的求索之道、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说到底,在人生的大道上,阮籍是一个徘徊傍徨的歧路者。

与路意象相联系的是,《咏怀诗》中还有不少登临与远游的描写。或为消忧,如:“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其十七);或为思乡,如:“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其五),“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其十六);或为远行,如:“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其三十),“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其三十九)。实际上这组出门独行、登高远眺的意象,都是有所期盼的表现,都表现了阮籍无法言说、无处可说的幽愤之情。这种情绪在《晋书·阮籍传》中所描写的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的异常举动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而这种走投无路、回车痛哭的背后,也正饱含着阮籍对自由人生、完美人性的执着追求。

阮籍诗文中的无路情绪源于变态的压抑、源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阐释性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