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热门10篇)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热门1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热门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1篇

在新时代中,高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在这期间,各种潮流飞速传播,最终掀起一股社会层面乃至国家、世界层面的热潮,而把控好潮流,让正向潮流带动时代进步尤为重要。

潮流是由众多共同意愿的人所带动形成的,而其特点在于传播之快,流传之广,并且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加入潮流,从而形成巨大影响力。

潮流对于时代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的。放眼历史,洋务运动掀起了国内学习西方的潮,为陈旧的中国增添了一抹曙光。而民国时期的留学潮,让中国人放眼世界,建国后的大量科学家都是在当时潮流带动下出国学习。而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则带动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放眼现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为中国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由此观之,自古至今潮流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科技文化、经济领域,潮流象巨流一样,带动了事物的进步,无可阻挡。

潮流的特点在于它可以集中大多数的力量完成转变,就像故宫文创热可以让民众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环境保护热让人们放弃自驾选择公共交通。这些转化都是人们在潮流中不知不觉完成的,相比于法律要求的生硬或黑格尔口中“厮杀的战场”一样相互推翻,批判的痛楚,随着潮流而改变成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向优秀方面转化的良好途径。

潮流同样可以引发连锁反应,带动社会、国家、世界的发展。正如在中国国内重新掀起文化热潮的同时,文化学习的热潮也远撒海外,全球儒学热潮与去中国生活热潮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人口与经济的流通。热潮的连锁效应会随着带动人数的激增而不断扩张,其优秀的效益也将从地区到国家乃至全球。如一点烛光将世界大陆照亮,相连于一起。

潮流就像浪花朵朵,而我们就如同一滴晶莹的水珠,随着磅礴而清澈的浪潮,谱写最美丽的篇章。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2篇

2018年,北京老字号鞋店“内联升”举行了一次“潮牌快闪”活动,展出了100多双时尚布鞋。老北京布鞋,这样在我的记忆中十分传统久远的手艺,一夜之间赶上了潮流,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正如内联升的八零后副总经理所说的:“我们希望内联升从百年老店发展成一个百年潮牌。”将老店发展为潮牌,并非是让老传统完全变为新时尚,而是赋予老北京布鞋新的时尚元素,让这项传统手艺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也能潮起来,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被认识、传承,活力不减。同样,说到“潮起来”的传统文化,故宫也是个很好的例子。紫禁城里过大年,VR视觉新体验,新潮丰富的故宫文创……600多岁的老故宫,借助新技术与新时尚,再一次以最“潮”的姿态活跃在大众眼前,故宫的“潮”起来,实质上是让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潮起来,如此让人们更多了解传统传统,爱上文化,何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妙法?

文化“潮起来”,不仅在中国看得到,在世界亦能看得到。据统计,当下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都超过10万,全世界都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一个地区吸引人的绝不仅仅是当地宜居的环境与便利的设施。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如今全世界都掀起到中国生活的热潮,正是因为我国的文化魅力。上下5000年的历史,多彩的艺术文化,充满智慧的君子之风与处世之道,无不吸引着全世界人民。我们中国的文化潮起来,理应潮起来,让全世界认识中国,让全世界体味中国文化。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花重金送孩子到海外接受“国际化教育”,望子成龙心切,殊不知,“每一种文化都是有故乡的灵魂”,少了本国文化的浸润,孩子又该如何更好成长?

因此,我们的文化也可以“潮起来”,应该“潮起来”,让国人传承、体会文化之美,让世界体会中国魅力,让祖国未来更好发展!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3篇

时代的航标——我为什么要投它一票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育者在进行灵魂教育时的育人理念,又是每一位学子所涵养的精气神。选好一所学校的校训,对人才的培养、校园风气的导向有重要作用。

在三组校训中,我最推崇第三组“律己、乐群、为公”,这组词语,不但体现了青年对自己的要求,更饱含对集体、对社会的担当,在全球化的趋势与背景下,一个人已难再小楼成一统,越来越多的任务、工作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集体的智慧。我们呼唤合作共赢的能力,需要发挥个体的长处,产生1+1大于二的效果。“乐群”正是共赢能力的培养。一个人,首先要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协商、调整、配合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公”体现的是一种大我精神,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进入了磅礴飞速的关键时期,时代呼唤大我精神,就是把自身发展融入祖国脉搏,正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所言,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便是将自己与祖国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祖国的发展正需要大我精神,而大我精神正来自校训中的一句“为公”中。往小了说,为公一词拓展了莘莘学子的心灵,让其中装下了比自己更大的祖国,这份为公精神成为万千学子奋斗成长时的一股内驱力,这份内驱力让学子不止步、不放弃,登上更高的平台,用更高的视野成就大境界大作为。

我们认可竞争、拼搏、超越的个体追求,也支持笃学、强身这样的全面发展,那是人生奋斗的动力,但是其中对集体内涵缺乏关照,无法体现时代精神,并不崇高。校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远无需多言,校园教育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海拔。若选用此句作为校训,恐怕会让学子心中蹿起功利的火苗,心中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照,如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高晓松先生口中“不为苍生找工作,那清华大学与技校有何差别?”的愤怒。

让乐群、为公这样的去功利思维,具有大我之精神之美感的话语系统熟记于青年人的心中,让青年人成长为祖国发展的栋梁!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4篇

“潮”是潮流,是时代的热点和主流。如今的社会中有很多种潮流,而好的潮流可以帮助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潮”?潮流是一种趋势,潮流是一种发展的方向。如果将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社会价值观是非观安放在潮流当中,将会有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文化并进行学习。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河,那么好的潮流就像是一股清澈的源头活水,让这条河奔腾起来,重新富有生命力。而没有了潮流的社会,就会发展地相对缓慢,如死水一般。

潮流可以使社会的河流奔涌起来,但是好的潮流可以使大河充满生机,坏的潮流却能让大河决堤。我们应当如何“潮”呢?

我认为对于潮流的主导或发起者,应当合理的把控潮流,不忘初心。例如北京老字号内联升举行的“潮鞋快闪”,展出了100多双时尚布鞋。这样的“潮”将传统的布鞋技艺和现代化的元素图案相融合,既使老北京布鞋工艺得到展现,又使大众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和工艺。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又合理创新,让传统文化以新奇不俗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样主导潮流,可以使文化内涵以现代的方式与大众更加亲近,一边传承传统,一边推陈出新。

每一个个体又是“潮”的受众。潮流是宏大的,快速前进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被潮流裹挟。近年来,国内出现“望子成龙潮”,很多父母不惜花重金将低龄子女送出国读书。但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为孩子分析利弊后决定的呢?国外教育资源可能比国内优秀,但低龄的孩子在国外没有父母的教导,自己的是非分辨能力差。同时作为中国人,是国际化教育更重要,还是学习本国语言、中华文化更重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应当因为出国热潮就忽略这些问题。盲目跟风,知道潮流好却不知好在哪里,缺少自己的理性分析和自己的主见,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综上所述,“潮”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好的潮流能推动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潮”的推动者应当明确推动的目的并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忘初心。“潮”的受众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合理地参与“潮”,而不是被动的被“潮”裹挟。在如今传统文化的潮流当中,我们应当去多了解传统文化,而不光仅仅看一个热闹、了解文化热潮的核心,才能让我们有意义的参与潮流。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5篇

1、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而我认为质疑一件事确实比相信一件事更难,更有挑战性。

点评:此段引述材料,直接肯定观点1

2、从客观上来讲,这不仅与该事情的自身持道的本质,对个人、对社会、对一个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程度有关,而且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就如古时候,封建制度盛行的时代,如若有人对某个礼俗或规定提出质疑,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落得一个小到被贬,大到九族被诛杀的场面。在他们看来这不单单是因为他质疑制度,更是因为挑战了天子的权威性。

3、正所谓被他们铭记于心的“天子权威不可犯”的道理,这就导致他们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哪怕这个事情正确与否,合理与否。因为一不小心,他们可能自身难保。如窦娥因被诬陷不守礼教,就遭到被诛杀的场面,对此,那些与窦娥交好,熟知她品性的村民没有一个敢质疑,就相信此事。

点评:此两段回顾历史,从客观的角度,也从质疑的后果来论证质疑的艰难,论证比较透彻。

4、主观上来讲,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个人是否有这勇气敢于质疑,不受任何世俗打扰,就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通常情况来说是非常难的,因为“敢于质疑”就要求这个“质疑的人”具备面临质疑后续所发生一切的准备,而且还要求这个人有合理的、充分的、可以质疑该事情本质的新的观点或观念或一个事实。

5、西方国家正有一个这样的人——哥白尼,他不认同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相信的地圆说是正确的。他起初自己质疑,后面进行大量实验,验正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就昭告天下自己的质疑并发表日心说。当然,这在当时时代因为大部分人或也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已相信地圆说这个观点,就不敢质疑它的正确性,固执的相信它,不接受哥白尼的观点。这就导致哥白尼惨遭教会的手段,因为哥白尼确实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点评:这两段从主观的角度论证质疑的艰难,举例比较典型

点评:此段总结上文论证过程,从质疑的艰难反证质疑的重要,思路清晰

7、愿你我就算做不到像屈原一样“天下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也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敢于质疑,不随波逐流。相信难,质疑更难,不质疑,何以相信?

点评:结尾进一步明确态度,观点鲜明。

总评: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选材也挺好。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6篇

人的一生都在探索,在经历。人的每一段经历都塑造了独特的自我,这个“自我”与别人不同,所以,我认为,经历本身便有它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但有人认为经历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能提供经验。诚然,他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经历,把经历中所获得的经验作为成长的附加值,以“商人”的视角来衡量他们在这段经历中的所得所失来判断经历是否有价值。这确实是我们大部分人渴望从经历背后得到的东西。但是,我认为,我们更要看到从“经历”到“经验”的转变过程。

经历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在当下除了对这件事本身的感受,你无暇从中获取什么经验和道理。而在之后的某一天,你在与他人交谈或是再次临同样的处境时,你已经得心应手了。可见,经历所带给你的东西不会让你在当下立即有所收获,而要在日后漫长的深入体验中,去感受经历带来的成长。故而我们对“经历”意义的衡量不能拘泥于当下,它带来的是人生的循序渐进的体会与感悟,可能是零碎的、肤浅的认知,只有经历日积月累才能升华为理性的认知。

此外,不同经历会给我们不同的道理,用单一的经验去判断它的意义是片面的。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看海棠花花未眠,这段经历给不了什么经验,可他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用美学的眼光去发现这段经历的意义。因此,我们对经历的定义不该那么功利,就如同史铁生、余秀华,他们有着与常人大相径庭的经历,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经历也无法给我们经验,但依旧有千千万万的人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了光芒与力量。人是有共情能力的动物,这正是人的伟大之处,一段段经历背后是一个个人的一生,它蕴含着生命的真谛,塑造了了整个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

更何况,仅仅看重经历所提供的经验。那么没有经历的经验是不是一定有价值呢?那么多俗语、寓言故事,乃至父母在耳边的谆谆教导。听过那么多遍不如我们自己去经历一次来得刻骨铭心,故而真正有意义的是经历本身,纵使经验很重要,那也是经历赋予它价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个“巨人”指的绝不是死板的经验,而是经历所堆砌起来的成长、人情世故以及它所塑造的整个人生,去体会,去经历,去探索,我们终究会在经历过风风雨雨后铸就更好的自己。

点评:

本文中展示出的突出亮点之一,便是发现了从“经历”到“经验”的转变过程,需要条件。这种转变需要时间、需要体验、需要感受、需要总结,这样才能够从碎片化的经历中得到经验。因为需要这样的条件,所以不能立马对“一段经历有无意义”做判断。突出亮点之二,便是对“经验”来源的多样性。第五段中父母长辈的“经验”,但之于我们每个个体,是否真的有意义、有价值?这点很多同学会感同身受。当然,行文过程中的思维转变较快,在段落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本文的标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标题只在最后段落有所展示,且和前文论述过程有所脱节,建议丰富“巨人”的内涵,让标题和文本整体内容水乳交融。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7篇

刷到几条新鲜的微博,转发、点赞;朋友圈里又有好看的图片,转发、点赞;甚至知乎、豆瓣,哪里都少不了这个“大拇指”的符号。点赞是个好功能,但点赞上瘾绝非好事,只有点赞功能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在我看来,“点赞”不如“点评”。

点赞功能大多是想传达一份正能量,它的设计出于一个温暖的初衷,也不难理解为何大众能够迅速接受“全民点赞”的模式。在数字信息的高速发展下,微博、朋友圈似乎成为许多人保持联系的纽带,点一个赞,似乎也成了一种表态:我还在关注着你,我也关注着你的生活。久而久之,“点赞”功能退化成了“已读”功能,只是为了让受赞方不时想起,在天南地北还有这样一个朋友。

“点赞”让我们能够对现世的大众心理来个“惊鸿一瞥”:每个人都渴望被注意,每个人都渴望发声。人们对于被遗忘的恐惧,早已远远超过交往中本身。

只有点赞功能让人们过度点赞,为了维护关系的热度又不知道如何开始一段对话,很多人便选择了点赞,生活的喜怒哀乐全被一个大拇指贴上了标签,这对点赞方和受赞方来说,都是堪称悲剧的。前者将“点赞”当作“已读”,殊不知这对点赞功能本身就是一种误用;而后者无穷尽地接受点赞,在大拇指地海洋中飘然自喜,迷失于自我的世界,或是因为分享一段哀思却只收到点赞而勃然大怒。

人们难以找到一个节点,去平衡虚荣与应和、真诚与热切。这是媒体与人类进化的阵痛,但总有方法使我们共同迎来新生。

既然渴望表达,为何不说呢?白岩松在《白说》中写道:“不说,白不说。”当点赞无法填满心中发声的欲望,就让评论地文字去填满它。一则短小的评论可能需要评论者的深度思考,但它更多出了真实的表达和浓重的情谊。受评者哪怕回一句“谢谢”,也算是完成了情感链的流转与轮回。

评论相较于点赞,是更能进行完整情感传输的方式,也更能让你被注意,被记忆,以巩固一段珍贵的情谊。点赞与评论结合,可能才相对客观,让人不易迷失于自己的空中花园。

该说就说,拒绝“点赞”的套路与应和,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8篇

信息时代,我们在便捷地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类型:现象类

写作指向:对信息时代点赞、转发以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这一现象的看法(对以点赞、转发代替思考这一现象的看法)

构思过程

1、信息时代,点赞、转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阅读公众号推送,拉到文末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

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

在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2、信息时代,点赞、转发的合理性是什么?

(1)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缩短了我们的操作路径,让我们越来越便捷地在一次次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

(2)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

3、信息时代,点赞、转发的不合理性是什么?

(1)凭个人好恶和直觉选择性接受,而非以事实为依据。

(2)不思考却又有见解,其见解往往只是情绪的宣泄,很多人认为,情绪就代表着观点。

(3)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往往利用这种情绪化观点的势头以博取关注度,他们精挑细选他们认为合适的言论,受众看到后,就会认为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代表的就是大众的观点,时间一久,大众舆论就形成了。

4、信息时代,盲目点赞、转发会造成哪些后果?

(1)个体思维的泯灭。习惯性停止思考,逐渐丧失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社会形态单一化、程式化。盲目点赞、转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体思维固化、僵化。个体思维的弱化必将导致社会形态朝单一化程式化发展,并越来越顽固。

(3)创新成为奢望。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标准化的螺丝钉,他只会随着机械臂在固定的范围和既定的模式下坚守和跳动。

5、信息时代,点赞、转发前我们该如何做?

(1)在转发前先有思考,在点赞前先有理解,对信息多一点耐心,对事实多一些甄别。

(2)理性思考,保持敏感,在这个信息扑面袭来的时代,青年可以做的,不应当止于点赞。或许可以通过写评论来表达观点,倒逼自己独立思考。因为评论是思考的外化,要想让一篇千字评论更有说服力,离不开完备的知识体系、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些都会倒逼我们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从而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却能透视海面下数十米的冰层,在喧哗中拨开迷雾,直抵本源。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9篇

题目: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范文:

慎于小,勇于梦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过度的谨慎只是懦弱,更往往使机遇失于眼前。

私以为,此二者的观点皆有可取之处,三思而后行可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勇于击流正行更是立于潮头的必要品质。换言之,即是慎于小,勇于梦的态度,面对世界、人生的无尽变数。

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因为足够的深思熟虑方能使我们规避危险,而这也是人性的闪光点。无论是实践前对于风险的计算即思危;或是对于是否、何时可适时脱身的计划即思退;抑或是对于可能产生的变局、自己应对方法之考量即思变,都是成本考量的体现。而有效的成本考量与取舍是避免风险投入过大的关键一步。正如帕斯卡尔闪烁真理光芒之语:“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考作为人类的独特品质,在我们处理日常事务之时,便应发挥着帮助我们减少负面灰机、提升正面效益的作用。

但精细的成本考量并不适用于一切场景。若面对人生理想、家国使命时仍因利弊计算而徘徊不前则只能困于自身,无法取得质的进步。

故言,我们更应有勇于追梦、不计后言的坚定。正是因为如此不拘一格造英雄的气概,金毅诚敢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二度重撰几十万字的《知识论》;正是如此的无畏,梁林夫妇走遍华北村落,为中国建筑史作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以一己之力抗外敌与民国政府的不懈,坚守自我理想。因言,成大事者更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为得不计失、偏向虎山行,理想的强大和成就足以抵消风险的存在。

综上,这般的“慎”与“勇”的辩论,应是分类而论的成果。勇于追梦方能突破自我,承担未知风险的勇气是必要的条件;慎于小事更是成本考量的必要手段,只有借此,方能促使我们在逐梦途中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与坎坷,做敢于挑衅丛林的猛虎,更如猛虎细嗅蔷薇般的谨慎。

在此刻价值理性被压倒性取代,成本考量与工具理性占据青少年的大脑之时,解决多度求安稳,迸发出青少年活力的法宝,更在于此,如行使青少年如猛虎般拥有激情又使其拥有细嗅蔷薇的细致,是留给我们的课题。

将“三思”贯穿于行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子此言强调了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但是在创业创新盛行的当下,不少人批判此类过于保守的行为,而肯定创新的勇气。我认为,“三思”不应该只注于“行”前,而应贯穿于“行”。

基于经验主义,儒家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备受肯定。“思危”,优先考虑后患;“思退”,保证安全的后备;“思变”,尽可能地覆盖风险。这样的三部曲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降低试错的可能,降低失败的概率。这种做法的确可能使我们后续的行动更为顺利,按部就班地按照预期前进。

但是,人无完人,我们无法预测所有的风险,更大程度上,我们基于前人的经验进行预测。一旦在行动中遭遇预料之外的事,三思者可能便束手无策。可怕的并不是这次的失败,而是人们更加畏惧下一次的行动。从而由三思不断发展为四思、五思。不断地极端化,沦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行动前尚未充分的准备。但是此类的充分是无限度的,造成人们更加地畏惧行动、踌躇不前。

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风险”,它不应等同于消极的挫败。而应被认可为有价值的失败。诸如我国的航天事业,纵然在专业指导下,各方面工作已做好充足准备,但是仍在太空中遭遇意料之外的情况。专家视这类未知为动力,进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不断发展航天水平。

在此情形下,三部曲不免显得过于保守。平凡之辈在面对挑战之时,唯能依靠的是不断的努力。故而,面对创新突破的挑战,我们应将三思的精神不断贯彻于克服挑战的每一个阶段。正如_战争以来,有志之士一次次对西学的探索与努力,正是不断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转变,才能攻克中国为有之大变局。当然,肯定失败的价值,不等价与盲目的试错。

综上所述,三思的价值本质上没有缺陷,错的事,人们只把它运用于行动之前,而没有将三思的精神贯彻始终,以三思的精神攻坚抗敌。

预与不预

《论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提醒着人们做事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中,这句话已经不能被当作唯一真理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样重要。

诚然,三思而后行具有其合理性。通过思危、思退、思变,其根本目的是对于事情做到充分认识,尽可能地了解其可能存在的变化以及其后果,并且为此制定好解决方法。正如王阳明所说,知是行之始,建立了这样完善的认识,对于行必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面对过程中的各类变化,一份详尽的计划不仅减少人思考解决的时间与精力,也让人面对突发状况能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总而言之,三思而后行对于行是存在其益处的,且益处并不小。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大爆炸,人们对于速度与效率的追求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社会中每秒甚至每毫秒都发生着数不清的变化,机会对于个体而言转瞬即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危、思退、思变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已经让机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外,充分认识事物的难度要远比想象中大得多。正如《乌合之众》中提到的那样,各类事件之间的联系无法探清,由蝴蝶效应所连接,可能极小、可忽略的变化便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学中的不完备定理于现实世界也同样适用,个体抑或是人类总有无法证真或证伪的命题,更别提在受到时间、空间、认识局限下的个体,其认识注定只能是冰山一角。在这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的能力与随遇而安的心态就尤为重要。人们应当学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事物,而不是在彻底认识事物后实践。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中,必然存在着“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样的时刻的发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思而后行应被彻底抛弃。只是应当对其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思的间隙中加入实践的过程。不论何种情况下,一个大致的认识与计划都是行动的必要推动力,行是知之成,无知,又何来成?同时应当注意这一认识与计划的花费不能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以至于耽误实践。

预时则按计划进行,不预时便顺风掌舵,唯有面对预与不预都能顺利执行,事才能立。

成在深思笃行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有人认为,这“三思”,当先思危,在思退,后思变。私以为,思变较于思退有着更优先、更重要的地位。

思是行之端,这是毋庸置疑的。思能指导行,使行更具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规避不当之行。“思危”的意义便在于对行拥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权衡行的利弊,从而判断此行的可行程度、执行价值、风险系数,为后续的更细致的思奠定基础,提供评判价值标准。由此可见,思危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关乎之后一切行与思的重要基石。因此,思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思考因素。

在对行动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初步有了执行大纲之后,“思变”则是让指导大纲更具灵活性,让人们面对变能从容应对,让行动的成功执行更有可能实现的关键考量。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也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轴心而运转,因此面对变的处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思变要求人们以长远的、发展的目光看待事物,有时以不变方能应万变,但更多时候早已规划好成型的备用计划才是足以力挽狂澜的重要策略。

相较于思变,思退往往是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所需的使代价尽可能减小、后果尽可能减轻的计策。诚然在行为真正发生并呈现最终结果之前,没有能预测它究竟会走向何处,因而思退便是能尽可能减少更多的无谓的成本投入,不失为一种保底手段与“体面”的败。但也正因为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成功也可能就在下一个路口,因此面对挫折时,思变比思退更给行一线成功的可能,只要进一步的投入成本不会带来显而易见或可预知的不良后果,“思变”都应优先于“思退”。

三思而后行,是基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后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没有思想指导的行无异于无头苍蝇,难免于处处碰壁。而所谓的“三思”也未必局限于危、变、退,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能力与行所需的能力的考量,亦可以是对事件的轻重缓急的权衡……总而言之,思能在理论上指导行,使行更易于趋向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行都有充足的事件让我们去考量权衡,当情况十分紧急,关系十分重大,如拯救他人生命于瞬息之间,我们的行往往是出于已有经验的快速反应与内心中追逐真善美的爆发。但在如此情况下,思似乎是无的放矢,但实际上“行”仍是长期之思在顷刻间演化呈现出的具体表象。

以思考指导行为,用深刻的思考去权衡、规划、纠正、改进行的表现。行是思的外在表现。败在疏思妄为,而成在深思笃行。

敢教日月换新天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揆诸当下,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的确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纵观古今,有多少惨痛的历史都在告诫着我们“三思”的重要性,秦二世而亡,数代的努力付诸东流;南宋朝廷一味忍让后退,只换得个灭亡的下场,清王朝闭关锁国,致使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终遭列强侵略……这桩桩件件,无一不强调做事前要先思危,思其后果,乃不可冲动,盲目自大。

而即使考虑了危险因素,有时也不一定值得我们去做,有些事往往要求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比,为了效率最大化的考虑,有些事做了不如不做,退后一步放弃也许是更佳答案。

最后说到“思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当中,没有哪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意味着事物的局势态势随时在发生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内在的联系性要示我们不得不从整体考量事物,把握全局,将一变动因素放入考虑范围内,否则就会如同王安石变法一样失去既得的支持,落入失败的境地。

究其本质,“三思”实际上是人们做事前成本与回报的较量,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自会在重要思考后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答案。但若是瞻前顾后,以己利为本,那么这样的“三思”是否有其价值?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 第10篇

有人认为无法从中获取经验的经历,毫无意义,诚然此言放在一定角度中颇有道理,但以我之见,经历本身无论提供经验与否,都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经验至上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提升的当下,实用主义成为了现代人簇拥的对象,人们奉价值理性为圭臬,认为经验赋予人们存在的价值,同时能够产生经验的经历本身被忽视,将其价值多少作为衡量其意义所在。虽然我们无法否认经验本身的意义,但单纯重视经验的这一观点事实上已经折射出现代人格泛工具化的异化。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已然成为价值理性至上主义者。

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从经历本身来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无论是什么经历,在某个角度上总能提供相应的经验,其原因在于经验本就是从经历当中提取出来的,经历是经验产生的母体。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从实用角度而言,这一经历的确说明不了什么,但川端康成从美学与自然的眼光审视这经历,获得了生命的新感悟;苏洵青年时期不学无术,在各地游览探访,这经历对考科举毫无意义,但也为他后来著文开辟了新的视角与观点。同样,普希金年轻的时候踏遍俄罗斯大地,李白青年时期探访名山大大川,如今欧美学生流行的“GapYear”概念都证实了一个观点,看似对实际规划毫无用处的经历,其实也为自己提供了实用之外的经验。

而当我们从观点本身思考,能够提供经验的经历就一定有意义吗?如今盛行的“几分钟看电影”恰恰揭示了我们缺乏自身经历而渴求经验的现状,即时碎片的知识、奶头乐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孰不知只是在“电子穷人”的背后挖出了更大的缺陷,我们所追求的经验是从真实的自我体验中而来的吗?缺乏真正的自我经历,没有个性化的体验消化和吸收,这样贪快速求而来的所谓经验,又会带来怎样的意义呢?咀嚼他人吐出来的渣滓,盲目迷信他人的经验,要么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要么成为他人经验的书橱,这样得来的经验又何以能指导实践而产生意义。

经历与经验,本质上是共生关系,而所谓意义,则是人们以自己价值为标准而赋予的意义,我们所要做的是揭开意义本身的价值需求,以经历来提取经验。我们并非要完全杜绝吸收他人经验,而是要注意经历本身丰富的价值意义,单纯以经历来提纯经验,从看似的“无”之中获得真正的“有”,从而促使意义的产生。

北岛说:“你所行走的土地就是你的世界”,仅以此作结。

点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19高三模拟作文范文(热门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