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实用10篇)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实用1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实用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1篇

这是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思路的规范是基于前面第二种规范要求的,即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我们既要注意在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

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2篇

1、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强 ④专:全_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十四、概括封建社会晚期(明强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

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腐

化之风盛行

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

到极大压制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5、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简述《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最主要成就)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

(4)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3篇

第一步,找出“矛盾”――材料说了什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阅卷老师要面对成千上万的试卷,如何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抓住老师的眼球,对于论述题的答题来说尤为重要。论述题的出题思路就是希望考生就材料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阐述,而这个问题必定体现为辩证法原理上的“矛盾”。一般而言,阅卷老师对于能够一下子抓住材料中的“主要矛盾”的文章都有比较好的印象分。然而如何才能找出材料中的主要矛盾,需要有一定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二步,分析“矛盾”――体现了什么原理?该原理含义如何、理论依据何在?

在找到材料中的矛盾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该矛盾中反映出来的法律原理进行分析,

第三步,解决“矛盾”――如何解决问题?

在论述题的作答过程中,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考生对矛盾的双方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者在没有办法进行“取舍”的情况下,考生也要通过设定条件的方法进行取舍,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体现论述的价值。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4篇

2021成人高考政治的论述题答题技巧

第一,分清此题的.构成。论述题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理论或原理;一部分是联系实际,多年来这种构题形式无大变化。例如: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辨证关系的原理阐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非常明显,前一部分是基本原理,后一部分是联系实际。

第二,明白成考政治答题步骤。既然论述题是由两部分所构成,因此,答题也一定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讲述基本理论或原理。这一部分一定要回答好,因为在论述题中, 基本原理占得分数一般都比较高,是题的主要部分。力求把题目所要求回答的原理答完全,并对各个要点作明确的简要解释,还要注意条理和逻辑性。第二步是联系 实际。这是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继续要完成的内容,就是用第一步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对题目所要求的实际进行应用。

这是论述题所要求的,不可缺少或遗漏,否则就要丢分。应用情况比较复杂,有时要求回答对某一事物的指导意义;有时要求回答对某一事物的重要性;也有时要求对某一观点进行评析等等。联系实际要具 体,也要分层次。基本原理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在联系实际时都应运用上,不可遗缺。

另外,考生在回答论述题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或者说,最应避免的差错是:对论述题的解答不按步骤进行。有的考生一上来就讲实际,结果实际讲得很多,却忘记了回答基本原理,这种回答不可能取得好的分数。

同时,事实政治考试内容都是当年最重要的事件,注意留意一下报刊、杂志、电视,重点去看半月谈,此刊时事信息量非常大,同时还要靠平时的积累。

最后,政治复习一定要熟练掌握重要知识点,各师给出的重点部分很有价值,如果时间不充裕,只看重点也是一个好的方法,也可以说这算一个捷径。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5篇

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先进思想在西方传教士影响下不断冲击中国的传统思想,_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思想。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6篇

(一)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1.需要对答题的内容,即对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

(1)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尽管法学中对合法性问题有各种理论,但从司法考试的要求上看,所谓合法性的问题,一是需要把握案件是否具有现行法律法规的依据,如果有,则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如果没有,则缺乏形式上的合法性。

(2)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对案件所造成的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分析。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

2.需要对此种题目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

(1)为什么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其原因在于此种题目属于论述题,而非一般的案例分析题。如果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那就与其他案例分析题无异了,也不符合此种题目“30分”或“25分”的分值要求。

(2)此种题目的要求是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而不是“不能”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30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占l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8分;

(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l000字”,占4分。

(二)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站在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既然第一个小问题的核心在于“维护权益”,因此论述题的开头就需要先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

(2)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后,就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简要说明当事人可以用以维护权益的法律途径或方式。

(3)针对本案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种方式,并指出用该种方式处理此事,社会效果更好、更具有优越性。

(4)阐明之所以选择该种处理方式的理由,这是本题的重心。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和社会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占1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三)直接以论述题形式进行考查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释三个范畴的阐述,内容上应当包括对三个概念的界定、辨析和比较等基本内容。

(2)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制度特点,提出考生对“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阐述。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占18分;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7篇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分封制)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_,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_,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_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二(商鞅变法)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三(秦始皇)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秦始皇。

(2)观点1: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

观点2:秦始皇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和货币以及文字,修筑贯穿全国的驰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四(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五(丝绸之路)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

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交融。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等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六(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

七(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1)6,隋炀帝设进士科。

(2) 观点1: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观点2: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_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

八(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①隋朝大运河,赵州桥

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雕刻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观点:大运河 赵州桥是惊世之作。

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②(长城和故宫)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

③(文学,思想,中医,科技)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8篇

一、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一)阅读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本人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二)阅读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三)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二、根据关键信息,联系知识储备、以及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最好能落实好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知识的范围,更好的迁移知识解好题。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要注意回顾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三、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四、答案表述: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有序表达

1、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2、标的明确。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3、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多角度有序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9篇

1、审题。

其实论述题要做成小论文,我们就要把题目当作作文题目来审,同学们尤其要注意,特别是对自己熟悉的论题,但也要找准角度,对不熟悉的论题,想到也肯定是用课本相关的知识。审题时要注意明确是往往明确规定了答案的层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的角度(政治、经济、哲学)和答题的范围(特殊指向性是强调党、国家、还是人民还是三方面都有所强调)是论述主体的作用还是它们的相互关系。

2、论述。

有一些观点找对了,但是不会论述,这是很遗憾的。同学们可以把握一点在论述的时候,首先,你可以用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展开。例如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这个知识点,必须系统的理解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目标、手段以及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又如政治常识中的国家_这个知识点,需要全面把握当代两种国家_的性质、_机关和相应的国家职能。另外同学们在论述时还要详略得当,有一些观点可以详细重点叙述,有一些却可以不作为重点。其次,同学们在相关论述完成之后,一定要找到与主题的内在联系,要说明你的知识是可以用来为主题服务的。

3、材料。

这是目前同学们最有缺陷的,其实简单的说就像同学们写议论文一样,你要举例说明,你用爱迪生进行一千次实验这个例子来说明要不怕失败这个观点。所以同学们的材料来源首先目标是题目的背景材料,其次是热点新闻材料,最后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材料,但也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最好能对引用的材料加以说明,说明他能为你的论题服务。

4、最后答题的格式我建议是

总分[总(观点)分(论述和材料)总(内在联系)]总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 第10篇

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论述题答题步骤

第一、分清此题的构成。

论述题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理论或原理;一部分是联系实际,多年来这种构题形式无大变化。例如: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辨证关系的原理阐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非常明显,前一部分是基本原理,后一部分是联系实际。

第二、明白成考政治答题步骤。

既然论述题是由两部分所构成,因此,答题也一定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讲述基本理论或原理。这一部分一定要回答好,因为在论述题中,基本原理占得分数一般都比较高,是题的主要部分。力求把题目所要求回答的原理答完全,并对各个要点作明确的简要解释,还要注意条理和逻辑性。

第二步是联系实际。这是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继续要完成的`内容,就是用第一步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对题目所要求的实际进行应用。这是论述题所要求的,不可缺少或遗漏,否则就要丢分。应用情况比较复杂,有时要求回答对某一事物的指导意义;有时要求回答对某一事物的重要性;也有时要求对某一观点进行评析等等。联系实际要具体,也要分层次。基本原理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在联系实际时都应运用上,不可遗缺。

第三、考生在回答论述题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或者说,最应避免的差错是。

对论述题的解答不按步骤进行。有的考生一上来就讲实际,结果实际讲得很多,却忘记了回答基本原理,这种回答不可能取得好的分数。

同时,事实政治考试内容都是当年最重要的事件,注意留意一下报刊、杂志、电视,重点去看半月谈,此刊时事信息量非常大,同时还要靠平时的积累。

最后,政治复习一定要熟练掌握重要知识点,各师给出的重点部分很有价值,如果时间不充裕,只看重点也是一个好的方法,也可以说这算一个捷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范文(实用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