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热门4篇)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热门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热门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 第1篇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措施、器材、场地以及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的配备和体育舞蹈意识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不断优化体育舞蹈教学的师资队伍;努力改善教学环境;积极营造校园舞蹈文化的艺术氛围;规范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期为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健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对策分析

为提高云南青少年健康素质,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校大课间内容,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承办的学校体育舞蹈大课间展演已于2011年6月在云南省全面展开。十几年来,体育舞蹈在云南省高校迅速发展并随之步入高校课堂。但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云南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改革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省28所本、专科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这些学校涵盖了云南省属及教育厅本、专科院校,基本能够代表云南省高校的实际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舞蹈的学术研究,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专门设计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就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教学的现状、教学师资队伍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在问卷发放前,就问卷的信、效度问题征求了相关专家、领导的意见,在做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后,进行了12人的问卷效度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问卷效度较高,具备了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性。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748份,回收率%,有效问卷735份,有效率为%;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和100%。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做推断。

二、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

(一)开课情况

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集娱乐、健身、艺术于一体,适应高校多层次学生的锻炼,是一项参与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避免了高校教学内容单一和男女长期分班制的弊端,为高校体育教学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所有这些也给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8所本、专科院校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院校共有14所,占被调查总数的%。在开展体育舞蹈的这14所院校中,有超过60%的院校开设了体育舞蹈普修课,还有一部分院校既开设了普修课又开设了专项选修课。这说明体育舞蹈已在云南省高校开展起来,总体上来说开设情况较好。从体育舞蹈开设年数来看,开设体育舞蹈课程2~3年的院校居多,其比例超过了60%,而开设时间在10年以上的院校是少之又少。

(二)课时安排

开设体育舞蹈的14所高校其授课内容只选取了摩登舞或拉丁舞的部分项目,这个现象的出现和高校体育课的课时安排有关,调查统计:各高校每学期的体育课课时都在32~36之间,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大都安排在第2或3学期。总课时量也不超过36课时,体育舞蹈教师只能教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动作。要使学生真正全面系统的掌握体育舞蹈技术,为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及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还需要保证充分的教学时数,这是今后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条件之一。

(三)场地器材情况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影响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调查统计:目前体育舞蹈教学在室外进行的高校占调查总数的45%,在无其它设备的室内进行的占调查总数的25%,室内设备比较简单的占26%,室内设施齐全的占4%,从以上数据看出,目前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比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教材的选用情况

教材是教学的物质条件,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考察的地位,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起着中介和对象的作用。课程内容和教材是相互联系的,是构成完整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有本校统一的实践教材的占40%,有统一的音像或有文字及图解的教材的占10%,没有本校统一的实践教材的占50%。可见,云南省普通高校还没有统一标准的体育舞蹈课程的教材,有教材的部分学校,实际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也不相符合,教师在上课时随意性比较大。另外还有些统一的自编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动作上都没有跟上当前体育舞蹈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大部分教师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编著适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材,最好是根据选修课、专修课和普修课专项素质训练的不同要求来编写的教材。

三、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师资培训情况

据了解,云南省教育厅学生体协已将体育舞蹈向学校推广,通过各种不定期培训及比赛,但调查发现培训时间较短,间隔时间也较长,教师基本没有学会,回去无法正常教学。举行的比赛参与的学校也不多。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培训或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时专修体育舞蹈的教师只有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而超出55%的教师都是在工作后通过短期培训获得体育舞蹈技能。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在工作后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时间因工作的原因也较短,而且间隔时间较长。不定期或没有机会再培训的教师比例分别占到了%和%。可以看出,目前我省体育舞蹈教师再培训状况存在着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学历结构

从调查的28所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学历结构来分析,得出35岁以下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有具有本科学历的达标率是%,高于云南省35岁以下组体育教师%的平均达标率。由此可见,青年教师为体育舞蹈课教学正常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4位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中只有2位是研究生学历,占到35岁以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主要力量,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学经验,也是当务之急。有40%的教师感觉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反映外出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培训的时间因各种原因较短,而且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信息比较闭塞。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舞蹈项目在云南省高校的开课率较高,已成为高校体育课中的热门课程,而其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上升态势。目前高校从事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其他专向转教体育舞蹈课程,所以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薄弱。目前高校尚没有适合体育舞蹈选项课统一标准的教材,因此,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有效利用电视教材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教学手段单一,有些学校因扶持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够,致使学校体育设施较落后,大部分学校还在室外或没有固定场地进行授课,还有部分学校借用篮球场进行授课。

(二)建议

1.创造条件对现有的体育舞蹈教师进行长期的专业技术培训,而且培训时间要稍长一点,有关部门要编出几套适合在高校开展的简单套路,有条件的院校应尽快引进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各高校的体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舞蹈运动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跟上时代步伐。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符合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容,不能仅以基本动作或自编的套路内容进行教学,而应以二者有效地结合。这样既能满足大学生追求美和时尚的要求,同时也使所学内容更具实用性,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

4.建议各高校间积极协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尽快完成体育舞蹈教学的教材编写工作,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完善教学体系。

5.建议各高校可适当地定期举行高校之间的体育舞蹈比赛或表演,以赛促教。以及成立各体育舞蹈协会、俱乐部,这样更有利于体育舞蹈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Y0230)。

参考文献:

[1] 邬凤.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 姜小平.我国体育舞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 胡素霞.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必要性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5(2).

[4] 丰萍,李卫民,刘建国.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 林琳.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 李鸿.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受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7] 白建超.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体育教学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姜桂萍.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1.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 第2篇

音乐作为舞蹈表演的辅助工具,音乐的律动能使舞蹈演员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为观众传达出舞蹈人物角色真实的情感与思想。音乐贯穿于整个舞蹈过程,选择合理、怡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教学和表演氛围,充分调动表演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舞蹈课教学过程中,

钢琴伴奏必不可少,是舞蹈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将舞蹈和音乐完美的融合,两者相互依托,交相辉映。丰富多变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和表演者对音乐节奏感、耳朵辨别能力,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把握舞蹈需要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合理的选择舞蹈钢琴伴奏音乐,并对其进行自如的处理,为提高学生音乐修养与舞蹈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1舞蹈表演中钢琴伴奏音乐的重要性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的体现是舞蹈表演最重要的部分,同样也是音乐的核心内容。音乐赋予舞蹈以生命,舞蹈钢琴伴奏是一种将舞蹈技能和心智融为一体的复杂活动,伴奏者将音乐对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作为对学生舞蹈训练及表演中的引导与帮助,在培养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舞蹈技能,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音乐深层次内涵与舞蹈肢体动作的结合。舞蹈钢琴伴奏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演奏技能,还应该结合舞蹈作品中的内容,将钢琴音乐的听觉与舞蹈动作的视觉情感完美结合,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表演境界,与观众产生更好的共鸣。

钢琴伴奏作为舞蹈的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强、再生性高的活动。弹奏的好,可以使舞蹈演员充满热情,借助音乐的魅力完成原本难以完成的动作;弹奏效果较差,可能会使演员手足无措。因此在舞蹈表演中,钢琴伴奏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没有音乐的渲染,舞蹈必然会失去魅力,无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用钢琴伴奏音乐来激发学生舞蹈肢体动作的情感体现,使学生学会用舞蹈语言揭示音乐内涵的美、用音乐文化表现舞蹈动作的爆发力,使舞蹈和音乐达到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掌控能力,体会艺术更深层次的魅力与内涵,在学生艺术成长路上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舞蹈表演中钢琴伴奏音乐选择的特点

选择的灵活性

在选择舞蹈表演中钢琴伴奏音乐时,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应该挖掘和搜寻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素材,最重要是要符合舞蹈课堂教学动作的需要,并且不违反舞蹈教学规律。在舞蹈课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应结合该堂课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适合舞蹈教学的钢琴伴奏音乐,并不断总结、归纳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控舞蹈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选择的适宜性

在舞蹈教学中,在选择钢琴伴奏音乐的时,必须遵循以适应课堂教学的原则。因此必须在充分了解舞蹈训练的具体内容及客观规律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伴奏音乐,并注意舞蹈动作于音乐的默契配合,使音乐和舞蹈训练动作水乳交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热情。比如在古典舞教学中,将上动作“腰”的需要创作的4/4拍16小节的音乐应用于舞蹈动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如何选择舞蹈钢琴伴奏音乐舞蹈

音乐与钢琴音乐都是以音乐为主的艺术,具有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选择合适的舞蹈钢琴伴奏音乐,能激发表演者舞蹈动作的爆发力,使其更加透彻地表达情感和思想,给观众于美的享受。那么在舞蹈训练和表演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舞蹈钢琴伴奏音乐,是舞蹈创造者与表演者重点关注的课题。下文就对舞蹈钢琴伴奏音乐选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舞蹈动作及训练目标

选择合适的音乐在舞蹈教学中,一般将舞蹈课分为基本功训练课,民间舞课、身韵课等,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训练的目标。基本功训练课作为舞蹈训练最基础的课程,基本训练课的完成能为后期其他课程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基本功训练主要是针对学生形态、肢体的柔韧度以及控制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等各关节的力量。柔韧性训练主要是对韧带的拉伸能力进行训练,从而使整个身体变得柔软;力量性训练是训练肌肉的速度与力量;控制力是训练肌肉拉紧保持平衡,从而达到各种舞姿表演的能力;办调性是对全身肌肉群相互配合的能力进行训练。在基本课训练中,往往是进行单一动作的训练,一般分为上动作、下动作以及综合型组合训练等。其中大腿内侧肌肉的爆发力与控制能力幅度较大,钢琴伴奏老师应选择稳健、刚劲的伴奏音乐。在平转、小跳、翻身等动作训练中,跳动的幅度较小,老师应选择灵巧、欢快、富有弹性的音乐。那么在训练身体协调性、灵活性以及控制力中,往往要求学生的动作优美、柔韧,并需要让学生将一个体态保持一段时间,这时选择的音乐要平和舒缓、连贯流畅,以缓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压力。因此在选择舞蹈钢琴伴奏音乐中,老师必须根据舞蹈训练的特点及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音乐。

把握音乐的特点

音乐由速度、旋律、力度、节奏等基本要素组成,在选择舞蹈钢琴伴奏音乐时,舞蹈音乐往往会考虑音乐的速度力度配合、旋律走向、节拍切割、调性转换等因素,因此舞蹈伴奏音乐选择的关键在于把握音乐的真实特点和内涵。选择合适的音乐可以使舞蹈充满活动和穿透力,使舞蹈形象更加突出。舞蹈音乐的选择必须符合舞蹈动作的要求,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老师根据舞蹈动作,判断出音乐的具体类型,比如在舞蹈动作较为舒缓的训练或者表演中,老师应选择连贯性较强、相对平稳的音乐作为曲目。音乐的速度与节奏的舞蹈的支架,尤其是第一拍速度与节奏,会影响整个舞蹈表演的过程,在比较单一的训练中,动作的节奏相对较平稳,应选择速度与节奏相对稳定的音乐进行练习。虽然音乐和舞蹈是不同的艺术,但舞蹈音乐并不是单一的由某个因素组成,与速度、节奏、旋律等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舞蹈钢琴伴奏音乐时,老师应多方面考虑,根据音乐的特点,将其更好的应用于舞蹈训练和表演中,使两者更好的融合,从而传达出力量与柔性的美,提高舞蹈表演的生命力与穿透力。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 第3篇

摘 要: 对于地方高校的舞蹈艺术学科转型教育与教学改革而言,要改变学科的应用技术职业教育思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立、自律、自主地主动学习。同时,根据舞蹈学科的职业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舞蹈基训 应用转型 实践

我在“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程思考”一文中,曾经指出:“过去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过于寻求舞种风格,造成了‘薄基础、大风格’的局面。”[1]我认为,过去的高等艺术舞蹈教育在“基训”课程教学中,一是过于求大求全,未能从普通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二是在注重学生艺术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忽视舞蹈艺术的技术技能特性。这两个方面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舞蹈学生职业培养的应用能力偏弱。作为地方高校艺术学科舞蹈专业“基训”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在教学理念上既要立足于舞蹈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人文素养,又要着重于舞蹈动作技术技能的刚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职业应用能力。据此,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蓝本,结合地方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拟定一套纵向性基础训练教学大纲与教材实现应用转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较合理的选择与途径。

首先,中国古典舞是在继承和发展戏曲舞蹈艺术基础上,吸收了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芭蕾、杂技、体操等科学训练方法,并最终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出发整合创新舞蹈身法动作韵律所构建的一个优秀的当代中国舞蹈种类。其文化的成因,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立舞蹈文化自信与自立,构建“具有‘古典化’内在精神与‘民族性’外部特征的一个国字号舞蹈雅文化种类”的硕果[2]。其次,“合理性”的文化思维传统贯穿中国古典舞价值认识始终,“阴阳互补”的宇宙观在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之道里,被视为身体“内外、上下、腹背、左右等一分为二的离合始反”之理。它既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又是统一在中国古典舞动态审美结构内的基本功训练技法。再次,中国古典舞“基训”强调“跳、转、翻、控”四个方面技术技能的发展,比如:“掖腿转8至10圈”、“大跳接前空翻或侧空翻”、“旋子接侧手翻接旋子360”等,这些对跳、转方面和控制方面的改进,使控制能力、弹跳能力和旋转能力达到较高水准。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舞蹈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舞蹈基础训练教材与教学方法,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点。这些民族独特的舞蹈技术技巧早已达到和超过世界水准,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舞蹈形式相媲美。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大学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为主体的“纵向性”教学大纲;围绕应用转型,重新梳理与认识“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块与教学目标;根据高校学生认识与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思想,在高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实践上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一、科学规划教学大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总纲要,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的应用转型教学。所谓科学,对于“舞蹈基础训练”这门课程而言,就是用尽量少的训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全面地解决所有(尽量多)的基础训练教学问题。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以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训练与人文的审美风格训练为教学内容,大量舞蹈教学内容必须有的放矢地选择。“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与训练,解决身体动作在“跳、转、翻、控”等方面的舞蹈基础能力的问题。

我们在大纲的总任务中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艺术功能;掌握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技术技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舞蹈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具体要求为:第一,加强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第二,跳跃、旋转、翻身各类技巧达到比较熟练和准确的程度;第三,强调舞姿在技巧与组合中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半脚尖的能力;第四,在组合中贯穿民族身法、韵律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条件因材施教。根据大纲的总任务与要求又制定了每个学期教学任务。如:第一学期,重点解决腰、腿的软开度与爆发力,同时,着重规整学生体态、基本舞姿,以及基本连接动作规格和正确的动作方法,并在期中后进行“跳、转、翻”技术技巧开法儿。第二学期,仍以基础练习为主,进一步加强本年级跳、转、翻技巧所需的柔韧与力量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动作的方法,并加强“跳、转、翻、控”的单一练习。第三学期,进入以训练技巧为主的阶段。强化“跳、转、翻、控”单一技术技巧的训练,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要求,适当进行组合练习。第四学期,仍以技巧训练为主,打下较扎实的技巧基础。“跳、转、翻、控”技术技巧在速度与数量上有所突破,并在风格性组合中练习。第五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和提高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相对成熟,进行表演性与综合性组合训练,并适当开展技术技巧复合练习。第六学期,技巧训练进入巩固、提高与编创阶段。“跳、转、翻、控”技术技巧比较熟练,学生开展综合性运用,并突出学生个体的特点与特色。

与此同时,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在人格自立、生活自律、知识自W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舞蹈基础训练”这门专业技术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长处,积极开展“案例式”、“项目式”、“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这样我们规划大纲时将“舞蹈基础训练理论与教学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大纲前四个学期中安排32节课时,分别讲授“中国古典舞基训概论”、“舞蹈课堂形式与结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舞蹈的地面训练”、“中国古典舞的上肢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腿部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腰部动作”、“舞姿控制”、“旋转”、“跳跃”、“翻身”、“舞蹈术语”、“舞蹈基础训练大纲与教材”等理论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是改变了过去“舞蹈基础训练”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口传身授的较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理论引导,学生实训提问的“师生互动”复合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文化与理念,达到“知其所以然”后自觉自发地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二、注重应用教学理念,实行舞蹈技能与舞蹈表演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高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实际上,地方高校转型是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以培养产生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3]。舞蹈艺术学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转型培养是在教学理念上将舞蹈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转向职业人才培养,将舞蹈艺术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相联系。那么,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其职业显像是表演。舞蹈艺术职业高等教育要与舞蹈艺术的职业特性“舞台表演”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建立课堂到舞台表演的通路,这一通路最合适的选择是剧目教学。以往的剧目教学是单独开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它与舞蹈基础课程和风格课程尽管有一定联系,但在逻辑上不甚清晰。现在,我们将它与“舞蹈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根据每个学期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进度,分别要求剧目表演的逻辑层序。如:在第一学期完成独舞规定曲目片段表演;第二学期独舞规定曲目表演;第三学期独舞自选曲目表演;第四学期双(三)人舞自选曲目表演;第五学期群舞规定曲目表演;第六学期群舞自选曲目表演。这样从表演片段至表演作品,从规定曲目至自选曲目,从单独的个体表演至群体的场面表演,既满足教师对规定技术技能教学要求,又侧重学生个性技术技能的表演潜质发挥,逐步过渡和发挥“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艺术职业教育功能。

三、培养应用型舞蹈艺术人才,执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走向社会的职业化发展。在学校期间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必然的选项。这项内容主要是在剧目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向应用型教学实践转变。执行课堂走向社会,需要教师付出辛勤汗水与休息时间,需要教师对深化转型发展的高度认识。近几年,我校舞蹈专业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与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艺术培养与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相继与省、市演艺集团和文化、经济投资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联盟。如“穿紫河风光带文艺表演”、“《古汉伊人》文化旅游舞剧表演”、“雅韵三湘高雅艺术巡回展演”等。同时,在舞蹈学科各门课程教学中强化艺术表演与创作的应用功能,开展“舞蹈十佳选拔”、舞蹈“三独”人才培养、“舞蹈技能课程考试”等教学的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素养与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的实践,就是要抓住地方高校的教学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大纲与教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变“教师为主”的单一方式为“师生互动”的复合方式,引导学生探求舞蹈基础训练的“所以然”,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主动性学习作用。同时,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应用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学科自身职业的特性,积极寻求课程教学与剧目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应用转型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哟斡τ眯鸵帐跞瞬拧

参考文献:

[1]钱正喜.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舞蹈专业基训课程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3).

[2]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 基训 民间舞蹈 教学实践 舞蹈创编

作为培养学前教育舞蹈师资的舞蹈教学,属于学前艺术教育的舞蹈技能课它既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舞蹈教学,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舞蹈美育课,而是以培养幼儿园师资为主要对象。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演、创作、编导、教学的综合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能较为规范的示范、教授舞蹈基本训练方法和几大民间舞蹈,还要掌握舞蹈教学及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这样的要求对于幼儿师范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舞蹈课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其目的不是培养演员,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也可以说,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会跳、会教、会编的能力,要扮演几种角色,演员、教师、编导,甚至是幼儿心理专家。

(二)舞蹈课课程设置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比照舞蹈专业院校的错误倾向,幼师舞蹈教学曾长期将舞蹈动作技能作为基础的认识,将专业动作技能和表演性组合删减作为舞蹈教学内容。而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要求和幼师学生的实际要求差距太远,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的,更何况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幼儿教师。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上应以“舞蹈基础、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三个层面的内容作为课程基础,以此来构建符合幼儿舞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课程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应为:

1.基础训练课:包括芭蕾基训与古典舞基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舞蹈基本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将古典舞身韵融入基础训练课,使学生掌握古典身韵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把握好古典身韵的六大元素提、沉、冲、靠、含、腆、旁移极其特性,外在形象,内在意象,做到神形兼备,为以后的中国舞学习打下基础。

2.民族民间舞课: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生活、历史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也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舞蹈种类,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同时又为学生今后的舞蹈创编积累素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几大民族民间舞,如:藏族、东北秧歌、蒙族、维族、傣族舞蹈等。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如、胶州秧歌、海洋秧歌、朝_舞蹈等。民族民间舞实行渐进式的组合教学,也就是说各舞种之间前后顺序的开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明显的层级之分,同时各舞蹈内部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动作到元素到组合,难度逐渐升级,环环相扣。

3.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设计情绪,大胆而且富于新意,二是让他们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课的内容可以以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舞考级1-3级为教材,在学习教材的同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动作及队形改编,为以后的幼儿舞蹈课教学与幼儿舞蹈创编打基础。

4.幼儿舞蹈创编课:幼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由于学生今后面对的舞蹈对象年龄偏小,要克服和避免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这意味着舞蹈更加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不同舞蹈课的授课方法

教学,是一切学校工作的中心,没有教学,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的连为一体,教学成果的好坏,所体现的仍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在教育中的这对主体,它们应该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能按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及讲解进行授课,学生对每一动作的准确模仿、领会及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民间的舞蹈中的风格韵味、古典身韵及一些技术技巧的授课,都只能以“以身授法”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从教师的一招一式,基础动作开始学习,而对这些技能技巧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大量的训练量的积累方能获得。

(一)基础训练课

注重身体基本能力训练,以芭蕾基训为基础。以古典舞基训与身韵为辅助。芭蕾基训包括身体软开度练习、跳跃练习、芭蕾手位等基本训练;古典舞身韵注重元素训练及气息训练,训练学生的舞蹈感觉。授课方式以示范、教授为主,让学生不仅自己要会做动作,还要知道如何教,如何教幼儿。每节课学完新动作后,让几个学生边讲要领边示范,其余学生针对示范学生的错误表述和动作予以纠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在复习动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做,还学会了教。

(二)民族民间舞课

民间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她首先应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呼吸节奏”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针对民间舞的这一特点我们进行民间舞教学首先要创设民间舞的学习环境,音乐和服装道具是首要的,有条件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民间舞的教学演出光盘。进入到学习过程,以组合教学为主,如体态动律组合,风格组合,表演性组合等,学生有了组合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成品舞学习打下基础或是为舞蹈创编积累素材。民间舞的学习要让学生多想多练,才能真正掌握民间舞的不同风格。

(三)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以示范学习方式与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模拟幼儿舞蹈课教学。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出意见,教师做总结性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在回课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经常给学生用多媒体观看一些优质课录像,学校也应与幼儿园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优质课观摩学习与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幼儿舞蹈创编课

创编课教学主要采用回课模式,针对每节课学习都有课下作业,第二节课回课。比如队形回课,舞段回课,成品舞回课等,以渐进的回课方式,逐步让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创编步骤和技巧,同时在上课与回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对舞蹈创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她会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前提。其次,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创作。曾有位国际著名的舞蹈编导曾说“要想编好一个好作品,你必须先编一百个糟糕的作品”。在我们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程式化,我们也才能培养出“脑子灵活”的学生来。只有学生的思维活,才有可能去创编出好的舞蹈作品并且引导幼儿大胆的想像和创造。

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尊重和爱戴老师的基础上,才会自觉的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训练中,愿意和敢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努力去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充分施展才华、各显其能。因此,舞蹈的课程设置、内容的安排及授课方法的选择应该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淡化技术难度,强化概念意识,在基本训练、教学实践与舞蹈创编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不断探索幼师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林长瑛.舞蹈基本功与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实训报告舞蹈模板及范文(热门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