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通用12篇)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通用12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1篇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开而不足”的比例为;“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开足”的比例为。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中部()西部()地区、县镇()、农村()和初中学段()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办板报”()和“举办活动讲座”()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

3.简评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2篇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小学生独有的心理身体发展特征,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各方面都暂不成熟,正是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指导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成长的大势所趋。而通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由于其科目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寻找渗透点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也是老师教学的载体,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吃透教材。小学语文所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培训过程中挖掘出文章深层次的含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以及《两只小狮子》中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依赖;又例如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感情的表达总是非常直白,而在同学的相处中,不懂得包容,容易产生排遣或者嫉妒的情绪。那么,针对这一弊病,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在讲到《校园里的画》时,可以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受到教育,而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则有《争吵》和《将相和》等课文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又例如《蓝树叶》、《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可以使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法指导

所谓的学法指导,是指通过一定途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诱导和诊治,从而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但是就小学生的学法指导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都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而除了知识储备的不足还有心理的不成熟,也就给学法指导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正是心理因素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启动和强化作用,也使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最好的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例如在阅读课文《自己去吧》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比如说当小鸭子被妈妈要求自己去时,小鸭子是怎么想的?小鸭子又是如何学会游泳的?在小鸭子学会游泳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等等。只有想出问题,才能够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若是某一天,小朋友们的妈妈要你们自己去独立的'做一件事情,你会不会像小鸭子这么勇敢呢?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会教学生学会独立与坚强。

三、学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且自主学习与自我活动机会多。若是在一个人的小学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定会养成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在日后学习其他东西时也能获益不浅。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时机,巧妙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见缝插针,往往事半功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若是引导的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全身心的投入,体验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活动为教材,注意把握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成长。例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我来露一手”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家炊具带到实验室,学生自己分组自备食材,进行一场烹饪大比拼。学生的厨艺如何暂且不提,参与度肯定会很高。而且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既分工又有合作,或是煮面条,或是包饺子,或是炒菜,团队协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可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在以后的家务劳动中,就会主动的动手,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树立集体意识。

四、在学习中悟出道理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差别是人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会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悟出道理。比如在讲到《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自卑忧郁的心理难题,将这种难题转达给学生,使其接受心理健康的考验。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文中角色和我们所想象中的不一样,她又会怎么做呢?那么在学生读想说的过程中,除了更加加深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之外,还会从文中角色中学会自信。很多语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细腻的人物内心心理刻画与描写。在课文《灰雀》中,小男孩与列宁的仅仅三次对话就讲人物内心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在让学生对小男孩的所作所为进行描述时,学生通过揣摩,潜移默化与感同身受,学会真诚。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是占着很大篇幅的一个部分。作文也是考验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程度如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在布置作文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等,通过写作,理解父母的辛苦,并懂得感恩。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学会做人,是一个教师最大的荣誉。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之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钻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君萍.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金色年华:下.20xx(6)

[2] 臧保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创新杂志.20xx(1)

[3] 张娟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

[4] 姜广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信息教研周刊.20xx(15)

[5] 白虹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xx(9)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3篇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第四,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品格教育包括通性与个性的辨识,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以及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力与裁节能力的培植。全面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加强学生沟通渠道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随时与教师、家长、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有意愿、有机会进行倾诉,改善以往忽视日常教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由文件、口号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并保证其行之有效。学校应同家长合作,在保证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有利的情况下,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本文总结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据统计,我国有小学生1亿多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国的未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担忧。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是家长期望小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涵之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能够引发其心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内心变得趋于复杂,由于小学生的羞涩或内向,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虽然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也在增强,但是毕竟还是没有成熟,显得比较幼稚。所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用得当的方式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抗挫能力比较差,近几年,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偶有发生,除去其外部原因外,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能够自我心理调节,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将来走向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小学生将来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力措施

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小适应社会,学会看待事物,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心理品质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各种诱惑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提出了相对比较高的要求,不但身体要健康,同时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压力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相对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如果偏离理论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如果在对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因为问题的千差万别,就很难做统一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仅限于理论讲授,变成了学科教学,有些轻体验、有些轻活动,使理论脱离了实际。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反而加重心理其他方面的负担。同时,人们也常常忽略如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将其教学内容涵盖到方方面面,教师应注重过程的慢慢积累。

(二)教学目标过于德育化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5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以后会进一步地寻找机会发挥这种学习的能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当然,这种成就感应是适应的,过强或过低都不好,因为急于求成和不想作为都是不好的。

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有的学生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经常综合整理所学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6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2社会支持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xx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4其他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

教师个人因素。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促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7篇

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在保证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成绩。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远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措施,成为当前小学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1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际教学经验有着严格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例如,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仅要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取得相关的教学资格证书,而且必须具备3-5年及以上的教学经验;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更是需要取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及参加一年的专业培训。而我国虽然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但是其辅导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很难学习到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只具备理论教学知识,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问题辅导时,也就不能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体现。

1.2学校重视不足,教学形式化严重: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实际行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在任职教师的安排上,多由兼职教师担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例如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校医等。这些教职工虽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知识,也就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起不到正向的帮助,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形式化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贯彻落实。部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搞“面子工程”。在当地教育部门检查之前,临时“抱佛脚”,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一旦检查工作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被搁置起来。

1.3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无论是采用问卷测验还是对话测验,都能够帮助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但是心理测验只能从一个方面展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测验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波动、配合程度等因素,都会对最终的测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完全以心理测验作为参考依据,那么其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也会偏离方向,难以起到纠正和辅导作用。除此之外,即便是开展心理测验,也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部分教师对心理测验的流程不熟悉,测验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不合理,测试现场环境不规范等,对导致了测验结果的不准确。

2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2.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国早在20xx年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20xx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明确提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应当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首先,针对小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不足的问题,可以在校内通过海报宣传或集中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形式,并讲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一来能够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工作场所,二来也能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

2.2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质量。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心理辅导教师必须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教学能力,适应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心理辅导教师既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或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内容合理、执行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保证学术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套与培训活动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例如要求受训教师参加专业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来调动心理辅导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2.3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学校的心理健康不能像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那样,只是等待问题的发生,然后再去补救,而是应该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协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服务”。所有学生不分性别、年龄和年级,不分问题类型,均在“教学服务”之列。因此,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同时,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逐个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8篇

摘要: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方式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小学校园中还存在学生厌学、逃学、自私、耐挫折力差等一些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去认识、分析、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剖析

缺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真正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看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虽然素质教育提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却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从定义上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预设内容,关照学生即时此地的身心发展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体验与领悟,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主动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及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

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学生厌学、逃学了,教师会认为这是学习上的事;学生成绩上不去,这是聪明不聪明的事;学生打架了,这是人际关系上的事……很少有老师能把这些联系到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在许多小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程,当问及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很多教师会认为两者是等同地。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追求的目标还是在工作的手段上,都发展了传统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工作。它使我们的教育以学生自助、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它尊重了学生的身心需要,从内在因素上调动了学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政府培训机构要加强引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渠道。作为教师,每年的'培训进修是必不可少地。我们的政府培训机构要拓宽培训渠道,扩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使培训不仅要在量上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外,在质上也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前沿地、专业地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每位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校领导要加强重视,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思想指导行为,在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的学校领导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也要给心理健康教育留有一席之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实践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教师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间渗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了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是说只有心理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不同地学科。这样一来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面地普及,而且也促进了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进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习、生活中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教师和终身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识,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修养把心理健康的常识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交往当中,以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本县的汾陈乡教育组做的很好,学校通过建立_家长学校_,鼓励家长们参加学习,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9篇

1.中小学儿童适于做团体辅导的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10篇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明确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会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处理,自己做自己会做的事是光荣的,自己学会自己不会做的事更是值得称道的。又如《爱护我们的鼻子》《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会他们懂得爱护鼻子眼睛,保护鼻子、科学合理用眼等良好习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如《脑筋急转弯》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问题要周密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难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出现了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等不同目标的教学内容,而认识自己的方式方法也从自我认识到与他人的看法相结合等等。小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镜子里的我》一课明确提出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渐认识自己。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长、爱好,有哪些优点、缺点等等。四年级教材中《老师眼里的我》《我是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提出了认识自己的目标,从别人眼中审视自己,从活动中观察自己,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五、六年级教材中《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正确认识自己》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识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识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行为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排中,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难的自我克服解决,从好习惯的养成到好方法的培养锻炼,从控制情绪到超越嫉妒,从情绪控制到烦恼释放、情绪正确表达等等,既体现了应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体现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行为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级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气》《放飞烦恼》《正确表达情绪》《欣赏自己》《做情绪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会控制情绪,恰当表达情绪就会发挥情绪的人际交流积极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确处理嫉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好处,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最后超越对手,走向胜利。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心理意志品质训练,让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来的作用远不止上述讲到的几个方面,但究其重点来讲,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准确地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锻炼出强大的意志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其精髓所在,贯穿于一至六年级的教育教学始终。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现状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第12篇

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xx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

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