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必备3篇)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必备3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必备3篇)

微信扫码分享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培养体系 构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及教育部教高[2007]1、2号均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各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提出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1,2]。健全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定位

基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确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重视组织,有序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

成立了由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委员会,并且聘请相关行业技术专家作顾问。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梳理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专业相关行业创新技术需求,交流多学科交叉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育方法,宏观规划及引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题大方向,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到学院每一名教师手中,充分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前期的教师宏观指导工作。该委员会协同学生团委成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组来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和评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狠抓选题、立项环节,向学校推荐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候选项目,组织专家定期检查院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和项目指导教师的交流,向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提出有关政策和建议。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分解职业能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是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对专业人才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岗位技能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专业对口岗位职业相关技能实践,扩大了实践教学内涵,改变以课程需要为导向,学校为中心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辅以生产实际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为中心来分布实践教学时间,可使学生能充分接触专业实践,更好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确保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我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的改革思路,对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删除局限性、孤立性和单一性,并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实践项目有重复的实践内容,这样实践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无疑是无益的,并且可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系统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将一些孤立性的实践项目整合,通过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以学生为本,构建能力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实践教学中从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地实施、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及按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注重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讨论解决办法,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每一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下一个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科学思维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围绕创新,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定期举办实践教学公开课,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破除对科学前沿研究工作的神秘感,熟悉科学研究的氛围,增强自信心,获得创新的勇气和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定期召开校企联谊会,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专业相关行业发展近况和需求,提供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选育的温床。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教师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还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师生研讨会,提供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3 构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的保障体系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

教师自身有创造性,是使学生有创造性的第一原理[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大学生创新性试验培养体系的针对性、操作性、有效性,必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培养体系建立的根本要素之一。应从师资培养、轮岗制、与生产单位联合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动手和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进修学习及参与各种类型的生产实践课题项目的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这些教师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性思想的培育创造条件。

高标准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LA2012-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育科研课题“农业电气化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C2012-008)的研究成果。

《_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经验。下面就结合佳木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论述。

一、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聪明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成为本专业的人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又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作为教育部门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驱动型教育才更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开展思路和具体过程

从国内外的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大学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要求:如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学生在入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找到专业导师,并投入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国外有的大学为低年级开设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课程,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我国在许多院校里设有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结合地方建设所需的创新科技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科技向生产实际应用的转化。佳木斯大学近年来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结合佳木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

1.申报创新项目之初:兴趣为导向,基础最重要

工科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还对专业没有概念。在这期间有必要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一些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听专业介绍更能使学生树立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有信心成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将本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好。近几年来,学院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对刚升入学院的新生进行专业介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

2.申报创新项目之前:目标为动力,理论需扎实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工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讲解注重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课程也局限于与理论课程内容一致的实验课。以佳木斯大学农电专业大二的学生为例,大二开设的电路课程配有相关的电路实验课,采用的是一些集成的实验箱来上实验课,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很有局限性。当在大三开设电子元件实习时,学生此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电子元件,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过的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课程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就需在开设的实验课上引入目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对于工科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到了下学期,指导教师就要把创新项目开展的意义和申报过程、结题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申报创新项目之时:思路要清晰,学识要广泛

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1]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引导选出自己所要申报课题的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增加知识储备。此时要有清晰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选出适合于自己申报课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突破难点,最终取得最佳成果。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电专业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开始投入所选科技创新课题的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学生对企业里的实际项目的兴趣非常大,关注的程度和积极性也较高;然后导师把实际项目稍作改型后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导入将要讲的新的内容,介绍新内容的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新的知识做完、讲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对应新的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项目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加强学习的内容更注意,这样就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导师严督促,学生要努力

经过大三一年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这几年带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项目刚开始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惰性,面对困难不积极克服困难,而是选择逃避、退缩。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在此时最重要的是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指导一定要尽心指导,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5.创新项目结题之时:内容要完整,形式可多样

结题之前,专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内容一定要完整,要成体系。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专业评估由结题专家组通过对该项目提交的资料、成果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情况进行评定。这个评价反过来可以促使项目组在今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2]

三、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工程类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是由在读学生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完成,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项目执行中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3]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精心组织是关键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组织学生来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时一定要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那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组织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选题。选题方式主要以自愿为主,学校开展过程是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后将确立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各项目简介,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兼顾学生自主立题的情况,专业指导教师会分析学生所立项目的难易程度,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才可申请。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或是自主立题后提交申请书,请专家对学生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准许学生开展具体工作。为了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成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人员配备和学生团队人员确立很重要。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要尽早引入导师制工作,从入学就抓起。教师作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者、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指导教师一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对项目建设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学生申报,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实验方案。而学生团队人员确定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组队。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分配任务。三是严格把握学生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项目中的学生负责人能够有好的组织能力,并且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要求项目分工明确,具体分工合理,队员要团结。同时为了能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开展顺利,大学各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2.过程管理是根本

在学生创新项目启动之时,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开展项目所用资金、实验地点、活动教室等。项目负责人应督促各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进行。学生由于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指导教师要耐心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农电专业创新项目从开设课题到结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既要确保项目的完成,也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承受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学生参与的农业种子烘干控制系统、精密播种机控制系统、滚动式微波烘干机、农业大棚悬挂式液肥喷灌技术等创新项目都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参于创新项目的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

3.总结经验要及时

本科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四年,所以能够参与创新项目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合理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教师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是指导教师,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5]每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在此期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更改创新项目实施方案。这种反馈会促进创新项目优化高效的开展。通过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是最适合于学生的,所以也是决定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四、结论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要求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这期间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而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2]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3]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4]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创新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new ideolog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stimate plan and the score assessment mold in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 new curriculum estimate plan, including the skill, health, activity and mood, and the score assessment mold, with students as its main body, is put forwar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stimate plan; physical score assessment; 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和实现人类价值目标的过程。2007年8月31日同志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教师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1]。同时《_中央_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2]。

近年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体育教育也经历了从注重“三基”教育到体质教育到目前的健康教育的过程。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实践上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高校体育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不小的距离[3][4][5]。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高校体育的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样的课程考核模式更能拓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迎合心理需求?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更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设计并论证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与成绩评定模式,以期望为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提供参考。

1 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思与设计

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构建一套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适应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既重视大学体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长远目标,以“兴趣学―快乐练―综合全面考核”的指导理念[6]。规划设计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

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新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课程体系。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方法,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都是以硬性的指标为主,如: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等。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发展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软性指标涉猎的较少,这种评价的方法显然不能与时俱进,影响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健康指标、行为和情感指标作为新体育课程评价指标显得非常重要。

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即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紧密结合,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进健康的手段.把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及行为结合到教学之中[5][7]。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总结提炼了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见表1)。

评价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主要采用德尔菲法进行[8],聘请了10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把理论模型中的指标体系设计成问卷咨询表,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经一致性检验,P值为小于,则认为专家意见的评估或预测的可信度好,评价或预测结果可信[9]。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删除一些不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对象的指标,保留专家认可指标。最后编制了一套新体育课程的指标测量体系。其中包括技能、健康、行为、情感,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必需围绕着课程目标才能进行。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在新体育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5]。因此,评价方法的制定必然是一个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实现新体育课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重点攻关的项目,在评价思路上应该体现两个结合,即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2 成绩评定模式的创新设计

体能项目与球类项目评定模式

体育成绩的考核是否全面、客观、公正,是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实际水平,往往受到同学们的关注[10]。可见,考核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体能类与球类项目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学生自测、自评的简易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归纳为(表2)。

难美类项目与技能类项目评定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难美类与技能类项目中的评分特点也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大学生的考核模式,“三级评定考核方法”[11],即个人、小组和教师三者共同参与评定工作,以武术套路为例,各部分评分比例如下(见图1)。

首先,运用录像机对考试对象进行录像,然后个人和小组在观看录像后,按考核标准分别进行打分,教师根据学生临场演练效果进行打分,三者打分结果为该学生的最后成绩。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自己说的算,学生被动地听之任之的现象,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选项课学生考核中,采取了“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12]。根据学生选项前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如:有的同学在选项前掌握相关知识或有一定的基础,评价时要看在原有学习水平上的提高,这样使每个级别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大学体育成绩考核模式

通常情况下,大学的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运动课两个部分,选项课为每周一次每次90min的固定时间的课程;课外体育俱乐部运动课为早操、课外活动、课外兴趣培训班等。课外俱乐部具有课程灵活,选择性强等特点。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体育课程考核模式为:体育课成绩=所选项目课堂成绩(40%)+课外参加体育俱乐部锻炼次数(40%)+身体素质测验成绩(20%)(见图2)。各个子项目的评定为:所选项目课堂成绩(40%)=学习态度与考勤(10%)+所学项目技术考核(20%)+理论课考试成绩(10%);课外参加体育俱乐部锻炼次数(40%)=规定锻炼次数(30%)+奖励次数(10%);该项目是以一定的手段,强制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参加规定的20次者得满分30分,不满一次者扣5分,超过一次加1分。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次数考核成绩不及格,超过规定次数加分。身体素质测验成绩(20%)=耐力素质4%+速度素质4%+力量素质4%+弹跳素质4%+柔韧素质4%。

3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及考核模式分析

新的课程评定方案与考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可以划分两类,即软件创新,主要指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过程活动的改革和创新;硬件创新,主要指对体育教学相关器材的改造和创新。前者往往是不容易触摸到的,但又确确实实在发生,大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将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因此,体育教师的创新活动十分重要。

由于“创造学”或“创新学”在我国尚未形成[13],类似问题的研究也较少,而在国外对创新型(亦称创造型)教师或体育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和哈尔曼从培养与训练两个方面对创新型教师提出了若干条要求;日本创造教育专家扇田博武和恩田彰从不同角度对创新型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承川惠司还设计了能巧妙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川喜田二郎提出了创造性开发的技法等[10]。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体育教师的实际特点,将创新型体育教师的要求归纳为(表3)。

创新型体育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所以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的实施,教师的创新意识也是关键。

新课程评价体系能够顺应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新的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通过考核模式的设计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鼓励学生同时参与课外锻炼与课内锻炼。尤其是课外开设俱乐部教学形式与课堂上选项课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最大限度的发掘了体育教学领域的广阔空间,整合了体育师资、场馆、器材等资源,形成了多种运动形式、多种运动项目共同发展协调并进的局面,也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有助于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思维方式的构建和体育观念的树立。

丰富校园体育环境满足学生文化生活

环境通常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体育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总体[14]。校园体育环境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条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体育环境的形成的动因主要受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水平、参与竞赛的人数,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15]。另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受校外的大环境影响,比如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等。校园体育环境的形成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的取向、体育价值的认同,以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6]。新的课程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在校园内创造了运动形式多样、项目齐全,专项级别分明、竞赛与娱乐并存的体育环境。这种积极的、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也满足了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客观公正的反映考试成绩

新的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增多,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促进了武术教学的开展,也吸引了更多同学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体育运动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新的考核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考核标准,激励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够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的体育成绩。

迎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与心理需求

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年龄的特殊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教育的特殊内容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与使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同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17]。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有益兴趣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兴趣就会发生转移。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模式下的体育课程,从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更多同学的兴趣爱好。体育运动是展示性别美与气质的重要渠道,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渴望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新的考核模式中的体育俱乐部的参与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体育所特有的精神魅力和文化魅力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团结、拼搏、向上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结语

人类文明的源泉来自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在于创新,人类社会的未来属于创新。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模式的建立必须围绕课程的目标进行,以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适应新教育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在评价思路上应该立足两个结合,即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方式建立上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接轨。

参考文献:

[1] 出席全国教师优秀代表座谈会[EB]省略 .

[2] _中央七号文件.[EB].省略/2008/ygty/

[3] 马启伟.等.竞技体育创新原理[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 张宏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 9-11.

[5] 周义义,何满龙,刘建华.建立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J]. 体育与科学,2007.(5).

[6] 郑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创意[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24-1525.

[7] 姚 蕾.我国体育隐性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 体育科学,2001,21(4):23-26.

[8] 周登嵩. 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584-585.

[9] 黄敬亨. 健康教育学[M].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12.

[10]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王智慧.对体育教学中创新成果与创新实例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 54-56.

[12] 蔡宝忠.中国学校体育的未来[M]. 辽海出版社,1999.

[13] 赵惠田,等.发明创造学教程[M]. 东北工业学院出版社,1988.

[14] 周全.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 [M].人民体育出版社,,6.[15]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62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学生创意教师指导意见范文(必备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