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精选14篇)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精选1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1篇

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流行病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流行病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慕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流行病学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1]。“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2],而目前新兴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习范围的有效途径[3-4]。MOOC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以MOOC为基础,结合案例“翻转”流行病学课堂

2把握契合点,实现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是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前期准备

2.2案例剖析及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2篇

自从201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的人数已从36年前的2000人增长到36万余人,增长了近200倍。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升、专业不断扩展、形式不断丰富、需求不断提高,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从管理主体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等特点,但是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业务生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学校的管理部门对留学生重服务轻管理,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缺乏规范性。从留学生主体来看,由于受到各自年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以及各自留学目的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跨文化的适应性各异。有些留学生不能合理分析日常出现的困难,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有的留学生思想开放,喜欢旅游,但是他们对国内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外出旅游安全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频发;留学生年轻化,生活经验少,对于安全用火、用电的防范意识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少数留学生缺少自我约束能力,晚归、酗酒、打架、非法留宿以及涉毒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留学生选择校外租住,其活动范围扩展到社会,其安全问题也随之扩大化,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近年来,在高校留学生中出现的如因文化歧视导致的暴力冲突、交通事故、意外伤亡,因违反校纪校规开除学籍等事件时有发生。实践证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轻则影响学校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重则影响到国家之间外交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提升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外事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动辄涉及国家政治、外交、安全的大局,建立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将在保障留学生安全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外事无小事,外事授权有限。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社会综合治安治理的方针,形成从学校主管领导到留学生本人的安全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学校应成立留学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和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如国际学院或国际交流合作处应作为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留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妥善处理各类安全事故,引导留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成长。保卫处是学校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部门,负责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秩序,负责学校的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互相配合,共同承担留学生的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指导教师、留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留学生管理人员等在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他们密切接触,一方面要关心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留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教育他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帮助他们适应在华的留学生活。学校还应形成较完善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留学生辅导员工作是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负责学生具体的安全管理及教育工作,包括入学教育、居留证办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紧急事件处理等。建立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跟踪、预防和疏导,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已经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防范事故发生。学校也应大力发展留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留学生一般和自己的同胞关系比较亲密,在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从正面引导“同伴”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留学生积极分子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留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防范和自我服务,协助解决留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排除安全隐患,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要优化顶层设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内外,合力开展工作。

(二)完善和细化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三)强化安全教育,固化管理成效

三、结论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专业硕士;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对事例进行改编润色后形成的模拟事例,让学员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移情”进入案例情境,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来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历史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首先于19世纪后期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显然,法院的每一个案件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但对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推广,则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正是在后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与实践界得到广泛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案例教学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但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其基本途径就是依赖成熟的教材体系,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案例更多是以故事、经历等方式展示,这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积累,并没有形成案例教学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案例教学的快速发展时期,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在管理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这也一个问题丛生的时期,比如案例从哪里获取、如何建设好案例、教学方法与流程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框架,人们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也大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与应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是中国案例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体现为有了专业的期刊,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较为频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案例教学参与平台,各类案例竞赛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案例教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如管理者、会计师、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如果从工商管理硕士(MBA)算起的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的1990年。1991年,中国有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成为第一批招收MBA学生、开展MBA教育的试点院校,1994年,又有中南财经大学等26所大学成为第二批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其后的十余年间,会计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相继获批。200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全面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数量已达39种。但是,办学体系最为成熟、教学质量与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还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绝大部分在攻读学位期间还处于正式工作状态,学习可能只是一种“兼职活动”,因而对授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重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研究课题和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为专业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三、专业硕士对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

从原旨上讲,案例教学希望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案例中展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两者的结合,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观点或结论,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论切实联系实践的目的。但是,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一宗旨的实现可能遭遇了困难。因此,我们以工商管理硕士为主要对象,对专业硕士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创新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座谈会、实地调研、教学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对多所学校100余位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进行了调研。综合分析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在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在案例教学方面还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

在被问到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教学方法时,不少受访谈的学员表示,的确不少教师都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被问及对哪些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时,绝大部分学员表示,除了如《组织行为学》等少数一些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案例分析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入探讨时,我们发现了主要原因。原来,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案例做成了讲义(如PPT),给学生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课程变得比较生动,但并没有给自己有特别的启发。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师依托案例材料的教学,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学生对案例的准备

在访谈的学生中,不少学员反映印象深刻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上被老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热烈的现场讨论,学生们觉得很有收获。但当问到,被讨论的案例材料是否在课前发放时,学生反映,大部分课程是老师在讲过案例情况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发言,并没有在课前留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案例,或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从这个方面看来,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讨论的形式,而不是讨论的内容与过程。这与标准的案例分析教学是相差甚远的。

(三)学生自身特征及其对理论知识的接受

虽然我们相信学生都是抱着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入学校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作―学习―家庭”三方之间的精力分配,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投入太久,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条件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进入教室后,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很有可能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量不足。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愿意更多地引用社会流行的所谓“畅销书”中的观点、或自己从培训公司得到的观点甚至道听途说的理论来解释案例的原因之一。受访学生也表示,他们当然不想为了分析案例而分析案例,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系统的案例分析过后所引出来的思想、理论与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位学员曾这样说过,“通过课程学习,我可能各们课程都知道一点,但都不够深刻。这个过程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与上司对话时,我可以知道去看哪方面的书”。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送到”学生的“内心”思维体系中。

(四)学院的评估与支持体系

关于对学院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少受访学员表示,希望得到更加密切的“学院―学生关系”,比如对学生的需求能够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学员明确表示,希望学院能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当我要选一门我非常喜欢的课程时,却被告知,这个课程本学期不开,这让我无可奈何”。当问到如何评估课程时,不少学员都有一致的反应,在评估课程时,一般都会“选择友好的选项,因为老师毕竟辛苦了一天”。这样一种不够精确或笼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院都还没有专门针对案例教学的评估指标;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对教师案例教学的技能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也是比较不足的。更多的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培育与学习机会。

四、建议与思考

显然,专业学位的学生其相对于学术型学生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学习的方向性与动机也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要求更高。因此,这给案例教学方法创新也提出更大的挑战。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但绝不意味着理论知识不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道”就是理论知识体系,“业”则是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指导下所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那对案例的分析是盲目的和肤浅的。案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要点的理解、领悟和掌握。但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实践,较难理解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道”的传授方式与方法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依据教材体系进行传授,使学生首先要充分接受理论,然后才是通过案例进行模拟实践。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系统流程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材料的选择、学生自行准备、课下分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总结与反思等主要环节。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那案例教学的效果都有可大打折扣。比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居住地址更分散,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居住,所以时间更难协调。因此,如果不提前一至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而只是在课堂上简单讲解,把案例当成故事讲,那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教师理解的案例”,让学生做“提供的分析”,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做出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掌控案例分析流程,确保案例教学效果。

(三)要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策略 具体阐释 个案分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JYKGZD20140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提升相关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因此,任何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或相关的研究者都有必要结合目前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对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策略

与其它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研究应该有一个科学而实用的研究与实践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他人的研究结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应该坚持以下的研究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又是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无论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实践,还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理论研究,它们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正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中应该坚持综合性的研究策略。对于此处所提到的综合策略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教学层面上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即有课程本身的问题,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而无论这些内容哪一项都既可以成为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又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所以说,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其实践的层面上需要有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其次,作为一项理论研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综合性策略的指导。例如,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它的综合性策略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问题所需的理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甚至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它可以丰富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对这一教学实践的阐释丰富自己的理论,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一教学对象的研究中获得启示。如情景教学法、个案教学法等都可以从这一教学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启示。

2、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需要具有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对于这个研究策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课堂教学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阐释一定要运用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才能分析得清楚。例如,在研究个案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一定结合目前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都会影响到对个案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分析。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与阐释中,一定要把系统而全面的思维作为一项研究策略并贯彻在具体的研究与分析之中。

3、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虽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既可以作为一理论研究而存在,但对其的相关研究却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地分析与阐释。所以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只有把具体的措施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探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只有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二、理论研究的分析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的研究中,由于各地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不同,由于各个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的不同,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完成对各地所有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于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不可能只丰富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此只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1、理论的选择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选择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根据本校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其次,在选择了某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之后,一定要结合相关期刊上关于这一理论运用问题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对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理论的运用

在运用某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对运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这样的分析既可以补充研究的不足,又可以纠正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脱节问题。

三、实践研究

1、措施的制定

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改革者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无论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的;也无论是关于教材编写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都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进行保障。

2、实践的评价

教学改革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对教学实践的评价,既可以纠正指导这项教育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纠正教育教学理论在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与具体教学改革方法体系的建立应该具有同步性。

四、个案分析

下边以建构主义指导下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学个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在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第二章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根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本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以下三个教学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在这三个教学内容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是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本节其它两个内容的学习,而且还关系到对本单元其它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案例进行补充教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的助人为乐的模范郭明义。

首先,根据建构主义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天祥及其故事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原来对爱国主义的感性理解建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别是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这首诗作,更能帮助学生建构“爱国主义”这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尤其是对诗作中的最后两句的拓展性例举,对于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每一位能够按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汗青”的人,都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都是能够践行“爱国主义”内涵的人物。

其次,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即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具体评价。在评价中一般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教学内容的体现。虽然在和平的年代里,学生不可能像文天祥那样具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在平常的岗位上,现代的学生依然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思想。如,通过弘扬祖国的文化达到爱国的目的。就连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环境的保护这样的细小的行为也是其爱国思想的表现。

再次,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评价,分析在运用建构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个案例可以在理论上为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建构,尤其从感性的到理性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运用这样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总之,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使相关的阐释与说明更符合教学实践,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上,一定要坚持综合性的策略、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策略以及实施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韦青松.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5篇

一、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档案研究

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现代教育变革中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等复杂的教育内容在历史性的教育演进中不断优化,新时代现代化教育是一种以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同以前的高职教育不一样,现代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档案记录,可以在过去与现状之间进行对比研究。农业高职教育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科学的教学研究,力求培养专业性的农业技术人才,合理化的档案是促进农业高职教学升级优化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政策档案管理

新时代背景之下,教育改革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根据以往旧时期应试教育的保守弊端,现代教育改革目标明确指向社会实践,保持传统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中培养具有一定职业基础的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现代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对国家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基础性理论课程的建设中注重了专业性农业技术的培养,教学内容从理论转向技能的学习。档案的管理能够及时记录不同时代的教育政策和改革理念,根据教育的改革政策,发现教育的变革规律和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在此变革之中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农业高职教育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实践档案管理

在教育政策的变化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也会有所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农业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贯彻传统理论教学,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中完成基础性的知识,根据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目标,融入信息时代的技术性教育理念,设立基础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媒体技术提供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了农业高职教学课程的教育效率。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新时代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根据不同年级而分类,内容上具有针对性。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繁杂,这些由学校进行安排的教育活动也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教育安排计划是重要的教育资料,通过档案保存,这些教育活动计划是重要的教育参考资料,能够为以后的教育活动作出有益的借鉴。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联系着整体的教学安排,教学实践档案管理一方面具有记录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观察教学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教育安排探索合理化的教学理念。

二、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档案管理

基于教育人口的流动性,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了所有教育活动都需要记录在校人员的基本资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记录对象,将全校师生个人生平资料进行存档,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基本资料也是教育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进行明确的档案核实,详细记录学生个人的升学资料,在毕业之时进行封闭入档。教师个人的资料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经历以及教育成果等等都需要记录在档案中,教师个人资料关系着教育活动的安全与规范,是初步判定合格教师的参考资料。

(一)个人基本资料管理

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是核实师生个体资料,主要包括学生与教师两方的基本资料,主要包含个人信息资料、户籍资料、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在学生个人资料管理方面,高职阶段的学生档案管理针对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生教育经历和奖惩记录。农业高职院校对学生个人基础资料管理需要做到详细核实记录,家庭基本情况资料搜集越详细越好,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户籍资料都是档案记录的重要内容,不能存在疏漏,中小学阶段教育经历中奖惩记录也是需要注意的内容,需要严谨核实。在教师个人资料记录中,教师个人的基本资料、教育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是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教师基础性的资料是个人户籍身份方面的资料,教育经历指小学阶段到最高学历的记录,包含毕业证、学位证、奖惩记录等资料,教师个人档案资料管理需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需要进行验证核实才能确保学校教师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职业教育档案管理

师生档案资料中,职业教育内容是较为特殊的档案内容,农业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教育体现为社会实践经历,教师职业教育则体现为教师个体的教育成就,其中,教师的教育成就是主要的内容。作为一个教育者,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教育生涯中创造出来的所有教学成果十分珍贵,对于教育事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是教师个体优秀的教学能力评判。因此,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需要重视教师教育成就资料的管理和记录,对其进行详细的审核。

三、农业高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

教育教学具有研究性,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加之越来越突出,通过许多优秀教育家的专研,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优化升级,这些教育之中的进步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和状态。农业高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分为教师教研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农业高职教育将这些教育活动记录在档案中,能够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及规律作出珍贵的参考,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研活动档案管理

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一般的教研活动可分为社会教育调查、学校学习活动、教育研究活动、考试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等多方面,因为其复杂的内容,档案管理能够将其保存,这些具有研究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资料在档案管理中能够得到保护,防止记录丢失,造成损失。农业高职教育同样需要进行教研活动,农业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一方面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化问题,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农业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大多关注点在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因此,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的档案记录,是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保存。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以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为主,通过社会技术企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明确具体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一系列的调查实践活动进行档案记录保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调整技术性教学的课程内容。

(二)师生教学活动档案管理

教研实践活动的展开离不开课堂师生教学形式,普通中小学通过互助学习的形式展开联校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性公开课进行观摩学习。同普通高中学校相比,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专业性不突出,基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较多,教学重在突出技术性教学内容,因此,农业高职教育教研实践整体偏向于社会实践,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偏向于技能实践。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档案管理的内容就是将所有理论性课程内容和技能教学活动进行记录保存,从中发现教学的不足之处,便于优化改进。

四、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策略

教育档案管理关乎教育活动全面内容的集合与整理,从个体资料到教育活动的资料,教育档案管理的内容错综复杂,许多学校设有专门管理档案的档案中心,农业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升级之下,教育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纸质形式,许多学校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将复杂的教育信息资料进行编码存档,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解决了混乱的档案资料管理问题。

(一)分类性管理

基于教育教学资料管理的复杂性,分类式的档案管理是常见的管理策略。就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来说,师生个体档案资料、教研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内容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在教学档案管理中,农业高职院校教学偏向于农业性技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如下乡考察农业发展状况、联合农业产业研发农业管理技术等等,这类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活动是重要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优化参考价值。再如师生个体档案管理,师生个体资料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应该设立独立的管理空间。总之,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档案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分类式的档案管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将复杂性的资料进行排列保存的最佳方式。

(二)信息化管理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游戏 价值取向 游戏创编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创业者;创业教育;技工学校;案例教学法

1前言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 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当前技工学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中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以及纸上谈兵式的创业计划书,缺乏学校在创业园等硬件设施环境上给予的支持,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案例教学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情景下的人和事的客观描述,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出发点的创业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了推动实践的力量,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捕捉市场机遇,通过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2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解决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把创业者的案例加以典型化来处理,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和判断的案例,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在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学习能力、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案例的来源缺乏实用性

目前创业教学中的绝大部分经典案例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苹果公司乔布斯、雅虎的杨致远等都来自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的教材,但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法律、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使得这些案例在实际运用中,只有某种程度的思考和分析价值,实际的应用价值却大相径庭。而且在实际教学上,当前绝大部分职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案例教学资料库,没有构建专门为创业教育提供案例素材的题库,导致缺乏创业案例教学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案例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运用与推广。

案例的选择缺乏实践性

当前在创业教育教学中,由于在案例编选方面的原因,很少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情况,有与之合适的案例相匹配,比如说根植于一国的创业政策的典型创业案列。目前在教材中编选的案例大部分是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的举例说明,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无法和应用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脱节。

案例的教学缺乏创新性

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归纳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认为将备课时准备好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就是案例教学,这显然是对案例教学本质的错误认识。这种单一的、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很难实现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的目标。

案例的讨论缺乏互动性

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核心就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彼此观点的相互碰撞之中,使得同学们能够知道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养成听取更多意见的习惯,更加丰富对典型案例的空间想象能力。但由于性格、表达能力、学识等诸多因素对个人表达的束缚,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小组的其他成员都仅仅只是在旁听,好像与己没有任何关联,仅仅充当一个旁听者,使得彼此之间的互动较少。

3创业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创业教育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交织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对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在创业案例教学中必须合理地选择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方式并进行优化组合、创新应用,突破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

改变思维模式,搜集身边的案例

首先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教学情境,案例需要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使知识变得便于理解、生动有趣;其次案例材料的呈现需要遵守由易到难的规律,将创业教育诸如商业机会、SWOT分析等基础知识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选择设计既符合教学内容,又适合学生,也容易进行课堂发挥的案例,如本校历年来毕业生创业的典型案例,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和深化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后,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仅有一定的现实性,还能反映教学的基本原理,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能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比如对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工商登记的诸多方面要有所了解。

拓宽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式的案例相结合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8篇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案例 教学改革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病情资料,综合分析病情资料得出病位、病性等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它是学好临床课的基础,学生基础打得扎实与否关系到后期临床课的学习,乃至今后的临床工作。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在课堂发挥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虽然考试成绩尚可,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研究怎样提高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是任课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案例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现总结如下。

中医诊断学案例式教学法是指以名家案例及本人临床第一手资料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症或证),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1 案例式教学改革实践

2案例式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教师要讲好一堂课必须认真收集资料,筛选典型案例,充分准备好幻灯片,其过程就是教师继续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实践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梳理学生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归纳总结,由此,使教师教学艺术得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得到锻炼。

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制作幻灯片是教学手段的改进,结合传统教育,使教学环节中克服了传统中医呆板的讲解形式,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富有了趣味性、生动性,易学、易记。如望诊中的神、色、形、态及舌象变化,学生一见便能判断,再如在讲“十问歌”时,除了了解“十问”的内容外,还将“十问”的内容融入到病案当中去对照分析,就知道“十问歌”内容的运用。同样道理,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不仅掌握了证候类型,而且也初步掌握了内容的运用。

融会贯通了四诊、辨证知识

通过案例教学把中医诊断零散、琐碎、没有联系性的问题连贯起来。如同学们说:“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辩证思维的逐渐形成……老师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望、闻、问、切四诊的技巧,并配合大量临床病案讲解,通过对临床典型病案进行分析讨论,使我们学会了中医的精华——整体论治,而且能够抓住诊断的要点,初步学会了诊断疾病。”

活跃了课堂气氛

案例式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遵从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由“教”向“导”进行了转化,即引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感到轻松、直观、有临证感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开启了学生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实践大门

案例式教学改革对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中医诊断学知识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以案例为中心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择优从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给学生掌握辨证论治思路的方式。使学生们从最初见到案例无从下手,到基本会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加以解释、分析。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针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升级提质增效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社会需求对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显得越发紧迫和重要。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载体。因此,探究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更是集中和反映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载体。为推进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融入创新教育,就需要不断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课程建设与融合。

积极改革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机电类专业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里加工制造类、自动化类的各专业。制定融入创新教育元素的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指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元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机电类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主要从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进行描述,所以需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至“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在综合素质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对专业课程体系加以整合,将创新教育融合到相关课程中[2]。

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与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

在公共课程模块中开设“职业学校创新发明与实践”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创新TRIZ、CDIO等理论,学习组合法、批判法、变性法、逆规法和移植法等创新发明常用技法,学习技术、专利查新方法及专利申请。

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拓展课程

开设符合当前社会职业发展特色的课程;在专业基础模块中增加具有行业发展先进性技术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的基本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零件或工艺品设计和制作,并将该课程职业学校机械产品创新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2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内容

现有的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专业核心内容,很少具有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元素。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创新教育的需求,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开发富有创新教育元素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10篇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将课程案例等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可以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材中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的经典案例,本土化案例少之又少,并且主要是在课堂上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案例没有预先的思考准备,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学习的效率偏低,无法真正的理解案例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程课件与本土化案例教学资源事前传给学生,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讨论,重点理解经济学理论在案例中的呈现方式,并做好记录,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教师重点解答这些疑难问题,并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深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现实应用。

二、翻转课堂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本土化教学中的方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本土化教学中采取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一)以社会调研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

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以社会调研为基础的案例本土化教学方式。例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和国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像讲授到消费理论时,教师可以将分好小组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某个区域在设计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意愿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各小组将调查的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并作为一个典型的本土化案例在课堂上以PPT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调查内容,由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交流。作为授课教师而言,可以将比较成熟完善的调查报告作为今后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素材持续使用;各小组同学也能在交流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甚至对一些西方经济理论提出质疑,指出哪些地方不能解释国内的经济现状,以及应该如何进行修正。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占用较少的时间介绍基本理论,更多的时间是用于社会调研案例的交流和讨论。

(二)以教师收集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的章节并不适宜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案例,此时授课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准备本土化教学案例,可以自编或根据一些新闻、访谈素材来准备案例。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讲到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时,学生很难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来采集案例。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选取本土典型的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行业的真实案例形成教学资源供同学们课外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本土化案例选取的要求较高,并在课堂上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介绍理论,并要做更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由于这种类型的案例相对来说离日常生活更远一些,因此也要求教师在讲授和交流方式方面要多作思考,如何让同学们先更好地理解本土化案例,再使同学们能够将这些案例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深刻领悟。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益探索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报告应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故事或实录。除了以上归纳的价值和程序外,也融合了科学性、文学艺术性和可读性。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创新教育方式

舞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融合创新教育,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而所谓的舞蹈教育的创新,不仅仅是全新的舞蹈作品,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手段以及理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

一、中职舞蹈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

在传统的舞蹈课程中被动性较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学习,整个舞蹈环境氛围过于生硬,缺乏对学生舞蹈技能的重视,多数都是基于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没有开展系统的舞蹈训练。中职舞蹈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更加具有实用性,综合理论知识与实训课程,平衡二者关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开展教学,可以巩固舞蹈基础技能,充分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二)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

在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为严格,这也为中职教育明确了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中职舞蹈教育要综合实际状况,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创新性,重视舞蹈训练专,在创新性的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将舞蹈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才可以提升中职舞蹈教育的专业性。

(三)深化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之下,中职舞蹈教学不断的推陈出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基于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探索出适合中职舞蹈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开放性、创新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

在现阶段的中职舞蹈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化、科学化以及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价值与作用。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具有创新理念,对现有中职舞蹈教学进行优化创新,在实践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创新中职舞蹈教学:

(一)重视引导,培养兴趣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虽然可以掌握基础的舞蹈技巧与能力,但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以及舞蹈基础等因素,综合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仅会调动课堂的氛围,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一些较为经典的舞蹈选段,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价值与魅力,通过优美的舞姿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舞蹈中蕴含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综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合理的布置作业,这样就会充分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舞蹈教育中要避免单纯的灌输知识与技巧内容,要通过新颖、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传授舞蹈知识内容,学生自己感兴趣,才可以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通过邀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舞蹈表演艺术家等来校上课,这样才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案例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解决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指导之下,会解决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水平。同时,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舞蹈知识结构,进而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舞蹈知识结构,掌握舞蹈技巧,理解各种知识内容。1.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基于典型、合适与全面性的特征合理的选择案例,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舞蹈特征进行案例的选择与处理。例如,在古典舞的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经典的舞蹈,如敦煌壁画中的古典舞蹈等。教师在案例选择过程中要具有经典型的特征,通过对课堂内容的补充,整合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合理选择,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这样不仅仅会提升教学质量,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综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能力开展,通过课堂案例展示、案例讲解、案例评析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课堂内容,播放相关影片,进行补充性的介绍,强化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综合实际状况适当的拓展内容,组织学生自己展示、演绎舞蹈内容,这样就可以强化学习质量与效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综合舞蹈进行补充性的讲解分析,重点对舞蹈技巧进行评价,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完善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综合具体状况、实际状态进行融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要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舞蹈演示能力,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以及水平。

(三)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综合舞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拓展舞蹈教学空间范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综合具体的年级与教学任务,设置一些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年级的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舞蹈基本技巧与要领,会进行简单的创编动作;二年级则可以进行民族舞的学习等。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些差异性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一些开放性的舞蹈教学内容,融合芭蕾、古典、现代舞等不同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些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魅力,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提升舞蹈技能。

(四)强调多元化特征,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中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避免应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让学生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第一,通过示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此种方式虽然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可以直观、全面的观察、学习舞蹈知识内容,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教师可以融入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与视频等内容的融合,创新不同的教学环境,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细节内容,强化理解分析,快速的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就会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第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横向上的给学生一定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展示,通过学生的评价对比,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综合实际状况制定优化对策与手段,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纵向的角度来说,可以体育其他艺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与艺术体操、冰上芭蕾等艺术的融合,在教师的辅助之下,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融合,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第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一个竞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竞争比赛的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舞蹈知识与技能。

(五)重视评价,鼓励独立思考

通过合理的评价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资质以及学习状况,综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标准的教学评价系统,了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对其进行总结探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手段,在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评价,给学生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造,给学生专业的帮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发展,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升中职舞蹈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创新教育。

三、结语

舞蹈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实际状况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克祥.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北方音乐,2017,37(12):195.

[1]孙飞红.浅析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做合一;讲学练合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的需求,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各类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是培养软件人才重要的必修课程,这让许多原本一直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也都开始大力拓展这类课程的教改思路。近年来,面向对象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这门课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作为新教学改革的重点试点课程,经过几轮的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无论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或教学效果上都给其他基础类课程的后续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下面就这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介绍。

1当前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大多数院校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上都采用单个老师授课的方式,并采用理论加实践的形式,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教学资源单一或教学思路或角度有局限。虽然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和增强动手能力,但由于老师教学资源和精力有限,这种学习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疲劳,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大多沿用了一般的知识点的顺序讲解形式,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划分上有欠缺,在学生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上也有欠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师的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传统的教转变为学生体验式的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参与进来才是改革的重点。

因此,无论从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角度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解决教与学角色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2课程改革新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OOP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掌握3层的程序架构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软件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灵活的自主学习态度以及合理分工、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按以下教学改革思路按进行了实践。

改革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团队力量

我们首次尝试团队教学法,实行“大班授课、小班实训”的方式。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和实训教师组成。在教学过程_同建设教学资源,定期交流教学和学习情况。其中,主讲教师负责理论课堂的大班授课;实训教师负责小班的实训指导、作业批改和反馈等,其余环节都由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有利于课程建设规范,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学习补充。

采用“主题划分,案例贯穿”的教学设计

将传统的零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划分。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4大主题:主题1-面向对象基础;主题2-继承多态;主题3-泛型集合;主题4-3层架构的项目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础案例一主题案例一项目案例3级案例,讲授4大主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基础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对各主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讲、学、练合一”;每个主题内包含多个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

2)主题案例。每个主题结束时,通过主题案例让学生整合本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和训练。每个主题内包含1个主题案例。

3)项目案例。课程结束时,通过项目案例实训,使学生能够融合整门课程的内容,进行3层架构项目的设计和实现,项目案例设计和实现贯穿每主题。在每主题中逐步实现项目的主体部分,在期末将它们整合起来,成为完整规范的项目。整门课程包含1个项目案例。

通过“4大主题,3级案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高职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理念:“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教授知识,也能通过各级案例,锻炼学生利用知识实现案例任务的技能。

“4大主题,3级案例”的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按照这4大主题划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也分为这4个阶段。以第2主题讲解为例,我们将继承和多态的主题知识点融汇到课堂的基础案例中讲解,基础案例划分为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例如,在主题2的第一次授课上,我们引入教学案例“人和教师、学生”之间的继承关系来讲授最基本的继承概念,并实例化具体的某个学生来说明类与对象的关系。随后引入练习案例“员工和销售员工、采购员工”的关系来让学生自己练习理解继承概念,教师总结纠正。最后,让学生将自行设计和描述“生物和动物、植物,动物和猫、狮子,植物和玫瑰、松树”之间的3层继承关系作为课后练习,并进行拓展。随后的每次课堂授课都会引入恰当的基础案例。当主题2的知识点讲授完后,我们会专门引入一个主题案例“小孩画图(长方形、圆、三角形等)”来对本主题的继承和多态等知识点进行串联,综合应用本主题。在主题案例结束后,我们会导入项目案例“学生选课管理系统”3层架构中的第2层数据访问层类设计,包括学生类、教师类、课程类等的设计。通过这3层案例的贯穿,完成主题2的完整实施。接下来就是其他各主题的类似实施。最后,通过主题4的主题讲解、训练,将前面各主题实施阶段中的项目案例各层串联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3层架构的“学生选课系统”,实现整门课程的实践项目。

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以项目组团队方式主体参与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互动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先运用到法学教学,后被成功引入哈佛商业教育中,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最初主要用于MBA教育,后逐渐被多种需创造性运用理论的学科教育广泛运用。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研究、分析、讨论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的互动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成功与自身固有的互动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其分析和讨论过程也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由于与实践联系紧密,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主动运用知识的欲望,提高创新思维的几率,这都有利于案例教学互动性的充分发挥。

首先,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而启发恰恰是师生互动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学将现实中纷繁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案例教学的启发性还在于教师的角色——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灌输“正确答案”和“解题公式”,学生在启发下主动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另外,案例结论的多样性也是案例教学的特色,面对相同的内容,主动思考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正如现实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种,而且也无法准确评价“解决问题的标准方案”。在案例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得到启发并获得经验的积累。金明华(2007)认为由于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而复杂的,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得到经验,并可能在将来的实践中,从对案例的“模仿”获得启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案例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提倡课堂的师生交互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传授而非运用,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多数是被动接受,更多的是记忆而非思考,自然也无需创新性地“产出”。而在案例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服务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张艳芹,2008),而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合适组合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参与双方

教学活动的参与双方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关键因素。胡龙华等(2003)指出大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水平、态度和努力状态是决定培养状况和水平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因素(朱帆、刘滢,2007)。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心理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罗天莹,2003),很少思考“标准答案”以外的问题,更不敢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基础。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主要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准备,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都需要教师精心安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此加以适当引导。张庆林(2006)研究发现良性的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气氛,形成师生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辛雅丽(2003)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教师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教师鼓励学生创新和发表不同意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朱帆(2007)等对重庆地区五所高校师生对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的评价研究结果却认为在师生的评价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影响作用在七个维度中排在最后,说明师生严重忽视了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教育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从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还是比较缺乏的(范茂魁等,2005),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创新性教学实践缺乏热情。

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模式是否符合认知规律。人在学习新事物时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属于演绎式,即从原理和概念出发,后运用理论去接触实际的例子。这与认知规律是逆向的,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和“大班教育”,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而个性化和多样性正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康贝贝等,2004)。

第二,教学专业差异性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辛雅丽(2003)研究发现专业不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也有区别,这可能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考虑专业的特点。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学者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在知识教育中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知识能否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主要在于是否形成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特征的知识结构(陈磊、宝玉强,2002)。

第三,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和教育活动的重点。多年来,我国的教学评价主要指标是“考分”,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自然倾向于“应试教育”,而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误导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的理论搬运和储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环境

环境,尤其是高校所处的开放性系统对创新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李湘健(2004)等认为高等学校应提高对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指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朱帆(2007)等人研究发现高校师生认为学校的创新氛围和创新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创新环境中,文化因素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认为消极的、不利于创新的文化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3 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方法与授课教师能力的匹配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案例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主要在于通过真实的“过去”的展示,吸引学生脱离单纯的理论学习,进入“角色”,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而这种主动思考恰恰是创新的前提和必经过程,也是学生愿意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是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基础,而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气氛的把握和对学生创新性思考的激励则是保证互动式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效果的前提条件。所以,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与授课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技巧相匹配,才能真正发挥启发性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互动式案例教学对学生自学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学生,暂时不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开展之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预估,有利于正确选择案例教学的组织重点,把握课堂激励学生更高的参与度。第三,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既包括对学生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收获的评价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此次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即信息流向教师和学生双方,这也是互动性的体现。最后,案例教学效果还需要相应的支撑,包括案例库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营造创新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平台。

4 总结

每人都有创新欲,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诱导、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互动式案例教学需要根据师生素质、特性、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案例教学比重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帆,刘滢.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 张庆林,李艾丽莎.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罗天莹.调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 范茂魁,范红俊,李志红,李振青.我国教育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因素和改革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范文(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