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78
微信扫码分享
关键词:农村教师;师德失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治理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和重要阵地,其发展程度事关农村振兴。农村教师(根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界定,指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中心区、村庄学校教师。与农村/乡村中小学教师是同一概念,下同)是农村教育的力量所在和希望之源,其素质程度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而农村教师素质离不开教师道德即师德这个第一标准,师德是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质的基本动力。师德是“公民的普遍性与教师职业性品德的统一”“教师做人的本色素质与充当教师的角色素质的统一”[1],是教师个人道德(即人格,具有生命性、个体性和内在性等特质)与职业道德(即师格,具有职业性、示范性和教育性等特质)的结合体,是教师素质的最核心成分。换而言之,师德“作为一种品性,在本质内涵上是主体德性与师性的契合”[2]。
一、农村教师师德失范的问题呈现
_同志讲过:“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3]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作为教师追寻人生幸福的一种德性能力,不仅解答教师面对职业的问题,而且解答教师面对个体人生的问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村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心怀教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农村教育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国家繁荣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不过,正如《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所指出的那样:“近年来极少数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也确认:“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_中央、_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亦明确:“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同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教师〔2018〕16号)再次指出:“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除国家层面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问题进行界定外(这实际上是一种将师德问题完全归责于中小学教师的传统单极思维定式,是一种现代性元叙事影响下的理想主义师德观),自2000年以来亦有多位研究者探讨农村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典型代表有刘丽华,张昌勋等人。刘丽华,叶丹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教书与育人相分离”“侵害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中的突出问题”[4];张昌勋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爱心淡薄,功利思想严重”“职业倦怠,敬业精神缺失”“自我中心,缺乏团队精神”[5]。毋庸置疑,农村教师师德失范必将对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城乡师资水平差距缩小、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阻断、农村学生成人成才、农村教育质量提高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毫无疑问,“师德问题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精神困扰,而是成为一种具有个人价值倾向的社会公共问题”[6]。
二、农村教师师德失范的形成原因
三、农村教师师德失范的治理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实现“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政府、学校、社会、公民等多中心主体,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境,对教师教育价值理念进行有效引导,以实质性地改善教育实践行为。”[9]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提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2017年,同志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8年,《_中央、_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2019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师德养成是教师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现实处境中自我反思,将社会认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并不断完善个人道德品质,最终成为自觉活出善的师德能动者的过程”[10],是道德认同、道德实践和道德反思三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政策文本解读和师德养成界定,我们认为,要破解农村教师师德困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师德养成应是可行之策。
(一)“全员养德”内涵及其实现
“全员养德”是指除要求教师进行自我修养外,还须通过外在(主要是国家,下同)教育环境道德(即国家道德)和学校(主要是校长,下同)教育环境道德(即学校道德)整治来推进师德建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外在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师个体道德三者的综合投射……不能将师德问题统统归于教师的无能。”[11]外在教育环境道德整治是加强农村教师师德建设的前提,“一个民主、正义、公正的国家本身,就是对国民最好的道德教育。亦即:国家道德即德育。”[12]外在教育环境道德整治的重点是树立科学理念和重构师德规范。其一,坚持“规范论”(由外向内的规范逻辑)———“着眼于如何克制和压抑教师的某些有悖于道德性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动,以减少乃至消除教师的不合理性教育教学行为(从正面来看,也就是增加了合理性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从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与“创生论”(由内向外的美德逻辑)———“所关注的是如何转移教师的某些有悖于道德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动,创造条件诱导教师最大限度地将冲动或生命力用到完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创造条件,开展活动,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要求”[13]两种师德建设指导思想相统一,且突出“创生论”主导地位是树立科学理念的必然选择。其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兼顾理想高线与现实底线、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规范约束与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重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使之成为具有正义性、民主性、人文性、科学性、具体性、层次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具体师德规章。学校教育环境道德整治是加强农村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学校的制度环境通过对教师的利益考量直接影响师德行为[14]。作为育人机构,学校的理念、追求、制度、管理等要素的道德高度决定了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准,特别是有道德的校长应该能带出一批有道德的教师,这也正契合了《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师〔2008〕2号)的要求:“学校领导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全员养德”将国家、学校、教师三者置于农村教师师德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师德建设只针对教师而忽略国家和学校的单极认知思维,并且化解了因单极认知而产生的治标不治本、官僚主义习气、学校主流文化与教师群体亚文化被撕裂的严重危害[15],凸显了农村教师师德治理的主体性和全面性。
(二)“全方位养德”内涵及其实现
“全方位养德”是指主要通过教育培养、业务渗透、自我修养等三大载体(途径)多方面推动教师师德养成。教育培养是教师习得师德规范的主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师德教育置根于关于人的尊严与幸福的理想叙事之中,逐步替代以往简单的政治教化和政治服从为主的思想灌输方式”[6],要将情怀理想融进养成目标、理性自觉融进养成方法,更须将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实际行动和行为习惯,切忌落入不顾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只刻板解读规则的窠臼。“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在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恰当关系而得来的”[16],道德时刻渗透在平凡而又真实的业务工作之中。育人先育己,教师理应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同其他人,如领导、同事、学生等学校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真诚交往,从而反思自身之短、吸收他人所长以涵养师德。也就是说,要“使教师在职场中、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师德建设的积极主体,实现师德提升”[17]。康德说过,“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道德意义。”[18]同志亦曾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养成良好师德,单纯依靠外力约束(他律)是不行的,根本还在于教师对照师德规范,以复归人性、健全人格和追求幸福为旨趣,主动开展深刻反思、砥砺、体悟、自律,进而将师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全方位养德”将教育培养、业务渗透、自我修养等载体融为一体,在坚持通过教育培养、自我修养提升师德水准的同时,展现了业务渗透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延展师德养成的途径。
(三)“全过程养德”内涵及其实现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对策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出现问题[1]。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国之未来,是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如果教师的师德出现问题,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和感染,后果可想而知。在新时期背景下,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形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迅猛化,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2-6]。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广大高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用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建议,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现阶段,虽然国内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个别教师师德低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与声誉[7-8]。本文在分析国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教学缺乏责任感
现如今,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普遍扩招,毕业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一个稳定的工作对广大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导致一些教师不情愿地加入了教师队伍,对这部分教师而言,教师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往往会缺少热情,会认为无论付出多少,收入都是固定的,对待工作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消极,能少干的少干,能不干的不干。此外,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除了职称晋升的压力,还要面对各种聘期、年度等考核,再加上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琐事繁多,使得部分教师感到压力大、身心俱疲,容易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待学生和对待教学都是采取应付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学术缺少使命感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越演越烈,这种不良导向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评聘职称和完成各种考核任务而被迫。一些教师不再是因为热爱科研而去搞学术,而是单纯地为了而搞学术。这种不良动机使得一些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来实现论文的发表,哪个研究方向好发文章就研究哪个方向,哪个刊物录用比例高就投哪个,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发表大量低水平且毫无实际利用价值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急功近利的教师为了快速评上职称,自己出钱利用各种人脉关系联系企业,通过与企业签订无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立项合同,以此来达到满足职称评聘和聘期考核对科研项目指标要求的目的。还有一些教师花钱找中介代为,而中介通常会雇“”,然后再通过特殊关系或同行评议造假等手段使论文顺利发表,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学术发展、阻碍科技进步,而且影响教师声誉和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不完善
其一,考核形式化。虽然部分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师风师德的考核评价文件,对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明文规定,但是政策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是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是考核方式大多都采取个人自评和教师间互评结合的方式,碍于评价太过主观和人情因素等方面原因,最后考核结果都是全体教师通过考核,无法做到评价的真实客观。其二,培训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师德师风的培训往往仅限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对于其他青年教师的培训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而仅有的入职系列培训中,师德师风培训仅占了一小部分,或仅举行一到两场与师德师风相关的报告会或交流会,教师的师德修养难以得到普遍提升。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一)师德师风教育载体的开发
【关键词】四有教师;高中教师;师德;对策
一、“四有教师”标准的时代意蕴
于2014年9月9日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是指这名老师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牢记的教育使命,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修炼好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一名人民教师要是没有扎实的学术底子,他的教学能力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在高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掺入半点虚假的成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在学生面前的可信度,也影响到是否可以顺利地进行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常心怀仁爱之心,把“仁爱”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尺度,在面对自己学生的时候,就更应该发扬仁爱精神,处处为学生考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现代社会高中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总体来讲,我国高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很大问题。
1、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
现在部分高中教师责任感不高,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也不够高,在自己的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低,难免会出现个别工作倦怠的现象。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如果对自身的事业没有认可度,那对工作的激情、热情也就不会存在。再加上反反复复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就会把教师们的激情和热情消磨殆尽,慢慢地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地少,教学态度也越来越消极。由此也引申出高中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的问题,消极的态度让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失去了创新和探索钻研的精神。一个人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2、部分教师道德品质下滑
高中学科知识较难,许多教师便变相地强制学生来找自己进行有偿补课。还有些教师成为卖书商和学生之间的中介,然后自己在其中获得一部分经济利益。目前类似于通过购买教辅资料,有偿补课、举办活动等方式变相跟学生收费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虽说参考书和补课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利益实属不该。另外还有极个别教师表里不一,道德行为败坏2018年6月20日,一则“庆阳高三女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出现在了微博头条。经调查,2016年9月5日,班主任老师借着女生胃痛的机会对其进行性侵,发生了亲吻搂抱的行为,而后女生得抑郁症跳楼自杀。在此次事件中的教师严重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道德沦丧。
3、有些教师知识水平不扎实
高中教师的知识水平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目前高中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学科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在平时为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点不够精准,讲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影响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4、个别教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
现在有个别老师认为教师的位置对于学生而言是高高在上的,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够做到师生平等,同时影响到了师生关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一部分老师无法对学生一视同仁,更多的关爱总是偏向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们,而那些所谓的差等生只能受到老师的冷眼和漠不关心。
三、新时代培育高中教师师德的路径创新
高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新时代的教育问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高中教师师德建设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结合当下遇到的主要问题,打造一支新时代的高中教师队伍。
1、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作为高中教师,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党和国家的先进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作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其次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把这种思想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让教师们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内在推动力。在另一个角度看来,坚定理性信念,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中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以此来消除教育事业当中的不正之风。
2、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严肃教师的考评制度
提升高中教师队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中师德培育的效果。首先,开展一起学习社会上的好老师事迹,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等系列活动,用高尚的师德来激励广大高中教师内心的教育热情;其次,高中应该把教师的师德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在考评教师的过程中应该把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考评体系中;最后我们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多方合力来监督我们的教师队伍。
3、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刻苦钻研丰富学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高中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学知识、教育方式还是一成不变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在如此严峻的态势下,高中教师就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刻苦钻研丰富学识,创新教学教学方法,把学习当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4、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一个原则——仁,就是要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的爱是伟大的,这种爱超出了血缘关系,是对整个中国民族的大爱。高中教师要如何拥有一颗仁爱之心?首先,理解学生。对师生关系而言,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并尝试着去理解对方和学生做朋友、知己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尊重学生。高中生处在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处理学生事情时,需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一视同仁。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家庭条件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
四、小结
国家的明天是由一代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出来的,而教师这个职业就担任着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任,教师师德建设水平直接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挂钩,进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所以在“四有教师”标准下的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宋存修.党的先进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
[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_,2014-09-10.
[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_,2014-09-10.
[4]马克思,_.马克思_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个人思想以及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局,而且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一、校企专业共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7年,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不适应问题,积极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积极尝试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不断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高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成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智囊团”;另一方面,高校为了开展教育实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必然需要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一)专业共建是校企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主动选择
一方面,相对学校而言,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能更直接、更主动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和能力标准等。企业不仅需要了解社会可供选择的成型劳动者,更需要积极向前延伸参与到劳动者的前期培养中。因此,企业在专业共建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教学大纲研制、课程实施监督管理、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来实现等问题,都需要高校积极主动思考。高校必须积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按照“成果导向”理念改革和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课程体系,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等活动。
(二)专业共建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专业共建,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设施、场所,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现实工作场景,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行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技术支持和保障,实现真实模拟或实际操作。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担任双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管理创新、产品研发等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校企共建专业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校企双方师资的师德师风水平在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受社会委托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一般而言,会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但相对于学校而言,共建专业企业方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另外,由于近年来线上教学资源在校企共建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教师在课程选用、教学质量监管方面没有受到充分关注,出现行业企业师德师风管理的空白地带,进而影响到共建专业的育人质量。因此,校企共建专业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应该引起合作双方乃至社会的充分重视。
(一)由于合作目标偏差,对师德师风建设关注不够
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任务的重要保障。行业企业相较于学校方师资最大的优势在于熟悉行业企业生产、运营实践。行业师资专业实践能力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行家里手,在学校暂时不能培养和拥有足够数量的校内双师双能型师资的情况下,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在校企专业共建实践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方现实实践条件保障、高校人才优势的发挥等问题,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不仅是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种育人理念的要求。由于企业方师资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培养和训练,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认识、对教学育人规律、理念的了解和研究都有所欠缺,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自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因此,重视并加强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十分必要。
(二)合作机制不健全,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监督管理
在校企专业共建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校企双方的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校企双方师资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行为,进而影响到共建专业的育人质量。在目前的专业共建协议或约定中往往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约定或关注。相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学校对校内师资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课题申报等方面都会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的关注和考量指标,也有相对健全的制度规范。而企业方很少会将教师师德师风指标纳入到各类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也很少会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师德师风建设整体规划和行动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没有形成相关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改进提升闭环。在校企专业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由于学校应发挥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优势和主导作用发挥不力,与企业方相关信息沟通不畅,几乎很少能参与到企业方师资的准入把关、培养培训中来,进而导致对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及失范现象、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三)第三方开发的线上课程资源任课教师师德师风问题
随着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普遍应用,很多校企共建专业都选用线上课程资源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目前线上课程资源制作渠道和开发机构鱼目混珠,对任课教师在课程中传递的价值引领和教师的榜样示范缺乏严格筛查,学校和企业在教师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监控有漏洞等问题,导致这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缺乏监管。
三、校企共建专业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为实现合作育人目标,必须实现共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关注,也是实现校企共建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教育行政部门、校企双方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多元育人模式下的校企双方师德师风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动将校企双方师资的师德师风建设统筹规划,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监督评价等环节给与指导,实现全程参与,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多方齐抓共管、协同建设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的教育模式创新。
(一)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监督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将校企共建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企业考核、学校专业认证、教学评估、专项考核指标体系中,发挥好在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二)高校发挥好师德师风建设主导作用
在校企双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高校作为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有着天然的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1.在认识上修正合作目标偏差。高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校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明确专业共建的目标任务,在合作实践中不仅关注学生怎么学,还要关注教师怎么教;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创新实践本领增强,还应关心学生的品德修为、使命担当、敬业奉献、家国情怀等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2.统筹规划校企双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育人者先受教育,共建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首先应该解决教师的成长发展,关注校企共建专业师资的成长和发展,从而统筹规划校企双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校企师资在业务能力上各取所长,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合作育人氛围;3.发挥高校教学环境优势,加强对企业方教师师范教育能力和育人理念培养培训,提升其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教师个人修养和育人指导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校企共建专业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应进一步规范校企共建专业管理工作,在专业共建协议或约定中明确将校企双方在师资择优推选、培养培训,监督考核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师德师风评价的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导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双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加强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1.严格校企共建专业教师准入制度。除了具备基本的育人能力,校方教师尽量应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行业企业在岗研修经历,企业方教师除了所擅长的行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应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师范技能);2.建立校企师资定期培训制度。校企双方不仅要在育人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更应为了协同育人实现师资互助培养。为此,要建立校企师资边干边学、互学共助的模式,营造校企双方师资的多元交流协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师资培养培训;3.建立多元评价和全过程考核的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体系,积极营造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评价和学生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师德师风评价,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总结,用好评价反馈结果在师德师风反思和提升中的作用,形成师德师风监控考核闭环;4.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校企双方要明确师德师风在校方师资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绩效发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建立清晰的奖惩制度;5.在校企共建专业中育人过程中,加强对引进的第三方开发的线上课程资源的严格筛选。本着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始终把师德师风示范和价值引领放到首位,兼顾好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通过健全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机制,防范线上课程资源师德师风监管漏洞,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共建育人目标。校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关键在师资,师资的首要素养就是师德师风,因此,对于专业合作共建校企双方而言,应该重视并加强双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合作,实现育人者先育己。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这是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洁,王亮.“课程思政”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9(2).
[2]周秋莲.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J]湖北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6).
[3]刘万芳,佟海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8).
上一篇:中学德育论文范文(汇总9篇)
下一篇:邮件情况说明格式及范文(推荐8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