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推荐38篇)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推荐38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推荐3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篇

一、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征与材料分类

材料解析题的突出特点是“新”,通过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作答。第二个特点,材料解析题通常由史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设问可分为一问一答式、多层次设问式、表述成文式等几类。而史料部分,一般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多种材料构成。在平时训练中,有必要引导考生进行分类,从而探索其中规律为解题服务。

按呈现方式,史料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又可分为三类:西方译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特别是一些外交条约、文件、回忆录等故意隐瞒真实意图,需对西方译文材料细心观察、思考。而对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古代史相关内容,了解段落、句子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障碍较少。二是图表材料。这种材料比较常用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统计表和统计图两类,如产业分布地图等。 三是图片材料。一般分为历史文物图片、照片、摹本、拓本,也可以呈现为历史文件图像、历史场景、画面、漫画和地图等。四是混合材料。即把以上几种进行组合而成的综合材料。

以上几种形式的材料,都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提炼、整理和综合分析,并充分利用提取的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

二、平时训练解题的一般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法,一般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步。

1. 看设问。

有人建议先看材料,但是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比较,认为先看题目、看设问,效果比先去看材料要好。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的。一些考生反映史料难看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料没有标题,难理解其主旨。其实,史料的标题常常体现在设问上。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因而难度的差别也就很大。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应先看设问,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是较好的做法。通过看设问,先弄清问题指向,审清要求,再选择依据教材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灵活作答。

以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8题为例。若先看了此题设问,就很清楚,三个小题分别是依据三则材料设置的,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再去读材料就很有针对性。

2.读材料

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读材料一般从粗读和精读两方面入手。凡是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必须训练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进行分析,或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或置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过程中分析的方法。定位分析法主要有时空定位、背景定位两种。“时”指朝代、年代、世纪、年号、阶段等,“空”指具体空间位置。时空定位是看材料后需要马上采取的步骤,否则严重影响答案的组织范围。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3.取信息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篇

1、选题和收集资料

选题医学文献综述并不是文献的简单罗列和组合,而是一个全新的创作。综述的选题必须建立在客观需要、自我优势的基础上来选定题名。选题要新颖,要选择进展较快、知识尚未普及、原始报道积累较多、意见不一致而存在争论的新课题,一般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课题。另外,综述的题名要准确地反映文章的内容,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学科研究范围和学术深度。

收集资料主要通过平时积累和突击收集这两种方法。平时积累也就是人们平日阅读文献时的随手而记,比较广泛、分散而零碎,但有_汇流成河_的意义;突击收集是在选定题目后,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突击查找资料,比较专一,针对性强。搜集资料总的要求是齐全、规范、可靠(最好是知名杂志的第一手资料),并严格挑选、不断更新。

2、资料整理和组成文稿

组成文稿这是撰写综述的中心环节,是运用技巧把经过处理的资料编撰成文的过程。一般从历史背景、目前状况、发展趋势3个方面加以叙述。通常分为两步走,第1步是撰写提纲,第2步是按编写提纲将素材成文。如何把素材有机的组织起来,是写好综述的关键,有3种素材的撰写方法可供参考:①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个例事实为纬,由远而近概括介绍课题研究的发展经过和概况,条理十分清楚;②以学科领域为纲,以研究成果为目的的方法适宜于撰写交叉学科、专业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课题;③以不同研究方向或不同层次为线,以研究单位(国家、机构或个人)、方法、结果及结论为珠,由浅入深,纵横汇合,串成一体,要注意整篇文章的完整连贯,事实之间的过渡要确保自然,语意流畅,使全文富有生气。

3、参考文献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篇

解答哲学主观题,首先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然后根据情景材料和设问指向,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下面就几年来高考尤其是福建高考哲学主观题题型的分析来谈谈答题策略。

题型一:体现类

设问形式: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运用所学知识(什么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

这类题型要求学生要根据情景材料及设问的具体要求,选用答题时的具体原理及方法论。答题策略上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原理?把材料中涉及到的原理点出来。注意,先材料后原理。所谓演绎,材料体现了什么原理?这时,先点原理,后用材料佐证,即理论联系实际。这种题型所考查的原理一般都比较具体,只要方法掌握了,难度就不是很大。

如2012年福建高考文综39(1)题:材料一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观点?从题型看,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回答,答题步骤是先材料后原理。从原理看,限定为矛盾观点,所以考生首先要明确矛盾观点有哪些?如对立统一观点,普遍性、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等。要注意题目是要求说明义利观的“演变过程”,演变过程体现的是发展过程,涉及矛盾与发展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材料一可知,以往人们对义利的观点是将二者对立起来,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而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看到了二者的对立统一,这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并抓住了重点。不同时代对义利观的看法不同,这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①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③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题型二:依据类

设问形式:分析某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或者根据某一哲学原理,分析某种做法的理由。

此类题型一般材料较多,但分析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体现设问要求的哲学原理,而是要求分析其中某一做法或某几种做法符合这一原理。答题时一定要看清设问要求,不要答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答题要求同样是先点出设问要求的哲学原理,再用材料加以证实。

如2009年福建高考文综39(4)题:请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当前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当前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是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新措施。

题型三:启示类

设问形式: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的哲学道理,得出正确的方法论。一般情况下,应偏重于回答方法论。这类问题的答题方法与上述有所不同。其思路应是先归纳材料,再得出结论(哲学原理)。如2009浙江高考文综41(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②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③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题型四:意义类

设问形式:某某做法或观点的哲学意义。

此类题型与哲学启示题一样,可以先分析材料,然后得出结论。但要注意的是结论一般不是原理本身,而是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也就是懂得了某一原理,在方法论上对我们的做法有什么指导作用。有时这类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这一原理方法论是什么角度的知识点。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卷39(3)结合材料三,说明把握因果关系原理对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义。

【参考答案】(3)①任何结果都有其原因,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必须要掌握其原因。②只有依据因果联系、了解产生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③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因果关系原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和预见性。

题型五:运用类

这类问题与体现类的题型差不多,可以直接点出原理或方法论,再联系提供的材料,也可以先分析材料,然后得出结论,这要看具体的设问形式。

设问形式:(一)上述材料是怎样(如何)做到某一原理或方法论的?

如2011福建高考文综39(4)在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

【参考答案】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

设问形式:(二)运用某一哲学原理评析(认识)某种观点或看法。

如2013福建高考文综39(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4篇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及其活动的广泛展开,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前中国人的日常审美取向及审美意识。潘知常代表认为,从美学的角度看,当代大众文化的出现,意味着从时间角度对传统美学的解构;当代大众文化在美学上的特点,是提出了一个虽不完善但值得反省的命题:“审美与生活的同一”,这与传统美学所固执的命题:“审美对于生活的超越”显然对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看到了传统美学的根本缺憾。

陈炎代表指出,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不仅在经济上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的实际利益和发展空间,而且在精神上为其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心和创造空间。此间所形成的以感官享受、现实利益和初级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无论对于国家的以群体、客体、秩序为要义的观念体系,还是对于知识分子以个体、主体、自由为旨归的价值标准都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其历史意义在于:1.缓和国家与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由于长期的二元结构所形成的紧张关系;2.在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城市社会观念体系的多元化;3.在结构上有利于中国社会在现阶段的稳定性。傅瑾代表通过对中国戏曲盛衰的历史性审视,而认识和评价大众文化的意义,认为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一直主要受着大众审美观念的支配;何时民众没有话语的权力,何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艺术,大众艺术就必然衰亡,中国戏曲的盛衰是一个突出的样本。

袁济喜代表认为,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实际状况可谓忧喜参半。有些状况令人担忧,表现为意义的丧失、感官文化的泛滥,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与传统审美文化的断裂。中国传统美学以政教为中心,审美境界以“天人合一”为中心,尽管宋元以来出现了商业化大众文艺,但一直被裹挟在封建体制之内。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审美文化的断裂在转型期则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弥补大众文化中的真空地带,建立健康的大众审美文化机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关于“美学话语系统”的考察与界定

在关于美学话语系统的讨论中,与会者尤为关注的是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问题。姚文放代表指出,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应将自己的话语中心落在建立人文精神之上。美学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形而上的、理性化的,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常表现为一种人文理想。这种人文理想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价值体系以凝聚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使之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取一种健全、合理、向上的趋势,进而有效地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张胜冰代表认为,人文精神的重建恰是当代美学话语转换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传统美学话语中的人文精神是依据传统哲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强调美学的人生哲学意义和终极关怀作用,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这与当代人所处的文化情境形成较大距离,以致造成当前审美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失落。美学要重塑当代人的人文信仰,其话语转换中的人文精神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用传统话语系统来演绎今天的现实,而是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中国和西方的新的对话方式和渠道,在这种对话中找到它们之间相互沟通、接轨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最佳契合点。

现实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状态

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的现存状态、进路选择,以及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精神何去何从的问题,许多与会者颇为关切。王德胜代表从文化背景的考察切入,认为90年代的中国文艺转型,在特定方面正与市民文化意识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对普通人生的实话实说中,在对平常生活琐事和凡俗情绪的缀拾中,90年代中国文艺成为了一个个满足市民文化意识的叙事文本。这种文艺转型与市民文化意识的认同,其策略表现为:其一,以审美主义的叙事形式来拆解历史的深度模式,并在拒绝“沉重”的过程中追逐生活的轻松、闲适和快意;其二,在渲染市民情调的人际温情中,对人(包括知识分子)进行心理疗治,如《北京人在纽约》、《过年》、《渴望》、《秋菊打官司》等,即不仅投合了普通人对现实生活的温情要求,而且投合了处于“无奈的守望”之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温情幻象。

罗筠筠代表指出,80—90年代普泛的文艺创作心态不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忘”,而是“入”。无论文学、绘画,还是影视,当代艺术家所追求的是揭露现实、开掘人性、宣泄渴望。正因为此,当代艺术家很少有那种来自心灵与技巧解放的自由感和充实感,也很少有那种“心斋”下“踌躇满志”的审美观照。

朱青君代表认为,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较为宽松,以及文化传媒现代化,为大众提供了参与艺术创造和自娱自乐的诸多便利和可能,大众自身的艺术潜能也可以得到较充分的挖掘。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任务与出路

尽管本次会议并未事先明确拟定“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任务与出路”这个议题,但在研讨中,与会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对此问题的共同关怀和一种明确的共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任重道远,对其出路也需作多方面探索。

有的代表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的真实而持久的发展,需要美学研究者站在美学学科的前沿位置上,广泛联系当前文化进程来深入考察和探索现实的中国文艺和中国人的审美生活,从而确立美学话语自身的现实功能的价值。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5篇

文字综述——介绍集团党建、思想道德建设、工青妇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情况等 档案陈列——相关材料 创建篇 文字综述——集团创建文明单位的历程(或情况汇报) 档案陈列——创建规划、方案、总结、申报材料、荣誉等 创安篇 文字综述——

文字综述——集团综合治理工作综述(综治、安全、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环/安体系建设等) 档案陈列——

档案陈列——相关材料 二、人员分工 (一)电子台账的文字、图片材料等内容由公关部负责组织 (1)八篇综述文章的写作分工是 宣传处长邱××负责“文化篇”、“党群篇”、“创建篇”、“创安篇”四篇文章的撰写;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6篇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_Nano-materials_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Exploration

LI Hongping, CHEN Beibei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Nano-material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nvolving a number of areas materials,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so on. Emerge and flourish nanotechnology nano-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 and on the _nano-materials_ teaching activities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ith it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determine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students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nano-material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chanism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公布于世,从而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诞生。①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重要性以及教学经验,拟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课程特点概述

相比于其它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纳米材料是一门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复杂、概念抽象以及知识更新快的特点。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纳米材料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的领域众多,再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识点内容的更新速度,所以采用单一的教材、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纳米材料这门课程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课程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对于完成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纳米材料课程涵盖了纳米科技的整个领域,它的内容多、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且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将整个纳米材料领域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同时要结合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以点带面,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此,笔者从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基础与前沿的兼顾、新旧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考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如下:(1)纳米材料的概念:从纳米材料的新奇特性开始,引入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分类方法,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基本效应:该部分内容是理解纳米材料特殊性质的基础,也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讲述过程中,结合纳米材料应用实例(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原因及相关应用等),加深学生对纳米材料特性的理解和掌握。(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气相法中重点讲述物理气相法和化学气相法的原理及特点。液相法中重点讲述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的原理及应用条件等。在固相法中重点讲述机械粉碎法和固相反应法的特点。纳米材料的主要分析测试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重点讲述测试仪器的原理、优缺点及使用范围,让学生掌握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的主要方法。(4)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及应用领域:回忆前面纳米材料结构和基本效应的学习,引出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以微观结构―特殊效应―特殊功能―应用领域为思路,使学生认识纳米材料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深入掌握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5)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根据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研究热点。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述纳米材料基本理论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为什么具有自清洁功能?美丽的紫铜在尺寸小到一定程度为什么会变为黑色?通过这种情景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对于其中的难点再予以解释。另外,针对纳米材料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优点,将大量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2)加强师生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以及兴趣,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通过PPT形式与大家进行课堂交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加以详细讲解。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3)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参与一定科研项目,是一个双赢举措。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加深课堂上对于纳米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③笔者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球、纳米管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通过多媒体形式与学生分享。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表征以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让学生了解影响二氧化钛形貌的因素、光催化特性的原理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电镜样品的制样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 评价机制的确定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具体如下:(1)考核方式:让学生查阅资料、做PPT,介绍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相关应用,在PPT汇报的同时,撰写综述。(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上课表现)占20%,学生做PPT及演讲情况占40%,综述占40%。这种灵活的考核评价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不同于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纳米材料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使学生了解纳米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束语

纳米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对纳米材料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评价体制的确定三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本科专业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模式有助于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纳米材料相关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释

① 陈敬中.纳米材料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7篇

一、纲举目张:突破答题瓶颈的基本要求

非选择题的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考查考生理论知识的储备与运用,而且考查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特别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确立答题逻辑的关键。答题逻辑不清,实质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坚持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思维)的欠缺,是当前考生非选择题得分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确立答题逻辑,“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答题逻辑,是指审题和解题的思路。答题逻辑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是指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基于材料信息和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答题“大逻辑”主要有四种:“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小逻辑”是指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基于设问指向不同,答题“小逻辑”各异,如描述事物,要求概括“是什么”;阐释事物,要求说明“怎么样”;论证问题,要求分析“为什么”;探究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办”;等等。不论哪种指向,组织答案时,都要求将学科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分析。其中,在论证问题时,还需要采用“三段论”推理的范式。

“大逻辑”强调“构思”,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大逻辑”合理,意味着答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小逻辑”强调“构答”,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小逻辑”合理,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

纲举目张,“大逻辑”引领“小逻辑”,“小逻辑”呼应“大逻辑”,答好非选择题,两者缺一不可。就当前备考实际来说,答题“大逻辑”是考生的软肋,亟待提高。在备考中,既要重视答题的“小逻辑”,更要重视答题的“大逻辑”。如何确立答题的“大逻辑”是当前解题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题组反思:掌握答题逻辑的基本方法

1.概括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答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考试题关注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学生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基于材料信息,依据“事实”逻辑展开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铁门坎”。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2)问为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了二十多分钟,始终一动不动”。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难度,属于中等难度(~)试题。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照搬教材关于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要点,不会结合材料信息,从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出发分析问题,导致得分偏低。

[试题分析]从设问指向看,本题属于探究措施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提出的措施一定要有学科理论依据,答案要点应采用演绎式表述,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材料信息中,形成具体措施。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8篇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9篇

关键词:复合材料,教学改革,选修课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其成分及性能的可设计性高,由于加入了高性能的增强相,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很高,尤其是比强度远高于传统材料,另外还具有抗疲劳、断裂性能好、结构功能一体化等一系列优越性能,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在国防、机械、化工、医疗等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是新技术革命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复合材料已成为新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正因如此,众多高校非常重视复合材料课程的开设,《复合材料》是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非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根据复合材料涉及的分类,这门课程主要讲述复合材料增强体、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分类及其应用前景,掌握材料所具有的使用性能,以及常见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以提高对于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性能及应用能力。但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了基体、增强体、复合原理、材料设计、成型方法及工艺、生产设备等内容,涵盖化学、物理、计算机、工程学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所涉及的概念、理论不甚理解,导致厌学、重视不足现象,同时也存在教师很难将知识点一一阐述透彻,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的学习等问题。另外,该课程多为陈述性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乏味的陈述之中,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无法提起兴趣。因此,针对以上题,本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并分析复合材料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意义,以期为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授课内容改革

大学教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专业选修课教学内容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剔除陈旧的知识、固定的模式。《复合材料》这门课程的知识信息量比较大、直观性比较强,其内容涉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诸多方面,但是在本科生培养计划改革中,该课程由原来的32学时压缩为16学时左右,在指定的教学时限内很难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因此,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精简、合并,尽可能在体现其完整性的同时突出发展前沿的内容,教材也必须作整合化“手术”,在个性化的教材之中养成学科的风格与特色。例如,在我校材料科学专业主要是以金属材料为主,因此要重点学习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充分讲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界面表征及性能分析后,要着重描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目前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则在介绍其总体理论后可以针对于某些发展方向进行延伸讲授,在完成大纲要求内容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在明晰总体脉络的情况下,能够抓住主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革新教学方法

前已述及,《复合材料》这门课的知识体系非常宽广、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其内容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内容包含的专业知识和门类非常多,并应用很多基础学科的知识来分析材料中的具体问题,有的内容非常具体而复杂,如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有的内容则比较抽象而难懂,如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微观机理等;二是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一方面有很多的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在分析和推导的过程中要建立具体的物理模型,并结合材料内部的具体结构进行相应的处理;另一方面要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释和处理材料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是该课程内容中包含大量抽象、复杂且不易理解的概念。如果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只能是学生得到一些感知的内容,无法使其得到直接的体验,显得枯燥无味呆板。好在现在各学校基本上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为了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需要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影像资料、CAI 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在教学中,在课堂上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以及声音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

(2)采用授课―交流―讨论的流程,通过向学生讲解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让学生从科研的角度认识复合材料,同时了解复合材料发展的动态,并与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结合起来。授课的同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论文中学术论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总结科研文献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评阅,进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3)《复合材料》这门课程陈述性内容较多。如果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会使课堂教学气氛呆板,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既降低了学习效果,也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本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外,其他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阅读并完成读书报告,然后老师对其读书报告进行讲评,这种自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优化考核办法

课程考核是大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对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和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等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复合材料》课程涉及的领域广、范围大、知识点多,如果单纯以闭卷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如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能达到考核的目的,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复合材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期考核方式可以相对灵活一些,能够采用综合考核、灵活应试的办法,在研习传统考试模式的前提下,提高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讨论、撰写读书笔记和科研报告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尤其是让学生撰写科研报告,报告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及国内外期刊,总结出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等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使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掌握了科研论文的查阅总结能力。将这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避免平时不用心学习,考试时突击学习情况的发生。

4 结语

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为学生的“学习”作铺垫和服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并乐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先学”的目标,才能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突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总之,《复合材料》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献彪.材料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创新能力的探索[J].文学教育.2010,(7):69;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0篇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类、化工类、环境类、材料类以及生物、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训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化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作为有机化学的基础课程,发挥着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然而,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教学理念、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策略,为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1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有机化学与人们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类的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由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组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等,这些物质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同时也参与体内的各种合成代谢。其次,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有机物,如我们穿的各种衣服,都是由各种合成纤维构成,饮食中少不了各种有机蛋白质、有机营养物质。最后,有机化学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如有机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不仅治愈了人类多种疾病,并且提高了人类的寿命。1965年,人类合成的第一个人工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在我国诞生,为糖尿病病人带来了福音。

2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的意义

(1)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独以老师为主体的理论教学无法将整个有机化学知识点融会贯通,而有机化学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解决了学生上课时对不明白知识点的困惑。例如,在学习有机物萃取时,很多学生在理论课时对萃取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都是死记硬背,而实验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完成或者协作完成,将会彻底领悟到萃取的原理,并掌握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方法。有机化学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例如阿司匹林的制取,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在人类的药物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此药物进行合成可以使学生明白有机合成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对重结晶提纯法进行巩固。

(2)训练学生科研思维与专研精神。有机化学实验由于其操作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考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专研精神。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凭借实验训练带给他们的科研思路以及实验成果。本科阶段的化学实验要注重的是实验的热情,因此将他们的热情鼓舞起来后,他们才能够真正投入到专研当中。

(3)为学生步入未来工作岗位打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专业相关人才进入未来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基本操作的技能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市场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脱节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操作技能差,理论考试都能得高分,而一到具体应用就措手不及。然而,对于那些不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专业来说,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基础性的实验,对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都是一种重要的铺垫。

3目前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方法落后、实验设备陈旧。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内容一般是那些已经完成被认可的基础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很经典,但由于实验方法落后导致实验耗时长、操作繁琐,有的实验要6个小时以上才能结束,这使得一些本来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同学望而却步。而实际上有机化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验手段也不断在进步,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可大大缩短实验时间,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诸多高校在有机化学实验设备上都存在着设备过于老旧的问题,很多实验无法开展下去的重要原因就是实验设备的短缺,一般都是几个学生用一个实验台或者一台操作仪器。在实验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基本内容外,没有将社会上用的新技术引进去,学生不知道学完后用在哪里,自然无法激发他们的热情。而很多现代社会根本用不到的理论仍体现在实验教材上,这不仅耗费了学生和老师的宝贵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

(2)实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实验的安全性隐患包括三个方面:①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隐患,例如缺乏实验安全操作柜,实验试剂过期或者不合格等现象屡屡出现。②一些有机实验本身存在安全性隐患,比如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该实验要使用钠砂,金属钠遇水即燃,在热熔钠块并震荡使之变成砂粒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钠会从瓶子里喷出来,非常危险。而事实上笔者在从事这么多年的有机合成研究过程中从未使用过钠砂。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带口罩和眼罩,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试剂喷射到眼里,或者身上,则无法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

4对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看法

(1)明确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目前我国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明确其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我国大学现在开展的是素质教育而不是二十年前的精英教育,因此将过多的要求投放在学生身上,将会导致他们厌学或者恐惧。有很多学生还没有进行实验就被那些高难度的要求吓得退却,不能激发他们的实验热情、钻研热情。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他们有学习的热情与渴望,才可能进一步地钻研,也才可能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

(2)因地制宜制定本科教学的培养策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该采取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化学专业的同学和相关专业的同学应该制定不同的目标,不能一概而论,否则有机化学实验课将对那些基础理论学习少的同学产生很大的负担。本科教育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因此着重在于培养他们的实验热情,只有奠定热情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地实验和攻读研究生。

5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改革实验教学的理念与目标。本科阶段的有机化学实验其本质上的问题是教学理念与目标的偏差。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彻底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将二十年前的目标与理念用于现在。制定的理念与目标应该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同时也应该结合社会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与目标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热情,提升素质教育。

(2)根据社会需求,改进实验方法、设备。现阶段我国本科有机化学的实验不能与时俱进,没有跟上社会需求的潮流。因此,应该引进那些社会工作中需要的实验、删除那些社会不需求或者用不到的实验,改进实验方法的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实验设备,因此可以采用和企业联合办学的策略,由企业投资引进设备,同时企业排除专门人士进行指导,带领学生参观公司,只有了解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保障。同时也要尽量使用现代的有机合成方法和手段,增加实验的实用性,还可以找一些现象明显、容易成功、能显著提升学生兴趣的实验,以替换危险、气味大的实验。

(3)分阶段教学的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培养策略: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是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应用公司或者大型科研院所,也可以是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其次,对那些有实验操作热情的同学,可以引进到老师的科研队伍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以及钻研的能力。最后,结合同学自身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对那些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同学,可以将其作为保研的对象,对于那些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将其推荐到合作的企业当中去。

6结束语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1篇

摘要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综合性文字材料的撰写,不仅是其办公室文秘人员得一项必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以文辅政、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主要途径。本文就从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与起草策略的角度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综合性材料 起草

与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综合性文字材料的写作有着其自身多特有的性质与要求。国有企业常用的综合性文字材料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会议讲话稿、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研究综述、经验介绍、综合性文件(主要是决定、意见)等。起草综合材料是办公室文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办公室以文辅政的重要途径。综合性文字材料种类较多,起草背景和要求不一,起草的方法不尽相同。

一、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

就针对于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是其服务性。虽然说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材料是由秘书起草的,但是其最终是为领导所服务的,因此,综合性材料所承载的是领导的观点和意见,体现的是领导的风格和艺术。如果不能切实紧扣形势的脉搏、把握国有企业的实际,就不是一份好的文字材料,也很难被采用。其次,是其全局性。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综合性材料的作用重大,其不仅能够全面展现出领导的决策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出领导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一般需要站在较高层次,对宏观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把握。第三,是其多变性。从本质上来讲,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材料的撰写时,应当充分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不能一味地照搬以往、照抄他人[1]。领导层次的不同,决定材料有不同的思想。最后,是其应急性。在很多时候,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撰写都是出于一种应急状态中,因此,其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更高一些。

二、起草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策略

(一)明确材料的主题

简单来说,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文字材料,主要就是将一些内容相近的基础素材,围绕某一主题,按照特定主线,通过归纳、提炼、分析、论述来反映单位或领导对某方面工作的要求、意见或观点的文字材料。这里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字材料的生命线。不同的综合性文字材料有不同的主题,起草前需下大功夫确定主题;主题错误,论述得再好,也是无用之作。确定主题可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契合上级精神。上级单位的主要政策对基层单位具有导向作用,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一般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安排部署,起草的文字材料就一定要契合上级单位的主要政策,不可和上级出现两个“调”,更不能和上级单位唱反调。二是结合实际情况。起草综合性文字材料的目的就是反映本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也是综合性材料的落脚点。如果一份材料与本单位实际脱轨,那只能是无意义之作。三是符合具体要求。综合性材料一般是应具体要求而起草的,要么为向上级汇报而作,要么为执行某项通知精神上报材料,起草之前应充分领会相应的要求,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写出符合需要之作。

(二)列好材料的提纲

在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文字材料当中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所以说,为使方方面面的情况条理化,就需要拟好提纲。综合性文字材料一般有固定的格式,结构大体上为“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根据材料类别、用途和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环节。如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指标完成情况、重点工作回顾、存在问题、经验体会、下一步工作安排;会议报告(如职代会报告)还可加入形势与任务分析,并可根据需要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规划。调研报告、经验介绍、研究综述等材料为了叙述更加明确,一般包括前言或者编者按、立项背景、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计划或建议措施等。撰写每一大块的实际内容时,又可加以细化,也就是列出二级提纲,有需要还可以列出三级提纲。如油田国有企业展示“现在式”的成果或者做法时,可根据单位业务分成勘探评价、油田开发、党群工作等多个小块;罗列好二级提纲,文章就有了骨架。

(三)充实材料的内容

在完成材料的主题确定与提纲拟定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并以此来对内容记性分类填充,材料就会显得内容丰满、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填充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2]。撰写综合性文字材料要根据主题将各单项内容写全面,但切忌冗长累赘,需大则大,能小则小,务必突出主题,将一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舍弃掉。二是寻找特色。写作中除了做好上级的“规定动作”外,更要突出本单位自己的“自选动作”,这样的材料才能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三是要分类正确。虽然综合性材料由一定量的基础素材加工而成,但要避免写成“大杂烩”,为了使材料更具条理性和指导性,对相同内容要实行“合并同类项”,避免同一内容周而复始、反复运用。四是要用数字说话。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国有企业的文字性材料以讲实际情况居多,论述中最好用数据说话,关键指标加上准确翔实的数字,比大篇幅的定性式结论更具说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起草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时,应当先明确材料的主题,然后再列出材料的撰写提纲,最后再充实材料的内容。当然,综合性文字材料因国有企业业务性质、起草的要求也会存在。综合性文字材料写作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也是一项能够出思想、出成绩的工作。只要甘于寂寞、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就一定能够成为一支领导满意、群众认可、工作不可或缺的笔杆子。

参考文献: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2篇

政治主观题的限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知识范围的限定、问题类型的限定、主体的限定、对象的限定、材料的限定、回答问题具体方式的限定。学生应能够把握各种限定的特点,自觉分析主观题之中的限定。

一、知识范围的限定

知识范围的限定往往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直接限定,另外一种是间接限定。

直接限定是指在问题中明确地指出某一具体知识点或某一范畴的一系列知识点。明确知识点的直接限定要求学生要掌握这种易混淆的知识的区别,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各种知识范畴所包括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要准确掌握这一问题的知识点范围,就必须明确“价值观的知识”不仅包括价值观的内涵、作用,还包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践行价值观的活动)。

知识范围的间接限定是指不直接指出知识点的范围,而是通过指出知识点的地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的特征来限定知识范围。要做好对间接限定的分析,考生必须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自觉分析的意识。

例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8题第2问)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其中“方法论原则”便是对知识点地位的限定,能称得上辩证法方法论原则的必然是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辩证否定观,而对这些观点的具体阐述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则不可能称之为“方法论原则”,也就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知识要点用来分析这一问题。

确定知识范围的限定,在限定范围内选择知识点回答问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

二、问题类型的限定

政治学科的主观题有三种基本的类型,是什么(定性类),为什么(归因类),怎样做(措施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其他一些类型,如:体现说明类、启示类、意义影响类、认识理解类、辨析类等。掌握这些类型的特点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对于学生准确答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题:(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此问题属于认识理解类问题。认识理解类问题是对三种基本类型的综合,一般要求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进行分析。该题的重心在于“走进去”,而“走进去”教材没有明确界定,故是什么这一环节可以省略不答,着重阐述为什么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以及如何做到“走出去”和“走进去”即可。

总之,考生要掌握不同问题类型的答题原则,甄别问题的类型有针对性地作答。

三、主体及对象的限定

同一类型、同一知识范围的问题对主体及对象的限定不同,答案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只有把握这些限定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而不同的模块对主体及对象的限定有着各自的特点。

政治生活的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国家,各种组织,人。对外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个体存在,对内各种类型的国家机关比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各种组织包括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民、公民,也可以是特定的群体比如农民工、中学生,也可以是特定的个体比如_员的优秀代表。

例题:(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41题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阐述工信部出台《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道理。

该问题就从知识范围和主体两个方面做出了限定,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政府职能”、“科学发展观”以及“工信部”。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3篇

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现有办学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自习室、图书资料、学生活动场所等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形成了制约校园文化发展的一大客观问题,高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近几年,高校升格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学校经过合并、整合资源,由原来的专科院校一下子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层次提高了,但是由于相应的管理体制、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进,还是停留在专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这就给校园文化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作为经费投入不足的地方高校,更需要后勤的社会化。随着后勤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往往不住在学校里,而是住在校外的学生公寓。这给学校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同时,学生住地和学校有一定的距离,也给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明显减少了。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变大了,学生增多了,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地方高校的管理模式很多是基于“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模式,因而高校在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会受到限制。资金的不充裕,使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大学生活动场所无法跟上学校扩大、学生变多的步伐,进而影响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基于精神文化视角的问题。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魅力所在,而校园文化精神则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之一。校园精神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治学理念等方面,具有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熏陶等各种功能。[2]而地方高校很多都是新成立的本科院校,学校自身的历史比较短,相对于名牌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其文化底蕴比较薄弱,有的高校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校训,更别说是具有结合地方文化、从地域文化中提取而凝炼的大学文化精神了。(三)基于制度文化视角的问题。很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历史比较短,制度文化不健全,学校的管理没有完全走上正轨。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的过程比较漫长,形成不了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而要把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入到制度文化中,就要不断地对各种制度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地方高校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基于行为文化视角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举止,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地方高校在高校扩招的推动下,对学生的教化、指导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没能以大学人应有的言行举止去教化学生,引领社会思潮,而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行为文化在地方高校则更是少之又少。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4篇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

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

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

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5篇

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献结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研讨会综述

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36册《_史》出版引学界关注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检视及评鉴

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梳理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对亚非拉援助研究综述——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黑非洲的援助为例

庄学研究的新向度——《庄子的生存哲学》评介

《黄帝内经》的生命诠释——读《黄帝内经(全本全注全译)》

稿约

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客观要求——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讨会综述

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

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朝鲜战争研究新进展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

《王国维全集》在浙江首发

声明

稿约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近期出版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新时期国内_执政思想研究简况及展望

“四清”运动研究综述

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新版《巴金全集》有望5年内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序言

自觉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哲学——《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评介

稿约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论析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2009年将陆续面世

沙特阿拉伯石油繁荣的原因浅析(1970—1982)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构建

《建国以来文稿》推出前三册

稿约

关于近代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述评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_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评石川祯浩近著《中国_成立史》

视域融合深度犁耕——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与大国形象塑造

试析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

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

基于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我国的QFII制度

稿约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影印出版

隆化鸽子洞元代放支官俸文书考释

多元共生态势下的广西青年诗群——广西第二届青年诗会综述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6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新要求。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各种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实验技术及其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应用。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材料测试方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偏光显微镜和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样品制备、晶体的镜下特征、图谱解释、数据处理等;学会利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解决材料的物相组成及结构鉴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大众化发展,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重点[1]。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教学正是基于上述宗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将材料测试方法理论教学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针对以上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无机材料的测试分析方法并形成系统化的认识,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3,4]。根据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设置情况,首先结合材料测试方法理论课教学内容,令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种测试方法理论的掌握;针对无机非金属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内容,如加大对矿物材料的测试分析环节比例,设计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一些实验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以开展多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注重学生协同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材料测试实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实验内容的更新与优化。由于材料测试方法内容广泛,新仪器、新方法层出不穷,发展迅速,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更要突出重点,增设研究性实验、分析方案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把材料测试实验教学由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和测定数据,上升到让其学会如何运用仪器设备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的新高度。加大综合性、专业性强的实验比例,综合性实验课时占到总实验课时的65%~75%。此外,针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办学特点,我们在测试仪器的基本操作实验教学外,还增设了许多针对无机矿物材料的研究性实验。这样的实验课程设置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方法,而且体现了专业特点,增强了课程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持续不断地更新与优化,方可令材料测试实践教学在培养高层次综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指导教师应重视实验测试前的专项讲解。在实验前的讲解过程中,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被动教学方法向启发思维、探索知识的主动教学方法逐渐转变,形成“实践引导、自主思考”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兴趣的基础上,阐明实验的目的与意义、操作要点以及在现实生活、工业、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及国内外的相关前沿知识。让学生在对仪器设备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的先进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清楚地了解相应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这样方可令实验前仅有的10~15分钟讲解过程对整体实验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操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欠缺往往会成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阻碍,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在教授每种仪器使用的实验环节,都应有意识地保留一次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课时大约占实验总课时的1/4~1/3。在基础性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不单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使用流程,同时要让学生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督促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巩固和加深对不同材料测试方法原理的理解。

4.重视实验后的分析讨论。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带领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类实验现象以及科学问题加以分析讨论,探讨实验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各种材料测试方法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结合实际数据与结果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逐渐构建学生的从现象认识本质、从规律探索抽象的主动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培养高层次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实验内容的更新与优化、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后的分析讨论四方面对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这些改进措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础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为培养、造就高层次、高质量、综合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人才提供培训手段。

参考文献:

[1]吴其胜,张长森,焦宝祥,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03):14-17.

[2]姜德立,陈敏,谢吉民,等.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98.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7篇

[关键词]评价 《Inside out》综合教程 调查问卷 教学大纲

教材是教学实践的有效工具。从狭义上讲,教材就是指一般所理解的“课本”;广义上的教材可以理解为“教学材料”。本文中所指的教材,是狭义上的课本,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线的课本。

教材在语言学习中有重要的功能:体现一种对语言本质和学习本质的认识;提供正确和适当的语言使用的范例;提供对学习的刺激;帮助组织教学过程等(Hutchinson, UDLES,1995,转自束定芳)。教材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正确选择和评价一套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基于对《Inside Out》综合教程的实践使用,以第二册为例,对其进行检验性使用效果评估,期望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该教材的特点,适用的方法;同时借鉴师生对教材的评价结果,对如何使用及改编这套教材提出建议和看法。

一、教材评估

(一)教材评价的原则、对象和内容

教材的评估离不开标准和原则。随着英语教学(ELT)的发展,教材评估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对《Inside Out》综合教程的第二册进行评价。Cunningsworth 曾提出评价一套教材的原则:

1.教材应该与学习者的需求吻合,与语言教学课程的目的和目标吻合。

2.教材应该反映目前和将来对语言的使用,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为自我目的使用语言的教材。

3.教材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应该对其学习的过程起到促进的作用,不应教条地套用某一教学法。

4.教材应该起到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的作用,与教师一样,教材应该成为目标语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

因此,我们对《Inside Out》综合教程的评估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看它是否与大学教学目标,即教学大纲要求相符合;是否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是否满足教师的使用需求。

(二)具体评估

1.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吻合情况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评估教材的过程是一种对照(matching)过程(钱瑗,1995)。由教师或评估者列出某一种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对教材的需求,可以称之为“自身需要分析”(subjective analysis)。对于其中的教学目的来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倾向于实用,主要关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一面。根据Hedge (2000:56)的关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内容,语言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课堂英语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具体要求。《Inside Out》综合教程第二册适用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其所制定的要求对应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

在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后,根据对《Inside Out》综合教程第二册的具体内容,对照上述要求,看从理论上是否能满足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Inside Out》综合教程第二册中听力材料所选择的题材广泛,包括谈话、讨论、讲座、电视节目及流行歌曲等,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多样的训练材料。材料内的英语口音多种,包括英音、美音、爱尔兰口音、澳大利亚口音以及非本族人英语等,多种语音语调的材料可供学生模仿、体会。随机抽取一段录音,例如第七单元中几个对话的平均语速大约为178词/分钟。总的来说,该教材的语速高于教学要求。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8篇

对于该题型诸多专家学者的解题论述多见于报刊,但从教学实践来说,总有些高屋建瓴,不好把握。如何从学生的视角,让该题型更好操作,笔者做如下尝试,不当之处,共同商榷。

一、试题类型:

历史小论文题按命题形式分为两类:提供观点型开放题;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即材料中提供现成观点,学生可针对任一观点加以评价,也可以根据自己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照样可以得分。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此题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可提出另外的观点,如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均半,没有主次之分。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即材料中未提供现成观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先加以提炼再作答,难度加大一步。如2012年石家庄二模文综41题:

宋朝租佃制的普遍实行、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荣;虽与辽、西夏、金发生战争但内部没有发生席卷全国的农民暴动,且更多的是和平友好局面;“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新兴的市民阶层诞生,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宋朝立国初期,发生了多次农民包括手工业者、兵士等起义,到真宗时,宋祁曾上书提出

“三冗”,-----宋朝向辽、金割地、纳贡,还向西夏输银、帛------宋朝削弱相权、兵权、行_以及大搞另类思想专制等举措,强化了专制集权;宋最发达的学科是理学,但理学家研究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性理”,对抵御外敌丝毫无补……宋虽发明了火药,但军事上怎么都处劣势;经济实力强,养的多为“冗兵”,科举取士越多,越无才可用,甚至奸臣辈出,火药越多,宋的可偏安领地越少;指南针越多,越找不到可供流亡的生路——陆秀夫只好抱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

——孙景坛《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历史定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该题可提炼出如下观点:观点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全面繁荣、全面超越的重要朝代。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观点三:宋代在历史上是全面繁荣的朝代,但这种繁荣在现实中往往呈现负效应。

二、评分方式及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题没有固定答案,只给评分标准。如: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引用史实正确;概括准确;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较正确,概括较准确;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引用史实不正确;概括不准确;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针对历史小论文开放性的评分标准,我认为应从如下五方面加强解题技法指导。

1.简明扼要的亮明观点——前提。

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最擅长、有史实论证基础的观点,然后开始组织答案。亮明观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19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历史语境的进一步形成,面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以及电子媒介推动文艺产业化的进程中,新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挑战,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以更加切近现实的方式介入人的现代性进程,使美学研究更具审美活力和实践性品格,打造审美文化研究的开放性格局成为关注的焦点。

“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这次会议总的主题。针对审美文化当展的基础原理研究问题,蒲震元教授作了题为《互动与融通――关于深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浅见》的发言。他首先指出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研究面临着“多元景观中的困惑”,包括“概念界定的困难”、 “适用范围的分歧”、 “研究方向的殊异”等 ,进而指出当前的任务不是执着于从“学科建构”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而是应该直接肯定它所带来的那样一种直面现实、关怀现实、介入现实以求得美学的更大价值实现的立场和态度,从而使美学真正获得新的生存能力和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建议: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注意从学理(学术精神)上促进当前审美文化研究中两大研究趋势的互动与融通;重视研究方法方面的互补与有机统一,高度重视“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张法教授认为“审美文化”的提出是对传统美学现代性的挑战,审美从“超功利”到“美是功利的”的转化、交叉学科的出现使我们必须思考审美文化着重在“审美”还是“文化”,文化中的任何现象是否都可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他以广场文化为例,指出由以往的政治仪式向花园式的转变就突出了审美因素。所以审美文化中有很多矛盾对立的因素,但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并且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形式,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张永清教授则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审美文化论著中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即我国审美文化方面的相关著述原创性少、描述性多;现实性、实践性差。所以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审美文化如何定位的问题,审美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的聚焦点;二是审美文化应该突破现有的知识框架,弥补知识结构的欠缺,从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汲取养分;三是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0篇

一、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医学综述、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工作后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以及完成科研论文,甚至包括与病人、同事的交流能力等都建立在良好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上。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就业之后,不能充分表达医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就的重要障碍。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学习必要的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写作文风,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在有的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部分大学医学生畏惧写作,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被当成一件相当困难而迫不得已的任务,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常常由于论文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限制个人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此时往往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学习这项技能。

造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医学院校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三是教材建设有待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低,创新思维不足。

三、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体系

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科学教育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而医学论文的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审慎思量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习大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自己对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3.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

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大学医学生基本不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写作规范,文字表达能力差,尤其是不能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不能熟练运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这主要是由于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教育。将论文写作设为必修课程,有助于所有大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整体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以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应地,课程内容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绩的考核等等都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1篇

前言

2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早期人们对化学工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常常采用的办法是“末端治理”,开发了多种环境保护手段,如: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噪声治理技术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远快于治理环境污染速度,并且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不断增加,而且治标不治本。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是用绿色的化工工艺取代传统的化工工艺,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使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最搏汪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从而在化工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零排放,实施绿色化工生产,从污染的源头防止污染的发生。绿色化学工程与工粗银乱艺在化学工业中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料的绿色化

在化学产品生产中,原料的选择是决定化学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的主要因素之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以无毒无害的原料作为绿色化学工业重点研发目标,选用可再生资源作为绿色化学原料,如生物质资源包括植物、农作物、林产物、海产物(各种海草)和城市废弃物(报纸、天然纤维)采用生物转化法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得到醇、酮、酸类等常见的化工原料,在转化过程中依赖各种微生物在细胞内产生出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化学品,整个过程清洁无污染,这都是绿色原料应用岩档的典型。

催化剂的绿色化

近几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采用合理的化学反应应用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成为了现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常规的化学反应中都离不开催化剂的使用,正确合理的使用催化剂不仅可以加速反应进程,改善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提高转化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加工成本,而且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副产物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目前,针对化学反应催化研究已经研发出各种催化剂,例如,在精细化工生产中,已使用安全的固体催化剂分子筛、杂多酸等来替代有害的液体催化剂浓硫酸,从而简化了工艺过程,减少“三废”的排气量。

溶剂和助剂的绿色化

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化学反应过程,还是化学产品的分离过程,都会使用大量的溶剂或者助剂来克服反应或分离过程中的特殊障碍,但是这些溶剂和助剂都是有毒的,往往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开发出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助剂也是绿色化学工业重点研发目标之一。合适的绿色的溶剂和助剂不仅仅能使反应加速进行,也能使反应能耗低、效果更好、选择性更高以及产品更容易分离,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例如,现已开发出各种离子液体来应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提供新的反应环境,也应用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分离过程进行产品与副产物的分离。

能源的绿色化

在化学工业中,从获取的化学原料到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反应产物的分离和纯化等各个环节均伴随能量的产生和消耗,而且耗能巨大。然而,在化工生产的化学反应中,若反应是吸热的,则需要在反应开始时加入热量来使反应进行完全;若反应是放热的,则需要冷却以移出热量来控制反应进行。同样在化工过程的分离与纯化中,可通过精馏、萃取、再结晶、超滤等操作来实现,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找到合适的能源也是绿色化学工业重点研发目标。例如,比较清洁的能源有电能、光能、微波以及超声波等能量,其中电能是运用较多的一种,在利用天然、无毒、手性的维生素B12为催化剂的电催化反应中可以实现在温和中性条件下的自由基环氧化。

3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中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在国内的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在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以及清洁的能源等三个方面。而在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中,主要以清洁生产过程为主。清洁生产过程是指在生产中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少废、无废的新工艺和高效设备,改进常规的产品生产工艺;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震动等;采用可靠、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已有的化学工业中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案例为:磷肥工业清洁生产工艺、铬酸酐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环氧丙烷的清洁生产、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氧化尾气的回收利用、二氯苯胺的清洁生产以及苯甲醛的清洁生产工艺等,这些清洁生产技术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有促进作用,实现了化学工业的绿色化,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应用

在化学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常常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采用生物炼制技术将可再生资源转化化学原料,进而合成出所需要的化学品。通过这种技术得到的化学原料相对于一般的工业原料来讲,反应效果和催化效率较好,反应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较少,还具有良好的无污染性、高效性、节能性。生物炼制是开拓创新型技术,是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工产品的新型工业模式。例如,全作物生物炼制方法以油菜、大豆、甘蔗、玉米等为原料,采用发酵技术,用基因组合方法在有氧条件下生成1,3-丙二醇重要的化工中间体。

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品的应用

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可以使化学工业为我们生产出更符合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在生活中有许多具体应用实例。例如,已被联合国列为新一代环保制冷剂含杂原子N、Si的三氟碘甲烷(FIC-1311)来替代传统制冷剂氟利昂,FIC-1311不损耗臭氧层,温室效应可以忽略,对环境破坏作用较小;2005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已批准的新型熏蒸气体杀虫剂硫酰氟来替代溴甲烷,杀虫效果比溴甲烷好,对坚果和干果气味无影响,同时对臭氧耗损潜能值为零,对大气臭氧层无影响。

4结束语

在化学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运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思想,从化工生产的源头上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等,使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够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开发和应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促进现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2篇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收集文献资料

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3篇

评价方式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压力有机化学实验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在评价实验报告时主要看报告写得怎么样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态度难于评价。实验报告也是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都是照抄教材,实验过程照搬硬套,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如一个合成实验包括对实验过程的认识处理,实验仪器的安装、产品的提纯、后产物的处理等诸多连续的过程,一些学生只重视实验的结果,不重视实验的细节和过程,操作不规范、不熟练,认为过程是小事,只要做出产品就行[1]。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设计实验的能力差,缺乏对实验进行修改、更新、提出异议的勇气[2]。在实验过程中一般一个老师带15个以上的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实验细节进行评价。

教学大纲的改进和教材编写自2006升本以年以来,实验室按照加强基础、培养技能、体现地方特色、反映最新科技新成果的原则,组织人员编写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并进行了多次修改,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删除了验证性实验(师范类专业不删除),增加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整个实验大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在教材方面,参编了广西高校自己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全书分为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办法、有机物物理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有机物的制备、天然有机物的提取、现代有机合成实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综合性化学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等十个部分。基本操作训练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加强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则以典型的有机反应为基础,融入一些应用及影响面广、内容较新的反应及化合物类型;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实验则以典型天然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为基础,并融入具体的生物活性;综合性化学实验突出综合训练和应用性;研究/设计性实验仅给出合成要点或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训练。本教材的定位是广西高校用的实验教材,体现了地方特色:一是乡土性,选用较多例子是和广西优势特色资源有关(当然还要注意与通用性统一);二是先进性,把有机化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手段反映出来,把各高校在质量工程中取得的新成果体现在实验教材之中;三是编排体系上比较新颖;四是在思考题和注释上狠下功夫;五是在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上下功夫多,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内容更新加强实验的系列性单个的合成实验在完成实验后所得产品往往同实验废液一起集中处理掉,这样会使实验的成本提高,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果能将不同的实验内容串联起来,使上一实验的产品为下一实验的原料或溶剂,就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验教材和实验条件具体情况加入了系列性实验,比如环己烯,己二酸和己二酸二乙酯的制备实验,我们先由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此反应生成物环己烯作为下一个实验己二酸的原料,而生成己二酸又成为下个实验己二酸二乙酯的制备的原料,这样的系列实验,具节约了实验成本,又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在这样的系列实验中,学生只有认真地做好上一个实验,得到理想的产物,才能为下一个实验提供好的材料。如果上一实验的产率太低、太少或产品的纯度不够,那么下一个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或者得不到好的结果[2]。因此,在进行系列实验时,学生必须对每个实验都要充分准备,认真研究,谨慎操作,细致观察,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系列实验,这即有益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又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原用《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化合物的制备,大多是单个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缺少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强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课程知识的综合体现,势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秦皮中七叶内酯和七叶甙的分离纯化,就是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个实验包括多种基本操作,如回流、萃取、蒸馏等,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较多的实验单元操作,同时实验内容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地方特色项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地方特色、贴近生活的实验项目,比如黑胡椒中胡椒碱的提取、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原料是日常饮用的茶叶和煮菜用的黑胡椒,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我校的教学条件和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我们大胆进行改革,对一些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比如简单蒸馏操作,我们通过多媒体,把蒸馏所用的仪器,实验条件,实验注意事项,安装仪器的顺序、拆仪器的顺序等一步一步的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蒸馏装置和实验条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研究性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根据实验内容认真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实验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构建了“稳基础、抓能力、促创新”的探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验的评价,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加强学生实验的评价是对学生实验成果的肯定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方法,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除看学生的实验报告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学生平时成绩有较完好的体现。评价的方法是教师先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从操作,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失败及其原因,实验效果,团结协作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导师不一定每个实验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每次实验对一、两组进行评价,依次轮流进行。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自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改善,学生进实验室的主动性增加了,探索研究的气氛浓厚了,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的学生增多了,论文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当然,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将继续推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继续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继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4篇

社会经济:孟繁清(河北师范大学)的《元代的契本》将文献记载与黑城出土的元代契本残件相结合,论述了元代的商业税收制度及其社会影响。赵华富(安徽大学)集中讨论了明抄本《婺源茶院朱氏家谱》中的元代契尾,对它的标题、年代、文字做了说明(《〈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三点说明》)。_(华南师范大学)的《元代文人笔下的江南贾客》一文利用大量元人诗文集、笔记的资料对元代江南地区商人的活动及其日见增长的社会地位做了论述,颇有新意。

社会生活:吴海涛(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注意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造成的重要影响,指出元代黄河水患造成皖北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秘_教的流行(《元代河患与皖北社会》)。周萍萍(南京晓庄学院)利用来华外国人的记载,讨论了元代的酒文化(《蒙元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饮料——酒》)。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风雷研究了元朝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元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再探》)。

婚姻与妇女问题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晓清(武汉电视台)的《元代赘婿婚制述论》讨论了元代比较常见的赘婿婚制,对出舍女婿、养老女婿等类别进行了研究。马彩霞(河北师范大学)论述了元代和尚娶妻的现象,从教义、物质生活等方面分析了原因(《试论元代和尚娶妻现象普遍的原因》)。谭晓玲(首都博物馆)的《元代列女人数之分析》指出《元史列女传》中列女数量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修史者的观念、元代的社会变乱和妇女的从众心理等等。

二 元代文化史研究

通贯的文化问题: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元代出版史略论》中指出元代的书籍出版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管制。蒙古国时期的编修所、经籍所不是元代出版事业的开端。该文对《元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辑本》的优缺点做了评论。白翠琴、杜倩萍(中国社会科学院)从蒙古习俗与汉地传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元朝的皇家建筑,讨论了藏传佛教、中亚和西亚文化对元朝居住文化的影响(《论蒙古统治者居住理念的演变及元朝建筑特点》)。杨硌堂(南开大学)提出对于元代文人绘画中体现的“士气”不应仅从“书法入画”的技术范畴来理解,而要从画家心理层面的精神追求来把握(《元代文人画士气精神论略》)。

儒学与士人的研究:王建军(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分析了至元前期设置国子监的经过,指出汉族官僚集团坚持设置国子监是为了坚守汉法文治的政治方向。沈仁国(江苏教育学院)用丰富的史料对元延祐年间的进士做了考证,并对钱大昕《元进士考》的性质做了新的说明(《元延祐进士再探》)。元代儒士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周鑫(南开大学)以抚州儒士为主,分析了仁孝思想得以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原因(《出处进退必有道——宋元之际抚州儒士研究》)。士人中的“隐士”引起了学界较多关注,本次会议有两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许佳君(河海大学)《元朝前期北方的汉族隐士》、申万里(武汉大学)《元代江南隐士考述》分别研究了元代北方、南方的隐士问题。申万里从隐士特征、谋生手段、心态、社会活动、社会地位等方面对江南隐士做了深入研究。高荣盛(南京大学)则注意到元代士人积极入世的方面,他通过对元代“游士”北上自荐,求取功名的分析,揭示了元代文化史另一个复杂侧面(《元代“游士”论》)。张斐怡(清华大学台湾新竹)从《录鬼薄》、《青楼集》入手,论述了元杂剧的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分析了元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活动(《创作与消费——元代杂剧文化中的士人生活》)。

部分会议论文研究了元代儒学的重要人物。刘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遗民张本事迹考》考证了金末儒士张本的生平和寄予遗民思想的作品。张帆(北京大学)从刘因《退斋记》入手,考证了刘因对许衡的抨击确为事实,指出两人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可以从人生经历、性格、思想和政治背景等方面找到原因(《〈退斋记〉与许衡、刘因的出处进退——元代儒士境遇心态之一斑》)。王梅堂(国家图书馆)通过对赵孟頫与西域籍大臣的文化交往探索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元人赵孟頫与朝中西域籍大臣》)。

元代宗教:宗教史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在佛教方面,陈育宁、汤晓芳(?)研究了蒙古统一战争前后西夏的藏传佛教(《13世纪蒙古统一战争与藏传佛教》)。乙坂智子(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西藏佛教与元代汉族社会》也对元代藏传佛教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杨琏真加掘毁宋朝帝陵的事件及其对汉人的影响。马明达(暨南大学)从诗文、佛道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元初少林寺长老性英(《金末元初的少林寺长老性英粹中》)。王頲(暨南大学)的《清凉着奇——五台山与元代的佛教崇奉》以五台山为中心,论述了五台山在元代宗教活动和生活生活中的影响。

在_教方面,姚大力(复旦大学)对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碑文做了比勘和复原(《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的文本复原》)。杨晓春(南京大学)指出河北定州清真寺的所谓元碑《重建礼拜寺记》实际上是明人所作,时间下限是正德十六年(《河北定州清真寺所谓元碑〈重建礼拜寺记〉为明人所作再考》)。马娟(南开大学)用三通元代清真寺石刻资料对当时的_教信仰、经典翻译、文化认同做了分析(《试析元代汉人对_教的“解读”——以清真寺碑刻资料为例》)。刘迎胜(南京大学)从元代回回人的称谓、分类、语言文字、谋生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元代回回人的文化面貌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关元代回回人语言问题》)。

在道教方面,樱井智美(日本明治大学)用石刻资料研究了上都的早期建设和北方道教中正一教的地位问题(《〈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考释》)。在基督教方面,佟洵(北京联合大学)研究了元代景教的传播与消亡(《也里可温在蒙元帝国的再次传入以及消亡原因初探》)。

元代科技技术:刘秋果(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通过对元代历法的研究,肯定了王徇对元代科学的贡献(《浅谈王徇对元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韩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元人邹铉的著作为主,论述了汉族养生保健科学的发展(《邹铉及〈寿亲养老新书〉》)。陈广恩(暨南大学)以泾渠为主,研究了元代的水利建设和相关社会问题(《〈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尚刚(清华大学)的《蒙元织锦》分别研究了汉地蜀锦和自西域传来的撒答剌欺的织造及匠作机构。杨玲(南开大学)运用大量实物资料研究了元代一种特殊的服装“辫线袄”(《元代的辫线袄》)。

三 元世祖忽必烈研究

陈学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元史》中的忽必烈形象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唐太宗、金世宗进行了对比(《忽必烈汗的“皇帝”塑形及评价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舒振邦和河北师范大学的陈志英分别研究了忽必烈中统至元初期的统治政策(《元世祖忽必烈与中统至元之初治》、《元世祖朝转运司沿革及其职能衰落原因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卢明辉和北京联合大学朱耀廷分别从个案分析和宏观视角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文化取向(《浅谈元世祖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征服与被征服——从忽必烈“治天下”的制度措施看军事政府与经济文化征服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迪、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的胡考尚、谢剑荣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科学技术状况(《论忽必烈的科技政策》、《从郭守敬的伟大看忽必烈的英明》)。杨德华、石坚军(云南师范大学)以云南行省为例,分析了忽必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政策(《忽必烈与云南行省》)。

郭万平(南京大学)介绍了日本学术界关于忽必烈时期元朝入侵日本的研究情况(《日本的“蒙古袭来”研究》)。中岛乐章、四日市康博(日本早稻田大学)利用日本海出土的元军战船遗物分析进攻日本的元军构成及装备情况(《元朝新附军与海外经略》)。向正树(日本大阪大学)的《忽必烈时代的朝贡与元朝的南海信息》研究了忽必烈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

四 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一直是元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政治制度方面,洪金富(中央研究院台湾台北)对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究竟是死后的庙号还是生前的尊号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问题》)。舩田善之(日本东京大学)利用石刻资料,研究了元代圣旨的翻译和传递过程(《灵岩寺执照碑碑阳所刻公牍之价值》)。李治安(南开大学)的《元代的官吏贪赃》从蒙汉二元的官僚体制和蒙古旧俗等方面研究了元代官吏的贪赃现象、惩贪政策和有关政策失败的社会原因。屈文军(暨南大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君臣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论元代君臣关系的主奴化》)。王敬松(广播电视出版社)研究了元朝频繁出现的大赦和有关原因(《浅谈元代的赦》)。党宝海(北京大学)的《论元朝的站户制度及其性质》通过对站户制度各层面的分析,指出其制度根源是蒙元时期汗权的强大与主奴关系的泛化。特木勒(南京大学)利用明朝和高丽文献,研究了高丽与北元、明朝错综复杂的关系(《高丽在北元明朝之间》)。

在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家族的研究方面,张金铣(安徽大学)考证了泰定帝的生年与排行(《元泰定帝生年及其他》)。王献军(海南师范学院)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出居南海考》考订了元文宗出居南海的时间、年龄、原因、侍从人员、历史影响等。王晓欣(南开大学)考证了海都之父合失的“太子”身份问题,并对海都政治影响力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说明(《合失身份问题再考》)。内蒙古大学的瞿大风研究了元代山西蒙古诸王的封地、待遇和社会影响(《有元一带山西地区的蒙古诸王》)。内蒙古师范大学贺咏梅对以木华黎家族为代表的札剌亦儿部的政治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入世途径对蒙古人的影响(《札剌亦儿部勋臣世胄的仕进情况及其与蒙元政治的关系》)。赵文坦(山东大学)的《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研究了张柔家族在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张国旺(南开大学)利用新出墓志对真定史氏的姻亲家族崔氏进行了研究(《元代真定崔氏家族及其与史氏相关的两个问题》)。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5篇

(一)文献评述的类型

综述和述评统称为文献述评,是对某时期某学科或某专题所发表的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综述和评论,主要特点就是“述”和“评”,由于两者的重点、程度和水平上的不同,而有综述和述评之分。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述评又称专题述评。

(二)专题述评与文献综述的区别

二、医学文献评述的撰写方法

(一)基本结构

1、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包括文题、署名、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索引等部分。具有强调文献性、时限性、专题性的特性。

(二)基本步骤与方法

1、选择合适的题材;

2、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

3、构思和拟定写作提纲。

(三)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

(1)文题,一般由文献引用、时限、综述主题加文体标志性词语组成。如《十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综述》,“十年来”为综述时限,“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为综述主题,“综述”为文体标志性词语。但有时可省去标志性词语和时限,采用“近况”、“进展”、“概况”等模糊词语,多属研究历史不长的课题或泛指近几年的情况。

(2)贵在资料详实,如遗漏太多尤其是权威性资料,则降低了综述的价值。因此,详尽占有文献资料是先决条件。

(3)尽可能引用一次文献,经过加工的

二、三次文献往往带有加工者的主观倾向,可靠性大大降低。

(4)篇幅不宜太长,一般3000-5000字。

2、专题述评

(1)文题拟法基本是课题主词语(学术专题)加文体标志性词语。如《近十年中风病研究述评》,《血证研究述评》、《中医内科急症的治疗和研究》。也可省略标志性词语,而以“展望”、“现状”、“未来预测”等词语与主词语搭配而成。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6篇

关键词: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的意义是考查并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是高考写作的改革,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作文教学理念,改进作文写作指导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新作文题型、提高写作能力。

一、“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概述

从命题写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高考写作题型在不断地改进,作文材料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增加了宿构、套作的机会。对此,2015年高考由在新材料作文题型中增加了驱动任务型指令,使新材料作文题型与其他作文形式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限制性存在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试题给出的材料通常以特定情境的形式出现,然后提出一个具有对立性的问题,多为贴近社会生活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与传统型的议论文写作相比,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说理要求方面,由传统的空泛的议论转变为就事论事、深入分析、深化思维的议论,就某一事件和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二是说理范围方面,由传统的广泛议论、面面俱到转变为集中精力,就所选角度与一个论点展开论述;三是说理态度,由传统的简单论证、轻易定结论、封闭性自圆其说转变为入情入理、开放式交流、深入阐述论据、不偏激。

二、“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指导策略

1.材料分析指导

阅读材料并审题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因此需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与分析能力的指导:第一,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范围、内涵、主题;第二,确认文体驱动任务,明确规定的写作文体;第三,明确内容驱动任务,即材料内容规定的写作范围与方向,在定写作提纲时不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第四,思维驱动任务,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明确争议的对象、焦点,从这一着眼点入手深入地剖析材料的主旨;第五,对象驱动任务,即在阅读材料时对争议事件的感受、观点。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1卷的驱动任务材料写作中,以“家人屡劝总在高速公路开车过程中接听电话的老陈却未取得成效,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借助警方给父亲进行相应的惩罚与教育”这一新闻报道作为写作材料,完成给材料中的人物或相关方写信的写作任务。首先该材料选自新闻报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因此无理解难度;二是材料简洁却充分概括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后续,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很高的思考价值,比如父亲老陈开车听电话反应出的社会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比如女儿通过法护情这一打破传统观念的行径等等。

2.材料核心指导

3.写作注意要点

高考写作对材料作文增加任务型指令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材料引导学生写作的重要功能,使写作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在材料给予的真实、简短的情境中快速理解关键内容,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说理与论证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驱动任务型写作的过程中,需注意几个要点:第一,不可“广泛议论”:驱动任务型写作的任务指令别作出了“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出现偏差,认为综合材料内容就是要全面分析、面面俱到,进而出现议论空泛的写作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需指导学生充分地立即任务指令的意义,充分认识到集中精力对选取的角度进行论证才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任务指令的主要目的。比如2015年全国卷1的以“女儿举报父亲违反交通规范”的情境材料驱动任务写作中,核心角度应为小陈,而材料中的“情”、“理”、“法”3个议论方向可以着重写一个或综合写两个进行比较,但是应避免每个方向均衡用力。第二,不可“空泛议论”: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任务指令均会明确作出“对以上事情……”、“这件事情……”“这三人中”等任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可偏离材料所给的事件,应以任务为核心,“就事论事”。如果学生未能明确这一指令的含义,在写作时抛开材料,就自己所选中的议论角度空泛议论,就会因脱离要求、任务指令而被视作未完成任务、离题作文。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以及任务要求。第三,注意辨析是非并文明阐: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所选取的材料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所揭示内涵包括道德、情感、法律等各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中的交际轨道,更侧重读者意识与对象意识,侧重文明地交流和沟通。同时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的改革特点就是从传统写作中的封闭、粗糙论证转变为开放式、入情入理的说服,从轻易下结论、简单否定转变为多角度、入情入理地阐述。因此应指导学生意识到“阐述”重在“说服”,强调辨析、沟通以及人与人的相互交流,在表达交流时会出现分歧,而明确自己的观点、立场是进行论据阐述的关键,即理解材料含义并辨析关键概念。除此之外,在选取阐述角度使应通过多维度思考和比较进行选取角度的细化与深化,即深化思维,从而避免陷入封闭说理、轻易否定以及树立态度简单粗糙等写作误区。比如《中国青年报》中曹林发表的《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便很好地体现了入情式阐述、文明说服这一特点,注重读者意识地渗入,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文明交流。

4.写作能力训练

为了更快地提升学生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应根据此类此类作文题型的特点与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方案,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因为驱动任务型材料写作的前提就是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在每次语文课前5~10分钟给学生们阅读一则最新的新闻报道等各种类型的短篇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所读内容的要点。其次,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第一,鼓励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充分地利用饭后、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第二,指导学生扩宽阅读的范围,除了名篇名著,还应多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关注科技、娱乐、民生、教育、环保等时事,为写作积累素材。再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积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扩宽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审材料立意时能够快速抓住核心角度。比如通过提问开放式问题、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另外,在每次写作训练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可以是结队互评,也可以小组互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审题立意以及写作中的误区、不足,还可以起到互相分享、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第一,每周至少进行2次写作训练,“刀不磨会生锈”,同理,如果学生长时间不写作业会生疏,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安排写作训练,同时规定与考试相同的写作时间,避免学生养成拖延、态度不认真等不良习惯;第二,鼓励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三,鼓励学生勤练书法,每天花15~30分钟临摹字帖,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有效的指导外,还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积累。因此在进行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写作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写作习惯,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明霞.把握中心跃动思维――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技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01):52-53.

[2]胡叶.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教作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高中写作教学课堂指导的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2015(04):92.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7篇

一、主题演讲

会议主题发言分上下两个半场,学者们围绕文化认同、迁徙与离散、客家等议题作主题发言。

基于过去关于客家源流与客家形成发展史的研究,通常侧重于北方对南方移民史的关注,福建师范大学谢重光教授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他梳理了客家认同经历的三个步骤:南宋时期汀州“颇类中州”的表述反映了汀州士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标榜,它抓住了中原中心,成为客家认同的第一步;明中叶大批梗化民被纳入编户成为良民,是客家形成发展史的重要一环,明清时期客家人对汉化、儒化、王化的认同是客家认同的第二步;第三步则是晚清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认同。

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则提出理解客家文化的关键概念:移动。他认为:由于“移动”作为一种日常、世俗化行为和工具,经常被忽略其“正义”价值,导致客家学研究的一种缺失。客家文化的历史结构的核心价值不是别的,正是移动性。客家人身份认同的依据也不是别的,也是移动性。换言之,不仅移动性成就了客家之所以为“客家”的基因,也是客家文化,客家族群认同在历史建构中的基础与基型。因此,确认移动的正义性也就成了定位客家文化的关键。

南京大学范可教授围绕迁徙与离散为主题,梳理了迁徙、移民与跨国移民的异同,指出移民当然是迁徙的,但并非所有的迁徙者都是移民,在法律意义上,通常不把公民在自己从属的国家之内的迁徙视为移民。而跨国移民则指的是那些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迁徙,跨境生活的人群。范教授同时指出:“离散”作为一种情绪存在于移民当中是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诉求的标鉴反映的则是其他的问题。“离散”成为学术话题,是全球化的一个后果。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认为,人类学传入中国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在对象上把中国等同于汉民族国家,在学科上把自己局限于“汉学人类学”,而要从理论上理解_认定的五十六个民族之外自称民系的“客家”这类现象,须借助于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它包含几层含义,其中有:“在多民族国家研究”、“研究多民族国家”和“从多民族国家出发而研究”,由此而论,在现代中国研究客家这样的“族系”及其历史迁徙,在人类学的整体视野关照下,其意义不再限于本土的一族一地,而在于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从中发现能与世界他国、异族并置相通且具有普遍解释力的事象和规律。

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介绍了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的研究,指出大众旅游的兴起使得目的地社区发生了广泛的主客互动,在“旅游场域”中形成了特有的族群关系――游客和东道主之间的“凝视”与“被凝视”。游客利用“凝视”产生的想象与力量,地方社区居民运用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技艺和记忆,合力将社区沉淀谷底甚至走向消亡的物质文化搬上旅游空间的大舞台,而这种地方性招牌本身又成为新的旅游资本。

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探讨了适应性、族群迁徙与现代的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

环境与适应性、族群发展的开放性与闭合性之间的关系、食物的获取方式、人口压力等皆是构成族群迁徙与认同形成的因素,我们有必要在一种族群互动的场景下去理解族群的迁徙以及自我文化认同形成的机制。可以说,族群迁徙和适应构成了其自身的文化认同形态。

厦门大学_教授阐述了中国新移民的跨国小社会实践,并有意将其置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现代性问题背景下来讨论,希望从文化传统里面找到社会发展的一些资源。

中央民族大学关凯副教授通过梳理通古斯人的文化认同,追问文化认同包涵了哪些和地域和历史评价有关的想象,并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认同是在“自我”与“他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出一种关于群体归属的社会意识,始终同时具有融合与分化的二重结构。总而言之,塑造出满族文化认同融合与分化二重结构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传统,而是来自现代性。所以,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历史解释是族群文化认同里不可获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教授选取迁入“卡力岗”地区的操汉语的纳加村和由藏族演变为回族的操藏语的德一村为个案,对两者的族群认同进行比较研究,从文化认同、宗教认同、地域认同出发,剖析两村族群认同强化和族群认同弱化的时间规律性;从而探讨多民族地区族群迁徙与族群演变的模式和一般规律;探讨迁徙与族群演变的关系,探讨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地域认同及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问题。

赣南师范学院周建新教授从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进行回顾,将客家研究纳入到族群研究的知识体系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家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形成三种类型。

来自中国_的叶舒宪教授、翁乃群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王明珂教授及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对上述学者的发言进行精彩点评。作为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十年诞辰,以“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会议主题,集中讨论关于移民、认同、迁徙、离散等社会现象,将视野放置于全球化的话语之下,与国际学术话题并置,有对以往学术成果的总结,并以此为话头,更预示了对未来学术的长远追求。

二、青年论坛

与以往将青年论坛安排在晚上小组发言不同的是,本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将青年论坛安排在大会发言,是一个创举,这样做的原因,正如青年论坛主持人孙九霞教授所说,一是因为本次大会是人类学的第十届高级论坛,有纪念性、标志性的意义,二是要为成立青年委员会,建立“未来之星”论坛作准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杨丽娟博士介绍了关于成都新乡客家话的研究,发现在客家话的传承和使用中出现了由当初单一的坚守变迁为萎缩与坚守并存的两极现象。通过选取小学生作为传承样本,从年龄、家庭结构、环境等因素对传承和使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还以典型事件进行并时分析,指出地理位置、居住模式、认知态度是导致客家话萎缩与坚守的重要因素。

浙江师范大学林敏霞博士以温州苍南沿海地区蒲城一带的文本和田野材料为基础,描述清代迁界前后温州沿海地区的宗族迁徙、离散与重构的过程。重点描述了宗族重构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手段,即认同达成的方式。藉此,进一步探讨政治性因素所导致的族群迁徙与离散与族群固有的文化性认同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安顺学院吕燕平副教授选取了有共同迁徙背景和族群记忆的贵州“屯堡人”和“喇叭人”为案例,发现两者最终的族群归属各不相同,“喇叭人”被认定为苗族――“喇叭苗”,“屯堡人”仍为汉族,从而对军事迁徙背景下的族群认同进行探讨。

中山大学熊迅博士把汉人和傈僳交流互动作为一种地方的、日常的族群认同展演场域,透过系统和仪式来分析古永傈僳人在地域社会的多层级的“前台”中如何完成对自身形象的建构。进而讨论文化认同呈现的多层次性。

赣南师范学院温春香博士认为作为族群的客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作为流民的客民到作为族群的客家,其自我言说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研究的努力在于,理解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如何借助心目中的文化资源,来表述自身的历史与他者的文化,而这套行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民众的行为与后世对其的认知。

上海_的朱志燕博士考察了生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汉人移民日益发展出“新疆人”的地域认同,发现第一代移民与土生兵团人的家乡情感存在差异。因兵团汉人的双重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不被认同”的双重危机,从而导致了兵团汉人的身份认同危机。而这样的危机是与国家的民族政策、兵团与非兵团的关系及“新疆人形象”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青年论坛气氛活跃,针对以上各位的发言,台下专家学者有精彩的发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主讲人分别进行回应。评议人厦门大学李菲博士对以上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此次会议参会论文众多,但因议程关系,无法一一于大会呈现,圆桌讨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

三、圆桌讨论

会议最后一天的圆桌论坛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海峡两岸圆桌论坛和客家文化论坛,主题分别为客家迁徙与文化离散、学科交叉与地域关怀。圆桌讨论围绕几个关键词展开,分别为离散、多元一体、客家。

离散作为本次圆桌论坛的一个关键词,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圆桌论坛主持人徐新建教授解释了将“离散”这个词来照应客家运动,是试图把客家放在全球各民族的迁徙当中去跟犹太人或者其他种族进行一种国际对话和国际比较。台湾师大的潘朝阳教授给予这样一种考虑以正面的肯定,他认为离散除了悲情的一面之外,还有开枝散叶的意思,离散不一定是坏事,离散表示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有了新的开创。但关于离散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适用性仍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彭兆荣教授对“离散”一词指称客家表示质疑,他认为应该用迁徙,迁徙是一个事实。迁徙从事实来看,有人群内部分支、被赶、赶人三种情况。不同的迁移方式就会带来不同的情形,那么这不同的情形当然就有可能有悲情,有苦情,也有豪情,用“离散”去套客家,当然就不适合。彭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_教授的肯定,宋教授认为“离散”在客家上的使用,是一个悖论,但同时她也提议,跟“离散”对应的词能不能用“客家历史迁徙”,因为“客家迁徙”还不能概括出本质,“历史迁徙”既反映了它是一个迁徙的过程,也反映了现在定居的现实。宋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台湾大学邱荣举教授的支持,邱教授认为离散只适用于过去的某一阶段,但是要讲作为一个整体的客家,在台湾现阶段我认为还是不能用。

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是费孝通先生主张用来理解中华民族的关键概念。本次会议将这一议题再次提出讨论,是由徐新建教授在他的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思考中抛出的问题,这引发了人类学者的普遍关注。

厦门大学郭志超教授表示了对族群认同研究所置身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这样一个大磁场的一个大胆的兴奋。并指出费老概括的多元一体其思想渊源始自先秦,可能费老是出于政治的谨慎,只限于我们的疆域之内,实际上,多元一体应该是跨疆域的。

针对多元一体的提法,赵旭东教授提醒大家当提到多民族国家人类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到底是不是多民族国家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主张并不是在现成的多民族语境下来否认多民族,而是在学术的含义上重新思考,从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不仅不是多民族的,反而是一民族的,我们不断地在接受一体化。在越来越强调个体的今天,民族把人分类的办法日益遭受着困境。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给他们的。正如徐新建解读的,这个问题是整个人类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他关涉到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可能会被学者们随意地去遮蔽甚至是被随意的消解。但徐教授同时指出,如何解决“国家是不是一个多民族”的问题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讨论。

作为圆桌论坛主持人的徐新建教授一开始就提出,客家研究究竟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学术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把它讨论得更深刻一点。赵旭东教授指出客家是不是从中原来的,是优等还是劣等,都不在一个事实的层面上,因为那个事实已经被埋没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怎样表述自己。彭兆荣教授强调客家文化要尽最大努力把客家族群本身迁徙的性质、历史区分清楚,而不是简单的假定。

关凯副教授则将族群研究引到一个哲学层面的争论,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徐新建教授将其发言落实上族群研究上,解释指出这一发言其实要讨论的是族群研究中根基论与建构论的分野,而这将触及到客家研究一个很本质的基础性问题:客家是什么?谁是客家?谁能证明?如果不能证明,那么所有的研究就没有基础。_教授发现客家人在两岸都有一个客家建构。台湾是自下而上,获得认可的斗争。大陆则是政府成为客家文化构建运动的主推手。地方政府基本走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宋教授这一发言得到谢重光教授、赣南师范学院罗勇教授与周建新教授共鸣。谢重光教授指出台湾客家运动既是一个文化运动,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运动,还是一个政治运动,但大陆的情况则需要再考察,他建议开展两岸客家运动的比较研究,将对很多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罗勇教授则指出,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客家研究中学者们现实关怀的动机,周建新教授进一步强调,应关注有哪些力量和主体在建构或者形塑客家,客家的建构,部分动力来源于政府,部分则是客家人本身为了自身发展而作的努力,它其实是政府、民众、学者文化共谋的产物。

总体而言,人类学者更多地在考虑将客家研究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可能,客家在多民族/族群的中华民族中可能有的学术贡献以及客家成为独特族群的正当性及对其研究的学术依据这一基本问题上,而客家研究学者则将目光投向客家之成为客家后,政府、民众、学者等对当代客家的再建构。两个领域的学者在彼此的研究中获得启发,对客家而言,寻求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在于突破当前遭遇的困境,无论是社会学、人类学还是民俗学,都将为以往以历史学为主的客家研究传统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对于人类学者而言,作为汉人独特一支的客家,其从进入现代学术领域伊始,便已有自身的叙事传统,创造性地以民系概念称呼的客家,无论是其祖源叙事还是对文化正统性的诉说,都与追求特异性的许多边际族群不一样。在族群建构过程中,每个故事都有预设的听众,当大部分族群为突显自身文化特性而选择与周边族群迥然有别的祖源叙事时,客家人选择的则是与周边族群一样的中原南来说,而正是这种一边强调中原正统,一边要求族群独特的自我言说之间形成一个悖论,可能为族群研究提供不一样的案例,使其对族群研究范式有别样的贡献。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8篇

一、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起源

根据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综合国力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中国自创的概念,与国际上所流行的那种相关概念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对来说,关于文化力的概念,国际学术上几乎没有,更别说对它的阐述,它几乎就是中国独创的国际术语。但是,关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研究,虽然与国际上的表达不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也可以这么说,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形成是其影响下的直接结果,它们的形成虽然没有进行直接的翻译,但还是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可以认为,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源头在西方学术界。

二、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进一步探索

曾经有中国学者对其源头进行进一步尝试,那就是从马克思理论中对其进行系列寻找,并直接将西方理论的影响直接忽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马克思的理论论著进行依据上的查找,想要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早就拥有了关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概念。当然,这种学术研究还是存在着自己的价值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理论,还对马克思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介绍,加深了对其理论的理解。不过,如果硬说其概念是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值得商议的。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概念是人们所不知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对其进行过明确的提出。但是,也并不能完全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关于其概念的提出,这些内容还是有的,而且还非常丰富,只是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发挥出来,更别说得到相关重视。

自从_同志对综合国力进行大力提升后,它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成了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而文化力的概念也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核心概念中的重要理论,文化力的概念也在其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中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和其理论在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了我国政府改革开放政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时,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的形成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可以认为文化力的相关理论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将其进行单独概念上的讨论是非常不可取的,而且,如果两者真的脱离关系,不仅不利于对它们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利于对其该概念的系统研究。正因为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那种学术上的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它们之间是斩不断的。它们就好比一个整体,在对一个概念进行研究时,必然会离不开对另外一个概念的研究,对其关系的论证是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关键所在。

三、综合国力及文化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综合国力及文化力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其有着莫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综合国力及文化力的相关理论不仅仅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且还和其基本原理相互契合,这一理论的提出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如何才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面临的系列挑战,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使理论走出困境,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总而言之,综合国力与文化力从理论的出发到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的精神基本上完全一致,而且也是一重大突破。

从理论上说,综合国力与文化力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及科学的精神都是一致的,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冲突,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原来不曾涉及到的理论。毕竟,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角度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在马克思的体系中还是属于新的话题。从核心理论上来说,综合国力和文化力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基本完全一致,比如唯物主义中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进步,如果说综合国力与文化力会在上述理论中引起质疑,那么,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理论中的相关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一致,那么造成这种不一致的绝对不是其理论与综合国力和文化力的相关理论,而是那种传统的教科书对理论的解释不一致。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29篇

高考历史的考点很多,想要在历史中拿到比较好的分数,学生需要记住很多的历史中的大事件,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_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_有备无患_,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_五四_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_五四_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_,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_五四_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_五四_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_综合_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0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初中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确定为:①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②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③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④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 考纲解读

三、 命题趋势

1. 选择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例如,镇江卷选择的话题是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盐城卷选择的话题是“八礼四仪”,宿迁卷选择的话题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话题都与当代生活紧密相关,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校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关注媒体热点栏目,不再机械、单一地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追求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

【典题剖析】(2014・镇江卷)

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了。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而是出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有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活计。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8日)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被建议围绕“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讲述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引起轰动。(《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21日)

(1) 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 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1篇

高考历史可能是所有高考科目里最难的,一些考生大省的历史平均分在40分左右。历史选择就有48分的分值,而正确率只有20%到30%。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公式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_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_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_战争。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历史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五、材料解析题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2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家告诉广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专家解释说,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专家说,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六、开放性试题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专家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专家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2篇

关键词: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医学教育

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要能够创造性地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撰写成文。论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大学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甚至决定了他的事业发展高度。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大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将来的事业发展都是大有帮助的。

一、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医学综述、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工作后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以及完成科研论文,甚至包括与病人、同事的交流能力等都建立在良好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上。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就业之后,不能充分表达医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就的重要障碍。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学习必要的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写作文风,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在有的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部分大学医学生畏惧写作,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被当成一件相当困难而迫不得已的任务,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常常由于论文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限制个人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此时往往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学习这项技能。

造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医学院校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三是教材建设有待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低,创新思维不足。

三、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体系

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科学教育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而医学论文的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审慎思量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自己对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3.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

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大学医学生基本不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写作规范,文字表达能力差,尤其是不能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不能熟练运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这主要是由于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教育。将论文写作设为必修课程,有助于所有大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整体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以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应地,课程内容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绩的考核等等都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3篇

活化浆料的分子结构为聚氨酯树脂和活化浆料的红外光谱,在聚氨酯树脂的曲线中:3547.0~3500.0cm-1峰为N-H伸缩振动;3100.0~3000.0cm-1为芳环上C-H的伸缩振动;2884.5cm-1为C-H的伸缩振动;1731.6cm-1处宽的强吸收峰是酯和氨基甲酸酯基2种C=O吸收相重叠的结果;1602.8~1573.7cm-1中强吸收峰为苯环C=C骨架振动;1262.0~1113.5cm-1对应聚酯中的C-O弯曲振动;728.6cm-1为芳环上C-H的弯曲振动[8,9]。在活化浆料的曲线中:N-H的伸缩振动几乎消失;C=O吸收峰红移到1716.6cm-1,强度进一步增强;聚酯中的C-O弯曲振动红移到1250.2~1110.9cm-1,由2个分离不太好的肩峰转变为明显的强吸收峰。由此可以推测:聚氨酯树脂-NHCOO-基团中的N,O分别与Ag+发生了配位作用,N与Ag成键,N-H的电子云移向N-Ag,从而削弱了N-H键的强度,故N-H伸缩振动显著削弱;O-Ag形成配位键后,C=O和C-O上的电子云移向Ag,故C=O和C-O的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此外,Ag+还能和巯基树脂、改性壳聚糖等发生配位作用[10~13]。

化学镀铜过程试样表面形貌及性能表面形貌在PET基材上涂覆活化浆料形成电路图案,90℃烘干后化学镀铜,金属化过程的电路图案。化学镀铜前电路图案呈透明状,活化浆料厚1.0~1.2μm,此时的电阻为1.5MΩ(测试点为图案中四角的任意两角);化学镀铜30s后,原透明图案转变成灰色,并有稀少分散的铜粒出现;化学镀铜60s后,出现铜粒的位置增多,但仍呈离散状态;化学镀铜90s时出现明显的铜层,由离散铜粒相互连接而成,此时电阻大幅减小,为3000.0Ω;化学镀铜300s后铜层均匀、连续、较薄,其电阻为500.0Ω;化学镀铜900s后得到均匀较亮的铜层,电阻为20.0Ω;化学镀铜1800s后铜层均匀暗红,电阻为5.5Ω。可见,随化学镀铜时间延长,图案导电性变好。化学镀铜过程中试样表面的元素分布及形貌。化学镀铜前,活化浆料表面的银分布均匀(图略)。化学镀铜30s,试样表面存在颜色较亮的金属颗粒(图略),银在表面颜色较亮区域分布的密度大(图略),表明较亮区的金属颗粒主要是银原子。化学镀30s时树脂表面已经有较均匀分布的铜沉积(图略)。活化浆料在非导体表面高度分散,所以初始沉积为细微晶粒结构,以弥散、不连续的形核中心在表面分布。接触化学镀铜液后,既发生了活化浆料的迁移,也发生了晶体的聚结[14,15],因而元素分布图上铜分布均匀(图略),但在表面形貌图上出现了团聚颗粒(图略)。化学镀铜60s时,出现了三维生长的聚结体(图略);至90s时聚结体之间发生了连接(见图3f);当化学镀铜时间延至300s时,镀层表面仍然存在弥散的三维生长中心(图略3g),同时存在着聚结后的大颗粒(图略)。上述现象表明,结晶生长形核由同时进行的3个过程组成,即弥散的三维生长中心的形成、三维中心的生长、三维中心的连接聚合。性能测试化学镀铜前涂覆的活化浆料与PET基体的结合力,拉扯后3M胶带表面无脱落的浆料。同样,测试化学镀1800s后铜层与PET基体的结合力,拉扯后3M胶带表面无脱落的铜粒,符合GB5270-85对镀层结合力的要求。化学镀300,600,900,1200,1500,1800s所得铜层的厚度及方阻见。结果表明:随着化学镀的进行,铜层厚度不断增加,方阻不断减小,最终得到的电路图案导电性良好。化学镀铜过程的电化学探讨化学镀是在混合电位控制下的电化学过程。可通过化学镀过程的混合电位-时间曲线研究金属的催化活性[18~20],以判断化学镀能否进行[20]。

为活化浆料中银含量(用硝酸银使用浓度表征)对化学镀铜催化活性的影响,可以发现:当活化浆料中银含量低于0.001时,不能引发化学镀铜过程;当银含量大于0.005时,能够引发化学镀铜过程,引发时间可由电位突变进行判断,从开始记时起到曲线达到电位突变这段时间为诱发时间[21];银含量由0.005增大至0.180时,引发化学镀铜的时间从383s逐渐递减至79s,表明银含量越大,达到所需活性中心覆盖率的时间就越短,即诱发时间越短,催化活性越高;银含量为0.090,0.120,0.150,0.180时的诱发时间比较接近,结合使用成本考虑,以银含量为0.090进行研究;图中除银含量为0和0.001的2条曲线外,其他曲线均有2个电位平台,第1个在一定时间内随银含量增大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倾斜幅度随银含量增大而增大,这是一个缓慢的化学镀铜反应,生成了铜活性中心,当活性中心在基体表面的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22],电位会出现突变,从而跃迁到第2个电位平台,电位的突跃表明浆料表面化学镀铜过程正式引发,化学镀铜反应得以快速进行。银含量少于0.001时,化学镀铜反应的ΔE=0,无镀层。银含量≥0.005能有效催化沉铜,得到均匀的铜层,其ΔE约为-0.4517V。由Kondo的吸附模型可知[23]:由于活化浆料为绝缘体,刚接触镀液时电位为电极稳定电位,电极表面存在配位平衡Cu2++L2-=CuL,K=[CuL]/([Cu2+][L2-]),[Cu2+]=[CuL]/([L2-]K),而K很大,再加上pH值约为12.0~12.5,Cu2+与OH-发生副反应,故电极表面集中少量的Cu2+和大量L2-,OH-,电极电位为负;反应开始进行,甲醛开始被氧化,大量的Cu2+被还原,故电极表面的Cu2+几乎都被还原,而本体溶液中的Cu2+来不及补充,此时电极表面集中了微量Cu2+和大量带负电的配位离子[24~26],电位突变。当t>诱发时间时,电位继续负移,随着反应的进行电极表面不断生成新的铜活性中心,并连续发生铜沉积过程[25],混合电位逐渐趋于稳定。(1)聚氨酯树脂主链-NHCOO-基团中,N和O与硝酸银中Ag+形成配位键,构成了含银活化浆料。银在浆料表面均匀分布,有利于催化化学镀铜过程。(2)活化浆料接触化学镀铜液,先得到离散均匀的铜颗粒,随化学镀时间延长最终得到均匀致密的铜层。(3)活化浆料上化学镀铜得到的电路图案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和导电性,该工艺可作为一种全印制电子技术来推广应用。(4)活化浆料对化学镀铜过程的催化:开始阶段先缓慢生成铜活性中心,其在基体表面覆盖到一定程度后,浆料表面的化学镀铜反应得以快速进行,随银含量的增大,达到所需活性中心覆盖率的时间越短,催化活性越高。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4篇

模式一:给出或指定材料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或社会现象,要求考生从案例或现象中找出潜在的问题。

剖析:比如,假如材料中提及“超女”、“快男”等“选秀热潮”,考生不能单纯地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而是应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在于:目前社会存在一种浮躁意识,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剖析: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会考察到的常规题型,需要考生全面把握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往年都是要求考生针对“全部申论材料”进行概括,今年有可能是针对“部分材料”进行概括。比如:“请根据给定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归纳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模式三:给一个“解决方案”、“法律法规”或“公共政策”,要求考生根据所给内容,做出合理评价,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剖析:这里,申论材料有可能是给出已经实施了的“方案、法规或政策”,如“燃油附加税”、“停止无偿提供塑料袋”,也有可能是给出还“未实施”或“存在争议”的“方案、法规或政策”,如“恢复五一黄金周假期”。无论是哪一种,其实出题的目的都是希望考生能全面地去看待社会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并能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模式四:给出一个具体的执法场景,要求考生在这个场景之下,做出合理的执法决策。

剖析:比如:“假如你是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当你面对城市摊贩时,如果对方出现暴力抵触执法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其实这种题型的预测,主要源于今年的“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增加了“贯彻执行能力”的相关表述,从这个角度看,有极大的可能考察考生对“具体执法事务”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模式五:“对策”的剖析题。

剖析:这里比较特殊的是关于“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纲表述:要求考生“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就要提醒考生,记得多看看时事新闻,积累一些时政素材,以便能更好地解答这一类题目。

模式六:议论文写作。

剖析:对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大纲要求“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这一类职位在论证过程中,对论证手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大纲中的“准确规范”一词应该是指“文章用词需要规范化”。因此,建议考这一类职位的考生切记在行文时,不可过于口语化。

对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考生关键是一定要对事件、观点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偏离国家的主流观点。至于“论证的丰富性”则不是这一类职位考察的重点。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关于申论部分表述

(一)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考试大论坛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5篇

一、深度阅读史料,找到“契合点”

二、针对核心素养,靶向“着力点”

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5],“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6]。可见,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和考试评价都指向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甲卷选择题,第24、26、27、28、29、30、32、33、34、35题的试题命制都主要地指向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第25、31题的试题命制都主要地指向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当然,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五元一体的,不可割裂。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需要将史事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去理解,以及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所以,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必须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结合,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术型课堂建构的“着力点”。如何将学术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建构学术型课堂?教师不妨围绕某个有学术价值的探究主题,提供典型的史料,从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譬如,在对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究中,刘洪生老师建议采用国际性与宏观性的视野,将英国与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英国的政治体制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而这恰恰是其他欧洲国家所缺乏的。此外,采用多元化与多维度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历史解释,包括煤炭能源储备、社会结构、科研与成果转化、文化素质、致富观念等。[7]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多是结论性、概括性的表述,在学术型课堂,教师可以使用史料对其进行一番实证探究。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这一史实。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从明代小说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找寻白银在中国流通的信息,加深对这一史实的理解。笔者在执教“秦汉史专题”复习课时,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论的视角阐述时间、空间与人之间的一体和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中华农耕文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农耕经济已经形成的社会空间需要郡县制这一地方治理模式。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可能向南方丘陵地带推广,却不能向北部草原游牧地区推广。秦朝在当时的社会时空条件下,主动地部分改造了南方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南方地区成功地纳入国家统一的范围。但是,秦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对社会文化空间中各地区的差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用严刑峻法简单粗暴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制、秦法,所遇阻力可想而知。汉朝建立初年的地方治理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空间结构中各地区的差异,实行封国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在距离关中较远的原燕、齐、楚等地,而实行郡县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在原来秦地,以及较早被秦国兼并的韩、魏等地,这些地区早已习惯了秦法、秦制。这种“东西异制”、“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模式避免了因习俗差异带来的地方治理的冲突,用较小的代价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西汉的经济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

三、创设学术情境,搭建“支撑点”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6篇

“第三极文化”理论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针对当前世界文化格局、中国文化与艺术发展现状于2009年首倡并提出的战略性构想,本次论坛是国内首次围绕这一理论展开的集中研讨。黄先生在《“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思考》主题发言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格局大体呈现欧洲、美国与中国三极发展态势,作为“第三极”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独立传统、强大文化根基与绵长生命力的持久存在,无论观照历史背景还是现实状况,都是世界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极,其根本特点是以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和谐”为特征,代表了人类的新理想;提出“第三极文化”概念,是要强调珍视自身文化传统,返本寻根、固守本土,但并不排斥外来文化,主张多元文化的互动与对话,寻求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企盼建立多种文化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黄先生认为,提出这一概念是对东西文化两极论的反思和修正,也适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寻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与会专家和艺术家结合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生态及发展前景、中国影视等艺术实践领域文化现状,从现实、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维度,围绕“第三极文化”理论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策略展开深入研讨,充分肯定了“第三极文化”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第三极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也给文化发展带来不同以往的机遇,“第三极文化”理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价值,以及面向未来的想象力。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理论呈现,是大势所趋,中国文化应当承担起促进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责任。当前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这一责任比以往更具可行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是面对人类文化、经济发展新态势,顺应时代需要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种大胆的文化和理论创新,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和责任担当。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21世纪所面临的最大历史使命是包含文化复兴的民族复兴,“第三极文化”理论具有超越电影和各个单项艺术领域的深刻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理论将开拓我们的想象力,帮助我们在文化物化的年代,思考如何重塑精神高度,如何重新把握人类生存的精神维度,寻找未来的文化建设之道。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认为“第三极文化”能起到限制霸权文化、对世界精神文化中不良趋势进行整顿的积极作用。《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顺应了_崛起的发展状态,适应当下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从世界视野中看中国,又从中国的视野看世界,彰显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是黄会林先生十几年一直倡导的“影视民族化”理论的延续,其出发点是文化定力,它有利于纠正当下社会向物质文化过度偏移的不良倾向。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也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切合当今国际文化的格局及其发展的趋势,不但具有理论的前沿性,同时也具有实践引领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自觉把学术研究和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责任感。

中国电影资料馆傅红星馆长认为这一文化思想构架有助于中国电影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实现对创作实践的理论引导。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李晓枫认为,这一理论将引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争取其文化话语权,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具有战略性的命题。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性,他结合丰富数据、图表阐述了“第三极文化”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技术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等论点。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好莱坞借着资本强势侵犯各国文化,而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和黄金机遇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发展“第三极文化”十分具有战略意义。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是观照现实、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的理论。

二、“第三极文化”的理论内涵

“第三极文化”的理论依据

黄会林教授指出,传统思维将世界文化版图划分为二元格局――东方(或中国)与西方,这一模式存在文化殖民主义和东方学的偏见,抹杀了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巨大差异的事实,“第三极文化”理论尝试对这一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反思和修正。仲呈祥教授用庞朴先生“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阐释“第三极”概念的理论依据,它用一种辩证、和谐、兼容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一分为二”、“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胡智锋教授也认为这一划分打破了“五四”以来要么盲目崇拜西方、要么倡导狭隘民族主义,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的二元思维模式,是文化艺术理论思维的一个突破。

“三极”文化格局的划分

许柏林结合“极”字的字形解意,从单极、两极和多极的空间概念,阐述“第三极”的特征,他认为“三极”的向度和维度更加多元,包容度更大,同时也最为复杂,变数最多,他还就“三极”格局的内部关系提出思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就“三极”文化格局的划分依据,李晓枫先生就“第三极文化”的空间覆盖,彭吉象教授、周星教授和赵葆华先生就“三极”之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何划归等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第三极”概念的理论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对“第三极文化”的界定是:随着中国经济崛起,文化话语权上升,我们希望建立一套与美国文化、欧洲文化相抗衡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两大范畴。董奇教授和高峰先生都认为该从影响力的角度理解“第三极”的内涵,他们认为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三极”讲的是影响力。许柏林将构成世界的要素概括为“力”、“利”、“理”、“礼”,并用此阐述他对“第三极”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认为“第三极”并非是一种文化理想,而是一种客观存在,“三极”不是指排序,而是指类型,“第三极文化”命名强调的是发现价值、赋予意义、引导价值和识别性。黄会林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数千年文明传统,但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不断与时俱进和吐故纳新的中国文化。索谦先生认为“第三极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重塑和重新定位,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斑驳复杂的大框,应当清理出核心的价值观和民族理念,提炼出益于中国和世界、值得广泛传播的“第三极文化”本体特征。郑洞天、李晓枫也都认为应该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陈腐,而不能把中国文化笼统概括成“第三极”。傅红星先生认为“第三极文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黄会林教授明确提出,“第三极文化”并主张多元文化互动和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共建互认的秩序和守则,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索谦先生认为对外来文化不能简单加以抵制,翟俊杰导演指出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经验,但不能是低层次的模仿。周星教授认为,“第三极”并不与其他文化对峙,而是主张吸纳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中包括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内的成功经验,以适应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第三极文化”的建构之道

黄会林教授指出,研究并推动“第三极文化”的发展,应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她从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谈“第三极文化”的发展战略,与会人员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黄会林教授强调既要强化基础研究,同时也要突出应用研究。索谦先生认为着力点是需要一批有责任心和问题意识的知识分子来做这件事。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认为首先要确定方向,其次要更新文化思维方式,他认为“进化论”未必适合文化发展,“革命”和“运动”方式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科学也不是万能的。李晓枫先生引用冯天瑜先生对文化层次的划分,认为“第三极文化”研究的核心重点是“高层意识形态文化”,借此影响基层意识形态、社会心理、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张同道教授认为“第三极文化”理论的建构需要挣脱“救亡学术”、“爱国学术”的樊篱,从“学术的学术”角度彰显学术独立性。郑洞天教授建议要用理论解释创作现状。于丹教授建议不着急做理论内涵研究,先从为用研究切入,从方法论入手,追求实证,诠释我们今天各种个案中的困惑,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建立方法论体系之后,再去触摸为体研究的内核。

“第三极文化”既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也应当反过来指导和影响创作实践。发展“第三极文化”,需要创造出植根传统而又具有时代精神、倾注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作品,重原创,不媚俗、不模仿。翟俊杰导演认为,艺术家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这并不是主张拍摄大量古装片、革命题材献礼片或英模片,而是要关注当今社会百态,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黄式宪教授认为,2009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遇到很大问题,中国电影处在亚健康状态,需要用“第三极文化”理念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进程。傅红星先生也指出,现在中国电影数量多,质量低,缺乏真正有品格的、代表民族文化脊梁的优秀作品,希望“第三极文化理论”能发挥实践引领作用。

不少与会人员都认为,通过传播营造影响力,是发展“第三极文化”的核心。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主任郎昆强调着力建构中国文化符号。郎昆和高峰都强调要适应多媒体时代特点,注重新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文化插上科技和经济的翅膀飞翔,多媒体整合传播是必经之路。李晓枫认为研究难点在传播环节,应把泛化的电视(视频)当做“第三极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创制和传播手段来研究,但中国电视目前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带来的收视率和商业广告的双重“绑架”,亟需作为本国文化的“第三极文化”的渗入。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指出,“第三极文化”要做到不同时空的交融,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的双重交融。

本次研讨会是《艺术评论》杂志社“新世纪十年・走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二站,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第三极文化”理论是一个开放和发展中的体系,它体现出开放的文化立场,一种重新界定文化格局的思维方法,一种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开放体系,共同探讨这一文化理念,分析其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疑惑,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也必将会有利于中国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和繁荣。

* 本文为黄会林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研究”(批准号:07JZD0032)的阶段性成果。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7篇

启示一:审题要做到精确化。考试后最让人遗憾的事就是本来会做的题却做错了,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从而造成判断失误。为了防止和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仔细审题。可以先看试题在问什么,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在读题的时候可以对关键句或词进行圈画,一定要抓住材料的中心和灵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

例如文综第12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土豆产量增大(即产品的供给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即产品的需求量并没有变化);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即产品的价格降低)。考生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实际上立刻就能排除A项(A项表示产品供给量变小了),随后也能排除C和D两项(这两个选项都表示需求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最终就可以确定B项是正确答案了。

启示二:要做到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实际材料有机结合,有理有据。这就要求考生要把基本原理准确表述出来;要把基本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把握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例如文综第38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说出中国_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应该怎样发挥领导作用。考生必须把课本上关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执政理念与材料中党的_、_和十对于文化发展的意见有机结合。第二问让考生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必须把课本上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与材料中的“股份制改革、市场化营销、新节目不断推出、演员收入大幅增长”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方可取得高分。现在高考中完全脱离材料的空洞的纯知识点表述几乎没有,课本基本知识点是骨架,现实材料是血肉,二者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和活力。

启示三: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的解答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知识依据。有些题在解答时考生只能从生活实践的经验层面去思考。

例如文综第39题第三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该题立足于课本知识点设问,但是解答时却不局限于课本,还要回归于社会生活。参考答案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对方发表的权利;避免言语过激,行为粗鲁等。在这个地方答案要点是一种生活经验的体现,运用的是生活化的语言。

启示四:强化基础概念是取得高分的坚强支撑点。基础知识没有吃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低,错误的选项就排除不了。

例如文综第16题。考生只要清楚公民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不是随便可以扩大和缩小,而依法行政的主体必须是政府,就可以轻易选出正确答案C。

又如文综第18题。考生如果清楚我国公民监督权中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可以判断题中公民对政协人员的建议并不是监督权的体现,从而马上排除③。

启示五:答题要做到规范化。学生在答题规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对答案语言进行要点划分,一答就是一大片。殊不知高考阅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考生的答案不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话,就有可能使阅卷老师以为考生没有答这个知识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答案不完整。考生一定要在力求准确的前提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表述答案要点。一旦有要点被遗漏,丢分是必然的。

例如文综第38题第二问,考生必须从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和分配制度对生产的反作用(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去论述方可得高分,而这两个知识点又分布在经济生活的不同章节,这就需要考生有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 第38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研讨会综述

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综述

36册《_史》出版引学界关注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检视及评鉴

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梳理及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对亚非拉援助研究综述——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黑非洲的援助为例

庄学研究的新向度——《庄子的生存哲学》评介

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客观要求——2010年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讨会综述

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

近20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朝鲜战争研究新进展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研究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始话语——《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评介

《王国维全集》在浙江首发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学术报告综述

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近期出版

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

“北朝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新时期国内_执政思想研究简况及展望

“四清”运动研究综述

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

新版《巴金全集》有望5年内出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北省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论析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2009年将陆续面世

沙特阿拉伯石油繁荣的原因浅析(1970—1982)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特征及其构建

《建国以来文稿》推出前三册

关于近代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述评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_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评石川祯浩近著《中国_成立史》

视域融合深度犁耕——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综述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与大国形象塑造

试析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

韩国新村运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论纲: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唐长孺先生《<木兰诗>补正》读后感

基于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我国的QFII制度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影印出版

隆化鸽子洞元代放支官俸文书考释

多元共生态势下的广西青年诗群——广西第二届青年诗会综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透视

培养接班人思想研究综述

地方秘密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兼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研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化学材料类综述论文范文大全(推荐3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