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精选3篇)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精选3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精选3篇)

微信扫码分享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策略

引言

体育课题研究关系着体育教师探究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提高。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展方式还不够科学,研究过程也不够完善,而相关的理论研究指导也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小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体育课题研究有效开展的方式方法。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选题方式有局限。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容选择不合适以及选题过大、过空两个方面。在体育选题过程中,由于每位体育教师的思考角度、探索目标和擅长方向的不同,再加上可供参考的课题也有限,如果从参考题目中进行课题选择,就会出现不适合自己的问题。而通常新课程改革中给出的参考题目一般是指参考的范围,如果直接引用作为课题来研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而空的问题。其次,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不够重视。现阶段,部分中小学对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工作还比较少,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课题研究,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很难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最后,由于我国相关研究的缺乏,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不足,学校对体育课程不重视等因素的影响,还时常出现研究成果呈现方式不够专业,相关的成果研究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1]。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课题研究常态化

课题研究常态化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效果的根本要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把课题研究常态化,才能取得实效。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起自身的研究意识,把研究立足于实践之中,选题以体育教学为基础,把研究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相关实验内容的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课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其次,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教育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教科研的关系,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可以只专注于课题研究,而影响到体育教学工作,应当注意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最后,课题研究要常态化,还需要体育教师在课题组的研究例会中加强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方法研究以及成果分享,并做好分析和总结。

(二)课题研究专业化

课题研究专业化是体育课堂研究成果展示的必然要求。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也可以避免课题结题或课题成果出现偏差。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内容通常是实践性的,所反映的问题更多的是实践中的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方法。而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要具有专业性,这样才能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做到课题研究专业化呢?首先,体育教师在进行不同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所选取的方法要符合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通常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对比实验、个案分析、观察访问、文献资料等。其次,要注意理论的专业性。体育教师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反复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归纳,再通过相关问题的演绎、类比和实证等,进行思维和逻辑的拓展,从而提高结论的专业性[2]。

(三)课题研究学术化

课题研究学术化是提升中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动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体育教师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课题的解读,寻找课堂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研究的专业性。特别是在课题研究之前,要对课题进行思想、理论及展开步骤的全方位思考,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寻找课题研究的学术理论支撑,为研究内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最后,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时,还要注意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进行具有专业特点的学科论文的撰写。例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通过论文撰写,提高自身的心得体会,促进新观点、新材料的生成,从而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与写作技巧,提升课题研究的效果。此外,在阶段性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相关学术论文的对比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从而优化课题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团队化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小学;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74-03

中小学教师身处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课堂中与学生、教学活动保持着最紧密的接触,处于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位置。尽管他们都十分关注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但由于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总结与反思,或者自身缺乏研究素质,导致他们忽视了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无法形成规律性的、有价值的认识,并最终从实践中提炼出规律和原理。因而,植根于课堂教学来探究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内涵

关于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内涵,虽然当前有各种不同的陈述,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都将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视为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理解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内涵,必须立足于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特性的充分认识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科学定位。首先,中小学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课堂教学是其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如下基本特性: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主阵地在课堂;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方法上应以行动研究为主;内容上侧重于教育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在成果形式上应赋予著作、研究报告以外的其他成果形态如教学案例、教学课例、教学手记及自制的教学标本、挂图等以一定的地位。一句话,“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是其基本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必须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1]的基本理念。

基于此,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师是指善于在课堂中提炼研究课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观察、反思,并在课堂研究中探索和改进实践的实质性措施,进而得以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共同特点是把课堂看成是研究的主阵地,把课堂上的问题看成是研究课题,把课堂教学行为看成是研究本身,把自身的专业成长看成是研究的成果。而这也成了他们区别于专业研究者的最重要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令人忧虑。有研究者[2]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严重缺失”;也有研究者[3]呼吁,“教育科研也要治‘乱’”;研究者曾君[4]提出,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着各种“浮躁现象”;还有研究者[5]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观念上尚存在着认识误区;等等。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没有找准科研的关注点。

教师的关注点,其实就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和落脚点。只有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来自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入手,才能使研究成为教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找准关注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开展研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与反思。这样的教育科研,少了一些“泡沫”,却多了一些实在。否则,即便从事研究也大多流于形式,要么是经验性的汇报,要么是一味地效仿专业研究者对教育理论进行探讨。此类研究成果由于没有基于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省察、反思与改进,因而对他们提高自身实践的作用甚微。

其二,没有处理好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师是一种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教师的个人魅力来自于自身的积累。教师的学习是反思学习,它是批判性的、实践性的,不是单单靠理论知识的指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兼备情境知识和专业判断才能成事,它追求卓越和创造。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悟与总结,并将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的个人知识,转识成智,才会具有实效性,才能解决课堂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经验型教师重模仿而轻创新,重积累而轻发展,因而其多数只能成为机械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学究。当前,我国中小学中这样的经验型教师还为数不少,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既不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也不重视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不能自觉为自己的实践活动寻求一种理性的基础。

其三,部分教师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不够正确。

部分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他们所谓的“研究”只是为“研究”而“研究”,而非“课堂教研共长”;他们研究的目的不是“服务教学”,而是为了“服务自我”;他们科研的终点是“发表”或获奖,漠视对成果的运用。有人曾形象地将此类成果喻为“公鸡成果”。

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这种“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偏向,他们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缺乏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关注,没有真正对“教学”进行研究,缺乏将研究成果进行实践转化进而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四,自身研究素质的缺乏,导致部分教师不能敏锐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效地对其加以研究。

研究素质主要包括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两个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研究素质欠缺。除了平时不注重自身的学习、积累外,不可否认,学历上的限制也是阻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高层次学历的培养,很多拥有本专科文凭的教师,也往往是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取得的,职前没有个人化的大学经历。这也大大弱化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敏感性,有时即使开展研究工作,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

三、植根于课堂教学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其一,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

教师在学校中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每个成功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以教学为基础,是教学的浓缩与升华;教学以科研为指导,可进一步拓展教学思路,使教学方法更现代化和更臻艺术化,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是处于最佳研究位置的最佳研究者,由他们来研究改进自己专业的工作是最适宜的。无数实践已表明,教师只有以教育科研作为抓手,寻找自我发展的切入点和长久的内驱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其二,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转型提出了需要。

传统教师观认为,教师只是具有经验而不具备知识建构的个体。现代社会要求我们的教师能自觉为自己的实践活动寻求一种理性的基础,并主动向“教师即研究者”、“反思型实践者”的现代角色转型,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专业的持续成长。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做到“教与研并重”,才能意识到教师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职业;才能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以个人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以反思为策略的对知识的自我解构、不断重构和丰富的过程;才能使“实践―辛苦型”、“经验―积累型”等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方式向靠智慧取胜、靠科学取胜的工作方式转变。真正优秀的教师都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其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是研究课,教师是研究者”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将自己置于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各种问题,特别是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教学反思要改变教师的关注点,使其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及表现,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理性认识的提炼和升华。

四、植根于课堂教学的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策略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现实表明,只有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性特点,围绕个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才能使课堂教学情景成为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现实土壤,才能使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为有价值的高质量的研究,才能实现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其一,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为实践特别是课堂实践而作的研究,课堂研究无疑是中小学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先进教育观的形成,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自我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成为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追求意识和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型教师。因此,树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教研觉悟”,增强科研意识,驱动自身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才可能将教育科学的巨大能动性和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具备了鲜明的教育科学理性的观点,坚定地在科学理性的点拨下,才能走上追求成功教师的征途并逐步进入成功教师的境界,领略到登高望远的博襟。而教师一旦积极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传统理论和现实问题,长此以往,自然会养成科研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也会渐渐脱离“匠”气,从而获得教学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的底气、灵气和大气。

(2)正确把握教师的科研定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问题要源于具体的课堂实践,源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必须让我们的“课堂研究”带有一定的“科研定向”――让它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带来的客观作用必须能改进教学活动方式,使整个活动过程更加科学;必须让学生的学识素养有所提高,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必须让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3)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中小学教师虽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研究平台,因为他们在课堂中与学生、教学活动保持着最紧密的接触。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没有积极加以利用。因此,他们应该学会及时发现、捕捉、积累各种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展开研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当事者和实际承担者,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要及时关注、发现、研究课堂中的真实教学情境,及时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他们完全能成为教育科研队伍中活跃的一员。

(4)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的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与其日常教学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不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之外的,不是在另外的时间与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6]。所以,要提高研究过程的质量,必须让问题来源于课堂实践,为实践而研究,强化对教学过程中诸如课堂提问、课堂讲解点评、课堂研讨、课堂危机处理等环节的研究。唯有这样的课堂研究,才是契合中小学教师的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才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二,重视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课堂教学与研究智慧。

(1)倡导关注教师个人体验与意义感受的教学叙事。“学校中结合实践的教育科研只有着力关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活动、感受、体验与诉求,才能彰显其活力而呈现多样丰富的教育意义”[7]。当前,备受推崇的教育叙事研究恰恰契合了“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的要求。“所叙之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8]。因此,教育叙事,尤其是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叙事是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本身,在理解和分享中领悟我们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并成为学校科研的一种重要方式。“叙事不仅仅是记录与叙述故事,更在于一种不断反思自身教育生活与实践的专业精神,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交往、追问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追问在叙事研究看来,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以及提供意义诠释的过程”[7]。因此,它特别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进而促进其专业成长。不过,中小学教师的个人体验和意义感受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

(2)开展旨在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由教师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研究正是这样一种直接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所研究的问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发生的,研究的目的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事实上,一些颇有实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与教师个人的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紧密相连的问题的解决。如北师大深圳南山附属学校通过“反思、案例、课题”的三步行动方案,有效地引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旨在以实践改进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十分贴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质和工作实际,它使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有助于达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的目的。行动研究应该成为教师在专业生活场景中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

[1]曲天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2-05-17(4).

[2]丁念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4.

[3]张真弼.教育科研也要治“乱”[N].中国教育报,2002-02-03(1).

[4]曾君.试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浮躁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 (11):61-63.

[5]吴义昌.行动研究与教师科研“四论”问题的解决[J].教育科学研究,2002(7):60-62.

[6]闵钟.论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J].教育评论.2001(5):12-14.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 第3篇

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它是指在物理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结果”。通常,一个好的物理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通常,物理教学中的课题研究的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申报立项,实施研究,中期检查,形成成果,成果鉴定,成果推广。

1 新课程推进中为什么要开展物理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需要把物理新课程中日常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转化为课题。一般需要从成功的物理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题。即所谓:自下而上,就是关注身边、关注校本,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客观上说,课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十分强的教学实践活动,一线物理教师想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它对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与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那么,又为什么物理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线物理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呢?从实践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了适应物理新课程实施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要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搞教育科研使许多成为名师过程的最大受益者。实践表明: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科研能使教师更“聪明”,科研能使教师更专业,科研能使教学更有质量。②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物理新课程推进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物理教师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③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④有助于形成科研指导教学的意识。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物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其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身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⑤可以改变个人教学状况和个人的职业处境。做课题研究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的品位,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效,让教师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列有一席之地,在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赢得一定的“专业自尊”。

2 新课程中物理课题研究的实践性特征

新课程推进中,课题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适合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教师个体在教育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状态下,积极地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发展中的难点为根本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实现教育科研通俗化,科研内容个性化、研究者普及化。课题研究需要突出实践性、指导性,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从课题的实践角度看,一般物理学科中开展的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针对性强。由于物理教师所教科目年段不同,年龄不同,专业水平不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需要也不同,他们更需要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对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直接有用,能够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需要演示实验支持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问题的检验,因此,实验教学的优化就可以作为每一位物理教师的自主课题选题领域之一。

灵活性高。物理教学中的课题研究是教师自主选择的,课题负责人是教师个体,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课题进度快慢,研究深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策略,包括制定方案与随时修订方案,均由教师个人自主灵活掌握。比如:新课程实施后,物理教师特别注重科学探究研究,发现众多探究方式中,实验探究最适合物理学科,而且落实起来也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程度,物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实际水平,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确立《挖掘生活用品丰富实验课程资源作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切入口小。课题研究不能泛化,应突出“小”、“专”、“短”。“小”,就是切口宜小。“专”,就是研究内容上专一、研究对象唯一、方法的单一。研究要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这样比较容易驾驭,从局部具体,微观考察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问题具体化,研究结果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短”,即周期短。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需要研究了就开始研究,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并且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马上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运用。

反思性实。物理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对所从事的实践工作进行长期探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现阶段得到一部分经验,下阶段找到一个规律,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实践需求,不断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实践进行持续评价和反思,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即刻应用到物理教学实践中。这样,物理教师个体长期关注着某一个领域,坚持反思,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可能在这个领域中获得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小学课题的研究内容范文(精选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