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科类论文范文(优选12篇)

文科类论文范文(优选12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文科类论文范文(优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1篇

摘要:以我国1999~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较多,纯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较少,选题创新性不够,出现选题重复和与运动实践脱节的现象;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体的相对较少;论文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相对较多,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及学校体育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和。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2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3篇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4篇

我国的生活方式研究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很长时期中生活方式研究并没有进入学术视野,就是在日常话语中使用频率也不高,甚至被意识形态贬义化。改革开放路线确定后生活方式问题立刻被提出来。当时的生活方式研究提出者赋予这一概念以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如提出生活方式概念“能较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强调生活方式问题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些问题”,等等。生活方式研究的提出曾引起强烈反响,以至在上个世纪差不多整个80年代生活方式都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站在今天回首20多年前,我们确实感到生活方式问题的提出反映了那时人们在经受之后强烈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在焕发人们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启蒙方面,生活方式研究的提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启始阶段更加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翻番”,生活方式的问题除了仍然被赋予某种意识形态功能外,主要被纳入了实现经济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范围。90年代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还没能相应配套地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在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发挥着支配性的影响,表现在生活方式领域则出现了同生活方式研究提出时期不一样的新问题和走势。如今改革开放走过了25个年头,这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趋势复杂的巨大变化。只有在今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之后,我们才能更深切感受到研究生活方式的重大价值和解决好生活方式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

首先,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表现出明显的跨越性质。在经济上我国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推进信息化,在社会领域我们遇到的问题比传统工业化要复杂得多。我国目前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虽然仍较低,但在短短20多年中却以浓缩、强化、变异的形式再现了发达国家在200多年从现代化的启动、成长直至“后现代”发展大周期所经历的许多社会问题、社会断裂、社会困惑,其中包括生活方式问题。在我国(特别是在城市),人们在分享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进步红利的同时,也开始有了“富裕不等于幸福”的体验,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失衡”社会问题,这就同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在同物质生活水平相关层面上谈论生活方式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生活方式失衡、追寻幸福的问题提到了日程。

其次,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千美元,达到1090美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入了注重质量、追求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阶段。我国提出的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体现了这一点。_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适时重大调整。我们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是贯彻新发展观,生活方式都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并发挥不可替代的理论功能。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全球化及全球社会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变革的大趋势。一些学者指出,在当今时代首先在发达国家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变化是重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最大化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并且把解决个人和集体“如何生活”的问题提升为主要的政治问题,即“生活政治”的高度,而全球化的实质则被表述为“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论述表明,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变革中生活方式的地位在提升,生活方式概念的涵义在扩展。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全球化的建构方向,这就为我们揭示生活方式的内涵和当代意义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根据。

如果说无论从中国或全球的视角看生活方式问题都将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那么目前的生活方式研究和理论地位却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要求。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中,生活方式大体上是作为社会分层、亚文化构成和民族性等等的描述性概念而出现的,“是用于解释别的概念的,而不是一个被解释的概念”,因而处于边缘地位;而在我国长期居支配地位的“马克思学”(指后人对马克思的研究)中,生活方式理论不是被误读就是被遗忘。在学术领域,生活方式大体上是作为一个层次较低,主要限定在衣、食、住、行、乐等日常生活狭小领域的概念加以使用的,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论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生活方式研究课题时不具备今天这样实践对生活方式研究迫切需要及需要重新审视生活方式理论定位的条件,因此有再提生活方式研究的必要。

本文着眼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需要,在发掘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理论资源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生活方式的涵义及理论定位,揭示生活方式研究的当代意义,并对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提出看法。

二、“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原点

从现时展的理论需要出发,在所有的近现代学术资源中,对构建生活方式理论体系最有价值的仍然是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的一些理论思想。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却为在阐释马克思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时所忽略,今天我们需要为挖掘这些理论资源,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以回答当今时代的问题。

在马克思、_的著作中包含着不少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思想。比如,把生活方式作为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描述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以及揭示阶级阶层、城乡差别和个人生活特点的概念工具等等,对于这些我们在此不做讨论。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是如何在社会结构形态层面阐释生活方式的地位及与生产方式的关系的。

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大类划分。马克思十分强调生产力、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变革的革命性作用。针对一项具体的技术发明,他曾写道:“近年来,任何一种机械发明都不象‘珍妮’纺纱机和精梳纺纱机的创造,在生产方式上,并且归根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引起那样大的改变”,“‘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作用时他指出:“当18世纪的农民和手工工场工人被吸引到大工业中以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他还指出,正是资本的力量,在“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在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中起到了“伟大的文明作用”。强调物质生产对生活方式变革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思想。

但是,当人们在引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论论点时,常常忽略了马克思理论观点的另一重要方面,即马克思在强调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时所讲的是,生产方式是“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是“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是“生活的生产”。这就是说,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很重要,但它又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生产活动是为“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而同生活活动相比又具有“工具”、“手段”的性质。

其实,马克思在创建历史唯物论时,是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同时提出来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这样的表述:“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马克思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生产方式是生产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具有手段的性质,而生活则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二是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定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以往人们对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好理解:生产方式历来被视为龙头老大,怎么也能归结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呢?但只要回顾一下人类的形成与发展史就不难理解了。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其他高级动物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这就是都有遗传记忆编码系统,靠遗传记忆编码系统,动物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类的存在离不开这种生物性。人类形成伊始同动物并没有更大区别,但人类在自然演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比自然遗传编码系统更为复杂的生命再生系统,这就是文化系统,建立起了“有文化”的社会生存方式即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为了生活首先要劳动和从事生产活动,并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传授、积累和发展知识与技能,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活动得以运行,就要建立组织,形成规范,并要从事精神生活活动等等,从而使人类自身和生活逐渐具有了高度的复杂性和生成性。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和社会史就是一部体现人的生成的生活史、生活方式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生活方式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把握社会的基本方式,“生活世界”是更为本原的东西。因此,只要回顾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史,我们对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定的生活方式”的论断也就可以理解了。

马克思上面的论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上给以生活方式以很高的理论定位,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人的生成方式和人自身的需要满足与实现方式,因而我们才说生活方式是把握社会和人自身的基本方式。当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实现程度是不同的。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在阐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社会理论时,在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恰恰丢掉了“生活的生产”、“为了生活的生产”、“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这样一些基本命题,其结果是历史唯物主义成了“见物不见人”、“遗忘生活”的发展观,并在实践上造成了一系列偏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要“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原点。我们还认为,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但要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样的重要范畴,还要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重要范畴,即把生活方式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也需指出的是,马克思自己对所提出的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思想阐述得也不够,对此_在晚年曾提到这一点,认为马克思和他自己的著作“都有同样的过错”,即最初他们的理论工作“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方面,而忽视了和没有来得及对其他方面加以论述,但马克思从来没有像“后来者”那样把经济的作用强调到“唯一”的不适当地步。

同生活方式理论思想相关的,还有一个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三阶段说”值得我们研究。马克思从人的生存状态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相继演进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未来以“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基础的三大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变迁的理论是以人的主体生存状态及自由度作为划分标准的。但是人的主体生存状态同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因为生活方式就是人自身的实现形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我在1988年曾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系的视角概括了人类社会形态三阶段的宏观变迁的脉络。即:自然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生产和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区分开来,并以生产方式“吞没”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在工业时代,生产和生活分离,生活方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取得的巨大进步;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时代,生产和生活将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归于一体化,即如果说第一阶段体现的是生产吞没生活、生产就是生活的话,那么到了新的第三个阶段将体现为生活方式涵盖生产方式,生活就是生产,生产也成生活的内容。这种情况即使在今天也不完全是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已遥见曙光。在发达国家,人们的休闲时间正在超过工作时间,工作和休闲的界线正在模糊化,生活时间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而成为“生产”时间,重视生活质量、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导社会价值观。面向未来全球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们“一定的生活方式”的论断,将日益放射出真理的光茫。

三、现代化与生活方式的建构功能

从以上对马克思理论的再解读中发掘出了生活方式最有价值的本源意义。当然,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成和需要现实方式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体现为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情感、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等等的具体的统一,我们研究生活方式就要具体和现实地把握这种丰富性和全面性。但如前所述,迄今以往对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局限在衣、食、住、行、乐等“日常生活”层面进行,这有其必然的和合理的方面。首先是因为人的生活方式总要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活动得以展现;其次是因为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活动虽然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但仍局限在相对狭小的生活空间,体现为对人的需要实现形式的局限性。当然也与以往的社会理论没有给生活方式以应有地位的因素有关。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居于统治地位的科学理性(严格地说是工具理性)世界观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科学体系,在为人们的生活世界提供理性基础的同时也了生活世界,因而包括西方经典社会学在内的传统社会科学体系,不可能成为把握生活世界的完整科学,也不会给生活方式以应有的理论地位。但是到了今天的全球文明转型时代和面对着我国所致力于的新型现代化来说,生活方式的这种作为描述性、附属性狭小概念的理论地位就远远不够了。从实践需要推动理论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生活方式完成自我理论建构,回归其本源意义;同时能满足时代需要的生活方式涵义又将对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发挥重要的建构功能。

在上述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的双向建构关系中,中心环节是现代化实践对理论需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界定一下中国现代化特有的性质和内涵。同西方社会传统现代化相比,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背景下所进行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不是以实现传统工业文明为目标,而是要完成“双重社会转型”,是具有跨越发展性质的“新型现代化”。“新型现代化”不但在经济发展上超越传统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转型,而且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层面也将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转型,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依据中国现代化新型、综合发展的性质,我国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_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可以认为,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还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都反映了我国社会跨越发展的性质,都需要建立新的全面发展的机制。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展示的不是单纯经济学概念,而是体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概念和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概念。归结起来,“全面小康”不但要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而且也要实现“生活幸福”的价值目标。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看,传统现代化时期社会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最大化,而进入“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后核心社会目标演化为追求生活质量和人的幸福最大化,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变。我国把“民富国强”和“生活幸福”同时作为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本身就是对传统现代化的超越。

其次,按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三阶段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市场文明时代即共产主义时代的特征,而传统工业和市场文明所确立的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即人虽然在法权上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但却处于“物支配人”的关系之中,生活方式也必然以经济学为模式,服从于利润最大化。其结果是整个社会在获得物质巨大增长的同时,人却付出了痛苦代价。我国虽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但在当代确立以人为本价值体系的全球文明总趋势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目标,正是新型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传统工业化追求的是“量”的扩张,生产最大化和消费最大化是以资源无限可利用为假说前提的,其发展不但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而且也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后现展观强调生态保护,强调发展的可持续和全面协调性。我国提出的“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坚持做到“五个统筹”,则体现了“生活的生产”的全面性和协调可持续性,同样体现了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跨越发展性质。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就是坚持新发展观。如果把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新发展观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可以说“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那么,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做到人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呢?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又是怎样的呢?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生活方式的概念。

从“生活的生产”视角看,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就是对人的“生活”供给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我们不能把“社会生产”仅仅理解为物质生产,它应该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文化的等等的全面生产和供给。全面的生产供给即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链接两者的中介环节就是“生活方式的全面性”。如同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为生活方式是人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动力学体现为社会条件的规定性和主体价值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正是通过生活方式的中介环节实现人的需要满足的全面性,从而生成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生活方式的全面性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链接起来,其中构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整个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这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在新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相互联系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两个目标;社会的全面发展应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发生转化关系,其必不可缺的中介环节就是生活方式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生活方式通过主客体的互动把“生活的生产”和主体全面而丰富需求的满足即“人的生产”结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样的人的生成又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

因此,面向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理论的局限和误区,提升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要扩大生活方式的边界,使之从主要是表述日常生活的低层次概念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框架性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所涵盖的领域将逐步扩大。比如,随着知识将成为核心生产力,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将模糊化,劳动活动将生活方式化;终身学习也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随着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政治参与也将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面向人类未来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程度是以生活方式涵盖领域的扩大和层次提升为标志的。我们可以借用吉登斯的话来说,中国未来现代化过程就是“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四、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走向:通向“生活何以可能”之学

最后,我们再简要说一下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升对社会学学科建构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像上述那样从本源的意义上把生活方式视为一个框架性概念,并且认为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充分显现其理论功能的话,那么它必然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学的重建主要是在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典社会学学科形成于传统工业化发展时代,其理论框架是按着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世界观建立起来的,并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领域的问题,这种学科化使对社会的研究成为科学,但其研究也把人的生活世界抽象化、客观化、外在化了。对此当代学者多有指出和进行理论批判。比如,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就指出,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模式基本上借用了上个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模式。这种模式是机械论式的,同时也是决定论式的。因为它是按照一种直线性的因果关系,研究对孤立的对象产生影响的规律和规则。……这样的审视从社会学的领域排除了一切设想事件参与者、主体、责任、自由的可能性”,在这样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学“专业化所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对社会、对人和生活的思想贫乏之极”。还有的西方学者对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世界观基础进行了批判。比如胡塞尔指出,“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都受到实证科学的规定”,但因此却使“极为重要的问题被轻描淡写地抹去了”,这种研究只关注事实,却不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生活意义。他还指出,由于人们的全部思考已经习惯于以理念世界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出发点,真实的生活世界却被掩盖了。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发生着向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主张用人的生活说明人,解释社会,并对社会理论中的科学主义、本质主义、功能主义和机械论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在方法论上也有所创新。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5篇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到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用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三、科研实践中技巧汇总——详见下文

1、如何为申报基金奠定基础?

2)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要把学习成绩弄好了,只要发表几篇论文足以毕业了,“我行我素”不一定会影响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围的巨大压力;但进入社会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埋头苦干,可能很难快速地实现你的终极目标。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断地学会适应环境;对人的成功来说,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双重发展。

3)结合以上几点,打好基础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与你本专业同仁的交流,如通过你以前的老板、同学或现在的同事、领导等等,通过交流,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甚至是前沿领域,同时也可让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资助你)。当然,选择考博或出外进修可能更加方便与牛人的交流,可以考虑。

2、如何顺利开展长期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1)长期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旦实验成功,受益很大,发表文章也颇受欢迎;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为何开展长期实验?首先,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离不开长期实验的开展,如肿瘤、高血压、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学说验证等。其次,许多新化学品的慢性毒性评价需要开展长期实验,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评价等。最后,急性毒性实验仅仅代表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该化学品的其它毒性。

3)要顺利开展长期实验,必须做到:首先,研究设计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质控、实验指标的确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难题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多请教相关熟悉专家和老师,让他们传授经验和教训,同时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合理安排、动物和试剂的预先订购、实验过程的盲法进行、定期对前面实验的总结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等也要准备。最后,慢性实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贵,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其它生化实验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处理收集的材料先进行实验,当方法成熟之后,再对珍贵的慢性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观察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反应,尽量避免实验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灵活应对实验中的不良意外发生。

3、如何为课题组开辟新方向?

1)尽管我年资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阶段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变:肝脏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神经发育毒性研究。前两个方向分别均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好几篇中文论著,每一次的更换方向,我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精华。所以,我还是有许多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

2)研究生为导师开辟新方向的难点所在:导师本人可能也对这个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对科学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实验时间较短(一般1-3年)、许多新的实验平台需要建立、对本方向的研究动态尚需要时间来不断学习等等。

3)研究生想为课题组顺利开辟新方向,必须做到:首先,大量阅读与新方向相关的中外文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点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实验平台,由易到难、由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先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验证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设计前和实验期间要多与该领域的专家、老师、同学请教,同时经常与导师探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许过来人的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少走许多弯路。另外,开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发表1-几篇论文垫底,以防影响顺利毕业。因为开辟新方向是有风险的,倒不是一定失败,而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说一定在短时间能发表论文。

4、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实例:本人几年前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窍不通,完全从0开始,更不要谈有创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学习的全过程,让我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谛。例如,几年前我给大学生上课,只能是理论加理论,学生很乏味,但我尽力了,学生也可谅解。现在给学生上课,我经常结合科研实践,大谈专业前沿知识,能全程把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当然,更主要我也发表几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让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再学习。

2)我从过去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到现在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学说的进一步验证、纳米毒理学、组学研究、毒物的兴奋效应、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总结几点如下:自我上进的心、多与自己导师和其他有影响的老师交流学习、多参加国内/国际大会进行交流、大量阅读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外文文献、定期阅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们中许多文章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内容的导向)等。

3)宏观上,一味重视研究基础,那无科研基础、但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者永无出头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学校的老师的早期标书及其后来标书的申请过程,第一份标书他一点基础没有,但标书很好,评审专家给了他小额资助,正因为这一资助,后来他连续获得两项面上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发表几十篇SCI论文。若开始扼杀了他的第一份标书,我想他后来很难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础。我认为每个人的研究基础都是从0开始的,而不是像海归或大老板那样有基础。国人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医学奖?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础,扼杀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

5、如何提高实验技能?

1)勤动手。这一点刚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好适应,因为本科生实验多是老师准备好,学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阶段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动手。研究生阶段有许多方法值得学习,如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的试剂配制、动物的选择和染毒处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这些都离不开不断地动手锻炼。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创建一流学科,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_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2007年两个一级(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我院发展历程中,历届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都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而重点学科则是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这里汇集了华东地区各高校的精英,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级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基地、增强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都有所作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发明四等奖1项。1988年起无线电工程系不断扩大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每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数居全校之首。这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研究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我

院不仅在全校和全省确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且在全国同领域中也享有了较高声誉。

二、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的教师、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水平。我院对长期侧重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让其以教学为主;而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的教师,则要求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还要有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的能力,使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来教育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又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院管致中、何振亚、谢嘉奎等知名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著书立说,编写的教材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全国统编教材。我院独创的系统实验平台课,多次在全国教改会议上介绍经验并获奖。_年在全国首届各学科50个教改特等奖评比中,获全国电子学科中唯一的一项教改特等奖,此后又多次获全国教学改革一、二等奖。2001年我院二年级本科生戴戈同学独立研制的便携式“多功能示波器”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2005年研究生二年级的戴戈再次以“掌上智能示波器”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比中获奖一次,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7次,获优秀硕士论文奖9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施行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2002年招收本科生人数与研究生人数已经持平。当前教学观念更新的重点是要求教授、博导亲自授课,编写新教材,同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院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2005年科研经费达7000多万元。研制出以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的基站系统、高速集成电路、精确制导技术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DMA与3G基带处理、ASIC与RF芯片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与中试基地将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应用基础研究支撑,以江大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和南京东大宽带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力量和现有产品成果为核心,联合省内外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建成移动通信芯片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转化与示范工程基地,为提高我国通信领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防实力做出了贡献。为了瞄准国际通信发展的趋势,我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取得新进展。并适时启动了面向2010年的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国家863重大项目FuTURE计划,以及相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三、以抓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无论是科技竞争,还是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创建出一流的学科、研究出一流的成果。我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努力创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做到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创建人吴伯修教授,热心培养程时昕教授,程时昕教授又主动让年轻的尤肖虎教授脱颖而出,使他36岁就担起全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总体组组长的重任。何振亚教授精心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后,留在系里工作的就有20多位。全系已形成了一个青年学者群体,目前三、四十岁的青年教师占全系教师的80%,已完成了新老教师的交替工作。

全院四个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可谓人才济济,战将如云。目前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工程院、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全国各学科专家组成员、15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人选。

院党政领导坚持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增进活力和战斗力,努力争取校友和企业来院设立奖教金,连续4年,200多名教师每人均获1000~5000元不等的奖教金,从而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了使师生热爱我们的集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学科带头人也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王志功教授从德国回来后,使本来发展较弱的电路与系统学科马上兴旺起来。在他的影响下,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出了一批国际高水平的成果。

四、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要求的重心上移,对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高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呈不断增长之势。

为适应这种趋势,我院发挥教学、科研和实验条件的优势,扩大了硕士、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今年招收了270名硕士、70名博士生,考虑到师资等资源有限的情况,适当控制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对他们“精雕细刻”,将其培养成精品,使之成为研究生的后备军。今年招260名本科生,生源质量较好,成绩均在630分以上。目前,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1∶1,较早成为研究型系科。

近两年,我院每年有70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其中80%是国家纵向项目,课题经费基本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项目等,因此研究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起点高,同时研究生能从中直接了解到国内外高科技的信息和国际科技前沿发展的动向。我院给研究生确定的指标是,毕业时不仅要有三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还要有具体科研项目实物的验收。在高起点、高要求的培养方式下,研究生还没毕业,就被兄弟院校和高科技公司盯上了。毕业生不是在兄弟院校电子信息学院(系)担任领导,就是在高科技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有的毕业生一去就能救活一个企业。因此,只有确立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创新高质量人才,为快速发展的社会服务。

五、坚持学科交叉与企业联合办学求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中,单靠个人小作坊式的研究试验是出不了高尖端成果的,因此,国内外出现了跨学科合作、跨高校与研究所、与企业优势互补的联合发展的模式。我们不能满足于每年出点小成果,完成十几万的科研项目,而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科。这就要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着力于学科前沿的纵深开拓,使之成为重点学科领域的核心力量。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这不仅能在选题上面向市场,同时也能获得经济的支援。企业优势在于了解市场、有资金投入、有生产和营销手段,而高校则有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优势,因而争取多方的强强联合就可以为高校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院目前已与研究所、企业、地方政府建立了八个联合研究中心,像东大——台湾华邦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五年投资1500万元,资助王志功等教授开展集成电路的设计。华为公司也在我院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全院从横向获得科研经费每年1000多万元。

为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我院于1998年进行了优化重组,将十几个教研组合并成四大学科,构建学科大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组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经过四年的努力,各学科的特色已经形成,三个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这便是得益于学科战略结构的调整。

我院以通信学科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为重点,又与微波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合作,进行合理分工、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促进了科技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充分利用,提高了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技术发展的能力。我院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新增了“信息安全”学科,现在5个学科相互渗透、自成体系,较好地完成了各个科技攻关项目。因此,除了与社会的横向联合外,加强院(系)内的学科横向联合也很重要。

六、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高等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产力,积极架设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桥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方面能拓展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对大学而言是其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在访问我校时,发表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演说,他认为当前大学教育已经全球化、国际化,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走研究型大学发展之路,而研究型大学具备全球影响力就必须培养四个特色,即企业精神、国际伙伴、国际影响和学术竞争力,企业精神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

建设研究型大学,通过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结合,教学科研源源不断地为产业提供人才、成果,产业将成果二次开发迅速推向市场,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为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再提出新的课题。这样不仅教师的收入大大提高,稳定了师资队伍,又可以源源不断地研究出新的成果,形成合乎内在联系的良性循环,从而成为新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我们抓住机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 本科生;唐诗;论文;选题;写作

近些年来,全国多数高校积极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综合性高校纷纷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理工科还有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以期在相当学历和职称教师的指导下,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如何检验学生的项目实施情况,各学校的要求大同小异,总体来说,在相关学术期刊则是各高校共用的重要的指标。

如何提高中文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具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出去,就成为本专业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结合自身的体会,针对指导本科生进行唐诗研究论文的写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这项教育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也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一、指导学生细读唐人的诗歌

以杜甫的诗歌为例,我们让学生从图书馆借到《全唐诗》,从中查看有关杜甫的诗歌,从整体上了解杜甫的创作情况。为了解决杜甫诗歌中字词和用典的问题,我们推荐学生读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要求他们看着注释,先把诗歌的意思弄懂。然后选择了杜甫的《望岳》《饮中八仙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春望》《羌村三首》《北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月夜忆舍弟》《蜀相》《春夜喜雨》《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旅夜书怀》《秋兴八首》《阁夜》《登高》《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江南逢李龟年》等五十余首杜诗名作,细细研读,以求了然于心、深入理解。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作阅读笔记,写读诗心得和鉴赏文字。

二、要求学生在熟读唐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古人云:“读书贵有疑。”《论语・为政》篇也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都是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做完第一步的工作之后,或者在读诗的同时,就要启发学生思考,从个体的阅读体验出发,多问个为什么,从而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杜甫的诗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词?杜甫为什么喜欢用“红”“白”“黄”“绿”“蓝”“黑”“青”等词?在这些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哪一个?李白的诗用了多少颜色词?他们二人用这些颜色词有何不同?这与当时的绘画有无关联?他们二人又与王维在诗中用这些颜色词有何不同?有了问题,才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

三、指导学生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8篇

我国学者对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一些研究,如研究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性、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如何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和答辩环节的控制P1,但没有从用人单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和学生多角度调查分析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和原因,提出的对策措施缺乏全面系统性和针对性。国外高校对于本科生和应用型硕士没有论文写作要求。我国高校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需要从源头、过程和结果控制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2.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

为了了解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成因,本课题分别对用人单位、学校本科教学管理人员、论文指导老师和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

全部被调查人员中,认为一般,认为较好,认为差。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作用的看法

被调査用人单位人员中,认为可反映本科生专业水平,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锻炼机会。被调查学生中,认为可检验所学专业知识,认为可训练和提高写作能力。

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被调查用人单位人员中,认为缺乏逻辑性和分析问题不深刻,认为抄袭现象严重,认为文字表达能力一般,认为很差。80%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是重结果、过程管理不到位。被调查指导教师认为是缺乏自己的观点()、抄袭现象严重()和缺乏数据和图表()。认为是学生不重视,认为是学生写作训练太少,认为是资料数据搜集不充分。被调查学生中,引用比例超过20%,其中,引用比例30%-50%的占。表示写作能力不足;表示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示难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表示外文资料难查。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改进建议

被调查用人单位人员建议选题联系实践和平时多练。被调查教学管理人员中,80%认为需加磕搐导环节;70%认为应对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实施全过程监控;70%认为应抽查查重,30%认为应普查。被调查指导教师中,认为需增设写作课程;认为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应由教务处和专业教师制定;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成绩的权重;认为要建立科学的指导教师奖惩政策。被调查学生中,认为有问题就要请教导师;的认为应给本科生更多科研实践机会。

3.提高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修改培养计划,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权重,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二是加大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力度,激励学生写好毕业论文;三是严格答辩资格审核,对于不认真完成的不合格毕业论文不允许进人答辩环节。

增加写作学习和练习环节

一是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写作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二是鼓励学生根据专业课程内容撰写学术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三是学校给本科生设置自主创新基金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和完成,激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指标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除了论文最终成果的质量,还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应采用百分制,由指导教师评分(40%)、评阅教师评分(10%)和答辩小组对答辩成绩评分(50%)三部分分数加权平均得到。评价指标应包括选题(符合专业目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文献阅读与综述(文献阅读充分,材料详实,列举的研究成果是最新的,与选题相关度高,具有权威性;引用规范;综述得当)、观点(有创新点或自己独特的见解)、科研能力(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计算无误)、逻辑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点突出,逻辑性强)、工作量(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写作水平(文理通顺,语言准确,无错别字)、答辩情况(陈述流利,回答问题正确)。

制定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和奖惩政策

应建立指导教师工作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政策,适当增加指导论文的折算工作量,约束和激励教师投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4.结论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9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纵能力的验收。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检验高校本科教育任务落实情况的指标。随着知识共享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的出现,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存在着剽窃抄袭等问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开题时间滞后

目前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为第七学期后期到第八学期,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刚好涉及到考研和就业的准备关键期,导致了学生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准备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选题草草,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意义,以至于当后期着手对论文写作的时候,给定完成论文时间的不足迫使本科生将对课题的研究与对论文的撰写同时进行,这导致了课题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校本科生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时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对专业方向进行初步解读。到第三学年,学校又开设了部分专业课,这些课程已经使本科生具备初步选题的能力,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却在第七学期即将结束时或者第八学期,所以本科生一般在开题前一个月才着手进行毕设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这使得学生缺少对与课题相关文献的阅读准备工作,导致了学生对选题的盲目进行,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本科毕业论文真正完成的时间期限较短,而学院各专业在开题之后只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对于有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有时不免对本科生论文撰写的监督工作有些疏忽,再者部分本科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仅仅在答辩的前几天才进行论文的研究,时间仓促,资料不足,这些问题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而剽窃和拼接他人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论文验收形式过于单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学术型论文,而多数同学对于学术的研究兴趣不大,所以说如果勉强对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话,就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高校应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论文模型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写好应用型论文。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制定了对毕业论文审查的相关管理规范,但是论文的审查工作较为繁杂,繁重的审查工作必然导致审查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答辩过程的形式化,而对论文的管理标准也只停留在字数、格式以及查阅文献量等制式化水平。验收形式的单一性和管理制式化也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本科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参加本科生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发现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还停留在已有理论和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达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据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老师需要的实验数据来立题和选题,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的角度出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各不相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较高;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就较低,而人文类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90%多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这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真正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办法

(一)加强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要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累积和认真的研究态度。对此,建议学校应在保证正常课程的开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及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二)修改教学计划,开题提前

为了让同学有充足时间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和写作,应提前进行开题。在本科生大三阶段,也即是在初步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时间上连贯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与考研就业准备关键期的直接冲突。时间上的充裕能很好的保证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整进行,进而论文质量得以保障。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无论是从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都是势在必行的。本科生在整个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处于基础阶段,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导师能够站在一定专业高度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并且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本科生顺利地完成论文,而且还能保证论文质量。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课题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年纪一般为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过度时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作为一个成年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及调节能力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者,传统的辅导员制使得一个辅导员负责数百的学生,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不能时刻关注每个同学的情绪变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期间,本科生由于论文压力更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衍生出更多、更大地问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科生导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同学调整情绪,间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

(四)论文验收标准多元化、健全验收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不应将学术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应该鼓励应用型论文的写作,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论文写作结束后,参考指导教书评语,评审人首先进行评阅,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答辩委员依照公正严谨的态度对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首次答辩不通过的同学再另行组织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五)搭建毕业论文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是否完成实验的评判标准进行改革,将以前学生只须完成固定的步骤就能得到一定的结果转变为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不要求结果一致,最后再由导师点评,从而完成整个试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科学态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自主寻找多种解决方式,通过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训练可以解决本科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能体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高校衡量自己教学任务落实的标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校方和学生无疑是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3).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3]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10篇

一、学术现状

目前,在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伴随着对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本科生、研究生也参与到这场学术洪流之中。大学生做课题、_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质量水平却越来越低,学术泛滥问题凸显。有人认为可以调动大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而有人却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浮夸(数量多但价值含量低),是对学术研究严肃性的不尊重。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全国各高等院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规范学术风气。

二、研究内容

首先,对“价值对比”中的“价值”二字进行界定。“价值”不仅仅是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还包括学术论文的质量,更包括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动机。其次,通过对学术政策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关学术论文方面的政策,认真分析、思考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做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结论。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讲师和教授的调查,了解当前教师对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和期望值,为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性资料。通过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时下关于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价值性争论的焦点,进而探讨两者的价值性对比。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和出发点,并了解本科生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本科生的价值。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的调查,了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和出发点,并了解研究生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研究生的价值。了解学术论文的国内状况,并对比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结合有关方面的调查,形成规范大学生学术风气的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教师访谈的总结,得出三类人群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看法。

1、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对比

本科生中大部分人(超过37%)发表过一到三篇论文,只是接触过一门论文写作指导课,短短的几个课时难以掌握论文的要领和精华之处;本科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比率竟然高达55%。相比之下,研究生虽然的比例高,但是毕竟研究生人少,其总量远远没有本科生多。因此,单从数量上看,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研究生。

2、 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对比

由上可知,本科生的数量超过研究生,但从质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本科生发表的论文绝对部分都是三级刊物(该比率高达98%)。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二级刊物上(比率也达到了61%),但已经有很多研究生发表过一级及以上的刊物。通过调查,大部分人不知道学术论文的抄袭是怎么回事。因此,从论文质量上看,研究生论文价值性更大些。(具体统计结果见表6)

3、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动机对比

大部分本科生的目的就是单纯地加能力分(超过67%)或者便于今后找工作(占到了21%);但是学术研究类的文章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学术研究(仅仅占到10%多一点)。相比之下,研究生对于加能力分的举措显得不是那么重视(只有10%)。本来就是做研究之用,因此出于功利性的动机来写文章必定会对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有影响。(具体统计结果见表7)

4、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本科生对于的态度还是持弊大于利(占到调查人数的42%);而认为利大于弊的本科生也有30%,说明本科生的态度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而研究生相对来讲对于态度较为明确,超过60%的人认为利大于弊,而只有13%的人认为弊大于利,因此,研究生期间,几乎所有人都会,而且他们的态度也较为明确。

四、反思与对策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

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困境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训练和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抄袭现象严重、同质化现象普遍、写作不规范、选题陈旧、立意不清、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广泛地调研和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学经验,总结出造成毕业论文工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三下至大四毕业的三个学期开展,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正是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复习考研的高峰期。大多数学生由于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用于找工作和复习备考,因此客观上造成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去顾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2)许多高校鲜有专门针对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以及指导学生写作专业论文的课程。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素养的培训和练习,从而缺乏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3)学生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初次接触大多始于大三下学期的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彼此间在还不够深入、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论文选题和撰写环节,缺乏了必要的磨合和适应环节,也为后期指导过程中教师无法高效并因材施教地给学生提供论文写作指导埋下隐患。

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和毕业论文现状的不近人意两者间日渐彰显的矛盾张力凸显了当前急需改进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紧迫性。本文倡导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至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当中,让本科生导师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期为解决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的教学困境、提高论文指导成效和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寻找出路。

二、本科生导师制与英专毕业论文指导研究概述

三、本科生导师介入下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探究

1.模式设计和内容。本科生导师制作p为辅导员和专业课任课教师工作的延伸和拓展,重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挖掘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本科生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导师通过跟踪式的指导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密切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极大关怀。将本科生导师制融入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让本科生导师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使得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成为本科生导师四年导师生涯中的一个自然终结环节,对提高论文指导成效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实施环节里,我们拟通过本科生导师介入式的英专毕业论文指导实践达到如下教学目标:(1)唤醒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其论文写作的主观能动性;(2)根据学生特长、知识面和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论文选题和自身职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分步骤、有侧重的教学实践,加深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和提高论文的总体质量;(4)通过个性化指导,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性、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2.模式的教学价值。现有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因教学和实践时间过短、学生对科学研究认知不足、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间了解不够等诸多弊病的影响,存在优质论文“难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等问题。上述本科生导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的应用模式可为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提供实践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导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提早体验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增强其对学术研究的认知并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争取更多的实践时间;(2)导师和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保障了导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论文指导的针对性;(3)导师采用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和其今后职业发展相结合,可增强其创业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4)导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因材施教,可在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同时,加强其学术规范性,提高其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进一步概括即为,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毕业论文的撰写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思路,这是缓解当前毕业论文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学术意识不强、论文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等教学瓶颈问题的一剂良药。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兼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可优化师资配置,在保证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的同时,还能因材施教地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及他们的创新和思辨能力。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将其应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毕业论文教学研究还处于尝试和建构阶段,亟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和完善。笔者也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的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多元研究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数据,对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综合性研究,推动本领域实践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晖,孙永君.高校英语专业导师制模式构建与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155-157.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68-70.

[3]穆凤英.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138-142.

[4]_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5]王秋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对策研究[J].外语教育,2002,(2):332-337.

文科类论文范文 第12篇

大学生是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在大学校园中不仅需要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更需要大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尝试,才能在毕业后迅速得适应社会需求,投入到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来。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在阅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科学得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结撰成文,是一个常用的科研锻炼方式。本文就文科大学生进行论文研究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能够给予诸多学子些许启示和帮助。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很多,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各种方法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需要互相结合使用。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难免会在研究中“误入歧途”。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基本的逻辑方法

人们的理性思维有共通性,做任何研究,总离不开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和方法,它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科学研究更加符合实际。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突出出来,即把复杂事物的整体分为若干简单的要素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把握其本质规律,须将其暂时分解开来,对各个要素进行研究,找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其基本特征,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属于整体的组成部分或组成方面分离出来,就像人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个别动作等等。分析也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属于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同性分离出来。例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把音乐的个别旋律分出来等都属于分析的方法。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者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把具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例如:把把各个情节连成完整的故事;把各种线条色彩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综合是把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外部形态相结合,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从思维事物的内部本质出发,去认识事物的外部表现及其整体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彼此孤立地存在,但又是彼此联系着不可分割的一组思维方法。如果只着眼于对事物的部分分析,会出现以偏慨全、以点概面的错误做法,从而割裂事物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没有对事物的个别和部分的准确分析,综合又无从谈起,没有依据。

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性在于分析是从整体开始的(最初的综合),分析(对它部分、方面、特征、过程的分解)又是达到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进而对整体认识得更深入和充分(再次的综合)。

归纳和演绎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两种基本方法,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科类论文范文(优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