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杂文写作范文(通用10篇)

杂文写作范文(通用1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杂文写作范文(通用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杂文写作范文 第1篇

大家好,最近工作比较忙,《白色爱情》已经连载到第六期了,接下来还会有五到七期会和大家见面的,不过速度会有点慢哦,请大家耐心等待。

(一)【原创】精选留言

文/史瑞莲

每个人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从读者的留言中精选了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

读者留言内容:【活着只是生命的延伸,生命的意义在于她的宽度和厚度而非长度。黯淡的长夜远不如流星划过的那一瞬间精彩……】

我不知道给我留言的这个读者是谁,只知道他每次读完我的文章,都会给我留言,他说的对,活着确实是生命的延续,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白色爱情》中的主人公涛来说,活着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同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于阿莲和涛来说,也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

涛和莲的爱情故事还未结束,请大家耐心等待。

(二)【原创】“着调”or“不着调”

文/史瑞莲

前几天,我和许久未见的一个同学聊天,她说:史瑞莲,你现在有些不着调了。”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又说:“很多时候说话太直接了,总是说实话,现在大多数人不喜欢听。还有你不管想什么或者是做什么,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你干着和法律有关的工作,一般人无法接受你的想法和观点,而且有些事情你太认真了,让人觉得没有必要。这三四年里,你又搞艺术创作和自由写作,我发现你越来越和我们不一样了,在我印象中,你在学生时期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了,也没有那么多想法,就是个普通人。现在的你不管从办事风格,或者对一些事情的想法,都让常人无法理解。”

杂文写作范文 第2篇

记得以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读到那个著名的一口痰和一群人的片段时,一种被震惊的使我咧嘴大笑,自此我的心目中便有了这种文体的典范和标准。

世界在作家们眼里是一具庞大而沉重的躯体,小说家们围着这具躯体奔跑,为的是捕捉这巨人的眼神、描述它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甚至对巨人的梦境也孜孜不倦地作出各自的揣度和叙述,小说家们把世界神化了,而一些伟大的杂文作家的出现,则打乱了世界与文字的关系。

这些破除了迷信的人把眼前的世界当做一个病人,他们是真正勇敢而大胆的人,他们皱着眉头用自制的听诊器在这里听一下,在那里听一下,听出了这巨人体内的病灶在溃烂、细菌在繁衍,他们就将一些标志着疾病的旗帜准确地插在它的躯体上。

自此,我们就读到了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背离的文字,反优美、反感伤、反叹息、反小题大做、反蜻蜓点水、反隔靴搔痒,我们在此领教了文字的战斗的品格,一种犀利的要拿世界开刀的文字精神。

作家如我,多年来睁大眼睛观察着世界这个巨人,观察它的眼神,但有时候它睡着了,没有眼神,我坐在它的口腔附近,能听见它的鼻息并能闻到隐隐的口臭。

作家如我,有时候企图为世界诊病,也准备了一把手术刀,一些标识疾病的旗帜,在这巨人的身边忙碌,但我发现我无法翻动它巨大而沉重的躯体,我无从下手,当我的手试探着从巨人的腋下通过时,我感受到巨人真正的重量。感受到它的体温像高炉溶液一样使你有灼痛的感觉,我感到恐惧,我发出了胆怯的被伤害了的惊叫。

作家如我,在世界这个巨人身边一筹莫展,而手中精心准备的那些五颜六色的旗帜受不了主人的犹豫和无能,做出背叛的决定,它们一改初衷,改换成了节日彩旗,发出一种类似欢迎的嘈杂声,使我的处境更加荒诞,使我的恐惧更加深刻。

作家如我。最后用一种不确定的声音指出世界患了牙周炎。听者说,我早就知道了,几乎人人都有牙周炎。我觉得颜面扫地,我俯身倾听世界内脏的声音,听到了一些罗音,我知道世界的肺部也许受到了感染。

我想把这个发现告诉别人,但听众也背叛了我,他们不辞而别,我终于发现我是白忙一场,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不管是谁有点罗音也没什么,就医学常识来说有点罗音不碍大事,我想我在忙些什么屁事啊。世界在睡觉我为什么不睡,于是我怀着虚无的激情躺在这巨人的脑袋边,一起呼呼大睡。

杂文写作范文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四则杂文的语言特色,了解杂文的一般特点。

(二)了解马南的杂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三)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风。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四则杂文的结构各是怎样的?

分析:

(1)《不要秘诀的秘诀》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从街上流行小册子说起,告诫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是非常错误的。

第一层(2~4段)引用明代学者关梦祥为自己定的一份“学规”,着重阐明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工夫”的态度。

第二层(5~10段)引用南宋学者陈善《们虱新话》中介绍他读书的“出入法”的经验,着重阐明要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

第三层(11段)引用《庄子・天道篇》的记载,主张“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

第三部分(12段)回扣题目,.总结全文,不要那种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的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秘诀”,而代之以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以之为科学基础的科学读书经验,就是不要“秘诀”的“秘诀”,根本的“秘诀”。

(2)《欢迎杂家》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欢迎“杂家”。

1段:提出“广”与“专”的关系问题。

2段:认定“广”是“专”的基础。

3段:提出鄙视“杂家”的错误所在。

4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5~7段)用“随便举例”的方法为“杂家”正名。

5段:古人对“杂家”的划分不合理。

6段:今人应科学分类,赋予“杂家”新义。

7段:旧时代的知名的学者,程度不同地都可以说是杂家。

第三部分:(8段)提出非议杂家将给工作带来危害。

(3)《不求甚解》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段)提出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是不对的。

第二部分(2~4段)正面阐明陶潜的本意,说明对“不求甚解”一语不要断章取义,而要对引文全面辩证地去理解,抓住该引语的两层真意才可掌握实质。

第三部分(5~6段)进一步提出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4)《学问不可穿凿》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说明立论背景,提出“学问之道是穿凿附会不得”的论题。

第二部分(5~11段)提出中心论点:“什么是正确的治学态度呢?……答案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着重说明学问“穿凿附会”之“不可”。

第三部分(12~13段)论证中心论点,说明“实事求是”之“必须”。

第四部分(14段)总收全文说明两种态度“决没有丝毫共通之处”。

(二)《杂文四则》的四篇文章是围绕什么中心,从哪些方面来论述问题的?

杂文写作范文 第4篇

说起标点符号在中国的推广使用,这里还有一段历史。

当时,陈望道是在中国推广标点符号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5月,用文言文写了《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在《学艺》杂志第3卷上。接着,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就响应了陈望道的号召,在该期《新青年》杂志上,除了全部用白话文外,还采用了新式的标点符号。不久,陈望道又写了《新式标点的用法》,发表于1919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1至5号上。

1919年11月29日,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等人向当时的政府提出一份《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的建议。

1920年2月,当时的教育部以第53号训令的形式通令全国采用、推广标点符号。

鲁迅对使用新式标点号符号的倡议不仅热烈拥护,而且在写作中积极地加以使用。对于推广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艰难历程,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曾写道:“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推广和使用标点符号的真实情况。

当时,有些新文学作家在使用省略号时,往往任意延伸,有的作家写一个省略号竟长达大半页之多,好像有什么神秘似的,对于此种怪现象,鲁迅在《“……”“”论补》一文中写道:“在洋书上,普通用六点,吝啬的却只用三点,然而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同化之际,就渐渐的长起来,九点,十二点,以至几十点。有一种大作家,则简直至少点上三四行,以见其中的奥义,无穷无尽,实在不可以言语形容。”

有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翻译一本书,他事先得知,这个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和空格的稿费,于是,鲁迅就干脆把已完成的译稿从头到尾一下子连接起来,不让稿纸上有一个空格,既不分章节、段落,也不加标点符号。

杂文写作范文 第5篇

结婚了,我有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依靠,有了我对今后生活的向往。小妹依旧没有去处,只能跟着我一起来到了婆家,准确的说,不是婆家,是婆婆以前住过的家,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婆婆的家。

我重新从县城回到大山深处,我的家,还可以看到一弯清亮的清江水,这里的山更高,更大,更闭塞。两眼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大山,一直延伸的天的那一边,不过山是碧绿碧绿,山高,云雾萦绕,是出产茶叶的好地方。从山下到山腰,无处不在的茶树,满载着山里人的对明天的期望。

我从一个工人,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农民,原来我是种植水稻的农民,现在又成了一个茶山的主人。依旧是养猪喂鸡,现在不用再下田插秧割稻,现在是除草摘茶。

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我已经成为了母亲,我已经延续了老一辈的梦想,虽然我的父亲母亲不能看见他的外孙,我想,他们在天的那一边,一定会看见我们,看见他们的孙子,他们会那么欣慰,我期待着他们的祝福,我的心顿时酸疼起来,眼睛被泪水充满,泪水慢慢地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老公抱着自己女儿,久久地看着,他跟她说话,可是她听不懂,一双大眼睛呆呆地看着爸爸,可能女儿这时候会想,爸爸为什么那么高兴,为什么爸爸眼里一样含满了眼泪,他眼泪没有流下来,始终在眼眶了晃动着,爷爷奶奶你们睁开眼睛看一眼吧,只要看上一眼就可以,这就是你们的孙子,这就是你们的希望。

女儿要喝奶,我们要吃饭,老公又继续出门打工。现在的小妹就是十年前的我,十年前我做的一切,她重新拾起来。

日子过得真快,女儿会跑了,女儿上学了,女儿的学习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也不会输给大部分人。我没有读过几天书,不能让我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我们全家离开了心爱的茶园,我们来到了长江边上,一个山里人做梦都想来的地方。女儿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初中学习不错,高中竟然考上二类靠前的学校,市二中。

在这里我们又有了自己的家,不过这不是真正意义的自己家,我们是寄居在别人的家里,是一个当地农民的家,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会拥有一套正真属于我的房子,我自己的家,我以后的安身之地。我不想回到大山里的家,我们在这里奋斗了那么多年,我们应该属于这个城市,我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杂文写作范文 第6篇

失败者?成功者?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失败和成功,但是,我们却常常为成功而喜悦,为失败而气馁,我们害怕的是失败,是别人的目光中的同情,嘲笑,怕是别人的笑柄,怕别人用看弱者的目光看自己。

但是我们就应将失败化为我们向成功前进的动力,带着失败向成功大步向前走,我们常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常常在嘴边念叨,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用这句话让自己走向成功呢?人生会遭遇失败的挫折,一次次的挫折让我们更有经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句话所有人都明白,但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吗,失败与失败者是两码事。

失败的本质是动力,失败会为我们打开通往成功的道路,我们最就应做到的,就是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失败。

再来谈谈成功,成功是人人所向往的,都期望自己是成功者,可你没有努力,成功会站在你的面前让你去拿吗?成功需要过程,需要经过努力和多次的失败,“天才但是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者,我们要学会努力,有目的的努力,我们努力一点,成功就离我们近一点,慢慢的,成功就会站在你的面前等着你。成功也需要我们勇敢去尝试,这天的一小步,就是明天的一大步。成功不需要等待,机会是争取来的,不是等待来的,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机会,要成功就不就应有后悔世上没有后悔药,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要就要自己努力让别人羡慕自己的成功。什么成功者,就只是凭努力和经验换来的。

失败者?成功者?成功要失败做动力,失败和成功,都是人生重要的财富。

杂文写作范文 第7篇

关键词:鲁迅 杂文 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库。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往往不够全面,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见,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辨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世人所欣羡时,鲁迅却写道:“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_,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当钱起的“曲终人不见”被人们认为“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表现的是永恒”,推此一联为诗美的极致时,鲁迅却说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全诗分析,是不好证成“醇朴”或“静穆”的。该诗为应诗而作,自然无法在考卷上大发牢骚。但如再读钱起的《下第题长安舍》,“一落第,在客栈的墙壁上题起诗来,他就不免有些愤愤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世时,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鲁迅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但鲁迅仍承认刘的为人,“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纵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差异弄得“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激动的。”

可见,鲁迅先生后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待事物全面分析,一分而二,区别对待。

总之,我们要按照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性进行赏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能够相互印证其艺术性。

参考文献 《伪自由书前记》。

2、《灯下漫笔》。

杂文写作范文 第8篇

用力的活着

“用力多者收功远”历来如此,古有明训。现代也有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这个“用力多者”——尽全力,致完美,空成改!这说的就是,不论什么事情都应当尽全力去做。

事实上也是这样,学习尽全力了,到极致了,就出现了古今的状元。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了,便出现的大城工匠。寒梅香自苦寒来,没有超人的付出,哪得超人的成绩?流传千古的诗句,这是古代诗人的用力:杜牧“苦心为诗,唯求高约有”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天的中国,每一期的感动中国,都看得热泪盈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火海救人英雄王锋,江西奉新泥洋小学教师支月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梁益建。。。。正是这些在各行各业的“用力多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力的活着,才成让中国这天在全世界的位置不可撼动。

常常听到有一些年轻人谈论自己的工作时,说工作是坐班制,在办公室好无聊,再找份兼职吧,坐着就能赚公司的钱,兼职又多一份薪。这种典型的不负责有心态,在此刻的小公司里太多了大把大把的抓。一旦工作上有实质的工作了,那一天就手忙肢乱,叹声叹气,怨声四起。仿佛工作上有了实质的工作了,就超出了他的工资范围了,老板就活该请他来公司坐着拿钱的。尤在小城市里,有点小钱的人,都不愿意受气,动则就埋怨老板,埋怨工作,再者就炒掉老板,自己创业。所以,在中国有个现象,就是越小的城市,创业的人越多,小企业就越多:一个人的公司,二个人的公司。。。

那些说坐班很无聊的人,也就应反省一下自己——只要老板不分配这天的工作,他就完全没有工作可做。凡事都是别人推一下他做一下,还美名其曰:我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啦!羡慕别人的高薪厚职,却不愿意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些人最可怕了,他们把工作当做作业一样,老师布置的完成就行,没布置的根本不愿意多花那么一点点的精力去思考。所以,只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的人,一向只能领取底薪;而愿意为公司思考怎样获得更多社会认可,提高更大市场占比的人,往往最后会成为公司的股东。

只看到人吃肉,不看到人挨打。自己创业也是一件好事,但不管自己创业还是打工,都要尽全力去做。只想着有不受气又赚钱的生计,却没有做好承受千辛万苦的准备。也有一些小老板,一个月收入小有万把块钱,那N瑟得跟啥一样的。

人但凡要成功,就要经受得起岁月的洗礼,想简单工作,那就要学会知足常乐。想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那就要比一般的人更努力的去工作,心灵也要更强大,不被困难打趴。成功者,背后在付出多少汗水,艰辛和牺牲。

不是所的有的人都能做到世界第一,全国第一。但是,我们能够尽量的做到自己的第一。把上班时用来追剧的时间用来思考工作做好,把整片整片用来玩游戏的时间用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把去剧情评论里跟别人对怂的时间用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比什么都好。最不见得那么在剧情评论里说自己哭了一夜或者自己气得一夜睡不着的人,除了把他自己的无知与完全不能对自己感觉负职责公诸于世之外,都不明白他想表达些什么。自己的人生真的就这么无所事事了吗?毫不吝啬的花那么多的时间为一个虚构的故事去大喜大悲,大哭大闹?

电影《肖早克的救赎》里,瑞德的一句著名的台词:“只有两种选取——要么拼命的去活,要么拼命的去死”。此刻我们没有面临着蒙冤入狱要逃狱的人生,但这种认真的态度是能够延伸和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的。一个家庭主妇,本着创造家人的幸福用心经营自己的家,她便不会有被迫放弃工作伺候家人的负面感觉。一个员工本着与公司共同进退的心思去经营自己的工作,他便会得到工作的回报,公司的回报,社会的回报,而非仅仅是工资那么简单。

还有一本书很好值得大家去用心和阅读,顾俊的《你的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我们都就应努力的活着,用力的活着,不留余力的做好自己,做好手头的工作,不论打工还是创业。不为别人,只为自己坦然的人生。

杂文写作范文 第9篇

论文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现代传媒中各种评论文体的出现和影响,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的结合可谓影响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鲁迅先生创作后期,他倾注了大部分心血于杂文创作中,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与他的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同样也是他的杂文。从其生前直到现当代,对他的杂文的肯定与赞赏、否定与嘲讽就从未停止过。尽管一些文学评论家或读过鲁迅先生杂文的读者曾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就连他本人也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事实却是难以回避的,即鲁迅先生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先生的杂文在现当代仍是中国社会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它的每一次最新发表,仍能给读者一个针对当前现实而写的感觉。读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和发现,可谓常读常新。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可以发现它在现当代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他的杂文对现代传播中各种评论性文体的出现和影响,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以及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结合可谓影响至深。

l 鲁迅杂文对现代传播的意义

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人们说起杂文,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总要联想到“五四”时期的《新青年》《语丝》《莽原》《京报副刊》《晨报剐刊》,以及20世纪 3O年代的《萌芽》《太自》《申报 ·自由谈》等,这决不是偶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杂文是富于现代性的文体;或者说,它是现代作家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它所处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鲁迅正是通过杂文这种形式,由地深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接纳、反映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审美的评价与判断,并及时得到生活的回响与社会的反馈。随着现代传媒对人的现代生活的日益深刻的影响,杂文也就更加触及和深入到现代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作用与价值是其他非报刊文体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杂文与“现在时”的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杂文“魁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对此,鲁迅先生非常自信,他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儿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鲁迅曾经“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这种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斟的‘人史” 。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 中团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弓”,更是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有人甚至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要了解创造这国情的中国人;而要了解中国人 ,莫过于细心阅读鲁迅杂文这一历史文献。

2 鲁迅杂文对自由创作的意义

3 鲁迅杂文富有创造力的语言运用

与其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尤拘且极富创造力的。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鲁迅是那样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旬、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荚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敛。同时,鲁迅杂文的语青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讲青对思想的束缚,用以达到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映、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在鲁迅杂文中,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示深刻,例如:“有理的压迫”“豪语的折扣”“跪着的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等。

有时他又随意乱用词语,例如,女士们“勒令脚尖”“小起来”,用“一只黑柱子”将脚跟支起,叫它“离开地球”:这是“大词小用”;君子远离庖厨而大嚼,“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皮,‘万物皆备于我矣’了”:这是“庄词谐用”;“雄兵解甲而密斯托枪,是富于戏剧性的”:这是中(英语)、文(言)、白(话)词语对用;“商人……遇有不合自意的,便一气呵成屎橛,而世界上蛆虫也委实太多”:这是“雅俗杂用”;“诗人”坐在“金的坦克车”上“凯旋”,“教育家”在“酒杯问”“谋害”学生,“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老鼠“飘忽”地走着,那态度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这都是有意的词语配合不当;“好像失去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永远‘国’下去一样”:以名词作动词用,这自然是“明知故犯”;“日‘唉’乎于予蔑问之。

何也?噫嘻吗呢为之障也”,“这确是一条熹微翠朴的硬汉!王九妈妈的凌曾小提囊,杜鹃叫道‘行不得也哥哥’儿。嗡然‘哀哈’之蓝缕的蒺藜,劣马样儿。这口风一滑溜,凡有绯刚的评论都要逼得翘辫儿了”:这更是一种“戏仿”,将对语言的偏颇推于极端。

所有这一切,又非事先的精心设计,而是笔到之处,自然流出;待写到兴会淋漓时,就更是无拘无忌地将诸多不相谐的语言顺手拈米,为“我”所用。请看“即使连国都不见了,也何必大惊小怪呢,君不闻迦勒低与马其顿乎?——外国也有的!”(《外国也有》)“今年,我竟发现了公理之所在了,……北京巾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道:公理战胜么?——Yes,就是这个”(《公理之所在》)“原来‘中国第一流作家’……不过是要给人……‘破颜一笑’,… …那么,我也来‘破颜一笑’吧——哈!”(《奇怪(三)》)。这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人们所看到 的是他对现存秩序(社会、文化的秩序,思维逻辑的 秩序,以及语言的秩序)的大不敬与随意戏弄,以及明知戴着镣铐,仍渴望着自由地思想与自由地表达的挣扎。鲁迅的杂文,正是集中体现了始终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鲁迅的叛逆性与异质性。

4 鲁迅杂文对习惯思维的挑战

鲁迅杂文的思维方式也足非规范化的,他常遨游在常规思维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采取全新的思路。例如,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著名的学术随笔里,当谈到嵇康、阮籍,学术史、思想史上“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这个几乎已成定论的问题时,但鲁迅却依据当时人们所谓的“崇奉礼教”,其实就是借以自利,进而提出了另一种独到的心理分析:真正信奉礼教的老实人对此“不平之极,无计可施,继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于是得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结论:嵇、阮之毁坏礼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潜意识里)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大杀革命党人,有人著文大加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_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事关重大的结论:“中国革命的闹成这模样,并不是因为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鲁迅杂文的这些分析、论断,常对读者的习惯性思维构成一种挑战,但细加体味,却不能不承认其内在的深刻性与说服力。由于鲁迅的杂文往往具有某种实验性与先锋式,读者对鲁迅杂文的接受,必有一个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以至由衷叹服的过程。

鲁迅的杂文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或想象力。人们最感惊异的是,鲁迅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物联结在一起:他总是在“行”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这在鲁迅杂文里,几乎是俯拾皆是,从而构成了鲁迅杂文的基本联想或想象模式。例如,文人雅士的小品文“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与“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小品文的危机》);“批评家”砍杀杂文的立论与孔雀翘尾巴露出的屁眼(《商贾的批评》);失势的党国元老与宫女泄欲余下的“药渣”(《新药》);文坛高士的“归隐”与官场俗子的“瞰饭之道”(《隐士》);庄严的“现代史”与骗人的“变戏法”(《现代史》)等。在鲁迅联想的两端,一端是高贵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经鲁迅妙笔牵连,就达到了“神圣”(之人、之物)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这其实揭示了更大的真实,被嘲弄者(也即自命的“高贵者”)越是不齿于此,越是仿佛被迫慑其魂一般,摆脱不掉。

鲁迅联想力或想象力对习惯思维挑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历史(过去)”与“现实(现在)”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他一再谈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要预知令夫人日后的风姿,也只要看丈母”,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驰,独与我们中国无关”尽管在理性层面,鲁迅和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信奉着历史进化论,但他直接感受(感觉)到的他的心理与情感体验到的,真正刻骨铭心的,却是这老巾国时间的停滞,历史的循环与过去的重来。正是这历史的鬼魂与现实的活人的“循环叠合”才构成了鲁迅杂文的另一个基本的联想或想象模式。所以,在鲁迅的杂文中,历史上杀革命党人的袁世凯与现实中屠戮革命青年的_之间,魏晋时代爱礼教而反礼教的嵇、阮与_清党后避而不谈_的_的真正信徒之间,引起种种联想是十分自然的。而当鲁迅在打着“新艺术”的旗号的北京大学学生中看到了“旧道德”的重现时,他便找到了最好的杂文题材。后来,在他的笔下,不断地出现:“新式青年与桐城谬种 ’或 ‘选学妖孽’的喽罗”(《重三感旧》),“提倡白话”的战士与“念出古字来嘲笑后进青年”的教授(《“感旧”以后(下)》),“洋服青年”“拜佛”这一类的意象重叠。如果说前一类“把彼此不相干的事情牵连在一起”的联想给人以荒诞之感 ,那么,这类“新与旧、历史与现实重合”的联想,就让人感到绝望。这与人们所喜好的种种乐观主义的豪言相比,自然显得不合时宜,也是一种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信念规范的“怪”。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 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鲁 迅.鲁迅全集(第 6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鲁 迅.鲁迅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杂文写作范文 第10篇

好好说话,是一种修养

朋友里总有一些这样貌的人,不能好好说话,一开口,就能咔擦一下直接把天给聊死。估且不论情商高下,好好说话总是不会错的,何必N瑟着自己的那点小聪明,非要大家都下不了台。

前段时间,公司里亲来了个小妹,大学刚毕业,意气风发的。总监为她介绍直属上司陈姐:经验老道,你要多向她请教学习!小姑娘热情的挽起陈姐的手撒娇:陈姐,你那么大年龄了,都跟我妈一个年龄的,你要多教教我阿,我就叫你陈阿姨吧!部门里一片难堪,连总监都一下子呆掉了,接不上话。陈姐年龄大是不错,是小妹妈妈辈的人不错。但,何必说破。整个公司的人都称呼陈姐,这是一种善意,一种尊重,一种细心的呵护,呵护一种女性不愿意老去的小留意愿。如花似玉抵但是似水年花,哪个女子愿意年华老去,还要被当面说破?这小姑娘倒好,一上来就直戳别人悲哀事,非得用一句称呼天天来提醒别人年龄大了。你以后不会老去吗?这一下子,就把天聊死了。之后他们部门的同事也不见得喜欢她,因为她每次开口跟人说话,总要加个前缀:“你们大人”。总把自己当个未成年的小孩子,而把别人当成大人。毕竟是来上班的,不必要每一天来公司里撒娇。

朋友圈里有个姑娘34岁,未嫁,有时言语间在点落寞,但她从不愿意将就,必须要找个志同道合的人,才愿意。圈里又有一个好事者,每次上来聚会,就要冲着她来一句“怎样还不嫁阿?都那么老了,过几年你同学都当奶奶啦!到时你的孩子都能够跟别人的孙子玩一块去啦!”完了还自得其乐的笑,认为她的笑话说得不错。也不顾别人的脸色为难,心理难受。

我办公室里有美女一枚,尤其钟爱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裙。一天,穿了件一字肩的长裙,透着清秀的肩膀,翩翩然的来上班了。她对面的女同事给她说“你的裙子好美阿,但是你别怪我太直,你胸小,不适宜阿。。。”所有男同事偷偷的瞄,偷偷的笑。

家长群里,已婚的女人都喜欢聊吃的,常常分享一些家庭美食。一天晚上一位四川妈妈晒水煮鱼,大家都赶忙取经阿。从鱼的种类到辣椒的分量,讨论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结果一女神级妈妈冲了出来,说“我老公可疼我了,从来不让我做饭的呢!”之后晒出一双不沾阳春水的纤纤十指。一时间,群里鸦雀无声,再没有人接茬。

这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啦?一些无谓的玩笑和无知的炫耀,伤人于无形而不自知。其实真的能够不屑与大家交流,能够不屑于跟风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去润饰言语,能够做不到让别人开心,但,可不能够学习着三思而后语,说话前思考一下别人的感受。如果做不到高情商,那至少能够做到不刺人。好好说话,从来都是一种人生必备的修养。

如果必须要固守个性,不愿意好好说话,那就怨不得别人自动屏蔽掉你。毕竟,跟一个不同层次的人聊天,很累且浪费自己的时间,我们更愿意跟志同道合的人好好说话,好好聊天,相互鼓励,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伴前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杂文写作范文(通用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