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12
微信扫码分享
教材针对性不强
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测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测量学是采集和获取地球空间定位数据,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库的一门测绘类课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关测绘综合实习的教材都倾向于测绘类专业,没有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材,且教学大纲和内容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测绘综合实习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弥补与扩张,强调其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对地观测体系、遥感、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密切结合,更好地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测绘实践实验课时数偏少
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新方法、新仪器都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增加,从而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测绘实习课时内只能掌握基本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的实战操作而对全站仪等先进电子测量仪器仅限于认识层面,造成许多学生不会操作全站仪。需增加测绘综合实习课时以便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了解全站仪并熟练应用全站仪进行角度、高差等测量。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成效,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老师和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平台等在测绘实践课程中的作用,积极与南方测绘、南通测绘院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建立测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以达到资源共享。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同时在参观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测绘实例展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测绘综合实习采取了相对自由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引入了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开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主要是布置相关任务,介绍测绘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讲解工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具体的测绘工作由实习小组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为了避免团队中个别学生的滥竽充数现象,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测量仪器并熟练了解各项技术标准,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当测量结果误差超限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应重测直到实验数据满足技术精度要求为止,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3综合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测量学实验课是认识测量仪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通常是根据实验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确定实验课的考核评分办法确保每个学生具有单独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测绘综合实习主要过程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应实际任务,是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8人左右。在实行新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前,实习成绩的评定往往是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打分,个人考核是由组长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权衡,这样缺乏纵向的、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且组长往往顾及同学情谊平均分配成绩,不能很好体现埋头苦干同学的付出。为了改善这种平均主义的现象,实习考核改变了以前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考核的办法,考核对象细化到每位学生,按照其出勤、实习表现、分析测量误差的能力表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核。同时,考核成绩与学生在测绘实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测量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评价指标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仪器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考核占50%,该项考核指标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考虑;团结协作能力占20%,由小组组长和组员认定;实习报告占20%。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和分析、实习心得体会和对实习及教学方式的意见与建议。考核机制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专业素养。通过目前2011级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反馈情况看,这种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了学生测量技能。
关键词:Mann-Whitney U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地理科学;文理成绩
中学阶段文理分科问题在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关于文理之分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综观各种观点,人们争论的焦点大致有两个:一是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赞同取消文理分科;二是站在学生学习负担角度反对取消文理分科。随着学科的交叉性及综合性越来越强,发达国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钱学森也提出理、工、文兼容并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文理分科对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微观尺度上,中学阶段文理分科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影响无疑是尤为突出的,因为高中阶段地理科目属于文科,而在大学阶段地理科目属于理科,甚至有些年份或有些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随着社会发展,地理科学专业已文理兼收,但检索到的关于地理科学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的研究尚少,针对文理科生在学习地理科学专业方面谁更具有优势等问题,本文展开一系列地探究分析,以期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及制定地理科学专业招生政策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2006~2010级学生学习情况为例开展研究,所需要的2006~2010级学生成绩数据来自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务处,2006~2010级学生的文理背景数据来自河南大学档案馆,通过Excel进行两类数据的连接合并,进行数据有效性检查,并生成SPSS软件所需要的数据格式。
(二)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简称M-W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简称K-S检验)进行文理成绩的均值检验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属于非参数检验,它们相对于T检验等参数检验的优越性是不要求样本总体服从某种分布。运用标准差分析文理成绩的离散度。以上统计分析均在SPSS软件中进行分析。
(三)课程性质划分
本文根据河南大学教务系统的学科分类办法将地理科学专业大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公共教师资格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和专业任选课5大类。(见表1)
二、结果分析
(一)差异性检验概率统计
在SPSS软件平台中对2006~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文理科学生成绩的差异性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差异性检验概率统计结果见表2。如果检验概率大于或等于,则认为差异性不显著,反之则认为差异性显著;如果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中一个认为差异性显著,另一个认为差异性不显著,则认为差异性一般。
横向分析发现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两类课程的文理科学生成绩差异性显著,公共教师资格课和专业任选课的文理课学生成绩差异性不显著,学科基础平台课的差异性一般,将所有科目汇总检验结果显示文理科学生成绩差异性总体显著。
从纵向分析看,差异性不显著的课程呈减少趋势,文理科学生成绩差异性朝着总体显著的趋势发展,2010级文理科学生的所有课程成绩均呈现显著差异。
(二)文理平均成绩对比分析
前文分析得到文理科学生成绩间存在显著差异,下文进一步分析两者差异的具体表现,分析是否文科生在学习地理科学专业方面比理科生更具有优势。
2006级文科生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均高于理科生的平均成绩。其中就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平均成绩分别高于理科成绩分、分,说明在这两类课程中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其他课程成绩差异性检验表明其文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别,但文科平均成绩较理科平均成绩高。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分,具有显著优势。
就2007级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分,明显优于理科成绩。其他课程文理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平均成绩而言,理科学科基础平台课成绩高于文科成绩,其他课程均为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理成绩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稍占优势。
2008级文科生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均高于理科生的平均成绩。其中就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平均成绩分别高于理科成绩分、分,明显优于理科成绩。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分,具有显著优势。
就2009级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分,明显优于理科成绩。其他课程文理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平均成绩而言,2009级理科成绩高于文科成绩的课程有公共教师资格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理科分别高出文科分、分,但差异性检验分析表明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其他课程成绩为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理成绩差异性一般,文科稍占优势。
2010级所有课程中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其中两者在公共教师资格课、专业基础平台课及学科基础平台课中的成绩差异均在10分左右,所有科目的平均成绩相差分。
横向分析,2006~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中,文科生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平均成绩均总体上显著高于理科成绩。这是因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中的多数科目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学习,而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这些科目则很少或没有深入学习。2007级和2009级理科生的学科基础平台课平均成绩高于文科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两科的影响,因为文科生受高中数学功底的影响,在这类科目中的成绩明显低于理科生。因此,高中文理分科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影响。
(三)标准差分析
标准差反应了数据序列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反之,离散程度就越小。分析表4,文科成绩标准差大于理科成绩标准差的课程仅有2007级的公共教师资格课、学科基础平台课,2008级的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任选课和2009级的公共教师资格课,其他课程的成绩标准差均表现为理科成绩标准差大于文科成绩标准差,说明总体上文科成绩较理科成绩稳定。纵向分析,理科成绩标准差增大趋势及幅度显著,说明理科生成绩有两极分化趋势或现象。
三、结论
通过对2006~2010级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文理科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总体上文科平均成绩较理科成绩高,其中在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两类课程上,连续5届文科成绩显著优于或一般优于理科成绩,所有科目中无理科成绩显著优于文科成绩的现象。
2.总体上文科成绩的标准差较理科成绩小,文科成绩较为稳定,理科成绩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或现象。2010级中,出现了文理成绩显著分化的现象,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成绩。
3.综合以上分析,高中文理分科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影响,适当扩大地理科学专业文科生的招生比例,将可能有利于提高专业总体成绩。
参考文献:
[1]钱钟.关于文理分科相关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考试,2009,(2):27-31.
[2]顾彬彬,杨小微.从分科施教到分类育人——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纠结与转换[J].基础教育,2011,8(1):41-47.
[3]邓晖,宋文.从教育评价制度中看文理分科问题[J].科学教育,2009,15(3):1-3.
[4]陈明龙,傅敏.从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看文理分科的取消[J].教学与管理,2010:71-74.
[5]罗立祝.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改革[J].教育与考试,2009,(2):32-35.
[6]李叶峰.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的高中文理分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14-16.
[7]霍益萍.也议“文理分科”[J].基础教育,2009,6(8):3-5.
[8]别敦荣.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J].教育研究,2009,(4):36-39.
[9]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1,5(1):45-52.
[10]陈永刚,丁丽霞,葛宏立,等.基于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SVM的竹类高光谱识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1):3010-3013.
[11]杨梅学,姚檀栋,何元庆.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83-87.
[12]王璐,王沁.SPSS统计分析基础、应用与实战精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22-128.
[13]张丹钢.试卷成绩分布的正态性检验方法[J].考试周刊,2008,(48):5-6.
[14]许树声,叶斐斐,李文婧.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9,(4):6-9.
[15]丁梦扬,蒋波.关于测验成绩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8,(6):85-87.
关键词:专业规范;高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才培养模式几无变化。但目前面临新形势,其一,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标准,赋予教师及教育新的内涵;其二,地理科学专业规范几经讨论已形成共识并试行,对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设置、专业素质、特色办学进行了规范;其三,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1,2]。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和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地方高师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剖析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地理科学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特色办学等问题。
一、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与专业素能培养协调问题
通识教育是建立在各个知识大类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在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思维中,忽视通识教育倾向明显。实际上,在信息爆炸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授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原理、概念和应用知识点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和学校教学环境下,不可能完备地将所有地理教学与科研及管理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专业培养更应该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能培养,这正是通识教育致力达到的目标。因此,从培养方案制定出发,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进行改革研究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
2.地理科学类专业平台课程优化问题
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地理学类专业标准,许多学校设置了学科类平台课程,我校现有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也初步建立起共同的平台基础课程,并作了教学内容规范。但按照新的专业规范,地理科学类四个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有变化,而且该规范明确提出各类学校可以适当考虑特色而设置特色课程,同时我校原有平台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不足,平台课程比较少,而且课程名称、内容要求等差异大,因此,新的培养方案在平台课程、学分、学时及课程体系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范。
3.课程体系及内容与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体系的契合问题
在已调研的国内高师地理科学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组织仍然存在随意和混乱现象[3-5],而且存在课程及课程内容相近、重叠明显,课程标准不明确、差异大或甚至没有,导致不同的教师对同课程的要求大相径庭。为了契合新颁布专业规范以知识领域和知识点为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课程体系在设置时就不能仅停留于按课程名称或传统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而应兼顾知识领域的配置与知识点的布局,从总体上协调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规范的知识体系,同时需要确立各课程的课程标准。
4.实践教学如何适应专业规范与职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实现地理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6]。新的专业规范确定综合实践类课程为必修环节,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野外综合实习、科研和论文训练等,合计不少于2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不少于12周,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技术与技能、科学研究能力、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还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这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实践技能训练明显不足,培养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也不强,因此,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是当务之急。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关键能力
1.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面对专业规范、中学教师规范的新要求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西南地区的地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单一化,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公民素养和健全身心素质,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技巧,并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可以在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从事地理与资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环境和国土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基本要求是: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英语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具备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地理科学专业职业关键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地理学科应用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应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有四方面:其一,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野外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越来越显现,地理学的独特的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方法是其他学科远不能及的,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综合性难题时地理学独领;其二,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包括良好的自学习惯及能力、交流表达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方法掌握和习惯养成至关重要;第三,教师职业胜任能力,学生有较强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这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中学教师规范的要求,未来教师应该是教育家;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是着力点。
三、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以地理科学专业规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等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胜任力等“三素能”提升为重点,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环节+教师教育课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着力于增强人才社会适应性、培养要求多元化、分流培养突出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专业导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的改革,共设置165学分,必选修比例为74%、26%,理论与实践比例为72%、实践28%。
通识教育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知识体系,包括必修学分、选修7学分。学科平台基础课程设置考虑地理科学专业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构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质学基础、经济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必修学分、选修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与植物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必修学分,学科平台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符合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规定的核心课程要求,课程名称进一步规范。
专业方向实行分流培养,分别设置系列课程。分两个方向:一是学科应用方向,强调专业拓展、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二是学科教学方向,强调与基础教育结合、重教学教研能力培养。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优势,突出特色,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与中学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实践创新和职业能力,两方向各设置30学分,学生选修22学分,为学生个性化与未来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跟踪学科与专业发展前沿,增设自然地理进展、人文地理进展、地理信息科学进展、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名师讲座、地理研究性学习专题等学科发展前沿讲座或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前沿讲座,实践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方案重要的改革创新,详见下文,设置必修学分、选修创新学分至少2学分,以前创新学分为任意选修,本方案要求选修2-5学分,创新学分获得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评定。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普通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学科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礼仪与沟通、书写技术、微格教学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同时增加实践课时,进一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
四、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施
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类即课程实践(少于一周的课程实习、实验)、独立实践环节(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第二课堂(系列课外活动)与第三课堂(顶岗实习和创业实践等)实践,三层次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
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相关实践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全程式推进实践教学。第一学年以专业体验、认同与兴趣培养为主,包括第一学期专业基础实验实习,专业认同体验,第二学期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教育教学见习及训练并行;第二学年以专业学习深化及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第三、四学期加强专业实习、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科研实践训练;第三学年以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第五、六学期强化专业实习、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检测、教育实习、科研创新实践;第四学年以创新创业实践与就业考研引导为主,第七、八学期专业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技能拓展训练、科研创新实践,见表1。
3.实践教学实施保障
关键词:地方院校;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创业的转型阶段,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此背景之下,地理科学专业也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艰巨任务。实践教学体系是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科学教学实践体系的现状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该专业现拥有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拥有环境监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建有登封嵩山、江苏南京、连云港、山东日照等多个野外实习基地;与商丘市气象台、商丘市污水处理厂等相关部门达成业务共建单位。在服务社会方面,学生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如开展商丘市刘口黄河故道实地调查、碧水蓝天小组三下乡活动、水木清华社会实践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豫东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对历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应用型课程设置偏少,野外实习考核方式单一,针对地方需要的地理特色课程缺乏等。
三、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以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淡化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建立学生到企业、农村、社会等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线,以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为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最高效率的利用。
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实践教学,分流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本着“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企业、地方、社会等开设第二课堂,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构建“师资型”“学术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一批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
(2)整合实验室资源,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省级“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核心,整合实验室资源,增设基础性实验课、专业性实验课、综合性实验课及设计性实验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专业共享实验室”的理念统筹建设实验室体系,如将城乡规划、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设立为专业共享实验室,并分步骤对以上实验室进行集中投入和建设,实现院内甚至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3)强化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地理科学专业教育一直具有开展野外实习的良好传统,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科的野外实习教育,要求学生多接触自然与社会,全方位锻炼自身的能力。
(4)探索“产―学―研”培养方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立学生到企业、农村等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学习的有效机制,探索“产―学―研”办学的新方式。依托本专业点建立的省级“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校级“数字城市”“北斗测绘公司”等科技创新平台,瞄准豫东区域的环境演变、自然灾害与风险评估、经济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城市发展与规划等社会热点,凸显商丘师范地理科学专业服务社会的地域特色。
上一篇:教师风采展示范文(精选21篇)
下一篇:高中教师个人简历模板范文(实用6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