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6篇)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6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6篇)

微信扫码分享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1篇

【关键词】霸王别姬;差异性;互文性;价值判断

一、什么是戏剧?什么是电影?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一)什么是戏剧。戏剧是在一定空间内由演员扮演人物表演故事,被观众当场接受的艺术。它包括四个要素:演员、故事、观众、演出与观众共处其中的空间。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音乐师、舞台美术师以及观众等集体合作才能完成,谭霈生先生说:“一场戏剧演出,固然是一部戏剧作品,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一部剧本,认定为戏剧作品。”[1]就一部真正的、现实的戏剧作品即戏剧演出来说,生命、情境渐渐融入演员的表演之中,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中所观所感的无非是一定情境中的人的生命活动。舞台剧受到真实时空的制约,然而电影却能摆脱戏剧时空的限制,而且能够通过摄影机保存和复制下来。

(二)什么是电影。电影是一个造梦的综合艺术。它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结合”:第一,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电影技术的发展是艺术达到更高水平的基础,技术决定艺术,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艺术制作的高度,影响市场的运作。第二,电影的生产与制作结合。生产决定市场,因此各个部门如导演、摄影、演员、制作部门、宣传部门、技术部门等等都要各司其职,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才能制作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第三,电影的时空与视听结合。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语言艺术,它并不是其他艺术形式的简单相加结合,而是一种综合,就好像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声音与画面的同步,达到了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属性即逼真性与虚拟性的统一。尹鸿在书中谈道:“电影的美学特点之一就是空间中的时间与时间中的空间结合,影像和运动成为电影最重要的特征。”[2]第四,电影的逼真性与虚拟性结合。电影是一种逼真而不是真正的真实,即使隔着屏幕,但电影制作的真实性往往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电影和戏剧的差别。电影和戏剧有同有异。电影编剧和戏剧编剧对于所呈现的作品而言,编剧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基础性作用,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一剧之本”的观点。由此,笔者赞同理查德・谢克纳《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中所强调的需要处理戏剧家的要务就是要处理好制作一场戏剧的关系,让整场戏剧表演达到最高的戏剧性和最好的状态。

观众在看戏剧表演时,可以看到演出中的整个场面和整个空间。因为场地的原因,观众总是坐在一个位置上,以固定不变的距离去看舞台。观众的位置不能改变,所以视角也是不变的。然而,电影却摆脱了戏剧的限制,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不能随心所欲地看,必须跟着导演的镜头走,屏幕上展示了哪些内容,观众就只能看哪些,包括景别的大小、场面的调度、演员的演技等等,都是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然而戏剧看到的却是整个全景,电影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时空,也能通过镜头变换观看的距离,观众随着镜头的运动、导演的构思、后期的剪辑思维来欣赏电影。

因此,我们说电影是脱胎于戏剧的,然而电影却超越了戏剧。第一,电影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么夸张,观众接受演员表演的同步性也改变了。第二,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戏剧的场景表现跳出了剧场时空的局限,电影几乎可以表现出所有人类视觉可感知的物象。

综上所述,电影与戏剧有以下三大差别:首先,传播媒介不同。电影是通过胶片记录和放映的,而戏剧表演是在现场进行的。在呈现方式上,戏剧是以真实的三维舞台来叙述故事,电影是用二维银幕的影像来叙述现实的故事。其次,时空表现不同。电影的时空是通过后期剪辑完成的,而表演必须在舞台上连续完成,戏剧受到舞台和剧场时间的限制,表现力与观众之间也会受到严格限制,如“三一律”原则(情节、地点、时间一致)。最后,接受方式不同。因为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我们感知电影的画面是流动的,电影的真实性让观众不易觉察到银幕与自我的观看距离,相反,舞台的空间距离是固定的,会让观众对舞台产生距离感。戏剧与真实性之间总存在一种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性”,而电影由于运动画面的逼真,往往掩饰了它的虚构性和假定性。[3]

二、互文性定义是什么?

1966年,法国著名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中交叉出现另一个文本,通过引文、戏拟、转述、否定等形式的重复出现,表现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又叫做“文本间性”,这是所有文本与其他文本发生明显或潜在关系的因素。[4]互文性是在各种艺术门类和媒介之间互相指涉的形态。电影中的互文性表现为电影的原始素材中小说或戏剧、电影画面与绘画风格、蒙太奇剪辑思维与声音运用的不同类型电影之间的互相指涉。

三、《霸王别姬》中电影和戏曲互文性的成功探讨

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的影片,深入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合了戏曲文化的高雅艺术,用“戏中戏”的叙事结构,演员完美地诠释了《霸王别姬》的悲剧美,传达了一种传统儒家思想,是第五代导演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来探讨电影和戏曲互文性的成功,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互文性的探索有利于电影的创作,也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

《霸王别姬》中电影和戏曲的成功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戏曲元素渗透电影的剧本创作。《霸王别姬》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多次运用戏曲场景来转场,这是高超的叙事剪辑技巧。比如:电影片段中少年时期的程蝶衣和段小楼转眼长大后,从徒弟转变成名角的蒙太奇剪辑,显得自然流畅,不会觉得有跳戏之感。《霸王别姬》在人物刻画上注重戏曲表演。京剧中虞姬自刎而死,楚霸王四面楚歌,在电影中程蝶衣为戏痴狂,已经分不清现实和戏剧,最后在戏结束时自刎而死,段小楼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一切,英雄不在。《霸王别姬》通过戏剧的结构来创造电影结构,通过“戏中戏”的结构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思维,让观众在这种结构中看到了电影和京剧的互文性。“戏中戏”的巧妙运用,完成了剪辑上的完美链接,也完成了结构的叙事[5]。

(二)戏曲元素深化电影主题表达。京剧《霸王别姬》和电影《霸王别姬》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表现虞姬对霸王的从一而终、程蝶衣对艺术的从一而终以及对段小楼的从一而终,仿佛昆曲《牡丹亭》表达的是杜丽娘对爱情的期待,影片中折射出的则是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等待。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演员含蓄而有张力的情感,这种诗意化的表达更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高超艺术境界,让观众把人物角色人戏合一,折射出电影想要传达的真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6]电影选取的片段是多次反复出现的《思凡》《牡丹亭》等几出戏,相互融合,深化了戏曲元素的人文表达,也体现了深刻的主题。

(三)戏曲元素彰显电影的文化底蕴。电影《霸王别姬》中反复出现京剧《霸王别姬》的片段,推广了京剧文化,增加了电影的历史厚重感。因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从电影的造型艺术来说,戏曲中的脸谱、道具、服饰都很漂亮,配上精彩的表演和好听的伴奏,电影显得更加丰富,更具有多元性。其次,悲剧美是电影文艺的表达,无论是戏曲还是电影中,霸王都是自刎而死,深化了电影主题,也彰显了电影的文化底蕴。就像鲁迅说的:“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悲壮美给观众留下唏嘘和遗憾,比如断臂的维纳斯、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成为凄美的千古绝唱。电影中小豆子儿时被母亲割断一只手指,学不好戏被师傅狠狠地打,入戏太深、雄雌不分等都是暴力事件,但这也成为影片的暴力美学,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戏曲艺术推动电影的文化输出。《霸王别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荣誉,有的学者将它归为第一部关于_的电影,满足了观众和评委的猎奇心理。笔者在此持反对态度,因为这部片子本身的厚度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作为一部优秀影片,它不是为了迎合评委和观众的猎奇心。导演深刻的人文精神、摄影师准确的画面渲染、后期剪辑师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演员的完美演绎等,这些都是一部优秀作品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霸王别姬》不但敢于直面民族的文化,以京剧为文化反思的载体登上大银幕,敢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辩证地认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正所谓艺术是相通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没有国界之分,这种高尚的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导演就是通过戏曲与电影的互文性表达来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戏曲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发现戏曲的美,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好表现,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好途径。

四、互文性研究对影视创作的启示

戏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与戏曲有着互文关系的电影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不同的历史思潮兴起不同的剧种,现实主义思潮出现后,向现实主义靠拢的戏剧也会随之诞生,现实主义电影也开始出现,比如《偷自行车的人》等。在第五代导演身上我们能看到背景下的创作,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影像下的碎片,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审美观。《霸王别姬》讲述了两个生死之交的京剧演员一生中悲观离合的故事,以京剧为文化反思的载体登上大银幕,这种对于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分析探索,对于以后的影视创作也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戏曲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它记录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兴衰与更替。在电影融合戏曲的片段是互文性成功的很好体现,这将为后辈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霸王别姬》片中电影与戏曲的互文指涉成功的探索,能推进我们今后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特色,越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肯定。众所周知,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由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几个拿手的戏曲片段,片子备受关注,万人空巷,由此拉开了电影的序幕,成为中国电影史的开端。由此看来,从电影的萌芽阶段开始,电影和戏剧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背景文化下,对于电影文化的认知和戏剧文化的认知发展阶段面临许多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传统戏剧文化发展受限制,另一方面表现在电影创作面临着很多挑战。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下,探索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电影与戏剧两大艺术发展的十字路口上,电影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努力创新,在制作水平、思想深度以及故事上下功夫,电影的戏剧化表现性是必然的,戏剧在保持自身特性的艺术发展中,吸收利用电影化手段也是值得提倡的。这样有利于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承,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达形式,演员也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表演特性,在后期制作时,也能还原当时戏剧的表演艺术。但是需要厘清戏剧与电影互文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电影或戏剧作品的价值取向,发挥艺术作品的精神导向,感染观众,达到最高的艺术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互文性研究不是强调否定文本创作时镶嵌其他的艺术形态,而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运用多种方式来传达思想,让作品更有张力、更有艺术性。研究中国电影与戏剧的互文性,使二者求同存异,繁荣共进。

参考文献:

[1]吕效评.戏剧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罗宏.中国语境下的影视文本创作[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广东有限公司,2014.

[4]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郭晨子.试论中国电影与戏曲的互文性――以《舞台姐妹》、《霸王别姬》、《游园惊梦》为例[J].当代电影,2001(01).

[6]林金萍,陆佳佳.《霸王别姬》中戏曲和电影的双重美学论证[J].现代视听,2015(01).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2篇

其实,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历史上也曾扮演过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媒体角色,比如古代希腊时期的戏剧竞赛,成千上万的民众涌向偌大的竞技场,只为欣赏、评判诗人的智慧才情和艺术家的表演功力;比如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剧场,从莎士比亚、莫里哀,到哥尔多尼、歌德、雨果,几乎所有的文艺巨擘都曾以戏剧的形式与时代和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一段话里,我们不难体会到剧场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非同小可的影响力:

啊!戏剧诗人哟!你们所要争取的真正的喝彩不是一句漂亮的诗句以后陡然发出的掌声,而是长时间静默的压抑以后发自内心的一声深沉的叹息……那就是使全国人民因严肃地考虑问题而坐卧不安,那时人们的思想将激动起来,踌躇不决,摇摆不定,茫然不知所措;你的观众将和地震区的居民一样,看到房屋的墙壁在摇晃,觉得土地在他们的脚下陷裂。(《论戏剧诗》)

这至少说明了一点:戏剧艺术拥有其他形式无法代替的特质,在传媒的盛宴之中,戏剧是一道味道独特的“菜”。已故台湾戏剧家黄美序曾经写过一本书:《戏剧的味/道》,其中既有对戏剧艺术神韵的品味,又有对戏剧创作规律(道)的感悟。这是他作为一位资深的戏剧人,集毕生的编、导、戏剧教育经验而写成的现代剧场“启示录”,有许多关于剧场本质的论述,值得我们深加思索与体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在众多传媒的盛宴中,不是那种批量复制、真空包装的罐头、熟食,而是一道新鲜蔬菜。其信息量、传播面和便捷度也许都赶不上各种新媒体,但剧场的存在无疑适应了人类天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会面、当场交流,以及满足一种“集体体验”(无论是仪式性还是游戏性的)的本能欲望。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当今社会紧张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在信息交流的距离日益缩短、娱乐方式如此多样和方便的情况下,有许多人仍然会赶到剧场里去看戏,去享受一场虚拟化的表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剧场的表现功能确实大大增强了。各种新媒体的加入,使得戏剧表演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也需要恰到好处,即有利于戏剧本体功能的发挥,而不是取而代之。

以视频投影为例。早年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就曾在舞台演出中放映过电影片断,作为一种“间离效果”,或信息的补充,起到了配合总体演出的作用。三十年前,斯沃博达创造了“TV戏剧”的新形式,他在舞台演出的同时,用同步摄像的方法,把不同角度的演员影像(如特写、背影)及舞台外(如后台化妆间、走廊、剧场外大街)的“戏”直接投影到舞台屏幕上,这不仅扩大了演出的空间,而且加深了观众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

在近些年的剧场里,我们也看到过不少成功应用视频投影的演出,它们在拓展空间、烘托气氛与补充叙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探索。但也有一些演出并不能令人满意:导演将预先制作好的大段视频录像在屏幕上“闪回”,让观众(包括演员)一起观看;或者用虚拟光影技术把整个舞台弄成一个巨大的类似电影的影像空间,使演员显得非常渺小,表演反而成了影像的陪衬。这样的演出还能剩下多少戏剧本身的魅力呢?如果观众的目光不是聚焦于演员,不是体味“活生生”的真人表演,那么他们何必来到剧场?在电影院、在家里的电脑屏幕前,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眩人耳目的影像世界吗?

以樵谛旅教迨贝,剧场演出就应当让声光电化当主角,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用毫无节制的投影、激光、音响制造所谓的“视听盛宴”,结果只能把戏剧的本体特质扼杀了。这使我想起了曹禺先生晚年说过的一段话:

有人说,现在电影、电视把话剧压倒了,我不相信。我认为舞台艺术是不可能被代替的。舞台上的戏与观众有直接的交流,电影、电视不是真人的艺术,它与观众还是机器与人的关系。虽然我们看的时候也哭,也笑,但大家总觉得隔一层,终究以为这不是和我们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因此电影、电视是代替不了戏剧的。今后是否使舞台和观众亲近些,更亲近些,使我们听见他们的气息,看见舞台演员的眉目、神情,感触到他们内心的颤抖。一个有血肉、有灵魂的人在我们身边经受痛苦、悲哀和欢乐……(《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

艺术最终关注与表现的是人而不是物,戏剧尤其如此,这是它得天独厚的长处。戏剧应该借助科技的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表现力,但是与电影电视等媒体相比,戏剧对技g的依赖程度其实要低很多。在如今各种新媒体竞相争妍的时代,戏剧也不必自惭形秽,因为戏剧有别的媒体难以企及的“味道”,我们的导演也不必把注意力全放在用多媒体吸引观众的眼球上,倒是更应该思考如何发挥演员的表演特长,包括语言的、肢体的和一切有关人的精神领域的表现力。

关于戏剧的本体,还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当代戏剧是否需要“去中心”?有人宣称“后现代剧场”不再是传统剧场的综合艺术,因为中心已经“解构”,就无所谓综合,只剩下相互没有关联、没有意义可寻的“碎片”和“拼贴”。但剧作家的地位下降之后,导演者却上升到“中心”――至少是个拼贴者;他们还主张后现代戏剧是反叙事结构、反文学语言的,因此传统的(故事)表演艺术,走向了展示艺术、行为艺术;然而悖论在于,后现代主义是和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结盟的,而作为商业戏剧又少不了“故事”与“明星”,那么,当代剧场到底有没有中心?还要不要叙事?事实是,近年来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中心”――导演、明星、多媒体、音乐舞蹈等等,也出现了不伦不类、一片混乱的“叙事”。

根据我的理解,“去中心”是为了破除一元化、模式化的格局,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并存。以戏剧而言,传统的、经典的、商业的、实验的,都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表现形式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融合与渗透。但一个具体戏剧作品的创作与演出,无论外显的还是内在的,恐怕还是需要有中心和意义的。

戏剧要取消叙事,这一说法也是可疑的。按照后现代剧场理论的解释,像贝克特《等待戈多》这样的文本也是叙事的,那么后现代戏剧的反叙事会走得多远呢?要知道,即使展示艺术、行为艺术,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也是在叙事!看来他们讲的反叙事还是指摒弃有逻辑的故事情节,但这在现代主义戏剧中不是已经做到了么?不同的是,现代主义的反叙事是文学家所为,而后现代的反叙事则出于导演者的主张。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3篇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统考):90(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统考):90(专业分)

河南省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77(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82(专业分)

艺术文(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493(文化分)

艺术理(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532(文化分)

陕西省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58(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统考):255(专业分)

艺术文(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486(文化分)

艺术理(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454(文化分)

湖南省(未录取结束)

艺术文(环境设计|美术专业分)

艺术理(环境设计|美术专业分)

艺术文(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

艺术理(戏剧与影视学类|编导统考)

广东省(未录取结束)

艺术类(环境设计|美术术科统考)

录取规则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4篇

中央戏剧学院开学时间新生开学:9月3日 非新生开学:9月3日 9月11-12日

中央戏剧学院简介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

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中央戏剧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偶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戏剧学系。本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录音艺术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戏剧教育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院具有戏剧与影视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院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央戏剧学院拥有中国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部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唯一的戏剧影视类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是中国话剧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国际舞台美术联盟、中国舞美学会、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以及世界舞蹈戏剧教育联盟所在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面向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世界戏剧教育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

大一新生报到必备生活用品类很多学生觉得,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只要有钱想买什么买不到,可是没有你社会经验的你们,真的能理清楚哪些该买哪些不需要买的吗?看完绝对实用。

1、衣:

一般大学开学多为九月,虽然天气此时还有一点闷热,可随着秋季的到来,昼夜温差将会变大,带一两件外套还是很有必要的,过段时间,对校园或者新城市熟悉了,在去采购也是不错的选择。

2、食:

对于跨地区上学的学生来说,吃饭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换水土而拉肚子,或饮食不佳,提前准备点特产有备无患。

3、住:

一般学校都是统一采购学生的起居用品的,部分学校可以自己采购,如果不想用学校的,可以在采购床垫子、被子、枕头、蚊帐、暖水瓶等。

4、用: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5篇

媒体变革时代是指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时代,而何谓“新媒体”并没有确切的概念,电子媒体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是新媒体,数字媒体相对于电子媒体来说也是新媒体,不管怎样,新媒体的出现确实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我们感叹新媒体在文化消费方式上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得不警惕,一些延续了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在迎接媒体变革时代的到来时,并不是那么顺利。譬如,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戏剧,新媒体给它造成的影响之大,使它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现状。当然,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媒体变革给戏剧带来的影响也是双重的。

一.媒体变革对戏剧的消极影响

尤其是电影的崛起夺走了大批观众,使剧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首先,媒体变革带来的是信息的高速传递,无形之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而戏剧是一门典型的时空艺术,它的情节的推进是有过程性和时间性的,它的艺术美也是通过场面的转换体现出来的,即过程产生美,所以这就造成了现代人在欣赏戏剧时审美节奏的错位。再者就是戏剧场面的流动性慢,戏剧的每一次换场都要包括道具的替换,演员上场、下场及走位,而这些内容都是在幕后或黑暗中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完成的,是在观众的等待中进行的,所有这些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观众快节奏的的心理需求。而电子媒介则不然,它集图像、文字、声音为一体,全面调动了人的感觉器官,快速流动的画面以及蒙太奇的运用,推动着观众的视线在不同的时空中流转,电子制品随意地快进、快退或重复、定格,这些都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媒体变革对戏剧的积极影响

三、媒体变革时代戏剧如何发展

1.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既然有这么多的优点,又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那么戏剧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自己的新载体与新媒体结合。在这一方面我们见的最多的就是电视中的戏曲节目,像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等,可谓大大满足了戏迷朋友的需求。

其它结合形式,最简单的就是舞台戏剧录像片,利用电子媒介可以无限复制的特点,弥补了没能进入剧场观看戏剧的观众的缺憾,而且在对舞台戏剧进行录制时,会在不同的角度设置多个机位,并在后期剪辑中充分站在观众的欣赏角度上进行制作,比如,镜头会根据不同角色的表演进行快速切换,而且远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的运用使观众欣赏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一定的自由度,而且在观景、看情上有了飞跃性的变化,观众不仅能体味到表演者每一个表演动作的细节,由虚到实、由远到近、由假到真,而且能反复欣赏,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任何艺术都有自身的规律,当两种艺术相互融合时一定不能忽视它们各自的规律。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戏剧讲究的是“虚”,而电视讲求的是“实”,这是二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但是任何艺术又都有假定性这一共性,影视艺术也不例外。因此,在拍摄时要认真分析二者的共性和特殊性,扬长避短,有分寸地控制戏剧的“虚”,同时处理好电视的“实”,做到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这就要求电视戏剧在选材上要特别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戏剧都可以搬上荧屏,有些剧目可以利用影视手段为自己锦上添花,如: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场,配以诗情画意的荷塘、并蒂莲、鸳鸯;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在云雾中下凡,俯瞰人间美好的自然景色;京剧影片《野猪林》,以影视语言配合国画的意境;京剧影片《杨门虎将》,强调影视画面的形式感、装饰美;京剧影片《李慧娘》,神鬼世界运用大量的电影技巧。而有些剧目就不适合拍成电视戏剧,像戏曲在表现划船时,一人一桨而且会有各种优美的动作,如果将这一情节放到电视中表现的话,一个人要在水中划船还要做不同的动作,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拍摄戏曲电影或电视剧时一定要找准那个“度”,选用合适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成功融合。

2.提高戏剧自身的质量

新媒体给戏剧带来的冲击是导致戏剧深陷危机的客观原因,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同时,戏剧更不能无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如今剧场上占居高位的还是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剧目,一部《雷雨》有多重版本,被一演再演,就是近些年好不容易有一些影响力的台湾赖声川作品《暗恋桃花源》也被多次翻版,难道戏剧界的作家们真的是文思枯竭了吗?我们必须明确,戏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剧本,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它是整个戏剧的灵魂之所在,有了优秀的剧本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彩的戏剧。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第6篇

一、促进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热门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