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48
微信扫码分享
通讯员:樊雪菲 廖琨 江婷 金静
新病区组建之初,摆在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眼前的挑战一个接一个:人手紧缺,设备不足,疫情未知……
“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说,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现在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1月30日,几度徘徊在生死线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陈燕(化名)出院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难得的晴好天气,照进了在场所有医务人员的心。回想期间的艰难,孙莉感叹:“着实不容易。”
孙莉告诉记者,起初陈燕在发热门诊看完病后,回家自我隔离。后来病情加重,住进了隔离病区。胸闷、气喘、高烧……身体的种种不适让这个平时乐观积极的女孩一度情绪低落,“孙医生,我为什么突然这样了?我是不是过不了关了?”
“我有信心,你更要有信心!”不断调整治疗方案,随时监测体温,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她跨过年关,也渡了难关。
“病人顺利出院,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孙莉指着合影说。
“原来新年来了”
大年三十的隔离病区,亮如白昼,医生、护士脚步匆匆,仪器滴滴作响,作为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孙莉在这里坚守,已经1个多月了。
她负责的病区比较特殊,是全院医生护士感染组,目前这里除了接受从发热门诊收治的疑似病人,还有4名确诊感染的医护以及13位疑似感染医务人员。
疫情当前,由于防护物资的大量消耗,甚至缺乏,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些出现了咳嗽、乏力等不适,陆续倒下,同时发热病人急速增加,让原本设置的三个病区不堪重负,1月22日,医院隔离病区正式组建。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承担起这份重任,他们来到内科楼四层,开设了又一个新的肺炎病区。
一大早,交班汇总、分组查房、观察呼吸、监护心电……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大多数家属无法近身照护。忙完这些,孙莉与护士们一道,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上的需求,准备生活用品、送餐到病房、帮着打开水、服药到口,一刻都没停歇。
下午一点多,忙碌了一上午的孙莉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她端着反复热了几次的盒饭,还没来得及吃上两口,上午送来的一位70岁重症病人血氧突然降低,情况紧急。她放下筷子,戴上口罩就冲了出去。
急救、用药、上呼吸机,老人紧紧拉住孙莉的手,“医生,我是不是不行了?我是不是要立遗嘱了?”孙莉用力地回握住她的手说,“别灰心!您放心,有我们在!”有力的双手和简短的话语,老人的情绪被安抚平静。
等到老人的呼吸平稳了,孙莉才放心地回到休息室。脱下汗津津的隔离衣,摘下口罩时才发现,脸上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血印,桌上的盒饭,又凉了。
晚上九点多,孙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小孩早已送到爷爷奶奶家,丈夫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医院时,两人忙得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回家后,又处于相对隔离状态,说不上一句话。
孙莉笑着告诉记者,“直到看到家里桌上来不及贴的对联,才想起来,原来新年来了。”
“希望疫情过后,每个人都是安全的”
新病区组建之初,摆在孙莉眼前的挑战一个接一个。人手紧缺,设备不足,疫情未知……“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坦言,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压力很大,生理上很困,但是躺下去睡不着。脑子里考虑的事情太多,人员调配、年轻护士们的安全防护、病人的求救……”孙莉告诉记者,“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一天,孙莉刚刚结束听诊。出门看到所在病区的一个年轻护士脱了隔离衣,正站在那里瑟瑟发抖。“病区里开着暖气,怎么会冷?”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忙了一天的护士秋衣早已湿透,而穿着的隔离衣密不透风,秋衣一直干不了。直到脱下隔离衣,她才突然意识到湿透的后背早已冰冷。“丫头们,你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叮嘱。 孙莉转过身,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从那以后,她默默准备了一些汗巾,随时分发给病区的护士们。孙莉告诉记者,在她的病区内,这样坚毅且积极的90后护士比比皆是,她们有的退掉机票赶回来支援,有的放下家中的亲人主动请缨,“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疫情过后,每个人都是安全的。”
身前是危害人间的病毒,身旁是深受折磨的病人,身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童朝晖,男,1965年4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他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临床救治与科研工作30多年,多次参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参与和指导了武汉市及周边城市的20家医院数千人次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又转战其他地区,连续战“疫”250余天。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_员”。
___,从医十余年,在医术上他精益求精,医德上不断升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心系工作、情系病人,只要病情需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患者面前。
他多次赴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了大量的耳外科显微镜下精细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引进先进的眩晕诊疗理念,提升眩晕诊疗能力,开展的耳石症复位技术,及时有效解决耳石症患者的痛苦。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健康扶贫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及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履行新形势下医务人员社会责任。
在成绩面前___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任何工作成绩的取得都与科室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而任何一项荣誉的获得都是对科室全体人员工作的认可。___时刻提醒自己,医学领域浩瀚无边,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只有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今天早上,我在单位的会议室通过远程教育接收终端学习了小云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小云同志的境界、情操深深地感动了。43岁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村医小云,他身患癌症4年多,仍坚持带病行医,而且送妻子到卫校学医,为群众看病。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党的队伍里有着这样一个为国家为人们坚贞不移无私贡献的优秀农民医生,村医小云心系群众,大局意识极强,即使身患绝症后仍以顽强的毅力穿行在大化的村屯之间,孜孜不倦的救治病人。
他为了帮助山里贫困百姓看病,四处奔走、日月兼行,积劳成疾,但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仅仅是牢骚抱怨、推脱逃避,往往无济于事,难有收效。小云同志的诸多事迹都告诉我们,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耐心。而这正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需的品德要求。
小云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学习他这种对待事业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
___,女,_党员,___区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2003年获得___市优秀_员、国家_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她身先士卒,以院为家,55岁的她,干劲不减当年,就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不知疲倦,始终冲在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隔离病房,她坚持每天进入留观病房查房,详细了解病情,纾解患者郁闷焦虑的心情,为每一名患者提供温馨细致的诊疗服务。她对每一位留观患者的情况都了然于心,为专家会诊提供可靠依据,带领发热门诊的同志们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奋战,拼尽全力,默默坚守,辛苦付出,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她,是一名优秀的_员。这个有34年党龄的老党员,23年基层党支部书记,她常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冲在前,干在先。发热门诊就是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战场,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_员,面对疫情,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这场疫情异常严峻的实践中经受住了特殊考验,彰显_员先锋本色。
作为我院疫情救治专家组组长,她带领着发热门诊的医护团队在医院党委领导下,竭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不辱使命,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路生梅,女,1944年1月出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儿科原主任、副主任医师。
她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陕北,坚守县医院53年,后多次放弃返京和去大医院的机会,建起当地第一个正规的儿科,为数万名婴幼儿提供诊疗服务。退休后,婉拒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义务坐诊。她还组建“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达10万余人。被评为“全国优秀_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上一篇:校园通讯稿150字范文大全(共7篇)
下一篇:优秀员工竞聘演讲稿范文(热门16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