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合集20篇)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合集2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合集20篇)

微信扫码分享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篇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美国商学院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

Graduate Case Study: American Business Schoo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LANG Yongfeng, SUN Wenyua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Abstract Case teaching is not just a new teaching method, or a new teaching philosophy. Case teaching emphasis on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self-learning among students, graduate students help develop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Experi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implement the idea of business school case teaching and case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ase will help raise the level of 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graduates education; American business school; case teaching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换句话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案例教学方法直接反映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尽管国内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形式重于实质、案例陈旧或脱离实际等问题。本文在对案例教学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其对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的若干启示。

1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在医学和法学教学中的应用。英国的贝利斯(Bayles)在1829年最早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法学教育中。他认为,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加有利于学术观点交流,更加有利于师生互动学习。1921年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其主流教学方法。其后,美国各商学院也相继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施。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MBA培养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教育中才获得了一定的进步(赵纯钧等,2003)。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科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学科领域相关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依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把握学术动态、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顾明远、孟繁华,2003)。案例教学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以教师为核心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升华(_,2005;2008)。因此,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为基础,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研究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创新型自主学习过程,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创造和学术素质的培养,而不应当是简单、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发现关键问题所在并能发掘出问题的实质。案例教学法强调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对来自现实事件的案例的阅读、学习,实现从现实案例中主动发现问题,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其次,研究生学术素质的培养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其对新事物、新观点等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善于吸收新观点、新方法并能将其与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实现进一步创新的目标(孙伟、陈涛,2015)。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研究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利于培养其接纳他人不同的观点、修正自身先前已形成的观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新的观点、知识和技能。第三,案例教学对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研究生以现实案例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讨论以及教师总结等环节,研究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深化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自身的研究视野,有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的探讨、争辩、质疑这一动态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案例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争论和质疑的过程,也可以使教师不断吸纳研究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教学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因此,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2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经验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教学方式

20世纪70年代起,在管理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主流教学方式。由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法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美国高校的商学院中获得了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引入到美国各大高校的商学院研究生培养和教学中。如表1所示,从美国主要高校的商学院教学方式组成上看,案例教学均占比在30%以上,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弗吉尼亚达顿工商管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式占比达到100%;MIT斯隆管理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方式占比为50%。课堂讲授和实地项目等教学方式的比重在不同高校的商学院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实地项目所占比重较低,而课堂讲授方式所占比重在50%以上;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课堂讲授方式则占到了60%;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工商管理学院以及MIT斯隆管理学院则没有实地项目等教学方式。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

如前所述,美国高校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受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做法影响最大。但各高校在师资、学生素质以及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我们以加州州立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对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

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相比于传统授课方式而言,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案例材料进行准备和预习。在组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案例分析讨论方案的每个细节,包括如何提问、启发以及调节课堂讨论气氛等各个方面。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研究生的案例教学中,每一门课程均有一个由3~5个任课教师组成的案例教学小组(teaching group)。案例教学小组成员采用集中备课,共同开发案例,共同制定教学手册,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其中,教学手册(teaching note)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上课流程、讨论预期和总结归纳等部分,内容详尽,是需要案例教学教师严格遵循的案例教学指导手册。在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研究生案例教学是一个集体的任务和行为。

教师在案例课堂讨论前一周将案例材料发放给研究生,供其对案例进行预先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熟悉案例背景内容,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初步的解决方案。在学生个人对案例学习后,由小组中的某一成员召集小组讨论会,就该案例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小组讨论。这一讨论过程,使得小组内成员间形成充分的思想交流,但不要求形成统一的意见和结论。

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学生成为课堂核心,教师则主要负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提出相关问题以促使课堂讨论不断深入。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发言,其在案例讨论中表现会直接影响其课程最终成绩。学生在课前的认真准备以及在课堂上的讨论表现成为其能否获得该课程较高评价的关键。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学生会竭力避免陷入沉默,积极与其他成员交换想法、观点,成为案例讨论的积极参与者(王少飞等,2014)。

教师需要时刻把握课堂气氛,充分利用语言、手势以及表情方法来调动课堂讨论气氛。在此环节中,教师会事先设置案例讨论的规矩,以防出现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间发生语言攻击和案例讨论为某一个学生小组“绑架”的问题。当课堂讨论陷入沉闷、乏味时,教师及时抛出与案例紧密相关的问题,并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分组讨论并指定小组进行上台汇报讨论结果等,使课堂讨论始终处于紧张、热烈的氛围当中。当课堂讨论出现跑题时,教师则及时通过提问或总结的方式将讨论拉回到案例分析的要点上来。这需要案例教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案例课堂讨论的经验和娴熟的讨论控制技巧。同时,综合运用板书、投影、录像等教学手段也有助于将学生精力集中于所要讨论的案例上,并能吸引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在课堂讨论结束前的总结阶段,教师会通过板书或投影的方式给出案例分析的框架,并让学生进行总结或给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地对课堂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总结。教师会强调案例分析的结论是不唯一的,即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可能正确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后总结

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会就学生的表现给出公平合理的分数,并形成详细的教学总结。同时,教师还需要就本次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找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以帮助表现欠佳学生提升案例学习、分析、讨论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会安排在案例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走进新教师的课堂进行案例教学旁听,找出新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学报告,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水平的评估和帮助的稳定关系。

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后,需要综合各方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见解来撰写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总结出一套针对此类问题的概念框架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框架,以便日后碰到类似问题时能得以实际应用。

案例教学的支撑体系

案例教学的有效展开有赖于高质量的案例库的建设,有赖于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师资、案例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应的硬件支持。

(1)案例库建设。美国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十分重视案例库的建设。各高校的商学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案例库,并且其案例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企业、管理领域等,如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案例库中有近千个案例,而哈佛大学的案例库中则有8000多个案例。同时各高校商学院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持续不断的更新,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案例得到更新。这些案例基本上来自于案例教学教师长期跟踪、调研特定行业、企业的成果,如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教师就曾长期在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经验,并持续对行业、企业进行跟踪研究,这就保证了课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和前沿性。

(2)美国各高校的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并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通常,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相关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随堂听课,并在课后与新教师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以及课后总结等方面给予详细的建议和指导。教学资料实现充分的共享,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参阅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料并可以就其中的问题向其他教师咨询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一新教师培养机制确保了其在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具有数量充足的教师资源,且这一资源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

(3)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支持体系,以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其教学辅助人员众多,并能够提供诸如专业化的案例教学信息平台以及案例教学流程化管理的服务。这些教学辅助是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供高质量案例教学这一目标所展开。同时,学院会为案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如建设案例讨论教室、学生小组讨论中心等,同时也为案例开发教师提供相当数量的案例开发资金等。

3 研究启示及建议

美国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对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建设和提高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1)加强本土的案例开发和案例库建设。研究生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优劣,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国外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存在着脱离中国学生生活实际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在案例分析时不能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最终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中国本土案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案例开发需要教师真正对行业、企业进行长期的跟踪调研,与企业紧密合作,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案例。这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三方面的紧密合作,以及学校对案例开发的资金支持。学校应建立案例库,并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实现案例在教师、学生间的充分共享,以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

(2)加强研究生案例教学师资培养。实现案例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是关键因素,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将国外高水平案例教学的优秀教师请进来,为国内教师提供集中培训以提高国内教师案例教学授课水平。同时,将国内教师选送到国外具有高水平案例教学的相应学院进行集中培训,让国内案例教学教师切实体会国际上高水平案例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学习案例教学相应的技能,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授课水平。

(3)改革研究生考核机制和教师考核机制。学院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研究生群体,确定案例教学所占比重。通过多种渠道向研究生说明案例教学的价值,使研究生切实认识到案例教学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研究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来。改变以往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切实加大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以考核改革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将能力培养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改变当前教师考核重、课题申报,轻教学成果的局面。将教师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并适当加大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等所占比重。激励教师切实将精力投入到案例开发、案例教学中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4)加大案例教学资金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案例教学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国内高校应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发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往往需要对行业、企业持续数年的跟踪研究,这意味着案例开发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来实现高质量案例的开发。这需要学院对教师、项目组在案例开发以及案例库建设方面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高质量案例的开发和案例库建设。同时,在人员配备上,教学辅助人员需要为案例教学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将案例教学教师从流程性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当中去。

最后,在国内MBA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中,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经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MBA以及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间存在差异,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所占比重、案例开发和选择的类型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否可以在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中直接运用?如何在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构建和完善?这是国内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 _.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 孙伟,陈涛.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基于哈佛商学院PCMPCL项目的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4] _.认识真实的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J].数字商业时代,2005(9).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2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 案例研究教学 研究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按部就班的传授书本上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样做虽然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但却很难兼顾到知识的应用性,而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是体现产品设计能力的关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知识讲授型课堂模式效果不佳,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跟进的课题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有效应对,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计参与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条化的知识讲授与现实的设计情境之间存在难以打破的隔阂,学生接受的教条化的思维难以应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心理准备。要打破这种隔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必须将学生带入接近现实的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带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构建有用的知识体系。

一、产品设计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必要性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建立产品设计的系统观,并结合实践过程构建整体化的设计思维。掌握有效的设计方法,是专业课程的深入阶段。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不但涵盖了所有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知识(造型、色彩、人机工程和用户研究等),而且着重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产品设计的课题内容极为广泛,不同的产品设计课题会涉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收集和分析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课程性质来说,产品设计课程具有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最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合适的项目中边学边练,但这样的理想状况在实际操作上受到教学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周期长、成本高,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案例研究和模拟课题设计就成为比较接近现实设计过程的一种情境化教学手段。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汇与综合

相对于理论与实践分离,着重讲授知识点的传统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在帮助学生从应用的视角出发,综合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优秀的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问题的距离,带领学生进入接近实际的情境中。相对于抽象的教条化理论知识,案例的丰富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进而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研究的过程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从具象的事件中发现现象,提炼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案例中归纳出关键的因素,并发现其内在的相关性。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研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通过相互的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转换视角,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收集、甄选和编写优秀的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答疑者和参与者的不同角色贯穿于案例研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写优秀的案例以及这些角色的自由转换要求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推进案例研究教学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案例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产品设计课程中案例研究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处理案例与课程知识内容的关系问题

产品设计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一般是按照理想化的设计流程分章节展开的。而产品设计的实际案例则很少是理想化的流程。因为在实际的设计操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很多环节往往是不断迭代或同步进行的,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涉及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案例研究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与教条化的课本知识体系是很难同步的。因此,如何处理好案例研究和课本知识体系的关系,编排好教学内容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考验着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控力和综合判断力。

(二)如何组织好案例研究的教学过程问题

案例研究教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会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同样的案例,在相似的教学情境中也常常会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放性思考。这时候需要教师要特别处理好基础知识点和深入探讨之间的关系问题。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保证案例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知识点和实践要求,对于更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则更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但可以在课堂上不定期的开展交流活动以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问题

在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凸显。而教师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转换角色,帮助学生,推进教学过程。这和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而且对学生和整个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都要求有所转变。

综上所述,要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有效开展案例研究教学,教师首先应理清这些基本的教学特点,并相应的在教学氛围、策略和方法上进行调整和规划。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氛围的转变:从封闭的线性课堂到开放的研究性课堂。

工业设计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知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会关系到多领域复杂的衔接和协作,书本上分条缕析的纲领性知识只代表了一种理想化过程,而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常要求设计师根据实际的条件和要求灵活运用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管理能力。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沿袭传统课堂的线性讲授知识的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而案例研究的优势正是将学生带入接近实践的设计情境中,通过案例的讲述,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设计为实践训练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氛围中思考-实践-再思考-在实践,经过这种反复迭代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强化知识的结构。但应用案例研究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会出现知识点和实践过程的相互交错,这往往需要学生根据案例的需要自主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可能是来自不同的环节甚至跨学科的,而不是事先学习的系统知识。从设计方法的发展来看,边做研究边做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常态。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整个流程分成清晰的若干环节,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每个环节的任务,再以时间轴的线性方式将每个环节串接起来。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模式只适合于少数设计对象简单、外部环境相对静止的状况,当遭遇复杂的产品系统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则会难以驾驭。而这种复杂和变动性正是产品设计面临的真实情景。从很多产品设计案例可以反映出今天的组织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常常采用更为灵活的目标-团队模式,面向开发目标招募和组织工作团队,参与到整个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在设计、实施、测试、再设计的多次迭代中优化设计方案。案例研究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围绕课题主动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要让这个学习过程发生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观念,摒弃封闭式、线性化控制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更为灵活的以案例研究、讨论和快速学习新知识为导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转变:从标准化、单一化到柔性化、多元化。

标准化、线性化、单一化的传统课堂和专业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承了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专业分工和标准化流程的体系。以细分的方式讲授知识,并针对每一部分的知识展开专项的实践训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传统的工程类专业的学习,但套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从专业实践的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在理论上并不复杂,特别是基本环节上许多设计理论都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关键的差别都是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案例研究的教学中可以更清晰的体现出这种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差异性。因为每一个案例从时代背景、设计对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视角综合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设计的对象,设计面向的用户群以及设计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体的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进行某个环节的设计时,常常要考虑到其他各个环节的问题和要求。在这种情境中,很难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来安排教学过程,而是要因时因地,根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搜索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更加“柔性化”。这表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更多的针对案例展开独立的思考,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发散性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中闪现的兴奋点,以此为契机,将一些相关的知识加以阐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更深的思考。从这个过程来说,很多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授可能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标准化和顺序化,而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以点带出面,让学生在反复交流、思考中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我们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不再是显性的主导型角色,但其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而是强化了,只是表现得更为隐性。首先,教师要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对案例进行尽量全面和客观的描述。最关键的是,要将案例发生的背景以某种情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进入接近现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会在课堂行为上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和讨论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合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组织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得到训练。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好的随机应变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开放性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再完全遵循标准化的程序,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点,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层次。

三、案例研究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实践和观察比较,我们认为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案例选编得当,教师引导有方,可以明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将僵化的教条转化为活的知识。从2010年该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学以来,和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也出现了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开放性的案例研究的训练过程,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态相比,相同基础的学生们,在经过研究学习的训练后,往往在课题设计实践中表现出对现实设计情境中的异常和问题有更好的敏感意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产品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素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和研讨更加积极,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和面向实际案例的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通过讨论将问题带入更加深入的层面进行思考。比如有的小组通过结合案例研究,将原来的设计问题引向非实体产品的设计层面,展开了服务设计的解决方案。这些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进步与学生在案例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以及思想的解放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案例研究性学习学时占用较多,原有的课程实践学时有所压缩,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待加强

案例研究教学的开展也使我们发现,开放和研究性教学气氛的养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生们需比传统讲授的课堂模式花费更长的时间去针对案例进行考察、分析、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初始阶段,学生从研究思路、讨论模式、分析方法到展示成果和个人讲演,这些技能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逐渐养成并不断提升。因此课程的初始阶段需要从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规划案例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反复训练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课程的中后阶段开始,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开始出现质的变化,理论分析和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专业技能训练的课时显得相对拮据,学生的设计实践技能有时不能得到充分训练。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增加这门课的实践学时,而且应该将产品设计的相关课程群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专门让学生接受案例研究教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为专业课程中的案例研究做好“热身”,从而更好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更快地做到有效对接,较快地进入角色。这样既不会占用过多的实践学时,又能够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开展案例研究时出现重复性学习,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最后,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说,我们认为推进案例研究教学应该是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应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盲目批判否定。创新总是与不确定性相伴相生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围绕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用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与用的结合,并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教务和教学督导应本着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的态度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变化,为案例研究教学改革营造良性的教学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案例教学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盛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中一门主干课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根据我院学生特点及社会岗位需求,依据生理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体验,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及实现生理学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的目的。

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两班分为案例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两组学生入学后其他学科成绩均无明显差异。

2研究方法

两组采用同一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生理学》第二版),同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师授课。

教学设计

(1)总结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后续课程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把近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点中的解剖生理学部分进行总结、汇总后作为生理学授课的主要内容,将其他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拓展内容。(2)收集临床案例和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过程:在日后的生理学教学中,把生理学基本概念、正常参数、生理功能、生理机制及特点与临床相联系,通过临床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生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目标检测中加入与本节课程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或考点,强化练习,使学生增强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信心;同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教学实施

3效果与评价

客观评价本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传统笔试和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班进行评价。

问卷调查

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案例教学组学生对本教学法的评价。共发出问卷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达。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教学法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信心.

达标测验成绩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于学期中对前四章内容进行达标测验,对两组采取同时、同题、闭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案例教学组学生达标测验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显著(P<)。提示案例教学法确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4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教学模式都可能出现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一面,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临床病例和生活实例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学习生理学知识,训练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考试信心。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加入与本节课程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考点,及时应用课堂讲授的生理学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既不脱离生理学科内容,又能始终贯穿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就能够轻松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强学生应对考试的信心。总之,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临床实例,通过精心设计、恰当应用临床典型案例,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缩短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分析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执行者[3]。但是,在选择案例或生活实例时,应注重与理论联系的紧密程度。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使选择的案例与生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

1 引言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类课程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高职,2009)》中,其二级指标“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居于首位。

高职类课程在推进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案例的来源、质量和数量成了难题。一方面,编写一个高质量的案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需要丰富的案例。仅靠教师一人搜集、整理、积累教学所需要的案例存在很大的困难。

全面而深入地推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的、有组织和系统化的教学案例库。

为了使案例库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我们将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作为研究与实践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它不仅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被许多有程序设计技能要求的其它专业所选开。

综合所述,基于案例教学法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提出。

本课题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为研究目标,在案例教学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程序设计类教学案例的结构及要素,程序设计类教学案例选编的原则、组织方法,并设计出一种适于教师和学生利用的教学案例库系统,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案例,完善案例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计算机类案例库建设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案例库建设研究中,医卫类、管理类课程案例库研究相对成熟,而计算机类案例库建设不少,但关于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偏少,能够有意识地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案例库几乎没有。[1][2][3]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5篇

案例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教学

一、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自1990年国家正式设立的,2002年_学位办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对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进行了界定:“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特定岗位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然而,现行的专业性研究生教育依然存在是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衍生品或次生品的问题,其培养方案基本是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浓缩或翻版。加强、加快其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那么,如何进行改革呢?我们应该认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质和特质。从_学位办颁布的《意见》中,我们不难看出专业性研究生的定位在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现如今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缺失的即是“应用”二字。而课程教学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最主要途径之一,改革课程教学,把握其课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将“应用”“实践”带入课程教学中,从最大程度上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特色及其核心特征,从本质上区分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课程内容,是当今研究生教育现状下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最直接并最有效的方法即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针对一个真实、具体发生的教育事件的反思与探讨,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正如案例教学专家理查特()所说:“教学案例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和描述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实践故事。”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使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去判断、决策、检验一个实际问题,自认而然的达到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无疑是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层次教育,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其基本定位。正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教学内涵不同于其他类别的高等教育。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结构用学科理论系统构建是合理的,但以培养具有明确专业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互应用,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践再以经验形式去巩固和修正理论知识。

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现状是:第一,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弱。基本或完全的运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不能体现专业性研究生课程的“实践”内容,缺失“专业性”的职业技能演示。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有待加强,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上没有选取适合专业性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原因可能有校内导师多是指导学术性硕士,无论在指导方法或是教学方法上其没有转变观念还,或是对全日制专硕教育不够了解,对其特点认识不够清晰,诸多原因造成对专业性研究生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学术性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部分比重不大。《关于做好全日制专硕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然后切实做到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的高校,屈指可数,使得专业性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名存实亡。

三、案例分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分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优点

第一,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师生围绕某个取自于真实生活情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专业探讨价值的工程实况,利用当前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以求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并做出相应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教育上要求的“应用”话题。

第二,学生在分析、讨论、决策真实案例的过程中从有限的资料里获得最大的收益,并由此而培养学生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三,案例分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把握问题的统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参与国家建设、公司发展都需要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能力,是本质区别与中职、高职的职业性人才。

第四,案例分析是集成真实案例诱导学生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相比传统的纯理论知识教授更为有趣、生动,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上更有兴趣并转被动为主动。

2.案例分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第一,开展案例分析教学应根据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及职业技能要求对课程理论知识结构进行分解整理,针对各专业课程的理论框架特征选取知识要点进行分析,甄别哪些知识点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哪些知识点有必要开展案例教学。最后根据知识要点搜索、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典型、突出案例,或者编写相关案例。

第二,案例选取与编写应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保持案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注意内容上的连贯和循序渐进。案例编排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要突出重点不能本末倒置,或重复凌乱。问题的涉及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简单到综合的层层递进。

第三,案例分析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上。好的案例是该方法成功的一半,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其积极的思考、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是整个案例分析教学的重中之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或多或少曾参与过社会工作或实践,这一点区别于本科课堂的案例分析,不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更多的应该注重讨论的层次和创新性,毕竟专业性研究生是应具有本学科专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案例分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用中,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才能接受案例学,才能在课堂上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第二,切实做好案例分析教学与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有直接的关系,案例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分析、讨论的层次和意义。注重选取或编写的案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知识点的连贯性、问题的递进性。

第三,案例分析教学无疑也对校内导师和教师增加了负担。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程的分解整理,甄别作为案例分析合适的知识点,选取、搜索相关的真实案例或者自己编写合理的案例。另一方面,在案例的教学课堂上,对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两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引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与学术性的讨论,是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水平的双重考验。

第四,案例分析教学以讨论为主,不免会参杂个人主观意见,并且案例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对分析者的优劣不易检验。

五、结语

案例分析已经在多门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乏有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都相对充足和成熟的条件下,将案例分析应用到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去并不是难事,针对案例分析的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的进行教改,针对专业性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定位,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编排,案例分析教学可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教学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2-53.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6篇

科学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有了科学的制度,工作才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没有制度的保障,任何工作都不会做好。而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前进,已有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逐渐显出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暴露出某些缺陷。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周密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既包括对教学档案的采集、整理、分类、存放、使用、调阅等等的具体规定,也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课堂日志、考勤表、教案、讲义、工作总结、学生成绩表等等的具体规定。要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各个工作环节中,都严格按规章和程序办事,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档案的时效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真实性,才能建立起质量高、价值大的教学档案。

2、强化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

教学档案工作是从档案材料的收集开始的,收集的及时、齐全、完整,是做好教学档案管理的首要要求。学校在强调教学档案重要性的基础上,做好各级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纵横联系,及时向各级各部门布置并收取各种教学档案材料。各种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必须严格按制度和标准做,不能应付,不能草率,不能迁就。力求收集及时,归档及时,材料齐全,真实规范。这样,才能使教学档案真实反映出学校教学活动的情况,具有使用价值,为改进教学与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主动联系教师做好材料归档

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联系教师做好材料的归档。教师能够提供教学活动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情况,对学校加强管理、改进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供的材料十分丰富,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讲稿、教案、课堂日志、学生成绩表、工作量登记表、教学工作总结、科研成果报告、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等等。学校要明确通知教师上交各种材料的时间、地点,对各种材料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重视不够、工作忙等原因,有时有些教师可能不会及时上缴各种教学材料,或所交的教学材料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因此,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配合教师做好各种材料的归档,要主动联系教师,主动收取各种材料,不能坐等,不能别人交多少我就收多少,同时要指出哪些材料不符合学校要求,恳请教师修改或调换。这对教学档案收集的时效性、构成的完整性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4、促进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某些原有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共同促进教学档案管理工的现代化。领导要重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尽快引进或增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尽快掌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如计算机的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提高档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整体质量,提高档案的实用价值和利用率,从而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5、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7篇

一、引言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旅游管理专业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由于案例教学能够运用与现实环境相联系的信息,再现特定的管理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达到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效果。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案例教学开始受到国内高校旅游专业的普遍重视,并被大量引进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旅游教育界已经普遍意识到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指出了案例教学中缺乏学生的参与互动,案例分析难以深入,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

但是,这些研究又并未对影响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以及如何改进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作为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成为衡量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

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力图从深层次上实证研究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以期达到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的选定

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问题,陈效兰(2006)认为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张夫妮等(2007)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参与度会明显高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袁书卷(2006)指出案例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师生关系的互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体验和教学方式等;王青梅、赵革(2009)认为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首先面对的是一个问题案例,他们指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现象中发现问题,可以变认知客体为认知主体,尝试性地解决答案;郭俊辉等(2010)提出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学生个体、案例题材和案例分析的三因素理论框架,认为案例教学主要取决于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

综上所述,学者们就案例教学中影响学生参与的诸多因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但在案例教学参与度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及实证分析不足。同时,由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增加了分析问题的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并结合案例教学相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案例教学本身特征的分析,初步拟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因素,并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

三、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为深入探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为指标确定提供数据来源,笔者开发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正文部分采用的是李克特态度量表(likert-type),要求被调查者对影响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每个因素都采用了五点likert量表来测量(按照被调查者所认为的重要度进行打分,5分为最高分,依次递减),量表的语句尽可能简单明确,保持客观并避免歧义。

(二)问卷对象的选择与前测

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两个重要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课题组选择了笔者执教的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2011级共计368名学生和59名教师为调查对象。为了使设计出的问卷更加科学和合理,能够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所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正式大规模发放问卷之前还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此次调研的重点在于征询被调查者对各条款同意与否,同时还希望被调查者指出问卷中各问题的提法是否科学,是否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和含义上的遗漏,是否便于被调查者理解。问卷设计初稿完成后,课题组选择从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共4个年级在校学生中分别选取12人(学生8人、教师4人)作为前测参与者对问卷进行了前测。首先请前测参与者在不经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对前测问卷进行试答。随后对前测参与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对问卷中的每一个项目逐一进行说明,并听取记录被调查者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前测结果发现,受测者对题意并无看不懂或混淆的情况发生。

(三)案例教学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27份,共获得有效问卷412份。问卷有效率为。其中男生占,女生占。样本比较符合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所得信息经过软件。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如下,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中17个因子的cronbach a系数是,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说明该问卷信度可靠,可以作为参与度影响因子测评问卷使用:

其次,通过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17个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kmo的取值为,大于;bartlett氏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显著水平为,通过两种检验,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共同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表2所显示根据特征值贡献率大于85%、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差异大和变量不出现丢失的原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5,旋转后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得到的数据分析如表2。

使用主成分法计算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各个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归纳为五个因子: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素质、案例材料和课堂教学环境。其中,学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影响参与度的学生素质指标有: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学生个人性格、学生专业层次;另一个重要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与教师教龄、从业背景相关;以上案例教学中的两个重要主体,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组织这一“桥梁”进行联接互动;现实案例教学中,教师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课堂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学生的参与度是有差异的;最后,案例教学还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尤其是环境的安静舒适程度和教学设备是保证良好教学成果的前提。

由此得出因子解释方式为:

因子1为学生素质=专业层次+专业学习兴趣+生活学习习惯

因子2为课堂教学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的团队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对学生考核+案例分析过程。

因子3为教师素质=教师学历+从业背景+教龄+教师性格+教师表达能力

因子4为案例材料=案例材料展示形式+案例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案例材料来源

因子5为课堂教学环境=环境的安静舒适程度+教学设备

(四)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

接下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目的是为了研究这五大影响因素之间与案例教学参与度究竟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由表4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标准的回归方程为:

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素质+×案例材料+×课堂教学环境

此外,由回归系数看出:案例材料与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最为突出的要素,说明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受此因素的影响和贡献最大;其次是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师素质;再次是学生素质;最后才是课堂教学环境设备的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以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案例材料新颖程度、案例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案例材料展示形式、教师对案例分析过程http://、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师从业背景、教师教龄、教师性格、教师学历、学生生活学习习惯、教学环境的安静舒适程度、教学设备状况。

这说明旅游专业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仍然与案例材料这一学生有实际性接触而引发的感知有关,这与前人研究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相同;此外,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也成为了旅游专业案例教学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正面积极认识和对本行业的乐观看法,有助于提升旅游教育的成效;学习动机即是否决定从事旅游行业工作,也成为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虽然案例材料影响非常重要,但案例材料中值得分析挖掘的内容仍然很多,既使是较为陈旧的案例材料也拥有较多值得分析挖掘的内容。一旦学生习惯性的将自身视为旅游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职业群体,其负有社会责任的想法会提高其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度。而对于自身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度会大幅下降。因此,不难理解学生素质对旅游专业案例教学参与度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度。

(一)加强案例材料的收集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8篇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9篇

一、特殊学生的案例

我的课堂有一名学生,课上不学,课下捣乱,可谓是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痛。我作为他的英语教师,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摆事实、讲道理中失败。面对这样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据我的初步分析,他学习英语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耐性,听不明白就放弃学英语了,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基础太差,落的英语知识太多。我决心更加深入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关爱这名特别的学生。首先,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还有以前的学习情况,因为他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对他的教育,长期生活在一个无人关爱的世界,加上学习的不如意,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孩子毕竟还小,渴望被关注,所以靠闯祸惹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加上性格怪异,逆反心理严重,又特喜欢新鲜刺激的玩意儿,根本分不清是非!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在了解这样一名特殊学生的情况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如果放弃了,也许他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很难挽救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英语教师神圣的职责。所以即使是像他这么令人头疼的孩子,也不能轻言放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用实际行动感染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的信任。

二、特殊学生在小班化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1.优生辅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让学生教学生,“即知即传”。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这一点在成功案例中我吸取了经验。我主要对班中程度不一的学生编成一个由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以强带弱,分组训练,分组辅导,互相促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特殊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难集中,上课时思想不是开小差,就想睡大觉,同时动手能力差,有时懒得做作业,有时想做又不会做。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排座,组成学习小M,要求优生随时随地关爱特别学生。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师起不到的作用。这培养了特殊关爱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健康的竞争合作精神。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特殊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调动特殊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pears?”这单元时,设计一个当小记者的任务,让优生先教会,特殊学生带着信心饶有兴趣地通过采访完成了调查表。这样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

2.合理评价,激发特殊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特殊学生智力、挖掘其学习潜能的钥匙。他之所以学习有困难,是因为他受家庭、学习习惯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可以运用符合小班化教学方法,去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五官体验法、游戏法、尝试法、动操作法等,让他投入到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去,通过和老师一起“说一说、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体验,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5B unit6单元中,学习touch your feet with your hands时,我发现张振学习时对边说边做十分感兴趣,于是当机立断让他来表演,效果很好,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有时他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叫他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他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往往因得到这两个单词而激动,不知怎的,我自己的心理也翻腾起来。这样他开口的习惯慢慢地养成。一学期下来,这名特殊学生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他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结合课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一味地以分数来衡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标准应建立在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讲究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对于特殊学生要积极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张振这名特殊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后,由低层次跨越到高层次,我给他设立“超越奖”。这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三、结语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软件测试;测试案例;交叉教学;测试实践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软件日益成为信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的可信性已倍受关注,目前软件测试仍然是保障和提高软件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随着国内软件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越来越需要专门的软件测试高级人才。当前高校仍然是培养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重要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软件测试课程按学历分主要有三个层次:大专、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大专和本科阶段的软件测试课程在我国已经开设有较长时间了,主要是教授基本的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侧重以基础知识为核心。一些高校已经摸索出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发表了一些教学体会[1-3]。但是,研究生(本文特指硕士研究生,下同)阶段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却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各高校研究生生源相差较大,学习目的与培养形式也有所差异,使得研究生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很难采取统一标准,给各校任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校研究生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笔者分析了近年来研究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目的上的诸多变化,提出了一种“紧密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软件测试教学新方法。该方法连续实施在两级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堂反应、课程考核、案例测试实践指标来看,该方法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研究生测试理论知识及实践测试动手能力。

1传统教学及面临的新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软件测试教学形式

2010年5月我们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软件工程领域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与会期间我们和软件测试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大部分院校认为软件测试教学大纲仍然沿用研究生招生改革之前的大纲,即教学对象为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也以书本为主,按章节进行教学。课程结束考试仍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完成。总结大部分高校共同的教学内容有:

1) 软件测试概述;

2) 测试人员的离散数学;

3) 测试人员的图论;

4) 功能性测试;

5) 结构式性测试;

6) 集成测试;

7) 系统测试;

8) 面向对象测试等。

传统教学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旨在培养懂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未考虑学生的水平、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及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此外教学过程没有测试案例及其他实践测试环节,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均没有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教学的新特点

随着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方式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招生形式及培养方案等均变化较大。以前是以工学硕士为主,重点培养懂理论、会创新的高级学术型研究人才。近年来,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已细分为工学硕士及工程硕士,工学硕士又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工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工程开发、工程应用、工程管理等应用创新型高级人才。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制度的改革促使培养方案不一样,相应的课程大纲及教学方式也应不一样。故研究生软件测试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特点有: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2) 加强工程案例的测试教学;

3) 激发学生兴趣,互动教学;

4)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测试动手能力。

现阶段研究生软件测试课程应考虑所有选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及学习能力的多

样化,重点学习以下内容:常用软件功能性测试方法;面向对象程序测试技术;WEB软件测试;错误注入测试技术;安全性测试、主流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及大公司常用测试方法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软件测试理论、先进的软件测试技术和主流测试工具,并能较好地应用于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中。

2案例交叉教学法大纲及其教学过程

基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诸多变化,我们提出了一种紧密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新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测试能力。

江苏大学研究生软件测试教学大纲

表1是我校现行的研究生软件测试教学大纲,全校理工科研究生也可选修。

案例交叉教学法教学过程

案例交叉教学法总体分成两个阶段:课前案例程序编写和课堂理论与案例交叉教学。

第一阶段:课前案例程序编写。上课前一周布置实现两个测试案例,每学期难度类型与之类似。

案例1:使用C、C++或C#语言编写一个程序,计算任意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因数,其中0≤a,b≤1060。并撰写程序设计说明书。

案例2:使用ASP或JSP技术,数据库SQL Server实现具有用户注册、登陆验证的简单B/S结构系统。

当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的案例程序,要求所布置程序难度、功能和工作量与案例1和2相当,即案例1满足后期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类测试、错误注入测试、安全测试及编写测试驱动等测试需求,案例2满足后期GUI测试、WEB测试、错误注入测试、安全测试及测试工具的教学等测试需求。

第二阶段:课堂理论与案例交叉教学。结合前面两个案例,自第二章开始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案例交叉教学流程图

图1中,S1代表第1章,其它类似。案例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于程序结构的测试方法,如边界值测试、等价类测试、类测试、数据流与控制流测试方法等。案例2重点让学生掌握基于程序规格说明的测试方法,如GUI测试、错误注入测试及基于状态的测试等方法。此外,结合案例1和2,不但教授学生重要的功能性测试方法,而且教授学生一些关于软件安全

性、可靠性及稳定性的测试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测试能力。

此外,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联系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的实际测试方法及测试工具。如我们选用的教材之一便是微软软件测试工程师们撰写的教程,所讲授是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系列:Parasoft公司AEP方案系列、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系列及IBM Rational系

列。重点讲授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主要有:Parasoft C++Test;Mercury公司主要产品LoadRunner、WinRunner、TestDirector、QuickTestPro、IBM Rational Purify等。同时将结合程序案例1、2及其他大型测试案例进行工具的演示教学。

3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连续对两级研究生运用了案例交叉教学法,在课程结束后对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及课程测试报告情况,结果表明案例交叉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按章节教学方法。表2从学生兴趣、理论掌握度、测试用例设计、测试驱动编写、测试方案设计、测试思想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掌握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学生兴趣度以调查结果为主,其他调查项均以课程考核结果为主,调查结果为参

照。在课程期末考核中除了考查常规的测试基本理论与技术之外,同时还要求学生交叉测试其他同学的程序案例,最后撰写测试用例设计报告及程序测试报告。

由表2数据对比分析可知,案例交叉教学法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按章节教学法,特别是学生在掌握测试思想及测试自动化工具方面近96%以上的学生掌握较好。

4结语

随着近年来软件企业规模化、正规化及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化高级软件测试人才,这给高等院校及高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紧密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新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基础及学习目的等诸多因素,以培养学生的测试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己编写的程序为测试案例,将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案例及测试工具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程最后介绍了微软公司常用的一些测试方法。

通过测试能力考核及课后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方法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提高测试案例实践编写能力,特别是学会了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应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玉民,车战斌,郭基凤,等. 两年制软件测试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60-62.

[2] 许棣华,朱立华. 分组软件测试教学法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4):133-135.

[3] 贺平. 软件类专业的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1):82-89.

A New Case Cross-teaching Approach for Graduate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CHEN Jin-fu, YANG He-bi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 & Telecom.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案例 教学

1、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的定义

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问题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的叙述要把事情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对行动研究的陈述能反映人的复杂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收集班级真实生活情境资料;(2)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3)进行班级团体讨论或班级小组讨论;(4)讨论中,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角色;(5)归纳各组或团体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特殊的教学材料,又包括应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与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对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中学恰当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其理由如下:一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学生内化了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必须将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才能处理案例中众多的疑难问题。三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四是通过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五是案例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个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完美统一的两难问题。六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有较在的自,教师实际上更多地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不仅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3、案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适用范围

案例教学在什么情况下实用,对此可从这样一些方面去分析:

(1)理解并掌握中学生物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许多人认为,案例的运用与生物理论学习是相悖的,因为案例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故事,它不能被用来传递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在19世纪70年代应用之初,真正的目的就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案例完全可以用来展示生物有关的理论,解释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应该那样处理。一旦案例中隐含的理论或生物的基本原理被提示出来了,就可以用来考察新的生物案例,说明哪些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先前案例中的基本理论就转变成了面临新情形的挑战。学生要考虑到生物理论应如何从新情形中产生不同的变式来。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生物原理,然后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生物原理、理论的案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案例是一个故事,但故事并不等于案例。

(2)生物界的典型事例

在生物界中,比较典型的生命现象、事实等:这些案例交给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最终方法。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就可能加以采纳。

(3)生物学的伦理道德准则

在生物与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有许多不和谐的案例。如森林的破坏、动物的捕杀、环境的污染等,教师可用故事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如此等:等。在生物案例中,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典范、反面例证,使他们从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行为当中体会自己应该遵守的能理规范。

(4)策略、反思或思维习惯

通过生物案例教学可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思维习惯、思维策略和反思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视野开阔与想象力

通过生物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增加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生物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1)生物案例的形式过程往往花费较大,时间消耗过多,并且需要进行现场核对。

(2)生物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生物案例教学的有时效率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后果。

(4)生物案例是以较短的篇幅的材料来涵盖相当长的时间历程,很难在内容与时间历程上保持一致,而案例教学一般既要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领会内容,这两者都难以兼顾。

(5)案例可能会使得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

与其它教学法有机结合

正是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局限性,笔者认为,它应该与其它教学法结合,形成具有实效性的案例教学法,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能够适合长短不一的讨论:

(2)可以利用学校的录音和计算机设备;

(3)与现场考察结合起来使用:

(4)案例中没有决策者: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2篇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

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

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

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物理化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型教学

物理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在化学类课程中处于原理根基的地位,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运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桥梁[1,2],其研究成果连接化学基础课与各专业基础课的中枢学科,因此加强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通过课程解析物理化学基本规律在现代研究前沿热点的作用,将有助于我校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研究生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对本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以环境类专业为例,《物理化学》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和本科生《物理化学》有显著差异。作为地方院校,环境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然而,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公式推导繁多,内容丰富而抽象,是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学、最枯燥的一门课程。此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专业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尚没有适合的教材,本科生教材例如经典的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的《物理化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3,4]。因此,如何使本课程顺利进行,使学生学有所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1.案例型教学的优点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5]。对于研究生《物理化学》课程,由于其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校相关方向的研究生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国外著名大学通常根据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选取物理化学学科中的某个专题设定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专题有《热力学与动力学》(Thermodynamics & Kinetics)、《生物分子体系的热力学》(Thermodynamics of Biomolecular Systems)、《化学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单分子光谱与动态学》(Small-Molecule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实践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研究生的物理化学教学中,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为思想指导,通过案例解析环境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基本规律,以期提升研究生从实验现象(实践)到理论提升和以基本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研究(实践)两种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化学》在环境研究中的灵魂作用。

2.案例型教学的实施

通过调研国内、外高等《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适合我校环境类专业学位课的教学大纲,融合当代学科前沿拟定了8个专题,分别为:(1)经典的热力学;(2)化学反应动力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3)谱学表征方法和成像技术;(4)仿生智能纳米材料;(5)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分子科学问题;(6)物理化学与光催化;(7)环境净化材料作用原理与应用;(8)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3.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结束后,增设了学生互动环节。在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点范围内,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进行课题解说。2011级全日制硕士共30人,从选题看,75%选择了与专题(5)—(8)相关的课题,10%选择了与专题(1)相关的课题,15%选择了专题以外的课题。此外,约83%的学生选择的文献为英文,其中TOP期刊约占30%,这与以往研一新生绝大多数选择中文文献截然不同。可见,研究生们更倾向于了解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且对文献阅读的选择视野更开阔、自我要求更高了。可以说,《物理化学》的案例教学促进了研究生更快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

综上可见,选取当前环境和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拟定授课主题,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我校环境类专业研究生《物理化学》进行改革,构建一门能够沟通基础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前沿的综合型案例教学课程,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时展要求,有望在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方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国胜.物理化学与环境保护[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VOL21,(2):16-18.

[2]高盘良.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4-25.

[3]张玉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08,VOL29,(3):85-88.

[4]郭晓霞.物理化学与环境科学.云南环境科学,2000,VOL19,(2):19-21.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1]。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如基于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关的真实事件设置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目标[3],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与一味突出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微生物学”是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面向全校生物科学类、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类、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微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同时微生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微生物学”课程可选择的案例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可以是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近年来,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援引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

微生物学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逻辑分析,可以让学生体验微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微生物学课“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章节的教学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微生物学史中,微生物抗性突变究竟是环境因素“驯化”微生物产生“定向变异”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非定向变异,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从1943年起,几个学者设计了几个著名的实验。这些实验既严谨又巧妙,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解决了这场科学纷争[5]。坦而言之,初学者的确很容易将“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定向的”这个特点与“环境可对突变微生物定向筛选”二者相混淆,形成“定向变异”的错误认识。尽管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基因突变是“自发”发生的,但是这样仅仅强调结论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选择经典实验案例,通过重现实验研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图片形式展示经典实验的过程,针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研究者的思路。以“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实验”为例,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1)影印平板是什么意思?该接种方法与常规的微生物接种方法相比有何特点?(2)实验使用了几种培养基?几种培养基各有什么作用?(3)初始的大肠杆菌母种没有链霉素抗性,实验中得到的抗性菌落的抗药性从何而来?(4)这个实验如何了基因突变的“环境驯化论”,支持了“突变自_”的观点?在对该实验的分析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频繁,实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

纵观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许多实验之所以能成功证明、验证重大的科学问题而成为经典实验,与其说是依靠各种实验技术,不如说是依赖实验设计者巧妙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经典实验案例,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实验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花大量时间讲一个经典实验,启发学生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教师,除了传授既有知识外,更要传授方法和思维。

2.援引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

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除了进行专业教育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6]。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起到陶冶与激励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课“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引入“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先生的生平”内容。汤飞凡是中国第1代医学病毒学家,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1个中国人。他曾把沙眼衣原体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是为科学献身的典范,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汤飞凡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国人不应该遗忘的名字――汤飞凡》,并在课堂上交流读后感。在交流读后感时,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记住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联系。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衣原体和病毒的区别和相似性各是什么?(2)汤飞凡先生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可运用于课堂。在微生物学课“绪论”部分介绍“科赫法则”时,我们引入了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发现与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的研究经历。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联系,马歇尔与另一位医生莫里斯(Morris)喝下了含菌培养液,亲自感受病原体在体内的发展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该菌在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他们的工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引入这个案例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研究者们“以身试菌”是依据什么科学法则?(2)这些科学家们的工作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上述这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多方面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援引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成案例引入微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3]。

2014年,西非大陆爆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场烈性传染病扩展迅速,致死率高,引起世界恐慌。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爆发,随后扩散到相邻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自疫情爆发以来,这3个国家有超过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另有超过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从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病至今,总共爆发过将近30次埃博拉疫情,但是这次的爆发规模最大。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或者受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我们及时将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微生物学课堂,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何果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会死?(2)同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为什么有的病人病情恶化不幸去世,有的病人却能够自行康复?

该案例的内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毒、传染与免疫甚至微生物生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将原本设置于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个例子”,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是借助案例研讨实现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自我学习,锻炼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讨论至最后的评价,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举例完全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7]。

参考文献:

[1]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8-752.

[2]马知恩.怎样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10.

[3]黎志东,徐志凯.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4]杨红,刘贻尧,王先龙,等.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1025-1029.

[5]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0.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5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从身边的地理和乡土地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地理学科有其特殊性,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和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更要突出这些特点。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一、地理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途径

所谓地理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案例和案例教学既能提供地理情境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地理的好途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按照教师设计和揭示的活动程序让学生独立和合作进行研究,使学生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当地地理经纬度的测量的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实施步骤是:(1)布置测量任务,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方案,并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写出测量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理论依据、测量工具、分工、测量过程、数据处理、计算结果、撰写报告等);(2)召集全班学生、指导老师,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组设计方案,拟订测量方案;(3)测量过程实施包括:收集资料、准备工具、讨论分工、确定测量时间、测量、测量数据收集、处理、误差的减少和控制;(4)撰写测量报告;(5)讨论、交流、总结。

我们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设置乡土气息浓郁的案例,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需要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和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

创设开放式的课堂也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的教育正向着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开其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使其向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我们施教的对象来自社会生活,他们携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最终还要返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这就决定了教学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因而在教学中要设法将学生置于社会的生活之中,或是营造一种模拟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避免出现少数参与,多数为旁观者的现象。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全体学生都有显示自我的机会,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天气系统究竟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这是教材重点研究的内容。要使学生清淅地运用所学知识,就应该让学生到气象台站去参观学习,在参观时请气象站工作人员介绍如何用地面天气图等资料,进行天气预报,也可以在他们的指导下试做天气预报员,这样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证。

三、加强活动课教学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各要素中的遗传、环境、教育只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真正推动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自主的、独立的、创造的活动,因此活动才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来实现。地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让学生智力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释放,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进行细致考察的观察,这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内容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书了解这一节的内容,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晚秋或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2)为什么阴天天空是灰白色的?(3)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4)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如此之大?这样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团结协作,一起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而且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许多新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要注意:不要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去,及时去发现问题,收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部分问题可以在与同学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反馈,部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全班交流,让学生把获得的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进行活动课的教学时,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新知识,在接触社会、了解自然中初步形成科学认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调查家乡气候资源”、“调查家乡气候灾害”、“调查家乡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参观家乡土壤剖面”、“了解家乡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等活动,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家乡,运用家乡的实例,培养严谨求实、相互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评价能力。学生通过对家乡审美的情感体验,产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密切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一些难度适宜、切实可行的地理研究性课题,构建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段小磊,秦淑慧.学与教的革命――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再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5,(01).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6篇

关键词:电子电路仿真;研究案例;任务驱动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路仿真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电子电路仿真技术已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已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电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4]。然而,当前的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多局限于对电子电路理论的验证,及对电子电路实验的预演,仿真案例一般针对于某门课程某些具体知识点,缺乏综合性、工程性及创新性,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两大任务,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颇受学界争论,然而“以研助教、研教相长”的观点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5,6]。“以研助教”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表明:科研设施运用于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条件;科研成果渗透于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贯穿于教学可以革新教学方法。将研究案例应用于教学,是“以研助教”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涵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7,8]。因此,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能力,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一些教师所熟知的研究案例。本文将以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研究为例,探讨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的应用。

1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研究案例一般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研究案例的实施与完成需要学生遵循科研思维和方法、主动探究、分工协作,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恰能满足要求。因此,我们提出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教师所熟知的研究案例作为学习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中,按照图1所示的路径与流程组织教学。具体而言,教师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者、教学任务的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学评价的组织者,主要负责研究案例的精选、任务的布置、学生活动的启发诱导、任务的组织评价及总结反馈;学生作为任务实现的主体、任务执行的探究者、任务评价的参与者,主要完成任务的分解与分工、资源与方法的探究、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任务的实施环境

任务的设置

精选研究案例,科学设置学习任务是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研究案例的选取应遵循针对性、拓展性、可行性等原则。“针对性”指所选研究案例应符合电子电路仿真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信号运算电路教学时,引入非线性系统电路仿真研究案例,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加减、积分、乘法等多种运算电路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指所选研究案例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拓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比如在学习电阻、电容、电感三种基本电路元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电路元件忆阻器的研究案例,通过仿真分析其性能及应用。“可行性”指所选案例属于教师的研究方向,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式学习、分工协作、教师引导可以完成任务,比如在开关电源的教学中,引入DC-DC硬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研究案例较为合适,而软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研究对本科生而言难度过大。以研究案例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在任务时,应交代案例的研究背景,明确任务要求。

任务的执行

任务的执行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建模仿真的过程,教师不直接参与任务,仅充当激励者、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资源构建、方法构建。学生在领受任务后,应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任务实施方案,划分子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各小组成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电子电路的建模、仿真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任务。

任务的评价

任务评价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各小组成果的展示、汇报、答辩情况,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及发挥的作用,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成员互评、小组间互评等多种形式,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协作意识、科研素养、创新思维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

2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开关电源中可能存在的分谐波、混沌现象,了解电路参数对电源性能的影响,在直流稳压电源仿真教学中引入开关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仿真研究案例,并以图2所示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非线性仿真分析作为任务,要求学生为其建立Multisim仿真模型(如图3),并仿真得到不同输入电压Vin情况下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如图4)。相关电路参数为:L=20mH,C=47μF,R=22Ω,T=,Vref=,A=,Vramp=VL+(VU-VL)(t/Tmod1),VL=,VU=[9]。图2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原理图图3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的Multisim仿真模型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向学生简要介绍变换器非线性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成果等,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协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与资源构建。学生接到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任务分解为熟悉原理、建立模型、仿真分析、总结报告等多个阶段,其中建立模型涉及到电路元件选择及参数设置、斜坡信号的产生、加减运算及比较运算电路的实现、电压电流信号的采集与检测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分工,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各自子任务,最终实现变换器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和答辩,师生共同完成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考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并对研究案例进一步拓展,引导部分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索开关变换器中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控制与应用问题。

3结论

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实施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选取、任务设置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为根本,以多元综合评价、“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为保障,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开拓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部分学生以此为基础,成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项;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并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项;撰写毕业论文,获安徽省计算机学会、阜阳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0余篇。

参考文献:

[1]陈华敏,任立民,徐源.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2]谭雪霏,赵春波,陈巩.基于案例的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方法[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6):113-115.

[3]李健,李智,冯晓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案例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6):51-53.

[4]周大鹏,何光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电子CAD》课程教学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122-125.

[5]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7-87.

[6]侯爱荣.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复杂性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6-100.

[7]张又良,黄永平.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2):120-123.

[8]肖新,焦立新,汪建飞.以研助学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2):128-130.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7篇

研究性教学也称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创设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政策意见的提出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体系建设,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日渐得到本科教育的重视。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为将研究性教学融入会计本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会计教学,本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首先,突破了以往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范围,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一门或几门会计专业课程,其视角覆盖于整个课程体系,并贯穿会计本科教育,因此更应当理解为一套可以应用于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突破了传统案例教学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公司个体案例,而是实现了案例研究向实证研究的教学内容扩展,使学生的视角由公司个体延伸至上市公司整体,在更高层次激发了其研究创新能力。此外,笔者还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与流程梳理,并认为,本教学模式为会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培育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会计人才以及为日后深造提供了可能,其不仅是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模式,更是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可用图1表示为一个投入-转化-产出系统。该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会计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课、一个专业方向甚至整个学科。如图1所示,本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学生是整个投入-产出系统中的主线,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中获取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并开发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成为优秀的会计人才。其中,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贯穿投入-产出系统始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会计本科课程体系设定

在以旨在培养大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会计本科教学中,如果研究性教学只针对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效果将十分有限, 因此, 本教学模式将基于会计本科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展开,并在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层次上进行如下设定,最终形成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体系将贯穿本教学模式的投入-产出系统。

(一)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开设 研究方法论课程不仅为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思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授奠定了基础,更为学生进行后续的研究或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针对会计专业,研究方法论课程可以进行但并不局限于如下设计。首先,为了使学生了解会计研究思维方式、整体流程以及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应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财经应用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其次,为了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应开设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应用(Excel、SPSS、STATA)等相关课程。最后,为了使学生形成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识以及综合性思维能力,应开设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导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研究方法论等相关课程。

(二)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 针对会计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涉及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鼓励讲授主干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研讨式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科学安排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三)导师责任制的创新性实践 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后,应进一步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来锻炼、培养和积蓄能量。在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高校应搭建起研究型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过程

对具体课程而言,作为图1的重要环节——投入和转化过程可视为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会计教学(见表1)。如表1所示,本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由于学生的行为难以控制和把握,因此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以期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的课前准备 研究性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科学合理选择案例内容和创设案例的问题情境。在研究性案例教学之前,教师需清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知识,并适时根据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与之紧密联系的案例或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从而实现案例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的有机融合,并使案例教学始终围绕于专业课程本身。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引导学生大胆的“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明确研究目的之后,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进而融入与案例或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二)教学的课中组织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并进行课堂的多媒体报告,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案例的课堂辩论。小组合作的意义在于:多人的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使彼此感到思维过程外显化,而多人之间的观点冲突可以更好的进行反思和评判,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大胆展示的环境和平台。 教师作为小组报告或讨论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清晰的把握教学目的, 通过适时的提问、补充或者总结掌控案例报告或讨论的方向和进度, 使研究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案例或者文献。

(三)教学的课后评价与考核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在课后应将学生、专家、同行和领导的评价相结合,全方位的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在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接纳和认同,继而有效的推动和改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案例教学的结束只能算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会计思维、实务技能和研究能力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案例或者实证研究的命题和方法,这也将成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实践的起点,因此,课程论文、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活动等将成为传统考核模式下的辅助考核方式。

四、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或者问题,因此,除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外,该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具有研究性内涵的创新。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其次,从案例教学拓展至实证研究教学,开拓学生的研究视角。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 小标题的形式将便于教师组织设计教学案例的内容,案例内容可以比作一个垂直站立的圆锥体(如图2),这一形状反映了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而不是在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信息收集过程。研究性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知识点,更希望案例能表达一些思想,激发学生思考,知识点的查阅和理解较为容易,而这些思想则不容易接触或体会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存在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并使整个教学活动由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展开而不断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图2a所示,处于圆锥体顶端的公司个体构成了案例研究的观察视角,按小标题的形式教学内容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在“公司的基本背景”部分中,适用问题可涉及:公司或组织的历史、行业和/或公司概览、主要产品/服务、组织架构、事件的基本情况等。在“具体关注的会计领域”中,适用问题可涉及:事件所涉及的会计事项、相关事项的会计政策/准则、行业和/或公司的特定会计政策/准则等。在“具体存在的会计问题”中,问题可涉及: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与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与账务处理相关的财报信息(非会计性)等。在“结论”中,问题可涉及:与账务处理相关的政策信息、账务处理的原因、公司动机等。

(二)从案例到实证教学的拓展 由于实证方法趋于会计研究主流地位,该教学模式为此增加了会计实证研究内容。案例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公司个体会计问题的理解,而实证教学通过对与案例相关的实证会计文献的阅读并报告,将促使学生就某一会计问题从公司个体延伸至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整体的理解和思考上。案例教学作为实证教学内容中的起点,有助于降低实证研究本身的枯燥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学生更为容易且直接的接触前沿的会计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更高领域会计问题的研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教师需要选取与公司案例研究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同样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实证研究的已有成果。

如图2b所示, 上市公司整体将构成实证研究的观察视角,教学内容同样按小标题的形式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 在“研究背景”部分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准则、 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或政策含义等。 在“研究假设”中,适用问题可涉及:研究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 与会计问题相关的理论等。在“研究设计”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研究的样本选取来源、数量及标准,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变量的选取和含义等。 在“研究结论”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实证结果的分析、 与研究假设的一致性、研究结论的现实启示和意义等。

五、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希望具备更好的研究能力以继续深造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在改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如图1所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将旨在为社会培养(产出)两类会计人才。一方面,试图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上市公司具体的会计实务,旨在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使其成为实务型人才。另一方面,试图从案例过渡至实证教学,使学生较为容易且直接接触更为前沿的实证会计研究思想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使其成为科研型人才。笔者认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途径,该教学模式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甚至于对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建立都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改项目“财务会计学案例与实证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型本科教育案例式教学模式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了专业建设项目“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优秀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希:《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2]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研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有多种形式,其中,在前期阶段,尤其在前期通识培训阶段,案例教学由于其典型的“范例”作用和丰富、形象的叙述形式,其既摆脱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学生经验世界的隔膜,也避免了纯粹研究性实践的时空限制和信息的散漫与无序状况的出现。

一、案例教学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有案例但不典型

典型的案例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任务、基本研究方法和步骤,不够典型的案例往往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理解产生较大偏差,如学生通过几个非典型案例,可能就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课外兴趣活动或者是科技发明等。

2.案例本身或者案例教学过程中缺少问题

没有问题的案例或者没有问题的案例教学固然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直观的感受,但是缺少学生的讨论、参与和思考,课堂教学仍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灌输,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3.案例的表征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线性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的案例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一种现实体现,虽然其在特殊中蕴含着一般性理论,但是案例本身的表征方式难易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透过案例教学理解研究性学习一般理论的难易程度,因此,案例内容蕴含的思考深度对学生的启发性、案例的展现方式(过程体现、开题、结题报告方式、作品展现等)对学生情感的激发等都需要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加以审慎对待。

二、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来把握案例教学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理解,需要学生懂得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两方面,思维包括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包括如何具体做研究,即如何去懂得设计一套规范的、有计划的、通常是完整的工作程序并进行实际操作;其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既注重研究的过程,也注重研究的合作、交流和成果的表达,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因此,成果不是最主要的追求目标,获得研究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反思是教学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

藉此,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教学需重在分析、批判别人的研究过程,获得对学生自己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性课题的启发或借鉴,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某个发现或者某个观点。“课程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1】唯有调动了学生的质疑、批判的潜力,才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三、案例教学所蕴含课程知识观假设的转型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是一种旁观者、权威主义的课程知识观,知识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知识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种种弊端正逐渐显现出来,“知识一旦被视为外在于人的工具,被当成有待于人去占有的‘对象物’,就势必被做‘客体化处理’:知识仿佛就存在那里,对学习者而言,它客观而固定、遥远而冷漠、崇高而威严。”【2】学生因而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树立创新意识。新型的课程知识观是一种参与者、批判取向的课程知识观,其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知识中既有主体进行理智探究的智力活动成分,也有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成分,这两方面在其中相濡以沫、同生共长,构成了知识的完整统一性。”【3】

四、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理论特质来理解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效

由于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自学生周围的真实事件,其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因此,案例教学成了连接学生经验世界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桥梁,是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交汇的场所,教学中需要防止偏执一端,既防止过于停留于案例本身的发掘,而忘掉了其是为学生走向思维的抽象和理性所起的铺垫作用,又要防止过于就案例所体现的一般性理论的发挥而忽略了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

五、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1.研究性学习中教学案例的选取

教学案例是真实的、自然的、基于学生经验的案例。因为学生真实和自然,学生感觉研究性学习是贴近自身实际的,有用的,在案例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从而自觉地去研究和思考;因为基于学生经验,他们会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发掘自身感性经验资源的巨大宝库。

案例是有问题设计的、基于内在矛盾的。问题是研究和创新的开始,有问题和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才能获得研究性学习实质性的功效。

案例有实施过程步骤的呈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别人的事例中应该能够学到实施步骤、研究方法等要素,为学生自己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仿效。

2.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是在和谐宽容、师生民主商讨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思维活跃,既打开自己的经验世界,开放自己的观点,又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反思、深化自己的理解,从而真正的走进研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须有明确的目的。有目的即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认知、理解、体验等方面获得哪些收获,围绕着教学目的这种特定的期许,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协商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契机,促成研究性学习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案例教学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一旦他们感兴趣,感到他们所要做的事情有价值,他们就会爆发出充沛的研究激情,这是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7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1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案例 案例教学 本科教学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

(一)无明确的案例教学计划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财务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对各种财务方案进行比较、选优、决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清晰地界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计划,内容包括预定的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对象、案例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以及预设的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和控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拿例子做案例,信手拈来,没有切实可行的案例教学计划,导致课堂讨论无序,学生不感兴趣,重形式轻实质,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二)教学案例选择不当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教学素材,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因此,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应挑选与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相关联的合适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财务管理教学的特征和时代特色,要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只要是和财务管理相关的案例就拿来使用,而没有认真分析案例是否和所讲的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学生能否理解案例的背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等,案例选择不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缺乏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多数情况下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教师对案例发生的背景、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都做了阐述,仅仅是在最后才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仅仅通过老师来理解案例,由于时间短而不能对案例形成综合性的认识,不能深刻挖掘案例的内涵,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就不深刻,最后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了惰性,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有院痛丛煨裕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四)缺乏完善的案例教学评估机制

一个完善的案例教学评估机制能够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和导向。案例教学课程设计需要付出比非案例课程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但我国现行高校薪酬体系和教学评估、年度考核机制中却几乎没有挂钩。因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改进对策

(一)理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程序

成功的案例教学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课前案例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思考,因此,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应以引导学生解析案例难题为核心,用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找准决策角度,好的问题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能使学生进入角色;提供特写的情境让学生进入现场;让学生决策,形成具体结论。教师为顺利掌握下一阶段的案例讨论,可以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单个或组合问题。

2.课中案例讨论阶段

此阶段,学生拿到案例后至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浏览公司内外部基本情况,把握核心业务和人物,第二遍聚焦关键事实和数据,并结合课程整体规划和辅助阅读资料进一步思考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正如真实的商业情境一样,学生必须针对案例中的财务行为,回答如下问题:企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财务上有什么解决方案或行动建议?这个财务行动基于何种分析视角,这种分析应该是简单且有理论支撑的,这个解决方案如何执行,具体包括步骤、资源和时间限制,对于可能出错的环节能提出哪些备选方案。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和气氛,引导好案例讨论的方向,把握好案例讨论的节奏,在学生讨论遇到分歧时,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思想碰撞后自行修正决策方案。

3.课后案例总结阶段

此阶段,教师对核心问题进行总结,阐明本次课程案例分析的重难点,指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优缺点,继而提出扩展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延伸案例。但应强调: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或最佳方案,没有唯一答案。作为案例导师,教师承担的更多的是组织者、启发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不断提出问题促使讨论深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控制讨论进度;通过犯法诱导,启发深度思考。

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案例分析是本课程的教学特色。老师在讲授“轻资产战略”时,用苹果公司、万科集团、美的电器、格力电器等案例深入浅出地道出“一砍应收、二杀存货、三降固定资产”的“轻功三式”。教师在授课前用心准备,找到对应的案例;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由于学生对老师挑选的案例比较熟悉,运用之前所学财会理论知识,能尽快融入角色,激起好奇心和继续探讨的兴趣;课后案例总结阶段,老师再次回到本次课程重难点,结合课堂讨论表现,评判学生案例学习效果,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运用理论,达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真实体现。

(二)建立财务管理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流程:

(1)储备资源,建立案例资料库。

(2)归类整合,在资料库的基础上细分、归类、整合为类型案例。

(3)提炼精要,找出不同类型案例的操作方式和成功做法,完成案例库的建立。

在案例库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获得软件系统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支持。其中,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求院系实时公开教师对案例库的贡献,营造大家分享的氛围,并将教师对案例库的献度和工作绩效产生联系,以鼓励教师积极为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优秀素材。优秀的财务管理案例通常具有这些特征:第一,案例涉及重要的财务问题;第二,包含充分的信息,足够反映财务问题的复杂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度思考分析的基础;第三,没有明确的结论,否则无法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深刻的思考。

目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教材编制、案例课程讲解、教学研讨等环节,均贯彻案例库建设理念,全体教师结合各自所讲授课程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MPAcc案例设计大赛”“哈佛商学院案例库”等国内外优秀媒体搜集最新案例、热点案例、经典案例、视频案例等各类案例资源,同时也开发设计少量原创案例,双管齐下,充实案例库资源。

(三)制定案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案例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估,获取学生对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一般应从信度和效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教师应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每一个案例编写或搜集的步骤和程序,以使每次的案例分析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同时,建立案例研究资料库以确保较高的信度。在评估过程中,可以嵌入科室四级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对各个层级和环节进行有效评估。

(四)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财务管理实践与科研以及财务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校的案例教学培训,开阔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做好案例教学,教授必须对所属领域有深厚和宽广的研究;必须有足够的企业实践,熟悉企业和所属产业的实际情况;必须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提炼案例结论。具体来说:首先,从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在企业财务方面有深厚的研究,能敏感地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中感到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追踪、挖掘、提炼和总结;若以案例谈案例,很容易让学生误解其普适性。其次,教师应进行案例调研,亲身经历企业实践、财务实践与理论互动,形成理实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最后,教师必须通过来源于生活的词汇对案例现象或背后的理论进行形象、高效、精练的总结,让学生印象深刻,实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小结

案例教学法因其具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重视双向交流、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等优势,被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所采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案例学习之外,学生还需要系统地了解学习,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或市场营销等,在课外补齐知识结构的短板,让案例教学取得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凤华,姜润坤.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基于建构主义[J]. 民营科技,2016(11):256-257 .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 第20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 案例教学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明确提出:“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可见,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起到促进深刻理解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重要作用。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想要做好案例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教育硕士教学案例库建设

(一)循序渐进,项目推进

高校教育硕士案例库的建设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以教学管理规定的形式对教育硕士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硬性要求;二是以案例库建设项目立项的形式鼓励教育硕士任课教师参与完成项目,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为了能真正提高教育硕士的案例教学质量,学校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循序渐进地按照项目立项的方式推进此项工作。

(二)明确定义,找准特点

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完整的,案例要有时间地点等,具有完整的情节,并包括一定的冲突;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应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案例还应具备启发性,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三)遵循原则,择优入库

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要传递尽量多的知识给研究生,而是要让研究生在主动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还要有一定的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给研究生呈现的问题表现为复杂、模糊或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引发研究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组织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把握过程,分步教学

1.案例呈现。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纯文字描述,也可以采用图表、漫画、语言等手段呈现文字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还可以利用模拟再现、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文字案例,来增加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讨论。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案例讨论一般涉及以下问题: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最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决策的标准?什么样的决策最适合?应该如何制订实施计划?如何将计划付诸行动?

3.概括总结。在这个阶段,可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二)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1.教育硕士的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于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所以,参加案例学习的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50人。

2.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应该对案例难度进行区分,总体上所有教学案例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无法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教师应把80%的时间交给学生阅读材料、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体辩论。教师应把布置案例、引导讨论、进行评价等时间控制在总时间的20%以内。

(三)结合理论,做好平衡

根据不同课程,案例教学在教育硕士课程中所占的学时可以占总体学时数的30%-50%左右。教育硕士任课教师宜在进行理论教学后,提前介绍案例,公布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案例教学课前准备。

三、做好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的保障

(一)提高素质,加强培训

任课教师需要具备选择适合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创新的能力;任课教师要有善于倾听和指导研究生的思路和想法,发现并纠正错误,引导其正确分析的能力;任课教师还要具有分析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站在一定高度上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具有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进行重点讲解和表扬,激发他们创新动力的能力。

(二)建立标准,科学考核

学校为加强教育硕士案例教学,需要出台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的质量标准,对以项目建设形式开展的案例教学进行严格把关,科学评价。例如,可以对案例库的案例数量、形式和原创性的比例进行硬性要求。可以对听课学生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任课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所选的系统性、实践性、启发性、教学形式、授课技巧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加以妥善解决。

(三)积极推动,持续投入

在高校开展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持续投入。学校需要认识到,在教育硕士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此项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此外,教学案例库建设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这样需要学校做好制度保障,保证对教育硕士案例教学工作的持续投入。

【参考文献】

[1]_.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_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讲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研究生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合集2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