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推荐11篇)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推荐11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推荐11篇)

微信扫码分享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1篇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2篇

在实施我国关于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系列工作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首要任务,更是一切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对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分析发现了高血压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和钠盐的摄入量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社区资料

选取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第4季度建立的3896份居民档案,进行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筛查,筛查出高血压病患者1627例,糖尿病患者912例。在对这些病例建立慢性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时,发现患有高血压病患者的相关健康信息中有规律性可循。后来,根据高血压病分级管理的要求,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其中男1004例,女623例,年龄35~85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病因分析

一直以来,所学医学课本,关于高血压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和确定,大都是从性别差别、年龄结构、饮食嗜好、长期酗酒、肥胖程度、职业压力、心理因素、和遗传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也有许多机理学说如:胰岛素抵抗学说、遗传学说、肾素学说等均不能明确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几乎是全球人类,因为现代能源不断被人类所利用,因而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脑力劳动代替了体力劳动、电子信息化的高新发展覆没了人类的体能消耗、节奏快而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夜生活的泛滥,诸多因素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愈加年轻化,且合并症、并发症增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一个人口超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行为的认识不足、卫生保健重视不够,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尿酸症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广大的居民和社会都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干扰。

规律发现

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3896份居民健康档案,在35~65岁做了具体分析,发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且从不间断1225例,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对挫折和失败能从容应对转移注意,经济基础优等或者有退休金,其中781例饮食习惯良好无嗜盐、嗜糖等嗜好,有抽烟和饮酒现象,但不过量和酗酒,这些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任何慢性病;另外,544例饮食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嗜好盐和糖,偶尔也有滥烟和醉酒现象,其中无规律的锻炼和超重者103例,他们的身体状况也非常健康,无任何慢性病;其他1044例从不参加任何运动,目前未发现慢性病。

在对1627例患高血压病的人群中,通过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给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的仔细询问、观察其心理活动及随后查看档案内容记载,慢性病随访时的发现和察觉时的即时询问,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分析,记录结果:丧偶378例、婚姻失败者67例、父母身患重病84例、子女残疾93例、下岗无固定职业693例、创业失败56例、事业成功78例、其他178例;他们其中48%的人饮食结构比较清淡、16%的人不抽烟饮酒、其他36%的人夜生活过度、缺乏体育锻炼、滥吃滥喝。

认真推敲上述数字背后的意义,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他们处于精神紧张空虚状态、无奈接受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低收入的经济水平、事业成功和失败的高压竞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长期的精神不良刺激,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发生严重失调,皮层下血管收缩中枢占据优势,通过交感神经收缩血管节后纤维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细小动脉平滑肌α受体,引起细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加之人体不能适应和代偿的社会心理应激源过度刺激,改变了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从而影响所有的代谢过程,导致血压升高。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3篇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3、评估与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书籍,认真揣摩。我认为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逆反心理问题的个案。

逆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意愿做出相反反应的行为和态度。父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追其缘由,往往是由于孩子看待事物较为极端和片面,对父母的很多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

案例中父亲的专横、不尊重、期望值过高等都引起张涛的极大不满,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但又找不到渠道排解时,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此对他更加严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生活事件一再重复出现,终于使得张涛的不满情绪逐渐外化为敌对行动,最终造成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论父母的要求是否正确,他都只有一种态度——与之对着干。因此,要做好张涛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张涛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第二,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希望通过辅导,能改变张涛对家庭的逆反心理,从而改善他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步骤:帮助张涛分析自己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自我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期望;为张涛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用技巧说话、众志成城、激励机制。治疗时间:整个过程约九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条件,向双方渗透辅导理念。(约1周)

(1)了解张涛与家庭关系的现状,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基本上成长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坦然承认自己对父母尤其是父亲极为不满,自己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父母。有时甚至把成绩差作

为一种报复的手段。面对他的坦言,我又以一个爷爷的身份向他说明父母的良苦用心。告诉他从客观上说,父母的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确。引导他正确地看待父母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和态度的错误之处。

(2)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

在对家长的几次家访中,我告知张涛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

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议他们找时间与张涛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认同我的看法,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向张涛检讨自己的错误,并请求我协助共同教育。

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6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关键所在,共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家庭会谈。

会谈有我、张涛及其父母参加。我安排张涛首先发言。他谈到了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要求他做了自我检讨。然后我安排其父母向张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尽管张涛一时间未能接受,但他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整个过程气氛较好,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

第二步、布置家庭作业。

事后,我分别对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的建议:

第三步、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完成作业等问题是父子俩冲突的导火线,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张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张涛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

刚开始的时候张涛并不合作。但是经过大约差不多四周的时间,家长来电告知张涛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愿意由父母陪同去买衣服,书籍等东西,在家会完成作业,与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张了。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2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决定采用激励机制。在与张涛的闲聊中要求他说出自己的两个愿望。他说希望能有一台MP4学习英语。我把此事告知其父母,他们表示完全能够满足。我和他们商量后对张涛提出如下要求:第一,想办法进一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第二,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张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学期快结束时,对张涛的心理和行为辅导已经进行十周了。据父母反映,张涛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亲也有了一定的交流。由于家庭关系的改善,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仍不太理想,但是有了较大进步,所有的课程都由原来的不及格变为及格,基本上符合预定的目标。父母也兑现承诺,买了MP4。家庭关系进一步改善,张涛也终于走出了逆反心理的误区。

点滴的进步让我欣喜,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张涛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张涛同学一定会成为品行皆优的好少年。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4篇

关键词:药事管理学 德育 教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生活的主体部分,专业课程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载体。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应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在药事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习惯,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高尚品德的药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选取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药事管理学主要围绕药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 如果组织不当,很容易流于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取的案例除了注重典型性、时效性、准确性以及难易度, 还应关注学生道德目标的培养。

如选取近年来发生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几起典型案例——广西半宙药业的梅花K黄柏胶囊事件,安徽华源药业的欣弗事件,上海华联制药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事件等,用于讲授《药品管理法》中假药、劣药的界定和处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案例还适用于讲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通过齐二药事件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严把药品生产的原料关,欣弗事件使学生看到药品生产过程中擅自更改生产工艺造成的严重后果,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事件说明清场过程对药品生产意义重大。

二、提升职业素养,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对药品法制监管的严格性,而法律法规需通过药学从业者的执行体现,这就需要药学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加强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如通过讲授药师、执业药师及药学职业道德,使学生明确今后的从业方向和未来奋斗目标,意识到作为药学从业人员责任重大,除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回顾药物发明史,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纵观世界药物发展史,每种药物的发明发现均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教学中适当回顾一些药物学家自强不息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献身科学。如讲授特殊管理药品中品_,教师可适当插入_药物史。_在1805年由德国药师塞图尔(Serturner) 经过数十次科学实验自阿片中提取,是人类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第一个活性成分,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珍爱生命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针对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中时有发生的吸毒、轻生、暴力等现象,特殊管理药品_、_、_等的教学过程还可拓展生命教育。教师精心选取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远离、珍爱生命。如播放一些影视片段,选取女医生为研究戒毒药品以身试毒、不能自拔,最后自杀的故事,列举吸毒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严重危害,告诫学生青少年吸毒占我国吸毒总人口的近80%,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宣传禁毒,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五、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开拓进取锐气

结合新药研究管理内容,告诉大家我国是药品生产大国,但并非药品研制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新药研究整体上仍以仿制为主,自主创新犹如凤毛麟角。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仅有抗疟药青蒿素、肝病用药双环醇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丁苯酞等为数不多的几种被世界医药界认可。

六、教师言传身教,推进德育渗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思想、人品和知识会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教师德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用积极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善良的情感、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修养去启迪学生,自觉地做学生的表率,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静,储文功,顾文华.建立药事管理学案例库的几点思考.药学实践杂志,2006,24(4):242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则通过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的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有利于体现教学中“双主体”的作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2.有利于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选择教学案例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教学健康宣教案例教学法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前来我院实习的106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将学生随机分作2批各53例,分别归入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内男26例,女27例;年龄20~22岁,平均(±)岁;入学成绩71~93分,平均(±)分。对照组有男24例,女29例;年龄20~23岁,平均(±)岁;入学成绩70~92,平均(±)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习时间均为3个月,两组带教组长均为我院妇产科中具有丰富带教经验的主治医师,带教医生均具备带教资格。

方法

健康教育:先带领实习生熟悉妇产科病房情况,为实习生讲解妇产科日常工作,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并给予其适当的妇产科常见疾病知识、操作指导,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实施表,为学生讲解表格内容,告知其按照健康教育实施表开展工作。带教医生带领实习生依照健康教育实施表执行,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健康教育相关技能,并在完成每项计划后做好记录,由带教医生为实习生进行该项健康教育的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校正。案例教学法:带教老师于临床教学前,先行选取典型案例,或病情复杂、罕见的病理,案例应当包括完整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断结果等,并将本轮教学主题、案例告知实习生,同时为实习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对案例中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如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等,讨论过程中,要求实习生能够针对案例中的诊疗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由带教老师根据临床实际方法进行解答、补充等,案例教学结束后,带教老师进行重难点总结,并要求实习生做好记录。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成绩,并调查实习生对临床教学效果的评分,调查学生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学生实习结束前进行成绩检测,检测内容分为理论、实操两项,每项均为百分制,内容包括基础、专科理论、操作等,分数越高,表明成绩越好;临床教学效果评分采取临床教学质量问卷形式开展,共含4项,每项25分,总分100分,内容分别为: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临床思维能力效果、临床实践能力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效果,分数较高者表明实习生对临床教学的效果更为认可[3]。教学满意度运用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得分归入以下三个梯度:≦80分,81~90分,≧90分,分别代表: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通过后两个梯度数量统计[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软件分析,%为计数资料比,(x±s)为计量资料,各以x2、t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成绩情况比较

研究组理论、实操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教学质量评分比较

就教学质量评分这一指标看来,研究组实习生对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临床思维能力效果、临床实践能力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效果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两组教学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对教学满意度高达,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干预;资源整合

一、 引言

国外直接针对中小学生的团体干预研究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针对一般对象的全员性预防介入(universal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和针对高风险者的选择性预防介入(selec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全员性预防介入方案中RAP(Resourceful Adolescent Program)[3]、EHSA-T(Ease of Handing Social Aspects in Everyday Life-Training)[4]、PSE(Promoting Self-Efficacy)[5]、PPD-C(Program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Children)[6]都很有影响。选择性预防介入方案中PPP(Penn Prevention Program)[7]、CWD-A(Adolescent Coping With Depression)[8]、PGC(Personal Growth Class)[9]等也有显著的成效。但这些方案存在着长期效果不明显、选择性干预会给学生贴上不正常的标签等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对其实施心理援助的资源包括由家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构成的微观系统;由微观系统要素、学生管理和生涯指导部门构成的中间系统;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青少年相关要素的宏观系统(见图1)。除了针对中小学生的直接干预外,国外也开展了针对各种干预要素的资源整合研究。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预队伍,协调好各干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才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干预。在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步受到重视,但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不仅缺乏可操作、高效率的直接干预模式,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干预资源的整合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旨在介绍国外几项有影响的干预资源整合研究,希望对相关研究有点滴启发。

二、学生指向型整合

PESCS(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school counseling system)是较为典型的学生指向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是研究者经过四年的追踪研究建构的,它较为系统地说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的过程及工作要点。

1.介入评估。(1)对学生的身心问题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2)召开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了解他们对心理服务的态度及相关班级学生心理动态;(3)针对一般教师进行大样本访谈,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4)评估心理咨询室的人员配备、工作环境和内部制度。(5)评估学生管理部门、年级主任、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状况和沟通水平。

2.介入实施。(1)学校水平的整合:指定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服务部门的资源共享。(2)强化心理健康机构的服务功能:加强人员配备;改善咨询室工作环境,方便学生利用;购入图书资料、测评软件和仪器设备;消除学生利用心理咨询机构的顾虑;完善咨询室内部制度。(3)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优化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危个体进行个别辅导;提炼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心理服务方向和干预重点。

3.改进优化。(1)充实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员配备,增设两名专职的心理咨询员。(2)组织负责领导、学生指导部门、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围绕考试焦虑、抑郁、学校适应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案例交流,并使类似活动制度化和常态化。(3)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咨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4)对学生的调查定期进行,由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形成调查报告后反馈给其他学生相关部门。(5)由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制定学生心理问题年度干预计划,按年级提出干预重点和方向。

4.职能拓展。(1)为了强化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学校在各个学生相关部门和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加入明确的心理指标。(2)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运行,优化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教育目标。(3)扩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职能,进一步使之成为教师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师生交流模式、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台。(4)积极促进学校各级部门、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学校和家长等要素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5.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心因性失学率、严重心理问题发病率、咨询室利用人数、学生的自我报告、教师的访谈结果。结果表明,系统的干预介入不仅使干预系统本身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也使相关人员的职能和角色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出勤率、心因性失学率、严重心理问题发病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咨询室利用的人数明显上升,平均每天达到人;学生的学校满意度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均有大幅度提高。

三、家长指向型整合

FCTSS方案(Forming a core team to support a student)是典型的家长指向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是在对15个典型案例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建构的。

1.总体目标。在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家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往往是主要的参与者,他们高质量的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合作团队的建构过程中,往往会因家长态度的不同出现诸多合作类型(见图2)。该方案的目的是根据家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态度,运用不同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和学校资源的整合。

2.“主动型”家长的应对。在应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主动型的家长非常主动,他们会找到学校要求解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参与热情高,能够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对于主动型家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很容易和他们构建工作团队,而且,在家长掌握干预要点后还可以独立进行干预。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教师应该注意降低家长的焦虑,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干预策略尽量适合学生的家庭状况,提高干预方案的可接受性。

3.“平淡型”家长的应对。“平淡型”家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决参与热情一般,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是干预的主导者。在这种合作类型中,学校要求家长多次来学校商谈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强制他们经常来学校,可能会使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只在必要时邀请家长来学校协商。这种合作模式的重点是要尽量理解家长,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班主任和咨询员要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的干预方案要切实、有效,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以便获得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

4.“逃避型”家长的应对。“逃避型”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孩子。他们往往对学校、教师和心理干预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逃避相应的职责,这使家庭和学校的互动非常困难,也会使学生的心理困扰陷入恶性循环。对于这种家庭背景的学生,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必须充当主导者,要尽量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学生的信息,争取他们的合作和信任。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寻求学生其他家人的支持。

5.“混乱型”家长的应对。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混乱型”家长曾经有很高的热情,也曾经多次向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或学校求助过,但由于屡次遭受挫折,已经被孩子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认为解决孩子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希望,自己也因此痛苦不堪。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注意降低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自信。因此,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必须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教师指向型整合

PESS-TE(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in school- focusing on the teachers’experiences)是非常典型的教师指向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方案。

1.总体目标。为了实现干预资源的整合,学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学校_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团队工作机制,搭建了学校主要干预要素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平台,实现学校各干预要素从各自为政到团队管理的转变,使参与人员能够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优化教师的工作感受和工作方式,实现对学生的间接干预。团队工作平台每月活动一次,由心理健康服务部门组织实施,活动主体包括一般教师以及学生相关管理和服务部门。

2.工作流程。团队工作平台包括四个基本的活动单元:(1)由年级主任汇报学生动态并回答提问,目的是让教师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此单元需要30分钟左右;(2)教师报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尤其是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3)对案例进行系统评估,包括请学生管理部门提供案例的背景信息、班主任提供学生的班级表现信息和家长相关信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提供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分析、其他教师提供相似的案例和干预经验;(4)现场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援助方案,协调各要素在干预中的角色和职责,明确各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3.效果评估。研究者对参与三年以上教师的访谈和调查结果表明:(1)参与者的负担和抵触情绪:除年级主任感觉负担加重之外,其他参与者没有感觉到负担加重,各要素对团队工作平台都没抵触情绪。(2)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改善了同学生的交流模式,参与者认识到必须更加仔细认真地研究学生,课外要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家长们有诸多困惑和无助感;(3)教师的自我改进:案例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教师开始自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4)教师的心理感受:职业认同度提升,畏难情绪和焦虑减少,自信和成就感提升;(5)教师的角色认知:更加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纠正自己职业定位偏差,认识到了工作中的差距,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6)参与者的总体感受: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提升;通过团队工作平台自己工作更安心努力;工作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工作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改善了同事关系。

(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Ishikawa S, Togasaki Y, Sato S, Sato Y.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54(2):572~584.

[2]Okada Y.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model for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response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50(2):193~203.

[3]Shochet I M, Dadds M R, Holland D, Whitefield K, Harnett P H, Osgarby S M. The efficacy of a universal school-based program to prevent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1,30:303~315.

[4]P ssel P, Horn A B, Groen G, Hautzinger M. School-based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6-month follow-up.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4,43:1003~1010.

[5]Oikawa M, Sakamoto S. Psycho-Educational program for preventing depression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self-efficacy.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55(1):106~119.

[6]Kurakuke M, Yamasaki K.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lass group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54(3):384~394.

[7] Jaycox L H, Reivich K J, Gillham J, Seligman M E P.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symptoms in school childre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4,32:801~816.

[8]Clarke G N, Hornbrook M, Lynch F, Polen M, Gale J, Beardslee W,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group cognitive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ng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offspring of depressed parent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1,58:1127~1134.

[9]Thompson E A, Eggert L L, Herting J R. Mediating effects of an indicated prevention program for reducing youth depression and suicide risk and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2000,30:252~271.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8篇

一。案例介绍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十分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齐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必须的实力和优势,应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个性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潜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透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潜力,一向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此刻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到达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构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潜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状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必须问题。如何帮忙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状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此刻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用心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这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明白,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明白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齐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必须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十分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潜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状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推荐家长选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带给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能够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能够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潜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潜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透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群众中、家长会上群众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用心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透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用心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透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用心,学习更自信。6辅导效果

透过辅导,透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忙她,她此刻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就应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应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群众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透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理解教育者的教。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9篇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10篇

一、基本状况

王__,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潜力,成绩下降,应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能够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这天王__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__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__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能够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就应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__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__也十分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__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__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__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当然,王__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荐。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靠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务必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能够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状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状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用心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一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潜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一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问题 问题家庭 家庭教育

通过分析中职问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历程,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从家庭因素透视他们的心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中职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种种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源头在于其从小生活在“问题家庭”里,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这些“问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残缺家庭”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吴某,女,16岁。该生父亲酗酒,从有记忆起,父母经常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五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后父亲再娶,同继母、弟弟一同生活,生活中缺少关爱。小学时候的吴某胆小怯懦害怕与人相处,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上了初中,性格大变,结交了几个“朋友”,经常打架滋事吧,甚至因参与朋友用刀伤人事件在派出所留有案底。读中职后,学习懒散,多门功课不及格,违纪现象频繁,时有打架事件发生。

“家庭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爱的教育”。而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中,孩子得到爱的权利经常被剥夺,孩子对爱的需求常常被父母所忽视。有些父母意识不到孩子会因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而造成严重心理伤害。事实上,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甚至出现暴力倾向等。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正确的教育,表现为目无法纪,任性妄为。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会带来很多大的社会隐患。

二、“贫困家庭”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李某,男,17岁。该生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残疾,母亲体弱多病,生活靠别人接济,从小被别人瞧不起。该生过分敏感,自尊心极强,要面子。该生喜欢破坏公物,经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上课扰乱课堂纪律,与老师顶撞,基本上与每位任课教师都发生过矛盾冲突。

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长期的生活压力造成了他们存在多种负面情绪,出现了情绪障碍。他们有时过度焦虑,有时又很忧郁。进入中职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这些学生容易产生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其异常行为就是极度渴望别人的尊重和重视,有时为得到关注不惜犯错甚至哗众取宠。

三、“留守孩子”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王某,女,17岁。该生四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十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较少回家,对她不闻不问,该生同80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在家庭里接受“隔代教育”。因奶奶年事已高,该生从小承担家庭重任,平时需要打零工贴补家用。该生上学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懒散,上课睡觉,喜欢化妆戴首饰,存在早恋问题。

许中职问题学生中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得不到寄托,导致他们在青春期期间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又对孩子娇惯纵容,造成了“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四、“不当家庭教育”因素

1.“溺爱型家庭教育”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丁某,女,17岁。该生父母经商,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百般迁就纵容,对孩子言听计从。该生与人很难相处,在学校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理,与同学相处以自我为中心,霸道任性,欺负同学。母亲不能满足她要求时,甚至在电话中与母亲无礼谩骂,母亲没有办法常常妥协。

部分家长教育思想存在误区,他们普遍把对子女的爱错误的表现为对他们百依百顺的溺爱。家长努力满足孩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对他们为人处世与人沟通关注不够,缺乏对子女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胜、自私等不良性格,导致他们人格上有很大缺陷,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2.“专制型家庭教育”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王某,女,17岁。该生父亲很严厉,对该生看管很严,干涉她的出行自由,翻看她的日记手机短信等私人物品。在父亲的要求下,该生从小学画画学舞蹈,做不好就挨打。该生小学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成绩下滑,没能考取高中成为父亲最大的伤痛。该生叛逆心理严重、厌学、早恋、多次因挨打离家出走。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父母对子女过分苛求,不计后果的责骂、训斥甚至体罚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在高压下的反弹,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通过极端的早恋、离家出走逃避问题。

总之,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刻不容缓的。而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任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多数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方面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好的效果。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些家庭如何扮演好家庭教育的角色,值得深思。同时中职院校的学校教育可以从家庭因素入手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庆建.家庭对中职生心理影响的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J].职业,2009(3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范文(推荐11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