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精选12篇)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精选12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1篇

关键词:英文报刊 语法特色 新闻标题

报刊,作为新闻的载体之一,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报刊种类多,版面多,栏目多,内容多。在如此繁杂之中,一则新闻如何能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眼球,标题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标题得势,则全文皆振,若标题失势,则全文皆靡”。新闻标题不仅要高度概括新闻内容,还要简洁、醒目,这就使新闻标题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其他语体的风格,被称之为标题语言。标题语言独有的风格之一,就是标题的语法风格,总体来说,标题语言有以下语法风格。

一、时态特点

通常情况下,报刊所载的消息多数为已经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实,按英语语法应使用过去时态,但新闻标题不仅要简洁、浓缩新闻事实,还要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给读者制作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其使用的动词既要传神达意,又要具有强烈的时间感,因而,英文报刊的新闻标题一般不用一般过去时态或过去完成时态,而采用现在时态,被称作“新闻现在时态”(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英文标题中常见的动词时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态、一般将来时态和现在进行时态。

1.一般现在时

在日常英语中,一般现在时是描述现在或经常性的动作性质或状态的时态,有时也用于表示过去时间或将来的时间。但在新闻标题中,一般现在时除了表示当前存在的事实外,更多的是为了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而被广泛地用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试比较Spain Tomato Fest Draws Record Crowd 和Spain Tomato Fest Drew Record Crowd(西班牙番茄节盛况空前),后者远不如前者真切、有效、达意。

再如:

French McDonald’s Advises Self-Control(法国麦当劳建议人们饮食自控)。

Disastrous Flooding Kills 88 as Heavy Rains Hit .(西南地区屡降暴雨,88人洪灾罹难)。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英文报刊标题用一般现在时态替代一般过去时态,不仅可以去“-ed”两个字母所占的篇幅,还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

2.一般将来时

一般将来时态用来表示将来某个时间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或表示将来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其基本结构式will/shall+动词原形、be going to+动词原形、be to +动词原形等。在新闻标题中,将来时态除了用will+动词原形外,更多的是使用be to+动词原形的结构,其中的be动词通常省略,以达到省略字数节约空间的效果。例如:

Next Century Will Challenge Law of Land(下世纪土地将面临挑战)

Global Warming to Threaten Human Progress(全球变暖将威胁人类发展进程)

3.现在进行时

英语标题常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这一结构来表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通常助动词“be”被省略。例如:

Quality of food products improving(食品质量在提高)

Deposits,Loans Rising in HK(香港储蓄和贷款额上升)

二、语态特点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中,使用动词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从修辞学角度而言,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多彩且富有感染力,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但在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时,英语标题中通常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强调宾语部分,引起读者注意。动词表示被动语态时,被动语态结构的“be+过去分词”形式中的助动词be通常省略,直接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意义,by及由其引出的动作执行者也一并省略。例如:

Anwar Sadat Assassinated at Cairo Military Review (开罗阅兵,萨达特遇刺身亡).

再如:“500 Reported Killed In S. Korean Building Collapse”远比“Collapse Claims 500 Lives In ”更为吸引人。两条标题都起到了提示与浓缩韩国某百货大楼倒塌致使五百人丧生这一新闻内容的作用,其中死亡人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前者虽为被动语态,却以数词开始,突出了这个重要内容,使它非常醒目,一下子吸引了读者。

三、省略

为了使标题达到言简意赅、突出主题的效果,应努力使标题中的词都是有确凿具体含义的实词,为此要省略掉“某些语法成份或以虚词为主的词语”,如冠词、连词(and),系动词(be)等的。标题中的省略现象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冠词基本省略。例如:

Great Wall at Top of “World’s New Seven Wonders”(长城居世界新7大奇迹之首).

2.助动词be通常省略。例如:

Financier Killed By Burglars(夜毛贼入室金融家遇害)

3.连词and通常省略,并用逗号代替。例如:

Us,Vietnam Resume Talks(美越恢复会谈)

4.人称代词省略。例如:

Mother,Daughter Share Fulbright Year(母女同享富布莱特访学年)

5.系动词be省略。例如:

Health Just A Click Away.

四、标点符号

为了使标题简洁干练,也为了节省标题空间,多数英语新闻标题不使用标点符号,如陈述句式的标题都省略了句号。虽然有些标题中也会使用某些标点,但往往会与一般文体中标题的功能有所不同。标题中使用了某个标点,基本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1)区分表示各句子成分或意群之间的关系;(2)减少标题字数,节省标题空间。标题中常见的标点符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逗号。在行文中,逗号一般表示并列成分之间的短暂停顿,或是把不属于句子组成部分的词或词组,如称呼、同位语等,用逗号与句子的其他部分分开。而在新闻标题中,逗号主要为了节约空间,而取代“and”表并列。例如:

China,. tax authorities reach first agreement on advance pricing(中美税务机关就预约定价达成第一项协议)

2.破折号。在一般文体中,破折号表示后面是注解部分,或表示意思的进展。在新闻标题中,破折号主要用于在引进某一说法时交代说话者的身份,即可以表示引语本身可能比说话者更重要,又可使标题内容更为直观、真实;有时,破折号也表示补充说明。例如:

World Unity Against Terrorism Needed――Brown(布朗:全世界需联手反恐)

Murderers Caught――Thanks to Monkey(猴眼金睛,凶犯现形)

3.冒号。冒号通常用在不用引号的引语之前,或用来列举事物和解释前文。在新闻标题中,冒号的主要功能是提示下文,用于引入修饰、说明语,既表示“说”,又可替代“be”,使标题内容更直接、明了。例如:

Brazil:Champions Again(巴西队重登冠军宝座)

Bush:Biscuit Event Tells Me Chewing Important(布什:“饼干事件”说明细嚼慢咽太重要了)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2篇

新闻(news)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在媒体上出现的所有文章。狭义的新闻即“消息”,它单指报道最近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令人感兴趣的消息或重大事情。可以说新闻报道包罗万象,新闻用语浩如烟海,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如不了解文化背景,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无法理解。例如美国《时代》(Time)周刊曾把_访华说成是Nixon’s Od ys 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 ys sey在古城特洛伊(Tory)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这里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段漫长过程,不能不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这一故事,不知道Od ys 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就难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义。本文将从英语新闻词语所反映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就英语新闻词语的词义内涵与文化因素做一探讨。

英语新闻与政治生活

任何一种民族语,书面语言也好,口语也罢,都与该国政治制度中的思想概念用语密切联系.以美国英语为例,与美国政治制度中“联邦宪法”(the . Constitution)相关的词语不仅常见于英美报刊,而且也常出现于美国人茶余饭后的闲谈或调侃之中,例如sep a ra tionofpowers(三权分立)、ju di cial power(司法权)、states rights(州权)、due process of law(正当法律程序)、ma jor i ty rule and mi nor i ty rights(多数人的统治与少数人的权益)、af fir ma tive action(programs)(为消除种族和性别歧视而在雇佣和教育方面采取的照顾黑人和妇女的行动(计划))以及Ab so lute pow er leads to ab so lute cor rup tion(绝对的权利会导致绝对的腐败)等。

确实,美国总统的言行影响着美国人的语言,而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的很多事件也为美国英语输送了很多含义独特的词语,如turn the screws(施加压力)、playhardball(展开激烈的竞争)、muck-raking(揭发丑闻)、play ingsolo(独断专行)、aMaverick(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政治人物)、crisis man age ment(危机处理)、po lit i cal le ver age(政治压力)、pork barrel (笼络民心的政治拨款)、plank and plat form(政见与竞选纲领)、ma jor i ty and plu ral i ty(多数与相对多数)、land slide(压到一切性的胜利)等等。值得提及的是,在选举期间,美国各地区的选民把自己所爱戴的人称为 the favorite son,若是不了解美国的选举,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真正意义[2]()。

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减少某些词语和概念所引起的不快,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委婉语。例如,本世纪初叶,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界为了掩盖矛盾真相,在报道罢工事件时,不说strikes (罢工),而说in dus tri al ac tion (工业行动),分明是“劳资关系”,却含含糊糊曰industrial relation,“劳资争端”也就成了 in dus tri al dispute。1983年下半年,为防止传染病蔓延,美国政府解释用煤气杀死宾夕法尼亚的鸡这一计划时说“depopulated the birds(减少家禽的头数)”。据联邦新闻官员说,选用“depopulated”一词是因为要“避免用 slaughter(屠杀)一词”。1983年,美国派武装部队入侵格林纳达。美国总统里根对新闻记者“经常使用in va sion(入侵)一词”十分恼火。他说,“这是rescue mission(营救使命)”[3]()。

1972年轰动美国内外的水门事件后,Watergate 一词可用来指任何类似的政治事件或大的丑闻。例如:If there is a British Watergate, who will expose it and track it down?(The Times)

此后,-gate亦成了意味scan dal 的后缀,几乎凡是丑闻都用-gate ,不像以前那样用“affair”或 “scandal”。如debategate(辩论丑闻:1980年里根和卡特两位总统进行最后一次电视竞选辩论前,里根的竞选班子得到了一份卡特如何和里根进行辩论的文本,从而使里根在这次关系重大的辩论中占了上风)、 Koreagate(韩国丑闻:指韩国一商人收买美国议员而震惊美国国会的事件。)、Monicagate(莫尼卡丑闻:指莱温斯基(Monica Levinsky)与美国总统_的桃色事件。)[4]()等。此外还有Catergate(卡特丑闻)、Hollywoodgate(好莱坞丑闻)、Mediagate(媒体丑闻)以及Motorgate(汽车丑闻)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

英语新闻与经济生活

1)The consequences of a big fall would extend far beyond a dip in the price of Silicon Valley property and sales of luxury cars. The biggest effect would be felt in the new-issue market.(Los An gles Times) (股市大副下挫的后果将远远超出硅谷房地产跌价和豪华轿车销量下降。 受影响最大的将是新股发行市场。)

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县,该地区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导体公司及新兴的信息产业而声名远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原料,所以这个地区便称为“硅谷”。

2)In those exciting days, tech nol o gy seemed to hold the key to a pros per ous new world. The global economy was booming, humans were making their first tentative ventures into space, the Green Revolution seemed to promise a solution to the world food problem, and nuclear power was being proclaimed as a source of cheap, clean energy.(. News & World Report) (在那些令人兴奋的日子里,科技似乎决定着繁荣的新世界。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人类正尝试进入太空,绿色革命似乎预示着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核能被说成是一种价格低廉、清洁的能源。)

文中的Green Revolution 指的是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而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一项运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石油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中也开始使用许多以石油原料生产出来的化学产品,如塑料薄膜、化肥、农药等等。这种石油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一现象后来被农业专家和历史学家称为“绿色革命”,即农业生产上的大革命、大革新[5]()。

英语新闻与社会生活

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离开社会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失去语言也就失去了活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主要媒介。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它们的烙印。因此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英语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会在英语中有所折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尤其如此。例如Generation 成了报刊中的时髦词,肥胖的人多了也被称之为一代。 Sandwich Generation (三明治式的一代)指上有老下有小都要照顾的一代人。此外还有Babyboom Gen er a tion(婴儿潮一代)、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指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知识阶层的一个颓废流派)、 Lost Gen er a tion(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感到失望的美国青年一代,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作家)、Me Generation(唯我的一代:指那些昧着社会良心,竭力追求自我幸福和满足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或政治的青年)、Si lent Gene0ration(静默的一代,心满意足的一代:这个名称首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代》周刊,是形容在_统治时期出生于1925-1942年之间的大多数美国人民)等[6]()。此外英美报刊中还经常出现de seg re ga tion(废除种族隔离)、ethnic cleansing(民族清洗,指对整个民族或族群的蓄意屠杀)、brain drain (智囊枯竭:指在英国许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等向国外移居造成英国人才流失)、cultural guard ian(保护面临威胁的某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或语言的人)、cheque-bookjour nal ism(支票簿新闻,指以重金酬付名人换取独家采访)、se nior citizen(老年人的委婉语)、home mak er(在家中照料子女的持家者,通常指母亲)、 birth moth er(生身母亲,使用这一词语源于大量被领养儿童开始寻找生母这一社会新现象)、custodialparent(离婚后拥有子女监护权的一方)、So cial Security(社会保障条例)、 medicare(美国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专设的“老年保健医疗制”)、med ic aid(资助残疾人的“医疗补助制”)、negative income tax(美国社会的“最低收入补贴”)等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词语。在英美社会,自己维修行业、供使用者自己装配的成套器件与设备,为培养儿童自己动手能力的玩具以及自的旅游业和餐饮业等成为时尚,因此现在英美报刊中还流行着do-it-yourselfism(自己动手主义),与此相关的do-it-yourself, do-it-yourselfer, do-it-yourselfery相继被翻造出来。

前不久,笔者在翻阅英美报刊时,发现了suburban inhabitants这个词。它是指郊区居民呢?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原来,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 rich people和 well-to-do families。因为这些有钱人原来住在市中心,当时的城市发展还不如现在这样快,这样宏大。后来,随着工商贸易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现代城市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污染、交通拥挤以及噪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于是就朝郊外迁徙定居,因为郊区的环境较之市中心要好得多,污染问题也不严重。所以,如果把它理解为“郊区居民”,似乎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因此,我以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住在郊区的城市富翁”。

在九十年代, 大量体育用语的普通化也从侧面反映出英语社会的面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语言。在美国,棒球和橄榄球一直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们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过政治热情。这种对体育的酷爱使得许多体育术语家喻户晓。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在体育语域以外使用体育术语。除此之外,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在社会的阶梯上向上攀援,生活犹如竞技赛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借用体育术语去描绘生活中竞争的强度[7]()。例如:

In the business of diplomacy, you frequently score runs by hitting singles. And I think the President and President Yeltsin hit a series of good solid singles that’ll add up to scoring a great many runs.(White House Defends Talks 1995: A2)

Score runs是棒球术语,指跑垒员得分。Hit singles指“一垒打”。1995年,_对莫斯科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国内许多人对_这次访问表示失望,做出了尖锐的批评。白宫针对美国国内对_总统的批评发表了以上的讲话,旨在阐明在外交工作中的突破性进展常常是由许多不起眼的小成果累积而成。

The law states an access par ent must be able to see his or her children at spec i fied times.(Reader’s Digest)(法律规定,必须保证有接触子女权利的离婚一方能在特定时间内看望其子女。)

句中的access parent 指与子女分开生活、但有权与他们保持接触的离婚者。目前在西方社会有近一半婚姻以离婚告终,通常由法院将子女监护权判给其中一方。另一方有保持接触权,可在监护一方同意下在特定时间内看望子女。如果拥有监护权一方不同意对方与子女接触,那么家庭法院或受理该离婚案的法院可做出同意接触的判决[8]()。

英语新闻与文学艺术

无论是英语社会还是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传统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形成了语言词汇的文化意义。英美报刊文章包含着深厚的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底蕴。莎士比亚著作中的故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圣经》典故和语言等常见诸报端,因为记者、尤其是大报记者写文章和某些政界人士讲话喜欢引经据典。例如:Defense chief insisted on the nailing down the ob jec tives of the retaliatory strike before cross ing the Rubicon and heading into the uncharted strategic territory.(The New York Times)此处的crossing the Rubicon 源于典故。Rubicon (鲁比肯河)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为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河界。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由此可见,这里的crossing the Rubicon 意为“采取断然行动”或“下重大决心”。如不了解这个典故,则无法完全读懂这条新闻。英语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有:the writ 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凶兆”或“灾祸将临的预兆”,而不能照字面理解为“已经写在墙上”);Pandora’s box(潘多拉之魔盒,典出希腊神话。此盒喻“灾难之源”或 “由于不明智的干预而引起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meet one’s Wa ter loo(1815年,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德、荷等国联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结束了他的一生。故meet one’s Wa ter loo这个成语从此成了“大败、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的同义词)。Fran ken stein (. Shelley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他是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有一次他发明了个怪物,结果却被那怪物吃掉了。该词语的喻义是 “自作自受,作茧自缚”)。由此可见,如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在阅读英语报刊的过程中造成许多误解。

从以上对英语新闻词语词义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报刊等新闻媒体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人深刻地感觉到社会跳动的脉搏、时代前进的步伐。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始终领先于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必须同步跟上社会的发展。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最密切、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新闻媒体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最佳表现渠道。因此,我们阅读英语新闻,不仅仅是读懂它的语法和词语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英美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教育体系、以及民风民俗,洞悉英语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通过阅读英美报刊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习现代英语,了解世界并获取最新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_著. 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 汪福祥伏力著.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3]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周学艺主编. 英美报刊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戎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A]. 胡文仲主编. 文化与交际[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周学艺主编.英美报刊文章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新闻 翻译 文化差异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语就用鱼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说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_访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_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_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当于“besides”。

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狱去)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如“9•11”事件发生后,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即“害群之马”。其实,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_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纷纷表示要与本•_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_,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_,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雪芹、卢云:《浅析英语新闻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4篇

用好写作“三字经”

一些西方电视新闻教科书开篇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手艺还是职业?”,意在强调新闻的实践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写作能力和新闻意识是这门手艺的全部,有了好手艺,新闻职业自然得到提升①。中国人做学问提倡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办事情讲究窍门和要领。外国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新闻写作上总结了ABC原则―― Accuracy(准确)、Brevity(简短)、Clarity(清晰),我们不妨称其为“三字经”。

1.准确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真实性出问题轻则在观众和同行面前丢脸,重则惹下大祸,另谋生路。如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就是一例。他工作之余著书6册,其中一本谈到好新闻标准时,只列出两条:准确和及时②。然而,他却因为“准确”出了问题离开了主播的岗位。2004年9月小布什竞选连任期间,拉瑟揭露小布什曾经躲避越战兵役,但是节目引用文件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由于拉瑟无法鉴定文件真伪,他对观众承认错误并道歉,后来辞职。这一事件提醒记者,扎实和确凿的事实是新闻的基础。

2.语言的简短和清晰是电视新闻特点决定的。与报纸和杂志不同,电视新闻有“易逝性”。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句话没听明白,就没有机会听第二遍了。成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已故美国记者、播音员Hughes Rudd曾经说过,每次播出一条含混晦涩的新闻后都想为观众重念一次,播得更明白些,但是他的“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没有第二次③。播出去的新闻就像泼出去的水,观众不可能让记者再说一遍。这就对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如果由于稿件写得不清晰明了,妨碍观众理解新闻内容,记者的工作等于事倍功半。因此,记者写稿时要时刻想着“易逝性”,出繁入简是电视记者必备的写作基本功。

把握好“三维”写作

电视能捕捉并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和优势需要活动画面、现场音效和记者解说三个要素的互相配合。“9・11”事件中的飞机撞大楼、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一瞬间的爆炸,以及植物博览会中百花齐放的场面都是蕴涵了文字无法取代的丰富信息。因此,电视新闻需要“三维”写作,即画面、声音和文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互相配合中相得益彰。画面是基础,理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但是先写稿子再贴图像的做法,往往造成声、画两张皮,使两者失去了内在联系。文字语言往往只能通过字、词、句、段落和篇章表达思想,而视觉语言则是通过镜头和镜头组完成信息的传递。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各有“语法”。从理论上来说,为了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文字应该辅助画面完成新闻报道。特别是当文字的叙述与画面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画面为主。

记者写稿时,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首先,坚决避免声画不对位现象,不能稿子里说市长,画面上是书记,这一点在运用资料画面时尤其重要。其次,不要描述画面,应该解释画面内容。电视画面中一目了然的内容用不着文字的重复描述,文字应该为观众提供图像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举例来说,画面是市长和工人握手,解说词既不能是“市长和工人共进午餐”(声画不对),也不宜是“市长和工人亲切握手”(描述图像),可以是“市长接见了劳动奖章获得者”(解释图像)。声画不对和描述图像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常出现的失误,究其原因是重文字轻图像。记者写稿子时 只顾传递新闻内容,忽视电视的“三维”表达方式,电视新闻成了广播报道。

新闻结构中的“婚姻”

每条电视新闻不过一两分钟,如何构思如此短小的篇章?一位西方记者把新闻结构比喻成婚姻:婚姻嘛,开始总是激动人心,中间靠动人的细节不断充实,不管怎么收场,劳神是免不了的⑦。他们的这番比喻,和我们所说的电视节目要“开头抓住人、中间吸引人和结尾留住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乐府诗歌章法一直被奉为好文章结构的宝典。

在电视新闻中,开头吸引人的办法很多。一句标新立异的话、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段现场声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新闻现场的背景声开头是最普遍的手法。现场声可以是凶案现场的警笛鸣响、气象灾害的疾风暴雨、交通高峰的车水马龙,也可以是清晨公园的鸟叫和潮起潮落的海浪。用一两秒的现场声开头,不但在播音员导语和记者配音之间形成了“缓冲地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渲染气氛,将电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用现场声音开头的办法应用十分广泛。比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发自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现场的电视新闻都不约而同地以“一锤定音”为开头。

中间吸引人也有常见套路,即记者用自己的声音(解说词和现场出镜)将不同的采访同期声按照逻辑关系串起来,让观众感觉到新闻内容十分丰富而生动。组织新闻的中间部分并不难,因为记者采访时积累了不少要告诉观众的话,关键是把握好逻辑顺序,让新闻细节流畅地入耳入心。相比之下,结尾就不那么好写了。不过仍有规律可寻,比如总结新闻主题、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等。如果报道中涉及矛盾双方,而新闻大部分篇幅侧重报道了一方情况,结尾可以替另一方说两句。还有一种办法,是把幽默有趣的细节放在结尾。比如报道市长活动的新闻可以如此收尾:“市长夫人临产突然进了医院,市长闻讯后取消了去工会讲话的安排,而他准备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处理危机。”⑧

一本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电视新闻制作手册推荐的新闻结构如下:40%的记者配音,40%的现场声和20%的采访⑨。这里的现场声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做的采访、收集的音效和即兴出镜报道。比如在火灾现场对消防队员的采访、人群嘈杂的背景声,以及记者面向摄像机介绍火势的只言片语。“20%的采访”是在新闻现场以外进行的采访,比如专家分析。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新闻现场元素的重要性,强调解说词不应该在新闻中占据主要篇幅。道理很简单,与其让观众被动地听记者讲故事,不如让观众更多地体验、参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这样分配新闻篇幅,记者写作的内容就不多了,一条时长一分半的新闻,一二百字的稿子足够了。字数虽然不多,要考虑的东西却不少:声画配合、条理逻辑、突出中心,还要生动流畅。不难想像,修炼出笔简而神动的造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注释:

①Cohler, David Keith. (1994) Broadcast Journalism: A Guid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②Rather, Dan. (2000) Deadlines and Datelin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③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④KISS是这4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⑤“唯一”在原文是“ONLY”,记者特意用大写的方式以示配音时加重语气。此句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

⑥原文是:A situation that leaves them with the feeling of having picked an unlucky hand.

⑦原文是:It is always exciting in the beginning, then in the middle you try to boost it with interesting details, but for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reasons it ends with a kick。这段文字简单生动,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却难以再现其幽默和双关。最不好翻译的就是结尾的kick一词,它既可以代表兴奋、快乐也有踢和踹的意思。

⑧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5篇

2、BBC双语新闻:

具有查词,生词本等功能,每篇都有听力。缺点是只有BBC的文章,而且每天仅更新两到三篇英文新闻。这是一款更侧重练习听力的软件;

软件里的新闻可以设置成中文模式、英文模式和中英结合的版本,允许一边看新闻一边学习英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直接长按住单词会显示出翻译,这个软件里支持收听电台;

4、SEED:

界面清晰简单,具有专门名词解释和查词功能,可及时更新英语新闻;

5、雅虎新闻: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6篇

【关键词】经济新闻英语标题;文体特点;语境

abstract:headline is a key factor of the economic news, featuring uniqu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stylistic theory, makes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economic news’ head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news vocabulary and rhetoric feature.

key words:economic news, titl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context

一、引言

新闻语言中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原因有二:

(一)经济与每个人联系密切,经济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报道题材的范畴相对广泛,但又难以驾驭。如今经济新闻报道关注民生,引起了受众强烈的共鸣,逐渐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阅读新闻首先关注的是标题(headline)。标题以醒目的文字和字号出现在消息之上的简短文字。标题的重要功能在于能最简明扼要地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通常能决定读者对一条新闻的取舍。

二、理论背景与语料选择

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认为, 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文体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区分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和非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因此对于经济新闻语篇文体特征的研究应从情景语境角度出发。而标题是经济新闻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点的研究。

前景化是指某种结构在具体语篇中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其他结构的现象,即出于同样的目的而频繁采用的某种语言结构,也即是数量上的前景化。

三、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点

经济新闻英语作为新闻英语的一种次语体,也同样遵循新闻abc原则,即accuracy(精确), brevity(简洁), clarity(清晰),其中 accuracy是新闻真实、客观、可信的保证与前提。这些特点在经济新闻标题上也有所体现。

由于受报导对象本身及客观经济现象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抽象深奥、索然乏味的印象。要提升经济新闻的艺术性与和谐性,主要在于经济新闻标题的构思与表达,标题的提炼是新闻能否在社会上产生震撼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诸多语料的分析,经济新闻通常配有独具特色的标题。经济新闻英文标题力求其独特性,这使其标题形成了一些有别于一般英语的特点,从而使得经济新闻脱颖而出。

(一)语法特征

1.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句子结构与新闻报道的时间效应紧密联系

笔者通过对本文所选语料的分析及统计,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单词数一般不超过15个单词,较长的也一般在15个单词左右,通常情况下,一般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用不定式代替将来时。这与语料所处的情景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在浏览新闻时,渴求最新最快的新闻内容和经济动向,因此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写出最新最简洁的消息,经济新闻中常用短语、简单句、非谓语动词形式(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而少用长句。

(1)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句子结构特点—短语、简单句

i.短句式标题

中心词+后置修饰语

如:china’s trade friction to continue this year

foreign invested firms to lose tax, land use privileges

前置修饰语+中心语

如:oil companies attack legislation

the paid music service

ii.句子式标题

完全句

如:at&t yields to seal bellsouth deal

more than 70 pct stock investors gain

非完全句

如:fdi in china to remain steady this year ministry of commerce

hk, ny-listed china mobile to return to mainland stock market

(2)经济新闻标题的最大特点—省略虚词

省略一切无实意的词语大大缩短标题的长度,作到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信息。标题中可以省略包括冠词、介词、连词、物主代词、系动词/助动词be等。

i. 冠词的省略

consumer confidence hits 8-month high

early loss overcome, dow sets a record

factories rebound, fed cites growth concerns

ii. 连词and 的省略

incomes, spending rise in november

belarus resume last-minute gas talks

consumer confidence up, wall street tumbles

iii. 系动词be的省略

caller-pays system still far away

17 listed firms under probe for fund misuse

wall street rise on better-than-expected new home sales

iv. 助动词be的省略

succession pace stepped up.

china's economy seen growing in '07

securities for non-performing assets issued

(3)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时态特点

i.一般现在时态

通常情况下,报刊所载的消息多数为已发生的事实,按英语语法应使用过去时态,但这样却给读者产生一种陈旧的感觉。经济新闻报道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与事实,因而其标题经常采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还可省去“-ed”两个字母所占的篇幅。这种时态在新闻学中叫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新闻现在时),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在时”(historical present tense)作用相似。

如:boc acquires biggest aircraft leasing firm in asia

china’s shoe exports tread more slowly

chinese shares slump sharply on profit-taking on friday

ii.其他非一般现在时时态

为了强调某种时间信息如事情已经发生过去、正在进行或仍未发生,标题也常用其他非一般现在时时态:

一般将来时:经济新闻标题常用“be+动词不定式”结构来表示将来时,而“be”通常被省略以更简洁明了。

如:huge trade surplus to be reduced

china to launch 3g project stably in 2007

china to be world's 3rd largest auto-manufacturer

现在进行时: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常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这一结构来表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通常“be”被省略。

如:quality of food products improving

japan keeps view that economy recovering

securities companies eyeing china life a-shares

2. 被动语态的使用

在接触各类英语报刊标题时,笔者发现,新闻标题使用动词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从修辞学角度而言,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多彩且富有感染力,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但在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时,英语标题中通常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强调宾语部分,引起读者注意。

这与阅报时的心理状态有关,人们在就餐时或上班途中等短时间内读报时,思想往往不是完全集中,只有当读者看到一条特别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标题时,才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全神贯注看下去,尤其在数字,人物,公司等读者急于了解的事实时。因此,经济英语新闻标题有时为突出动作的承受者通常采用被动语态,且助动词“be”通常被省略,目的在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如:. manufacturing expanded in december

retail sales last month surprised with big rise

oil companies attack legislation aimed at tax incentives

3.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英语新闻标题一贯注重结构精练,并不使用所有的标点符号。即便使用某个标点符号,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区分表示各句子成分意群之间的关系;二是旨在进一步节省标题字数。现简要介绍标题中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1)逗号常被用来代替连词_and_

如:mainland visitors boost hk retail, tourism

incomes, spending rise in november

china, . tax authorities reach first agreement on advance pricing

(2)经常用冒号(:) 把标题的主题和其他部分隔开。冒号除了用在引语之前表示“说”外,还经常被用来代替联系动词“be”

如:private sector shed 40,000 jobs in dec: report

survey: foreign investment favors e china eastern

official: green gdp report to cover entire mainland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7篇

关键词:新闻英语词汇特征英译汉

引言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每天都有大量新词语问世。事实上,现代英语的涵盖范畴正在成百上千倍地被拓展,而英语世界里能够详尽记录这一变迁世界的最佳手段,已经非英语新闻媒体莫属。新闻英语集现代英语之大成,各学科的专业术语,不同领域的行话,民众的饭后闲聊等,新闻英语几乎无所不在。新闻英语作为一种重要跨文化的传播媒介,在语体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语言上看,也有着自己行业英语明显的特征。在词汇方面,新闻英语有别于其他的写作形式。中国读者一般熟悉从英语教材上学到的比较规范的文字,而对新闻报刊上的新闻体词汇可能较为陌生,这就增加了中国英语习得者阅读和翻译英语新闻报刊的难度。了解和掌握一些新闻英语词汇的特点,才能提供正确的中文翻译。

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第一,新词的频繁使用。

上述这三类新词,虽然有时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新闻英语中却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新闻英语的词汇。翻译时应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免引起误解和误译。

第二,借用词的大量使用。

借用外来词。在报道第一手新鲜资料时,最先使用外来词汇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一方面,外来词表现外国新出现的事物;另一方面,外来词使新闻的时新性更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词会渐渐英语化,继而被人们所接受。如blitz原本是德语词,意思是“闪电和打雷”,后来在英语中指“闪电战”。又如“Kungfu”一词源于中文,表示“功夫、武功”,现在在英语中指武术或那些打斗的动作片。外来语的使用填补了英语词汇的不足,翻译时应仔细品味,准确把握其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用相应的汉语进行释译。有时要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对于源于日语的英语新词“karaoke”,在汉译时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翻译成“卡拉OK”。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8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既要实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又要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作为翻译者不是单纯的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而是应当在对两种不同语言运用自如的条件下,实现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作为翻译者不仅要通晓两种语言,更要对两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

一、跨文化交际与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翻译上遵照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采用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文化特色,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地道的译文。归化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侧重原语文化,让源语文化的优势略胜译语文化,旨在保留原语的特色,倾向于译者。

异化是指在翻译上遵照外国文化的语言传统,打破以目的语为翻译目标的常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新闻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就是要实现交流的目的,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译文读者充分领会,而又不能让读者看出翻译的硬性痕迹,同样新闻翻译更应重视这样的翻译要求。部分初学翻译者将归化看作是意译,将异化看作是直译,而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技巧,异化和归化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看似对立矛盾,却用统一互补。

新闻翻译归化和异化事例:

例1:The greatest threats do not announce themselves in screaming headlines. They are more subtle. They cut deeper.

最大的威胁并不会出现在耸人听闻的标题上。它们更加微妙,隐藏地更深。这里的”cut deeper”和“隐藏地更深”就是归化译法的体现。

例2: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the May 9 commencement speech was delivered by Eric Stough,animation director for Comedy Central’s “South Park” and a CU grad.”Good morning,class of 2014,” Stough,better known as the voice of several characters on the show,said. “As Mr. Hankey,the Christmas poo,would say,‘Howdy ho!’” Stough,the voice of “Butters,” also had a serious message for graduates about to enter the real world:“We need you. Your diploma is an inanimate object,so be the animator,and bring it to life.”

5月9日,埃里克・斯特图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毕业典礼上致词,他是一名剑桥研究生,动画片导演,执导过美国喜剧中心频道的《南方公园》。“早上好,2014级毕业的同学们,”斯特图说道,他给几部动画片配过音,所以大家熟悉他的声音。他说:“当圣诞耙耙遇到卫生纸先生,他会这样打招呼,‘喂’”斯特图的声音表现得很搞笑,同时也不忘严肃地向毕业生说明了象牙塔外真实的世界。“我们需要你,不过你的毕业证书是没有生命的,所以你要做个有生命气息的人,快乐地活着。”这种异化的翻译方式让人们更加理解美国文化中,语言所体现出的幽默内涵。而 “圣诞粑粑和卫生纸”又是归化译法的体现。在新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也是对立统一且又互补的。

三、结语

在新闻翻译中采用恰当合理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给不同民族间对新闻报道的正确获得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也让各民族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增进交流,促进和谐发展。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能够让无论是本国还是异国的读者感受到异域的风土人情又能获得接地气的文字解读。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段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 许均.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9篇

一、文化传播的内涵及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民族素养,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兼容并存的状态对我国新闻事业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揭示了自然万物的本质意义,传统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文化则在汲取传统文化养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我国礼乐文化的代表,礼仪之邦、和谐社会皆源于传统儒家文化,新闻中的礼仪与和谐也来源于此。我国的英语新闻多是从汉语翻译过来的,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神带入英语新闻并以此来展现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之美,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由于旧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没有彻底贯彻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不仅将想要学习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士阻止在门外,影响和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还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阻挡在门外,文化与信息的闭塞中止了中西方的文化沟通和交流,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了东亚病狮,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没有较大的进步,直到外国人打破国门时,一些人才有机会通过英语新闻刊物了解西方国家。清朝末年,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如著名翻译家辜鸿铭不仅将中国的经典书籍翻译成英语,而且还在《泰晤士报》、《华北日报》等英文报纸上宣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兴起,我国文化思想的传播多依靠报纸新闻,尤其是战争时期,新闻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更使英语新闻得到了快速发展,英语新闻成为东西方先进文化交流的载体。换句话说,革命思想的传播需求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英语新闻,并促使了英语新闻的快速发展。]战争年代,革命思想是时代文化的主流,也是引导群众团结起来保卫国家的主要文化,而传播国外的革命经验也属于文化的范畴,需要借助英语新闻来完成。战争时期的革命思想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国家解放后,英语新闻报道的方向虽然发生改变,报道宣传的重点从宣传革命精神转变为支持国家建设,但其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始终未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参与世界先进文化、科技的交流和沟通,不仅通过英语新闻传播和了解先进的科技和国家事件,而且还使科技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经济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英语新闻内容也从单一的技术传播转变为国际时政要闻、区域冲突事件等内容,英语新闻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其报道范围更加广阔。此外,我国的英语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不仅有利于学者将自己的研究兴趣融入英语新闻中,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者的英语水平。

由此可见,英语新闻不仅为我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塑造我国国际形象、促进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且还为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更多更优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渠道。

三、国际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新闻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英语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呈扩大化趋势,各国纷纷借助英语新闻推广本国文化。众所周知,英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从1702年开始就创办英语新闻报纸对本国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可以说,英语新闻的最初功能就是传播新闻信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新闻才成为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英国人素以严谨闻名,寻根求源的精神使得英语新闻在看待问题时注重细节,而渐进性思维方式又使英语新闻可以从总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使得英语新闻在传播新闻时不仅促使学者将新闻学与传播学结合起来,丰富了英语新闻内容,而且还使英语新闻获得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本民族文化借助英语新闻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国的英语新闻是其新闻的主要力量。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英语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英语新闻与其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崇尚开拓的多元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纵观美国各媒体和媒介都在强调个人价值、自由和民主,而美国的民族冒险精神也与英语新闻的文化传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对《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许多极富冒险精神的文学作品的关注,不仅使许多美国人从乡村流入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而且还激励着年轻人努力改变所处环境,实现人生理想。此外,美国的英语新闻还积极宣扬美国文化中的美国梦,即激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实现人生梦想。

法国是欧洲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浪漫主义色彩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巴黎更是人们向往的浪漫天堂,法国以先进的科技、灿烂的文化艺术吸引着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法国文化凭借先进的科技实力得到广泛传播,而艺术文化则充实了法国英语新闻内容,法国的英语新闻是根据法语翻译过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带有法国语言的文化特征,而法国也借此将本国文化展现给世界,使其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脱颖而出。二战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沟通更是促进了法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就自然联想起浪漫主义和香水文化。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10篇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因提出动态对等理论而享有盛名,“动态对等”理论是指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信息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灵活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的行为模式。“动态对等”的翻译,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对应。但是,因为两篇不同的话语材料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只能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这是奈达倡导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翻译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翻译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而要让译文和原文对等,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文的束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2 英文新闻标题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可行性

由“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指导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同样适用。在这一理论下首先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其次,译文必须与原文的体裁一致。最后,不管读者是专家还是普通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应该相同或相似。英文新闻标题的任务就是使用生动有趣准确的词汇吸引读者,并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如果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不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将不能把准确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甚至会导致读者误解原文本来的意思,失去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同样需要遵守“功能对等”理论

3 英文新闻标题的特点

省略和小词的使用

省略新闻标题最明显的文体特征之一,标题常常只表实义词而略去虚义词。省略最多的虚词是冠词及动词不定式“to be”如:英文标题为“Washington ex-mayor Murdered”,在这里就省略了“was”,“华盛顿前市长遇刺身亡”。英文标题“Best daddy’s Competition”,在翻译成中文时,并不是翻译为“最好爸爸的竞赛”,原标题明显是发挥名词的作用,因此我们把这句标题翻译为“全能爸爸比拼”,这样便给读者一种短小精悍的视觉感受,引人注意。再如,“China Gives Mexico 5 M Dollar Aid”,这里用“aid”代替“assistance”,这样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标题的涵义。

用词简洁性

多用现在时态

新闻报道的事件发生在过去,按一般语法规则谓语动词应该用一般过去时,而新闻标题一般使用现在时,这样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直接感,符合新闻时效性的本质特征。例如:“Ice Collapse Speeds up Glaciers”(南极冰架坍塌加速喝水流动),“WHO urges ban on blood test for tuberculosis”(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对结核病血液测试的禁令)。

4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作为译者,对原文含义的理解是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关键。新闻标题是具有高度概括与浓缩的特点,所用的词也是高度概括性的词,其中的每一个词,以至每一个标点,都会对理解和翻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先把握新闻的内容,才能保证新闻标题翻译的准确性。透彻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是准确翻译新闻标题的根本。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要准确的理解原文的含义,做到忠实。

新闻标题翻译中做到“功能对等”原则

新闻标题都是具有真实准确,生动通俗,面向大众的特性,因此,新闻标题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用生动有趣,又准确无误的译文,迅速吸引广大读者,在他们心目中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而要到达这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功能对等”原则,否则,即使字面翻译正确,所传递的内涵也不一定是原有内涵。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必要时,可以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解释,以做辅助。

重视中英文语言差异

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差异,这样才能照顾到新闻标题的翻译特点。在进行英文新闻标题翻译中,译者必须要考虑到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不等或信息偏移的现象。很多情况下,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很难在汉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这就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了解,寻找最合适的汉语词汇,在翻译时必须坚持方向性的正确,意识形态的不同,因此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就有可能出现政治上的诋毁等现象,这就需要译者保持头脑清醒,不仅要考虑到新闻的准确实效性,同时也要兼顾新闻的政治性。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新闻;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英语在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后伴随着世界各地之间交流的加深而飞速发展进而实现区域间文化的传播。英语新闻作为各地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不仅传递了各国的新闻,还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科技、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建设。现阶段的英语新闻往往是由本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这样英语新闻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大力弘扬了民族文化。英语新闻的阅读和理解需要民族文化的辅助,因此研究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传播即文化扩散,主要是指一种文化向另一个社会群体或者地区散布的过程。文化扩散主要依赖于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都以信息的传递为基础。如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是最早的文化传播,他不仅建立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还促使中原和西域文化实现了交流共享。而现在的传播方式除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外,更多地采用新闻传播的方式,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又需要一种通用语言,英语新闻就成为区域间文化传播的平台。英语新闻最初的表现形式只是简单的报纸新闻和口头翻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媒介逐渐增多,先进化的传播手段也开始应用,这使得英语新闻迅猛发展,新闻内容也开始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地间信息的交流。

英语新闻在搜集和编制过程中,主要以世界范围内的时政热点为基础,用本民族对英语的理解进行翻译,因此各民族的英语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性,并实现了对全球区域文化的传播。

一、我国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传统文化的沿袭和现代文化的发展都影响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传播。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理性文化,揭示了宇宙、社会和人的本质意义等,理性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进步。比如最早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代表,礼仪之邦、和谐社会皆出自儒家文化,新闻中的礼仪与和谐就是来源于此,而我国英语新闻多数都是根据汉语新闻翻译过来的,因此英语新闻中的“礼”仍然是基本原则,时刻展现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但由于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没有彻底贯彻传统优秀文化,使得优秀文化发展遭受一定的阻碍,后期所创造的文化也不能适用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中止了一切的沟通和交流,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文化沟通和交流处于停滞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没有较大的进步,且在新闻传播中没有太多的应用。直到20世纪中期,现代文化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兴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化思想的传播多依靠报纸新闻,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使得英语开始发挥其作用,久而久之,英语新闻开始发展起来,也可以说是革命思想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英语新闻传播。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是革命思想,引导群众团结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奋斗。革命时期的思想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应用于新闻,充实了新闻内容。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思想传播开始转变方向,但本质不变,只是将革命精神应用于国家建设中,并通过英语新闻这一平台将我国的文化理念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告知世界,传播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文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这与全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参与世界文化和科技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更高更先进的技术并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英语新闻内容逐渐扩大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技术传播,所以现阶段英语新闻传播主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国际间的时政要闻、区域冲突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英语新闻的内容,加上我国英语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这样可以利用学者对社会某方面发展的关注,将英语教育融入新闻中,同时提高学者的英语水平。

英语新闻促进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提升了我国的文化形象,有助于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平台。

二、国际英语新闻的文化传播

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离不开英语新闻的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新闻内容范围开始扩大化,各国纷纷借助英语新闻这一传播媒介开始推广本国文化。

英国作为以英语为母语文化的典型国家之一,从1702年就创办了《每日新闻》,主要对本国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可以发现英语新闻在最初阶段主要是新闻事件,发展到后期开始传播本民族文化。英国人以严谨闻名,寻根求源会发现英国新闻在看待问题时,只关注眼前的具体问题,注重细节,且思维方式属于渐进性,可以从总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量的积累使得英国新闻在传播新闻时,开始发展传播新闻学和传播学文化,并且将新闻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丰富了新闻内容,将本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新闻是美国新闻的主要力量。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社会的发展进程促使它形成了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融合中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它强调个人价值,提倡追求民主和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例如美国电影,大部分剧情是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设计,最终实现个人价值。还因为美国这种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促使其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许多美国人凭借发达的交通和冒险的精神,从乡村流入城市、从中心到郊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这样的方式使美国人时时刻刻都在传播着美国的自由和民主文化,其代表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等。美国的文化让人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国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在所处的环境,并实现人生的梦想。美国的英语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倡导了自由和民主,是许多年轻人感兴趣的读物。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 英语报刊新闻文体特征翻译

报刊新闻文体是一种常见的实用文体,是指新闻报道及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各类文章,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体、娱乐、宗教、法律、刑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新闻文体以及时提供事实和信息为主要目的。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要将一切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潮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传播给广大受众。虽然其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没有任何规范的统一模式,但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新闻写作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导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文体翻译的基本规律。

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新闻文体是集大众性、时效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于一体的文体。新闻刊物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读者众多,涉及面较宽,其语言必须通俗易懂,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新闻刊物主要是报导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事件为主,为满足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的需要,必须及时快捷地将事件报导出来。新闻刊物十分注重读者的阅读趣味。为了增加报导的趣味性,不仅要求报导内容投读者所好,而且要求它所运用的语言要适应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为了节约报刊杂志的版面篇幅,在有限的篇幅里报导尽可能多的内容,新闻写作人员就得采取一切手段来浓缩和精练语言,突出内容的实时性、结构的简洁性和信息的时效性,在词法、句法、语法和修辞上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词汇方面

新闻英语有其明显的词汇特点。一些常用词汇在新闻报导的过程中具有了特定的新闻色彩,成为了新闻体词语。新闻报导中还常使用某些普通词汇来表达特定的事实和事件,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导相联系的特殊意义,并受特定的上下文限制,常常带有新闻文体的特色,具有特定的涵义,也成了新闻体词语的一部分。新闻体词语构词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新词不断涌现,旧词赋予新的词义。为了达到推广宣传效果、吸引受众的眼球的目的。新闻文体的用词力求新奇,新词快速涌现,旧词新义的现象大大增加。有的词汇是借用已有英语单词汇,表达新的涵义,也有的是利用传统的构词法创造出许多新词,某些词汇和词缀出现在新闻中衍生出特定的意义,因而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惯用词汇,如:cut=reduce(减少),dreadful=great(好极了),bar=prevent(阻止),body=committee(委员会);Irangate(伊朗门事件),go-between(中间人),Euromart(欧洲市场),cold war(冷战)。

2.外来词汇在新闻文体中不时出现。由于新闻报道所报导的内容涉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为使新闻报道具有原汁原味,很多外来词汇就不时地出现在报道中。如:来自法语的attaché(随行人员),rapport(和睦,友好);来自拉丁语的de facto(事实上),per(每,每一);来自日语的karate(空手道),tsunami(海啸);来自汉语的dragon boat(龙船,taichi(太极拳)等。

3.短词小词和缩略语被广泛运用。为了节省篇幅,且又能快速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文体使用大量的短词、小词来代替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传统长词汇,以及使用缩略词。如:ties=diplomatic relations(外交关系),probe=investigation(调查),_(艾滋病),WTO(世界贸易组织),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4.在新闻文体中还将一些习语赋予新的特殊涵义。广泛借用体育、军事、商业、科技文学、宗教、娱乐等各个行业的词汇来表达其它的意思。其目的是力图反映现代新闻语言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融合性”,以适应各类读者的阅读兴趣,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如:blue-chip(蓝筹股),discount(贴现),doomsday(世界末日),factor(系数,倍数),file(文件,文件夹),formation(编队,队形),clone(克隆),bungee jumping(蹦极跳),bio-diesel(生态燃料),multi-gym(多功能健身器)等。

5.广泛使用套语、俚语俗语也是新闻文体用词与用词求新并行的另一特点。其目的是追求新奇,吸引读者,以迎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各类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字表达方法。如俚语俗语:egghead(知识分子),wheels(车辆);英联邦国家称议会为Parliament,美国则称Congress,俄罗斯为Duma,中国称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套语:“according to...”,“It’s reported that...”等。

(二)语法方面

为了能立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报导通常会省略一些虚词或在文中能明白意思的词汇。时态和语态也多使用较为简单的现在时态和主动语态。

1.在标题或简报中经常省略冠词、介词、动词、代词、助动词等。

例1:Two tournament’s aristocrats in action.(The Guardian)两个赛场精英正在激战。(《卫报》)

例2:Warning of the new ice age.(The Times)新冰期来临的先兆。(《泰晤士报》)

2.新闻文体通常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辅以少量的被动语态。使用主动语态使读者有一种直接参与的感觉,能使叙述产生直接的感官效果。是因为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其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更具有说服力,使读者能切身体会到其可信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流利自然。

例: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reports that the number of officially reported cases in may was 366455,spread through 162 countries.(China Daily)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五月份官方报告的患病人数为366455人,分布在162个国家。(《中国日报》)

3.广泛使用现在时态。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读者以真实感,以及以新鲜出炉、形象生动、跃然纸上的感觉,在英语新闻中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被广泛使用。且复合句中时态不求完全一致;甚至在said,told,reported,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

例:Director of the State Council’s Hong Kong Macao Affairs Office Lu Ping said the Chinese side has basically agreed on the fourth financial agreement proposed by the British-Hong Kong authorities.(China Daily)_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说:中方基本上同意港英当局提出的第四次资金安排。(《中国日报》)

(三)句子结构方面

由于新闻报道的篇幅较短。新闻报道文体中的句子结构相对于书面报道较为简单。句子结构多使用简明扼要的句型,如简单句。复合句中多用状语从句、宾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少用倒装句、分词短语、名词后置修饰语如限定性定语从句等。由于广播报道的传播途径的不同于报刊英语,诉诸于耳,所以为了降低理解的负担,句式往往趋于简单。

1.倾向于多用简单句并辅以定语、状语、同位语、插入语等补充成分或修饰限定成分。简单句的使用常常可以让读者的思路更加清晰,记者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要记录的事实交待清楚。连续使用简单句不致于在句子之间产生行文上的纠葛,有助于清晰地阐述事件的发展。

例:They trapped the guerillas in Beirut,then drove them out of Lebanon altogether,scattering their forces among nine Arab nations.(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他们在贝鲁特包围了游击队,然后把他们完全赶出了黎巴嫩,使他们的军队分散到9个阿拉伯国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以增添所报导的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和生动性。使用引语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所报道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感觉。

例: said that 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made “incrementally over a number of days”.(New York Times)菲茨沃特先生说进攻的决定是“经过许多天逐渐”作出的。(《纽约时报》)

3.名词性结构和动词的-ing形式大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以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读者能较为轻松地了解报导中所提供的信息。

例:Isreal President Weizman inaugurated direct phone call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th an invitation to Hussein to visit Jerusalem at any time.(China Daily)以色列总统魏兹曼为两国之间直接通话举行仪式,并邀请侯赛因在任何时候访问耶路撒冷。(《中国日报》)

二、新闻文体的翻译

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洁精练,用非常简略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

(一)翻译原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英文新闻概述范文(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