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72
微信扫码分享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_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_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_军研究会铁军杂志理事会去年召开了第三次理事会暨文化建设研讨会。会议深入学习了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请专家授课,围绕主流媒体怎样强化阵地意识、增强担当精神、创新宣传手段,怎样更好地宣传红色文化、主流文化,怎样将_军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文化自觉
大家认为,做研究、做宣传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耿卫东就如何打造先进的军事文化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他说,要紧紧围绕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大力培育军魂文化;紧紧围绕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大力培育战斗文化;紧紧围绕作风优良这个强军之基,大力培育铁律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获胜。
转化研究成果 传播正能量
大家谈到,主流媒体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院长王骅书说,应该以_军研究会为平台,以铁军杂志等主流媒体为中介,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工作。要培养红色文化的专业作家队伍,向高端文化产品发展。同时,从高校中发现对历史与写作感兴趣的优秀人才,加以定向培养,从人才方面解决成果转化的基础性问题。
宣传“中国梦” 扩大影响力
大家在讨论中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浙江双马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冶平建议,媒体单位应该经常性地围绕“中国梦”开展社会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扩大红色文化、主流文化的影响力。盐城工学院社科部主任彭亮太说,要从铁军历史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题材的故事和人物,以史实为载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弘扬红色文化。
围绕中央决策 发出好声音
作为媒体,要重视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出好声音,营造好氛围。这是大家的共识。溧阳市_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说,反映革命历史的艺术产品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高,体现民族精神,以史鉴今,散发正能量。政治部文工团政治处主任温松华认为,媒体要拿出更多的版面来宣扬红色文化,广泛教育影响下一代。他们也将在今后的军旅文化创作中,加大对_军历史题材的创作。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精神;价值;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_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等凝结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它既包括静态物质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又包括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传统,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穿越时空,依然是当代中国优秀的精神食粮。
一、红色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
在十二届_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激励”。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它的基本内容,弘扬中国精神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撑。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_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凝结了最优秀的精神、情怀和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意义上说,蕴涵丰富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理论上看,中国精神内在地包含着红色文化。中国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坚守的精神品质,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今天,我们提倡中国精神,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永葆爱国情怀,继承优良传统,发扬时代精神。始终蕴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夙愿,凝聚中国_人理想信念,充满坚守信仰、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等高贵品质的红色精神既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从现实上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的困境。经济的繁荣与物质的充裕并不能有效填补人们思想的空虚和精神的迷茫,社会转型期如何通过培育中国精神凝心聚力已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_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中国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洋溢着凛然正气和昂扬斗志,蕴涵着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道德诉求,体现着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显示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不仅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且已经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价值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
二、红色文化对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一)红色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丰富资源
精神的力量源于深刻的历史感知。红色文化以其特有的物质形态和深刻的理论内涵昭示着其与中国精神的天然渊源与内在联系,成为培育中国精神的优质精神资源。
(二)红色文化为彰显中国精神提供精神支撑
曾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弘扬中国精神就要牢记爱国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在艰苦奋斗中进行改革创新,而这些是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爱国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贯穿于红色文化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体现的大公无私,艰苦创业,勇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红色文化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础。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族精神的丰富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深水区。如何祛除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需要发挥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敢闯敢拼、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为我们提供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基石。正是源自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中国_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使中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空前艰巨的宏图伟业,在推进其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和各种风险。面对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_人的胸襟和眼界观察世界、判断形势,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不怕艰难、坚韧不拔,矢志拼搏、艰苦创业,努力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红色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产生精神的匮乏。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等成为精神上的“普遍困境”。在思考理想信念这一深度问题时,不少人处于游离状态;在探讨道德诚信问题时,诚信流失,情感麻木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消除这些现象,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红色文化就是一副营养剂。2011年,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联合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置于党和政府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高度,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认识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感官体验。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革命先辈从事革命活动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革命志士、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革命事件,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现了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革命历程,都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道德诉求。利用红色文化,通过开展红色旅游、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歌唱红色经典歌曲等,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可以增强红色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帮助人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
三、用红色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国人民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得益于中国精神的指引。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艰巨,更需要我们利用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和作用来发挥中国精神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一)重视并完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1
立足本职工作 弘扬“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_的建党精神,是我们党战胜风险、夺取胜利的精神丰碑和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红船精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当好“红船精神”的坚定捍卫者、忠实传承者、自觉践行者,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精神力量生生不息。
“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_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希望,也是机遇。在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能够在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把希望和机遇变为光明的现实。
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红船精神”,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康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新的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要不断的从这艘小小红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红船精神”放射灿烂的时代光芒。
弘扬“红船精神”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学习,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奋斗、实践中学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中学习,作为9100万党员中的一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奋斗、奉献中继承、学习、实践中国_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2
我们是江南水乡的孩子,梦里总有一条船,总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驶过,在云雾茫茫中穿行;然而,梦外,的确有一条船——南湖红船,上面承载的不仅仅是嘉兴人,更承载着中国_的伟大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驶过,不时吹响前进的号角,给我们勇气与力量。
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_代表的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_拥有这种“红船精神”,我们青少年同样也要无时不刻学习。
上个寒假的末尾,冬末春初的时节,我们参加了社区的春泥计划,切实地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宣传的过程。下午,阳光照射着大地,照着树木,照着公路,投射出一片斑驳的影像,气温还不太高,但我们的心跳跃着,热烈而活泼。十五个少年,整齐地排列成一路纵队。在社区的带领下,我们身穿一件件红马甲,鲜艳的颜色,富有生机与活力,我们手中拿着一张张鲜绿色的垃圾分类小妙招的宣传单。
我们沿着大马路行走,到了新建的小区,走进一栋栋房屋,有不少老人小孩围坐在院子里,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停下了说笑和跑动,投来好奇但又和善的目光。我们递给了他们垃圾分类宣传单,向他们初步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动机与知识,老爷爷老奶奶向我们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小孩子们拿着一张张宣传单,问我们:“大哥哥、大姐姐,这是干嘛的呀?”我们不禁笑了,阳光很暖,连冬天的风都不是刺骨寒冷的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动,转眼间,我们走了二十几户人家,发出了八十几张宣传单。夕阳西下,天边晚霞浮现。我们十分累,但心里头依旧很快乐。
在推广垃圾分类宣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学习着。用自己的寒假时间,穿上红马甲,成为一名志愿者,体验加强了奉献、忠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意识。
现在,在我的心中,红船不只是一个童年纯真而又美好的梦,它已经真真实实地出现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每逢冬末春初,她便吹响了春天的号角,使我们鼓起勇气,一直前进着……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3
中国_的红船起航之后,我们党不断地劈波斩浪,向前发展,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相继培育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精神。
从党的精神的典型表现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_成立后,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之后,又有创业精神、奥运精神、抗洪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航天精神等。
建党将近百年来的所有这些精神,追根溯源,都源自“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我们的建党精神,万事都从建党始,所以,“红船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的源头。其后的各种精神逻辑上都是“红船精神”的发展、演化,是“红船精神”的多样化展开、丰富和充实。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弘扬“红船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发展。所以,对“红船精神”的研究不能光是停留在精神层面,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换句话说,“红船精神”研究的大文章,既要写在书本上,更要写在田野里,写在实践中,写在大地上。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4
学“红船”精神 当“红色”水手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_导工农。”这是_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诗中的“画舫”,就是红船,是1921年8月中国_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_的诞生因而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那条游船。组工干部学“红船精神”,是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明“红船精神”要义,肩负神圣责任。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弘扬和传承“红船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用中国_的建党精神、奋斗精神、为民精神、实践精神来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继续前进。信仰不变,信念不改,初心不忘,精神不倒,不以过去的成绩为骄傲,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重托,不忘记上级的信任,不忘记肩负的使命,不畏惧新的任务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尽心尽力为改革发展而奋斗,让“红船精神”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以“红船精神”指引,乐于开拓奉献。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因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教育、科技、体育、建筑等领域和行业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因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90多年来涌现了大批的好模范、好工匠、好“愚公”和“活雷锋”。以“红船精神”为指引,我们应当乐于开拓奉献、自强不息、自律自励、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甘于寂寞。
当“红船”出色“水手”,践行服务理念。当好“红船”上的“水手”,做思想和作风的排头兵、苦干和创新的领头雁、为民和清廉的先行者。做谦虚的“水手”,发扬成绩、巩固成果、传承精神,谦虚谨慎、当好先锋、做好表率;做实干的“水手”,弘扬和传承“红船”精神的首创、奋斗、奉献的要义;做自律的“水手”,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常显为民情怀、常拒贪腐之念、常弃非分之想;做群众的“水手”,在各项工作中服务群众;做教育的“水手”,把“红船精神”作为革命精神之源开展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红船精神”是一部生动教材,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组工干部要学“红船精神”,当“红色”水手,敢于担当、为民请命、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爱党爱国、竭尽忠诚,这就是“红船精神”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神圣责任。
传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心得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到底、继续扩大开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具有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____在第十三届全国_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等四个方面凝练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_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破浪前进。
从历史依据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同舟共济,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_诞生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_97年来的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是紧紧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历史。
从现实依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取得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特别是党的__大以来,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了强大力量、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____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可以说,“阅卷人”是坚守人民立场的生动表达。在新时代,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就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_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石。离开了人民的支持,_人就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一样,失去力量。只有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应当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和热。也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集众智、汇众力,解决“新长征”途中绕不开的拦路虎、搬开前进路上大大小小的绊脚石。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就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把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落到实处,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把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加以吸收、利用。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从群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推广和检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 井冈山精神 学校教育 途径 主阵地
一、何为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20世纪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_人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象征;是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_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在中华文明的特殊进程阶段,由中国_人率领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精神再一次新的诠释、发扬和创新;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母亲河的重要支流,融汇着中华民族辉煌奋斗史的过去,滋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开创者。当1965年再上井冈山时又最早地提出:“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作为中国_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所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井冈山精神已经成为中国_的精神象征,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1927年,反动派背叛_遗志背叛革命,大肆捕杀_人,破坏两党合作的大好局面,迫使_选择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后,率部来到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_,农村包围城市”的火把,是_人坚信正义必胜、革命必胜、中国必胜的充分体现。点燃中华大地上的共产主义信念灯塔,才会有革命先烈在_的屠刀下慷慨赴义,展现出血荐轩辕的气魄;才能有在_的重重包围中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味道香的苦中作乐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才能在一次次反围剿中取得胜利,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斗争始于大革命失败。中国_人在失败中迅速站起来,不再痴迷于理论的窠臼和经验的直接套用,仔细分析中国阶级状况,迅速地找到革命的同盟军,开创了发动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_,最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一次在共产主义革命的征程中引入了“工农同盟”“党指挥枪”“官兵平等新型军队”等一系列既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做法,从而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中国_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建立起来的人民军队,获得了人民的信任;“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斗争为人民、一切权利归百姓”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革命的宝山,成为敌人围不死、打不透的红色“铁幕”。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
二、学校教育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意义
(一)井冈山精神是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_在领导人民创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经验的升华,同志将其概括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虽然井冈山上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_人原创的民族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脊梁的一部分,支撑华夏神龙的腾飞。
教育资源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可用来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_人在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培育出的当代民族精神。从井冈山出发_人虽几经波折,但始终精神不散,在之后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_人将井冈山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爆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衍生出滔滔不绝的革命精神之江河。这些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熔铸成不朽的革命丰碑,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井冈山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所包含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等是学校教育中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校借此对学生进行信念信仰教育、道德情操教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能助力学校更好完成育人目标。
学校教育追求价值中立的知识却需要培养有价值倾向的人[1]。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非常平等的教育体制,不分性别、种族、、财产状况都享受受教育权利。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有共产主义理想、有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曾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_中央_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根据不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教育目的。2004年_通过的《_宪法修正案》再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却没有跟得上GDP的增速,丰富的物质生活逐渐影响着新一代青少年。因此,在学校内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用井冈山精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导、道德教化,将有助于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学校教育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程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中贯穿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使青少年成为国家公民的教育,是保障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2],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途径。首先,学校应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把井冈山精神用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肃的、有时代特点的、符合新一代青少年需要和趣味的方式融入教材,帮助学生获取对井冈山精神的最初概念;其次,结合当代学生思想发展特点,遵循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讲授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采取多样化、灵活性的教育方法。利用现有井冈山精神丰富的研究成果,优化理论灌输手段;开展情景体验教学,促进理想信念内化;开展现场点评教学,推动理想信念升华;开展学员互动教学,起到教学相长效果。第三,思想价值观的输入要保持长期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大学才基本成型,所以学校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时间和空间,应分阶段给予学生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井冈山精神文化作品的欣赏教育,使得井冈山精神在学生头脑里扎根生叶,成长为学生的精神之树,当学生踏上社会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始终充满阳光。
(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井冈山精神
关键词:嘉兴南湖;红船精神;和谐社会
2005年6月21日,时任_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上海《_》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同志在文章中指出:“红船精神”的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且还进一步将其定性为:“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是党创造的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并把红船精神内化为党员干部的重要精神支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红船精神,建党灵魂
1921年8月初,中国_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宣告了她的诞生。从此,“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那艘在波涛中轻轻摇晃的画舫,成了中国_诞生的摇篮。”[1]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书写出“开天辟地”的新篇章。在南湖红船上,通过了中国_第一个党纲和第一个决议,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_”,并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组织原则,选举组成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还讨论通过了《中国_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宣言》(草案),[2]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政党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灵魂所在。红船精神实际上共分为三层意思: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核心。革命和建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正如_同志所说: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更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毅力。自1840年_战争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还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都不能领导民众取得最后胜利,到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_应运而生了。从此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灵魂。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指挥,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当我们忘记信仰的时候,是这个民族的危机最严峻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缺乏信仰的时候,也正是这个民族开始拥有希望的时候。坚定的理想、执著的信念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先进分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共产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反动势力视之为洪水猛兽。在_“一大”召开过程中,准备酝酿建党的关键时刻,又遭到法租界巡捕房暗探的袭扰。但思想先进的中国_人坚持理想信念,终于排除干扰,及时转移开会地址,顺利地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之后,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缔造了_。所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根本。中国_人为了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从中国_诞生那天起,就没有个人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党一贯的根本宗旨,也就是要求党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_人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因此中国_也成为能在全国掌握_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
因此,红船精神是我党在组织酝酿、宣告诞生及其随后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党优秀政党文化的重要源泉,是我党长期执政的精神资源。红船精神所体现的“首创、奋斗、奉献”的精神实质与核心内涵,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基础。所以,红船精神是我们的建党“灵魂”。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弘扬红船精神是提升政治向心力的政治资源;是增强全党凝聚力的精神资源;是激发不竭创造力的动力源泉。2011年10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_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这个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因为红船精神的政治文化功能表现为政治文化的认同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稳定功能和政治发展功能,也就是红船精神所包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红船精神,代代传承
什么是红船精神?实际上就是_“一大”南湖会议精神,也就是中国_从诞生之初确定的那种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红船精神是“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精神的最初结晶,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与后来产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同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现代史的主旋律和时代主题,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可以说,没有红船精神,也就没有后来产生的其他种种革命精神。因为,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红船精神产生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红船精神产生的理论基础;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是红船精神产生的组织基础。建党九十年来,红船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刻的基本内涵、敬业奉献的人格典范和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成为维系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血脉,铸成一座中华儿女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回顾中国_风风雨雨走过的九十年峥嵘岁月,中国_在国势风雨飘摇、外敌恃强凌弱之际,毅然决然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鼓舞下,在一次次血与火的锤炼与砥砺中,中国_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中国_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正气凛然、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大无畏气概成为铭刻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烙印:、赵一曼、、、焦裕禄、孔繁森……广大_员们“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抛头颅洒热血”的担当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决绝,一直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奋勇前进,这就是红船精神在_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为了保护南湖红船和弘扬红船精神,1959年国庆节,_一大南湖会议所在地烟雨楼成立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从此,党的诞生地有了专门宣传、管理、保护、研究的专职机构。1961年和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两次正式公布嘉兴南湖烟雨楼(_一大南湖会议会址)为省重点文保单位。1985年9月26日,_同志亲笔题写了“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名。1991年7月8日和2003年10月27日,同志两次视察南湖,并于1993年2月24日,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2001年5月2日,同志视察南湖并签名留念。2001年6月,_公布“嘉兴南湖_一大会址”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2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一到任,就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了南湖红船,感悟革命传承。2005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同志又率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来到南湖瞻仰红船,举行“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6月21日,同志在《_》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2006年6月28日,同志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奠基。2007年7月,同志率上海市党政领导班子考察南湖,学习红船精神……
三、弘扬红船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人自古向往大同世界,中国人对大同世界梦幻了千百年。其实,我们祖先追求的大同世界和如今_人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我国历史上,古人理想的大同世界社会是:天下为公,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而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基本相当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中国的孔老夫子和外国的马克思先生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但是,无论是大同社会也好,共产主义社会也罢,都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前提。如今,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其前提也必须是首先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见成效:
1.进一步发挥党史宣传教育在弘扬红船精神中的重要阵地作用。红船精神是_党史的重要载体,弘扬传承红船精神必须牢固坚定党的思想阵地,运用党的光辉历史这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党史,充分认识到中国_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红船精神。通过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坚定革命理想信念,践行红船精神,矢志不渝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拼搏奉献。
2.进一步把弘扬红船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去。红船精神的传承是个长期实践课题,以大力弘扬传承红船精神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正确处理指导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多样化。应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发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一起,激发全党全民族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思想道德要求,有效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
3.进一步紧跟时展要求,创新传承红船精神的方法和手段。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一以贯之的,其表现形式、宣传手段应该与时俱进。要紧紧围绕新形势下革命前辈奋斗不息的精神,把当前广大_员的思想作风武装起来,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真正把弘扬传承红船精神的过程成为一个修养党性、开阔视野、增长才智、陶冶性情的综合实践过程,成为一个主动运用革命实践经验、借鉴优良作风来证明现实难题的创新进取过程,与时俱进地宣扬革命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不断增强先进典型宣传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以各种生动活泼典型掌故来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领导干部要承担弘扬红船精神工作的领导责任。_员是人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必须切实起到为民服务,为群众做表率的作用。以鲜明的表率作用,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持续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竭动力,是中国革命之源。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信念支撑,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本。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则是中国_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是我党的政德之基础。正如同志所提倡的“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红船精神的实质内容,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更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_的期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千年之基、万年事业。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点,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而红船精神也在我党一代一代领导人身上传承、发扬光大。和谐社会是_长治久安的牢固基石,红船精神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不二法宝,也是全国人民相信_、永远跟党走的最有力保证。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_是船,人民群众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弘扬红船精神,需要人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人人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常态 校园 红色教育 德育 实效性
红色教育精神是中国_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教育新常态下,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教育要坚持以_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蓝图,通过红色教育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革命的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来充实和武装头脑,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非节日期间,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已经代替了貌似枯燥无味的红色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红色教育没有意义,相反,进行校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已经有了新的意义。加强校园红色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奠基。
在当今社会中加强校园红色教育,有着其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首先,从了解历史角度来说,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感受历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已经在学生思想中逐渐消失的历史情境,通过校园红色教育活动得以再现,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红色精神的形成和红色情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够体现历史的沿袭。其次,从认识现代社会角度来说,由于校园生活相对安逸平和,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在当今社会中为学生展现出历史的残酷性,并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时候能够坦然。
二、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红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校园红色教育,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播。如果学生是船,那么教师就是帆;如果学生是干涸的大地,教师必然是润物的雨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形象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常态,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新状态,必须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在教师中营造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风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教师忠诚奉献、勤劳吃苦、团结友善、光明磊落的精神,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校园精神,让教师志存高远,神采奕奕,敢与强的比、敢跟高的攀,既能教书,更会育人,让教师认清自身责任,提高自觉意识,增强动力,主动作为、多做贡献,为学校的发展争当“两学一做”排头兵。
三、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教育传统,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保证。_同志曾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而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_人、中华民族的爱国文化之根。因此,在新常态下,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未成年人抓起,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爱国主义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把红色教育分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新课改所倡导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红色教育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渗透着德育教育,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深挖学科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使“红色精神”通过课堂,逐渐进入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以此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情趣,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的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任课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根据有关的内容,发挥好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灌输爱国的道理,爱国的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强德育实效。
(三)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作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主体是中国_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又注入了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内容、新载体。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中国_及其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还将为它续写新的篇章。红色资源所蕴涵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高尚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等总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在新常态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红色教育资源能为教育者开发利用,转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发挥思想导引、政治驾驭、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等育人功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种精神。祖国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这一切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弘扬。借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历史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红色资源的利用要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施甸县的“滇西_精神”、“杨善洲精神”、“杨学精神”、省级“见义勇为英雄”蒋明荣精神以及“善洲林场”等等,“善洲林场”不仅仅是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胜地,它以“绿色、生态、人文”发展为特色,同时,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尤其是人们爱国热情寄托的教育基地。这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看得到、触摸得到,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对革命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向往溶于一体,在共鸣中得到熏陶,得到进步,进而养成坚定的信仰。因此,新常态下,学校教育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注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新常态下校园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中国_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_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中国_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最终取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如学校教育,影视作品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国内旅游者对“革命圣地”慕名而来,在游览、观光革命历史遗迹、遗物,聆听导游员讲述英雄事迹、革命故事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按照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即“情感”产生于“认知”之后。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思考,从而在圣地净化了灵魂,同时获取一种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旅游载体的物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旧址”类载体文化内涵丰富且时间长,虽然分属全国各个根据地、解放区,但是正好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中国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多端、革命道路的曲折和环境条件的艰难,可以亲自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的奋斗历程。“遗址”类载体具有强烈的视觉直观性和心理震撼性,可以明显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祭奠”类载体文物资料丰富,适合观瞻,在这里能够净化心灵,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发图强。红色旅游的载体承载了丰富而厚重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支撑,也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质性载体。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其重要。在红色旅游的大潮流和背景下,作为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红色文化是以真实反映革命历史,向人们传递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所承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无疑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红色旅游是一项实施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伟大工程,红色旅游是一项抢救、挖掘、保护和展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遗产的品位,扩大红色文化遗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建设工程。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规律
红色旅游资源中凝结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传承红色文化的功能,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有着极其重要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掌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当前,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应运而生的红色文化,其价值是红色文化存在的根据,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标志,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作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_的历史见证;在当代传承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党的自身建设。文化内涵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价值内核。
一个民族要想振兴,必须以文化觉醒为先导,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繁荣。政府主导是主流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和一种保障机制。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进行文化建设,都必须重视国家_和政策的作用。红色文化与中国_的建立和成长相伴相随,中国_建立后就选择了红色文化,继承了红色文化,创造了红色文化,创新了红色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_的主导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阶级的先进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括成熟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_,有责任有义务要传承红色文化,因为它不仅会主导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决定着各个时期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中国_的主导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族凝聚力和改革创新为鲜明特质的红色文化,更加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更好地彰显其科学内涵和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红色文化可以各种方式将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传达给当代人,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社会教育的方式很多,红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通过让人们在革命纪念地现场或者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等,进行感官刺激,再由进行导游讲解,激发人们产生回忆或者联想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还有其他方式如红色经典影片、纪录片等,以高度的视觉、听觉刺激和情感触动,将人们置身其_同感受和体验,从而发人深省产生认同。
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要发展红色旅游,就必须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主题和目的。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红色旅游规划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红色文化传承强有力的支柱和动力。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就是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展示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扩大红色文化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过程和途径。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结合游客心理、需求和审美,将凝聚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打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既有历史感、又贴近生活的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目的地更具有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感,从而激发人民奋发向上,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去。
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展现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在空间上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内容上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服务上强化红色文化元素,尊重、还原、活化红色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质量,方能达到有效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硬件”建设。红色旅游景区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不断创新展陈内容,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其次,要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就是红色文化的洗礼经历,红色旅游服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都有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传承红色文化。
要做好红色旅游营销就要掌握红色旅游市场的特点和知晓红色旅游者的需求,遵循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辅之以活性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让红色旅游者亲自去信服的事实面前感知,最终让旅游者达到情感共鸣,最终传承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歌曲 文化育德 实现途径
近年来,红色歌曲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也备受大家喜爱。作为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我国特有的民族和时代精神,深入挖掘研究这一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内涵
文化育德,作为一个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发挥文化育德功能已经是一项社会要求,成为关系到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文化育德事业的发展。
红色歌曲是中国_在领导人们进行革命抗争、争取民族解放、引领人民走向富强时产生的赞歌。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所体现的内容通常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它不单单是一种歌曲形式,还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传播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意识,为宣传党的思想、团结群众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色歌曲的文化育德则是指以红色歌曲为载体,在传唱及传播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它的精神实质,使之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同时,能够感染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向前奋进。文化德育就是立足受众的生活本身,去唤起受众对生活的感悟,以文化去滋养群众的生活。红色歌曲向我们诠释着真、善、美的内涵,净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传唱红色歌曲的同时把认知、情感、信念等统一在一起,给生活增添艺术气息,并把德性孕育其中,让受众在享受中实现和超越自我。
二、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价值基础
(一)要发挥红色歌曲的文化育德,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关键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也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高效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2]所以说,红色歌曲的文化育德首先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教的传统,它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红色歌曲作为一种音乐,是传统文化与情感的结合体,通过音乐教育来发挥红色经典的文化育德功能,从而进一步凸显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其次,还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科学有效的结论,反之亦然。所以,在我们研究某一问题时,应该遵循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变化发展规律去思考并不断探索,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研究红色歌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指导,通过传播红色经典歌曲的文化本质去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二)要发挥红色歌曲的文化育德,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红色文化已成为一种精神产品,蕴含着共产主义艰苦奋斗的伟大理想,彰显着_人勇敢拼搏、为国为民、乐于助人的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相辅相成。所以说,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培养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指引方向,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要发挥红色歌曲的文化育德,还要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中发展。文化也具备一定的传承性。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受其影响。红色歌曲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依赖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取之精华,流传至今。红色歌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经产生便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与意识形态,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潮头浪花。红色歌曲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红色歌曲在创作与传承过程中加入了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把这些传统文化谱写成脍炙人口的歌曲,用歌词与优美的旋律去传承和发扬,用以激励人们,让人们在传唱中受到鼓舞,进而实现它的文化育德价值。
三、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实现途径
(一)创新优秀红色精品,弘扬主流价值取向
关键词:红色文化;基本特征;先进文化;政治性;先进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083—04
红色文化是伴随着我们党的成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新文化,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风雨洗礼,已经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之中,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那么,红色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这是我们在时代高起点上实现红色文化科学发展所要面对和解答的现实课题。有鉴于此,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研究和思考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以来,文化总是属于一定阶级、一定政治路线的,不存在超越阶级、脱离政治的所谓“纯粹的文化”。鲜明的政治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与此同时,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以往的文化只是“为少数人”的文化,由我们党领导建设的红色文化开启了“为大多数人”的文化发展新时代,广泛的人民性成为红色文化的标志性特征。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实现了政治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90多年来,红色文化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保持了根本方向的清醒和基本原则的坚定。
政治性是红色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服从服务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红色文化政治性的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建设红色文化这一“文化生力军”,使之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反动派的白色文化、帝国主义洋奴文化和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靠“手里拿笔的军队”有力配合了“手里拿枪的军队”,最终把革命引向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的人民共和国;并通过红色文化推动了思想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新生红色_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强大思想政治基础。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有力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其它各种错误思潮带来的精神污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鲜明的政治性是确保红色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点,也是红色文化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
人民性或大众性是红色文化的又一突出特征。始终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红色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享受者。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原则立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把红色文化建设同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接起来,使深受剥削奴役的广大民众获得了思想文化上的新觉醒,成为了文化建设的主人,推动了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为人的政治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传承红色文化指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人民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是新形势下红色文化政治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标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和综合国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单薄,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肆进行文化扩张、侵略和渗透,不遗余力地对我推行_,使我国文化安全遭到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彰显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过,文化的先进性是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而文化的先进性源于文化的人民性,即鲜明的人民本位、广泛的人民代表性和高度的人民认同度。因此,我们要高扬人本为先的科学理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创建与传承上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努力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充分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而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苏区精神;红色旅游;文化弘扬
红色文化是赣南最丰富、最具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决定了弘扬红色文化对赣南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体现的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内涵精神。因此将红色文化摆到核心位置重点弘扬,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文化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它不是一层不变的东西,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它有大文化,也有具体的文化。它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又不断在生成,因此历史留下的就是精神和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领导人在红土地上开展苏区革命留下的精神和文化,同时又可以称为“红土地文化”,指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2]。它是党和革命领导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它在每一个具体的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红色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去理解。在意识形态上,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红色文化是赣南特有的精神文化,这样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反过来又影响并服务于政治经济。因此它又被视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反映了赣南苏区革命的特点和赣南人民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从内容结构上讲,红色文化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红色文物、革命遗址等物质方面的红色资源,包括历史遗物、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场所、五星红旗、红旗渠、“神舟”航天飞船等物质形式;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归结起来,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红色文化是最具先进性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延续、丰富和发展。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和民族凝聚力为特征,凝聚和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是中国_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红色文化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社会政治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我党在文化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折射出了我们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及其高尚品质。 第三,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核心元素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创新思维、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红色文化与赣南苏区精神的关系
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_、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精神。同志在视察赣南工作时指出:“苏区精神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4]赣南苏区精神就是在赣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中开展革命斗争培育起来的赣南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这片红土地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又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其特有的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的理论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
1.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而苏区精神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精神在苏区时期的延续、丰富和发展,因此红色文化是苏区精神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无论是弘扬红色文化还是传承苏区精神,都是为坚定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用科学的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用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民服务。苏维埃运动孕育的伟大苏区精神和干部好作风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
2.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
红色文化的弘扬有主次,重点是对苏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既然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与苏区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苏区时期, 以、为代表的中国_人正是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信革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以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罕见的奋斗勇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_的道路,从而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3.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
赣南这片红土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赣南苏区人民纯朴、热情、勇敢、坚强的品格,培育了赣南人民向往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气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赣南的历史文化与_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以及为革命敢于斗争、甘于牺牲的精神相结合,孕育、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苏区文化和精神。这种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内涵的苏区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三、弘扬红色文化、振兴赣南苏区的策略途径
1.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通过红色旅游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
赣南保留有大量的红色文物和革命旧址,是客家的摇篮,典型的“客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据统计,仅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 267 处[2]。因此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是振兴赣南苏区的特色形式。首先,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革命旧居旧址做好修缮和保护,同时完善红色景点的旅游配套设施;增强旅游区的服务功能,实现红色旅游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其次,拓宽旅游渠道,深化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赣南地跨赣闽粤三省,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因而深化与闽西、粤东、粤北的旅游合作,对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红色经典线路。通天岩、宋代砖城墙、八景台等人文景观,重视旅游资源整合,以瑞金为核心起点,向于都、石城扩展,重点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立融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2]让赣南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第四,发展体验式旅游。设计一些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的旅游产品,比如兴国红歌会、赣县谜灯会、瑞金、于都长征一渡团体竞争赛,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让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更直观地展现出来。
2.加快文化体系的构建,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是赣南特色之一。应把红色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中央苏区红色博物馆、兴国将军馆、故居等,把它们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发挥红色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赣南人民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第二,应抓好文化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为赣南人民了解红色文化创造资源条件。第三,扩大电视广播的覆盖区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让赣南人民都更直观的学习并了解红色文化。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文化创新,吸纳人才,鼓励社会、民间进行创新。比如发展红色新闻出版社或者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油画艺术,使之形成专业化的、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化产业。促进赣南专业化、科学化文化产业链的形成,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创意园,赣南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等红色文化产业园基地建设,实现赣南由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向红色文化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3.充分发挥红色文艺在红色文化弘扬中的宣传作用
红色文艺是红色土地上特有的艺术风范。红色文艺主要包括红色戏剧、红色山歌等。比如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赣州东河戏这三项就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艺与红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红色文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姿态展现了赣南地区人们的风采和精神面貌,同时又丰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文艺的方式通常易被人们喜爱和接纳,丰富和宣传红色文艺活动可以助推红色文化的弘扬,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文广系统、艺术团可以增加基层文艺巡演,努力创造反映苏区精神的文艺精品,逐步让红色文艺进校园、进课堂、进小区,培育乡村文艺能人,指导文艺宣传工作,激发大家对红色文化的热情,使赣南成为展示红色历史、文化、风情的大舞台。
4.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红色文化知识的人才,编制红色旅游的教科书
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资源。大学生作为弘扬红色文化的主体,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对红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向外界准确传达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因此高校应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红色精神教育要进入学校教材之中,一方面,可以编制教科书,将红色文化纳入教育体系轨道。另一方面,通过制作红色旅游手册、红色文物宣传单等手段广泛传播红色文化知识。
5.打造赣南红色品牌产业
赣南有非常多特色资源,比如赣南脐橙、赣南硒鼓,这些都赣州本土的资源。要帮助这些产业越走越远,必须帮助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并且在品牌中体现文化价值,提升赣南的知名度和形象。每一个优秀的品牌一定要有文化底蕴做灵魂,才不至于像空中楼阁,容易倒塌。因此赣南的品牌要做优秀应根植于红色文化,利用本土化、特色化、通俗化的红色产业披上文化的盛装,增加品牌附加价值。
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离不开一个充满浓郁红色文化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不能缺少一条体现红色文化的旅游精品路线,不可忽视一个充满朝气的红色文化产业群,更要打开了解赣南苏区文化特色的最佳通道。
参考文献:
[1]荒坪.红土地与客家文丛-红色无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3.
[2]谢庐明,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评价与开发研究[J].党史文苑,2007(20).
[3]刘绍卫.加快红色旅游的发展[J].广西党史,2005(2).
[4]付小清.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一、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打造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养生文化”品牌。把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加快建设大唐养生园,突出药王文化、大唐风范和养生体验,建成全国知名的养生主题创意园区;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园,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完成药王山大景区建设,做好遗址保护和开发,建成全国一流休闲养生文化主题景区;坚持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活动。
2.打造以照金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主题,组织排练大型红色文艺演出,开展红歌比赛、红色摄影绘画展、红色影视剧展播等活动,唱响“红色之歌”;以“重走红军路”为主题,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照金红色文化名镇,开拓“红色之旅”;以“ 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铸造“红色之魂”。
3.打造以陈炉古镇、耀州窑遗址为代表的“耀瓷文化”品牌。充分挖掘陈炉古镇、耀州窑遗址、耀州窑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耀瓷文化一条街、耀瓷研发展示中心,打造国家级耀瓷文化产业基地。加快陈炉古镇景区开发建设,发展观光旅游、陶艺体验,扩大古镇耀瓷文化影响。发挥“耀州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扶持陶瓷制作加工企业,加强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和保护,振兴陶瓷产业发展。
4.打造以柳公权、范宽为代表的“书画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画家范宽书画文化资源,开展书画教育培训,普及书画知识,弘扬传统书画文化。建设高档次的书画艺术展馆,举办全国性高规格的书画展览,开展书画理论研讨,加大对柳公权书法和范宽画的研究,加强书画艺术交流和精品创作。
5.打造以玉华宫、大香山为代表的“佛学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玉华宫、大香山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办好玉华宫避暑休闲节和香山佛教文化旅游节。加快玉华宫景区、大香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使玉华宫和大香山成为集佛学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二、实施重点推进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巩固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筑牢富民强市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铜川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塑造自加压力、勇于争先、和谐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实施宣传舆论导向工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好形势政策、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典型的宣传活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应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
2.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铜川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提升玉华宫避暑休闲节、牡丹旅游节、陶瓷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建设耀瓷文化、佛学文化和红色文化遗址群三大保护区,抓好耀州窑传统手工技艺、药王山古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3.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的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工艺陶瓷、娱乐演艺等文化产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园区为载体,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重点抓好大唐养生园、红色文化园、耀瓷文化园建设,把大唐养生园、陈炉古镇打造成我省乃至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与旅游、体育、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4.实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坚持文化惠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广电大厦、体育中心等,改扩建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实现乡镇、村综合文化站(室)达标率100%,实现体育器材配送全覆盖。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1.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市、区县两级每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设立铜川市艺术创作专项资金、文艺精品表彰奖励专项资金、基层文化建设奖励资金,确保全市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关键词: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_领导人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传承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但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进行专门研究却并不多。通过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认识。具体说来,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
1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可以使成千上万革命前辈和先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事迹感染广大人民群体,使我们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分布在神州大地上的众多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_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当前人们的出游过程中,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主要目的,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
2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处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红色旅游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我国公民的道德教育更进一个水平。红色旅游对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使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不断得到提高。
3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荣辱观
发展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爱国情感的增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价值对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色旅游教育层面较广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都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从教育内容的层面看,它对培育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教育对象的层面看,它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适合各个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适用性强,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一部内容丰富且十分珍贵的教科书。
红色旅游感染力较强
旅游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他们将欣然接受。在参加了这些革命地旅游活动后,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对我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方面都有了亲身经历,正是这种亲身经历使青少年从实地体会到了中国革命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全过程,给予他们以真实的心灵震撼,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这样的教育才达到最佳效果。
红色旅游价值永恒
红色旅游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在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作用时,既要深入挖掘其优秀传统的内涵,又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活动中不断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培养广大未成年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同时,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
利用红色旅游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能不断激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又能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远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 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开展红色旅游,则是_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红色旅游实现学习目标
红色旅游的出发点是通过旅游,达到学习受教育的目的。通过旅游,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大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拥护_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红色旅游提升学习兴趣
红色旅游能使那些原本在书本上枯燥的历史资料演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使那些记载在书本上的英雄任务走下圣坛,贴近同学,产生亲和力。通过红色旅游,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感、特有的亲切感和独具魅力的美感,并借助这种内部诱因的支撑,使同学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红色旅游深化实践过程
当代大学生深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陶冶,垂青于理性思考和实践体验。而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通过旅游的方式把同学们所掌握的一些革命理论知识与活生生场景有机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学生们在倾听革命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红色旅游产品的切身体验,能更加真切地感悟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红色旅游开拓创新思维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和思想都在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式、新问题、新任务,如何结合实际, 研究解决新问题,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而红色旅游具有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特点,借助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融入到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使我们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5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培育优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体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中国_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丰富。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经历着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在经历着精神生活的变迁。时代进步导致的思想变化、不同文明交融产生的碰撞使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冲击,人们的精神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方向,凝聚力在淡化。同志曾说“人们精神上的丰富与充实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虽然在当前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没有消失殆尽,民族文化并没有完全萎缩,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失去民族的特色,失去前进的动力。优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流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政治危机。
基于此,_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重要决定,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培育民族精神,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弘扬我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为主流,对党内同志和和党外群众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但精神阵地的占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并需要持久的正确舆论引导。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教育功能在人民观念中的深入,旅游界结合_的部署及时推出红色旅游的主题产品,为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在全社会营造弘扬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
6 结束语
综观红色旅游,它是新时期加强改进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当代优秀青年、开拓大学生思想视野、传承优良精神文化的一种创新性方式。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这一系列重要教育功能,以达到人民群众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效果,是当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更是当代一项有着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工程。
[1]张建宏.试析红色旅游的功能[J].商场现代化,2005,(12).
[2]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禹登科,易滢滢.利用红色旅游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J].科教论坛,2006,(4).
[4]钱兴成.红色旅游: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一、革命纪念馆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相关性
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与红色文化的振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革命纪念馆的存在,红色文化就失去了传播的着力点;同样的如果没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不会有革命纪念馆的发展与繁荣。
1、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革命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宣传以及研究红色文化,它承担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丰富、真实的红色文化素材,是向中华儿女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资源,将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给后人以警示与教育,是每一座革命纪念馆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职责,革命纪念馆的核心内涵是以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来警示和教育后人,是宣传革命优秀传统、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革命纪念馆,一定要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定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推动革命纪念馆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为红色文化研究、传承创造坚实基础。
2、红色文化是革命纪念馆存在的基础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无数_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创造出来的新兴先进文化,具有中国时代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强大的革命精神力量。革命纪念馆的发展与繁荣,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文化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红色文化能够为革命纪念馆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直接动力。因此,提倡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是革命纪念馆在传播和发扬先进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坚强核心,也是革命纪念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
3、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正相关随着时展,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与时展密切协同,通过各种优秀艺术精品为宣传手段,形成了全民参与、全面共享的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局面。革命纪念馆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根据市场导向,科学规划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将红色文化打造成既有市场竞争力,又能统一、开放地吸引多方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里挖掘出来的新亮点与新内涵,是支撑革命纪念馆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纪念馆只有将红色文化新亮点、新创新与红色旅游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因此说,革命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不断支撑,红色文化能够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样离不开革命纪念馆这个重要载体。
二、红色文化传播中革命纪念馆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中革命纪念馆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在媒体宣传、革命遗址保护、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达不到较好的宣传影响力。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是同时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一个特殊文化体,革命纪念馆在发展和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理应着重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渗透力,通过传播红色文化进而提升人们思想与信念的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修养。但是,很多地方的革命纪念馆在很大程度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认识不足,以至于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首位,不惜扭曲和消除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娱乐与休闲中,把红色文化产业完全市场经济化,想尽一切办法把红色文化作为创收的来源,严重地降低了红色文化对人们的教育意义。
2、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单一,渠道有限,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模式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革命纪念馆对红色资源的传播过程中缺乏多样性。形式上,主要集中在一些革命纪念馆对展品的常规介绍中,以及某些特殊时间节点上如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媒体宣传中;内容上,还是仅仅停留在一些客观的物品与图片展览上,尽管图片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历史的革命气息,但是缺少群体参与性与趣味性,大大降低了人们对革命精神的接受度,不能达到深刻的革命教育效果。此外,革命纪念馆的传播渠道过于单一保守,缺乏创新性,不能与当下新型的媒体很好地结合,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传播模式。
3、不能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去面对新形势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要求纵观我国各地革命纪念馆发展情况,在硬件设施中,仍然存在观念陈旧的问题,面临的现状大都是陈列内容陈旧乏味,布展方式一成不变,形式生硬呆板,缺乏艺术性,图解既程式化又局限在单一的说教上;在思想观念上,一些革命纪念馆的员工始终认为,革命纪念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可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工作中存在着拖沓、懒散的现象,遇到紧迫的任务,不知道如何入手,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另外,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传播的多样性,只是趋于形式,惯用传统的传播手法,缺乏与新时代传播媒体融合创新的意识,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对红色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三、新形势下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的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音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民族音乐因为与电影音乐的特点相一致,且可以充分恰当地展示电影的时代地域特色,成为了电影音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也借助电影音乐这一广阔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弘扬。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重要载体,在发展影视艺术的同时,重视民族音乐的运用,实现影视艺术和民族音乐的共同发展。
电影音乐是一种与电影视觉影响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电影音乐与一般音乐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正如我国电影音乐家王云阶所说:“音乐一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有变化和不变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①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音乐越来越为电影人所重视,影片的时代性、民族性也有所增强,民族音乐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 电影音乐对民族音乐的依存
(一) 民族音乐可以恰当地展示电影的时代地域特色
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还有展现特定环境氛围、地方色彩的功能,一首特定的乐曲或者歌曲可以比布景、道具服装甚至台词更生动的展示故事所处的空间环境、时代背景等。影片《黄土地》中那悠扬高远的信天游,能够使人感受到黄土高原的淳朴民风以及人民顽强乐观的生命力;《红河谷》中具有西藏民间音乐的特色的配乐,能使人领略到藏族文化的民族氛围;《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_”音乐,也使人仿佛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音乐,绝大多数都属于民族音乐的范畴。
我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丰富多样,要展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不与当地民族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结合是很难做到的。用民族音乐展示电影的时代地域特色,一方面是基于民族音乐的民族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丰富多样性。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在世界民族音乐史上首屈一指,她可以恰当地、淋漓尽致地展示影片的民族特色。如1987年捧回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张艺谋的《红高梁》,其中充满北方平原浓郁乡土气息的《颠轿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民歌,让人们感受到“我爷爷”与他那一辈最终投入抗日斗争的庄稼汉们朴实、率真与豪放的性格。2001年获奥斯卡原创音乐奖的影片《卧虎藏龙》中有一段“去南方”的器乐片段,以清亮悠扬,穿透力十足的中国竹笛,配合活泼且饶富边疆情调的鼓乐,营造出女主人公闯江湖的一股轻快俏皮的感受。《霸王别姬》很好地运用戏曲元素,并通过电影反过来表现京剧,是一部经典巨作。
(二) 民族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的特点相一致
音乐属于文化的范畴,她作为文化的存在方式,却以独有的魅力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的特殊符号代表着它的特殊语言;音乐的特殊表现形式能够表达特殊的意识;音乐的体验又是社会文化存在的特殊表现形式,体现了欣赏者代表文化内涵的历史的情感情绪积淀,因此可以说,民族音乐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欢乐、挣扎与纷争,也寄托了梦幻、期待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情感血脉,她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音乐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必然导致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充分显示文化的内涵。中国电影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电影音乐极强的生命力。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社会生活的反映,电影音乐在其中起到展示时代地域特色的作用,而我国民族音乐就正好契合了这一特点,所以采用多种民族音乐来为电影音乐服务,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对于电影的成功还是民族音乐的弘扬都是事半功倍的。现在很多为观众所接受而家喻户晓的优秀电影音乐(包括主题音乐和插曲),正是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长久以来形成的欣赏习惯,因旋律简洁明晰,歌词寓意深远,在思想性方面深刻挖掘人性美、歌颂英雄人物、赞美爱情而久盛不衰。
与西方文化的直白坦率相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追求“点到为止”、“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美学境界。我国民族音乐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凝结,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其特征之一就是追求含蓄美。中国电影音乐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也与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一样,强调内在、深沉、写意、自然,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凝练、抽象的特点营造意境美,同时还恰到好处地帮助画面完成单凭视觉无法表达的复杂感受,使观众产生遐想与回味。特别是一些电影插曲的歌词,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展示给观众。这是民族音乐与电影应约契合的另一个特点。 转贴于
二、电影音乐是弘扬民族音乐的大舞台
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不可多得的创作源泉,更是世界音乐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弘扬民族音乐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腾飞的动力,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而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港、台大量的物质、精神产品充斤我国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音乐面临挑战,发展和弘扬的程度有限。现在我们惊喜地发现,电影能够成为了宣传民族音乐的一个窗口,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为电影音乐被运用,并被传播到世界。《骆驼祥子》带我们领略了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曲艺;《红高粱》给我们呈现了浓郁的陕北民歌;《黄土地》让我们欣赏了悠扬高远的信天游。通过电影来传播民族音乐,一方面接受的群体很广,一般的民族音乐教育都是在高校进行,而对于社会民众的熏陶则没有正规的组织来安排,这样能接受民族音乐教育的人员是很有限且集中的,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有限,中国民族音乐的弘扬不可能脱离社会大众,这样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弘扬和走向世界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以电影音乐的形式呈现,形式活泼,不用约定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形式,她不会像正式的民族音乐教育一样严肃,但正是这种活泼的形式能够被所有欣赏电影的人所接受,而没有正式音乐教育的枯燥乏味。我们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电影中的民族音乐不如正式民族音乐教育那样系统全面,但这种伴随着情节的音乐形式有时候更加让我们难以忘怀。
三、 在电影中弘扬民族音乐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中国的影视艺术也不断走向世界。伴随着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也进入我国,其中的某些不健康音乐文化因素对我国影视艺术和电影音乐乃至民族音乐都是一个挑战。所以在当前影视艺术大众化、商业化和艺术审美取向多元化的大趋势下,影视艺术应该坚持主体性,弘扬主旋律。主旋律不是指题材,不是指式样,不是指风格,也不是指叙事模式,主旋律指的是影视艺术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普世人文精神,也即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国际艺术语言,是民族文化品格的最有效的载体。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很难以其制作规模、常规技巧、主流形态与好莱坞以及欧洲电影竞争从而被国际认可,只有用人物、造型、风格和音乐上的民族特色来突出一种民族个性,中国电影才可能以其独特的文化个别性确立自己在世界电影中的位置。中国影视艺术应该倡导民族化,成为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被誉为“中国第五代音像的执旗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在国际上屡获大奖,正是因为那些民族特色浓郁、个性风格独到的影视主题音乐、主题歌、片头片尾曲,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了作品的质量品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同时,这些影视音乐作品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把作品根植于民族心理基础之上,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使影片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当然随着我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电影音乐也绝不能因为固守民族特色就自我封闭。我国的电影音乐要做到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辅之以“洋为中用”的做法,坚持走自己的路,成为世界电影乐坛的一枝奇葩。
赵季平说“:我是从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中走出来的,我认为中国音乐的创作应该致力于发扬民族的东西,这是一个指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影片中有着不同方面的体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电影音乐需要民族音乐的参与,民族音乐的弘扬需要电影音乐的舞台。让我们在发展影视艺术的同时,给予民族音乐更多的关注,让民族音乐伴随着影视艺术走向世界。
注释:
①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J].电影艺术,1983(12).
②赵季平.电影音乐的感受——随笔之一、二、三[J].陕西:音乐天地,1995,6.
参考文献:
[1]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5.
[2]宋杰.影像与声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9.
[3]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1.
[4]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影视系列—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0.
[5]王云阶.论电影音乐[J].电影艺术,1983.
[6]赵季平.电影音乐的感受——随笔之一、二、三[J].陕西:音乐天地,1995,6.
[7]管晓军.中国民族音乐特征论[J].探索天地:27-29.
[8]杨凌.谈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9.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中国梦 价值
红色文化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优秀文化,是由中国_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吸收继承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红色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作为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为遗物、遗址等革命遗存,非物质文化表现为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以及党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
红色文化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_的指导思想,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来源,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政治价值
(一)红色文化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红色文化是中国_先进性的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在革命年代,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的巨大支持,更见证了中国_的革命历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指向。红色文化萌芽扎根于无产阶级,自形成之初就始终站在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被广大的劳动人民接受和认可,一直以来都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红色文化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和成效,见证了中国_和中国人民的努力,深刻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_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可以丰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效[1]。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政治认同感,维系政治稳定。红色文化是中国_领导的文化力量,有利于增强公众的政治认同感,有利于坚持和巩固_的执政地位。中国_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中国梦也要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以往的文化只是为“少数人”的文化,而由中国_领导建设的红色文化则开启了为“大多数人”的文化发展新时代,实现了政治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红色文化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命线,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在第十二届全国_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注重将历史的学习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在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和体验。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改进干部作风、端正干部态度。红色文化体现我党我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红色文化使广大党员干部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利于改进干部作风、端正干部态度。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观红色革命旧址,使其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烈为革命英勇奋斗、不懈努力的革命志向和高尚情操,同时以红色精神武装干部群体,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的革命热情,把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3]。对当前一些党政官员作风不正、、等问题,也可以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二、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经济价值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马克斯韦伯指出,经济和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表象,其背后就有什么样的伦理文化作支撑。红色文化具有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勤劳勇敢、团结统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托红色文化精神建立一种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市场经济管理机制,使我国经济能够更有序地进行。经济往来贵在诚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以诚信为本,以红色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诚信友爱、与时俱进和集体主义等精神来贯穿经济往来的全过程,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精神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使经济稳定、和谐、有序增长。
(二)红色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现如今,文化产业已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环节,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在红色革命老区建立红色产业链条,宣传革命老区,以旅游带动老区的经济增长。
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如果以红色文化为商标,商品在销售过程中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诱发人们对往昔那段激情岁月的怀念,重温红色记忆,还能为商品带来红色效应,增强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获得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热也给文化传媒带来了广泛的素材。红色歌曲、红色影视剧、红色书籍的热潮,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红色经典”已经成为缓解当代人信仰焦虑的一种方式,观众在看红色影视剧的同时还能使心灵得到净化。红色文化反映了主流文化的大众普适性、广泛参与性以及人们的精神渴求,彰显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深厚土壤。
三、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文化价值
(一)文化传承功能。红色文化印证历史、启迪未来,提炼和凝聚中国_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深刻体现。红色文化发端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见证了没有_就没有新中国,有了_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的历史纪实。红色文化是中国_的主流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_及与之相应的红色文化,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红色文化也将继续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传承下去。
(二)德育价值功能。中国_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近几年来,一些人在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收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引起不少价值观扭曲、思想偏执任性、自私自利的不良之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淡化了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把红色文化精神引进校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培育青少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是我们凝聚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四、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社会价值
(一)红色文化凝聚社会力量。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赢得的光荣和骄傲证明,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殷切期望。人们之所以热爱党、拥护党,与红色文化是分不开的。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与全国人民的利益相一致[4]。中国_人和中国人民将英勇不屈、奉献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红色文化即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精神的代表,用革命传统之魂凝聚社会力量,营造红色氛围。同时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对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弘扬[5]。
(二)红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社会大变化,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贫富鸿沟日益加深,相当一些人出现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滑坡、人生观扭曲、价值观错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精神乱象其实都是文化本身乃至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物质的丰富却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化和困惑,物质越丰富,思想越困惑,精神越痛苦。对此,要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自觉自信,以红色文化带动整个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重新建构,用红色文化中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人民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以锐意进取的姿态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不断发展繁荣红色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只有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红色文化才能不断发展繁荣。
[1]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2]在第十二届全国_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霞,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J].理论学习,2011(7).
[4]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
长征行动全院互动长征精神亘古传颂
二、活动背景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值此之际,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重温长征历程,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潮,各地都在举行纪念活动,学习长征精神,激励民族斗志。各大媒体也都纷纷发表文章、组织讨论。大学生作为一个示范性群体,更应该主动学习革命先烈,结合自身实际,弘扬长征精。
长征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永远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史册之中。长征精神是工农红军创造的一种精神。它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它昭示我们,苦难和挑战往往正是抓住机遇的契机,只有正视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尊重客观规律又勇于艰苦奋斗,才能战胜困难,抓住机遇,开拓新局面,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机勃勃。
当前中国_正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这一事业任重道远,是新形势下_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更伟大、更艰辛的长征。长征所播下的革命火种将继续结出累累硕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途上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并鼓舞新农村建设,激励人民群众再创辉煌!
我们青年学子要切实弘扬长征精神,争做龙的传人,为构建美好家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团员青年广泛深入开展创意实践大赛,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_领导下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弘扬新时期长征精神,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足岗位,艰苦奋斗,与祖国共奋进,与浙江同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迎接省第十二次团代会的胜利召开。
同时,即将迎来我校五十周年校庆,我院结合自身特色,即自2005年9月开始实行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管理,教育部规定的“六个独立”办学,坚持特色办学求生存,创新机制谋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架起理论联系实践、学校联系社会的两座彩虹桥,结合学院——分院——班级三位一体,发挥示范效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此外入党积极分子要带头开展自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实施“tpid”工程,全院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的成长环境。(“tpid”是theorystudy,praticetemper,,developpotential的缩写即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国际意识和发展潜力)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四、活动安排
长征七色花:主要由行知学院六个分院、社团联和青大队组成,要求各支队伍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使长征精神之花更加绚烂,更加动人。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长征以它的精神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民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为估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的典范。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怀。长征精神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长征历史随着时光飞逝已渐行渐远,长征精神却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今天,我们尤为需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坚定信念,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我们说长征精神就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励学励行,维实维新”的优良校风是长征精神的延伸与发展。与校内其他学院不同,我院拥有多方位的专业人才,可充分展示我院多元化特色,这是我院的特色宝库和坚强后盾。在活动中抓好两个带头作用,即学院带头和学生干部带头,从而带动分院,以此影响每一位行知学子,实现层层推进,环环响应的效果。要求各分院、各专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展现自我个性,弘扬行知风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塑造自己,磨练自己,真正领会长征精神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本次活动由各分院直接承办,希望达到全院互动的良好效果,从而塑造“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行知形象,倡导“敦品励学,勤思敏行”的行知学风,弘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
社科篇:
主题:传递胜利星火,燎原长征精神
承办:社科分院
具体内容:
1、面向社科分院招募星火传递志愿者,进行相关红军长征知识的培训和体能训练;
2、选定后街社区为示范点,组织志愿者走出校门,慰问邀请社区老党员为我们讲述他们的“长征故事”,走入他们的生活,从另一角度加深对长征的认识,对长征精神的学习。并能从老党员手中接过长征火炬,星火侠客(自行车队)环金华市区传递星火,沿路宣传红军长征相关知识、长征精神;
3、车队在人民广场汇合,举行以“长征行动全民互动,长征精神亘古传诵”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让星星之火传递的长征精神,在人民心中燎原。
艺术篇:
主题:绽放胜利火花艺化长征精神
承办:艺术分院
1、开展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服饰设计大赛,让我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长征故事,亲身体验长征经过,使长征精神深入人心,亘古流传。
2、组织人员排练与长征有关的革命小品、歌曲、相声、诗朗诵、音画诗、舞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可从征文比赛中获取素材,也可自行收集资料进行编排,在新生军训期间组织“文艺下连队”活动。
工学篇:
上一篇:班级财务述职报告范文(实用4篇)
下一篇:员工激励奖励方案范文(优选30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