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热门30篇)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热门3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热门3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草业科学;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满足不了自身在社会上的需求。为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屡现出“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趋势,导致社会在选人用人上又出现“博而不精,杂而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以上现象,在秉持学校“通专兼备,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又要克服课程学时普遍缩减的教育背景,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在学校通识教育背景下对课程建设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吐故纳新,改革与完善草业科学课程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专业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加快通识教育的改革速度。在教学方面应继续对大学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在此契机下,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研组对现行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开展了研究对比论证,吐故纳新,修改和优化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助推了教学改革的速度,对整体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整体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1.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目的意义。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计划学制四年,最低毕业要求学分是:第一课堂167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课程设置以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及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见下图)。学分占比分别为: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为使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自身的个性培养,必修课学分占比不高于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占比不少于总学分的30%。在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学分占比不少于总学分的,强化了学生的学术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6个学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2.课程设置的改进与特点。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课程设置与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基本相似[1],即本着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将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和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设置在整个课程培养中。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在201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形成了新课标2016版。新课标2016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和第二课堂六大类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类、外语类、通识拓展课程、计算机类和军事体育类五部分组成。学习通识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的外语及计算机技能,而且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科大类课程包括了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两大块,主要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草业科学的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中,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化学、数学、物理、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农业科学与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学习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要点是让学生学会掌握专业前沿动态,具备专业型人才的科学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生态学概论”、“草地管理学”、“牧草(草坪草)育种学”、“草地生态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种子学”、“牧草栽培学”、“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等。通过学习必修课程,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但因学时限定,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又非常重要的课程则设为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如“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恢复生态学”、“畜牧经济管理”、“草食家畜饲养学”、“草坪工程学”、“草地灌溉和排水工程学”、“草坪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使学生获得草业科学专业中经典、广泛且前沿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培养需要,共开设了10门个性课程供学生选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积极和进一步拓展专业的知识。开设创新、创业及实践课程,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与政策,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具备较强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现在应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发挥[3],尽可能开发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表达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使学生真正具备草业科学专业技术和实践应用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实验指导教材,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讨和改进。为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企事业单位实习和毕业论文五部分组成。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的核心是补充、延伸并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以致用的工作方法。如专业必修课“草地生态学”、“牧草栽培学”、“牧草种子学”、“牧草(草坪草)育种学”、“草地管理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均设置有课程实验;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知识要点,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可到相应实验室由专门的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在下次课堂上学生要做实验汇报,最后由课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2.科研实践。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为了达到学生科研实践的教学目的,学院将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同时将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也纳入学生评比依据。在参与试验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曾经的被动式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式[4]。3.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5]。贵州大学现实行三学期制,每年7月为第三学期,主要用于学生教学实习。在不同年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各年级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实践计划。如开展植物学、专业综合、饲草饲料、畜牧管理以及草坪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习等。通过教学实习能较好地检验专业课程实际授课效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过程中能切实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企事业单位实习。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如贵州省草科所、贵州省草种站、大北农集团,以及与草业科学相关的各企事业单位等。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贯彻和体现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按照企事业单位要求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相应安排,严格实施实习单位的各项章程制度。通过毕业实习,企业和学生之间彼此充分地了解及认同,最后学生顺利就业,企业觅到适合的员工。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草业人。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配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指导教师,同时为确保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带学生不得多余5人。学生从大学二年级选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为学生合理安排制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发扬“传帮带”的精神,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协作的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四下学期,学生要撰写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并由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修改意见;论文提交后,学科专业教师进行交叉评阅学位论文,提出评阅意见;答辩后,答辩委员会给出最终的评定结果。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在探索中不断优化,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巩固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注重素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直接就业或继续深造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教学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就是依据社会总体发展的趋势,将学生塑造成同时具备实施生产与科研素质双重能力的综合型草业人才[6]。草业科学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原则均是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从验证性认知性实验到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科研探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年年攀升,让专家学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关系[7]。各高校不仅要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功底的学生,而且要向社会输送勇于创新,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实施“三三分流”的人才导向,即鼓励三分之一的学生就业,鼓励三分之一的学生考研进一步深造和鼓励余下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能力自主创业。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包含有素质教育体系,如将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公益性活动、社会服务组织(如各协会、社团),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各社会实践等,以此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在创新意识和适应性强等方面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高等草业人才。同时,分派草业科学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时常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草业科学专业的改革和完善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贵州大学通过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关系,使学生想学,愿意学;通过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综合性草业科学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锻炼,确保学生顺利就业。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形下,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从侧面体现出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效。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我们将总结过往经验,审时度势地进行教学体系改革,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以此壮大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郅军锐,杨茂发,杨洪.学分制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32-34.

[2]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3]鱼小军,师尚礼,白小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5,35(3):95-98.

[4]郭彦军,尹亚丽,刘明秀.西南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1,(2):151-153.

[5]黄婷,董召荣,杨烈,谢家琦,马运才,李朋晴,张建强.安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草地学报,2012,34(2):113-115.

[6]刘艳,白龙,赵波,刘英,王晓红,白春生.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1,(2):25-27.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及时补充最新内容到教学实践中,因此,科研进展融入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理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教学观念[1]。最后,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科研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3开展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措施

4结语

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的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前沿新动态,根据每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结合探究式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术杰.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08-110.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等.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3]张立军,樊金娟,汪澈,等.农科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57-58.

[4]王兴安,邱念伟,马宗琪.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21-124.

[5]吕金印,唐燕,张立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4):65-68.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3篇

【论文摘要】: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树种选择与优化配置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园林植物滇润楠的生物学特性、培育方法及其抗性生理生态研究现状,并对滇润楠的研究及发展进行探讨。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建立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合理的树种选择与优化配置在园林绿地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1.滇润楠的生物学特性

2.滇润楠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近年来滇润楠苗木供不应求常规繁殖方法不能满足市。而组织培养解决了种苗迫切需求,利用组织培养方法是发展其产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始于20世纪初,以植物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开始纯粹研究植物学基础理论,现已发展成现代农林业生产及科研的重要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当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理论最为基础、应用最为广泛、进展最大的领域。2003年林萍,普晓兰等人[4]研究证明:对于滇润楠并非细胞分裂素(BA)及生长素(NAA)浓度增大,诱导率越高,生长就越好,而重要的是二者浓度的最佳配比。并得出的组合诱导率高,芽苗生长健壮。此研究为滇润楠的组织培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4年邵金平等人在林萍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发现山地红壤配以福贝菌肥可提高生长量加速成苗过程。研究还发现,加入福贝菌肥的基质幼苗病虫危害程度较轻、基质保肥性能较好、且不易板结、幼苗根系发达、生长正常[5]。

3.滇润楠的抗性生理研究

滇润楠对大气污染的抗性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在空气净化、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及车辆废气排放量急剧增加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威胁人类健康。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极为严重,这无疑是对城市绿化植物的一大考验。张学星等[6-7]进行抗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滇润楠对SO2较敏感,对HCl、HF、NO2具有较强的抗性。滇润楠抗污能力强,在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条件仍然可以生存,适合种植于路边、工厂周围等易受污染的环境中。

滇润楠抗旱性研究就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4篇

论文摘要:从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常用的检疫检验方法、检疫对象识别及检疫对象封锁控制措施等方面对植物检疫技术进行了概述。

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国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各地调运的种子种苗及农产品日益增多,大大增加了植物病、虫、杂草人为传播的可能性,有害生物入侵发生危害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掌握植物检疫识别技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显得愈加重要。

1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

植物病虫害标本是植物病虫害及其分布的实物性记载。标本的存在,即可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室内进行鉴定。

采集标本的要求

症状典型。具有不同阶段的症状。

带有病征。病部带有病原物的子实体。

病害单纯。l个标本只能具有l种病害。

记载详细。有寄主名称、发病情况、环境条件、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人等。

采集病害标本的注意事项①对于不认识的寄主植物,注意采集枝条、叶片、花果等部分,以便鉴定植物名称;②适合压制的叶片标本,应随采随压于标本夹中,否则叶片失水卷缩无法展平;③腐烂的果实标本应先以标本纸分别包裹后再置于标本箱中,防止污染和挤坏标本;④黑粉菌类标本由于病菌抱子极多,容易散落,所以应用纸袋分装,以免混杂;⑤每种标本的采集应具有一定的复份,一般要求5份以上,以便鉴定、保存和交换。

2常用的检疫检验方法

检疫检验主要对现场检疫取回的代表样品和病、虫、杂草籽粒样本,在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鉴定。检验方法因不同病、虫、杂草的种类和不同的植物、植物产品而异。

害虫常用的检验方法过筛检查、比重检查、染色检查、解剖检查、灯光透视检查等。

真菌病害常用的检验方法洗涤检验、漏斗分离检查、直接检查、切片检查、保湿萌芽检查、分离培养检查等。

细菌病容常用的检验方法分离培养检验、噬菌体检验、血清学方法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病毒病害常用的检验方法染色法、指示植物接种检验、血清学方法以及PCR、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原线虫常用的检验方法直接分离法、漏斗分离法、浅盘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漂浮分离法、直接解剖分离法等。

3检疫对象识别

植物检疫对象是专指那些经国家及有关检疫部门科学审定,并明文规定要采取检疫措施禁止传人的植物病、虫、杂草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田间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病斑表面常分泌有大量橘黄色露珠状菌脓,干悴后成鱼籽状胶粒,粘在病叶上。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连成大斑,病叶呈橘红色,并迅速枯死。条斑也可发生在叶鞘上。

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水稻生育中、后期进行,根据病斑颜色和形态认定。②室内检验:将病组织切断后,菌脓从切口溢出;也可进行镜检观察。

小麦矮腥黑稼病

田间症状。病株显著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l/3-1/2,分孽增多,病穗外观比健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芒短而弯,向外开张,病穗上各小穗均受害成为黑褐色菌痪,坚硬不易压破。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5篇

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但是各地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的植物材料显得单调、雷同,缺乏地方特色,观赏植物能代表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一些新的植物种类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野生植物,尤其是乡土植物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适应性强、容易引种成功的优势。现在正是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增加城市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物种多样性。在城市中绿地本身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人工引进野生植物,再现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城市绿化中,近年也提出重视物种多样性,如从2000年开始,上海实施城市植物多样性3年行动计划,3年来,使常用园林植物由原来的400种增加到800种。其他城市也都希望能将物种多样性运用在园林绿化的实践中。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要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状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3]。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MayrH.)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_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4]。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之上的,因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把植物引种驯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创造新的类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理论的提出,米丘林主要是依据他在果树园艺方面的引种驯化经验,所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和他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对于各类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他确定的实生苗法、斯巴达式锻炼法、定向培育法、逐级驯化法、亲本选择法、远缘杂交法(包括营养体接近法、混合花粉授粉法、媒介法、杂种培育法及蒙导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米丘林始终认为,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同时,米丘林提出的有关植物引种驯化的许多观点,至今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是重要的参考。

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基础上的,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和“人力之至,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的原理,建立引种—繁殖—栽培驯化的完整体系,并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培育新品种,在园林运用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6篇

■ 龙 健

新课程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将各学科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最终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是我们面临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校本课程《校园植物文化》以植物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走近植物,积极挖掘植物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性运用植物文化育人,通过感知植物、诗词吟诵、现代散文赏析、文化品读、雅闻趣事、歌咏植物等研究性学习,构建以自主探索为基础,合作学习为主体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实现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发展,培养人文情怀、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生活情趣。

校本课程《校园植物文化》由生物和语文两部分组成。语文教学活动分为四节,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校园植物相关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配合生物学课程调查校园植物资源;探究植物各种生命现象及规律;培养观察方法,写好植物观察日记;背诵相关的诗文积淀人文素养;阅读名家散文,丰富情感。所有这些活动都会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语文阅读第一节“物竞天择·人与自然”,特别在贾祖璋的《葵与向日葵》之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在这篇关于生物学分类知识的科学小论文后面,安排学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有它的合理性,指导高中学生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富有重要意义。从写作教学目的看,我们培养的高中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要去从事生产劳动和科技工作,指导他们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可以为他们将来的科技写作打下坚实的荃础,使他们终身受益。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一般都要建立在自然学科的科学实验或实地科学考察活动的基础上,是一个使中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化和条理化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要对自己接触的自然科学中的某些事物现象、问题或某个专题,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探索研究,并加以论述,写成科学小论文,以揭示其特征、意义及规律,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学习非常必要。它是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从跨学科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无论对自然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写作学科的学习,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价值。

诗歌是语言和文学的精华,而每一个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诗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压抑在教育体制的冻土下。屈原所谓“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杜甫所谓“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李白所谓“万物兴歇皆自然”。他们“大天而思之”,对于天地的博爱无私,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有极好的形容。诗人亲近自然,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山川,风雨雷电,都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引起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品读诗词就是让高雅的诗歌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纳入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之中。当诗歌对我们显得亲近,我们的心灵就会比较自然地感受并萌发诗意。因此第二节编排了诗词品读以及“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作诗词”。

语文第三节散文品读之后安排了以“植物与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植物历来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中国园林植物在配置上更是受历代山水画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植物的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注重色、香、用。不仅仅是为绿化,而且要能入画,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植物象征意义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生活习俗。以花草树木为象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古老的中华大地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以松、梅、竹、菊和牡丹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西方人以玫瑰、百合和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汉民族注重以花木喻人,西方人注重以花代言,这是汉英植物文化最重要的区别。汉民族以花木喻人,关注的是花木的内在气韵与人之精神品质的联系。西方人也以花木喻人,但着意的主要是植物的外部特征与人之外貌的联系。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块、学生创新能力

《植物学实验》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学院中生物技术、园艺、植保、林业、农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课程[1]。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门学科,它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采用验证型、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定植物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演化的规律。通过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传统的植物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以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笔者根据《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及教学培养目标,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内容及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让普通地州级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植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现结合《植物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全面探讨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的渠道及方法,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等创造人才条件。

一、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精神

目前,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主要有:汪小凡、杨继 编著的《植物生物学实验》;金银根等主编的《植物学实验与技术》;何凤仙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姚家玲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关雪莲、王丽编著的《植物学实验指导》;赵遵田、苗明升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教程》;王英典和刘宁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指导(形态解剖部分)》;魏学智主编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些教材均包含有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四部分内容,注重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力求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技能。但由于各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学时数不同、植物的地域性不同,导致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因此,应结合在内容安排上,根据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从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与人类密切的关系着手,以植物生活史为线索,系统地引入了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形态解剖特征、发育过程及植物各大类群的特点与分类地位和主要代表植物;最后安排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从而真正使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大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整合,让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及其结构与功能→起源与演化发展”。 从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实验技能的独立创造精神。

二、强化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

在植物学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植物形态描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生物科学摄影、临时装片及染色、根尖的离析与压片、徒手切片、木材的离析制片、整体透明封片、花程式和花图式、花粉形态制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植物体的元素组成等多种基本技能[2],这些技能均是学好植物学实验,为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工作后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如果全部均安排学时,则导致学时数严重不够,因此,采用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穿插相关基本技能,并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意识。如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后含物”的实验中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临时装片及染色”等基本技能,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基本技能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应用到哪些研究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应怎样利用已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来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型实验是验证已知结果的实验,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其他技能[3,4]。如植物组织水势和渗透势的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来验证实验原理,因此,指导教师应就本实验提出:植物栽培中施肥浓度问题?植物死亡的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现象?动物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等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进行植物“根和茎的形态与结构观察与生长”实验中向学生提出:植物根、茎、叶的表皮有何区别?各器官的生长特性及差异等探究性问题,通过突出验证性实验的对比、综合的方法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形态结构和功能受环境影响等知识,甚至教师在实验中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不仅让在实验中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拓了视野,了解到学科的前沿,又能让学生在理解研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实验材料、条件、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学会全面地分析、判断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课的学习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未知领域的综合设计实验研究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得出结论。在多年的《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生们均喜欢这一类型的实验,并且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质量效果比验证型实验都高。例如,在进行“植物形态与生态适应性观察”实验中,教师提出:全班每小组4-5名同学按照“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适应性相统一”两个中心来完成某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研究,各小组之间的植物种类不能相同,并提供相关实验仪器、试剂和用品后,学生即在小组间进行协作分工来完成试验植物材料采集和处理;植物生活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植物外部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及分类系统研究;植物根茎叶花果等部位的显微结构解剖;该植物在农业、医疗、化工、园林等各领域的应用;该植物的研究动态、进化演化过程等一系列的设计、综合型实验项目来完成该植物的形态与生态适应性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题目和要求后,能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到“看、想、说、做”过程中学习的乐趣,组员之间团结协,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正确的实验方案后,每个学生独立操作进行实验,完成实验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不仅让学生实现了知识从点到面,从教材、参考书籍到各种文献、从校内到校外,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学得大量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p#分页标题#e#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在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发现:在有限的学时下,教师有意识地优化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基本实验技能、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个层次的课程模块教学体系后,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晏春耕. 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 2009, 28(10): 126 - 129.

[2]汪小凡、杨继.《植物生物学实验》(第二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 – 46.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8篇

关键词: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林业有害生物;生态恢复

1材料与方法

研究地区与调查方法

选择信丰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的寄主林分马尾松群落(主要是马尾松毛虫为害)面积1000公顷、湿地松群落(主要是萧氏松茎象为害)2000公顷等二种类型,同时选择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的常绿阔叶林群落600公顷作为比较分析。在上述每种群落类型中,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样地12块、18块和5块。通过种-面积曲线法,确定群落(样地)最小面积20M×20M。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此外,计测每块样地的胸径级数(d)(以10cm为1个径级数)和林分郁闭度(P)。

研究内容与方法

群落多样性指数

用乔、灌木丰富度指数R表示物种的多度,用Simpson指数计测生态优势度,用Shannon-Wienner指数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计测群落的均匀性,用阔叶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指数R=s;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Σ(Pi×lnPi);

Simpson多样性指数(D),D=1-ΣNi(Ni-1)/[N(N-1)]。

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PIE)PIE=-ΣNi(Ni-1)/[N(N-1)]

式中s为样方中观察的物种数;Pi=Ni/N,N为样方中各物种多度指标总和,Ni为第i个种的多度指标。

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采用聚类分析法[1]进行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依据群落间的相似关系,把两两群落间性状数据所反映的相似程度将群落分组,划分为不同的数量等级系统,以便于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经营管理。

植物群落的排序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应用程序[1]揭示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空间的关系(Gauch,1982),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排序依据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结果与分析

各群落多样性指数表2

表2-1马尾松群落

PIE

样本数

表2-2湿地松群落

PIE

样本数

表2-3常绿阔叶林群落

PIE

样本数

由上表可知,乔木层多样性HP、D、PIE指数总体趋势为常绿阔叶林群落大于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群落,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弱。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种群多样性增加,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强。

植物群落的分类

表4植物群落的分类

R(x1)

HP(x2)

D(x3)

PIE(x4)

K(x5)

d(x6)

P(x7)

rd1(x8)

rd2(x9)

069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计算参数:去掉量纲方法:原始数据标准化;相似系数计算方法:夹角余弦法;拉姆塔值:

相容关系矩阵

传递闭包:

得出拉姆达截集:122232245555

由此可知,上述研究区域应分成5种森林群落类型,其中谷山山脉谷山村马尾松林为第1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自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明显高于第2、3、4类型。嘉定镇的游州、马鞍山,古陂镇余村的马尾松林为第2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显著下降。大桥八角村的湿地松林为第2、3种类型共存,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较高。余村林场石陂的湿地松林为第4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重灾区,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是湿地松群落中最高的。金盆山的上陂、甲水口的常绿阔叶林为第5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物种多样性等9个指标显著高于1、2、3、4种类型。

植物群落的排序

主成分分析过程如下: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7

X08

X09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7

X08

X09

特征值表: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λ02

λ03

λ04

λ05

λ06

λ07

λ08

λ09

特征向量: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Ci(07)

Ci(08)

Ci(09)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7

X08

X09

主成分:Z(1)=(1)+(2)+(3)+(4)+(5)+(6)+(7)+(8)(9)

Z(2)=(1)+(2)+(3)+(4)(5)(6)(7)(8)+(9)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该地区植物群落按主成分排序特征是第一主成分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2),其次为生态优势度X(3)和种间相遇机率X(4)。第二主成分为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主成分共同构成群落的分类因子和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

3结论与讨论

群落特征

从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对照的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防御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差。

研究地区按数量分类可分为5种类型,其群落主要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间相遇机率排序,其次是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指标与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密切相关。

从群落特征分析生物灾害为害的原因看,人工栽种的湿地松林群落因其在本土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严重为害的环境下生长不良,不符合生态位原理,最终可能导致造林失败;此外,作为害虫拒避作用的引入桉树,因不符合植物生态型原理,所以生长不良。人工马尾松林其多样性与稳定性较差,树种单一,多为同龄林,有利于松毛虫繁衍。而对照的常绿阔叶林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森林早期演替阶段结束,形成了次顶极群落,林分较稳定,即使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同时植物多样,年龄不一,类型复杂,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

综上所述,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可以影响病虫发生程度。稳定的森林群落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起到对害虫隔离作用,阻隔害虫寻找食物和扩散迁移;影响害虫嗜食性和营养价值,以至影响到害虫生活质量和寿命,使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同时由于树种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又导致有益昆虫和有益生物的多样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生物链更趋合理,更加平衡稳定。

受灾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把破坏或消失的生态系统重新再现的过程,以重建一个有生态学特色的或具有完整的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重点应考虑的是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其次要恢复的地点生境是否适合所选择的种类。要从生态位、生态型、多样性、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植物种的选择、配置和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治标向治本转变,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害,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提倡种植混交林,坚持植物种配置多样化。要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地选择好混交品种,避免相克植物种混交。因此,当前研究区域的人工生态恢复主要应考虑工作有:借助自然力继续封山育林,以增加物种多样性;适地适树补充植物种类;加强抚育,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元素循环,改善土壤肥力,可进行人工引入土蚯蚓、蚂蚁等,以促进植物群落特征的形成;重视种间相互关系,不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等。

参考文献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资源植物学;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该方法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项目教学法惯用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边做边学;教师对项目完成指标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适当示范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主选择、计划、实施,并形成真实的成果。项目完成后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把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项目教学并不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资源植物学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任职于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资源植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就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是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植物(主要是野生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蕴含量、有效成分及具体加工利用的科学。资源植物学是在人类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这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一主要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培养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设计以资源植物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若干个教学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以当地特色可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合格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储备、现实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多样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导,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根据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用途可以将资源植物分成:果树植物资源、野菜植物资源、油脂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芳香油植物资源、植物源杀虫剂植物资源、树脂植物资源、园林植物资源、环保植物资源九大类。根据班级同学的兴趣自由组合分成9个兴趣小组(创新创业小组),每组完成1-2类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案(方案内容主要涉及:选育、种苗繁育、新造林管理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产品加工利用等环节)。

2.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

企业生产实际是教学资料的源头,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项目教学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力、以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强调以一个生产实际项目为教学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引导或介绍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分别到对应性质的单位参观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同时也有效促进他们所承接“项目”的顺利完成。如:油脂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团队可以推荐他们去附近油脂加工企业或者进食品专业实验室熟悉油脂类物种的提取方法、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等;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团队可以介绍他们到学校周边知名园林公司见习,让他们熟悉园林植物开发和利用的方向、种苗繁育过程以及园林植物养护的基本知识等。与此同时,也可让同学们与用人单位更多了解和交流,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打下基础。

3.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园林;本科教育;植物类课程;课程改革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管理类工作、施工类工作、预算与招投标工作)。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和。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和。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

药用植物学是讲授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的课程,是中药学类和药学类等专业的基础课,通常面向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该阶段是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时期,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职业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和职业素养,实现中医药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报道了一些优秀的药用植物学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也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内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尚未见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案例报道。本课程教研组在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野外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汇总,建立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本文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对思政案例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药用植物学绪论中的思政案例

2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中的思政案例

植物细胞与组织

药用植物学按“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界”的顺序学习,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体到多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细胞学说的意义,在于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植物细胞、组织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系统论思想。细胞壁、纤维束和维管束的结构反映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只有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能维持集体的和谐发展。通过列举细胞培养、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生物技术,激发学生求实创新、学以致用的职业追求。中国药科大学徐国钧教授基于组织和后含物特征开发了中药材和中成药的显微鉴别技术,解决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难题,激励学生既要注重感性认识的积累,又要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植物器官

按照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植物体和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植物种类及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均表现为多样性。同一植物类群的不同个体在器官结构上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相似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同一律)与特殊性(相异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理念。不同植物类群在器官结构上的差异、植物的变态器官和异常构造、叶的“异形叶性”、花的结构与传粉方式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与传粉/寄生/共生生物的协同进化。以上案例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中“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理,也蕴含着“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人生哲理。通过介绍“国药泰斗”金世元等中医药大师基于性状特征鉴定中药材真伪优劣的事迹,鼓励学生厚积薄发,敢于做“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业内大家。_引用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的“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激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延绵中华文明。而植株体积的快速增大,表明植物“碳汇”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要爱护植物,植树造林,践行生态文明。叶的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红花还需绿叶衬”,提示社会分工无贵贱,基层工作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植物形态,特别是花的千姿百态,让人类感受到植物之美,培养学生美育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在讲到种子时,展示袁隆平院士等育种学家培育的杂交水稻、海水稻,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的“种子方舟”和红树林引种,阐述“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的道理。让学生理解种质资源对国家、民生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爱国情怀。

3药用植物分类学中的思政案例

药用植物分类学概述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反映了事物动态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植物的命名规则和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反映出植物学家不畏权威、崇尚科学、推陈出新的奋斗历程,能够激发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斗志。一些植物在分类系统中地位的变化,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我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钟观光、胡先骕、钱崇澍、陈焕镛等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开拓者和奠基者,终结了仅由西方人研究中国植物的历史。秦仁昌院士和郑万钧院士分别建立了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和裸子植物分类系统;胡先骕、吴征镒、张宏达等建立了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从1930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植物学大会到2017年我国首次举办国际植物学大会,反映了我国植物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和世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植物志》等著作的编纂过程反映了中国植物学家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和前赴后继、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以上案例振奋人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中医药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孢子植物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生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地形条件、气候的特点和造景要求,结合造园题材,力求适地适树。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基础[3]。

论文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滨水区植物空间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植物造景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生态绿带。

1滨水区植物造景要素

植物造景应从植物颜色、大小、形态、线条等这些基本要素特征的创作手法中突出景观视觉效果。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要使作品富有趣味,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序配置的。滨水区植物造景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选取植物的。从美学观点来说,造景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等诸多因素决定。在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形状和形态在空间上的协调变化十分重要。形状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植物在形态要素上还要有变化,最好采用渐变方式变化。几何线条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设计手法。许多景观设计师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有时还设计出流线型植物色块做镶边。

2滨水区植物造景形式

在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不但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同时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及生态等功能需求,可以总结为孤植、组团、带植、疏林、自然式等[1]。

孤植式是指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孤植一方面能在开阔的滨水植物造景中形成视觉焦点,另一方面,能使天空和水面显得更加开阔;组团式是指各种植物以组团的方式种植在一起或同一树种常2株或3株紧密的种在一起形成1个单元,往往成为滨水区植物造景中的景观主题,组团能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敝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中带植式种植主要应用于水岸的护岸林、隔离绿篱、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等,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疏林式一般是指以大面积的草坪或低矮灌木为基底、少量乔木点缀其上的一种种植形式。能突出视觉空间的通透性,在亲水休闲型的滨水区绿化中广泛的采用疏林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式也称群落式,是指植物配置时参照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一种方式,在组成结构上以乔、灌、草的生态模式存在,在水滨岸线凸出或凹入的空地设置,既突出岸线的变化与景观的变化,也同时为滨水生态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2]。

3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

为了满足游人观赏性需求,在考虑滨水区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去配置植物。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同时又要考虑滨水区植物与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间的配置。滨水区植物造景原则如下: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植物学;生物科学;兴趣培养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方面。前者涵盖植物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主要介绍植物的分门别类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校的植物学教学多是采取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以老师课堂传授植物学基本知识为主,实验课则与理论课同步开展,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国内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植物学也是必修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体系的要求。因此,进行植物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植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许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长此以往,植物学教学将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近年来,我们在植物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入手,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主要使用两本植物学教材,分别作为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其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除此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并非只有一本指定的教材,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书籍或文献,从而扩充了教学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仅以课本为基础,使授课内容显得平凡而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以下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2.理论结合实际。在植物形态解剖的教学内容上,避免空洞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突出植物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如水生植物茎的解剖特征、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特征等,尽可能结合自然现象进行介绍,如“藕断丝连”、“秋风扫落叶”等。在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上,减少对植物形态列举式的描述,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增加植物类群的介绍,包括代表类群、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应用潜力等。将植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常识相联系,深入浅出、由近及远的讲解植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植物类群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注重科学研究。逐步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进行学习,活跃学术思维。针对目前植物学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将植物学科与交叉学科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充实到教材和课堂,介绍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涉及被子植物繁殖器官部分,可向同学们介绍异型花柱、功能性雌雄异株的研究进展,提及被子植物传粉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案例,如发表于《Nature》杂志的《黄花大苞姜自花传粉机制》一文。讲解裸子植物部分,可具体介绍一些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如银杉、水杉等,对“活化石”植物银杏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进化历史及其在中国避难所群体等研究结果等,可做简要阐释。基于此,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式

植物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植物学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知识。植物学也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回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和实践。虽然有相应的植物学实验课及野外实习的安排,但是,由于课时数少、经费有限、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

在植物学理论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我们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等,增加野外实习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科研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①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PPT、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②放映植物学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在植物学实践课程方面,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以及进入研究室、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结合老师一对一辅导,以期达到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植物学实习,开展校园、植物以及野外植物学实习,从身边的植物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讲授植物分类学知识,逐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领域,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植物学以卷面作答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且势必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复习方式。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

植物学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其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程论文两次,内容分别对应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15%;课堂演讲则要求学生3~4人为一组,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占总成绩的15%;另外,每个学期将有两次课题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通过上述考评措施,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和弊端,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针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娟,朱诚,蔡冲,孙骏威,郝培应.加强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93).

[2]耿世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74-175).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4篇

自Branemarkr提出骨结合理论以来,种植义齿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以往传统义齿的固位、舒适等新问题,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但临床上仍常出现种植体四周骨组织吸收、种值体断裂、松动、脱落等新问题[1,2。许多学者认为种植义齿的生物力学相容性是影响种植义齿远期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种植义齿下部结构生物力学探究概况作一综述。

1种植材料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Nishihara等[5通过动物实验探究表明种植体四周骨内的应力分布和种植材料的性质、材料的弹性模量关系不大,而是更多的和种植体的形态、颌骨的形态及结构有关。Rieger等用三维有限元法(finiteelementmethod,FEM)分析,也得出相类似的结果。但从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不同材料和不同弹性模量的种植体对应力在种植体骨界面的分布是有影响的。邹敬才等[4用有限元法在5种不同弹性模量、相同的负荷条件下,对单个螺旋形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规律作比较,结果表明种植体的弹性模量越高,种植体颈周骨内应力越小,而根端骨内应力越大;种植体弹性模量越低,种植体和骨界面的相对位移运动就越大。适宜的种植体的弹性模量在70000MPa以上。

目前,由于金属及金属合金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种植体的制作,其中钛和钛合金等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种植材料。近年来许多学者探究了用生物陶瓷作为种植材料[5,认为生物陶瓷种植体在植入后的始阶段可以获得较钛及其合金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在行使功能后终因生物陶瓷本身力学上的易碎性导致生物陶瓷种植体生物力学的相容性较差,Glantz等[6通过实验也证实了陶瓷种植体和陶瓷涂层的种植体因生物力学上有较差的相容性导致种植后较高的失败率。

2种植体的形态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Victor[7用三维有限元法对3种不同种植体系统(Branemark系统、Bud系统、IMZ系统)的不同形态的种植体,在不同的加载条件下,种植体四周骨内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种植体四周骨内最大应力均位于种植体颈部四周和种植体翼的下方,且越近种植体根尖部,骨内应力越小。种植体的翼可以减少应力在种植体及其四周骨内的分布,去掉翼不但增大种植体颈部骨的应力,而且将改变整个应力分布的情况。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种植体颈部直径,种植体四周皮质骨内应力大大降低,故认为种植体颈部的直径对种植体四周的应力分布水平影响最大,两者呈负相关。岑远坤等[8对叶状和柱状种植体支持的全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在不同牙位下应力分布的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叶状种植体和柱状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相似,种植体颈部以及其四周的骨皮质界面均为应力集中区。但叶状种植体在其颊舌面和近远中面交界的尖锐线角处,应力集中更明显,其骨界面的应力峰值均大于柱状种植体。Holmgren等[9探究认为圆锥形种植体比圆椎状种植体更有利于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黄辉等[10探究认为螺旋形种植体螺旋顶角的改变可以导致种植体在支持组织内应力分布水平的变化,并指出螺旋顶角为60%26ordm;的种植体应力分布最合理。

3种植体的表面结构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有学者从生物力学角度探究认为表面有微孔的种植心得形成更好的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当孔径为50-200%26micro;m时可获得最佳的结合强度。陈安玉[11探究表明由于表面微孔的存在,可在种植体骨界面形成机械的锁结功能,从而改变微界面应力的功能方式,使得在大界面上每一个区域均有小界面的压应力存在,使拉应力和剪应力转变为压应力;另一方面微孔增加了界面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平均应力水平,从而更有利于应力的合理分布。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种植体表面的生物活性涂层可以诱导骨性结合。Michael等[12经临床观察报告HA涂层种植体成功率(7-8年)达认为HA涂层种植体有利于早期愈合。有学者探究表明BTG钛基复合种植体植入颌骨内后,早期固位优于钛种植体,具有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并且在界面上可产生化学结合、金属结合、机械结合3种方式。但也有资料提示随着种植体接受功能负荷时间的延长,成功率下降,临床上亦出现涂层和钛芯结合强度不足导致涂层剥落者。

4种植体的数量以及在颌骨内的排列和分布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种植义齿由多个种植体支持时,应力分布情况由种植体的数量,种植体在颌骨内的方向、排列所决定。一般认为种植体的数目越多,每个种植体上承担的应力就越小。Skalak探究认为多个种植体支持的种植义齿当受到水平方向力功能时,力量可以较均匀地分散到各个种植体,且分散到每个种植体上的力量要小于总功能力。当垂直方向力功能于种植义齿时,力量不会均匀地分散到每个种植体,越靠近功能力点的种植体受力越大。

对于全口种植义齿,Skalak认为4-6枚种植体即可支持全口固定种植义齿。Bschwartzman探究表明4个或5个种植体支持的全颌种植义齿在应力分布规律上无差异,并认为当垂直负荷功能于全颌种植义齿远端悬臂梁时,最靠近悬臂梁端的种植体产生的应力最大。Davis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相似的结果。Osier[13用静态工程原理分析进一步指出最靠近悬臂梁的种植体所承受的负荷通常是总负荷的倍,是非悬臂梁状态的倍,主要承受的是压应力,而远离悬臂梁端的种植体主要承受张应力。悬臂梁越长,末端种植体所受的应力越大,故认为在种植义齿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悬臂梁,如一定要使用悬臂梁时,种植体应尽量离散,且悬臂梁的长度不能超过种植所能承受的范围。

Federick等[14用光弹法探究了由2个种植体支持的全颌种植义齿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种植体在颌骨内应垂直于牙平面并平行放置,以利于牙力通过种植体垂直传递,减少种植体的力矩和界面过大应力。但临床上为取得共同的就位道,往往使种植体之间形成一定角度,Naert等[15指出在同一牙弓中种植体之间的相互偏差角度不宜超过20%26ordm;,以使负荷没种植体长轴传导。Hertey等[16探究表明,种植体在颌骨内的分布呈曲线型排列较直线型排列者界面的应力要小,种植体为直线型排列缩小了其后方向的分散程度,导致游离臂和抗力臂比例增大。

5受植区颌骨的形态结构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从生物力学观点看,颌骨是一种多相的、各向异性的、非均质性的、多孔的复合体。人类的颌骨是具有一定屈曲性的弹性体[17,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其皮质骨和松质骨都有一定的抗张力和抗压力的极限,当颌骨受力水平高于其极限值时,就会产生微骨析,最后导致骨质吸收破坏。

Lundgrens[18指出种植体的成败和颌骨骨皮质的密度、厚度、颌骨的宽度以及受植床血供等直接相关。Jensen指出受植区的颌骨形态和结构较整个颌骨的形态和结构对种植义齿的应力分布影响更大,一个理想的受植区颌骨至少要能提供10mm的骨性结合区,其水平宽度至少为6mm。Victor等[7用三维有限元法探究了由3种不同厚度皮质骨的颌骨支持的种植体在不同的负荷下,种植体及其四周骨内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3种情况下种植及骨界面应力分布的规律基本相同,最大拉应力、压应力均位于种植体的颈部四周。但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的值却有显著差异。皮质骨越厚,种植体及其四周皮质骨内的应力越小。但在垂直瞬间加载时,最大拉应力位于种植体颈部,最大压应力位于种植体底部,当种植体的颈部和底部同时位于皮质骨内时,可以明显降低种植及其四周骨内的应力。Papavasilion[19也指出当皮质骨缺乏时,可导致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增高,从而导致种植体四周骨的微骨折。

6参考文献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5篇

论文摘要:细胞凋亡又叫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正常发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已成为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植物凋亡的一般特征、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中的细胞凋亡以及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细胞凋亡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部分细胞所采取的一种由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而自杀死亡的方式[1]。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的现象最早是Kree在1965年观察到的,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后,他于1972年将其重新命名为细胞凋亡。之后近20年,细胞凋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细胞调亡在动物生长发育中、尤其在维持动物体内细胞和组织平衡、特化、形态建成和防病、抗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动物一样,在植物生长发育中也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但由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细胞结构的特殊性,有关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凋亡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植物体度过不良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植物细胞生物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和热点之一。本文就植物细胞凋亡的一般特征、检测方法、在植物中的存在及意义作一综合阐述。

1植物细胞凋亡的一般特征

经历细胞凋亡过程的细胞呈现一些典型的形态学变化,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凝集、断裂、趋边化,细胞器解体、消失,细胞膜发泡形成凋亡小体(其中包含有凝集的细胞核断片和细胞器)[]。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证据也逐步被阐明:细胞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其片段大小为200bp的倍数,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到特征性的DNA梯度(DNAladder),此特征还可以通过超速离心、末端标记电泳以及原位缺口翻译技术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诊断依据。

2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细胞形态学观察法

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石蜡切片的HE染色是组织形态学检测的常规方法,光学显微镜下细胞核呈蓝黑色,胞浆呈淡红色。凋亡细胞在组织中单个散在分布,表现在核染色质致密浓缩,核碎裂等。

(1)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凋亡细胞染色质固缩,常聚集于核膜上呈境界分明的块状或新月形小体,初期细胞可见完整的细胞器,细胞膜完整,凋亡小体形成。目前一致认为,电镜下获得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是判断细胞凋亡的最可靠依据。

(2)荧光显微镜。对体外培养的活细胞经荧光色素处理,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常用荧光色素有吖啶橙、Hoechst33258或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溴乙锭(EB)。前两种可分别进入活细胞和死细胞,而后两种荧光素仅能进入死细胞。不同的荧光素使核着染不同颜色的荧光,正常细胞呈均匀荧光染色,而凋亡细胞呈致密浓染的颗粒状或块状荧光。

反映凋亡细胞膜改变的方法:染料排斥法。

除了电镜能反映细胞膜完整性外,还可用染料排斥法,如台盼蓝、PI等。坏死细胞膜破损,被染料着染。而凋亡细胞细胞膜完整,不被着染。但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最终也会发生继发性坏死。因此,此法不能单独用来判断凋亡细胞。另一种方法是判断胞质膜的不对称性。在正常细胞膜上,磷脂酰丝氨酸基团(PS)位于胞内侧,而在细胞凋亡早期膜上此基团则转向胞外侧,以利于被吞噬。因此,磷脂酰丝氨酸基团位置的改变,可作为凋亡细胞的一个标志。

反映脱氧核糖核酸有规律断裂的方法

细胞凋亡过程中,DNA有规律地断裂可以通过下述几种方法检测出来。

(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细胞悬液经裂解消化按常规法提取DNA后,于含EB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正常细胞DNA呈单一条带。细胞凋亡时呈典型的梯状条带,系180~200bp左右的及多聚核小体的梯状DNA条带。坏死时则呈现模糊的弥散状条带。DNA电泳法是判断细胞凋亡的经典方法.PEG6000诱导的小麦叶片[7]、羟自由基诱导的烟草细胞[8]、细胞色素c诱导的胡萝卜和烟草原生质体[9]和乙烯诱导的胡萝卜原生质体[10]发生PCD时均检测到DNA梯状条带。

(2)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细胞发生凋亡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但其程度介于正常细胞和坏死细胞之间,利用这一特点,被检测细胞悬液用萤光素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悬液中细胞萤光强度来区分正常细胞、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

(3)原位末端标记法(InSituEnd2Labeling,ISEL)。通过DNA多聚酶I把已标记的核苷酸结合到DNA的单链断裂处,以寻找有无Ap发生。标记的方法有同位素标记、荧光素标记、地高辛或生物素标记等。

(4)原位切口平移法(InSituNickTranslation,IS2NT)。利用DNA多聚酶将核苷酸整合到Ap细胞内断裂的DNA3′羟基末端,同时水解5′末端,以修复DNA。若用已标记的核苷酸,即可显示出有断裂DNA的细胞。该法同样也可用于细胞悬液中Ap的观察。

(5)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dT2me2diatedX2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X2dUTP缺口标记法是目标原位检测Ap最为敏感、快速、特异的方法,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末端转移酶(TdT)可催化在DN段的3′羟基末端合成多核苷酸聚合物的反应,即DN段加尾。利用末端转移酶(TdT)将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转移到DNA缺口或3′羟基末端上,通常所用的核苷酸为dUTP,标记物为地戈辛、生物素、荧光素等。

(6)ELISA法。对Ap细胞内DN段的检测还可用ELISA法。悬浮细胞经裂解,高速离心去除核的成分后,取上清加入已包被有抗组蛋白抗体的反应板,反应后再加酶标抗DNA抗体,若上清中含断裂的DN段,则可通过此双抗体夹心法得以检出[11]。

3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萌发的种子中的糊粉层、维管束的木质部、生殖器官的组织(如花药和子房)及根冠等组织中均有细胞凋亡的发生[12]。虽然在细胞水平上,与细胞凋亡相关联的水解酶的激活、一些蛋白的失活以及核DNA的断裂都可以经常观察到,但是这些现象的发生机制到近来才有所了解。

导管的形成

导管是由排列有序的死亡的导管分子(trachearyelements,TEs)构成。王雅清和崔克明[13]对杜仲木质部导管分化的研究证明,其分化过程也发生了细胞凋亡。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木质部导管分化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玉米生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根部皮层细胞崩溃死亡形成通气组织,而通气组织与植物的同化、呼吸、蒸腾作用都有密切关系[14].

单性花的形成

许多单性花植物在花原基分化时存在雌蕊和雄蕊原基细胞,在后期发育的特定阶段雌蕊或雄蕊原基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从而最终形成单性花。

大、小孢子的形成和发育

大多数种子植物中,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仅有1个能发育成雌配子体,其余的3个大孢子退化。例如,蕨类植物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大孢子,这4个大孢子通常呈线型或T型排列,仅有1个能继续发育成雌配子体,其余3个都死亡。对其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其退化解体过程也符合细胞凋亡的基本特征[15]。

3.3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植物中雌雄配子体的发育有细胞凋亡参与其中。裸子植物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原叶细胞的退化和雌配子中颈细胞、腹沟细胞的消失及珠心细胞的衰退也是细胞凋亡的结果。在被子植物雌配子体(胚囊)发育过程中,珠心组织被作为营养物质吸收而退化的过程是细胞凋亡[16].

3.4胚的发育

在胚性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凋亡[17]。植物的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在胚的形成过程中,助细胞、反足细胞和胚柄细胞都因发生细胞凋亡而消失。胚柄由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形成,当胚发育到一定阶段,胚柄发生细胞凋亡,形态上表现为质壁分离,原生质体固缩。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中,在胚和胚乳之间有一层或几层排列整齐的糊粉层细胞,含大量糊粉粒。胚胎发育早期由胚柄提供营养形成种子,后期则通过糊粉层细胞形成分泌组织,分泌水解酶,水解胚乳成分,种子萌发后,糊粉层功能完成,便开始凋亡,是典型的细胞凋亡。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其他胚乳和无胚乳种子子叶中一些贮藏细胞也会发生类似的细胞凋亡,没有这些细胞凋亡,幼苗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会因饥饿而死亡。

根冠细胞的死亡

根冠位于根尖的顶部,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的冠状结构。在根的发育过程中,根冠细胞不断脱落,并由顶端分生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从内侧补充使根冠细胞得以保持定数。对根冠细胞脱落的研究证明,其脱落过程是典型的细胞凋亡。正是这些细胞的主动死亡,才保证了根顶端分生组织在生长过程中避免与土壤磨擦而受伤,进而保证了根的正常发育。对玉米根尖进行低温胁迫或用细胞毒素类药物如放线菌D、秋水仙碱处理后,这些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同样具有DNAladder、染色质和细胞核浓缩等特征,说明环境因子和药物也可诱导根尖细胞发生凋亡[]。

叶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在叶子的发育过程中,叶缘的各种裂、齿和叶片中的空洞(如龟背竹叶片)的形成等都是由于相关部位细胞的凋亡所造成的。此外,对叶片衰老过程的研究发现,衰老起始时,叶绿体首先被自体吞噬,此后水解酶、RNA酶等活性上升,而且以液泡内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最为显著[21],这些都是细胞凋亡的特征。因此,叶子脱落前叶片的衰老过程也是PCD。

4环境胁迫诱导的植物PCD

植物超敏反应中的PCD

超敏反应(HR)是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其中的细胞死亡被证明是细胞凋亡。在植物超敏反应中,DN段化,特征性切割核小体的核酸酶被激活等生理生化特征和凋亡小体等形态特征都被证实。盐胁迫诱导的PCD

无机盐KCN、NaCl、CaCl2和一些重金属离子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诱导植物细胞出现与动物细胞凋亡类似的特征。宁顺斌[22]等人的实验证明烟草、玉米的根尖在高盐(NaCl500mmol/L)处理后,出现明显的DNA梯状电泳图谱。林久生和王根轩[23]用20%PEG溶液()对小麦根系进行渗透胁迫,在小麦叶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表明PEG处理诱发了DNA核小体间的断裂,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3’OH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出现阳性结果。

活性氧与植物细胞凋亡

活性氧是一类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物质,主要包括超氧化物、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各种逆境条件,包括冷害、渗透胁迫、低氧、臭氧、紫外线等导致的植物细胞凋亡最终都与活性氧的产生有关。当细胞外一些信息如辐射、高温等通过细胞活性氧传入细胞引起其脂质过氧化或与细胞凋亡有关基因的表达时,细胞也会凋亡[24]。陈明等[25]研究发现以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小麦可以明显提高ROS清除酶,如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活性,从而清除因盐胁迫产生的氧自由基或活性氧ROS,或直接清除ROS来保持细胞处于还原状态。

5研究植物细胞凋亡的意义及展望

导管细胞的退化死亡、筛管细胞原生质的自溶,形成了植物体的输导组织;这些细胞死亡之前,细胞内物质可被其他细胞回收利用,这是植物能够独立营养的一个特性,叶片衰老死亡即是适应营养重新分配的结果,但这个过程却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因此,要搞清植物细胞凋亡的发生程序,对粮食生产及作物储藏技术改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超敏反应中,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采取主动死亡的方式,从而限制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生长,阻止病原菌的传播,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这种植物自身的主动抗病反应,若在植物抗病育种中加以应用,使植物能够自动、有效地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由于植物细胞凋亡的同步性很低、凋亡时间很短,同时由于细胞内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调控机制及其复杂,使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细胞水平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近年来,利用非细胞体系来研究细胞凋亡的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弥补了上述不足。有研究表明[26],利用非细胞体系研究细胞内复杂的生化活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细胞周期调控、DNA复制、核小体与染色质构建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细胞凋亡体系的建立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植物细胞凋亡生化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植物细胞凋亡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植物细胞凋亡需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植物体发生细胞凋亡的机理还不清楚,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研究还远没有动物深入。尽管许多实验表明植物细胞凋亡与动物是相似的,但分子水平共同特征少,目前仅发现少数几个基因参与植物细胞凋亡的过程[27]。研究过程中常局限于某一特定现象,很少有将这些现象和植物发育的具体过程联系起来,加上植物生长周期较长,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植物细胞凋亡的研究如果能与植物的经济利用联系起来,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如能发现诱导果实发育中细胞凋亡发生的因子,通过人为调控,改变生长发育期,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则将会极大地推动果树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历等.编程性细胞死亡及研究方法[J].细胞生物学杂志,17(3):127-128.

[2]蒋争凡,翟中和.细胞凋亡[J].科学通报,1999,44(18):1920-1928.

[3]宝福凯.编程性细胞死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1995年,细胞生物学杂志,17(3):122-126.

[4]_,王文亮,王伯云.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7,13(1):8—9

[7]林久生,王根轩.渗透胁迫诱导的小麦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生理学报,2001,27:221~225.

[8]夏慧莉,陈浩4华志明,陈睦传,沈明山.生物工程进展,1998,18(3):32—36

[9]孙英丽,赵允,刘春香,翟中和.细胞色素c能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植物学报,1999,41:379~383.

[10]周军,朱海珍,姜晓芳,戴尧仁.乙烯诱导胡萝卜原生质体凋亡.植物学报,1999,41:747~750.

[11]张伟成,严文梅,娄成后.小麦衰退珠心中解体原生质体向胚囊的迁移及其对增殖中反足细胞的哺育[J].植物学报,1984,26(1):11221.

[12]郭小丁.植物细胞的编程性死亡[J].1998年,植物学通报,15(5):40-43.

[13]王雅清,崔克明.杜仲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分化中的程序性死亡[J].植物学报,1998,40:1102-1107.

[14]华志明,陈睦传,沈明山.细胞生存与死亡的社会控制[J].1998年,生物工程进展,18(3):32–36

.[15]陈朱希昭,陈耀堂,高信曾.太谷核不育小麦花药组织和小孢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J]1植物学报,1984,26:235–240

[16]尤瑞麟.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5,27:345-353.

[17]邢更妹,李杉.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中抗氧化系统代谢动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J].生命科学,2000,12(5):214-216..

[19]宁顺斌,宋运淳,王玲,等.低温胁迫诱导玉米根尖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证据[J].植物生理学报,2000,26(3):189-194.

[20]宁顺斌,宋运淳.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凋亡[J].植物学报,2000,42(7):693-696.

[21]杨征,蔡陈凌,宋运淳.植物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1999,26(5):4392443

[22]宁顺斌,宋运淳,王玲等.盐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凋亡———植物抗盐的可能性生理机制[J].实验生物学报,2000,33(3):6132623.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6篇

1教材改革

根据中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改革探索,我们首次提出“中药植物学”概念,即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来源植物。并编写以常用中药植物识别及栽培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植物学》课本,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3]。《中药植物学》是以常用中药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生理功能、栽培基本理论(包括栽培、采收、加工、炮制、中药材质量生产规范)和北方常见中药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栽培,是集中药植物鉴定、栽培、采收加工、炮制及本地区常见中药材鉴定及栽培为一体的教材,填补国内中药学实践教学空白[3]。

2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中药植物学内容很多,包括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及中药植物栽培,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较好的实践技能,在理论教学中,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如精简教学内容: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或在实践中不涉及的内容都删去不讲,比如植物的细胞即植物的组织一部分,其他学科都有涉及,且学生大都在生物学课程中学过,实践中的应用也很少。所以,在编写《中药植物学》课本时,没有编写此部分内容,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合理利用实物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中药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讲授内容都与植物相关,且植物材料可以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使得《中药植物学》的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课件的编写中,我们非常注意图片的运用,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都有相应的图片展示,对于一些可以直接采摘的新鲜植物,我们也会在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生动的图片和真实的触感要比文字描述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新鲜植物,先对概念或植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图片、特别是新鲜植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在观察图片和植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能够很快的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及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完善。

3实验教学改革

因为《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在课时安排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实验基地建设为了达到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建设了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占地40亩,栽培中药植物300余种,主要以北方常见中药植物为主,也引种栽培了许多南方品种,完全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在药用植物园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内容,复习并验证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触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中药植物辨识的实践技能。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植物鉴别能力,我们与图书馆联系,引进植物志和植物图鉴等书籍,让学生在植物园内利用这些工具书鉴定植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鉴定植物的方法,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对植物的辨识,使学生们掌握野外辨药识药的技能,但也有不足。由于植物是露天栽培,大部分南方品种无法适应北方生长,且冬天植物枯萎,中药植物的观察受到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另外,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药饮片的识别及鉴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基于以上考虑,我院设计建设集植物腊叶标本、植物浸制标本和中药饮片真伪鉴别为一体的中药标本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植物园里观察植物,还可以到标本室观察鉴别真伪饮片,在不适宜野外观察的季节,还可以通过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观察植物形态特征。为了保证学生们更好的观察,我们还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考试模式改革

5结语

《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利用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中医人才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不仅是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包括思想的解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利用教具、推行全面的考察模式及改进考试方法,这些都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也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到药企参观,探索并完善适合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2]王玉霞,胡娟娟.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84-85.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7篇

论文格式和基本规范

一、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

_摘要_要求摘出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应避免下述用语:1.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2.本文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英文摘要不一定要重复中文摘要内容,表述内容可以不同,但同样须简明扼要。

(2)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叙词或主题词,指在论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表达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应是具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应该依据文献的题名和前言、结语、目次等不同部分,归纳出中心主题因素与修饰限定主题因素,根据需要进行精选和取舍;避免主观性,强调客观标准;应注意主题词的全面性和专指性。所选词语须概念清楚、确切,避免多义性。

二、注释与参考文献

(1)注释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图1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略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代谢组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步骤主要包括植物栽培、样本制备、衍生化、分离纯化和数据分析5个方面(见图2)。

植物栽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对样本的稳定性进行控制,相对于微生物和动物而言,植物的人工栽培需要考

表1代谢组学的分类及定义略

虑更多的问题,如中药材在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以及光照、水肥、耕作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差异都可引起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这些非可控及可控双重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影响药用植物代谢组研究的重复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推荐使用大容量的培养箱[3],定时更换培养箱中栽培对象的位置,以及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等,FukusakiE[4]利用无土栽培系统将水和养分直接引入植物根部,并且对供给量进行精确地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重复性。

样本制备

为了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样本制备需要考虑样本的生长、取样的时间和地点、取样量以及样本的处理方法等问题,并根据分析对象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大小对提取和分离的方法进行选择,逐一优化试验方案。MaharjanRP等[5]用6种方法分别对大肠杆菌中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发现用-40℃甲醇进行提取的效果最好。现阶段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亲水性小分子,尤其是初级代谢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都是分析亲水小分子的重要技术。FiehnO等[6]使用GCMS对拟南芥叶片中的亲水小分子进行了分析,发现酒石酸半缩醛、柠苹酸、别苏氨酸、羟基乙酸等15种植物代谢物。

衍生化处理

对目标代谢产物的衍生化处理取决于所使用的分析设备,GCMS系统只适合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一般则使用紫外或荧光标记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衍生处理,BlauK[7]对酯化、酰化、烷基化、硅烷化、硼烷化、环化和离子化等衍生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而离子化抑制常使得质谱分析过程中目标代谢产物的离子化效率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分离过程中污染物与目标代谢物难以完全分离开所引起的,优化色谱分离时间可有效缓解离子化抑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对上百种代谢产物的分离时间进行优化,利用非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进行相对定量可以很好的解决该问题。HanDK等[8]应用同位素编码的亲和标记(ICAT),根据经诱导分化的微粒蛋白及其同位素标记物的峰面积比,对该蛋白的相对含量进行分析。ZhangR等[9]发现同位素标记技术也可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但是却存在许多困难。活体的同位素标记方法对于同位素的洗脱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技术,目前关于使用34s的研究已有报道[10]。

图2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步骤略

分离和定量

分离是代谢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与质谱联用的色谱和电泳分析技术都是使用紫外或电化学检测的方法进行定量,其对代谢组数据的分辨率与定量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TomitaM等[11]总结了各种色谱分离法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认为毛细管电泳和气相色谱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已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手段之一,液相色谱因其适用范围广,应用也相当广泛。

TanakaN等[12]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分离,认为使用硅胶基质填充毛细管整体柱的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具有用量少、灵敏性高、低压降高速分离等优势;同时,TolstikovV等[13]也使用硅胶填充的毛细管液相色谱方法对聚戊烯醇类异构体进行了有效分离,获得了很好的分辨率。TanakaN等[14]发现二维毛细管液相色谱法的分辨率比传统的高效液相法高10倍。相对于其他色谱方法而言,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是分离疏水代谢物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特别适用于分离那些传统HPLC难以分析的疏水聚合物,BambaT等[15]通过SFC对聚戊烯醇进行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分离能力。针对质谱中存在的共洗脱现象,HalketJM等[16]发明了一种适用于GCMS的反褶积系统,对共洗脱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识别。AharoniA等[17]使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对非目标代谢物进行分析,快速扫描植物突变样品,获得了一定量的代谢成分。

与分离一样,定量能力也是代谢组学研究中的重要因素,其取决于各分析系统的线性范围。傅立叶转换核磁共振(FT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近场红外光谱法(NIR)等技术由于敏感性低,重复性受共洗脱现象影响较小也被用于检测中。近年来,FTNMR技术常被用于植物代谢组的指纹图谱研究[18],但由于NMR分析需要样品量较大,分析结果易受污染,GriffinJL[19]发现将统计模式识别与FTNMR相结合可以对代谢物进行全面分析。除FTNMR之外,FTIR通过对有机成分的结构进行常规光谱测定,也可适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特别是应用于构建代谢组学的指纹图谱。尽管它不能对代谢物进行全面分析,但对具有特定功能的组分却有很好的定量效果,对从工业及食品原材料中分离的代谢混合物也可以进行全面分析,目前,已有学者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拟南芥[20]和番茄[21]代谢产物指纹图谱的研究中。

数据转换

为阐明代谢物复杂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需要进行多变量分析,将原始的色谱图数据转换为数字化的矩阵数据,通过对色谱峰鉴定和整合从而进行多变量分析。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光谱数据需要通过适当的数据加工方法进行校正,包括:①降低噪声;②校正基线;③提高分辨率;④数据标准化。JonssonP等[22]报道了一种关于GCMS色谱图数据处理的方法,可以对大量代谢产物样品进行有效的识别。

2代谢组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PCA)

主成分分析法,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线性组合来表示,反映原始测量指标的主要信息。使得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找出主导因素,切断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作出更为准确的估量与评价。PCA数据矩阵通常来自于GCMS,LCMS或CEMS,因此将目标代谢产物作为自变量,而相应的代谢产物含量作为因变量,定义与最大特征值方向一致的特征向量为第一主成分,依此类推,PCA便能通过对几个主要成分的分析,从代谢组中识别出有效信息。主成分分析有助于简化分析和多维数据的可视化,但是该方法可能导致一部分有用信息的丢失。

层次聚类分析法(HCA)

层次聚类分析法也常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它是将n个样品分类,计算两两之间的距离,构成距离矩阵,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再合并、计算,直至只有一类为止。进行层次聚类前首先要计算相似度(similarity),然后使用最短距离法(NearestNeighbor)、最长距离法(FurthestNeighbor)、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Linkage)或类内平均链锁法(WithingroupsLinkage)四种方法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该方法虽然精确,但计算机数据密集,对大量数据点进行分析时,更适合选用K均值聚类法(KMC)或批次自组织映射图法(BLSOM),而HCA适合将数据转换为主成分后使用。

自组织映射图法(SOM)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19篇

关键词: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机制

一、科学设置植物生物学教学计划,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1.科学设置植物生物学教学计划。针对高校植物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修订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植物生物学的实践教学方安排,适当增加植物生物学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按照植物生物学理论教学进展和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将原来的开展野外实习时间调整到第二学习,采取这样的措施后,既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密切结合,还能有效缓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进而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并消化知识,和其他基础性课程进行有效协调。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生物学教学除了基础实验外,对具体生物实验内容根据特定的梯度来加以整合,例如植物细胞结构和质壁分离实验进行整合,种子活力和结构加以整合,还要对有丝分裂与根尖分区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和别的课程出现重复,在学科内进行有序的衔接与互补的实验技能,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并且,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想象力与整体思维。一般来说,是由职称高、学习高、知识面宽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方面的工作。这样的话,植物生物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增强人文关怀,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植物生物实践教学呈现多元化,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1.植物生物实践教学呈现多元化。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研究性的实验,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间,适当开放植物生物学实验室,积极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来设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展开全面探索;根据植物生物学教学情况,开展高低年级互助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好毕业生论文设计、植物生物兴趣小组以及科技创新课题等多方面的科技活动带动学生对植物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关注学生对标本的收集、制作与鉴定,并且适当增加植物学与生态学调查方面的任务。采用点面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植物生物实践教学呈现多元化,对植物生物实践教学有直接性的推动作用。

2.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教师需要尽量减少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并根据教学进展增加研究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搭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舞台。学生在实验前需要提前进行预习,制定出相关的实验方案;积极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对比各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和实验基本原理;采取必要的措施收集相关的新鲜材料,让学生从植物生物学实验的目标出发收集新鲜材料进行实验,并且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之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在开展野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鉴定植物;如果是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的话,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相互讨论,并且敢于探索;而对于植物生物学中研究比较少的植物,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做好引导方面的工作,结合相关的知识要点和经济用途,让学生能全面认识植物生物学的各个方面,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切实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所以,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发挥教学基地功能,规范学生实习实训

发挥教学基地自身的功能,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整合。植物生物学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植物生物学教学质量,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切实发挥好教学基地功能,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对校园内的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并且编写植物记录,制作电子地图与植物标志牌,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掌握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校园建设。通过开展类似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形成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并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与衔接,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做到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一是,对与植物生物学相关的植物标本室、植物实验室进行开放,并且围绕要开展探究的课题实行自主实践活动,将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理论课与课外科技活动进行全面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植物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去开展植物名录调研、中草药调研、植物园认识植物等活动等,训练学生能全方位运用其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今后开展植物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紧密围绕植物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系统,充分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启发学生参与植物生物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内,例如参与教师申请的课题研究,这能全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性素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高校内的院级科研项目,既培养了学生开展项目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逐渐完善植物生物学实践考核体系

植物生物学教学实践方面的考核包含实习与实验两个部分,实习单独计入学分内。实验考核的基本内容包含预习报告、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而教学实践考核主要包含实习期间的表现、采集与制作标本的数量与质量、考察实验标本的成绩等。也就是说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改革考核体系是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让学生去全面掌握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还能突出植物生物学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更多有价值的新思想,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综合素养。

总之,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可以科学设置植物生物学教学计划,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使植物生物实践教学呈现多元化,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学基地功能,规范学生实习实训,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做到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逐渐完善植物生物学实践考核体系等,既能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植物生物学学习习惯,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对理论知识学习也非常有利,推动生物植物学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荣华,陈楚。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植物生物学中的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向珣,余小林,马云。《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0篇

1.课堂教学避免重复,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植物病害病原部分占了该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然而这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侵染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等也是《微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非侵染性病害中涉及到的多种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存在重叠。而在《园艺植物病理学》开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园艺植物栽培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因此,为了将有限的课时利用最大化,每学期开课前我们会做好与相关课程老师的沟通,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交流,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此外,考虑到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授课中着重强调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重点突出不同类型病害症状的区别,以及和防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病害,并掌握其防治方法。

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内容

我们的授课对象涉及到两个专业和4个不同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群体,虽然授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相同的,但如果选择相同的授课内容,便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杨军玉等也提出授课过程兼顾到不同专业。首先不同的专业或方向要选用不同的教材;此外,不同专业和方向,授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更迭。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的更新常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知识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并且掌握生产实际问题,而不至与生产实际脱节。对于园艺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抗病育种的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而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制方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介绍这两部分内容时,适当补充些新知识。而农药残留问题是现在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防治的时候,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尤其是化学防治的利与弊一定要讲清楚,并且要跟园艺植物的无公害化栽培相结合,这可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4.构建本地的园艺病害图库

病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多数教材的案例都是些普遍性的病害,如果将本地区的特色种植植物、周围熟悉的植物发生的病害等导入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立一个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艺植物病害图片资料库对于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对病害的认知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收集并拍摄了本地区的主要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以及贮藏期果实的常见病害,制作成病害素材图片库,这为进行选择性教学和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实施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而是一个实质的参与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课堂中设置启发式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提出,给与解答,甚至是讨论。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案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制成PPT,走上讲台讲解。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和相互启迪,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结合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1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landscap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arden plant community concep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problem analysis.

Key words: garden; plant community; concept;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科学、合理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完善。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高,科研经费也将增加,建议国家增拨这方面的研究经费,增设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各个地方也应开展相应的研究。

1、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探源

自从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被梯度分析与排序等定量研究结果的支持以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间这2种对立观点的争端,但客观上促使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广为应用到人工营建的植被,包括园林绿地等城镇植被,国内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也由此开端。20世纪90年代初,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在我国开始见诸报导,历经10余年酝酿、积累,近年来文献激增,形成城镇园林绿地对象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

2、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讨论

早在国内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开始广泛应用之初,然而时至今日,虽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仍然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概念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完全依赖于个人专业素养,能否对园林学专业知识与群落生态学理论兼收并蓄,找到两者间合适的结合点。因而,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问题,对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广泛应用,仅仅是因为植物群落概念应用抛弃了严格限定的条件,是在城镇园林绿地这一特定对象或风景园林专业这一特定领域中的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一种模糊的外延式扩展。概念应用的大体脉络可理解为,植物群落是一定地域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那么园林植物群落,即是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不同植物种的个体聚合。这种简单化的扩展延伸,从目前来说并不存在理论逻辑上的障碍,但是关键在于概念应用的真正意义与实际价值,即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们对实际对象的理解,是否能切实可行地寻求深化的理论诠释,是否能推进实践技术的实质性进步。

笔者以为,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定地域范围的园林绿地空间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满足特定视角的群落生态学要求的不同植物种个体的聚合。

该表述着重强调,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应用,可以不完全具备或满足自然的植物群落特征,但必须考虑概念应用的实际作用与意义,因此要求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或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视角。这样在概念应用之初,会首先探询概念应用的前提与目标,从而减少概念应用的随意性,保持概念应用的科学严谨。

3、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主要存在2个显著问题,一个是理论概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群落的鉴定,另一个是有关群落性质问题的悖论体现。

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

从理论概念到具体群落的鉴定,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存在重要影响。在自然植被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虽然通过群落鉴定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应用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由于可以依据自然群落发育过程、空间地带性规律、群落外貌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使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较为客观地实施鉴定。而城镇园林绿地群落,人工构建于城市地区强烈干扰或退化的环境,片断化甚至高度破碎化,导致要较清晰地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以及研究对象的边界、结构与外貌特征等内容,都存在很高的难度,这就决定了适于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园林植物群落这一特定对象,这也是目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普遍存在、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问题之一。

有关群落性质的悖论问题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2篇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论文整体被引情况分析

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_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篇均被引次,篇均下载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P<),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次,篇均下载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高被引率达到,零被引为。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

3.基于学科分布的论文特征分析

该学报主要刊登林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园林学、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与研究简报。在2010—2015年刊发的909篇论文中,林学类占,园艺学占,高被引论文中林业类占,园艺类和农学其他学科尽管发文量不高,但高被引论文较多,集中在果树栽培、植物生理生化等方向。见表2。该学报2010—2015年间共收录其他学科论文89篇,零被引率达,在零被引论文中的比例占,远远高于高被引论文和期刊平均零被引率,农学其他学科零被引率也较高()。

4.基于同行专家审稿意见的论文质量分析

提取该学报2010—2015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专家审稿意见可知,高被引论文得到的创新性认可()高于零被引论文(),专家对高被引论文文字表达水平()的认同也高于零被引论文()。但在“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和“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上,高被引论文与零被引论文并无明显差异。总体而言,专家对零被引论文的总体评价()与高被引论文()相当,但给出的发表意见中,多数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需要“修改后发表”,高被引论文()则得到更多肯定。见表3。

三、讨论与建议

1.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3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突出问题;修改建议

一、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与修改建议

通过对上述5种科技期刊748篇文章英文题名的调查和统计,总结出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简洁性、一致性、准确性、介词、拉丁名、阿拉伯数字5个方面。

(一)简洁性

题名应该简洁精炼,在能准确地概括论文最主要的特定内容情况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力求简洁精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改。

(二)一致性

题名是论文的标签,应与论文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并准确得体地概括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2],不宜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而不实的词汇,切记夸大或偏离主题、遗漏重点。英文题名中关于一致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3种。

(三)准确性

英文题名应准确得体地表达主题思想,所含信息明确。英文题名中关于准确性的常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四)介词

介词是英文题名中最常见的虚词,因为其使用比较灵活,是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桥梁。介词的语义用法也很广泛,同一介词可以表达多种含义,所以英文题名应注意区别介词的语义用法。英文题名中关于介词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五)拉丁名

为了统一物种的命名,国际上制定了拉丁文名物种命名法则。

(六)数字使用不当

ScientificStyleandFormat明确规定不能将阿拉伯数字置于句首。

二、结论与讨论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4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建设,景观特色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1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是一个“活”的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虬枝。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就拿乔木来说,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这些树木孤立栽培,即可构成园林主景。而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重阳木等大片种植可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许多观果树种如海棠、山楂、石榴等的累累硕果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色彩缤纷草本花卉更是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园林应用十分普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露地栽植,又能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城市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烘托喜庆气氛,装点人们的生活。

4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论文格式,景观特色。论文格式,景观特色。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园林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

6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由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论文格式,景观特色。不同地域环境又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象征。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99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5篇

2. 植物材料应附正确的拉丁学名、产地、数量和制备方法。

3. 化学结构图须另页绘制,基团标注无误,在文稿内注明插图位置。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不必给出。表插人文中适当位置,图表应附相应的英文。

4. 参考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中注明,著录格式见本刊“征稿简则”,其中,英文期刊名的缩写参照CA,但不加点,不可随意缩写,如:Phytochem(正确为Phytochemistry),Tetra(正确为Tetrahedron)。

5. 实验部分必须简明扼要,但要使实验化学家能够据此重复出该实验,可以省略的一些实验细节:(1>常规衍生物(如乙酰化物)的制备方法;(2)化合物分离的细节,如装柱,TLC板,柱子及分馏的大小等;(3)仪器(不包括型号)及化学试剂的商业来源。

6. 新化合物采用IUPAC命名规则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名,若有必要可再取一个得体的俗名。文中化合物第一次出现时若注有编号,下文均以编号代表。

7. 每个化合物尽可能标出得率,如:化合物3 (510mg;)。结晶须指明所用溶剂,如:白色针晶(MeOH),熔点的表示法,如:mp259—261°C。液体化合物的折射率表示法,如„

8. 元素分析表示法,如:已知化合物(Found: C,;H,)3ON4:C,;H,)。新化合物(Found:C,;H,:C,;H,)。

9. 比旋度的表示法:[a]?®测定值° (所用溶剂;c指100ml溶剂里化合物的克数),如[a]2D3+°().

旋光每散谱(ORD)可用一系列不同波长下的[a]值或分子比旋[0]值表示。

园二色散谱(CD)可用分子椭率值如[0]256+21780,[0]307-16113或微分子色散吸收值如(MeOH;)表示。

10. NMR表示为4NMR或13CNMR,须注明仪器的频率,溶剂及内标物。化学位移以<5值(对TMS)表示,注明峰形,如:单峰(s),宽单峰(brs),双峰(d),双二重峰(dd),复峰(m)等。l3CNMR及1HNMR数所须注明所对应的碳和氢的位置,采用IUPAC定位,标为C-l,C-2;H-l,H-2。例如:I3CNMR():<(t,C-5),(d,C-6),(d,C-3),(s,C-4).'HNMR(100MHz,CDC13):<(3H,S,H-18),(6H,d,J=),(3H,d,J=),(1H,q,J6a,7a=),(1H,m,Wl/2=)„所用仪器频率及溶剂若在实验部分的总论中已注明,则以下皆可省略。

11. 质谱须注明所用的方法,如(EIMS, CIMS,GC-MS,FABMS等)及离解能,只须给出分子离f-峰及重要的特征碎片峰(相对强度),如:EIMS(70eVm/z(%):386[M+](36),368[M-H20]+(100),275[M-111]+(35)等。髙分辩质谱(HRMS)若有必要可多给一些信息。

12. 紫外光谱表示法,如UV/CGxHnm(lge):203()。

13. 红外光谱表示法,如IRC=0)„若要标明吸收带的强度,则采用以下缩写符号:w(弱),m(中等),v(可变),s(强),vs(很强)。

14.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及有关的缩写符号须规范化(参考CA),如氘代溶剂CDC13, DMSO-d5,D20,pyridine-d5等。常见化学试剂在文中均以化学符号表示,如:MeOH,EtOH,n-BuOH,PrOH,iso-PrOH,PhOH(苯酚),petrol(石油醚),CHC13,CC14,C6C6,Et20,Me2CO,HOAc,EtOAc,THF,(甲酸),TCA(三氣乙酸),TFA(三氟乙酸),NaOAc,NaOH,HC1,H,S04,CO,,H, 等。

15. 制备薄层析须注明(1)薄层厚度;⑵样品的量;(3)确定带的方法;⑷从吸附剂上洗脱下化合物所用的溶剂。特殊TLC的吸附剂须注明,如:AgN03-硅胶(1:9)。

16. 气相色谱(GC)须注明检测器(FID,EC等),载气及流速,操作温度,柱子情况等。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6篇

关键词 插花艺术;教学改革;对策;高校

Countermeasures on Teaching Reform in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 Da 1 LV Chang-ping 2 CHEN Hai-xia 1 HUANG Di 1 LIU Zhen-chao 1 SHAN Yuan-yuan 1 ZHANG Hong-zhi 1 *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course were proposed in this 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of recent years,the position of the 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 set were discussed,so as to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mprov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Key words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teaching reform;countermeasures;university

插花艺术是将剪切下来的植物材料经过技术和艺术的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的过程[1]。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既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又可以美化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表现。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对策,以供参考。

1 准确定位插花艺术课程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是农林类高校园艺、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后,改为针对全校学生自由选学的公共选修课,每年选修人数达到1 000人次,成为湖南农业大学选课率极高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兴趣,课程开始时设置一个小的开场,不急于切入正题,而从身边的插花作品讲起,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是任何人都能学习的兴趣爱好课程。在介绍日常用花的同时再介绍插花艺术在重要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如: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用花,小小的花束蕴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里面,从花材的选择、花型的大小、花束的寓意都有很多的内涵与要求。通过这样的一个开场让学生了解插花艺术是用途很广的艺术类型,小到街边随处可买到的各色花束,大到各种国事交往活动中所使用的能代表国家形象与文化的特色艺术。

2 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7篇

植物景观的创造,仅靠一些自然的植物种类还不尽人意,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为此,园艺学科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为了丰富植物色彩、体形和线条,垂枝类型的栽培变种越来越多,在园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调查所得的我国现有的垂枝植物类型树种中研究分析其观赏特性,初步探讨了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1观赏特性

垂枝植物是枝条下垂向地伸展的植物的统称,如垂柳(Sal-ixbabylonica),绦柳(),龙爪槐()等。毕业论文垂枝植物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生态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耐旱、耐湿、耐热、抗病虫害,能适应各种温度变化,对土壤肥力也不苛求。同时,垂枝植物也为园林景观增加了特有的色相、动感和声音,这些特点有利于建造低成本的园林景观。

形态和质地

垂枝植物最明显的观赏特征是其所有枝条自然下垂,形成伞形或蘑菇状树冠来展示其优美的形态。垂枝植物的枝条有不同的质地,有柔软纤细的垂柳,也有粗犷的垂枝北非雪松,可以给人带去不同的景观感受。

动感和声响

在欣赏其优美形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享受垂枝的动感以及风吹过时所发出的声响。微风吹过,大量种植在公园、道路边的垂枝植物,细长的枝条随风摇曳,就象海里的浪花一样,还发出沙沙的声响,象是在说着悄悄话,给人们带来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感;当微风吹过,种植在水边上的垂柳,细长而又柔软的枝条伸入到水里,随着清风轻轻摇摆着,让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仿佛一双巧手拨弄着一池秋水,别有一番风味。垂枝梅枝条自然下垂,花开时朵朵向下,宛若向水面探身弄影,用来装饰园林水景,无风时,纤秀柔媚的梅花,妥帖地融入温情一般的水中,可表现出一种如云飘逸的神采,表达着一种恬静的意境。起风时,碧水盈盈,和风拂拂,姿态更为动人。

垂枝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都很丰富多彩,叶色有终年常绿的迎春,有色彩极其丰富的垂枝榕、花叶垂榕等,还有常年叶片为红色的细叶鸡爪槭,入冬后叶色更为红艳,为冬季景观增色不少;垂枝植物一般在春季或夏季开花,花的颜色很丰富,有红色、白色、粉红色、黄色、浅蓝色等;有些垂枝植物的果实色彩也相当丰富,有红艳的宁夏枸杞,有粉红的垂枝桃等。

2垂枝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垂枝植物种类繁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长,在园林中应用范围很广。硕士论文在设计时,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形体、质地、色彩等自然美,可以创造出生机盎然、优美靓丽的园林景观。

应用原则

选材适当,适地适栽不同的植物对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环境适宜则生长良好,否则便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生态环境又是由各不相同的温、光、水、土等条件组成的综合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在栽培应用时,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种类,即选用生态要求与当地条件吻合的种类。从外地引种时,最好先作引种试验或少量栽培,成功后再大量推广。

自然美与意蕴美应用时,要同时关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在满足植物生态要求,发现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植物的自然美与意蕴美来体现植物对环境的美化装饰作用,也是观赏植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垂枝植物种类繁多,姿态各异,通过叶、花、果在形态、色彩、芳香、质感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整体构成,表现出各种自然美。植物以绿色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主基调,同时又以多彩的花、果、叶甚至整个植株发出清香、甜香、浓香、幽香等多种香味,引起人的嗅觉美感。植物除了自然美外,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还富有意蕴美,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联想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相近,其审美特征在于将植物自然形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理念相联系,以物寓意、托物言情,使植物形象成为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对象。在我国,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垂枝植物有:垂枝梅、迎春、木香等。由于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载体功能,使这些植物在自然形态美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丰富的意蕴美内涵。

生态效应应用垂枝植物时,除考虑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外,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环境绿化的重要目的。垂枝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样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由于在形态上、生态习性、应用形式上的差异,不同的垂枝植物对环境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尽相同。例如:在市区、工厂等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则应栽种能抗污染和能吸收一定量有毒气体的种类,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成分,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则应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树种。

应用形式

垂枝植物的应用形式与内容要根据环境特点、绿化功能要求,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变化、观赏特点选用适宜的类型和具体种类,也可根据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设施,使植物、构筑物、环境之间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垂枝植物可与其他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各种花卉搭配,在庭院、公路、公园等地方的绿化中经常被使用,可群植或片植形成大面积的景观,亦可孤植。不同的绿化场所,垂枝植物有以下常见应用形式与内容:

水边种植部分垂枝植物抗性好,耐水湿,适宜种于水边。医学论文水边种植垂枝植物,使枝条伸向水面,形成柔条拂水、低枝写镜的画面,树姿与水体相互掩映,虚实相应,深化和丰富了植物景观的内容,提高了园林审美情趣。可用于水边种植的垂枝类型树种有:垂枝梅、垂柳、绦柳等。龙游梅,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别具风致,因干形奇特,也很适合水滨作点景之用。它那灵动、隽逸、活泼的形与神,在水的衬托下,往往随意成趣,常有神来之笔,令人浮想联翩。

行道树大部分垂枝植物姿型优美,性耐修剪,适应性广,抵抗力强,因此可种植于公路、园路的两旁,细长柔软的枝条向下悬垂,偶尔随风摆动,并不时地抚摸着人们的脸,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在浙江嘉兴,那里的垂柳树体高大,经常被做为行道树使用。可作为行道树的有:垂枝南洋杉、垂枝桦、垂枝槐等。

园景树垂枝植物的树形优美,有很多的观赏特征,可赏花果,观形色,可在庭院、公园中作为园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观,在栽植上可孤植、配植、群植。以单株形式配植的各类树木,对单株的观赏形状要求高。垂枝植物中常用作园景树的树种有垂枝雪松、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榕、垂枝樱花等。

垂吊花卉垂吊花卉极其迎合现代人美化和装饰室内的心理和要求,因为她有与生俱来的艺术格调,富有浓浓的梦幻感和飘逸感,她可以轻而易举将室内的环境布置得充满艺术氛围,焕发自然生机。垂吊花卉一般挂在较高处,以仰视观赏为主,基本的要求是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管理方便,观赏效果好,能很快成形。因此有些枝叶和花向下生长的种类是良好的吊盆材料。垂枝植物中可用作垂吊花卉的种类有绿之铃、倒挂金钟、垂枝石松、绿萝等。

棚架棚架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结构造型丰富的构筑物之一。生长旺盛、枝叶茂密、开花观果的攀援植物是花架绿化的基本物质基础。垂枝植物中可用作棚架植物的有木香等。

护坡、堡坎绿化护坡与堡坎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特别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山地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堡坎、坡坎、堤岸等地段,可选用垂吊植物中的俯垂型植物植于坡坎顶部边缘,使其枝蔓向下悬挂,覆盖坡坎而起护坡美化装饰和绿化的功能。垂枝植物中可用作该类型的绿化树种有:迎春,连翘、云南黄素馨等。

山石绿化在山石边种植一些垂枝植物,山石与婆娑的树姿二者相互呼应,更富自然情趣,如垂枝梅,垂枝鸡爪槭等。梅石相配,刚劲简洁,妙笔生花,石因梅而活,梅因石更绝,对比强烈,收效甚佳。

盆景应用一些垂枝植物,经整形修剪,成为灌木状态,常用作盆景材料,如垂枝金花柳、垂枝龙爪槐等。

大量片植或群植英国园林设计师提出过“没有量就没有美”,强调大量片植,垂枝植物秀丽的外形,若大量的集中在一块,将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景观。职称论文垂枝植物中常片植或群植的树种有垂枝樱花、垂枝梅花等。

其他用途不少品种可用作切花,用作插花材料,加工成为艺术品,可放在室内数年,如垂枝银花柳;也可用作盆栽,自由移动,放置在不同的空间里,快速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垂枝金花柳等等。

3展望前景

综上所述,垂枝植物是一类很值得推广的造景植物材料,它特有的观赏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决定了它在园林中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应注意到垂枝植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垂枝植物的培育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大部分品种应用主要集中在特色景观营造中,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垂枝树种处在苗木繁育阶段,在规格和数量上都还不能达到供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垂枝的变异性状都值得培养。有些树木例如大叶杨培养出来的品种,完全不具备垂枝树木特有的观赏价值,因此对其市场前景的估测并不乐观。垂枝型树木的选育有几点值得注意:一般而言,要求植物的冠形为伞形或扁球形,其开张的树冠利于达到遮阴的功能;其次就是对枝条姿态、颜色以及叶型的要求,这也是影响垂枝植物观赏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还要综合考察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如抗逆性等。

随着回归自然意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垂枝植物重要的应用价值。工作总结我国应大力发展垂枝类型植物,同时,建议科研单位加强垂枝植物的育种工作,尤其是在选育观赏价值高的新品种这方面。垂枝植物的种类繁多,情调各异,应用空间广阔,加强对它们的开发、研究与推广作用,将对人们生活增添无限风采。

参考文献:

[1]熊济华,唐岱.藤蔓花卉.攀援匍匐垂吊观赏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

[2]赵锡惟.垂吊花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3]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8篇

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与当地风土人情、地貌气候等不相协调,往往设计出来的作品到真正应用的时候就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施工队只按设计师的设计图纸进行盲目施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存在偷工、减料,设计图与实际施工存在有天壤之别等情况;管理者专业水平较低,景观的后期养护对整个景观的营造非常的重要,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景观的营造也存在有时间性,植物是否能成活,后期的生长是否健康,景观的造型是否美观,都与景观的养护、管理者的专业管理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

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绿色景观”,是指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小的景观。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俞孔坚曾指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化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化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而现在的很多案例却是花大钱,把原有的景观去的一丝不留,在某个地方无中生有的造出一个景观,这种设计违背了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违背了要生态,经济和合理。

缺乏文化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应该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相呼应,通过独特的设计风格来彰显当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使园林景观设计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充分展现地域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西方大量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涌入我国,并为许多设计师盲目接受和模仿,甚至是出现了“复制品”的情况,使得当地的园林景观跟其他地方的如出一辙。看着具有西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看似很有国际风范,却丧失了当地该有的风格。久而久之,当地的个性、特色文化就会慢慢地消逝,留下的是一处处渐渐引起人们审美疲劳的模式化了的园林景观。

2解决办法

合理利用植物资源,营造稳定生态群落景观

植物造景不是简单的植物个体的拼凑,而应该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独具匠心的、科学合理的搭配。使之不仅美观,还能起到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作用。良好的植物景观应该拥有稳定植物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大树移植这种立竿见影的园林绿化方式是不可取的。大面积观赏草坪和模纹花坛等这类只可观赏且养护费高昂的绿化方式也要谨慎应用,我们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乡土树种,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稳定、生态、实用、美观的园林景观。

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研究人员应该挖掘开发更多的观赏植物,对可开发资源进行收集、评估、繁育和推广应用,为造景提供更多植物资源。园林景观设计和管护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了解植物学的前提下,结合园林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生态美观的景观。

注重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园林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大的效仿自然界中的天然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复层植物群落有利于增高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能力,增大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例如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能比单纯的草坪高4倍。此外,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稳定性、抗逆性强,防风、防尘、降噪、净化空气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尊重原有群落,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的前提下,通过促进群落的自然生产力,形成复合的植物层次并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实现低人工管理和景观资源的稳定、持续发展。

注重地方特色,突出文化传承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29篇

调查地点调查地点主要选择在银川市城市苗圃、银川市西干渠苗圃、中山公园、宁夏老干部疗养院、宁夏传染病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

调查内容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包括与人类的五觉:视、嗅、触、听、味有关的保健植物,对其长势、胸径、抗性(包括越冬性、越夏性、抗病虫害、干热、土壤板结、贫瘠、盐碱化等不良因素的逆境适应性)等。

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拍摄照片,对其枝叶特征、植物生境、观赏特性及应用评价作详细的调查记录,根据其保健特性统计银川地区的保健植物资源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2结果与分析

保健植物的种类调查统计,能够在银川市区露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包括变种)可达到236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132种,分属28科,45属。在银川地区共发现保健植物18科29属38种,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保健植物的分类所谓保健植物,是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保持、保护有着明显功效的植物[1]。根据目前的研究,对保健植物的分类是根据人类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触觉器官、味觉器官对保健植物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生理感受,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视觉型主要是指花、果、叶、枝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保健植物。人们长时间注视绿色植物,可以达到心旷神怡、神情目爽、增强体质的效果。蓝色能缓解紧张,调节体温;红色能振奋精神;黄色会增强食欲;绿色促进思维,减缓脉搏速度;白色镇静催眠[2]。

听觉型植物的叶片或枝干在风雨作用下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有的萧瑟,有的优美,有的汹涌澎湃,这些声音能消除人烦躁不安、心悸不宁的情绪。人们熟悉的河清蝉鸣、雨打芭蕉、万顷松涛就是指人们心理获得了美感和满足,从而达到了保健效果。听觉型的保健植物要发挥保健作用,要选择安静的、没有噪声干扰的场所,在配置时要选择叶片经大自然风雨撞击后能发出优美声响的树种,而且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具有声响效果。如核桃、梓树、睡莲、荷花、美人蕉等。

嗅觉型“芳香疗法”(aromatherapy):指的的是用植物香精治疗或预防疾病,是既年轻又古老的自然疗法。嗅觉型保健植物主要通过散发出来的各种香气或其他挥发性物质如芳香油、萜烯类物质来起作用。如有些植物的气味具有很强的驱虫功效;有些植物的气味具有抗菌灭菌作用。对于人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植物的气味可以改善人的食欲、调节情绪。

触摸型触觉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空间的、有益身心的接触自然的感觉方式[5]。而触摸型保健植物正好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糙、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应激作用。植物经触摸后,挥发出来的物质经过皮肤毛孔直接吸收,可以起到健身治病的目的。如触摸型保健植物萱草能消炎退肿,跌伤、扭伤可用接骨木涂擦。

味觉型中医保健讲医食同源,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这类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地中应用较少,主要适合在宅前和阳台绿化栽种。如号称“果中之王”的中华猕猴桃,能增强体质,抗衰老、降血脂;一年生地被植物马齿苋,含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3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地建设中,保健植物是构建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的基础,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健全、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健身、医疗空间和“森林浴”旅游场地[6]。随着环境心理学和医学渗透到园林绿地景观中,园林绿地植物材料的选择也偏向于具有防病、强身、祛病、延长寿命等保健作用的植物,从而营造出便于人们追求健康的场所。

营造高质量的健身活动空间在园林绿地中进行建设活动也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最佳方式。园林植物有调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作用[7],许多人都喜欢在树林环境中健身,因为松柏类等植物能会发出有益物质,具有提神、醒脑、舒筋、活血的功效。建设活动空间的植物配置,应以嗅觉型保健植物为主,再配以适量的水体[8],水边配置菖蒲、芦竹、香蒲等湿生植物,营造保健与观赏兼有的景观。

开展“森林浴”旅游“森林浴”就是到森林中沐浴那里特有的气息。森林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利的良性物质,能清肺强身,使人心旷神怡。因此,“森林浴”收到众多旅游者的欢迎,而“森林浴”疗养院、“森林医院”也帮助许多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

开辟植物保健专类园保健植物专类园是保健植物引种、栽培的试验基地。

室内盆栽观赏提倡在居室的厅堂、阳台或办公室放上几盆食药用型或芳香的保健植物,起到调节生理、心理机能,增强免疫力的的作用[9]。

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保健植物与其他的园林植物一样,能为山石、水体、建筑以及道路增添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

摘要:园林中利用保健植物进行绿化,对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情绪起着良好的安定作用。目前,我国保健植物种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本文以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为对象,对保健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类,并就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保健植物应用

参考文献:

[1]殷利华等.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科技,(4):50-53.

[2]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95-104.

[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蔡丽敏等.浅议植物保健园的营建[J].现代园林.(2).

[5]孔宪琨.感觉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C].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46-49.

[6]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108-114.

[7]吴克宁.探索城市园林绿地的新功能——植物保健园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2003(10):31-33.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 第30篇

1.1菌根共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

1.2固氮微生物共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

土壤氮是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外来固氮植物通过与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共生,显著提高了入侵地土壤氮的含量与可获得性,进而提高了入侵种类的丰富度.火树(Myricafaya)是生长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上的一种能共生固氮的木本植物,该植物侵入夏威夷后,与土壤放线菌Frankia共生,其每年所固定的氮是本地植物固氮量的4倍,为其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有利的土壤条件.XU等在研究入侵中国西南部的外来植物紫茎泽兰(Ageratinaadenophora)的根际土壤特性和固氮细菌群落时发现,重度入侵地土壤的土壤肥力、固氮细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显著高于轻度入侵和非入侵地.牛红榜等的研究结果亦显示外来植物紫茎泽兰重度入侵区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数量都显著高于轻度入侵区和未入侵区.YELENIK等比较了黄羽扇豆(Lupinusluteus)和金环相思树(Acaciasaligna)2种外来共生固氮植物与入侵地土壤氮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外来植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植物的可获得性氮含量,进而有利于其进一步入侵.然而固氮植物入侵对土壤氮可获得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还与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等因素有关.如入侵南非的豆科金合欢属植物金环相思树和海岸金合欢(Acaciacyclops),在养分充足的土壤中氮矿化速率加快,而在贫瘠土壤中却没有.此外,外来固氮植物与入侵地土壤根瘤菌共生要比与本土根瘤菌共生更有利于其生长.如PARKER等对由美国入侵到北澳大利亚的含羞草(Mimosapigra)的根瘤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发现,入侵的含羞草中一些根瘤菌品系完全不同于生长于美国本土的含羞草根瘤菌品系,且这些澳大利亚根瘤菌品系对含羞草的入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固氮微生物能提高入侵地土壤中氮的含量与可获得性,创造出有利于外来入侵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环境,促进外来植物成功入侵.

1.3土壤病原微生物的释放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

尽管“天敌逃避假说”遭遇了一些研究的挑战,认为入侵植物逃避天敌不一定会提高入侵植物对群落的破坏作用,因而“天敌逃避假说”可能不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然而,该假说目前仍然是最能解释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该假说认为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是因为其在入侵地成功逃避了本土的天敌(主要指食草性动物),从而充分发挥了其潜在的竞争优势.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认为外来入侵植物逃避的天敌还包括原产地的土壤病原菌、寄生虫、食根性原生动物等微生物.KLIRONOMOS通过接种病原体进入灭菌与未灭菌的土壤来研究入侵植物和本土植物的生长与病原体侵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病原微生物对本土植物具有负反馈作用.CALLAWAY等研究了入侵植物斑点矢车菊在本土与入侵地土壤上的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未灭菌的本土土壤上栽培斑点矢车菊,其生长速度明显低于灭菌的本土土壤,而斑点矢车菊栽培在入侵的未灭菌的北美土壤上,其生长速度明显地高于灭菌的土壤.由此推测:本土土壤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对斑点矢车菊的生长具有负反馈作用,而在入侵地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壤病原微生物,斑点矢车菊的入侵更容易.VANDERPUTTEN等在研究入侵博茨瓦纳共和国稀树干草原的印度蒺藜草(Cenchrusbiflorus)时指出,逃避本土土壤病原微生物也许是其成功入侵的原因.“天敌逃避假说”是基于扎实的生态学理论提出的,但该假说也有自身的局限性.BECKSTEAD等在研究入侵美国加州的欧洲海滨草(Ammophilaare-naria)时发现,入侵地与原产地的土壤微生物对欧洲海滨草的生长均表现为负反馈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可以通过富集对本地植物有害的土壤病原菌来影响本地植物的生长,从而成功入侵.如MANGLA等[52]发现入侵印度的飞机草(Chromo-laenaodorata)可以富集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土传致病真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抑制本地植物生长,促进其成功入侵.

1.4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结构的改变促进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

在土壤总群落结构与功能水平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密切相关.外来植物入侵常常导致本土植物群落组成剧烈改变,进而引起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最终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演替,且改变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外来植物的进一步入侵.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入侵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2个方面:

(1)外来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具体组成的关系.SI等在研究南美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入侵程度与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时,发现轻度和重度入侵显著增加了南美蟛蜞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而对细菌群落未造成明显影响.此外,南美蟛蜞菊的入侵也对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KOURTEV等研究了日本小檗(Ber-beristhunbergii)和柔枝莠竹(Microstegiumvimineum)的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植物的入侵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是代表细菌与菌根菌的脂肪酸含量均随着入侵的深入显著提高.BATTEN等研究了外来植物黄矢车菊(C)和钩刺山羊草(Aegilopstri-uncialis)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发现植物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硫还原细菌、硫氧化细菌等的脂肪酸含量.此外,我国学者对紫茎泽兰和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2)外来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外来植物之所以能成功入侵是因为其能够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进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微环境,从而加快了入侵进程.DUDA等和LI等的研究表明,盐生草(Halogetonglomeratus)和薇甘菊入侵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祖元刚等研究了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替代紫茎泽兰过程中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细菌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研究的入侵植物种类有关.

1.5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改变对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的作用差异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矿化作用和无机物的转化,并由此影响着土壤营养的可获得性,而土壤营养的可获得性又直接影响着植物的个体生长和种群或群落动态.现有研究表明,外来植物有选择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某种功能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如BAJPAI等证实:与非入侵地土壤相比,紫茎泽兰入侵地土壤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速效氮含量,对紫茎泽兰生物量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LORENZO等发现,银荆(Acaciadealbata)的入侵使土壤碳、氮和可交换磷含量持续增加,从而为银荆的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有利的土壤营养条件.SUN等发现,紫茎泽兰的重度入侵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磷和硝态氮含量.EHRENFELD等分别研究了入侵植物日本小檗和柔枝莠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着植物入侵,土壤总氮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均显著提高,从而为植物的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有利的营养条件.不同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如EVANS等研究了旱雀麦(Bromustectorum)入侵对草地氮素营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旱雀麦通过提高氮素在植物体中的滞留量而降低了土壤氮的可获得性,从而降低了土壤总氮的矿化速率.DRENOVSKY等研究了钩刺山羊草入侵与土壤营养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入侵显著降低了入侵土壤中碳与氮的循环.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研究的入侵植物种类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入侵生境有关.因此,今后要扩大外来植物种的研究范围,探索不同物种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关系,为揭示入侵机理提供更多的证据.

2植物入侵的内生菌生态学机制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泛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时期寄居在植物体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包括那些对宿主暂时没有伤害的潜伏性病原菌、菌根菌以及营表面生的腐生微生物.植物内生菌可增强宿主的抗逆性、抗病性、抗虫性、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以及对其他植物的排斥性等,但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本土植物进行的.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内生菌的角度研究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相关机理.有研究证明,内生菌能够增强入侵植物的入侵性,如SHIPUNOV等发现,入侵北美草原的斑点矢车菊体内定居了多种内生真菌,并且部分内生真菌直接提高了斑点矢车菊在入侵地的竞争力,进而增强其入侵性.ASCHEHOUG等研究了内生真菌对入侵植物斑点矢车菊化感作用的影响,发现感染内生真菌的斑点矢车菊对本土植物(Koeleriamacrantha)的化感强度很高,感染数是没感染数的2倍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斑点矢车菊的竞争能力.此外,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体内定居多种内生固氮细菌,这些内生固氮细菌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碱金属(Ca2+、Mg2+、K+、Na+)、微量元素(Zn2+、Fe3+、Cu+、Mn2+)以及可被利用的氮、磷元素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假高粱的入侵能力.此外,人们还发现,内生菌的存在可以通过改变入侵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来修饰其入侵性.如RUDGERS等发现内生真菌(N)的存在提高了外来植物高羊茅(Loliumarundinaceum)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入侵.然而,人们也发现了一些相反的结果.如NEW-COMBE等发现斑点矢车菊体内的部分内生菌是病原菌,这些病原菌的存在抑制了斑点矢车菊种子的发芽、生长,并延缓其开花.不难看出,植物内生菌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入侵植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入侵植物与其内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新的规律,为控制入侵植物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3入侵植物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关于外来植物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入侵植物的种类不同,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亦不尽相同,争议仍然存在,目前很难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2)在外来植物入侵的过程中,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营养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植物学导论论文范文(热门3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