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19篇)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19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19篇)

微信扫码分享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篇

doi: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在临床表现上病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特别老年人发展尤为迅速[1]。现将我院1996~2008年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胆管炎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96~2008年收治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60岁以上42例,45~60岁2例。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3天,既往病史:有胆道系统结石36例。有胆囊切除手术者12例,暴饮暴食诱发者12例,并有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心脑病者37例,主要临床表现:全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者44例,疼痛局限、仅有脐周及右上腹疼痛者6例。疼痛伴黄疸42例,胆汁培养阳性者32例,细菌类型包括大肠杆菌厌氧菌、绿脓菌等,以大肠杆菌多见。

结 果

手术治疗42例,分为入院早期(6小时以内)、非早期(6小时以上)手术组,治疗效果见表1。有8例患者入院时已丧失条件及家属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治愈3例,好转1例,死亡4例,与手术治疗比较,见表2。

讨 论

急性重症胆管炎以往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指胆管严重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常伴胆管内压升高。本病是我国胆道疾病最突出的急症,也是最严重的感染性急腹症。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虽取得很大进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从表1及表2分析,急性重症胆管炎治疗可归纳总结如下:①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②治愈率与患者入院早晚具有很大关联性;③早期手术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非早期手术;④合并有心脑肾功能疾病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体质较好者。本组有37例合并有内科疾患,死亡8例中占5例;⑤老年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本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2例,死亡7例,8例非60岁以上患者中1例因感染较重、就诊时较晚(>72小时)、合并有糖尿病而死亡;⑥早期及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患者,伤口感染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急性重症胆管炎是外科急腹症、病情凶险,多合并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主要特点[2]:①起病急、进展迅速、急易发生中毒性休克。DIC死亡率一般在15%以上;②胆道五联症、腹痛、黄疸、发热、休克及精神症状;③并发症多、极易致胆瘘、胆道出血、腹腔及腹下积液及肾功能衰竭。

治疗:①积极早期手术是治疗急性症胆管炎关键。②足量联合应用有效抗生素。③注意补充电解质、防止酸碱平衡紊乱。④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加强手术期管理,控制感染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平衡,有效生命支持,是抢救成功的有效保证[3]。

参考文献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2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的患者越来越多,充分了解神经内科患者死亡情况、分析死亡病因对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1]。文章采用了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74例神经内科住院死亡患者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死亡患者的死亡病因,为本院神经内科临床治疗提出重要科学根据,同时改善本院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救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7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病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85~18岁,平均年龄岁,死亡病因由神经内科患者主要死因为死亡判定结果,排除病情危重,救治渺茫患者或者家属自愿放弃救治的患者,数据从我院352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提取,真实可靠。

方法 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例中进行检索,收集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7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病例,疾病类型分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分析采用死亡病例n值与由死亡疾病导致死亡率构成统计分析,当分析结果显示P

2结果

经过我院对2009年3月~2013年3月7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病例统计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主要死亡病因为:脑出血死亡、脑梗死死亡、颅内或颈髓转移性病变、多器官功能衰竭、猝死以及呼吸衰竭,导致神经内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其次是脑疝形成。从发病到死亡时间由24h~75d不等。从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人数与病死率分析见表1,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死亡原因见表2。

通过表1、表2分析可知:医院可以根据死亡疾病以及死亡病因综合预防和治疗,提高医院对死亡疾病的诊治力度,改善医院临床治疗方案,从而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率。

3讨论

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之一,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中,死亡率较高,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都有_三高_以及动脉硬化的现象,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在发病初应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发病1w出现因脑水肿而导致死亡的现象[2]。老年人是患有脑血管发病的高峰人群,针对老年患者医疗部门要积极制定有效科学治疗方案,对老年人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同时多宣传老年人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对脑血管病的预防,从而降低脑血管死亡率[3]。一般男性社会压力大,加上酗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更容易引发神经内科疾病,男性需更加重视生活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生活状态,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通过对我院74例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死亡数据分析,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由于老年患者是神经内科高危发患者群,而老年人免疫力偏低,容易导致肺部感染,从而引发心肺疾病,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猝死、呼吸衰竭等死亡现象,所以减少肺部感染是降低神经内科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4]。脑疝形成也是威胁神经内科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减少颅压以及合理的手术治疗是治疗脑疝的有效途径[5]。

根据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死亡情况,我院应多加强老年人治疗方案,多提倡老年人保健知识以及倡导关注男性健康。在脑血管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方面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和改善,对肺部感染患者加强护理保健和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医疗质量,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洪亚军,袁作文,夏辉.60例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2,08(07):77-79.

[2]古联,苏莉.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死亡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10,09(06):42-43.

[3]邵宜波,马红秋,都鹏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1(03):49-50.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急诊抢救:流行病学:探究

我院为了能够了解重症流病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利用资源和医疗措施,提高重症流行病患者的生存率,从而对我院急诊科2015-01~2016-03 1231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进而了解流行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急诊状况,探讨疾病在各个年龄段的构成情况并统计不同年龄段,相同病例的死亡率。

1.具体方法

我院2015-01~2016-03 1231例流行病患者,所有患者都在我院的急诊科中进行就诊,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救治的因由、护理、结果都有详细的记录。

.方法

制定相关的Excel表格,并将患者的年龄按照40~49;50~59;60~69;70~79;80以上进行分组统计。根据离开抢救室时的第一诊断将疾病分类,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的构成比例,再比较不同年龄,急诊抢救的死亡率。

2.结果

患者流行病的构成及对应的死亡率

根据上述的分析方法,统计出离开抢救室时的第一诊断疾病的构成情况。主要病症分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猝死、外伤、中毒、肿瘤、休克及肾功能不全这10种流行病症,现统计如下;

据统计资料显示,1231例患者中,死亡率为,死亡总数为161例。死亡患者的构成比例为:外伤、休克、中毒,猝死这四例的死亡率较低,总死亡率为。神经系统疾病死亡占。呼吸系统死亡率占,消化系统的死亡率为,循环系统死亡率占。

急诊抢救不同年龄的疾病构成

我院的主要抢救对象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这两类流行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抢救记录,制定Excel表格进行统计显示

通过对图表1的系统分析,60岁以上患者占急诊抢救病例的。年龄在70~79岁之间死亡率较高,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60%以上。

40岁以下的患者中,比较常见的流行病例为神经系统病占有,因此外伤是这一年龄阶段急症抢救最高的。另外中毒患者中的死亡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其在各个年龄段,虽然抢救率不高,仅占据总人数的,但死亡率却高达。

通过图表2的统计可知,在40~49岁和50~59岁之间,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总占比例均为)因此,此类病例的不是该年龄段的主要流行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60~~69和70~79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了53%,到了80岁以上时,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已经高达。

3.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流行病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伤、肿痛、休克猝死以及肾功能不全流行病,而到了40岁以上的人群,就需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在这一年龄阶段,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我院急诊抢救患者中以老年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主,需要加强社区老年病的管理,最好是能够建立急诊-社区绿色通道,为社区老年做定期的全身检查,防止其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宇,李亚林,秦俭,孙长饴,梁萧.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10:950-952.

[2]王海燕.1052例急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1.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4篇

1) 出院日期要具体到时分——死亡病人不存在出院,首嘱中无出院医嘱,只有“临床死亡”医嘱,所以首页中的“出院日期”实际上应是死亡日期,要求同死亡医嘱,要具体到时分,与心电图心脏停搏时间保持一致。

2) 入院时情况1、危2、急3、一般——死亡病历一般是C、D型病例凡入院下了病重、病危的都应填1

3) 出院诊断填写——“主要诊断”指此次疾病治疗的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大医疗费用最多的(一般是本科是专科疾病范畴)。突发性的疾病如急性心梗心源性猝死等不应列为主要诊断,可写在其他诊断中,但在“出院情况”死亡中填“√”,余下的诊断不填。(死亡一栏中,只填写一个“√”,不能填多个“√”以免造成一个病人死多次的误会)

4) 用数字表示的填空,特别注意“尸检”“随诊”二处的填,一般都应填2表示否认。

(二)死亡记录书写时易出错的地方

1) 死亡时间要具体到分钟(要求和心电图死亡时间保持一致)

2) 最后诊断和死亡原因应基本上和死亡讨论的结论保持一致。

3) 死亡记录书写完成时间应在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但要真实,有的书写为死亡后3—5分钟内完成不妥)

(三)死亡讨论易出错的地方

1) 死亡讨论应在死亡后一周内完成(未完成的是中缺)

2) 有部分电子版本缺主持人项目,应及时纠正。

3) 最后诊断主次排列同首页出院诊断的要求。

4) 死亡原因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疾病,不能是“多脏器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等”病人的终末状态。

5) 一定要有主持人签名(缺主持人签名的有一小部分应特别注意)

6) 死亡讨论不要求记录完成时间(如果书写了时间,一般要求讨论后24小时内完成)

(四)入院记录出错的地方

一般的慢性病的死亡病历,再入院的情况多,既往史的输血史和药物过敏史与本次疾病有密切联系的疾病史不能省略。(备抢救会诊时备用)

(五)病志易出错的地方

首次病志中拟诊讨论要注意诊断依据充分,诊断不清的一定要有鉴别诊断;病历分型绝大部分应为C、D型病例,个别猝死的病例也可能出现在A、B型病例中。“诊疗计划”生命体征不平稳者一定要及时下病危;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差的,有严重并发症的;慢性病,治疗时间长,效果差,入院时整体精神差的一定要先病重(以免出现死亡后,出现医疗纠纷);入院前未完成的诊断中的“金指标”在检查计划中一定要列出来,写在诊疗计划中重点追踪,决不能遗漏。

“死亡病志”抢救记录要求及时完成,特殊情况可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要具体到时分)及措施,一定要记录病人呼吸、心跳、意识、瞳孔等生命象征的情况,先后出现极项的顺序,死亡后必须有心电图报告单作为心脏死亡的依据。要求参加抢救的人员要写明姓名及专业技术职称等,所有时间一律要求具体到分钟。应有上级医师阅读后的认可签名,记录医师的签名。

对于病情极为严重的,家属(患者授权委托者)特殊情况下的直系家属要求放弃抢救的可以放弃抢救。但一定要有关人的亲笔书面签名,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六)有关检查化验单易出错的地方

CT报告单是脑溢血、脑梗死的“金指标”入院后来不及做就死亡的病历中应有门诊的CT报告单(或复印件)其他的病理报告,特殊的病原学报告单死亡时未出来的,出来后一定要有补充病志记录和原始报告单。

(七)医嘱单易出错的地方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回顾性2001~2004年1月急诊死亡完整病历86份,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岁。结果 院前死亡21例,占。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他疾病2例。结论 (1)急诊死亡者男性多于女性;(2)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猝死次之;(3)中老年人死亡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多见;(4)早期监测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对于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5)加强对青少年健康和安全意识,加强对全体公民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公民急救卡系统和急救体系,是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急诊处理;死亡原因;

Clinical analysis of death reasons of ca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 optimal protocol of emergenct care in hospital to increase a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rate of acute and severe-illed 86 cases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ho died during emergency car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uary 2001 to January 2004 with 57 men and 29 women,averagely aged 21 cases of death before hospitalization occupied of all cases,and 65 patients died in 24 hours in spite of the rescuing treatments accounting for . cause of death mainly included severe trauma in 25 patients,acute poisoning in 22 patients,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19 patients,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15 patients,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in 3 patients and other diseases in 2 (1)For young persons the dorminating cause of death is acute poisoning and trauma followed by sudden death.(2)The middle-aged persons and old aged persons are mainly died from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3)Men are more than women in all cases of death.(4)Early measuring blood serum myocardial enzymes is much valuable in judging prognosis of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5)To carry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healthy and safe consciousness for the youth,to popularize the common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of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all citizens and to set up a first-aidcard system and network system of hospital are the keys to increase the rescue level for the patients of the emergency and to decrease the mortality of the diseases.

【Key words】 emergency treatment;cause of death;therapy

回顾和分析在急诊死亡的病历,目的是急诊抢救经验和分析抢救失败原因,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现将资料完整的86例急诊死亡病历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1~2004年1月急诊死亡病历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岁。抵院时间:最短15min,最长90min。就诊时状况:来院时呼吸心搏停止,常规心肺复苏无效,即院前死亡21例,占。来院时昏迷、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经抢救无效在24h内死亡65例,占。纳入标准:发生呼吸心搏停止经抢救无效在24h内死亡患者纳入标准。

主要死因分类 (1)创伤25例,占:其中刀刺伤5例(),坠落伤3例(),车祸9例(),严重烧伤5例(),挤压伤3例()。(2)心血管病19例,占:其中心脏猝死4例();(3)脑血管病15例,占。(4)急性中毒22例,占:其中一氧化碳中毒8例(),药物中毒5例(),农药及鼠药中毒6例(),毒气中毒3例()。(5)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占。(6)其他死亡2例,占:其中呼吸道梗阻1例和消化道感染1例。

方法 抢救措施:针对不同的致死原因给予不同的抢救方案,对心脏猝死及心血管病因患者给予心肺复苏,对脑血管病因患者给予心脑复苏,对严重创伤伴有休克病人给予创伤处置及机械通气和抗休克治疗,对急性中毒病人给予心肺复苏与洗消同时进行等急救原则性抢救方案。

2 结果

本组急诊死亡病历86例中:院前死亡21例,占。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呼吸道梗阻1例,消化道感染败血症1例。抢救用时间;脑血管病:最短时间3h55min,最长时间24h,平均16h24min。心血管病:最短45min,最长16h17min,平均13h17min。急性中毒:最短时间1h45min,最长时间22h37min,平均10h54min。严重创伤:(包括严重烧伤、刀刺伤、严重挤压伤、车祸),最短时间1h11min,最长时间21h33min,平均9h。44min。其他急病:呼吸道梗阻1例,抢救用时间87min,消化道感染败血症1例,抢救用时间21h19min。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短时间1h25min,最长时间4h11min,平均2h17min。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死亡原因中创伤占较大比例,尤其以车祸伤居多。非创伤患者中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较多引起死亡,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1]。

年龄与性别分析 本组急诊死亡病例中:(1)青少年患者以急性中毒和严重创伤为主,其次以猝死多见。(2)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3)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以急性中毒和脑血管病为主;男性以心血管病和严重创伤为主。男性死亡人数较多,原因与创伤患者[2]及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占较大比例有关[3]。在猝死病历中,心源性占85%: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和原发性心胆怯生理异常。本组4例男性青年(年龄19~23岁),有2例在早晨跑步锻炼时突然倒地心脏呼吸停止,其中1例在睡眠中心跳呼吸停止,另1例是次日早晨被他人发现已经死亡。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6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病例分析;病种分类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重视,并且在日常急诊医疗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救治的4 386例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以了解我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分类和死亡病种构成,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院前急救病例4 386例。其中,男2 631例(60%),女1 755例(40%),年龄1个月~90岁,平均年龄岁,男女之比为。

病情判断归类

根据病情可分类:①一般急诊(疾病发作或意外伤害造成痛苦,但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②紧急(疾病急性发作、创伤、中毒或异物进入体内,生命体征开始不稳定,需紧急处理者);③危重(疾病急性发作、创伤或异物进入体内,生命体征已发生明显变化,生命处于危险状态者);④死亡(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虽经紧急抢救处理,呼吸、心跳未能恢复者)。据此标准,一般急诊3 127例,占总病例的%,紧急病例683例,占总病例的%,危重病例401例,占总病例的%, 死亡病例175例,占总病例的%[1]。

急救方法

所有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始抢救,首先按病情判断归类,随即建立静脉通道,针对病因或对症治疗,重点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针对创伤患者,及时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边抢救边转运。针对现场气道不畅、呼吸衰竭的患者,施行紧急气管插管后给予气道支持,然后再行转运。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给予常规现场心肺复苏,无效者现场就地宣布死亡。

2 结果

全部患者急救均在接到紧急呼救指令后5~45 min到达现场,除175例现场复苏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处理转入我院急救中心进一步抢救治疗,院前复苏成功率%。

院前急救病种分类

对院前急救病种进行分类排序见表1。

危重、死亡病例病种构成分类

见表2。

由表1,2知,院前急救病种和危重、死亡病例病种前4位均分别为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急性中毒。

3 讨论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7篇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目的 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1月急诊死亡完整病历86份,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岁。结果 院前死亡21例,占。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他疾病2例。结论 ①急诊死亡者男性多于女性;②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猝死次之;③中老年人死亡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多见;④早期监测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对于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危重 死亡原因 治疗

Clinical Research on Cause of Death in Acute Severe Case

XIE Yun-long, SUN Yu

Chengwu People’s Hospital , Chengwu 274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 optimal protocol of emergenct care in hospital to increase a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rate of acute and severe-illed 86 cases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ho died during emergency car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uary 2003to January 2006with 57 men and 29 women,averagely aged 21 cases of death before hospitalization occupied of all cases,and 65 patients died in 24 hours in spite of the rescuing treatments accounting for cause of death mainly included severe trauma in 25 patients,acute poisoning in 22 patients,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19 patients,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15 patients,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in 3 patients and other diseases in 2 (1)For young persons the dorminating cause of death is acute poisoning and trauma followed by sudden death.(2)The middle-aged persons and old aged persons are mainly died from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3)Men are more than women in all cases of death.(4)Early measuring blood serum myocardial enzymes is much valuable in judging prognosis of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Key words】Emergency Treatment;Cause of death Therapy

回顾和分析在急诊死亡的病历,目的是总结急诊抢救经验和分析抢救失败原因,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现将资料完整的86例急诊死亡病历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1~2004年1月急诊死亡病历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岁。抵院时间:最短15min,最长90min。就诊时状况:来院时呼吸心搏停止,常规心肺复苏无效,即院前死亡21例,占。来院时昏迷、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经抢救无效在24h内死亡65例,占。纳入标准:发生呼吸心搏停止经抢救无效在24h内死亡患者。

主要死因分类 ①创伤25例,占:其中刀刺伤5例(),坠落伤3例(),车祸9例(),严重烧伤5例(),挤压伤3例()。②心血管病19例,占:其中心脏猝死4例();③脑血管病15例,占。④急性中毒22例,占:其中一氧化碳中毒8例(),药物中毒5例(),农药及鼠药中毒6例(),毒气中毒3例()。⑤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占。⑥其他死亡2例,占:其中呼吸道梗阻1例和消化道感染1例。

方法 抢救措施:针对不同的致死原因给予不同的抢救方案,对心脏猝死及心血管病因患者给予心肺复苏,对脑血管病因患者给予心脑复苏,对严重创伤伴有休克患者给予创伤处置及机械通气和抗休克治疗,对急性中毒患者给予心肺复苏与洗消同时进行等急救原则性抢救方案。

2 结果

本组急诊死亡病历86例中:院前死亡21例,占。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呼吸道梗阻1例,消化道感染败血症1例。抢救用时间;脑血管病:最短时间3h55min,最长时间24h,平均16h24min。心血管病:最短45min,最长16h17min,平均13h17min。急性中毒:最短时间1h45min,最长时间22h37min,平均10h54min。严重创伤:(包括严重烧伤、刀刺伤、严重挤压伤、车祸),最短时间1h11min,最长时间21h33min,平均9h。44min。其他急病:呼吸道梗阻1例,抢救用时间87min,消化道感染败血症1例,抢救用时间21h19min。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短时间1h25min,最长时间4h11min,平均2h17min。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死亡原因中创伤占较大比例,尤其以车祸伤居多。非创伤患者中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较多引起死亡,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1]。

年龄与性别分析 本组急诊死亡病例中:①青少年患者以急性中毒和严重创伤为主,其次以猝死多见。②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③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以急性中毒和脑血管病为主;男性以心血管病和严重创伤为主。男性死亡人数较多,原因与创伤患者[2]及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占较大比例有关[3]。在猝死病历中,心源性占85%: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本组4例男性青年(年龄19~23岁),有2例在早晨跑步锻炼时突然倒地心脏呼吸停止,其中1例在睡眠中心跳呼吸停止,另1例是次日早晨被他人发现已经死亡。

加强预防中毒 在内蒙古高寒地区,一氧化碳中毒仍是急诊中毒死亡的主要病因,尤其是在冬季,因冬季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及务工人员均以煤炉取暖为主。特别在入冬临至时节,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病例多见[4]。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改进,由分散取暖改为集体供热,今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病例会逐渐下降,但仍是高寒地区急诊死亡的主要疾病。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病例分析表明:血清心肌酶的早期变化,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早期检测若心肌酶高,提示预后不良,如果较低,则预后良好[5]。严重创伤中,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抢救措施包括病因治疗、机械通气、应用激素等。关于大剂量激素的应用目前尚有争议。笔者体会:静脉大剂量激素治疗ALI、ARDS不利因素较多,局部应用激素同样能达到抗炎、提高肺的顺应性、保护细胞膜稳定性、提高动脉氧分压、降低气道阻力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目的[6]。气道内给予地塞米松对脂肪栓塞、肺挫伤及误吸具有显著疗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院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先后走进医院,对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断增添了检查手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也导致了部分青年医生在询问病史不细,基本的物理检查简单化,致使患者多次进行辅助检查,延误了患者治疗和抢救时机。所以急诊医生必须做到诊断尽量周密,以避免生命、经济损失。因此应继续加强对青年医师的“三基”培训,提高他们的物理检查基本功和诊断技能。

参考文献

[1] Sirbaugh PE,Pepe PE,Shook JE,et prospective,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demographics,epidemiology,and outcome of out-of hospital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J].Ann Emerg Med,1999,33(2):8.

[2] 吴广球,张耀芬.5216例交通事故的院前急救[J].中华创伤杂志,1997,5:311-313.

[3] 赵冬,吴兆苏,姚丽,等.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病死率的变化趋势―MONICA方案的研究结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5:353-355.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8篇

分析新生儿在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的初步措施,本文对龙州县县级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2011年死亡的14例新生儿死因做了回顾性分析,有利于确定防治工作重点,从而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提高人口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龙州县新出生人口2586人,住院分娩2573人,住院分娩率。新生儿死亡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

方法本组对2011年全县14例新生儿在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孕期保健孕周:28-37周9例、38周以上5例;孕期保健:0次产前检查1例,1-3次产前检查7例,4-5次产前检查3例,5次以上产前检查3例。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0例,剖腹产4例,臀位牵引产0例,胎头牵引产0例。

阿氏评分0-3分2例,4-7分5例,8-10分7例。

救治情况由产科直转入儿科13例,在家发病后直入院儿科1例,在家发病后入卫生院再转院儿科0例,在家发病后先到个体诊所再入院儿科0例。

死亡时间24小时内3例,3天内5例,7天内4例,28天内2例。

2结果

新生儿死亡与产科因素的关系胎膜早破5例(),妊高征4例(),内科疾病2例(),脐带因素2例(),胎盘因素1例()。

死亡原因窒息3例,占死亡总数的,早产儿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败血症1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例()。

出生体重与死亡关系早产儿5例均为极低出生体重,占。

孕期保健与死亡关系0-5次产前检查有11例,5次以上产前检查有3例。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报道新生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已大幅降低[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本组资料5例极低体重新生儿都是住院分娩的,分析原因均为病理状态下的新生儿,故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窒息本组窒息3例,占死亡总数的,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重度窒息可以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缺血性心肌病、肾功能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产前缺氧是死胎的主要原因,产时严重缺氧、产后复苏不力,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肺部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

早产及低体重我国的早产儿病死率为8%20%,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为[3]。本组资料早产占,占本组死亡的第二位。因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各系统功能不全或生活力低下,机体抵抗力差,病死亡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越高。本组早产原因以孕产妇并发症为主,如妊高症、羊膜早破、胎盘早剥等。故应预防早产要防治孕妇的并发症,同时加强早产儿的护理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开展新生儿科、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也是减少新生儿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县医疗保健机构还没有开展新生儿科病房。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9篇

一、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

(一)选择适当的住院、出院,死亡病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临床病例(病理)讨论会。讨论率(含会诊)应达出院病人的15%以上。

(二)临床病例(病理)讨论会可以单科进行,亦可多科联合举行。有病理检查的病例,可邀请病理科医师参加。

(三)举行临床病例讨论会,主持科室要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尽可能写出书面摘要,事先发给与会人员,以便做发言准备。

(四)临床病例讨论会由主治科的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负责介绍和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检查、治疗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病历由住院医师报告)。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应做总结,主持科室要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归入病案。

二、出院病例讨论

(一)科室每月举行一至二次出院病例讨论会,作为出院病例归档的最后审查(送病案室存档)。

(二)出院病例讨论会,可以单科由主任主持进行,较大科室可按专业组进行,由主治医师主持,经治医师和实习医师参加。

(三)出院病例讨论会对该期间出院的病案审查:①记录内容有无错误,遗漏等;②是否按规定顺序排列;③是否符合当地卫生厅颁发的病历书写要求;④确定出院诊断和治疗结果;⑤是否存在问题,应取得哪些经验教训。

(四)一般死亡病例可与其他出院病例一起讨论。

三、疑难病例讨论

凡遇疑难病例,要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召开讨论会,有关人员参加,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四、术前病例讨论

一般手术经主治医师决定即可,但重大疑难手术或开展新技术的手术,必须术前讨论。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主治医师、手术医师、麻醉师参加,订出手术方案、注意事项、术后监护要求等,讨论情况整理后记入病案。

五、死亡病例讨论

(一)凡死亡病例讨论,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

(二)特殊及意外死亡病例,不论是否属于医疗事故,都要及时单独讨论(当日完成),并报医务科和院领导。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 癌症;死亡教育;临终关怀

死亡教育就是改变患者对死亡的态度,由单向的对死亡焦虑、恐惧,深入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1]。我院于2008年10~200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晚期癌症患者,通过在临终关怀中施行死亡教育使患者感受到生命得到了尊重,心理得到了安慰,同时也使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了维护,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院肿瘤科住院患者136例中男95例,女41例,年龄25~75岁。肿瘤类别:肝癌32例,胃癌16例,乳腺癌9例,肺癌25例,鼻咽癌8例,淋巴瘤9例,结肠癌5例,直肠癌3例,宫颈癌3例,卵巢癌3例,其他癌23例,均为经病理诊断证实的晚期病例。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法,即实施死亡教育前与死亡教育后,对病人恐惧、焦虑、接受现实、拒绝治疗、绝食、自杀倾向,进行比较。

2 结果

死亡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是实践中一般在临终关怀中进行,本组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的作用见附表。

附表:136例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教育的作用

3 讨论与体会

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死亡教育能使病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找出压抑在心底里的恐惧,减轻对死亡的焦虑,从容地面对死亡;死亡教育能使病人意识到时间宝贵,重视生命的价值、意义,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死而无憾;死亡教育有益于增强与完善病人的权力意识,病人有权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医患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各种护理与治疗;死亡教育可以维护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病人家属通过死亡教育,能够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精神支持,伴送病人走到人生旅途的终点;死亡教育能缓解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比较顺利度过居丧期。

死亡教育能提高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的心理关怀,而不是将死亡看成是要被征服的疾病采取过度积极的治疗,给临终患者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2]。

 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教育就是要让患者改变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态度主要涵盖死亡恐惧、死亡焦虑、死亡逃避等负向态度及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正向接受。临终不是毫无价值地等待死亡,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要提高临终阶段生活质量和追求死亡过程的健康状态。

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实行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宗旨是要提高临终病人生活质量,帮助病人积极面对死亡,追求安祥死亡[3],帮助病人提高求生的能力也要帮助病人坦然面对死亡的能力。

善待死亡,使病人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和心理压力才是痛苦的,只有面对死亡的现实才能客观地对待它,才能有效地进行应对,摆脱对死亡恐惧的阴影。

死亡教育的方法:

提供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癌症晚期临终病人治疗上已无特殊的方法,那么他们对自身感受的舒适就显得尤其重要,护士要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态度和蔼,动作轻柔,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受到了尊重。

帮助患者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护士坐在病人床旁,用温暖的手抚摸病人的前额或手部,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病人情绪稳定时与患者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如谈论对他人死亡的看法,对自己患病及死亡的看法,宗教在死亡中的地位等,使其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坦然接受。

帮助患者建立希望:晚期癌症患者因为总是在经历身体衰弱,自身形象衰退,对许多事情力不从心,而对生活绝望,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积极的计划,如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日常生活的安排,未完成心愿的满足,立遗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等,通过这些方法使他们觉得生活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没有遗憾地安详死亡。

由于死亡教育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以致许多癌症患者在无知、无奈、绝望、恐惧中度过余生,我们的实践可以证明通过死亡教育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人生,正确认识死亡,做到尊严地活,从容地死。〖KH*2/3D〗

参考文献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自杀死亡 突发疾病死亡 心理创伤

心理疾病被认为是自杀的最强危险因素[1][2]。自杀死亡对于每日看护他的医护人员是一个严重事件,医护人员会责怪自己或是感到自己没能力阻止病人的死亡[3][4]。因此,我们展开本研究,藉此来探讨自杀死亡与突发疾病死亡对看护他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象

选取辽宁省三家精神专科医院在2006年到2011年内的自杀死亡病人和突发疾病死亡病人共6人。其中3例自杀死亡病人,分别是1例男性,42岁,因抑郁症入院,自杀方式为上吊,距离死亡时间为32个月。1例男性,47岁,因酒精依赖所患精神疾病入院,自杀方式为上吊。距离死亡时间为13个月。1例女性,51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自杀方式为上吊。距离死亡时间为7个月。按照时间,年龄,性别匹配,突发疾病死亡病人对照为3例,分别为1例男性,48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死于突发心肌梗死,距离死亡时间为34个月。1例男性,52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死于急性脑出血,距离死亡时间为11个月。1例女性,53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死于突发心肌梗死,距离死亡时间为5个月,每例病人的看护护士5人,主治医师1人,经治医师1人,每名患者的看护医护人员总共有7人,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为21例,匹配突发疾病死亡看护医护人员21例。

自编人口统计学问卷及IES-R(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的中文版。该量表22道题目,在女性犯人中做过信度效度的检验,信度效度较好。划界分为35分时,量表对PTSD及部分PTSD有一定的预测力[5]。

所有数据应用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死亡病例的医护人员的IES-R 评分

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的IES-R得分显著高于突发疾病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的IES-R得分,结果见表1。

表1 21例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与21例突发疾病死亡的看护医护人员的IES-R对照评分

人口统计资料结果

结果显示,21名自杀死亡看护医护人员中,15名女护士,2名女医生,4名男医生,与21名突发疾病看护医护人员中,15名护士,3名女医生,3名男医生,其中有两名护士IES-R分值高于35分,可以认为已经有明显的PTSD症状,需要治疗。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辽宁省内三家精神专科医院近5年的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被试数量只有21人,有待于联合更多家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大样本研究。由于男女性别比例,医生与护士比例较小,有待于扩充样本数量,继续探讨性别,职业对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影响。被试5年间自杀死亡病人的自杀方式都为上吊,在自杀方式上只检验了一种自杀方式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的影响,比较单一,有待于扩充。

本研究旨在呼吁重视精神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他们长期为精神障碍病人服务,频繁遭遇创伤事件,需要极力重视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国外针对医护人员的自杀预防教育的实践活动已被报道[5][6]。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亟需扩展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Takahashi Y: Suicide Postvention Tokyo, Japan: Igaku-shoin; 2004.

[2]Arsenault-Lapierre G, Kim C, Turecki G: Psychiatric Diagnoses in 3275 Suicides: A Meta-analysis. BMC Psychiatry 2004, 4:37.

[3]Shimozono S: How Should Nurses Overcome Patients’ Unexpected Suicide? Expert Nurse 2003, 19(10):14-17.

[4]Fukuyama N: Role of Nurs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Kokoro no Kagaku (Human Mind) 2004, 51-55.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2篇

大兴区约有人口67万,精神病人3259例,总患病率‰,精神分裂症1730例,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124例,平均年死亡率‰。为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及影响因素,寻找预防措施,本文对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 大兴区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登记。

方法 (1)数据计算由统计软件包完成。(2)死亡原因分为心脑血管疾病、其他躯体疾病、意外、自杀、不详等。意外指车祸、溺水、服药过量等,非正常死亡为意外、自杀。

2 结果与分析

精神分裂症病人1998~2003年死亡率 见表1。

表1 12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1998~2003年死亡率 (略)

除2003年的死亡率与普通人群死亡率(约6‰)基本一致外,1998~2002年的各年度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将6年的死亡率作算术平均计算得出平均死亡率为‰,是普通人群死亡率的倍。表1还显示,6年间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及顺位 见表2。

表2 12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死因顺位(略)

表2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居第一位(),非正常死亡占第二位()。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分布 见表3。

表3 124例精神分裂症不同死因在各年度的死亡率 (略)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3年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下降较为明显,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不明显。

3 讨论

本资料调查的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率(‰)远高于近年来本地区普通人群的死亡率(约6‰)。将表3作算术平均计算,精神分裂症自杀死亡率为‰,意外死亡率‰,分别为本地区同期普通人群(自杀死亡率‰,意外死亡率‰)的倍与倍。分析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非正常死亡远高于普通人群;二是躯体疾病往往被精神症状掩盖,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率居高。

从表1看到,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表3死因分析后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他躯体疾病、意外、自杀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死亡率下降并无明显影响。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比从前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非正常死亡仍然是威胁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危险杀手,家属与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关爱、帮助还远远不够。

与普通人群死因顺位(前三位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相比较,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首位死因和普通人群一样,而第二位死因则为非正常死亡,有关报道也表明精神病人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的6倍[1]。为什么非正常死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威胁如此大?分析如下:(1)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比其他人更易发生意外。(2)精神分裂症大多迁延,病程数十年甚至终生,使病人在经济和精神上背负沉重包袱,导致自杀增多。(3)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庭的歧视,致使病人丧失生活信心。

据报道[2~4],住院精神病人死因以自杀最多(占),躯体疾病次之(占),并发症第三。与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顺序不同的原因,主要为院内病人能够获得较好的医治,降低了躯体疾病的死亡率,使自杀死亡更为突出,而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不懂医学知识,不能及时发现病人所患躯体疾病,使躯体疾病成为主要致死原因。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0.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3篇

肺心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预后比较差。本文总结了本院2000-2007年8年来收治的210例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只在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对其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10肺心病例均我院2000~2007年的住院患者,入选病例全部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任高等主编的第6版全国高校教材《内科学》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32例,女78例,年龄28~87岁,并发肺脑病16例,肾功能损害30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肝功能损害2例,电解质紊乱12例,210例患者中死亡36例,病死率。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肺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动脉血pH值、PaCO2及PaO2等10个方面,以我院条件限制尚未开展血气分析,所以现主要就前7个方面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年龄、性别对预后影响,患者年龄以70岁为界限,年龄≥70岁80例,死亡20例病死率25%,

并发症对预后影响,210例患者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16例,其中10例死亡,死亡率,无肺性脑病患者194例,死亡26例,死亡率两者结果无显著差异,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死亡4例,死亡率100%,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206例,死亡32例.病死率两组结果显著差异。

肾功能及电解质紊乱对预后的影响,肾功能异常30例,死亡14例,死亡率,肾功能正常者180例,死亡22例,死亡率两组比较显著差异,电解质紊乱12例,死亡率两组比较显著差异。

肝功能对预后的影响,210例患者中仅有3例合并肝功能异常,此3例患者均为死亡,患者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和ALT轻度增高,后好转出院时仍存在低蛋白血症,似可说明肝功能异常对死亡率影响不大。

3 讨论

根据本组210例患者的资料分析,肺心病的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尤其以70岁以上显著,占25%,但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在影响预后的并发症中,以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和肺性脑病的危害性最大,分别占100%、83%、。所以,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电解质紊乱和肺脑病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在血清电解质紊乱中尤其是低钠、低钾血症对患者危害性最大,所以,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切不可过度限盐,当血钠≤120 mmol/L时,应适量补充生理盐水,以减轻严重低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心衰患者服用排钾利尿剂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补钾,以防低钾血症对心脏造成危害而影响预后。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发热、少食、少盐的因素影响,有效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出现尿素氮增高或肾功能衰竭,如持续性尿素氮及肌酐增高提示预后不良。肝功能异常3例,后好转,提示肝功对预后影响不大。

我院条件有限,仅可就上述7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有资料表明,pH值≥,PaCO2增高,PaO2

综合本组资料显示,年龄、上消化道出血、肺性脑病、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对肺心病预后有明显影响,而性别及肝功能异常则影响不大,另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出潴留对预后不良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 糖尿病;死亡原因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尤其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达,同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亦越来越多,已成为全球第5位死亡原因[1]。本研究对110例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与同期的91例非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进行对比,了解其死亡原因的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1978年5月~2002年10月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死亡病例201例,按年龄划分,大于或等于60岁的为老年组,共110例,其中男67例,女43例,死亡时年龄60~88岁,平均岁;60岁以下的为非老年组,作为对照组,共91例,其中男36例,女55例,死亡时年龄15~59岁,平均岁。

方法 将死亡原因按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分为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感染、肿瘤及其他五大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病变,急性并发症主要为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昏迷,将肝硬化、中毒、意外等归入其他类中,然后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 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慢性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中慢性并发症是主要死亡原因,共47例,占。其中,死于脑血管病的18例,占,死于心血管病的16例,占,死于肾病的13例,占;而非老年组中死于慢性并发症的27例,占,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肾病分别为8例、9例、10例,占、、。很明显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病所占比例高于非老年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急性并发症 老年组死因中急性并发症20例,占,非老年组25例,占,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尤其是酮症酸中毒,老年组仅6例,占;非老年组11例,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感染 老年组中感染也是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慢性并发症之后,位居第二。老年组中死于感染24例,占,而非老年组中死于感染的11例,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肿瘤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肿瘤所占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非老年患者。_年在山西忻州、北京和辽宁地区4万余人口调查中发现,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近3倍于非老年人[2],且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费开支增高的主要原因[1,3]。

威胁老年糖尿病患者致死的病因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脑血管病变以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本文所分析的110例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中,死于慢性并发症的占,高于非老年组。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糖、脂代谢的紊乱以及与年龄俱增的高血压病发生率增高。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造成葡萄糖代谢的紊乱,使高血糖不能按正常生理作用进行肝内储存,进而使糖转为脂肪的代谢过剩,产生大量的甘油三酯(TG);另一方面又使脂代谢增强,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增高,使肝脏合成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所谓的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的“三高”:即高甘油三酯、高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脂肪酸。这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严格控制血脂,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

转贴于

其次,高血压病也是威胁老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有报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占44%[4],目前,老年高血压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促进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自1977年以来,UKPDS(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对4000余例糖尿病患者随访近11年,总结认为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大血管病变的程度,降低死亡率。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有力地降低高血压的水平,血压

感染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在糖尿病死亡中又有重要作用。(1)老年人各脏器功能本身存在生理性的退行性改变,一旦发生感染,尤其是严重的感染,就比年轻人易发生脏器的功能衰竭。如严重的肺部感染可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可引起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感染中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本文所分析的110例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中,24例死于感染的患者中有17例为肺部感染,占,且均死于呼吸衰竭,其中男有12例,女5例,这一性别间的差异可能与男性吸烟者比女性多有关。(2)不论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感染是急性并发症发生的主要诱因。本文分析的共45例死于急性并发症的患者中诱因为感染的有30例,占。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保健,预防感染,若发生感染,要早期治疗,选择适当的有效的抗生素,尽量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脏器功能的损伤,这对降低糖尿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随着胰岛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死于急性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但急性并发症仍是年轻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5],尤其是酮症酸中毒。本文分析的糖尿病患者中,非老年组死于酮症酸中毒的占,明显高于老年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但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上存在水代谢功能低下,体内组织中水分比例下降,任何诱因都容易引起脱水,高血糖更易加重脱水,另外,老年人的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在此基础上易形成恶性循环;老年人一旦发生高渗性昏迷,易发生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有报道死亡率可高达[6]。因此,积极预防急性并发症,尤其是高渗性昏迷十分必要。

另外,本文统计的死于肿瘤的病例非老年组高于老年组。与我院收治病人的病种有关。但两组病例的分布不同,符合一般规律,随年龄不同,肿瘤分布类型亦不同。

总之,慢性并发症和感染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有效地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积极防治感染,保护脏器功能,是降低老年糖尿病的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尊永.控制糖尿病上升趋势刻不容缓.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4):198-199.

2 向红丁,王恒,孙琦._年山西忻州北京辽宁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3,1(2):16.

3 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调查研究组.全国十四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678-683.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6-02

全球范围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年均数量超过1500万,在各种死因中高居首位[1]。心脑血管病已经对人类群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冠心病、高血压等都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另外,如吸烟等不良习惯与心脑血管病发作也存在密切联系[2]。为确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内容,本研究对2014年间的心脑血管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死亡病例整体情况2014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共625例,其中,男性372例,女性253例。本次分析共包括死亡个案625例,死亡率为万(标化率为万,以2010年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后同),其中男性死亡数为372例,死亡率为万(标化率死亡率为万),女性死亡数为253例,死亡率为万(标化死亡率为万)。2014年漾濞县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万,男性万,女性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依次为万、万、万、万和万,死因构成依次为、、、和4%。我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流行水平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万,占总死亡的,居于居民死亡谱的第1位。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冠心病死亡率为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我县男性和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万、万,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女性的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

3.讨论

通过死亡率统计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病水平,从而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效参考[3]。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我县2014年心脑血管死亡病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从研究结果来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的,占据了死亡谱首位。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群体整体健康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比较发现,脑血管病死亡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相对而言,男性患者死亡率要略高于女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群体年龄平均超过45岁,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较高,死亡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比高达。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机体免疫力有所退化,对疾病抵御能力有所下降,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则会对其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需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情况给予密切关注,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老年患者管理,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建萍,茆汉梅,糜跃萍,等.南通市2007~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11(1):100-101.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6篇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for deaths CCU nursing care to discu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n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CU death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care deficiencies, lessons learned, make relevant improvements. Results CCU nurses, first aid theory of test scores,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rescue techniques and the CCU ward managemen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Care to discuss deaths, is a good form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help CCU nurse specialist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deaths in care discussion, CCU nurses, specialist capacity

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护士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包括责任、技术、服务等,要尽到CCU护士的职责,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仪器诊断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及识别处理,如心电图、多功能监测监护、心脏除颤仪、呼吸机等操作使用,CCU护士的语言、仪表、动作和技能都应有严格要求,否则都会影响到病人的生与死。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死亡病例都应进行讨论,以往科室组织的死亡病例讨论主要是医生参与,侧重点是发病机理、死亡原因、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分析,从护理角度分析、总结的内容和机会不多,然而在临床工作中,CCU护士常常是第一反应人和抢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发挥了与医疗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护理的角度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探讨患者救治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CCU护士的综合能力。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起开展了死亡病例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CCU死亡2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6~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 %)、冠心病4例(不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心肌病5例()、主动脉夹层2例()、急性肺梗塞2例()、风心病1例()。

2 讨论方法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制度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记录本

时间安排,患者死亡后两周内,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后,护士长、责任护士必须参加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以便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措施、死亡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听取医生对护理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形式和参加人员。由护士长确定时间,提前通知分别准备,会议由护士长主持,教学干事记录,科内全体护士参与。可邀请科主任、护理部领导参加。

讨论内容。围绕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后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能力和应急能力、医生与护士之间的配合、与患者家属及其他患者的沟通协调问题,护士自身的急救技能,护患配合,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患者的心理反应,护士的心理素质,CCU的工作环境及抢救仪器的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备用情况,抢救记录的书写,尸体料理等。

讨论过程

先由责任护士简述病史、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问题、措施、结果等,参与抢救的护士报告患者病情变化、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再由责任护士叙述死亡病例讨论的主要内容,大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护士长进行归纳与总结。

3 改进措施

培养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能力

重视高危因素,积极消除诱因。对于心肌梗死、再梗、扩张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饱餐、便秘、精神紧张等不良诱因刺激。

及时发现猝死先兆征象,讨论中我们总结出患者出现顽固性胸痛、血压动态降低、出汗不止、惊厥发作、心电图有动态改变、尿量急剧减少,电解质紊乱,护士应警惕猝死先兆征象,同时发生的先兆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1]。

提前做好抢救物品、药品的准备工作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备齐常用抢救药物和仪器,对于高危患者,将除颤仪、抢救车备于床旁。

提高专科护理抢救能力

除心电图知识外,CCU各种危重症护理专科内容很多,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CCU护士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CCU护土专科能力的提高大幅度提高抢救水平。

熟练掌握“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规范抢救流程,对心电监护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护士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应强调“首先求救”的呼救原则,护士立即徒手心脏按压,给予按压频率100次/分,心脏性猝死患者一般先心跳停止,复苏早期,单纯的心脏按压足以维持机体基本通气要求,人工呼吸可稍后进行.同时心脏按压虽不能直接恢复正常心律却能为早期除颤奠定基础,研究表明70%~80%左右的心脏猝死患者为室颤,自行转律者较少,早期电击除颤是唯一有效的手段。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0%[2]。

抢救人员合理组织分工

抢救时护理方面由护士长负责安排,护士长不在场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和分工。①专人记录口头医嘱,并记录病情变化。②专人抽药、专人推药、专人填写抢救记录[3]。③呼吸道应由专人管理,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进行,互相配合,严格执行抢救中口头医嘱的查对制度。

加强与患者、家属及同病室其他患者沟通

凡进入CCU的病人,由于病情需要建立多条治疗通道,加之陌生的环境和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均加剧患者的紧张与濒危感,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紧张,情感低落这种情绪状态常常伴有生理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我们CCU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细微的心理进步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了让家属放心和安心,病房应设立家属休息室,保证病人和家属及时取得联系,每天上午由管床医生与家属汇报病人的病情。17:00~18:00点进行家属探视。护士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给病人以安全感,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增加舒适感并减少痛苦,使患者得到呵护和尊重。患者家属由于对患者突发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抢救时一系列侵入性医疗操作缺乏理解,以及治疗费用等因素出现焦虑情绪,往往是医疗纠纷的根源[5]。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其倾诉,理解其心情,耐心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而抢救过程对同室的患者更是强烈的不良精神刺激,易造成其紧张不安的情绪,甚至加重其病情,尽量拉上床帘,让其他患者有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空间,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避免大声议论引起其他患者的不安。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避免家属在场。

及时整理环境,保证抢救后续工作的进行

当班护士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时补充抢救物品、药品,归类固定放置便于取用,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为下一班次抢救做好准备工作。

改善CCU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效率

讨论中我们发现抢救过程中有些抢救物品、药品取用不方便。实施“五常法”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通过日常工作中“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实现人、物、场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6]。例如:抢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由于全院统一摆放,不适合CCU专科疾病的抢救需求,因此根据专科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为抢救患者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宝贵时间。

指导CCU病人的饮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食过多时可诱发心绞痛并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宜进食过热过凉的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因此CCU病人(4~24h)通常仅摄入流质,病情稳定时才准许进软食,这对于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血管内成型术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资料显示:“把每日餐量分成六小份是最理想的”。

用药监护

CCU病人病情重,用药复杂。护士应熟知心血管常用药的作用、用途、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严格执行医嘱,静滴时不可外漏,严格按要求调整滴速,观察疗效,详细记录到护士记录单上。如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利多卡因等,了解疼痛是否缓解,室性心律失常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多等;心梗患者如使用_止痛,观察疼痛是否改善,有无呼吸困难;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心率是否减慢,有无复视、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等中毒症状。

4 结果

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后CCU护士的抢救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护理部和科室质量管理员不定期检查,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护士长日查房等进行综合评分。理论考试着重于心内科急救护理知识;风险预警能力主要考核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心电图知识和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抢救技术除心肺复苏、静脉穿刺技术(包括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输氧、导尿、吸痰外还着重考核心电监护仪、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等;病房管理包括危重病人护理与管理、急救药品的配备与使用、护理文献书写、收费核查及医嘱执行、消毒隔离、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考试考核计分以参考人平均分数为准;病人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对出院病人进行调查。

通过死亡病历讨论,科室护士的理论考试、风险预警能力、抢救技术、病房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前后一年的护理考核和护理质量比较(分)

5 体会

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我科毕业5年内的护士占50%多,缺乏临床经验应急抢救能力不足,在每次讨论中,年轻的护士常常意识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查阅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经验。

培养CCU护士病情观察和预警应变能力。心脏性猝死(SCD)是最难以预料的心血管事件,通过组织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我们归纳了可能发生SCD的患者和先兆征象培养了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所以,CCU 护士应特别注意每一新情况的出现,善于判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有利于抢救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每次的讨论分析找出抢救过程中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我们结合病例学习“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判断,心肺脑复苏术、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的应用进行培训考核利于抢救中发挥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例如:CCU一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值班护士立即呼救并同时除颤,及时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有利于发现护理缺陷,除技术方面的问题外包括管理、服务方面的不完善,通过讨论我们提高了认识,完善了CCU相关的管理制度,护士的管理协调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提高了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抢救过程紧张急迫,护理人员往往注重急救,而对抢救记录不够重视,为护理纠纷埋下了隐患。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件,在实行举证倒置的今天,完善抢救记录,对护理人员有保护作用,避免护理纠纷或在护理纠纷时不处于被动地位,而客观的抢救记录也是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依据[7]。通过护理讨论,护理人员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护理职责,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完善抢救记录书写。

提高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业务水平的了解程度。 护士畅所欲言的讨论中透示了其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士长可更确切地了解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了解下属的不足与长处,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或进修,有利于流畅管理工作 。

总结:通过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训练和培养了护士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整体护理模式及临终关怀模式的开展。日本石川馨教授指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无限能力,创造尊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素质[8]。通过各种培训改善了CCU的环境,物品井然有序,全员素质普遍提高,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使患者对入住CCU增加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赵平凡,杨书香,罗希芝.68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 :77.

[2] 黄爱珍.心肺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6.

[3]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5(8):504.

[4] 杨晓云,王蕾,张利梅.C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4):88.

[5] 吕志红,刘敏.影响危重病人家属焦虑因素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8):933.

[6] 陈书盈.CCU实施“五常法”规范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 联合评分 脑室出血 内外科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3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脑室出血患者182例,内科保守治疗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平均年龄岁;外科治疗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平均年龄岁,两组在性别及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于发病24小时内行头CT检查证实脑室出血的诊断。排除标准:①脑内原发出血灶幕上出血量>20ml,小脑出血量>10ml;②已有呼吸、循环衰竭;③年龄>75岁;④合并严重心肾疾病;⑤继发性脑室出血,限局性体征明显者。

治疗方法:①内科治疗:治疗全程依赖于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脱水、抗炎、止血、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②外科治疗:在内科治疗的同时经一侧或两侧脑室穿刺后行积血冲洗或注入尿激酶溶解积血,留置外管引流。评分方法:总分=部位分+部位最高分。

统计学方法:根据发病初期意识状态给予Glasgow评分,并对Glasgow评分≥8分者,根据头CT给予修改的Graeb评分。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 果

Glasgow评分≥8分136例,内科治疗81例,死亡16例,病死率;外科治疗55例,死亡5例,病死率,经X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评分<8分46例,内科治疗23例,死亡13例,病死率;外科治疗23例,死亡4例,病死率,X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将Glasgow评分≥8分的患者进行修改的Graeb评分,评分1~4分37例,内科治疗24例,病死率0;外科治疗13例,病死率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评分5~9分共55例,内科治疗31例,死亡2例,病死率;外科治疗24例,死亡2例,病死率,X2=,P>,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分10~12分44例,内科治疗26例,死亡14例,病死率;外科治疗18例,死亡3例,病死率,X2=,P<,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本组病例均为自发性脑室出血[1],目前研究表明,联合进行患者的意识水平Glasgow评分和修改的Graeb脑室出血严重程度评分,既考虑临床又兼顾头部的影像学检查,对脑室出血治疗和预后,起到了很大作用。本研究中Glasgow评分<8分者,因病情较重,意识障碍深,选择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对降低病死率是必要的,这与国内凌格[2]研究的结果一致。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修改的Graeb评分1~4分,应用内科治疗效果满意;评分5~9分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对病死率无影响,可能是因为脑室穿刺置管引流增加脑组织的损伤及再出血机会,易导致颅内感染,单纯脑室引流不能解决水管以下积血造成的梗阻性脑积水[3],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复查头CT并采取外科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而评分10~12分,外科治疗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可见Glasgow评分侧重临床表现而忽视头CT影像学检查,修改的Graeb评分则侧重头部的影像学检查,显然两者结合是相对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李龄,张光璞.脑内出血.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414-415.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8篇

【Abstract】 Objective:To work out effective measure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perinatal fetus to reduce the death rate of and enhance the health care quality for perinatal infants . Method:To offer an analysis into the cases of perinatal infant death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7 to June, show the death rate of the perinatal babies has been on the decrease from 2007 to June, 2010, indicating the death rate of the stillborn fetus, stillbirth and early-stage neonatal mortality are 、、 respectively and the major causes of stillborn fetus and stillbirth are related to maternal factors, umbilical cord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while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 early-stage neonatal mortality are premature birth with low weight, asphyxia and pneumonia. The Class-Ⅰ, Class-Ⅱ and Class-Ⅲ in the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aisal account for 、、 highligh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atic health care during pregnant and prenatal period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in the obstetrical department, paediatrics department and auxiliary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offic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ath rate of perinatal fetus.

【Key words】perinatal infants The cause of death intervening measures

对围产儿死亡的探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和妇幼保健状况的重要标志。本文对我院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死亡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 2007年-2010年6月份在我院产科、新生儿科住院死亡的183例围产儿。以孕满28周或出生体重达1000克及以上的死胎、死产,至出生后7天内的早期新生儿死亡为分析对象。不含因计划生育要求引产所致的死胎、死产数。

评审组由九江市卫生局、妇幼保健院领导、产科、儿科、B超室副主任以上医师组成。

用WHO推荐的12表格评审每例病例,得出3种评审结论,Ⅰ类为可避免死亡,Ⅱ类为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Ⅲ类为不可避免死亡。

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

2 结果

死亡围产儿构成情况 2007年-2010年6月份死亡的183例围产儿中死胎104例,占;死产2例,占;早期新生儿死亡77例,占。见表1

表1 2007-2010年6月份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死胎、死产原因 106例病例中,其他原因60例(不明原因49例,_3例,多胎2例,胎儿生长受限2例,羊水量异常3例,忽略性横位1例),占;母体因素23例(妊娠高血压疾病10例,妊娠期糖尿病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妊娠合并贫血1例),占;脐带因素11例(扭转8例,缠绕2例,脐带过短1例),占;胎盘因素6例(均为胎盘早剥),占;先天畸形6例,占。见表2

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 77例死亡病例中,早产低体重47例,占;窒息17例,占;肺炎6例,占;败血症2例,占,先天性心脏病2例,占;硬肿症1例,占;颅内出血1例,占,循环系统疾病1例,占。见表3

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 183例围产儿死亡中评审结果Ⅰ类63例、Ⅱ类98例、Ⅲ类22例,分别占;;。

3 讨论

围产儿死亡构成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07年–2010年6月份围产儿死亡数呈下降趋势,这与我院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能及早发现高危儿,对其进行干预息息相关。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导致死胎、死产的原因以其他因素、母体因素、脐带因素为主。大多数育龄妇女忽视产检的重要性,且自我监护意识薄弱,常待胎动消失数日才到医院检查,可是为时已晚;23例母体因素中,以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为主,如孕妇加强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勤做产检,积极治疗,是可以减少该类死亡发生的;脐带因素中以脐带扭转、缠绕为主,可通过超声检测胎儿脐血流S/D值来预测脐带缠绕及受压的程度和胎儿的安危[1],及时处理,使胎儿转危为安,另外可通过产检指导孕妇自测胎动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导致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直为早产低体重、窒息。早产的原因有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畸形等[2],因此防止早产应从上述因素着手,对存在早产风险的孕产妇应严密观察,积极干预,尽可能延长孕龄至足月,对难以避免的早产,产前应积极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加强监护,及时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促新生儿肺成熟,提高早产儿存活率;脐带和胎盘因素为引起窒息的主要因素[3],因此,对于防止新生儿窒息我们首先应加强产前宣教,教会孕妇自测胎动,发现胎动异常应立即入院;其次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并正确处理好新生儿第一口呼吸,减少窒息;对已出现窒息的新生儿,产、儿科医生应积极配合共同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复苏成功后仍应加强监护;第三、各级医院应严格遵守产科分级转诊制度,减少新生儿死亡。

从围产儿死亡评审结论可见可避免死亡、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提示我们加大产、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产前宣教,我院围产儿死亡仍有下降的空间。

综上所述,围产儿死亡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但加强产前宣教,扩大保健覆盖率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第19篇

关键词:APACHE评分;重症监护室患者预后;相关性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是于1981年创立的目前于世界广泛使用的评分系统[1]。该系统是目前重症监护室(ICU)最具权威性和最广泛使用的评价患者病情严重性的评分系统,能通过APACHE评分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计算患者病死概率预测患者预后[2]。本文应用APACHEII评定我院2012年1月到至今的90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预后与APACHE评分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至今于我院进行救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906例,其中男616例,女290例,年龄26~96岁,平均年龄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危重病患者的诊断标准。见表1。

方法 应用APACHEII评分表,收集906例患者入住ICU前24h内各种指标的最差值,使用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软件算出患者的APACHEII分值。计算不同分数段和总体的敏感性和阳性率。敏感性=预测死亡患者数中的死亡实际数/实际患者死亡数;阳性率=预测死亡患者数中的死亡实际数/预测患者死亡数。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的比较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分析,统计结果P

2 结果

906例患者中死亡22例,临终放弃治疗113例,自请出院147例,均为评分15分以上,因病情好转移出ICU624例。

APACHEII评分 906例患者平均APACHEII评分为0~31分,平均(±)分。生存771例评分(±)分,死亡及临终放弃治疗135例评分(±)分,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APACHEII评分与预测和实际病死率的关系 随着APACHEII分值加大,患者预测和实际病死率也逐渐加大,预计病死率与APACHEII评分有显著的正相关(r=,P

使用APACHEII评分预测906例患者预后的有效性 分析随着APACHEII评分加大,阳性率逐渐加大,高分值敏感性降低,低分段阳性率偏低。906例患者中敏感性为100%,阳性率为。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重、病种多、变化快,如果全依赖于医生的直觉和经验判断病情,难以避免模糊、主观,并且缺少可比性[3]。APACHEII评分是由年龄评分、急性生理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组成最后APACHEII得分为三者总和[4]。理论APACHEII得分为71分,分值越大病情越重,急性生理评分包括12项有关生理学参数。APACHEII评分法客观、简单、可靠,指标易于采集,为分析病情预后,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5]。

本研究表明,90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的APACHEII评分范围0~31分,自请出院147例,生存771例评分(±)分,临终放弃治疗113例,死亡22例评分(±)分,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重症监护室患者预后与APACHE评分的相关性良好,APACHEII评分可用于预测和评价重症监护室患者预后,准确预测患者死亡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章凌华,乐革芬.4种危重评分系统在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预后评估中应用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04-1006.

[2]王何斌.MEWS评分与APACHE评分在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37-5138.

[3]郑兴珍,朱简,于强.APACHE评分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1):3297-3299.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心内科死亡病例讨论范文(19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