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推荐40篇)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推荐40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推荐4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篇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_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_的扁担》,读到“_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_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纪律和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会计事务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在于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旦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都将明显提升,从而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在当前会计工作中,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职务犯罪屡见不鲜,从上市公司的粉饰业绩,到小公司的假账乱账,可以说,会计丑闻接二连三出现。在这一个个黑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肮脏的手,更重要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薄弱。那么,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队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案例教学,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既可以是教师在课件中准备的,也可以是临场发挥、信手拈来的案例,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引出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教师在授课中,透过案例教学,对某一问题进行示例性解说,揭示现象、说明问题,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讲授收入时,笔者运用以下案例:甲公司为在交易市场树立良好形象,达到发行债券,扭转公司亏损的目的,虚增收入,向股东和公众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虚报利润,使股价飞涨,创造中国股市神话。笔者就该案例提问:对于该公司的关联公司转让某大厦产权,获得转让收入(产权与甲公司无关),该公司会计人员将关联公司转让收入纳入本公司的业务收入和将A公司支付的用于某大厦的建设基金列作收入,增加利润,这种做法对吗?对于公司会计人员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教师在这过程中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收入分类和确认的同时贯穿有关会计职业道德和责任。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很好的加强,也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二、专题讨论,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专题讨论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以学生主动自觉地讨论、质疑、辩析、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从而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会计教学的各阶段中应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这种形式,学生也乐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当中,尤其是对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说服对方。例如,美国世通公司事件。世通公司是一家从事电信行业的跨国公司,它通过兼并炒作、资本运营,使股价节节高升,给许多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到2002年6月,世通公司爆出38亿美元假帐丑闻后,该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股市上一路狂泻。7月份,世通公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破产规模达到1 070亿美元,是安然的两倍。为世通公司做审计的正是安达信公司,该公司以世通公司没有告诉安达信该笔费用的去向,也没有商量如何处理帐目为理由,为自己澄清关于38亿美元的假帐的问题。但据国会调查人员披露,在2000年以前安达信已被告知世通公司有人为虚夸利润的现象,但其对警告置之不理。从世通公司做假帐的手段和方法中可以看出,只要注册会计师执行了正常的审计程序,费用的资本化、坏帐问题以及美国在线的借贷套利行为都是可以发现的。因此,安达信公司是否违背职业道德作假?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讨论,寻找答案,最后教师结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所受到教育的效果要远比教师直接告知结果深刻得多。

三、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在会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校本教育资源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所生产汇集的、直接应用于一线教学活动的资源,具有直接指向性和很高的实用价值,能满足实际教学对资源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上可通过利用校本资源,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和灌输为主的职业道德课,变成学生愿意学并能在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内化的课程。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从《毕业生风采录》中选取有关财会专业学生亲身经历的鲜活实例,在会计教学中穿插这些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优秀毕业生许某某如何坚持贯彻落实备用金的设置的规定及实际操作,让学生明白备用金虽小,却不可忽略,以及作为财务人员坚持备用金使用原则就是坚持会计准则的道理,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注重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有时则通过与财会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联系,让他们回到学校给学弟、学妹做讲座,他们根据自已亲身经历的一些实例,如生产产品剩余的边角余料,公司主管授意他将该笔收入在公司帐册之外另行登记,但他还是坚持将它登记到账册之上,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入账,等等,通过利用校本教育资源这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诚信兴企,失信败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行业都是不容置疑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4篇

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有助于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三课内容的设计来源于生活,按照学生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设计案例。如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踩踏安全等。以实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具备基本的自救自护能力。又如:今年夏天各地溺水事件此起彼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这学期的单元测试卷上出了一道问答题:“下午放学,小军带着小明到附近的水塘边捉鱼,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如果是你,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呢?”有的学生答案单一:会溺水死亡,要和大人一起去。而有的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想到了多种可能:会掉到水塘里,会迷路,会被受伤,会被下暴。还想到了多种解决的办法:劝他们别去,如果执意要去就报告老师;和家长一同去时还要带上救生衣、游泳圈等;家长不能去就建议小军他们改做打球等活动,远离水塘边。我采用对比讲解法,最后还补充了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防溺水“六不”原则。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收集学校身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对书上的故事都预习知道了,课上不很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校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一年(2)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上学路上过马路时一手拉着奶奶的手,一手拿着玩具“小虎队”卡片,当他过完马路后发现自己的卡片掉了一张后,他就挣脱奶奶的手,箭一般地冲向马路中间弯腰去捡卡片的瞬间,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了,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承受了手术之苦,花了巨额医疗费,耽误了学习,耽搁了家长上班。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安全故事。通过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他们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起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情景体验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上《今天,你安全吗》一课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就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小学生机制应对陌生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要是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模拟怎样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时要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大声呼救,让消防员叔叔尽快发现你。这些环节都让学生演一演,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实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团结协作

一、抓注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教室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成长进步的主阵地。我们绝大部分的教育活动都在教室里,都在课堂上有序展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语文课堂是当之无愧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师要追求备好一节课,备细一节课,备精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努力融汇三维目标,争取在日常教学中,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把德育教育和欲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融汇渗透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之中。

比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高效课堂模式,把学生组合成很多学习讨论小组,让他们本着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精神,就是培育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良好方法。比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课文第21课《称象》时,在处理完基本的生字、生词后,课后随堂习题里面有“我会写”和“读读说说”两个题目,我们就可以吧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让他们先在小组里面讨论,看那些同学能用刚学会的生字造出更多更漂亮的词语来,看哪些同学能模仿“读读说说”里面“ 一边 一边”的例句仿写出更多更好的例句来。首先给出五到十分钟让学生组内自由讨论,让后由各个小组自由推荐小选手代表各自的小组积极踊跃发言,参与全班所有小组的竞争。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很好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竞争意识。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德育教育目标渗透进去。

二、注重人文解读,推进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身就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很多经典课文都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德育教育的好材料。比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就融经典性、人文性于一体。我们在上这一课时,要精细解读,挖掘其人文价值,同步推进德育教育。

《将相和》的原版故事出自于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用白话改编为小学经典课文。课文里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群雄纷争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正对应了那句老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三个小故事就是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就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充分彰显。赵国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国倚强欲夺,赵国束手无策之际,蔺相如临危受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初显他的沉稳和镇定,在讲解这一段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蔺相如这种“想好了再说”的说话办事方式。在秦庭之上,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有礼有节,机智勇敢,捍卫了和氏璧和赵国的尊严,这种既敢于担当,又十分讲究说话做事的分寸、方法,既据理力争、理直气壮,又讲究有礼有节的品格,正是我们所有人在品读这篇经典课文时所应学习的。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避让廉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这种心胸广博、着眼大局、不计私利、谦虚宽和的高贵品质。在讲解到廉颇知道蔺相如是因为顾全国家利益而谦让自己时,立刻意识到自己为了和蔺相如一争功名地位的高下而没想到国家大局利益是多么的错误时,立马“负荆请罪”,我们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廉颇这种知错能改、坦荡磊落的可贵品格。课文对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渑池之会,廉颇屯兵边境以应对不测,让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足见廉颇的骁勇善战。“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虽然出自廉颇自己之口,却把一个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的大将形象展现在眼前,更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口快心直的廉颇。当得知蔺相如避让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以大局为重,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便负荆请罪,一个知错能改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从课文最后的圆满结局“将相和、强赵国”,我们可以适时教育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才能成城”等。

语文课文本身就融社会性、文史性、人文性、故事性为一体,我们在精细解读课文时,可以精细挖掘其人文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材料详实、事例典型、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德育教育。

在社会大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变化很快,学校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抓住课堂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各个环节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强和提倡学校的即时性教育与社会后果性教育相统一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体会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其人生的影响,并帮助学生积极健康面对学习、生活。这是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不要牵强附会,更不要脱离语文课的特点,要讲究自然的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参考书目:

[1] 《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陈雪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6篇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 方法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 内容 ,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 自然 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 农村 ,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 问题 ,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 中国 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 学习 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 问题 。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 影响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 自然 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 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7篇

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道德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接受道德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的将这些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一部分。除了传统教育当中,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榜样引导等方式之外,生活化的理念的引入可以让道德教育有更多创新的形式,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道德教育认同度方面获得提高。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生活化的理念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尝试。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角度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也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说,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让学生有所触动,当学生有所触动之后,自然的就能够透过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态度。而态度的内容实际上反映出来我们对周围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认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清晰,他们在家庭当中尽可能地不去参与家务劳动,这从道德教育方面来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小学的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让小学生承担一定的劳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这对于学生将来良好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8篇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辩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两者相辅相成,既教书又育人。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并且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数课文能体现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漫长的教学中做到既能讲文又能传道的有机渗透呢?在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课前分析好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几百篇文章中无不涉及,但偏重不一,教师必须在课前推敲斟酌,找出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有了这些渗透重点,教师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课上灵活运用渗透方法传道育人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德育创新;案例教育;未成年人

一直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由于教师的观念保守,教育方法陈旧,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时机抓得不紧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的德育效果。因此,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更新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德育工作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要从社会现实中挖掘德育素材,抓住中小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不失时机地开展撞击学生灵魂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所以,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德育 创新性探索。

一、运用“案例”教育增强德育的鲜活性和实用性

学校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家长功利化,家长或老师有意无意地要求学生注重主课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凡是对升学有用的课程即使再难学生也会努力学习以争取好的成绩,而对升学没有直接贡献的课程,比如德育课程,学生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应付。因为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高尚的情操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具有时间长见效慢的特性,而这些又都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是隐性的品质,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德育往往被认为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德育的鲜活性和实用性,让德育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那么,运用“案例式”教育的方法就是一个新的途径。

比如,曾经发生在未成年人学生身上同样是“扶起摔倒老人被讹诈”的社会问题就是一个极好的德育案例。

成都商报记者将警方的通报告诉了孩子的父亲江先生,他称自己都还不知情。“确实太意外了,我们听到结果十分欣慰,这个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了,坏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3名孩子及其家长。卸下包袱后,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四处活蹦乱跳。当时被老人死死抓住的小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几个月以来,很多时候他都会想起老婆婆紧紧抓住自己小手的画面,一想起老婆婆那凶狠的眼神和样子,总是觉得很害怕。在采访中,三位孩子小江、小杨、小余均表示如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仍然会去帮助老人。“老师和爸爸妈妈经常都教我们,如果别人遇到困难,应该去帮助他们。”9岁的小江表示,尊老爱幼是大家应该做的,如果下次看见老人摔倒,他仍然会去扶。另外,小杨也表示,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仍然会去帮助老人。而小余则多了个心眼了,他表示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去帮忙,但是要先找目击证人。对此,其中一名孩子的父亲杨先生表示,事情发生后,孩子曾问爸爸以后遇到老人摔倒还用不用搀扶,“我告诉儿子:必须搀扶。这样的事件,只是少数。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三位孩子及其三位家长给出的正能量答案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他们相信这个社会好人多坏人少,而且孩子们不会因为被诬陷就不再做好事。同时,我们也看到孩子小余还懂得了寻找“目击证人”的法律常识,这是孩子在社会和生活中学到的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鲜活的知识”。如果老师将本案件编成情景短剧让学生扮演其中鲜活的角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二、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案例”德育的时事性和时代性

2014年6月30日晚7时许,警车和120急救车拉着警报声感到东坑镇新门楼村,14岁的小媛(化名)跑过去带路。这时,小媛的父亲王先生也站在人群中,他很惊讶自己的女儿怎么会和警察在一起。直到小媛带着警察走进他们所住的出租屋,他才意识到出事了。在出租屋二楼的一个房间,小媛9岁的妹妹小春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有两处伤口,呼吸已经停止。警察很快查明,小媛就是杀死妹妹的凶手。小媛对警方供述,她认为父母偏心,他们从小就疼爱妹妹。小媛从上小学6年级开始就想要杀死妹妹,她说:“你们疼妹妹不疼我,我就挖你们的心头肉”。14岁的小媛沉默寡言、内向,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9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当时妹妹4岁。去年小媛辍学在家,嫉恨父母对妹妹的宠爱。小春9岁,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好,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深得父母宠爱。姐姐做错事,她爱向父母打报告。

无独有偶,在云南省宁洱县也曾发生类似的惨剧:14岁哥哥认为父母偏心杀死9岁妹妹。2012年2月,一个9岁的女孩被人杀死在卫生间里。据宁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办案民警介绍,哥哥告诉民警妹妹是他杀的,因为“父母更偏爱妹妹”。当天,他和妹妹在家玩耍时发生口角,妹妹朝他吼:“你滚,这里是我的家。”这句话激怒了哥哥。在哥哥小时候因父母外出打工,是由外婆带大的,从小缺少父爱母爱,而妹妹一直跟父母生活。2011年7月,父母带着妹妹回到老家,一家人一起生活。哥哥说:“爸爸妈妈和妹妹都排斥我。”妹妹的吼引爆了他心头埋藏多年的怨恨和怒火,他按照“电视里看来的凶杀情节”,找来一把刀结束了妹妹的生命。

这两起案件虽然都发生在有打工背景的家庭,且其中一个子女幼年时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经历,似乎是涉及到“留守儿童”的个别案件。但是,谁敢断言同样的悲剧不会发生在城市其他生育二胎的家庭中呢?这就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忧虑:当一对夫妻打算要第二胎的时候要不要考虑现有孩子的感受?应该怎样跟现有的孩子“商讨”此事?学校要不要或者该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相应的教育?窃以为,这两起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时代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打算要生第二胎的家庭应提前为家中现有的独生子女打好“预防针”。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说:“你一个人没有伙伴,没有人和你玩,爸爸妈妈再给你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好不好?等你们长大了,爸妈也老去了,你们在世上就有个亲人相互照应着。以前,爸妈一直想给你生个弟弟或妹妹,但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允许我们生。现在国家允许生第二胎了,我们给你生个弟弟或妹妹好不好?”“你弟弟(妹妹)还小,需要咱们特别的照顾他。他还小不懂事,你做姐姐(哥哥)的要关心他,把好吃的,好玩的都与他一起分享,不能一个人独占。等你们都长大了就不会争抢了,就会互相谦让了。”听听孩子的应答看看孩子的心理反应。同时,孩子都是父母的亲骨肉,做父母的首先要努力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不特意偏向或袒护某个子女,使多子女在相互谦让相互呵护中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子女因“争宠”而引发的情感矛盾,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三、发挥“案例”德育对未成年人思想意识的“净化功能”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国公民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的民主法治氛围逐渐形成。但是,也出现了极少数人滥用法律和过度维权,甚至假借维权之名形讹诈勒索之实的“天价索赔”案件。这些案件经媒体发酵后不断放大,在揭露这些成年人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龌龊思想和丑恶灵魂的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毒害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危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比如: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案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案例式教学是教育者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等方式加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习者批判反思意识、团体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形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要求出发,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受学生喜欢的科目,是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案例教学能让德育课有效地联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解决今后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

一、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是以课本知识点为基础,运用案例把课本知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法律、道德和伦理规范对案例中社会情境的道德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学习。在学生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样也增强了他们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德育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促成中职德育课德育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合格中职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决定着中职毕业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水平,而德育质量不仅决定着中职毕业生将来个人的生活状况,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精神文明层次。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校有效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且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很多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性。

(二)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所决定。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人生经历少、接触社会少,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很模糊,属于徘徊期。一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因此,采取一种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案例教学具有直观性、真实性、主体性、互动性、实践性、多元性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可在德育课中应用。

(三)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德育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即“照本宣科”,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或者是用“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教师自始至终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差,不喜欢上德育课。案例教学是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德育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要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首先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课案例教学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而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奥苏泊尔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更关注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的规律,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认知机构之间产生的实践性关系,而不是表面的、任意的联系。因此教师设计的案例就像一道菜肴,在课堂上运用时既要满足学生“营养好”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口感好”的需要,更要激发学生想要自己“亲手做”的欲望。

(一)角色替换型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案例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大多数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还没有踏入社会。因此,即使是真实的故事对于他们仍有一定的距离感。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案例中的一些角色换成某某学生,既可以拉近距离,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中引入角色替换:把一些法律案例中的人物替换成课堂中学生的名字进行讲授。经笔者的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角色替换的案例,每替换一个学生的姓名,全班学生包括其本人在内都非常高兴。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时常给老师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和学习,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运用角色替换型的案例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角色替换时,教师选的学生要有讲究:选平时上课纪律好、回答问题积极、思维活跃的学生,以拓展案例思考创新或范围;选精神状态不够好的学生,以引起他的注意;选正在开小差的学生,让他的思维回到课文学习的轨道;选胆量小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鼓励使其心理素质有所提高,从而让德育课课堂成为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

(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下面是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科学的消费观”时所举案例(此案例是笔者事先对部分住校生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

经过对本校部分住校生每月的生活费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内宿女生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平均400元,内宿男生平均450元。问: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每月生活费要用多少?你是如何支配的?你认为自己的生活费支配是否科学合理?(互动讨论,教师引导)

中职德育课案例应当选择学生周边真实的生活事例,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典型性,这样学生可以触摸感受,可以迁移运用。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注意焦点总是推己及人,从自己发展到周边的亲友,再推及、辐射到其他人员和人群,人们总是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对于自己觉得遥不可及的事件不太关注。正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这一心理特点,所以选择发生在中职学生周边或者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案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三)教师典范型案例。许多教师在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时,都是引用正面的例子,当然这可以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体现出教师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但是,反面例子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的作用,并且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上“哲学与人生”课程讲授“实事求是”知识点时,笔者举了一个自己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本人是一名班主任,学校规定星期日至星期四晚自习期间学生不能看电视,有学生会的成员进行监督检查。一个晚上,本班的学生打开了电视,当时本人与学生会检查成员几乎同时到达班级门口,学生发现老师来了,快速关闭了电视,检查人员扣了本班的纪律分数,本班有学生不服,并说我们没有看电视,本人也说他们没有看电视。显然,本人包庇了学生犯错,之后学生科领导找本人谈话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本人很后悔,做了非常深刻的检讨和反思。

以上案例虽然是举教师本人身上的例子,但是同样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此案例可以解释课本知识点。二是此类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案例,许多学生曾亲耳听过亲眼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体现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认识。三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的距离拉近了。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自己一样普通而正常的人,老师也会有过错,并且敢于拿出来作案例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态自然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范例,并且会迁移到学生自己碰到的道德情境中去。

(四)课堂演习型案例。此类案例教学方法是集案例分析与学生模拟演习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就“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学习“面试礼仪”所举的案例:首先播放课件里面一正一反的两则职场面试视频,接下来由学生进行模拟职场面试,结束之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再由老师结合知识进行总结学习。

这类型的案例可以现场发现学生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和引导。本人在开展此类案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经过纠正之后,一些学生还要求老师给他再次模拟演习,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

(五)课堂生成型案例。此类案例主要适用于课堂的开头或结尾。便于复习旧课内容或总结新课内容时检验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列举案例,此案例一般是对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才能列举。经过实践,部分学生列举的生成型案例,情境设置得很好,并且能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列举的案例里面的角色也可以替换成本班学生的真实姓名,增加了案例的趣味性,也体现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产生很好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会对社会感到陌生,也不会觉得德育课枯燥无味,而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从案例教学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懂得与时俱进。

三、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老师要亲近学生,要在上课之前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短暂的交流,交流的方面主要是学习和生活中的内容。其次,教师要有亲和力,在微笑中拉近师生的距离。最后,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轻松的平台。

(二)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不等同于“故事课”。德育课案例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有效掌握课本知识及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如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完全变成讲故事,备课时没有对案例进行雕琢,课堂上生搬硬套,没有紧密联系课本内容,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但占用课堂时间,而且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把握好案例教学在课堂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德育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案例占用课堂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能够囊括和解释当前所学知识点及达到教学目标即可。因为如果案例过长,部分学生耐心不够就会开小差,注意力分散,或者打瞌睡,(下转第32页)(上接第30页)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德育课案例教学应该配合专业课进行。中职德育课应该有为专业课服务,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功能。要实现此功能就必须在课外多了解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在德育课案例教学过程中尽量举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德育课是独立于专业课的学科,让学生意识到德育课是与专业紧密联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据调查,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的。因此,德育课中的案例教学如果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对德育课产生偏见,并且把德育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专业学习中或用来解决今后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馨婕.案例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的运用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

[2]房萍.运用案例法进行《经济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学探究,2007(12)

[3]莫嘉清.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4]徐建成.课堂教学新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6

[5]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陈振中.符号与互动:教学与课堂生活的社会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7]刘书林,段志义.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2篇

班集体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展示的最小单位。在大集体中,部分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甚至有些学生进入了教育视线的盲区。在班级内,智力第一,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除少数学优生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益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德育教育,关心学生情感、个性品质的形成,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激励性、个性化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试行班级教育管理小组,充分了解、关注和教育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全面的发展,在全面的基础上展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我校以班级小组管理为切入点,以教育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研究。

一、成立教育小组的意义在于:

其一,小组内,学生自由展示的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小组中寻找到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建立自信。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其二,改变了班主任管全班的状态。班主任直接面对小组长,迅速建立班务反馈机制,使班主任摆脱班级事务的束缚,有更多的精力潜心教研,满足了班主任自我成长的需要。

其三,以小组为单位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便于操作,有利于民主的、开放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生成,使班级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沃土,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其四,通过小组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改变新一代独生子女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状态,增强沟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机会。

二、实施办法如下:

第一,改善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成立班级教育小组,基于小组管理,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效率。在班内调查摸底,各班分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弥补,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通过建立班级教育小组,使学生参与到小组管理中,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减轻压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锻炼学生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班级日常管理。利用班级教育管理小组,对班级如卫生、纪律等事务进行轮值,对小组进行量化考核,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同时减轻班主任的负担。

第二,改善唯分数论的现状,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设计基于小组化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创造健康的氛围,引领班级文化建设。〈WWW.〉开展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开展基于班级小组的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班级德育教育功能。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3篇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4篇

(一)生长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差异性寄宿制小学学生的生长环境各不行同,有来偏远农村的,也有来自周边城镇的;有的是家里面的独生子,而有的家里面兄弟姐们众多;有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长大,也有的小学生是单亲家庭长大。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校方和家庭在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差异较大寄宿制小学倡导小学生自理、自律,提倡小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家里的小皇帝,让孩子养成了“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三)家庭整体素质低下部分小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整体素质也不高。这样的家庭往往缺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懂得教孩子学会乐于助人、孝敬长辈、感恩等。

(四)教师工作量重,难以全面落实寄宿制小学校的老师白天需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还需要进行轮流值班。这样导致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造成老师一天下来早已筋疲力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每门课程都需要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关注重点大多停留在少数尖子生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班级其它学生的了解。因此,不能及时发现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变化,使班级凝聚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对学生集体主义、意志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缺失,使寄宿制完全丧失其优越性。所以,必须努力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门课程中。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科任老师、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甚至学校餐厅厨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工作中。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和寄宿小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他们必须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出发,劲量弥补和完善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比如:班主任应详细记录学生姓名、班级、家庭住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宿舍管理人员应教会小学生整理被子、清洗衣物、打扫寝室等,从而让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寄宿制小学生都远离亲人在学习住宿,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父母依耐性大。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主动担起小学生第二父母的责任,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生活习惯,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引,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人。因此,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开展的一切校园活动都应该以“安全第一”基本原则,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比如:开展环保小卫士、生活自理小能手、节约用电小榜样的评比活动,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5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机械照搬教材,只是原封不动地阅读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这样势必会陷入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而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来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以为实现预定的道德认知目标做铺垫。如在学习《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准备。1.收集自己刚出生时,上幼儿园与小学这三个阶段的照片。2.收集一些小时候所用过的物品,以及成长故事。3.谈谈自己的成长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将教材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以主体身份走进教材,更加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在抚养与教育子女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对女子深深的爱。

二、体验生活,激发情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而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之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带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理。

(一)利用表演再现教材中的生活场景

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生活素材的选入,为了实现学生对教材的真正对话,带领学生走进教材,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教材中的情境,将静止的文字教材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感受,从而“快!快!不能再快点吗?”让学生与教材进行直接对话,在表演中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可以让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二)用角色表演来展现真实的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表演来再现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亲身体会,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尊敬老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敬老院来帮助老人,并让学生将这些生活片断进行整理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扮演老人等可以让学生对其行为的动机与结果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评析生活,升华认识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具有典型性与一般性,虽然在编排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是反映学生的一般性,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将社会的时事热点话题及时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评析,从而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如“碰瓷”现象,如果你遇到这类问题,你会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升华学生的认知,这样就不会是学生机械的记忆,却无法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是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与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自觉行为。四、拓展生活,规范实践知行统一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生活来辅助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行为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我为妈妈(爸爸)做件事等感恩父母活动,让学生尽自己所能来帮家长做事,如给爸爸妈妈倒水,洗衣服,做饭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父母为女子所付出的,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小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爱的深沉与无私,从而会更加地关心与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中所无法体会与感受到的。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同时又回归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规律,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准则的内化。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素材的简单堆砌

生活化教学是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生活来引导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但并不是盲目地生活的堆砌。而是要采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与教材,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在互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传统的教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三)与其他教学手段穿插运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问艺术等来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开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四、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6篇

《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来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校园氛围;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曾平.亲近生活 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7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育课程源于老解放区的小学教育。老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都是根据当时革命的中心任务确定的。战争年代为战争服务,例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规定:“小学课程以政治、军事为中心”。各门课程中都进行政治和军事教育,此外,_和民主政府还十分重视在学校开设专门的政治课。

当时政治课的内容以革命斗争为主,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任务,_时期教的是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国共和谈时,教材就有“和平谈判”的内容;到1947年又学习的政策。由于老革命根据地是处在反动派的分割包围中,因此,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各根据地都从当地斗争的形势与任务出发,编写政治课教材。这些教材思想观点明确,密切联系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实际,革命性、思想性强。教材呈现形式有故事、问答、对比、歌谣、韵文、顺口溜等,文字通俗易懂,有的能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还配上插图,形象生动。

但同时也存在“政治口号化”“对儿童要求过高”“反映儿童社会生活的内容太少”等弊端。[1]除了政治课和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外,老区的德育主要通过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如生产劳动、儿童团活动(有站岗放哨、小先生教成人识字、拥军优属)等。因此,课堂教学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是老区德育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战争环境下,对礼仪等文明行为习惯,即所谓私德不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实现对旧教育的接管与改造时,就十分重视对教材的改革。1950年7月,教育部、出版总署联合发出《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统一各地使用教科书的版本。同年9月,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实行中小学教材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新编和修订的中小学教科书于1951年秋季起陆续供应。

不设政治课(1951~1957年)

1951年10月政务院作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并根据新学制制订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并于1952年3月颁布。这是新中国制订的第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规程。根据这个《规程》,在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其中德育目标是:“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这时开始不再设政治科或其他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教育。

1953年政务院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教育的问题,指出“应该依靠耐心的说服教育,既要禁止采用体罚和斗争等粗暴方式,又要反对放任不管。应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2]故1953年之后,小学德育逐渐偏重于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到1955年2月第一个《小学生守则》颁布,共20条,其中关于在校和上课纪律方面的内容就有近一半,比较具体地指导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这时期还十分重视榜样教育,当时,书报刊物和电影广播配合学校,全方位地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各地涌现不少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班级和中队。当时,社会风气良好,再加上通过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有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学习目的更明确,纪律普遍良好,成绩有所提高,并且养成了优良的习惯和品质。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同学互助、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等优秀事迹蔚然成风。这时期小学虽然没有德育课程,然而德育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

重设政治课(1957~1980年)

粉碎“”以后,各地政治课教材进行了重编,但当时的思想受“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人化、概念化依然如故。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政治课,每周各2课时,上课的总时数是136课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教学计划内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置德育课程。教学计划规定,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必要的政治常识教育”,但却没有基本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所以说还未完全克服“左”的影响。根据这个教学计划,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政治课教材(四册),全套教材共八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第二单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第三单元: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第四单元:_、领导人民求解放;第五单元: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一);第六单元: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二);第七单元:学点正确的思想方法;第八单元:建设伟大的祖国,树立崇高的理想。这套教材供全国通用。

这套教材一直用到1981年。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强调注意小学生年龄特点,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革命领袖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用具体的材料说明革命道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些参观展览、看电影等活动,但还是以灌输革命道理为主,没有改变形式主义、空洞说教的弊病。

总之,这时期德育课程的开设完全是为了政治斗争需要,课程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十分突出,完全抹杀、否定了它的个体,忽略了对每个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使受教育对象视德育为“异己”,是外部强加于己的东西而予以拒绝。同时,教学的运动式、成人化、概念化倾向逐渐严重,德育工作出现形式主义、追求表面热闹、但实效不高的局面,影响了小学生基础道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阶段1981~1997年)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8篇

------XX小学第一届采摘节

淄川区XX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XX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少先队员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少先队员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校情、学情分析

淄川区XX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现有教师40人,学生439人。现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淄博市德育品牌学校。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突出教学中心,重视队员们养成教育和少先队工作开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坚持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积极倡导队员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学校德育教育特色。我校绿化树木中,石榴树占有很大比例。

我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我校队员们的现状,让人感觉最深的两点是:一方面对社会、家庭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又不愿为社会、家庭作更多的贡献。具体总结如下:

1、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调查的大部分队员们愿意为集体奉献个人力量,维护集体利益。

2、普遍有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习惯。大多数孩子会主动参与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中。

3、缺乏规则意识。如有的队员们迟到、早退、旷课;有的队员们课堂纪律较差等。   

4、缺乏环保意识。如有的队员们乱丢乱扔,随地吐痰;有的队员们随便踏草、摇树、摘花;有的乱写乱画等。

立足以上学校和队员们的实际情况,践行“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活动中,增强广大师生勤俭节约意识,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队员们爱护学校一草一木、珍惜劳动成果的淳朴情感,我校特决定在2020年9月25日举办第一届“石榴采摘节”活动。

三.工作目标

1、教育和引导少先队员爱学校、爱家乡,增强广大师生勤俭节约意识,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以XX石榴采摘节为契机,引导少先队员了解生活中的自然、激发队员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增强队员们爱护学校一草一木、珍惜劳动成果的淳朴情感。使队员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

3、弘扬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通过协作采摘等活动,促进队员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实施路径

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间:2020年9月25日下午第二节课

(二)地点: 开幕式地点------XX前院(面向办公楼,从西边起1至5年级依次排开)

采摘地点-----中院(面向新教学楼,从东边起1至5年级依次排开列队于长廊后)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参加人员:XX全体师生

四五年级负责采摘(四年级从西边起每班两棵树,五年级每班一棵树)

(五)采摘节流程:

第一项:??校长发言并宣布:XX第一届“石榴采摘节”开幕。

第二项:少先队员代表发言。

第三项:集体采摘。

1.四五年级每班安排队员轮流负责采摘,果实摘下放入桶中,交给??//3位老师负责分配石榴,按人数分给各班级

2.高??3位老师负责在不够分的情况下采摘办公楼后石榴补充。

3.???位老师负责安全。

4.??老师负责总调度。

第四项:请全体师生、品尝。

1.注意途中安全,队员有序列队听指挥,四五年级进入各自采摘场地,四五年级班主任负责安全引导,一二三年级主任及随班教师做好讲解、引导,负责分发果实。

2.鼓励各班利用石榴摆出各种喜迎国庆造型上传办公群,分享各班师生品尝石榴照片。

温馨提示:教师是组织者,队员是采摘者;遵守秩序、顾全大局、相互协作、礼让采摘,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风尚;无论教师还是队员,均不得进入其它年级的采摘场地采摘;采摘是奖励,是荣耀,是享受,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六)采摘节教师随班安排

班:? ? 班:??

班:? ? 班:?刘红苹?

......

(七)卫生清理:采摘完后,请四五年级按采摘区域的划分整理卫生。

五.条件保障

(一)医护、物品保障

1.??2位老师负责LED字幕、音响、

拍照。

2.咸?老师负责准备装石榴用的水桶。

3.牛?老师负责准备碘伏等简易药品。

(二)应急事项:

鉴于采摘节首次举办,参加人员较多,做以下应急方案:

1、成立采摘节协调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采摘期间指挥采摘,维持秩序。

2、提前做好全体师生的安全教育一旦出现被虫咬或是被划伤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

2020年9月23日

六.活动总结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19篇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0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班主任培训工作,深入贯彻《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转变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管理能力,以整体优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培养观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以此推动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帮扶和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培养班主任根据班情设计、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提高班主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能力。

三、培训时间、对象及任务:

从2011年6月到11月,对我校全体班主任进行不少于10学时的岗位培训。

四、培训内容:

根据我校班主任工作实际,培训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优良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工作等。

五、培训方式: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1篇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8]张耀灿,朱志刚.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_平台_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2篇

一、 营造特色班队文化,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二、 规范“四处行为”,落实养成教育

“四处行为”的养成教育在一年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范引领:学校编写了“四处行为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并遵守讲述的规范。第二阶段是监督约束:大队部充分发挥“四处行为巡逻队”学生监督岗的功能,让学生管学生,并配以挂钩的流动红旗机制有力的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三阶段是自省自律。很多学生已经知道和有意地注意自己的行为。许珺老师总结发言说得好,孩子必须明白在校园里哪些事情不该做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才能从心里上接受和遵守学校的规范。目前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最满意的是问好习惯,五五、六四、四一、四二、六六、六七一贯坚持良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欣慰的是清洁卫生有所改善,三一、六五、三五、三六、五六等班级已经形成无老师管理的自觉状态。最担心的是课间行为,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三、 推进“四名”工程活动,掀起学名人高潮

加拿大范梅南教授说,要让学生产生德育自觉,就要以“迷恋他人成长”为教育追求贯穿德育过程。本年度各班在坚持过去“四名”工程活动的同时,把侧重点放在了“学名人”上,开展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探寻名人生平轶事系列活动。学校按文学名人、科学名人、战争名人、商界名人、领导名人、身边名人六大类下发到各年级,各班根据年级所分种类选择一位名人作为学习对象,参加了了解名人、感悟名人、亲近名人、学做名人四个序列的活动,走出名人的世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变化,有些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了,并且能督促自己朝着目标努力了,哪怕只是把字写好;有些孩子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谁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他羡慕的人;有些孩子能克制自己不总犯错误了,有了想完善自己的愿望。 有形的活动,无痕的影响将我校的四名工程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四、 搭建家校彩虹桥、携手共育栋梁材

这样认真填写家访手册的科任老师。

“搭建家校彩虹桥、携手共育栋梁材”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初衷。老师们走家串户不怕辛苦,怕的是家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对一,单对单的传统模式的家访在家长学生眼里只是一种教育的常规工作,没能在他们心理掀起波澜,孩子们在家访后表现好几天又回归了原状,家长还是那个家长,学生还是那个学生。老师们感受到自己需要搭建的不仅是携手共育的桥梁,更需要搭建共育的“参照物”。 于是“交互访”在六个班级的六对家庭中开始了尝试,在选定对象前,我们还是做了慎重地思考:不能将此次家访变成对比似地数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促长学生之间攀比的心理,更不能强化孩子教育环境的落差。因此选择的两对家庭必须家境相当、家长素质相当、学生成绩相当。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班主任带着两个家庭的成员开始了“串门子”:他们彼此参观对方的家,了解孩子成长的经历,学习好的育子经验,听取老师对孩子的情况分析,商量今后的培育方向……“交互访”活动结束后,对于家长而言,发现的是差距,收获的是责任;对于学生而言,找到的是榜样,增强的是信心;对于教师而言,搭建的是携手,完成的是共育;对于学校而言,拓宽的是思想,形成的是特色。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把家长们聚到一起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具体教育方法,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对家长和孩子及时的人文关怀,同时充分利用优秀家长的引领作用,带动了全体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可以这样说,一次携手“交互访”,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受到了教育。这次交互访也许反映不出明显的变化,但是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普通家访难以达到的,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家长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教育合力是有分量的。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3篇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的现状

近几年来,虽然由于改革的开放,政府的扶持,农村劳动人民的努力,但是其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中教育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下面我们浅要分析农村德育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农村德育教育流于表面。

农村教师似乎并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传授的要点所在,虽然有很多大学志愿者到农村支教,但是真正真正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农村教师整体的素养并不能得到改善。在很到课堂上也仅仅只限于背书的层面,至于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师并没有将其进行讲解,甚至不能做到正确的言传身教。在有些农村教师的心中,德育教育传授的方式仅限于“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字面上的教育等。久而久之,农村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书面或口头上的形式,并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2.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村居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普遍不高,其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相较于城镇居民几较为落后。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家庭环境的教育也应该受到重视。改革开放后,农村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拼命的让孩子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都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去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培育。家长由于过分重视成绩,甚至用过于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没有从根本上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甚至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3.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壮大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农村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新教改下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教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学校对于教师进行统一的培养再教育,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传授途径列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运用科学的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院校也应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家长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双方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

2.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孟母三迁”告诉人们,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良现状。一方面是创建文化校园,在校园随处可见“弟子规”“学生守则”“校规”“政治方针”等宣传语言;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语文等课程上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拿到课堂上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面临类似事例,作为中国优秀少年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例如四川大地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团结友爱的力量,李光耀的国葬可以该受到对待伟人的敬意等。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4篇

我校是一个偏远农村小学,这里教室简陋,设备陈旧,但是却有一群天真聪明可佳的孩子。为了学生,为了适应新环境新时期的需要、保证德育工作内容的落实,我校重新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督导指挥系统,以德育校长为核心的具体实施落实系统。以全校教师为核心的评议反馈系统。从而构建了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

2探索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树立老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

抓住班级这块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发挥课堂教学这块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投入在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无论哪个学科都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渠道,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文课《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小音乐家杨科》、《凡卡》则能培养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人和同情心。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国。

3摸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渗透不同的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一年级进行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一系列活动,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二、三年级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观察乡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五年级为毕业班,进行“我为学校添光彩。”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不同的层次上受到不同的教育。

根据不同的月份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开展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如三月份“我为妈妈唱首歌”的孝心献给父母的教育;四月份“消防知多少”的防炎安全教育;五月份“勤劳小帮手”的热爱劳动教育;六月份“做一名合格的少年队员”的组织观念教育;七月份“党的光辉传万化”的爱党教育;八月份“写给叔叔的一封信”的热爱叔叔的教育;九月份“献上一份祝福”的尊师教育;十月份“祖国好儿女”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月都以演讲、征文、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有声的说服教育转化成一种轻松活沷的无声教育,这种教育更容易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更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不断的争取进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德育工作要善于观察,根据学校的情况

而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关门造车,那样只能把脚下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脚踏实地的去细心观察,观察学校学生的问题,多年来,我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我要么和教师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想法,要么在走廊、楼梯、班级间行走,去发现德育教育的问题,记得在上学期,我在走廊行走时,有几次听到学生说脏话,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我连续一年在班级“文明在我心中”系列主题队会活动。一年后,学生讲脏话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是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为检查而设计,而是要细心的观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做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4德育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5篇

(1)教师在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具体目标时,首先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过程和方法以及价值导向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原则将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予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活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将学生的价值导向放在教育教学最为核心的位置上。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之前都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也更好的保证了教学效果。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2设计精巧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拥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认知和体验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2)了解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为这门课程大多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所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用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在创设情境、辩论交流、模拟实际情况、提问解决、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到知识,使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

4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充满激情讲明道理的模式。它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等各种课程中都很适用。这种讲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是激情讲解、直观展示、评价作为、丰富情感等。它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对错,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5与实际相结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这门课更高效,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为学生组织有趣丰富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竟经历的事情很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深刻。

6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6篇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小学思想品德课本内容陈旧,教育方法陈旧,用时严重不足;思想品德教育评价制度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外部环境对德育也有着相当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特别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_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改善教育教学手段,为人师表,定好自己位。

二、校内校外教育结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并把实践活动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机率。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德育在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中有着非常特殊与重要的地位,任务更加艰巨。德育工作,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将会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将继续坚持走人文教育之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持之以恒地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索、研究、实践。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7篇

一、小组探究会

小组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建合作小组进行团队学习探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因其具有团队合作、集体探究、优势互补等优势,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一要精选议题。教师要从教学重点、难点中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议题,这是进行小组探究的前提。比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可以设计求职成功的关键靠个人还是靠机遇应该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应该先择业后就业职校生学好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等与学生相关的议题;在教学哲学与人生时,教师可以设计世界上有没有一样的树叶物质是永恒的与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哪个更正确等有趣的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团队合作探究的热情。二是合作探究。学生按照自由组合、适当搭配的原则,组成合理搭配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进行集体讨论、互动探究,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最后意见。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汇报,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持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小故事教学

故事教学法是在课堂穿插讲述一些小故事,用以说明事理、解释原理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德育课具有理论性、抽象性、说教性等特点,学生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更觉乏味与疲劳。而教师将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引入课堂当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用得合理,还能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以事说理,帮助学生明白道理。一要精心设计故事。故事选取只有与教学内容相关、切合学生实际,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故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故事尽量慎用或少用。二要注意讲述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直接播放动态影像,让学生记忆深刻;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描述,并以事说理,启发、教育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述,教师适当点评、启发,培养学生的胆量与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时,教师可以讲述那些蕴含着哲理的寓言、成语等经典故事,然后从小故事中引出人生的大道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三要讲究讲述时机。教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穿插故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讲述时间上,可以采用课前导入、课中说理、课后升华等方式,努力实现故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在教学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用视频播放敬业模范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受到先进事迹的感染后,再进入教学主题,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小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总结,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中学习基本原理并提高分析和解決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引用案例时应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典型性。案例旨在阐释德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普遍规律,必须具有典型性,才能代表德育理论的普遍性,否则可能走入思维误区而误导学生。二是时效性。教师尽量引用一些新近发生、大家耳濡目染的现实案例,能增加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教师可以录播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的典型案例,或者讲述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引用现实案例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讨论欲望。三是教育性。教师应注意选取与教材相关的案例,以便清楚、准确地说明主要原理和规律。所举的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的案例去激励学生、鞭策学生。而反面案例只能偶尔引用,确需引用时,教师必须对案例观点加以点拨,以免学生出现思想困惑。比如,在教学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时,教师可以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或者采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邀请一些校友返校介绍其求职就业经历,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如果教学中需要引用此类反面案例,教师一定要强调违法犯罪分子毕竟只是少数,他们的下场是十分可悲、极不光彩的,警醒大家引以为戒。

四、小节目表演

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乐起来,进行德育实践,使思想品德得到认识、验证,进而形成和提高德育水平,这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德育课看似枯燥,实则包含着丰富有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编排小品、模拟表演。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教育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一是小品表演。教学中穿插小品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解决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透过小品看懂道理。比如,在教学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时,教师可以穿插事先经过排练的反映青少年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小品,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目的。二是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是模拟学生亲历某一经历。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案情再现或模拟法庭审判等,让学生对如何处理违法事件有切身体验;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教师可以穿插角色扮演节目,让学生进行求职、面试、上班等角色体验。

五、小论文写作

小论文写作能够综合地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也是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论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将德育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写成小论文,能够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德育课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一是选题给定与自定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政、社会现象及不同专业的学情等方面,布置学生认真写作花好零用钱的理性思考透视青少年学生使用手机现象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为行业状元如何实现职业理想等给定的小论文;也可以由教师给出材料、定出范围,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自行确定题目并写成文章。选题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从中渗透思想教育,给予人生启迪。二是平时写作与竞赛相结合。将教材课后的练习思考题改编成小论文题材或题目,作为平时的课外作业,发动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写作,写出优秀作品;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内竞赛,评出优秀德育小论文并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然后汇编成册,印发给全体学生;对特别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或参加上一级的征文竞赛,进一步激发优秀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德育课。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8篇

[关键词] 回归生活 珍视童心 提升认知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教学片段:读父母的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在老师启发下,生动笔计算)

生甲:3285天(属鼠的)。

生乙:3650天(属猪的)。

师:三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演示课件,出现字幕:读父母的故事。背景音乐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

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29篇

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1.德育目标应多样性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过程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规定。德育目标所要说明的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规定了理想的德育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从而规定了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德育目标是检验德育实效性的基本标准,只有充分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德育才是实效性高的德育。所以为了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就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2.德育内容应具体而实际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当前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学生对脱离实际的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的效果极差,所以我们应力图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如果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内容同时应具体一些,不要总是提一些大而空的抽象的口号。我们应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向学生提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的要求。德育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所构成的,直接地看,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实际上它是来源于现实的,是对一定社会的要求的反映。所以在确定德育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实践性,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确立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另外,由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德育内容的确立也应该有层次性,特别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施以不同内容的德育。

3.德育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体验

传统德育实效性低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太简单,或是硬性灌输,或是简单训斥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讲清观点,多说,反复说,学生就会记住了,并在实际中加以贯彻。我们知道,人的品德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但也不是靠外界强行灌入,它的形成是主体对外界的道德要求内化的过程。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强调让学生自己亲身融入到社会现实、社会情境和社会实践中去,深入体验,积极内省。

道德体验是主体自我通过亲身介入道德情境,在理论内化关系中,有情感参与的思维理解活动,是感受、思维和行动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实现德育目标的常用方法

1.案例分析法

第一,提供案例,供人思考。教师围绕目前所学的有关知识点,以社会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共同关心的、有兴趣的、或有困惑的问题,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案例,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求提供的案例要恰当。案例一般都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情节应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应该来源于生活,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案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写,但必须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案例应该有一个主题,整个事件的阐述应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叙述不能太长、太繁,要突出中心,没有主题的案例是不可能达到德育效果的,过于繁琐的故事又会使学生厌烦,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影响德育的实效性;案例应该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去亲身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地自我反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案例应该具有问题性,其结论不应该是唯一的,应当使学生产生困惑、引起纷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触动学生品德的更深层面。

第二,组织讨论,发表见解。组织全班同学在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围绕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提供各人的观点和有说服力的理由,相互辩论。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以先分成小组讨论,以确保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道德思维阶段水平低的同学受较高一个阶段同学的推理的影响,争论的双方会达成共识,使更多的学生能达到更高更全面的道德推理阶段,因而讨论的德育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已完全由一个道德概念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道德认知及情感冲突的促进者,教师的引导能力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所以这一过程一是要求教师积极营造一个充分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地深入地思考案例,鼓励每一位同学自由发表观点;二是在学生讨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突出案例的道德问题,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本质的思考;三是教师可以通过“为什么?”、“你的意思是……?”的追问和“假如……你……?”的设问,把学生的讨论推向更深层面;四是教师还应该注意倾听,不断质询,引导讨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总结评论,指导思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小结,使学生分层次地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过程加以总评,对那些不健康的、错误的道德认识进行必要的批评,对合理的高层次的道德认识予以肯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在阅读、思考、讨论案例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产生了哪些冲突、为什么存在这些冲突、取得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在学习本案例后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作一个反思。这不仅是本案例教学的升华,而且对以后其他案例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教师应对自己在本案例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案例设计得是否合理,引导讨论是否得当,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德育工作。

2.角色扮演法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总是担当着各自的角色,是学生,是教师,或是父亲,是旅客等。人们往往局限在自己的角色中,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去体验他人的感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不能为社会所接纳。如何让人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真挚诚实的思想交流中加深理解,调节角色情绪,化解矛盾,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处境、需要、利益的敏感性,以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移情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冲突,改善人际关系,改变学生的态度。

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中学作文中常写的题目“假如我是×××”便是思想上的角色扮演法。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情境,再现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使学生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为学生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

3.实践活动法

德育界一般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其中道德行为是关键。我们评价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他的道德行为,而德育实效性低的表现就是学生不能把自我的道德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往往对一些道德辞令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遇到真实的道德情境,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规则行事。原因在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偏重于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锻炼。所以传统德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不愿去做或不会去做。为了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才有深刻体验,有了体验才能深信不疑。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小学、初中、高中每学年应分别用1~3天、5天、7天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少年军校或其他适宜的场所进行参观、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0篇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cn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

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1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重视的热门话题。为了大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必须妥善处理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良好的素养和人格。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2篇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除了重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该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国家和教育机构不断呼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尤其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性格怎样并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那么要使小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就要充分重视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德育教育体现在情境教学中

(二)从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掌握到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便能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可根据汉字的结构、笔画、形体等特点来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婆”字时,教师可以故意将“婆”字下面那个“女”字横写得短一点,让学生感到下面那个“女”字好像被压着一样。并写一个规范的“婆”字,让学生进行比较,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比较后,很容易看出,“婆”字是否规范好看,关键就在于下面那个“女”字“,女”字一横要长,才能将上面“波”字托住,才能站得稳。由此,为学生点拔,汉字由两三个字便可以组成一个新字,跟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一个道理,只有在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和相互谦让的环境下,家庭才会和谐。

(三)写作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作文教学可抒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真、善、美。鲁迅先生曾说:写作虽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和语言素质,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家、关心社会。同时还可利用写日记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说真话、记实事,引导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这样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不但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意识的熏陶,对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小学生阶段的特点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正面、积极向上的活动例子,以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可开展一些成功人士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语文课外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能有机将语文能力训练与德育培养相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能活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

(五)德育教育体现在言传身教中

自古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说法,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具有过硬的水平,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这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受到言传身教的影响,提高道德水平。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挥良好的人文修养的魅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当中。为了更好地在言传身教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维护,为学生树立榜样;第二,教师要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并积极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避免在公共场合提出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教师的穿着要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要体现良好的人文修养,不说不道德的话,不做不道德的行为,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样子;第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细心挖掘德育教育与学科的结合之处,抓好时机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尽量将德育教育充分体现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同时,享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形成健康高尚的良好人格。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3篇

教学方法不仅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实践认可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普及。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的实际效率,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实际生活的了解,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在面对案例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将书本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事实案例,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程内容的吸收能力,改善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低效率现象,在实际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增长,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师提出一个案例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一步步深入分析时,学生也能跟随着教师的一步步解析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结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教师只是在思想品德课上单调地重复理论知识,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尚为薄弱,这种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养成思想品德课就是听着老师枯燥的陈述的错误想法。

3.加强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向学生抛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避免造成学生与社会的脱节,解决中国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加强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仔细筛选案例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空间是非常广泛的,从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小打小闹到新闻头条上的时政热点都能够被教师采用为课堂案例,教师应当善于从这些案例中找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根据教学状况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2.深入剖析案例

因为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有限,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案例的学习理解,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但这个对案例的讲解过程绝对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否则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限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从报纸上摘抄了一段句子:“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同学们乍一看这句话就被这些数字和专有名词绕糊涂了,所以教师在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GD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又是什么呢?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将这些专业难懂的解释转化成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话语,比如说GDP就是一个衡量经济状况的指标,如果GDP上涨的话,就说明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富裕了,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学生们就能从上边那句新闻中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正在不断发展,日益富强。

3.合作讨论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合作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发表各自的观点,还需要进行互相辩论,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补充。

四、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4篇

生态课堂不仅要追求趣味,还要求实现自主与合作学习,要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因此,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贯穿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活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跃。以六年级《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就让众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我的家长在变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观察我们家长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地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灵活地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四、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5篇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5]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90

第四篇: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它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树立对于未来、对于人生的远大志向。二是思想观点的教育,这一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对于事物的思想与观点,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三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道德意识,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规范的约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形成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初步认识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品德与行为都在处于一种“量”的变化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在经历一种由低向高的发展,只要教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正确的指导,就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某一天迎来“质变”,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与此相反,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出现了某些偏差,学生就有可能朝着不良的方向产生“质变”。从长远来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了现代的精神文明,会对我国的社会面貌与民族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当今世界面临激烈竞争,追其根本,无外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民族素质的竞争,由此可见,小学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呈现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投入足够精力。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上,很多教师都认为这门课不用考试,就不用花费太多精力,有的教师只是在课上给学生念一遍课文就算学习结束,即使对学生进行讲解,也由于德育的内容较为抽象和空洞,与学生身处的时代不符,导致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走入了学生视野,很多教师的观念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有了很大变化,他们都能充分认识到德育在新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在德育教学中投入较多精力,这不仅使德育应有的魅力没能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使课堂教学缺少实效性。

(二)没有完善的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德育教育的评价没有固定标准,新课标提倡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更是一种充满了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但是,受个人能力与学习水平的限制,很多教师没能深层次领悟发展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不限量地给予学生表扬,当学生出现某些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而是简单提醒学生就算完事。这就使的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有了“抗药性”,表扬就难以发挥自身应有作用。

(三)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我们现在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很多教师、家长及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成绩为主,这就给教师造成很大压力,最终这些压力都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缺乏必要能力和手段,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社会对学校的不理解,等等,都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阻碍。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偏差行为时,教师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受到挑战,这就使他们对德育教育缺乏足够信心。除此之外,学校很难将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无法形成有效的三方合理,即使教师在学校里管得再严格,到家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放松,而社区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存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教师要端正观念,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下的德育教育实施虽然遭受到了很大阻碍,但是只要教师主动改变当前教育状况,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对课程教学进行潜心研究,就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他们能积极投身德育活动中。德育活动的目标与计划要由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并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还要通过各种机会让家长和社会上的人士了解到德育教育的意义,让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德育工作,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种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共同协作,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只有走入生活之中,德育才能更具力量和活力。

(二)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德育评价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有争议的评价就进行全班大讨论,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发挥,进而使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在低年级段学生中不太适用,学生尚未形成足够的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6篇

1.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只以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讲解内容的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于死知识不理解而导致记住了也容易忘的状况。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三、结语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7篇

关于德育课堂的构建,教师往往会从自我的主观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展开。生活即教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育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鲜活的内容资源,那么教学行为就会变成“镜花水月”。由此,体育课堂所独有的教育资源在德育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已凸显无余。那么,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哪些元素可以纳入德育资源开发的理念视界?体育教师又应如何启动资源创生的实践行为?本文试图点明五大理念视界、剖析五条实践策略,来诠释笔者对“体育教学中德育空间的构建”为核心的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开发创生的探索性思考。

2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构建策略

深挖教材资源,情境教学

播撒德育种子新课程理念日趋理性,体育教师普遍树立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转课堂、深挖教材”的新高潮。那么,面对始终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现状,怎样拓展教材资源,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德育空间呢?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徒劳无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锻炼,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碍跑时,学生反复练习那几个单调、枯燥的动作,毫无兴趣,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把障碍跑结合消防演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过消防队员训练吗?”学生说:“老师,是救火队员吗?”老师说:“是的,那你们觉得消防队员勇敢吗?”学生说:“是的,他们很勇敢,不怕困难.不怕艰辛。”老师再问:“那么,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做勇敢的消防队员吗?”学生们大声说:“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师在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时,学生都聚精会神,特别专注。之后,教师把跑、跳、跨、钻等动作设计成取水、翻窗、扑火、救人等活动,让学生在较为模拟的情境中完成障碍跑训练,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动作完成的效果特别好。情境教学,让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被情节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训练融化了,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在练习中不仅想方设法地做到最好,还互相提醒,纠正动作。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学生的活泼开朗,还看到了他们张扬的个性和灵动的思维。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障碍跑,在学习中体会消防员的苦与乐。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净化了思想,让品德在体育活动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种子。

变换呈现方式,以赛促学

打造团队荣誉从以赛促学,强化团队荣誉的理念去引领体育教学,会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提升,激发学练的兴趣。因为在合作中,他们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兼顾其他同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小组合作的体育锻炼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会得到增强。案例:800米跑,学生往往叫苦连天,应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会觉得累,毫无成就感。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一次课上,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队名,如:“超人队”“公牛队”“美少女队”等,让他们为团队荣誉而跑,学生争先恐后地组队参加。改变了组织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时,队员间互相关心,当体力较差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树立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和组间竞争。冲淡了他们对800米跑的恐惧和厌烦。这样的教学氛围,对于德育地渗透无疑是最佳的,学生在学好长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同学互助的关爱之情。体育锻炼不但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张扬个性,生成异样精彩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与创造。在毫无压力的交流中,学会运动技巧,生成一个个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提高心理素质,实战对抗

锻造精神品质体育锻炼会培养、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比如长跑会锻炼一个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脑)支配身体接收到大脑的信号才能继续坚持跑下去。这样在长期大脑的坚持信号作用下锻炼,体育成绩会越来越好,坚持不懈的品质会在长期的锻炼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增强起来。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空间,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面对压力,能够沉着冷静!让学生在运动中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拥有水晶一般坚韧纯净的心灵。再如体育课中的游戏,其形式多以活动性游戏和比赛性游戏为主,这两类游戏的活动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密度和强度。尤其是比赛性游戏,由于增加了竞争或对抗的成分,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结果的不确切性更为明显。游戏者向往胜利,热情高涨,乐于承担角色和克服困难,使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密切;比赛性游戏还讲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赛中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使个人能力与集体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体现。故游戏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纪律、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接纳文化资源,社会文化浓郁体育德育

多少年来,体育运动一直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源于体育教学一味注重技术训练,漠视“体育”所依托的鲜活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人际关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等相应的回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体育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健身”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捕捉现场资源,课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机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独立学习,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旁逸斜出。对此,体育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德育本质的核心凸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学德育;应用研究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应用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39篇

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笔者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先后选取了山东省某市分布于市区、山区、矿区较有代表性的五所小学、五所中学的4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在“指导语”中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在调查对象方面,中学阶段主要选取高中二年级学生,计199人;小学阶段主要选取五年级学生,计225人(详见表1)。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理想、助人、自立、自制、同情心、自信心、政治观、英雄观、集体观、价值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荣辱观、恋爱观、审美观、法制观等方面设计了63套题目及313个选择答案。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中挑选了13个典型问题,运用统计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了量化处理与比较分析。

骨干学生包括班组干部、团队干部、小学少先队员、高_青团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比较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平均水平,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思品总体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总体水平。

上述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多的正面教育,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受社会腐朽思想影响较小;而高中生思想相对复杂,接触社会较多,加之部分学校只忙于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正面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本人也全力以赴于将来的升学考试,不愿参加甚至不愿过问学习之外的其它活动。很显然,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小学要艰巨得多,也重要得多。

此外,在爱国思想、时政态度、自信心、英雄观方面,小学生与高中生差异不大。差异比较显著的,一是“对惩治腐败的态度”,高中生明显比小学生认识深刻、反应强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这说明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批判性、正义感、责任心显著增强,开始用评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切盼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干部清正廉洁;二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该项小学生明显比高中生态度积极、行动自觉、坚持经常助人为乐。表明高中生的关心他人、互助合作观念尚须加强。而差异非常显著的,小学生平均分高于高中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依次是:(1)对谈恋爱的态度,即中学生不得谈恋爱的观念;(2)对劳动的态度,即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3)对怪异装扮的态度,即不穿奇装异服、衣着整洁大方的审美观念;(4)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即遵守考纪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荣辱观念;(5)参加班组活动,即集体主义观念;(6)为病人、灾区募捐,即扶弱、济困的同情心、爱心。而高中生平均分高于小学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则依次是:(1)有困难自已克服,即知难而进的自立自强精神;(2)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即对_“反腐倡廉”这一举措的认识与评价。

(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小学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对雷锋和赖宁的态度、报效祖国的志向、为病人或灾区募捐、关心国家大事、参加班级活动。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对惩治腐败的态度、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对劳动的态度、对谈恋爱的态度。三是得分率在0.5层级的,如“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认为令人讨厌须严格禁止或从重处罚(选项1、2)约占69.6%,而说不清、无所谓或认为纯粹是个人爱好、不应禁止(选项3、4、5)的占30.4%。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崇尚奇装异服,而是因为小学生审美观尚未成熟,对“怪异装扮”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还需在审美教育方面着力培养。四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如“有困难自己克服”,这是一个小学生得分率最低、认识最模糊、最需要的加强培养、教育与训练的重要方面。

2.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高中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呈多样化态势,大体可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和“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过去曾有人断言,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学生政治观念将愈益淡薄,参与意识渐趋“冷漠”甚至患上“政治冷血症”。调查结果并非如此。目前高中生仍很关心我国的政治生活,只不过关注的方式已由过去的“空谈政治”转向了对政治现实的务实关注,并愿将英雄模范人物奉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而积极进取、改过迁善。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和“志在报效祖国”上。这说明高中生已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前途命运甚为关心,并渴望将来学有所获、报效祖国。三是得分率在0.6层级的,主要体现在“为病人、灾区募捐”、“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和“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上。说明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同情心、自信心和羞耻心。特别是在考试方面,认为作弊可耻并应从重处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考风考纪、学业成绩方面保持了比较理性的态度,对有悖公平竞争的作弊现象十分反感。但也有个别同学认识模糊、动机不纯、考风不正,对此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得分率在0.4层级的,主要有“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和“参加班级活动”。可见,高中生为了应试升学,已不愿再象小学生那样乐此不疲地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再为帮助他人而花费时间。对此,尚需加强助人为乐和集体观念教育。五是得分率在0.3层级的,主要是“有困难自己克服”和“对劳动的态度”。可见,高中生知难而进、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热爱劳动、参加劳动的意识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对劳动持无所谓的消极态度(选项3、4、5)的人数竟占41.7%,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六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主要是“对谈恋爱的态度”和“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这是高中生得分率最低、在认识与态度上最具多样化特点的两个方面,选项很不集中且呈消极态势,体现了高中生在“恋爱观”与“审美观”上的迷惘和困惑。这一方面与其生理成熟、思想活跃、好奇心盛、模仿力强、喜欢随大流赶时髦有关,一方面也与他们在扩大开放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受到一些黄色书刊的腐蚀、诱惑、污染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在这方面应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3.小学生与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彼此差异比较

中、小学生对十三个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相异、相反之点,有的甚至差异非常显著。为明晰起见,谨将中小学生思品典型问题得分率比较图示如下。

(三)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

调查表明,文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家庭子女,其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上进心较强、学习态度端正、集体观念较浓。就小学生思想品德13个典型问题的总平均分来看,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高居首位,工人家庭的学生位居第二,干部家庭的学生居于第三,农民家庭的学生名落第四。对此,我们分析,知识分子较为重视子女的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和成才意识培养;工人虽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冀子女成为“文化人”的心情甚为迫切,因而对孩子在德才方面要求严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忙于工作事务和个人发展,无暇顾及或疏于子女教育,加之“官风”影响,使子女优越感甚浓,上进心不强;而农村地区比较闭塞、单纯,对经济腐败等问题感触不深,因而得分较低,以致影响了总体分。但在个别典型问题上,这种排列又有所变化。如“关心国家大事”一项的平均分就变为:农民子女居于首位;知识分子子女居于第二;干部子女居于第三;工人子女居于第四。在“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农民子女又排在第一位。可见,学生总体水平与具体问题之间也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问题上一定要作出具体分析。

2.高中生思想品德善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

同小学生一样,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高中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背景的显著差异,则会带来影响的显著差异。例如,在“对劳动的态度”方面,工农子女由于受家庭的影响,要比干部子女强;但在为“病人、灾区募捐”方面,由于工农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方面原因,比干部子女要差(详见表7)。

三、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对策研究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 第40篇

一、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这是一个拨乱反正,强调又红又专的时期,主要解决的是德育正位问题

这一阶段,在刹住十年教育动乱、恢复和建立良好教育秩序、狠抓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了学校德育,既要重视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做到又红又专;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这一时期最重大的教育事件是恢复高考,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化推荐升学制度,学校德育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从泛化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一阶段仍普遍存在着德育方式单纯灌输、德育内容成人化等问题。

(二)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2年。这是一个建立制度、探索规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校德育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冲击:一方面,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摇动了学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队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摇撼着我国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社会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教育界的直接反映就是抓智育硬、抓德育软。宏观和微观背景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不到位”的问题。“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应试教育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学校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倾向,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不少学校处于矛盾彷徨之中,建立制度,制定规范,保证德育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量德育序列化实验开展起来。1988年,_制定和颁布了《_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内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系统的要求,结束了建国四十年学校德育无纲少范、简单服从社会成人运动的局面。这几个文件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进入了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时期

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看,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也可以说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好的行业,学校是全社会系统中德育工作做得最好的部门。但是,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尚未真正建立,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中小学德育体系尚需时日。

(一)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

近十年来,不少学校和地方党政部门都意识到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进行了社区、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社会的不可控因素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还没有充分估计,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但学校德育建设对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动力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这些措施对守住德育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止学校“污染”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校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老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不健全,党支部、团队、工会、政教处、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德育工作的相互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规范和常规。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深入地研究。

(二)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同时是方法的多样灵活,民主性、实践性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现,已经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所以,如何把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系统化、常规化,使广大教师习以为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别是在经济体制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中小学生有了更多耳濡目染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接受不可控强烈刺激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则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矛盾使相当数量的(20%左右)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莫名其妙的烦躁、波动、消沉、狂热等现象经常发生。“双重效应”背景下“学坏容易,学好难”导致了中小学生的一些普遍性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正义感等等,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德育改革发展趋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德育论文案例范文(推荐4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