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论述题范文(汇总13篇)

论述题范文(汇总13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论述题范文(汇总13篇)

微信扫码分享

论述题范文 第1篇

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手段职能;(3)贮藏手段职能;(4)支付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

2.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首先,由于币制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其次,信用关系不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促进信用的发展;再次,各国货币含金量的比率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也比较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保证了对外贷款和投资的安全性。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两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第一,这两种货币制度没有铸币流通,失去了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可能性;第二,银行券不能兑换自由黄金,一旦过多就会贬值;第三,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制度依附于外国货币制度,一旦外国货币制度动摇,本国货币制度也必然动摇。

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答: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3)金准备制度。

5.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论述题

1.“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的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论断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含义?

.这一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正确的。原因在于: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通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公众的相机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流通调节器的功能,即货币数量偏少,货币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时,原先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将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中的货币将自动增加,而在货币数量偏多,货币名义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时,一部分货币将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流通中的货币自动减少。由此,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是的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即货币过多时会自动减少,过少时会自动增加,从而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

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只有名义价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的预期,从而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由此,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即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这一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减缓。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避免不不要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源于中央银行等的外部冲击,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有效控制货币供给,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避免货币过多或过少

现象的出现。

2.试总结劣币驱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并运用这一机理解释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

(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第三章 信用与利率机制

六、简答题

1.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3)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可以动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

2.商业信用有什么特点?

(1)商业信用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

3.试比较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并阐明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

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应该是实际利率,原因在于:

(1)在信用行为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和债务人的成本的合理指标应该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在资金融通行为中,债权人除了获得名义利率的报酬外,还遭受或面临来自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对收益的侵蚀,作为交易的对方,债务人除了支付名义利率的成本外,其债务负担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债权人收到的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货币相对比较廉价。在通货紧缩背景下,情况恰好相反。

(2)在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即经济景气相对高涨时,债务人面临比较乐观和宽松的经营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强,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强;在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即经济景气相对低落时,债务人面临比较困难或紧张的经济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4.简述利率的风险结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利率的风险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

(1)违约风险。债券发行人可能违约,即不能支付利息或在债券到期日不能清偿面值,这是债券所具有的风险,它影响着债券的利率。

(2)流动性。影响债券利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债券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利率越低。

(3)所得税因素。税收使国债的预期收益率下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债券的利率低于无税收优惠的债券利率。

5.简述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与收入成正比,合起来可用L1(y)表示,投机动机可用L2(r)表示。货币需求Md=L1(y)+L2(r)。由货币供

给等于货币需求,可以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Ms=L1(y)+L2(r)决定r的水平。

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三种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真实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它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利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利率水平高低就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交互作用。这一理论忽视了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在当前利率下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即货币供不应求,则利率将要上升。反之,下降。这一理论完全否定了实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3)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应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它弥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把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考虑了进去。

2.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润率。理论上贷款利率不应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

(2)银行成本。要保持合理的利差,银行才有利润可赚。

(3)通货膨胀预期。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期间,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而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将下降。

(4)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运用某些政策工具通过银行影响可供贷款。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将采取措施以鼓励银行增加可供贷款数量时,利率下降。中央银行要限制经济活动时,将采取迫使银行收回贷款的措施,利率上升。

(5)商业周期。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上升而在经济紧缩阶段下降。

(6)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息率一般是在借贷资金市场上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确定。供大于求,利率低;反之,利率高。

(7)政府预算赤字。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则利率上升。

(8)国际利率水平。通过两条渠道实现:一是国际信贷渠道;二是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章 金融市场

简答题

1. 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通资金功能;(2)资源配置功能;(3)宏观调控功能;(4)经济“晴雨表”功能

2. 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1)同业拆借市场;(2)票据贴现市场;(3)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4)短期债券市场;(5)债券回购市场

3. 资本的构成及内容

资本的构成及内容

(1)股票市场;(2)债券市场;(3)基金市场

4. 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

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

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投资基金种类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两种。

七、论述题

1. 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一)货币市场

(1) 同业拆借市场;

(2) 票据贴现市场;

(3) 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4) 短期债券市场;

(5)债券回购市场

(二)资本市场

(1) 股票市场;

(2) 债券市场;

(3)基金市场

(三)外汇市场

(1) 即期市场;

(2) 远期市场;

(3) 掉期市场;

(4) 择期远期市场

2. 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及特征

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包括金融远期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和金融互换市场

(一)金融远期市场

金融远期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以预先确定的方式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有远期外汇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等。

(二)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是指在特定的交易场所通过竞价方式成交,承诺在未来的某一日或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商品的合约交易。

金融期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黄金期货。

(三)金融期权市场

金融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笔较小的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特定时间,以协定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

金融期权的特点是:合约的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对冲与履约;头寸限制等。

(四)金融互换市场

金融互换的特点是:互换的期限灵活,能满足交易者的非标准化需求,可以套期保值。

第五章 金融机构

六、简答

1.如何理解金融机构在各国社会经济中的主要功能?

金融机构的功能主要有:(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目前对市场支付结算服务一般都是由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其中商业银行仍是最基本的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单位。(2)融通资金。融通资金是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性资金转化。这是所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融通资金。(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便利。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能够使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提供金融便利功能是指金融机构为各融资部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4)改善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项目,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从而有利于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节约信息处理成本。(5)风险转移与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2.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一般由哪些金融机构?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1)管理性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构成有四类:一是负责监管存款货币银行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_,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2)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3)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了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3.简述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为特点。这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948-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

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

(2)1953~1978年:“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惟一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功能于一身,其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资金统收统支。

(3)1979~1983年9月:改革初期。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了多元化银行体系。

(4)1983年9月~1993年:初具规模阶段。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设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人民银行负责的信贷及城镇储蓄业务;增设交通银行等综合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5)1994年至今: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阶段。1994年确定了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之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在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之后,原国家各专业银行开始逐渐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井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目前这一新的金融机构体系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之中。

七、论述题

1.试析金融机构存在的原因:

(一)处理信息问题的竞争优势。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巨大交易成本限制了信用活动的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展。然而,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由于间接融资机制的相对优势,使其显得比借贷双方直接融资和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交易更有效:

(1)信息揭示优势。

(2)信息监督优势。

(3)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优势。

论述题范文 第2篇

论述题四步解答法

论述题失分点

法考的论述题是众多考生的心病,很多考生都提之畏惧如虎,对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论述题,失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地方:

1、论点分散,论述不集中。由于法考的主观题都是有字数限制的,要在规定的字数内把自己的观点表述的既全面又准确是非常重要的,这考验考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若没有连贯性和前后分析的逻辑性,那么这就是失分的关键问题了。

2、题目未审清。由于法考论述题考察的范围较广,考察考生的综合知识。在考试的那么短时间内,往往考生会对所给论述题的材料理解发生误解,就会对审题产生偏差。

3、未分层次段落,缺乏法言法语。部分考生在法考中,可能为了节约一切时间,没有段落层次,老师阅卷是还得帮你找论点、论据。

4、分析浅薄,未达到一定深度。对于论述题来说,很多考生经过系统复习后,都能找出论述题所体现的'法律问题,但是这只是答论述题的开始。接下来的论述才是,对这些理论考点进行分析升华,才能真正得到高分。

论述题答题技巧

1、明确论题。

通过阅读案例或者问题,厘清法律关系,锁定理论考点。即首先要知道论什么。

2、建构逻辑。

论述题一般要求500字或800字以上,但限于考试时间,一般考生也只能写作1000字左右。在1000字的范围内,能表达的关键点有限。因此,应当先在草稿纸上搭建答题主干,即你打算围绕论题谈哪几个主要方面。然后再围绕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展开。切忌读完题目提笔就写,那样容易造成前松后紧、虎头蛇尾的结局,得分自然会受影响。

3、论证圆满。

论述题考查考生的理论水平。所谓理论,即对一个问题的观点要有解释与评价,且解释与评价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种题型没有什么格式化的标准答案,但要求考生对论题的论证做到充分、有说服力,即要保证能够“自圆其说”。

4、运用技巧。

第一,回答论述题,在内容方面一般需要包括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主要内容:

概述:概念;特征;意义、价值。

比较法研究: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比较。

我国现状与问题:现状;存在问题;问题原因;改革必要性;改革可行性。

改革或完善建议:提出若干建议。

第二,如果对于论题较为陌生,可以从概念本身或者上位制度入手,进而展开。譬如,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如果不会,可以首先从概念本身入手,即先论证什么是非法,什么是非法证据,谁来排除,什么时间排除,排除的程序与排除的后果等。也可以从上位制度入手,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属于证据规则,进而属于证据制度。证据制度为什么要设计证据规则?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侦查人员的取证行为,保障人权,同时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惩罚犯罪。

第三,刑诉题目中,只要论及某一制度的价值或者意义,可以主要围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来做文章。具体来说,惩罚犯罪可以重点阐述保障定罪量刑的准确性,实体公正,保障侦查权的行使,提高诉讼效率等。保障人权可以重点论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制公安司法机关职权,程序正义,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等。

第四,最后一招,自行创新。在改革建议方面,如果实在没有看过相关的文献不知道标准答案,可以根据自己对论题的理解,围绕秩序、正义、效益的价值自行创新理论和观点,只要能够对该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第五,卷面务必“清新”(机考不适用)。判卷老师每天要批阅上百份试卷,一般不会仔细阅读您的大作,基本上15秒左右就可以对你的回答给一个初步的分值印象。因此,先不论内容,也不论字是否写得好看,一定要保证答题内容的格局要整齐、分段、有开头、有论证、有结论。这样判卷老师可能会在一个较高分值水平上给分。

论述题范文 第3篇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问题一:

⑴ 试述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特征

⑵ 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有哪些?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问题二:

⑴ 什么是中断?中断有哪些类型?

⑵ 什么是中断响应?什么是中断优先级?什么是中断屏敝?

⑶ 中断处理分哪几个阶段?

第二部分 进程管理

问题一:

⑴ 什么是程序的顺序执行?程序的顺序执行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多道程序设计应考注意些什么问题?多道程序环境程序执行有哪些特点?

⑶ 什么是程序的并发执行?程序的迸发执行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答案在题典p404

⑴ 进程调度的功能

⑵ 何时可进行进程调度

⑶ 时 间片轮转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⑷ 时 间片的大小对系统有什么影响?在选取时 间片是应考虑哪些因素?

问题三:

⑴ 进程的概念

⑵ 进程与程序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⑶ 进程有哪些特性?

⑷ 试述进程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问题四:

⑴ 什么是死锁?用什么来描述?(资源分配图)

⑵ 产生死锁的原因及必要条件是什么?

⑶ 如何预防死锁?

⑷ 如何避免死锁?

⑸ 如何检测死锁?

⑹ 如何解除死锁?

第三部分 作业管理

问题一:(答案在题典p355)

⑴ 请说明操作系统作业管理的功能

⑵ 作业调度算法是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选取作业并投入运行,调试算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系统的效率,作业调度算法有哪些?对算法的选择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二:

⑴ 作业的构成怎样?

⑵ 作业控制块与作业的关系

⑶ 试说明作业的几种状态及其转换

⑷ 以批处理方式下作业的管理为例,说明作业调度的主要任务、目标、计价作业调度算法优劣的性能指标、主要作业调度算法及作业调度的时机是什么?

第四部分 存储管理

问题一:

⑴ 存储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对内存的管理,主要对内存中用户区进行管理)

⑵ 多道程序中,为方便用户和充分利用内存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内存管理的任务是什么?(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的共享、存储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⑶ 如何实现存储保护?

⑷ 物理存储器分几类?(内存、外存、缓存)

⑸ 虚存储器的含义是什么?(两层含义)

⑹ 什么叫物理地址?什么叫逻辑地址?什么叫地址映射?地址映射分哪几类?(静态、动态)

问题二:

⑴ 怎样对内存进行分区?(静态、动态;等长、不等长)

⑵ 根据分区情况,从如何实现进程的内存分配?

⑶ 什么叫碎片?(零散的小空闲区) 怎样解决碎片问题?(紧凑技术)

问题三:

⑴ 存储管理方案有哪些?(分区管理、页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虚拟存储管理)

⑵ 分区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主要缺点是什么?

基本思想:将内存划分成若干连续的区域,称为分区,每个分区装入一个运行作业。

主要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内存,也不能实现对内存的扩充。

⑶ 什么是固定分区?什么是可变分区?各有什么优缺点?

⑷ 分区管理可以采用的内存分配策略是什么?

首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⑸ 为实现地址映射和存储保护,系统为用户程序提供了哪些寄存器?

基址寄存器、限长寄存器;上界寄存器、下界寄存器。

问题四:

⑴ 试述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① 内存划分。

② 逻辑地址空间划分。

③ 页面大小。

④ 内存分配。

⑵ 试述页式存储管理的实现方法

① 建立页表。② 建立空闲页面表。

③ 硬件支持。④ 地址映射过程。

⑶ 为了提高存取速度,可以使用快表技术。试述这一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问题五:

“段式存储管理”已考

问题六:

⑴ 试述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⑵ 如何实现段页式存储管理

问题七:

⑴ 虚拟存储技术的基本思想

⑵ 虚拟存储技术的理论基础(局部性原理)

⑶ 虚拟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⑷ 虚拟存储管理的分类

⑸ 以虚拟页式存储管理为例介绍虚拟存储管理的实现过程

⑹ 在虚存中,页面在内存与外存中频繁地调试,系统效率急剧下降,称为颠簸。试说明产生颠簸的原因。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防止颠簸的发生?

第五部分 文件管理

问题一:

⑴ 文件、文件系统的概念?

⑵ 文件从不同角度(性质和用途、信息的保存期限、保护方式、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存取方式、内容,特别是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可以分哪几类?

⑶ 文件系统的功能和优点?

问题二:

⑴ 文件的存取方式有哪两种?

⑵ 文件的存储设备有哪些?

⑶ 具体阐述常用的几种文件物理结构及其优缺点。

⑷ 文件存储设备、文件物理结构与存取方式的关系。

问题三:

⑴ 什么是文件目录、目录文件与当前目录?

⑵ 文件目录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⑶ 为了提高检索速度,对文件目录应做怎样的改进?

问题四:

⑴ 用哪几种方法实现文件存储的管理?

位示图法、空间块表、空闲块链表

⑵ 通过哪几种方面实现文件的存取控制(共享、保护和保密)?要求具体阐述。

问题五:

⑴ 如何使用文件(建立、打开、读、写、关闭、撤消)?

⑵ 文件系统的安全(海量转储、增量转储)?

第六部分 设备管理

问题一:答案在题典p144

⑴ 什么是操作系统管理的设备管理?

⑵ 设备管理可以按照何种方式分类,每种分类方式又包括哪些?

⑶ 设备管理的目标和功能是什么?

⑷ 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方式有哪些?

问题二:

⑴ 简述通道及通道控制结构。

⑵ 简述通道控制的设备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其优点是什么?

⑶ 通道按传送数据的工作方式可以分哪几类?

⑷ 简述通道的工作原理(分五个阶段)。p516

问题三:

⑴ 设备分配的任务是什么?

⑵ 设备分配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设备的独立性:不能因物理设备的更换而影响用户程序的正常运行;

系统的安全性:设备分配不能导致死锁现象发生。

⑶ 什么是设备的独立性?根据设备的类型,设备的分配策略有哪些?(独占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与spooling系统)。以磁盘为例,有哪些优化调度算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⑷ 为实现设备的有效管理,应采用怎样的数据结构?

问题一:

⑴ 试述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特征

⑵ 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有哪些?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问题二:

⑴ 什么是中断?中断有哪些类型?

⑵ 什么是中断响应?什么是中断优先级?什么是中断屏敝?

⑶ 中断处理分哪几个阶段?

第二部分 进程管理

问题一:

⑴ 什么是程序的顺序执行?程序的顺序执行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多道程序设计应考注意些什么问题?多道程序环境程序执行有哪些特点?

⑶ 什么是程序的并发执行?程序的迸发执行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答案在题典p404

⑴ 进程调度的功能

⑵ 何时可进行进程调度

⑶ 时 间片轮转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⑷ 时 间片的大小对系统有什么影响?在选取时 间片是应考虑哪些因素?

问题三:

⑴ 进程的概念

⑵ 进程与程序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⑶ 进程有哪些特性?

⑷ 试述进程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问题四:

⑴ 什么是死锁?用什么来描述?(资源分配图)

⑵ 产生死锁的原因及必要条件是什么?

⑶ 如何预防死锁?

⑷ 如何避免死锁?

⑸ 如何检测死锁?

⑹ 如何解除死锁?

论述题范文 第4篇

评分等级(1)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分)

(2)条理较清晰,但语言表述一般,或者语言表述流畅,但条理不清晰(2分)

(3)有条理,但不清晰,语言表述一般

(4)条理混乱,语言不通。

你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是什么吗?你知道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什么吗?那就是母爱。母爱伟大,无私,温暖,神圣。这种爱不求回报,纯洁如甘泉;像滋润大地的细春雨,连绵而深沉;像生命长河中的泥沙,在冲刷中逐渐沉淀,融入生命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

我记得一个故事:一个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给了他一切。她问他:“你还要我给你什么?”孩子说:“我要你的心。”母亲挖出她的心,孩子把手放在上面,高高兴兴地去玩了。如果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心脏就掉在地上摔坏了,但是心碎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疼吗?”每次看到这个故事,我的眼泪都会掉下来。可怜可怜我全世界的父母吧!

我也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妈妈给了我太多的爱。小时候生病,经常发高烧。每次我妈守在我床边,就不停的给我量体温,给我喝水喂药,给我滚烫的额头敷湿巾,经常一夜没睡。等我好了,我妈会生病的。

有一次数学只考了70多分,对于我这个一直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回到家,我在妈妈怀里哭了,妈妈却温柔地对我说,没事的!孩子不可能是伟大的人,他们可以是快乐的人,但至少像草一样,可以给人绿,给人提供氧气。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很多失败。你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承受。如果你这次考不好,你就得更加努力。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对学习有了信心。从此我上课认真听讲,晚上回家写作业,就做了一些练习。我的成绩逐渐提高了。我妈的话虽然不是名言,但是给了我勇气。

白云献给蓝天,所以蓝天有一颗感恩的心,它给人晴空。绿叶是献给大树的,所以大树有一颗感恩的心,它把一片片绿荫撒向大地。但是“可是有多少爱有那寸长的草,很难报第三春”,我能为我平凡的母亲做些什么呢?我想给妈妈倒杯水,帮妈妈做点家务,好好学习……这可能是妈妈眼中最好的回报了。

妈妈,你太棒了,让我为妈妈唱首歌《母亲》:“有人给你带了新书包上学/有人在雨中给你撑伞/你很喜欢(然后),有人(他)给了你一个包/你委屈的眼泪,有人给你擦了擦/啊,这个人是妈妈/啊,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论述题范文 第5篇

艺术基础知识的论述题

1动漫

3 泛娱乐化

4 张艺谋和贾樟柯的口水仗

5 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曲/戏剧皆可),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6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造元素,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谊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意与象融化的复合体,是物象的`心灵化,心灵的物化。分析王维《山居秋暝》的意象,

-意境-人生境界-风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7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本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的“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8 电影是用声音和画面叙事的艺术。在声音里面,音响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画面里,色彩的作用非常重要。请结合具体的作品,分别分析电影的音响和色彩的作用。

9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电视利用屏幕图像和语言,音乐等作为信息载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结合你所看过的电视节目,试论述电视的功能,并说明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因此,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论述题范文 第6篇

在政治科高考中,论述题是主观性试题的最主要代表。这道题知识容量较大,综合性较强,需要我们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组织材料,综合作答。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榨干材料

文字材料题要做到紧扣材料,字句分析,把材料榨干挤透。

1.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把材料分段分层,弄清每层的中心意思。

2.认真阅读问题,准确把握设问角度,找出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三读三比图表

分析图表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准确找到图表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做到“三读、三比”:

1.三读:读图表,读注文,读设问。

2.三比:纵比,横比,表与表比。

首先要注意每则表格前的归纳性语句,如“表1:×××状况”等,以便对每则表格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注意对每则表格中的具体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并弄清每则表格内有几层意思;再次,要注意每则表格后面有没有注释性说明,这样的内容对理解表格内容很有帮助;最后,要注意表格后的设问,有几句,问的是什么。

三、列出原理清单

做大题目一定要思路清晰有条理,在作答前应该把能想出来的相关的知识点列出一个小清单,这样才能避免答题时大而不全。从十年高考情况看,论述题对于所用原理的需求,已不是单一的.原理,也不是限于某一课的知识,而是综合运用几个原理或几课书的知识,因此我看在列答题的所需的原理时,不要限于课本的某一章节,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论述题范文 第7篇

(一)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1.需要对答题的内容,即对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

(1)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尽管法学中对合法性问题有各种理论,但从司法考试的要求上看,所谓合法性的问题,一是需要把握案件是否具有现行法律法规的依据,如果有,则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如果没有,则缺乏形式上的合法性。

(2)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对案件所造成的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分析。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

2.需要对此种题目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

(1)为什么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其原因在于此种题目属于论述题,而非一般的案例分析题。如果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那就与其他案例分析题无异了,也不符合此种题目“30分”或“25分”的分值要求。

(2)此种题目的要求是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而不是“不能”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30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占l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8分;

(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l000字”,占4分。

(二)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站在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既然第一个小问题的核心在于“维护权益”,因此论述题的开头就需要先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

(2)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后,就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简要说明当事人可以用以维护权益的法律途径或方式。

(3)针对本案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种方式,并指出用该种方式处理此事,社会效果更好、更具有优越性。

(4)阐明之所以选择该种处理方式的理由,这是本题的重心。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和社会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占1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三)直接以论述题形式进行考查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释三个范畴的阐述,内容上应当包括对三个概念的界定、辨析和比较等基本内容。

(2)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制度特点,提出考生对“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阐述。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占18分;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

论述题范文 第8篇

一、论述题的考核目的

那么,什么是论述题呢,论述题的考核目的何在?简单地讲,与其他题目不同,论述题是一种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试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法律论证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是要看考生能否具有法律职业者的专业思维,能否作到像律师一样思考、像律师一样论证、像律师一样表达,

二、论述题的基本类型

论述题包括哪些类型呢?通过对过去几年司法考试论述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论述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1.案例+封闭提问型

这一种类型的论述题有两个特点:首先,题干是具体的案件,其次,有明确的问题,为考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这种类型难度相对比较低,其代表性例题是的卷四论述题。

2.案例+开放提问型

这种类型的论述题也以具体的案件为题干,但是提问却是完全开放的:“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出题者没有给考生限制一个角度或思路去思考和写作,而是完全交给考生去处理,考生需要从所给案件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种类型论述题的难度相对要高很多,其代表性例题是的卷四论述题。

3.命题作文型

这种类型的论述题不提供具体案例,仅给考生一些背景资料或者一个法学命题,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这种类型难度也比较高,其代表性例题是、的卷四最后一道论述题。

三、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一)画龙点睛――为你的文章起个漂亮的名字

简单地讲,题目不要太长,简洁明了就好;不要太学究气,一上来就是“论什么什么”;题目也不要公文化和生活化,一看就象机关里的工作报告或报纸上的八卦新闻,没有法律人的犀利和严谨,

关于题目,我的建议是:文章题目应当能够表明你的立场,一语道破你的观点;应当使用法律语言,应当准确,但并不排斥轻松和活泼。

论述题范文 第9篇

(一)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1.需要对答题的内容,即对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

(1)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尽管法学中对合法性问题有各种理论,但从司法考试的要求上看,所谓合法性的问题,一是需要把握案件是否具有现行法律法规的依据,如果有,则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如果没有,则缺乏形式上的合法性。

(2)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对案件所造成的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分析。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

2.需要对此种题目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

(1)为什么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其原因在于此种题目属于论述题,而非一般的案例分析题。如果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那就与其他案例分析题无异了,也不符合此种题目“30分”或“25分”的分值要求。

(2)此种题目的要求是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而不是“不能”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30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占l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8分;

(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l000字”,占4分。

(二)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站在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既然第一个小问题的核心在于“维护权益”,因此论述题的开头就需要先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

(2)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后,就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简要说明当事人可以用以维护权益的法律途径或方式。

(3)针对本案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种方式,并指出用该种方式处理此事,社会效果更好、更具有优越性。

(4)阐明之所以选择该种处理方式的理由,这是本题的重心。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和社会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占1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三)直接以论述题形式进行考查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释三个范畴的阐述,内容上应当包括对三个概念的界定、辨析和比较等基本内容。

(2)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制度特点,提出考生对“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阐述。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占18分;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1.司法考试论述题答题技巧解密

2.司法考试《卷四》论述题答题技巧

3.司法考试论述题答题技巧

4.司法考试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5.司法考试论述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

6.关于司法考试四题型及答题技巧分析

7.国家司法考试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大全

8.司法考试卷四答题技巧

司法考试简答题得分技巧讲解

10.司法考试选择题答题技巧

论述题范文 第10篇

1.破除畏难情绪,论述题的答题要求和论文有相似之处,许多考生常常因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好,法学基础差,而产生了“论述题恐惧症”,觉得怎么复习也不可能提高很多,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这种想法是有害的,虽然论述题复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和套路还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应试水平的。

2.复习论述题的时机把握。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是提升复习效率最直接的方法。最佳的复习论述题时间是在考前一两个月左右。在这个阶段,就大多数考生而言至少已经进人第二阶段的复习,也就是对司法考试的所有知识点都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此时进行论述题的练习,一方面已经有了各个科目知识点的储备,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也有利于临场的发挥,如果战线拖得太长,除非能够坚持练习,否则答题方法和套路可能没有办法完美地反映在试卷上。

3.临场经验方面,请考生记住以下四点:(1)字迹清楚;(2)保持卷面整洁;(3)尽量不用长句;(4)注意分段和叙述条理,

4.对于非法学专业的考生而言,要做好论述题,必须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脑中建立法学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法学的逻辑思维。这可以通过在平常复习中随时梳理知识点,寻找共通性的知识点来实现。同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多看一些法学名家们的随笔集,增强法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5.虽然论述题要求“答题文体不限”,但是考生如果想要取得高分,应当使用议论文体。如果将论述题写成说明文或散文,即使没有违反答题要求,也得不了高分。

6.一定要有理论高度。纵观历年真题,几乎每一道真题都需要进行高度抽象地概括和论述,出题人实际上希望通过论述题的考查来培养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考生必须十分关注各大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

论述题范文 第11篇

运用示例:

当我们提及新老媒体交融下的媒体转变时,我们就可以写:

①宏观层面:媒体融合政策导向带来“深度融合”新图景

②中观层面:媒体组织观念转变带来“内容生产”新态势

③微观层面:传播渠道方式革新带来“受众体验”新感觉

当我们提及算法对新闻业积极影响时,我们就可以写:

①宏观层面:新闻观念转变,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

②中观层面:采编方式革新,从“新闻价值”到“用户兴趣”

③微观层面:人才队伍转型,从“采写人才”到“全能记者”

此外,在任何怎么做题型中,我们都可以采用该模板,如:

①宏观层面:国家需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②中观层面:社交平台、媒体组织担起重责

③微观层面:受众提升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要求论述两个对立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The topic of ①-----------------(主题)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recently. There are two sides of opinions of it. Some people say A is their favorite. They hold their view for the reason of ②-----------------(支持A的理由一)What is more/Plus, ③-------------理由二). Moreover, ④---------------(理由三).

While others think that B is a better choic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支持B的理由一). Secondly (besides),⑥------------------(理由二). Thirdly (finally),⑦------------------(理由三).

From my point of view, I think ⑧----------------(我的观点). The reason is that ⑨--------------------(原因).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are some other reasons to explain my choice. For me, the former is surely a wise choice.

论述题范文 第12篇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微观)

微观部分论述题

? 运用弹性理论评论“薄利多销”这一传统的经商理念。

答: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表达式为:Ed??dQPP1 ? ??dPQQ斜率

所谓“薄利多销”是指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每单位商品的利润会减少,但通过销售量的扩大,厂商的总利润可以扩大。这一传统经商理念的是否成立要视需求弹性的大小而进行具体的分析。

(1)若Ed?0,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无弹性,意思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始终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毫无反应。如图(1)所示,当价格由P0降为P1时,需求量没有变化,导致厂商利润净损失为四边形P0A BP“薄利多销”的理论不成立。 1的面积。此时,

(2)若0?Ed?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如图(2)所示,当价格由P0降为P1时,需求量由q0增加到q1,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面积CBq1q0小于面积P0ABP1,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反而减少。

(3)若Ed?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如图(3)所示,当价格下降后,厂商的利润没有发生变化。

(4)若1?Ed??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富有弹性,如图(4)所示,当价格由P0降为P1时,需求量由q0增加到q1,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面积CBq0q1大于面积P0ACP1,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大幅度增加。

(5)若Ed??,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如图2-21(5)所示。此时价格无变化,而需求量有变化;或价格略微有变化,而需求量即为甚大的变化,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非常剧烈。这种情况下,若价格稍微降低,由于需求量会无限扩大,厂商的总利润也会无限扩大。但现实中,需求完全有弹性的物品可说没有,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子。

? 假定需求和供给曲线均为直线,用图证明下列结果:(a)对一给定的供给曲线和均衡点,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

不足,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b)对一给定的需求曲线和均衡点,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

答:(a)如图(a)所示,S、S分别为征收单位产品税之前和之后的供给曲线,D1、D2和D3为三条对产品的可能的需求曲线。在原始均衡点E,D1比D2更富有弹性,D2比D3更富有弹性。从图(a)中可知,当需求曲线为D1时,新均衡点为E1,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E1A;当需求曲线为D2 时,新均衡点为E2,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E2B;当需求曲线为D3时,新均衡点为E3,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E3E,且E3E?E2B?E1A,因此,在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不足,征税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越高。

'(b)如图(b),S1、S2和S3为三条可能的供给曲线,S1、S2和S3为生产者已缴纳单位产品税后的新供给'''

曲线。S1的弹性为零,S2具有单位弹性,S3弹性为无穷大。D为给定需求曲线,原始均衡点为E。从图(b)

'中可以得知,当原始供给曲线为S3时,纳税后的新供给曲线S3与给定需求曲线D形成的新均衡点为E3,消费者承

'担的税负为E3A;当原始供给曲线为S2时,征税后的新供给曲线S2与给定需求曲线D形成的新均衡点为E2,消

费者承担的税负为E2B;当原始供给曲线为S1时,征税后的供给曲线不变,均衡点也不变,仍为E,消费者不承担税负。因此,在给定需求曲线的情况下,供给曲线弹性越大,征税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越重。

? “经济学家认为,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是一条规律。可是这个规律也有例外。例如 ,1990年十位数

字的计算器每台卖150元,到1995年只卖50元,然而销售量却增加了3倍。可见,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一定会使其供给量下降这条规律是毫无疑问的,它也确有极少的例外,如劳动的供给便是。但计算器这类普通商品的供给是遵循这条普通规律的。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计算器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必然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必然增加。

但在现实中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器的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其劳动生产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计算器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计算器的供给曲线大幅度地向右下方移动。假设对计算器的需求状况不变,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将会下降,均衡产销量却会大量增加。

如图所示,假设在1990年计算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与S,其交点E决定的计算器价格为150元,销售量为Q0,到了1995年由于计算器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一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的综合作用,计算器的供给曲线由S向右移到S',S'与D相交于E,由此决定的价格变为50元,而产销量却增加到4Q0,比1990年增加了3倍。所以这里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是由生产技术等供给因素发生变化所致。对于供给曲线,不论是技术等因素变化之前的S还是之后的S',都遵循着供给规律,即价格下降,则供给量减少,反之亦然。实际上供给曲线的正向倾斜已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实际情况会更复杂一些,上面假设需求状况不变。实际上需求状况也很可能发生变化,如收入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这并不会改变供给规律本身。当需求状况也发生变化时,均衡状况的变化情况可能如图所示。

? 试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答: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所谓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的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使之趋向均衡;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它又自动地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向于稳定的均衡价格。

应当看到,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提出来的庸俗价值理论的大融合。它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以价格代替价值,以价格形成代替价值形成,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奠定了基础。但就它对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的分析方法,即对市场机制作用形式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因而对我国经济建设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在我国进行价格体制的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一部分学者

提出:只要把政府的限价取消,这类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请分析这样的改革措施的可行性。

答:在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相应的供给弹性系数是大于零的。随着政府限价的取消,商品的供给量会得到提高。尤其是,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大,限价的取消可以带来供给量的大幅度增加。例如,在图

(a)中,政府对某商品的限价为P1,在这个价格上供给量Q1小于需求量Q2,市场上该商品是短缺的。政府的限价取消以后,随着市场实际价格的上升,供给量会逐步地提高,需求量会逐步地减少,最后在价格Pe和数量Qe的水平上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特殊的情况,某些商品的生产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供给数量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这就是说,这些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相应的,供给弹性为零。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限价的取消不会带来供给量的改变,只能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例如,在图(b)中,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政府的限价为P1,政府取消限价的结果是使实际的市场价格上涨到Pe的均衡水平,而供给数量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增加。

? 最近国际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其影响机制,并说明影响产生的实际过

答:(1)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机制。在AD-AS模型中,原材料燃料(如石油)等投入品的价格变化,会对经济中供给方带来影响,称之为供给冲击。不利的供给冲击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经济产生短、中、长期的影响,下面通过图说明石油涨价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如图,假设经济原来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均衡点为E0。①短期效应。石油涨价,对厂商而言,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则总供给曲线由AS0上移至AS1,与AD0交于E1点,物价水平提高,社会总产量下降,同时由于在本期内名义工资不变,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②中期效应。本期结束后,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Y1小于Y0,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充分就业量,名义工资下降,物价随之下降,AS曲线向下移动至AS2.。而且只要存在Y对Y0的偏离,就会导致AS缓慢的向右下方移动下去,直到En。③长期效应。经济在En(与E0重合)实现长期均衡,对应ASn。此时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后,回到了最初的价格水平,但名义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2)影响产生的实际过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短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最直接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而成品油支出是运输行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油价上涨对化工、纺织、塑料加工等行业影响也很大。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成本上升,并引起各类化工产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使纺织、塑料加工等行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必然使这些行业利润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一些企业还因此而停工减产。再则石油价格上涨还带动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而这些能源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不亚于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影响这些行业进一步投资和发展,从而会对经济发展、就业、消费产生不利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每桶原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个百分点。根据欧盟委员会测算,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则两年之内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减少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则增加个百分点。

从开放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贸易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给亚洲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项目平衡、偿还外债、投资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可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慢,消费需求下降,进而减少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这对以扩大出口为重要动力的亚洲经济来说,无疑会增加阻碍发展的因素。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变化还可能在发达国家引发汇率动荡,从而波及亚

洲金融市场,并在贸易、投资等众多领域引起连锁反应。

? 今年我国住宅价格随市场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

地都通过招标拍卖获取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如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是否能有效限制房价上涨?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不能,你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

答:(1)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有效抑制房价上涨。

①房地产市场不存在准入限制导致土地需求和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开发成本和房产价格。

因为短期内,土地的供给总量是固定的,因而如图所示,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如果不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限制,这就有可能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如图所示,土地的需求曲线会从D右移到D′,从而使土地的价格从P0提高到P1。土地价格上涨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房价的提高。

②“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单方面限制厂商利润的做法无法有效增加住宅供给,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房价。房价归根到底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在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供给无法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房价是无法迅速回落的。

国家通过披露房地产开发成本,可以加强国家规划、国土、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公开透明化运作,同时可有效制止房地产开发企业哄抬房价、偷税漏税、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中介服务机构也不能任意抬高或压低被拆迁房屋评估价格、行贿等,这样会有效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房产供应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限制房价的上涨,防止开发商牟取暴利,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大幅度增加住宅的供给。

国家通过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则可以改善房地产供应结构,如通过规定对项目资本金(所有者权益)比例达不到一定比例或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经_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具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哄抬房价。但是限制贷款有可能减少住宅等的供给,从而达不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

对房产开发商征收高额税赋这可能会增加房产开发商的成本,房产开发商可能会将税赋向购买者转嫁,从而会提高房产的价格。

(2)为了防止房价上涨过快,根本措施是有效地调节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抑制房地产投机性需求过快增长,建立政府主导的廉租房以及小户型房的供给,转移或缓解住房需求,同时有效增加住宅开发数量和质量。

①目前我国房价过快上涨是由于投机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所引起的,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税收、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限制第二套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②为了确保广大居民的住宅需求,政府可以建立廉租房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提高廉租房供给来转移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住宅需求。

③政府可以对小户型住宅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居民廉价房开发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增加这方面的土地供给,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有效增加住房的供给,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房价增长过快的问题。

? 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

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回答与你的方案有关的下列问题:(1)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2)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的影响?(3)对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有何补救的办法?

答:方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消费数量的增加,从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单位增量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量呈递减趋势。消费者剩余是指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由于水资源是准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制定的水资源的价格很低,这样造成消费者用水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很多。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即最想用水的居民并不一定获得足够的用水,所以帕累托经济效率不能实现。应该对水资源的价格的征费标准、范围进行调整改革,实行水资源分部定价,具体来讲:第一,扩大水资

源费征收范围,除农业灌溉暂不征收外,其他取用水均纳入征费范围。第二,一定幅度提高征费标准,以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第三,按照取水许可权限,实行分级征收和管理,体现取水审批与取用水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对不同的需求量级别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实行分部定价(二级价格歧视)。对需求量处于较大级别的用户制定较低的价格,对需求量处于较小级别的用户制定较高的价格。第四,确定税务代收方式,地税部门依照水利部门出具的缴费通知单征收水资源费。第五,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实行收、管分离,票、款分离,水资源费在收缴过程中直接缴入省国库,征收金额全部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第六,改革部分项目的征费计量方式,对煤炭、石油开采行业,按煤和石油开采量计征水资源费。

(1)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消费者的剩余会减少。理由如下:

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例如在消费者持续购买某种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消费者来说,前面购买的单位商品要比最后购买的单位具有更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愿意对前面购买的单位付出较多的价格,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在前面每单位中消费者就可能因为所付的价格低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得到剩余。

进行水资源价格改革后,消费者用水支付的价格提高了,这样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缩小,进而消费者剩余减少。假定原来的价格为P0,调整后的价格为P1,则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图形EAB的面积 缩减至图形ECD的面积。

(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进行价格的有效调整后,水资源便不是准公共物品。从而具有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分部定价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的需求量,需求量越大支付的价格越低。这一方面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又使得水资源流向需求欲望最大的用户那里,即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

(3)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于对水的需求量越小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越高,从而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会减少。相比较而言,需求量大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较低,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的幅度要小。从整体上看,水资源的平均价格比原来要高,所以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下降了,下降的部分转移到政府的手中。

补救的办法:由于分部定价的实行,政府提供水资源的收入提高。所以,政府应该给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用户提供一部分转移支付,即给他们一定的用水补贴,以补偿这种不公平现象。

?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的?你如何评价这个

理论?

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

(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

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

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

源费征收范围,除农业灌溉暂不征收外,其他取用水均纳入征费范围。第二,一定幅度提高征费标准,以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第三,按照取水许可权限,实行分级征收和管理,体现取水审批与取用水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对不同的需求量级别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实行分部定价(二级价格歧视)。对需求量处于较大级别的用户制定较低的价格,对需求量处于较小级别的用户制定较高的价格。第四,确定税务代收方式,地税部门依照水利部门出具的缴费通知单征收水资源费。第五,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实行收、管分离,票、款分离,水资源费在收缴过程中直接缴入省国库,征收金额全部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第六,改革部分项目的征费计量方式,对煤炭、石油开采行业,按煤和石油开采量计征水资源费。

(1)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消费者的剩余会减少。理由如下:

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例如在消费者持续购买某种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消费者来说,前面购买的单位商品要比最后购买的单位具有更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愿意对前面购买的单位付出较多的价格,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在前面每单位中消费者就可能因为所付的价格低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得到剩余。

进行水资源价格改革后,消费者用水支付的价格提高了,这样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缩小,进而消费者剩余减少。假定原来的价格为P0,调整后的价格为P1,则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图形EAB的面积 缩减至图形ECD的面积。

(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进行价格的有效调整后,水资源便不是准公共物品。从而具有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分部定价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的需求量,需求量越大支付的价格越低。这一方面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又使得水资源流向需求欲望最大的用户那里,即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

(3)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于对水的需求量越小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越高,从而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会减少。相比较而言,需求量大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较低,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的幅度要小。从整体上看,水资源的平均价格比原来要高,所以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下降了,下降的部分转移到政府的手中。

补救的办法:由于分部定价的实行,政府提供水资源的收入提高。所以,政府应该给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用户提供一部分转移支付,即给他们一定的用水补贴,以补偿这种不公平现象。

?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的?你如何评价这个

理论?

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

(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

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

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

消费者总是可以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来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具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欲望要从不同类别的商品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不同类别的商品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b.在对序数效用论的论述中,常用两种商品的组合来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组合当然不限于两种商品,而应把社会上全部种类的商品包括在内。

c.根据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无差异曲线一定应该是凸向原点的。但现实并不能对这一假设作出保证。

d.在序数论中,价格不进入效用函数。但是显然违反事实,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少有消费者能撇开价格因素,而单独考虑商品效用的大小。只有不懂世故的幼童,根本不知道价格是怎么一回事,才会脱离价格而判别他对商品的喜爱程度。

总之,虽然序数论在形式上弥补了基数论的缺点,但是,它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比较牵强的说法。

? 安全与生产是一种两难选择。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恶性事故频发,不少矿井、煤窑、交通设施在安全条件极

为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大量生产,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巨大,令人触目惊心。试使用经济学原理分析:(1)为什么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2)如果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管制,其依据是什么?可能采取哪些管制措施?(3)你是否能够对安全与生产的协调提出一种建议思路?

答:(1)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主要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讲:

①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对厂商来说,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对厂商来说就会造成亏损,因此,厂商必须要减产。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这一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对任何厂商无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都是适用的。

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增大利润。矿井、煤窑、交通设施在极为恶劣的安全条件下就大大较小了生产的成本。而且厂商带着侥幸心理,安全生产恶性事故不一定发生在自己的矿井或煤窑里。所以,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

(2)依据是:市场自身的调节存在市场失灵,应该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应该一个原则:使得企业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相一致。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管制措施:政府通过运用法律、法令,制定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防备标准、卫生标准,并通过强制性检查、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措施,要求雇主加以执行。市场机制和事后工伤补偿制度通过增加雇主的相关生产成本,从而间接激发了雇主安全生产的经济动机,而政府管制则运用更为直接的方式可以实现同样的结果。

(3)协调安全与生产的建议思路:

①由于风险的知识有限,劳动力市场的缺少竞争性、工人缺乏流动性和风险津贴差异化失灵,而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发挥作用,这可以通过政府管制,要求雇主记录和公布安全状况,对工人进行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培训,克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

②工伤补偿措施在降低工人获取赔偿的交易成本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交易成本,制约了其有效性。这可以通过要求工人的雇主共担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评定机制,将因道德风险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到最大限度,从而激发雇主和工人实现安全生产的动机。

③强制性政府管制虽然在短时间更直接有效,但是长期来看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一方面,在标准的制定和推行上要适当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同时要加强对高风险行业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为企业提供安全与健康知识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与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调动企业自身预防安全与健康问题发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为了实现安全生产,降低工伤事故的社会成本,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市场、保险和管制等多种措施。

? 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作图论证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原则。

答: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决策中,要素的最优组合又具体表现为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在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二是在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

为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应同时考虑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把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组合在一个图上。如图所示,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它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OL1和OK1,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

这是因为,等产量曲线Q3代表的产量虽然高于等产量曲线Q2,但惟一的等成本曲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到位于等成本线AB上或等成本线AB以内区域的要素组合。再看等产量曲线Q1,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惟一的等成本线AB相交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所以,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 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答: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不同点

①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

②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

③公式不同。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X1和?X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X2dX2,或MRS12??。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K和?L分别?X1dX1

?K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或?L

dKMRTSLK??。 dL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MRS12??

④含义不同。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

(2)相同点

①形式上相似。从二者的定义和公式中即可看出。

②都是一种比率。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的比率。

③都遵循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遵循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

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由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斜率,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

? 分析判断“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那么,要素在生产上的边际替代率不变”。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规模报酬与边际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讲的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时有f(?L,?K)??Q;而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研究在企业的规模一定时,所投入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MRTSLK???KMPL,该式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LMPK

212之比。当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能不变,如线性生产函数Q?f(L,K)?aK?bL,也可能递减,如Q?f(L,K)?AKL。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之间无直接

因果联系。

? 应用最恰当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论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意义。

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从以上分析可知,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重大。

? 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下列命题:(1)如果企业从使用第一个投入要素开始,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

律中,那么总产量曲线将会以递减的速度下降。(2)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如果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则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

答:(1)该观点不正确,理由如下:

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所以,并不是企业从使用第一个投入要素开始,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而是当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最佳的组合比例时,才出现这种规律。

③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并不意味着总产量曲线将会以递减的速度下降。如图所示,从L2开始,要素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但是一直到边际产量减到零,总产量曲线都是在上升。而且边际产量为零时,

总产量达到最高点。

图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该观点错误,理由如下:

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L和K,生产函数为Y?LK,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

MPLPP?K??则即L?当?1?L??1,?1,K。?L??MPKPKP

?时,企业最有效的生产不是用同等数量的L和K。只有当?1时,L?K,则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是用同等数?都为P。量的这两种要素。

所以,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如果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并不一定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要素的最佳使用数量还取决于其边际产量。

? 什么是规模经济?并以汽车工业为例,结合我国的情况来说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答:(1)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

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

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本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平移,而内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市场上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规模扩大而向下倾斜。

(2)规模经济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灵魂,不赞成此观点的至少有两个结要解,一是认为某两个汽车项目效益最好时,都在形成规模之前。要注意,这时的高额利润是由高关税下的短缺市场造成的,与规模无关。其二是说达到15万辆“规模经济”之日,就是效益下滑之时。答案很简单,所谓规模经济,包括整车、零部件、销售、产品开发等在内,整车能力达到后,零部件由于厂点分散、投资不足、技术未达标等原因,远远达不到自身的最低规模经济要求,因此成本降不下来,价格居高不下,这还没包括产品开发等其他规模经济因素。

现在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因此更要重提规模经济的必要,同时要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规模经济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否则,一是优胜劣不汰,汽车厂越来越多,既然汽车不神秘,谁都可以干,那为什么我不干一把呢?二是中国加入WTO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用国外汽车零部件组装的整车厂,中国也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媒体倡导的世界汽车工业制造中心。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汽车工业到时候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实实在在地变成跨国汽车公司的“附庸”,付出了开放市场的代价,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换回来。

? 说明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长期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通过用长期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或作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可以得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是先下降,达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呈现U形。

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具体地说,就是以规模经济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部分,而以规模不经济来解释上升的部分。

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收益是不同的概念。规模收益是所有要素投入都同倍扩大而引起的产出的变化情况,所涉及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所要说明的是产出规模扩大与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产生于一个工厂内各种投入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当厂商改变一个工厂的产出水平时,它总是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前的生产技术,即现在看是最有利可图的生产技术。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常常把规模经济定义为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具体地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劳动分工合理化,提高专业化程度;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包括副产品、管理效率的提高、大规模采购、信贷等的便利。这一切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长期平均成本。

然而,物极必反。当规模继续扩大时,一定会达到一点,在这一点上规模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抵销,过了这一点,就会进入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率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增加的情况。例如,假如厂商在增加其各种要素投入之后,产量却没有按比例增加l倍或1倍以上,这就被称之为规模不经济。导致规模不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模过大,造成管理人员信息沟通缓慢、内部官僚主义、决策失误及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长期平均成本的上升。

对于厂商而言,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由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那么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呈U形。

此外,外在经济或不经济会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比如由于外部不经济,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从而影响整个行业,这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移;反之,由于外部经济而使厂商也获益,引起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

(2)“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可以积累起有关商品的生产、技术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这种效应表现为每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的逐步降低。这种效率的提高来自技巧和技术的熟练,亦即是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制造业涉及要把许多部件组装成为一种产品。当工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关于各个部件之间关系的更多知识时,就会出现学习效应,导致时间和成本的节约。

学习效应对平均成本的影响可用图说明。在图中,有两条平均成本曲线:以LACno表示无任何学习效应情况下的长期平均成本;以LAC表示存在学习效应情况下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学习效应会引起该厂商成本结构的累积性变化。所以,当产出非常低时,LAC曲线几乎与LACno曲线相重合。随着所生产的产量(一个累积总量)越大,LAC曲线就趋于越偏离LACno曲线。在图中,这种偏离度是以LACno和LAC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

虽然学习效应会导致重大的成本节约,但这些成本节约可能会不足以抵销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因而,当产量达到某一点之后,LAC曲线会反转向上。所以,学习效应会扩大规模经济实现的区域。

(3)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指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成本的情形。假设一个厂商生产两种产品,产量分别为Qx和Qy;我们把C(Qx,Qy)定义为生产这些产量的总成本。那么,如果满足下述条件,就可以认为存在范围经济:C(Qx,Qy)?C(0,Qy)?C(Qx,0)

其中,C(0,Qy)是只生产Qy数量的Y产品的成本,C(Qx,0)为只生产Qx数量的X产品的成本。换而言之,上述方程表示的是,如果同时生产Qx和Qy的成本小于分别只生产Qx和Qy的成本之和,那么,就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导致产品转换曲线向外凸出的直接原因。

范围经济并不像规模经济那样与规模报酬有关。规模经济把规模报酬概念作为一个特例而包括在其中,但范围经济不隐含着任何一种具体形式的规模报酬。

范围经济这一概念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厂商通常从事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活动。有的学者也将其视为对企业兼并的一种解释。这种兼并在经济上之所以是有效率的,是因为由此而生的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产品。

? 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曲线?为什么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

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才和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

答:(1)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但二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由于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而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

(2)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所以呈U形,是由规模的经济或不经济决定的。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

(3)作为包络线的LAC曲线上的每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的SAC曲线相切,但LAC并非全是由所有各条SAC曲线之最低点构成的。事实上,在整个LAC曲线上,只有一点才是某一特定的SAC的最低点。具体来说(如图):①只有LAC曲线本身的最低点(即LAC从递减转入递增之转折点)T3与相应的SAC3相切之点才是SAC3之最低点,因T3点是呈U形的LAC曲线之最低点,故过T3点作LA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为零;又因SAC3与LAC相切于T3,故SAC3在T3点的切线的斜率也为零,故T3也是呈U形的SAC3的最低点。②当LAC处于递减阶段时,即T3的左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的右边和下面。LAC与SAC2切于T2,因T2点位于SAC2之最低点B的左边,即该产品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递减)阶段。因而LAC曲线上的T2点的切线的斜率是负数,故SAC2曲线在T2点的斜率也是负数,故位于T3点(LAC之最低点)左边之LAC上的各个点都不是有关各SAC曲线之最低点。③当LAC处于递增阶段时,即T3的右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之左边和下面。位于T3右边的LAC与SAC4的切点T4,因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平均成本递增)阶段,故LAC曲线上的T4点的斜率为正,故也是SAC4上的一点T4的斜率也是正数,由此可知T4点不是SAC4的最低点。

图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4)综上所述,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长期平均成本才和最低短期成本相等。

? 请解释规模报酬的涵义、变动规律及其变动的原因,并说明规模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的区别。

答: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情况。规模报酬反映了厂商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动与相应产出变动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也就是说,规模报酬仅与厂商内部发生的技术现象有关。

如果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动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问题。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基础。规模报酬递增反映了产出的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了,这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

一般而言,当生产规模变动时,规模报酬的变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如果厂商所有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如果所有的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也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固定不变;如果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被称为规模递减,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逐渐减少。

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

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把二者相混淆。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化,属长期分析;而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

? 作图分析“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并解释该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及相切的情况。

答:(1)“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

在图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1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

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2)“包络曲线”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及相切的情况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相切,这些切点连接起来便形成LAC曲线。但必须注意,LAC曲线与各条SAC曲线相切的切点,并不都在各SAC线的最低点。当LAC线处于下降的递减阶段,相切于各SAC线最低点的左边;当LAC线处于上升的递增阶段,相切于各SAC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线处于最低点时才相切于SAC线(图中为SAC4)的最低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LAC线所反映经济规模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有递减、不变、递增的变化结果。

? 试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

证明:下面证明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在长期中分析方法一样。

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其短期均衡的条件为P?MC,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P?MC(Q)。此式表明: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P,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Q,使得P?MC(Q)成立,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意味着价格P和厂商的最优产量Q(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高的产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而厂商的SMC曲线恰好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短期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短期均衡点上,商品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用函数关系表示:

QS?f(P)

式中,P为商品的市场价格,且P?SMC,QS表示厂商的最优产量或供给量,显然该式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当市场价格分别为P1、P2、P4时,厂商根据MR?SMC(即P?SMC)3和P

的原则,选择的最优产量顺次为Q1、Q2、Q3和Q4。很清楚,SMC曲线上的E1、E2、E3和E4点明确地表示了这些不同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不同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必须注意到,厂商只有在P?AVC时,才会进行生产,而在P?AVC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如图(b)所示,图中SMC曲线上的实线部分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S?S(P),该线上的a、b、c和d点分别与图(a)中SMC曲线上的E1、E2、E3和E4相对应。由图可见,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且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

? 分析完全竞争企业和产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答:(1)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条件为P=MC,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惟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和必要条件是MR=MC。设想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大于其边际成本(MC),表明该企业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可见,当企业的产量使MR>MC,或MR

(2)完全竞争市场企业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三种均衡状态:一是它的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AC)曲线最低点下方,这时企业的总成本(TC)大于总收益(TR),因而处于亏损状态;二是它的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上方,这时企业的总成本小于总收益,因而处于盈利状态;三是它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处与之相切,这时总成本与总收益相等,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零。

企业行为由于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当处于第一种亏损状态时,必然要缩小自己的生产规模,处于第二种盈利状态时,又必然会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从长期来看,最终会调整到趋于第三种状态,实现企业长期均衡。这时由于需求曲线亦即AR曲线与AC曲线在AC曲线最低点处相切,因而也与MC线相交,所以,完全竞争市场企业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

(3)完全竞争产业的短期均衡

在任何价格水平上,一个产业的供给量等于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供给量的总和。据此,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则一个产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产业的所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成。

(4)完全竞争产业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当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时,整个产业产量的变化有可能对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根据产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可将完全竞争产业区分为成本不变产业、成本递增产业和成本递减产业。

成本不变产业指该产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个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成本递增产业指该产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产业是较为普遍的情况。成本递增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成本递减产业指该产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产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产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产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长期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构成长期均衡。

? 作图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市场的供给曲线。

答: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供给曲线和市场的供给曲线都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下面分别论述。

(1)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用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但并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全部,只是大于和等于短期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部分,即用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因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不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是能够给它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如图所示。

(2)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短期供给曲线

在任何价格水平下,一个市场的供给量等于该市场内所有厂商的供给量的总和。因此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则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水平加总得到。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保持了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短期供给量成同方向的变动。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如图。

(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长期供给曲线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对全部生产要素进行调整。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相似,都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不过厂商长期供给曲线是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大于和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部分如图所示。

(4)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长期供给曲线根据行业特点不同而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①成本不变行业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不变行业指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的行业。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成本不变的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下提供产量,该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不变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市场需求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

的变化,但长期均衡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②成本递增行业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指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的行业。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在长期,行业的产品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市场需求的变动不仅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动,还同时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③成本递减行业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减行业指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的行业。行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行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行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在长期,行业的产品价格和供给量成反方向的变动。市场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还同时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 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竞争性市场又称为完全竞争竞争,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他们都是价格接受者。(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产品具有完全相互替代性,消费者对购买哪一个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惟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是价格。(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竞争性市场在纯理论形式上是一切可能的市场中最完美的,是一种最有效的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达到最优的效率。具体来讲,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2)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 企业最优决策的基本规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答: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无法变动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因此,在短期,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如图,有某完全竞争厂商的一条短期生产的边际成本SMC曲线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Pe出发的水平的需求曲

线d,这两条线相交于E点。E点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生产均衡点,相应的产量Q*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时的均衡产量。这是因为,当产量小于均衡产量Q*,例如,为Q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有MR?SMC。这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总收益的增加量大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可以使利润得到增加。所以,如图中指向右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SMC,厂商就会增加产量。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边际收益MR保持不变,而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是逐步增加的,最后,MR?SMC的状况会逐步变化成MR?SMC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厂商得到了扩大产量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获得了他所能得到的最大利润。相反,当产量大于均衡产量Q*,例如,为Q2时,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有MR?SMC。这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小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厂商增加产量是不利的,会使利润减少。所以,如图中指向左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SMC,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同时,随着产量的减少,厂商的边际收益仍保持不变,而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是逐步下降的,最后MR?SMC的状况会逐步变成为MR?SMC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厂商所获得的利润逐步达到最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不管是增加产量,还是减少产量,厂商都是在寻找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而这个均衡产量就是使得MR?SMC的产量。所以,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企业最优决策的基本规则。

? 作图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基本情况。

答: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式中,MR?AR?P。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基本情况是:短期盈利,短期收支相抵和短期亏损,而短期亏损又分三种:短期亏损但生产要比不生产好;短期亏损处于停止营业点;短期亏损需停止营业。因此,下面分五种情况来说明。

(1)短期盈利

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上方,这时厂商的总成本小于总收益,因而处于盈利状态,如图(a)。在图(a)中,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MR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E,相应的均衡产量为Q*。在Q*的产量上,平均收益为EQ*,平均成本为FQ*。由于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利润。在图中,厂商的单位产品的利润为EF,产量为OQ,两者的乘数EF?OQ等于总利润量,它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2)短期收支相抵

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处与之相切,这时总成本与总收益相等,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零,如图(b);在图(b)中,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SA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

**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E。在均衡产量Q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都为EQ,厂商的利**

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由于在这一均衡点E上,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3)短期亏损但生产比不生产好

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下方,这时厂商的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因而处于亏损状态,如图(c)。在图(c)中,由均衡点E和均衡产量Q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但由于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然生产。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厂商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以后还有剩余,以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亏损情况下,生产要比不生产强。

(4)短期亏损处于停止营业点

在图(d)中,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如果厂商生产的话,则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如果厂商不生产的话,厂商虽然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是全部不变成本仍然存在。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5)短期亏损需停止营业

在图(e)中,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的亏损量相当于阴影部分的面积。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将停止生产。因为,在这种亏损情况下,如果厂商还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就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厂商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可以降为零。显然,此时不生产要比生产强。

概括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企业的短期经营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是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其二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 论述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特点。

答:(1)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指在长期中,厂商通过改变所有要素的投入数量,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达到的一种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厂商在短期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数量,因此,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变动产量所引起的短期可变成本的变动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而在长期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具体地说,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调整;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即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长期均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实现的。

①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的调整。在长期内,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化,必然会调整其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在某一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便会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便会减少产量,缩小规模。

②行业长期调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厂商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长期利润为零;若行业中有亏损,一些厂商便会退出,减少供给,提高价格,直至行业亏损为零。

长期内,厂商在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

(2)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

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房设备规模,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当该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如图(a)中的PO]达到均衡时,如果这一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则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人数不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从而不再扩大产量,新厂商也不再加入该行业),也不亏损(从而不再缩小生产,原有厂商也不再退出该行业),于是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3)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是:

①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

②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造成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扩大,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为止。

③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不仅必然是其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而且必然是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如图(b)所示。

? 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原先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现在如果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那么在极短期、短期

和长期内,是调整产量还是调整价格?

答: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

如图所示,D0为原市场需求曲线,现在D0向右上方移到D'0。那么在极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产量,比短期更短的时期,在短期,厂商可以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每个厂商的供给量不变,则市场供给量也不变,从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如图上的S0,是一条垂直OQ轴的直线,市场供给量固定为OQ1,于是市场上厂商只能调整价格,产量无法调整。在短期,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同时调整产品的价格,每个厂商这样做时,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新的均衡点为C,均衡价格为P2,均衡产量为Q2。在长期,新的均衡点为D,均衡价格为P3,均衡产量为Q3。因为在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厂房设备,新的厂商也可以进入。假定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下降,厂商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价格(P3)反而低于原先的均衡价格(P2)。

? 已知某行业是成本固定不变的行业,该行业的代表厂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资本在短期内固定不

变;该行业原来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现在假设由于收入提高,对该行业的产品的需求有持久性增加,请解释说明:(1)为什么该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下雇佣的劳动小于(而不是大于或等于)他在短期内雇佣的劳动?(2)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长期内是否发生变化?(3)长期均衡价格是否发生变化?(4)假如由于技术进步或(和)规模经济等原因,试用作图法表示长期均衡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其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原因在于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不变的。水平的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内,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下提供产量,这个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市场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但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均衡价格。

(1)根据题意,对该行业产品需求持久性增加,使需求曲线从D上移到D1,从而使均衡价格从原来的P上升到P1。由于价格上升,厂商有超额利润,于是该代表性厂商将生产量从q扩大到q1。由于题目假定该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而短期内资本不变,因此产量扩大只能靠多雇工人,因而该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雇佣的劳动(产量为q时雇佣的劳动人数)必然小于(而不是等于或大于)他在短期内雇佣的劳动人数(产量为q1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由于存在超额利润,不仅该行业原有企业纷纷扩大产量,还使新企业纷纷加入该行业,因而使市场供给曲线S1右移到S2,从而市场均衡产量从Q扩大到Q2。在长期内,不仅劳动可变,资本设备也可变,因此产量从Q扩大到Q2。一方面是劳动人数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资本设备增加的结果。可见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长期是增加了(见图)。

(3)由于该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因而新旧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不会上下移动,老厂商扩大生产以及新厂商进入该行业引起市场供给量增加,导致行业供给曲线从S1右移到S2,迫使价格下跌,直到恢复原来均衡价格为止。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并未变化。

(4)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原因,当生产扩大时,厂商的LAC会从LAC1下移到LAC2,从而使长期均衡价格下降,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右下方倾斜。(见图)。

? 试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评价其配置资源的效率。

答:(1)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长期均衡的条件:LMC=SMC=MR=AR=P=LAC=SAC

①由于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对厂商长期均衡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长期内,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可以获得利润,则会吸引其他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随着新厂商的加入,行业的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市场价格会一直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相反,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是亏损的,则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就会自动退出生产。随着原有厂商的退出,行业内厂商的数目就会减少,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市场价格会一直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最后,由于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都处于一种既无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也就停止了,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便处于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②厂商结合生产规模的调整与行业内厂商数目的调整来实现长期均衡

长期内市场的商品价格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所引起的行业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单个厂商在每一个变化了的价格水平上,调整生产规模使其满足MR=LMC的均衡条件。在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单个厂商最后必然将生产规模调整到与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所要求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优生产规模水平。

(2)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①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②再从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③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3)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在配置资源上是有效率的,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完美的方面。

①完全竞争市场尽管可以实现产量最大和技术规模最优,但是没有差异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因为对于同一用途的商品而言,完全竞争市场迫使消费者只能选择一种商品。

②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是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横向叠加得到的,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如果在经济系统中收入分配不均,那么,收入高的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影响大,而收入低的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影响小。这样,市场需求的变化主要反映收入高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③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个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只占市场份额的很少一部分,这就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在市场需求既定的条件下,现有的技术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现有的技术使得平均成本有可能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处于递减阶段。但是,受到需求的制约,完全竞争市场不允许一家企业提供过多的产出,迫使企业只能

选择小规模的生产技术。所以说,完全竞争市场未必能使企业选择最优的技术,或者说选择最优技术进行生产不一定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

总之,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高效率以及它过于严格的限制,使得该种市场经常被看做一种理论模式。

? 针对电力、自来水、煤气等自然垄断行业,试论述(1)为什么需要由政府对这些行业采取管制措施,(2)政

府可采取的管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以及(3)实施这些管制措施应遵循哪些经济学原理。(厦门大学研) 答:(1)管制的原因

自然垄断产业都是受政府管制的产业。管制的基本理由在于市场失灵。具体原因有:

首先,自然垄断存在定价悖论。一方面,自然垄断产业的平均成本最低,资源配置效率最优。但在单一企业生产条件下,自然垄断厂商有可能凭借其垄断势力制订垄断价格,消费者由此受害。为此,需要由政府介入实施价格管制。

论述题范文 第13篇

一、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一)阅读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本人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二)阅读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三)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二、根据关键信息,联系知识储备、以及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最好能落实好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知识的范围,更好的迁移知识解好题。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要注意回顾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三、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四、答案表述: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有序表达

1、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2、标的明确。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3、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多角度有序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述题范文(汇总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