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16
微信扫码分享
【摘要】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多不同,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缜密的分析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数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因此,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较为乏味和枯燥,想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较为困难,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融入其中,可为学生营造一种更为轻松且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可实现自身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增强,还可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联系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数学活动,尤其是数学思想,其乃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现实意义和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一、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
(一)化归的思想
化归即为归结与归结的统称。当解决数学问题时,并非每次都能找出直接的解决方法,当无直接将问题解决的办法的状况下,通常情况下,就会将有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转化的方式、方法,使之归结于另外一种能够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框架内,经转化方式促使现有问题以较短时间及较为简便思路得以解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乃是整个数学教学基础,但在小学数学数学各种教学内容中,运用化归思想的身影处处存在,因为化归思想乃是将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作为有效且基本的思想架构。
(二)归纳的思想
所谓归纳就是利用那些特殊的或者个别的事例,经推断而得出某种类型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结论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当中将归纳划分为两类,即不完全归纳法及完全归纳法,而对于不完全归纳法而言,其可以细分为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归纳法。在教授学生归纳思想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掌握从模糊到清晰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演变,善于运用各种实际案例,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归纳法所具有的内在魅力。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教师在举例子时,尽可能做到全面、生动,至此方能最终的归纳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对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给予培养。
(三)单位的思想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单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是量的计算还是具体的数的计算,均需运用到单位思想。在数学数学量与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计量及计数单位合理的引入知识学习之中,然后将简单的计算及单位的运用展示在教学之中,者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符号化思想
数学本质上就是逻辑加符号。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符号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传递诸多数学信息,而且还更为直观、生动。符号思想就是有意识的采用哪些普遍的事物符号,对所要阐述的思想进行表达,通过设置一套科学的符号,能够更为明确、简洁及清晰的将数学思想表达出来,表述数学逻辑,并对日常数学用语当中的含混不清、冗长及繁杂予以避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融入数学活动的具体对策
(一)融入数学思想,促进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迁移
数学思想能够指导学生审美活动及思维活动的形成,同时也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所传授的各种数学教学知识充分掌握,且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充分运用,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运用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比较活跃的思维,较难对同一件事物保持长时间的高度关注,另外,由于数学自身便存在一定的枯燥性,这就造成小学生更难形成针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为了对此种缺乏生动、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予以缓解,可依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在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当学生对圆有一定认识之后,会从圆的认识中知晓圆的每条半径均为对等,此时,为了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个与圆相关教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在一个圆当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呢?学生回答道:“首先,画出两条与圆心相垂直的直径,然后将圆与直径的相应交点相连接,所得出的图形就是正方型”。教师又提问道:“有哪位学生能够在一个圆当中画出更多个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内容进行尝试,尤其是让学生从一个圆形当中画出更多的正方向的问题当中,学生针对此问题,就会开动脑筋,集中注意力开展思考,并对当前问题予以分析,且在各种探索及尝试当中,探索更多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需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利用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数学规律,摸索蕴藏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数学知识,以此达到对教学知识理解的强化目的,这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至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数学活动紧密结合于数学思想,并将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利用。并与实践活动及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小学数学数学在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方面的显著提升,进而促进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形成更好衔接。
参考文献
[1]林碧珍.深研数学教材渗透转化思想———试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8):13-15.
[2]陈桂娣.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灵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5):115-115.
(一)建立组织,明确分工
进行教研活动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然后建立相应的教研活动组织,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规则,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可以将全校内所有的英语教师划分为一个或者多个教研活动小组,小组内明确分工。进行教研活动时需要设定以下职位: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问题员。组长负责对教研、讨论等活动进行组织、调控。记录员负责做好相应的记录,例如讨论情况的记录。发言人负责将具体的情况已经成果进行公布。问题员,主要负责将本组成员的某个方面的问题向学校提出。为了防止在发言环节组员发言时间过长,还可以设置时间控制员,控制小组成员的发言时间。
在教研讨论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规则。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还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为规则与活动规则。行为规则方面,小组成员都必须进行发言,同时还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与他人进行比较,内容包括了发言本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最后的成果等。活动规则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研和讨论活动,并接受教研以及讨论的成果,同时还可以进行相互辩论,问题员还需要在后动后,本组还存在的问题想学校进行反应。
(二)通过专题,积极反思互动
学校应该按照学校教师的能力定期制定相应的教研课题。如果学校没有确定教学研究专题,教研小组就应该自己设立符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形式的专题。
对教学前、中、后这三个过程都应该进行反思。农村小学在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无法赶上城镇小学,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设施。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而教研活动中也应该将反思放在教研重点上。教学前反思,主要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够利用到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孩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较少,心思单纯,比较容易相信教师说的话。因此,要注意他们的个差异。同时,教研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要精心设计教案,并在小组间进行研究,探讨教案的可行性,并作出修订。教学中反思其重点在于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反思需要对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是否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然后作出改进。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要做记录。教学后反思,主要是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失进行反思,同时还需要制定出改进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写教学后记,以便于交流。
(三)及时的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
在每一次教研、讨论后必须要有相应的总结与记录,以便于分析、评价。评价要以过程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结的内容需要全面,其内容要反映出教研、讨论活动所研究的问题、小组的观点、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讨论的方式已经最后取得的效果。需要将教研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已经改进的策略进行交流。
二、反思教学教研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教师需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自我反思的本质上来说,它是对理论与实践的进行对比与分析,同时也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自我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进行反思教学教研策略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反思,才能够克服教学的被动型与盲目行,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让教师之间形成互助之风
在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教师还要开放自己,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教研组中的各个成员要多进行经验交流。交流有着多个层次,浅层次的交流主要局限于各自信息与经验的共享。通过交流,教师能够从其他同伴那里获取各种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可以进行借鉴与吸收的。这样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少走弯路,促进自身的成长。深层次的交流则有专业会谈、专题探讨等多种形式。专业会谈是最具有生成性与建设性的,在专业会谈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专题讨论则是教师们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畅所欲言的探讨,一场有效的讨论能够让教师们学到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设置“课改聊天”这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想法与所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困难都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想出办法、克服困难、分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够人云亦云,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能够为自己所表达的已经给出充分的理由;出现不同的观点,要进行辩论,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交锋,教师们从中进行分辨、鉴别;不仓促、轻易的做出结论,让教师们各取所需,强调个人意识、注重个体的体验与经验。
如何营造和持续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用心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心探究知识,获得知识、潜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见仁见智,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下面是笔者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题研究中获得肤浅的体会。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靠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靠于教师主角的转变,依靠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活力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构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用心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用心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用心、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资料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春》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活力飞扬。
(二)、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背影》父亲送走儿子后的情绪怎样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吗
《台阶》,父亲造完台阶后不适应,他后悔了嘛他将会怎样办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时,他们交谈的资料是什么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透过她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请设想她拿出第二只蜡烛,插在那老地方时的心理活动。
透过热烈的讨论上述问题,同学们更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透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资料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透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
1.教师播放《小兵张嘎》片尾曲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是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在哪里(学生回答)
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那里曾是_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这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2.呈现课题:《芦花荡》。
3.播放配乐配画面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学资料感兴趣,才能用心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用心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感知课文资料后提问:《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头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然后同学分成四人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取资料的空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走下神坛,用商量的方式营造语文课堂交际氛围
(一)改变以往师生问候方式为“闲聊”式
一堂课的开端就像人们见面一样,是透过相互问候来建立交际情感的过程。传统的上课问候形式是:师:“上课!”班长:“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班长:“坐下!”这种公式化的问候形式显得机械、呆板。长期如此,只会使师生用苍白的、毫无生气的语气应付了事。如果在上课开始时结合学生实际和即将要上课的资料与学生进行适当地即兴地“闲聊”几句,对安定学生情绪,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状况会大有好处。
(二)教师充满殷切期盼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么”),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潜力、语文素养是无法构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盼。例如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你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可不能够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提问的技巧在于保证学生能够回答(尽情讲出自己心中所想)并乐于回答。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时,教师的应答应根据班级状况、灵活多样、并具有交际表率作用。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坐或站,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一切以能让学生放松情绪、消除紧张感为好。
(三)讲究师生互动的形式
1.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个教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教导学生: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方面,我就要虚心向你们学习。我们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关系,好学生应当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的学习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融洽。
2.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
教师鼓励学生用心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能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就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潜力。
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务必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潜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
四、自由选取的作业形式
我清醒认识到:不论是何种作业形式,过量的作业或罚抄、罚写,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用心性,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最终使得课堂生态被破坏,教学环境被人为地恶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被统一要求的超多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无必要而厌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太难、做不出而不做,教师却又因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悦,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没有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商量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资料在必须范围内,指定一些分量或难度有所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状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用心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完全能够让其少做些琐碎的作业,推荐他们做些课本以外的练习,以拓宽加深其知识结构;对于中低层次学生,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做些必要指导。如:在学习了《渡津门送别》后,就可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收集古代联“送别”的诗词曲赋文,作专题研究。使得他们务必去查找有关“送别”类古诗词资料,这样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文有关古代诗词曲赋知识,又培养了查找资料的潜力和写作潜力;对其他学生,则只需要能做出课文中的巩固性
练习即可。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要求学生所做的看、听、说、读、背等软性作业因其检查难度大,学生也因其“软”而“欺软”。理想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自觉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听、说、读;能够透过自由组合、自由改编所学并上台表演来鼓励学生主动交际、交流;透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来使他们灵活运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并培养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民主的评价方式
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用心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潜力的提高。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抵触情绪,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因此,要使评价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引起学生的良好反响,就应注意:
1、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理解评价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的准备过程实际就是学--学会--会学过程。如:在检查“复述课文”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事先让他们把课文关键词、句准备好;回答时,允许他们看这些“纲要信号”,这样,学生就胸有成作,良好的心理状态更能使他们发挥出水平。
2、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学生的“听、说”潜力时,可从教师作为主考官,学生理解考核和考试,转变为学生自己充当评委给自己和同学评份,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观众;在进行“听写、默写”检查或“写作潜力”考核时,,可让学生间互相批改打分,教师只是在学生评价后,有目的抽查几本,了解状况;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采用“免监考”方式。教师的充分信任,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回报。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并能够使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3、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师制定,以教师的理解为主体,事实上,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唯一标准不仅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违背辨证法的。必须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状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种多样化、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带给了良好的民主氛围。他们会在和谐简单的学习环境中矫正自我行为,从而最终到达会学的教学目标。
总之,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就应努力的工作方向。
一、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估算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数学机能,而且能更好地帮学生理解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其次,学习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以及快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建立数字感。再次,学习估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小学估算实际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本文将着重分析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估算教学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尽管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估算教学的意义。估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估算、口算、笔算虽然是计算的不同形式,但在学生的计算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估算可以对笔算和口算起到辅助作用。这三种计算方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协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估算教学的忽视,或者对学生灌输一些估算的“死知识”,致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不到提高。同时,应试教育中估算方式的考查得不到体现,更让估算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2.受精算意识的束缚,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
估算不是对数值的估计,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化方式,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选取合适的方案得到大略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要求数值准确,而是要求方案准确,以使得出的数值在合理的范围内。估算除去为笔算服务外,它还是一种解题策略,有时可以比笔算更快地得到结果。一些不需要精算的问题,通过估算可以把数值确定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小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在生活应用方面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还有一点是,学生意识不到通过估算来检验笔算结果的重要性。这里举出一个例子:99×7=?由于9×7=63,所以结果的末尾是3。
三、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建议
1.增强估算教学的意识,注重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只有重视估算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能力。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三种运算技巧,并且认识到估算在数学计算中的价值。估算本身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相当多的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学生三种运算能力的发展,这会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顺畅。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深入,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估算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展现,又可以使其看到他人的思维火花,实现1+1>2的学习效果。由此延伸,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一个层面延伸到多个层面,使知识形象立体,利于记忆。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估算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学
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估算,应用估算,体会不同情境下估算方式的不同,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合适的估算方法。例如:一座桥限重5吨,一辆卡车车重968千克,货箱重260千克,则该车最多可以载多少箱货物并且顺利过桥?这时,可以把卡车车重估为1000千克,则货物最多可装4000千克,用4000÷260=,则该卡车最多可以载15箱货物。因为一座桥的承重量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损耗,同时一座桥上也必定会有其他的重物,这时就不能把卡车车重或货箱重量估小,不然极容易发生事故。学生应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合适的方案使估算数值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提高估算学习能力。估算非常考验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估算是估而不是猜。一方面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需要学生思维灵活,在众多的数据中寻找合理的数据。
三、总结
估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估算是一种智慧,是逻辑能力思维的集中体现,如果学生能扎实掌握估算技能,必定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性地以学生的高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将教育的成功归结于考试的成功,在成就一少部分尖子生的同时,放弃或者是否定了大部分的学生;注重智育(高分数和死知识),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甚至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透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职责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不仅仅仅是学生的指路人,还是学生的好朋友。教师这种职业是十分高尚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有着十分大的关联性,倘若教师能够真正地爱学生,跟学生和谐、平等地相处,那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当冷冷地批评学生,而应当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掌握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并非死记硬背,不然就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生活,且被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语文要素构成了文化环境,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视角,语文教学是第一位的,它不仅仅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齐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时代发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以使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构成,并且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规范化作业批改的书面语言、跟学生沟通的生活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并且注重文采,不能够随心所欲,教师更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沟通、阅读和学习,进而切实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切实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四、组织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并且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潜力得以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长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学生获得了思想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规划、有针对性和适当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形式,像是游戏、参观、作文展览、书法、建立黑板报、讲故事,朗诵比赛等等。教师应当使得课外活动具备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时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文活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一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5分钟的朗读练习:学生轮流地朗读,要求发音标准,要么是朗读片段,要么是朗读全文,把握好节奏与语调,并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在朗读练习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构成,并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的表达技巧和思想主旨,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观念。事
实证明,教师组织课文活动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并且真正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以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惩罚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惩罚是一种不得已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必须具有教育性。惩罚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在惩罚方式上必须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在惩罚时学校和老师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此外老师惩罚的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性格、年龄、性别等,要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在惩罚教育中老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惩罚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惩罚是为了维护正常教学的管理秩序,老师在惩罚学生时必须一视同仁,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要充分的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是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也是对其他的学生起到预防的作用,让学生不再违反学校禁止的行为。在我国的惩罚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惩罚目的违背了教育原则,老师惩罚学生完全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有部分老师将惩罚作为提升学生成绩,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的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可以被原谅的,对成绩差的学习惩罚力度就会很大,这些和教育为目的相违背的惩罚,都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些缺乏教育目的的惩罚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憎恨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人格形成阶段,不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将爱作为基础进行教育惩罚实践
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和伤害学生,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在今后不会再犯。要想让学生在内心中接受老师的惩罚,老师必须要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爱,才能在惩罚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好,心甘情愿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麻烦,由此还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防止产生一些误会和隔阂,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接触到新的同学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包含爱的惩罚教育会将惩罚圆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惩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并且惩罚之后,老师也要关心被惩罚的学生,不能不理不睬,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已经失去信心了,甚至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受到惩罚的学生心里会很复杂,老师要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有负面情绪就要及时的去沟通,用自己的情感去开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在班级上不能让其他学生嘲笑他们,还要引导全班学生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没有失落感,在惩罚中以情来感化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惩罚是德育方式而不是智育方式
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数年,但是现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将成绩作为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在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老师会采用各种教育手段,惩罚当然也就包含在其中,成为了逼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智育方面学生受到的惩罚非常常见,比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会被罚站;一个字听写错误就会要求写上一百篇。惩罚是对集体或者是个体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和更正,目的是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德育教育采取的一种方式。小学生的智育程度由于各种环境的不同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如果由于学生成绩不好就一直受到惩罚,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自卑感,并在学习上丧失积极性,对学生才生畏难情绪。在小学教学时老师要尊重学生智育上的差异,不能发现问题就用惩罚去打击学生。学生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导致成绩一直不好,老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教育。
2结束语
国外学者对小学班级教育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总体可以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理解。狭义的理解较为单一,即教师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以此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广义上的理解是指教师从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班级建设,无论是授课方式还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都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之内。在某种意义上,广义的教育理解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这也说明现阶段小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和相互激励,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1)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管理。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3)选拔积极向上的班级干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创造轻松愉快、内容充实的班级生活。
(4)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的条件。
(5)利用评价功能,激励学生改善小学生之间的关系。
(6)小组互动,互相激励。
(7)加强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
3.创新点
实施西方文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的全面发展,其中伴随语言教学的文化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完善学生的行为,包括审美判断力,独立活动能力,扩展知识面,提升个体的鉴别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实践奠定基础。那么在利用好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2结合小学英语教材渗入文化教学
feta玫是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常把它设计在课堂之前,和学生问好,交流一些日常问题等。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西方礼仪和习俗的教育。如,当学生对你说“Goodman而nag,teacher.”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学生‘,teacher”是表示职业的名词,不是称呼,更不是尊称。在西方国家,学生称呼老师一般在姓前面加Mr.,Mrs.或Miss,这就是中西方称谓上的不同。当学生问教师‘,Howoldareyou?”的时候,你可以回答“h’secret.”并告诉他们西方人很忌讳问别人的年龄、收人和婚姻状况,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隐私。而“It’secret.”是他们回避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Excuseme,…?”“Excuseme,…?”这些句型的操练、交流,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英国人是很讲礼貌的:如若比别人踩了一脚,有的时候会先说“I’msorry。”当问别人问题的时候,都要先说“Excuseme”;“please”“thankyou”等的使用频率快比我们中国人高得多;英国人都是很有绅士风度的,处处都体现出了“ladyfirst”的风范。在freetalk教学之呢过,通过巧妙设计,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申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的拓展,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本身就是难以界定的,蕴涵着丰富的宝藏,等待世人挖掘。那么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细水长流。教师在实施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从语言所表达的功能、意念出发,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教师要注意就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例如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在学习了西方的快餐食品名称后,所安排的对话是在西餐厅去用餐的交际语言,当Mike和Wendy去餐厅点食物,Mike先点,Wendy后点,但是waiter在上东西时,却先给了Wendy,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西方国家男士常常具有绅士风度,讲究的是“女士优先”,在与人交往等场合要让女士先来,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我在上这节课时给学生讲明了这一点,这是西方的礼仪文化,并且说这种方式由于具有礼貌性,在现代也越来越多地被东方国家所接受。因此,在表演这个环节,我布置了书中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并且提醒学生注意班上的男生是否具有“绅士风度”,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在情景中对于对话表演非常到位。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也注意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西方文化。
4课外活动中的英语文化升华
当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却是无限的,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搞好课外英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班级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注重教室、校园的布置
在学校的每个教室里,都能看到EnglishCorner,通过这一小块地方,学生既能把把自己感兴趣的英文课外读物和伙伴在这里分享,同时又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给大家看。这些举措让学生切身感受班级英语文化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之感。
漫步在校园内的的走廊中,处处可见中英文对照的宣传标语牌。中年级教室的走廊里,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卡通图案,配上中英文对照语,让中年级学生更为喜欢。高年级教室的走廊里,涵盖了中外名家的至理名言,能激励人们斗志,让人奋进;这种走廊文化环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理想,同时也能给学生心灵的冲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很多。
形式多样的英语节活动
卡通是美国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迪斯尼中的卡通明星形象,小孩子对它们如数家珍。根据它们生动的故事编成剧本,在英语节中,我就组织学生对《Smallredhat》《SnowWhite》等童话故事进行编,并用英语展开表演或对英语的原版电影进行配音比赛。其对话都不难,多以学生平常的对话入手。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连平时的学困生都是很积极。在表演及模仿配音的过程中,学生的语音语调都有了很大的进步,80%的学生在平时的上课中也能及时地注意到单词发音的准确程度和语音是否准确,更有一小部分同学能说出一口相当地道的英语。在以往的考试中错误百出的语音的题,现在在他们看来都是小菜一碟了。英语节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拓师生的眼界,增长师生的知识,有效提高师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有条不紊的常规活动
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在常规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着英语活动文化。①每日必修。每天的进校和离校都要求学生用“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bye”“Seeyou”师生、生生之间打招呼,这已经成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活动。②节日渲染。每个节日到了,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各项英语活动。如圣诞节到了,学校开展“圣诞老人送礼”活动,给每位师生送上一句英语祝福语,献上一份小礼品,让师生感受异国情趣,增加了学校的欢乐气氛。③家校联动。让校园英语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如学校开展的“英语亲子”活动,既让学生和家长体验到了校园英语的乐趣,同时也给家庭增添了新的乐趣。
5在小学阶段通过语言文化融合渗透文化教学
词汇学习与文化相交融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的心脏,同时也是语言系统中体现文化最浓烈、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部分。英语词汇一般包含三层意义:词汇意义、结构意义以及社会文化
意义。记住了词的词汇意义、结构意义并不等于掌握了词汇,只有掌握了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才能真正掌握词汇的内涵。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适当地挖掘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适当进行文化对比,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并正确运用词汇。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在京剧中奸雄都是白脸。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洁高雅,例如在西式婚礼中新娘总是穿白色的婚纱(whitewedding),善意的谎言在英语中叫做whitelie,纯洁无暇的心灵叫whitesoul,最受宠的孩子称为whitehairboy。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接纳和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是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深化的,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今的中国是开放的社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学习英语的学生如果能零距离地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将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文化的了解起到有效的作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国际民间交流活动,比如中外英语夏令营、友好城市友好学校的互访活动、文化节交流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让他们参与接待、导游,表演节目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体会英语国家的人们的行为举止、风俗礼仪,使他们不再对异族文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接纳和融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环境,为舞蹈学习奠定情绪基础
舞蹈来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情绪的艺术加工,与音乐结合的肢体动作能够表达情绪并给人以审美享受,对舞蹈魅力的感知和学习,能够与生活中其他事物给人的情绪感受形成“通感”。因此,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容易引发这种“通感”的环境,为舞蹈教学奠定情绪基础。我在舞蹈教学中选择视频、音频与图像结合的方式,先提出教学主题“芭蕾舞的基础舞姿”,再叮嘱学生先观看视频、欣赏音乐,而不要急于进行动作的学习。我选择了一些芭蕾舞剧照图片及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还有芭蕾舞常用的舞曲等,播放完这些资料之后,学生已经沉浸在芭蕾舞的美感气氛中,这些资料对每个人的心灵触动完全不同,在这种气氛下,我鼓励学生:将你们所认为的芭蕾舞用几个词语描绘出来,对这些词语进行想象。有的学生认为芭蕾舞是“优雅”的,想到了天鹅、公主等形象;也有些学生认为芭蕾舞是“难度较高”的,他们甚至对那些“难度较高”的动作跃跃欲试。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正式的教学———通过芭蕾舞基础舞姿的学习,实现你们心中的芭蕾舞形象。
(二)加强教学中的情绪情感交流
舞蹈课伊始,教师一定要组织“破冰”活动,让学生没有压力,敢于进行肢体动作的表达。之后,教师再选择合适的音乐及适合性别、年龄特点的动作进行教学,学生就不再觉得舞蹈是难为情的事情,这就为今后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也能够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态度。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破冰”方法是进行“你做我猜”的游戏,将男生和女生分成一对一的小组,请小组中的一人做出一个舞蹈动作,这个动作可以是表达以前学过的某种舞蹈的,也可以是代表某一首歌的,然后请搭档猜这个舞蹈或者歌曲的名字。游戏限时5分钟,猜对最多的小组,可以共同商议请某一个小组的学生表演一首歌或者一个音乐类节目。学生为了获胜,往往能抛开尴尬心理,甚至敦促搭档:快想、快做动作;或者要求搭档:动作做标准些。他们之间的隔阂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小学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领会舞蹈的魅力,包括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所包含的创造力,以此作为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始终使这个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教师应该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正面情感,通过主动领会,达成情感发展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习了芭蕾舞基本手位、民族舞的基础动作之后,将全班学生进行均质分组,组成“舞者小分队”,选出小组长并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请他们自行选择音乐,自主编排一组舞蹈并在一周后的舞蹈教学课堂中表演。在舞蹈编排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参与行为和心理感受写出来,并汇总成舞蹈创作心得。我在学生们的舞蹈表演当天负责拍照和摄像,将学生的心得中优秀的内容和照片打印出来,形成展板,作为“舞蹈创作大赛”的报导形式,申请进行在校园文化展示栏中进行展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而舞蹈创作作品展出,则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舞蹈的趣味性、艺术魅力带给他们的心理满足感和自豪感。
二、结语
情感教学的实践使小学舞蹈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基本态度更加积极,舞蹈本身所承载的美感和情绪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感知到,通过舞蹈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种新的情绪表达方法,也获得了自信和满足,这是舞蹈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表现之一,也是小学舞蹈教学成功的标志。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一:小学生家庭教育探析
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
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方法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个性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用心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能够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简单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资料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转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此刻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应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能够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潜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必须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搞笑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能够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透过多媒体技术不仅仅能够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搞笑,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构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理解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务必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设置一些搞笑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用心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到达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潜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此刻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用心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群众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01)
[5]胡娜.对如何改善高校英语大班教学课堂气氛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11)
[6]陈惠珍.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04)
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将自主探究作为数学教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凸显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及探究精神的培养。首先简要阐述了导学案教学的具体目标,而后基于对导学案课前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好导学案课堂实践教学的措施方法,最终希望借助于相关分析探讨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为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对此下文就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明确导学案的具体目标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认知及其自身的水平能力,针对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效化学习方式,并加强广泛的沟通交流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达成。
二、做好导学案的课前设计
(一)集体备课
在开学初期,每一年级组的相关学科教师均会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分配本学期相应教师所要承担的备课内容。每一周学科教师还应当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编制出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师则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共同制订出每一节课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导学案目标,并就其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产生出具体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明确每节课程所需制订出的教学内容,并由备课教师制作出电子版本。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导学案制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教师应用依据集体备课所探讨出来的结果指导备案工作,同时再融合以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导学案编写教师同时遵循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及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导与解决,并基于这一前提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方案设计及问题等方面的安排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导学案的完备性,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审核导学案
先通过数学学科组长针对教师所制订出的导学案予以审核,而后再经由年级主任予以审核。在进行审核时应当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时改正,例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能够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合理的引导效果等,针对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设计等均要及时予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导学案
无论是何种事物,其发展的过程均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因而通过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更正导学案的错误问题并加强改进与完善十分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于每一周集体备课之时对前一周的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加以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处理,以期促使导学案课程能够得到持续性改进。
三、抓好导学案的课堂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人的心理情绪是基于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不断发展、改变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分”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于教学课程开展前采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户外郊游。这当中便包含了此项课程所需要探讨并解决的各项问题情况。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主旨,同时还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数学学科应当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产生阶段,并利用统计思想、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思维来思考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具体问题的观念,对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解出课后习题。)例如,在教授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学生需自主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真正促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自主体验并探索的阶段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基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身的思维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实现互相补足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交流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合作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不断吸取各方长处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自身的观点,并针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而并非盲目跟风。(教学预设: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对÷÷31≈,在起初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是正确的,只有部分学生存有疑问,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讨,寻找问题的本质。
(四)巩固课后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探究及评价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练习:(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性。)(1)要求学生自主出题并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互相批改。(2)学生计算:25×6231×5014×8228×41学生在做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能发现这当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在观察、分析并同其他同学探讨后发现每一组算式的乘积有如下规律:25×62=31×5014×82=28×41通过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算式组合计算,能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真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团结合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及自主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行兵,李立兵.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xx(17).
[2]管德军.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1):72-73.
[3]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xx(1):57-58.
[4]郭朝悦.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飞(素质教育版),20xx(12).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
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小学科学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在科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当今科学课堂研究的亮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以人为目的的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教学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对话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和反思。
关键词:小学科学,互动对话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当然,那里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透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据此,能够这样理解对话:它是言说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双向交流行为。对话不仅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际,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对话与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当对话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时,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那么“对话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呢?
1.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出现,我们能够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他们将对话广泛地运用在教学当中,但他们运用的对话方式还只是一种很朴素的教学对话,而不能称作为“对话教学”。
2.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上升为一种教学形态,它有一整套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作为支撑。真正的对话教学实质上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对话教学是“透过对话,在对话中”这种方式来实现它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具体内涵能够从五个方面去理解: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因此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教学生活质量的提升。学生借助于教师的帮忙,透过对话和学习,自觉主动地改变自身状况,不断得到成长。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好处上的平等与沟通。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资料、透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交流,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教学活动,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传统教学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单向的,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在师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传授上是“沟通性”“互动性”的,是以师生的情感、认知建构为其本质,即对话教学是以交流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从而到达师生共识、共享、共进。正如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可见,对话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对话者到达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对话教学,本人认为能够采取以下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对话”之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用心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只有高涨的兴趣,才能开启心灵之门,擦亮发现、探究的双眼。语文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极力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活动参与、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用心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用心性、主动性,学生、教师、文本(教学信息)之间自由进行交流,他们之中没有权威、主次,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课堂上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人、向文本(教学信息)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2.创设情境,启动“互动对话”。在“互动对话”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主角,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建立者;教师透过创设必须的学习情景(包括实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使学生为之用心努力的自主学习,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1)抓住学生学习期盼的心理,创设解决问题的对话情境。对话,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务必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个性是当学生透过自主探究后,对探究资料已经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状况下,要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则是我们深入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探究资料,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用心参与对话。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的《热传导》一课时,上课伊始,该教师做了一个烧活鱼的实验,烧瓶内有一条活泼的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教师用酒精灯给烧瓶上部的水加热,烧瓶上部的水很快就沸腾了,而金鱼却还在水中快活地游动。眼前这奇妙的现象使学生原有认知产生不平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烧瓶里的金鱼为什么没死呢?烧瓶里的水为什么不会传热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最兴奋状态,思维也处于最活跃状态,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这样,教师透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吸引了学生参与对话,从而产生一种主动、用心探究知识的渴望和行动。
(2)抓住学生发言中所暴露的问题,创设学生争论的对话情境。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个性是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我们许多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那样会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而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把一个人的问题(当然是关键的、重要的问题)转化成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比如在《认识茎》的教学中,关于“认识地下茎”的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茎的特征来决定“芋头是根还是茎”。有一名学生认为芋头是茎,理由是芋头上有芽,上面有一圈一圈的节。当他回答后,我请学生评价,有一名学生立刻举手表示反对这种观点。他说:“我认为,芋头是根不是茎,因为我把芋头的皮剥掉一点点,想看看是否有节,结果里面根本就没有节,而是只有一些条纹。”我真没想到他会这样做。
于是,我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地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说服学生。最后,透过进一步地交流与互动,学生都认为芋头是茎,刚才那名学生也表示赞同。这就是学生深入对话的成果。我很庆幸抓住了这个问题,使它成为了对话教学的生长点。像这样的对话契机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我们教师务必善于抓住它。
3.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互动对话”。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与“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用心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靠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合作、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必须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要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动沟通,务必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
4.注重“倾听”,实施有效对话。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互动,能够有效对话和互动的教师都是善于倾听者,能够给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带给及时的指导与激励。善于倾听的标志是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尊重自己的倾述,对自己充满信任。因此,在观察、探究、质疑、感悟、交流等科学课堂的对话形式中,师生要学会相互倾听。
有效倾听就应是:第一,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否则回答只有少数学生能准确回答,课堂就会转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因为教师不倾听自己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第二,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害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用心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就应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这是提问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而这种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应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应对错误答案时,教师需要“容忍不同”,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就应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教师必要时能够“追问”、“补充”和“欣赏”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向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程。
此外,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它能够帮忙他们学习讨论倾听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能够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养成了发散思维的习惯;由于理解了别人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反思,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逐渐明晰化、外显化,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深化各自的认识;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能够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如此才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互动过程”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对话教学的反思
对话教学就像其它的教学模式一样,并不能包治百病。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之处:
1.对话教学中,知识经验的构建主要是透过讨论、交流、合作、对话的形式,由内而外自主生成的,因此实施对话教学时比较费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往往只能涉及主要知识点的对话,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知识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补充,因此如何使学习潜力较弱的学生更有效地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我在教学中发现,潜力较强、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对话、交流、合作中总是占有绝对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质疑与释疑的也常常只是个别学生的行为,更多的学生只是观众,他们没能用心地投入到交流中。因此,如何关注课堂师生对话中的弱势群体,更多地听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的声音;如何让我们的对话教学有更高的技巧,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使他们都能从同一情境中获取知识,生成问题,避免出现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的现象,这是我们教师务必解决的问题。
3.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由于对话教学带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影响到对话教学的质量。对话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就应有着超前理念、先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因此,我今后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与驾驭课堂的潜力。
[1]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8)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法应用
一、教学个性化的专业素养
(一)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务必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情绪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应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用心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情绪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能够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透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小学过程中,老师透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断反省和思考,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改善不足,这样才能在开阔教师自身眼界以及知识面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料,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培养教师的特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程度,还能使学生都处于整体、统一的管理之下。然而个性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师倾注超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老师加深对学生实际状况的理解。但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个性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施展教学方法以及展开教学活动,老师就务必透过对学生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认真观察和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给与针对性的意见和实用性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透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帮忙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不仅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潜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老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惯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大不相同。对于课堂教学资料的提前认识和了解,有些学生习惯大声的朗读,有些学生习惯默读全文而还有些学生习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透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文资料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透过用心地引导,给与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忙学生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透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用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透过对生活实际的灵活、充分运用,不仅仅能够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潜力培养,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潜力是创新性思维潜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性的思考习惯,从而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法。此外,老师也能够利用开放性的思维题目的布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一、目前小学的德育教育概况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能够而且必须探讨教育在当前世界中的深刻意义,并且重新估计教育对于那些要为明日世界作好准备的新生一代所应负的责任。我们必须探讨教育的力量和理想,它的前景和目的。”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古往今来,德为人之本。我国素有重视德育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德育主要是伦理教育。而现代,不同的著作对德育的定义各不相同,如: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上述几种德育的表述,虽然在文字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德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活动,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几方面。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一直都比较重视学校的德育,只是在不同的年代,强调的是德育不同的功能与价值。
建国初期,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实质上看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战争时期政治教育的延伸。
1956-1965年,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当时现实斗争的需要,强调对学生进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教育。
“”十年是中国教育严重倒退的时期,是社会道德被严重扭曲的时期。这十年中学校德育就是搞“阶级斗争”,学校变成了思想斗争、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场所。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建国前30年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以突出政治为中心的,“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政治工作或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就是以政治为主要任务,政治可以决定一切、冲击一切、代替一切”。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学校德育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有了实质性的进步。这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意见,如:1988年_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1994年_中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_中央_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印发了《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_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_中央、_、、中央文明办、司法部飞教育部分别《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这一系列的通知、纲要和实施意见,使学校德育有章可循,加快了德育朝专门化、全面化、开放化、规律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但我们在肯定学校德育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德育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内容陈旧、僵化,不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我个人认为,目前学校对德育的重视,仅仅是因为政治或某方面的需要,那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就提出加强那一方面的教育,德育的政治化色彩仍然很浓,道德作为德育的基本价值体系还是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因而如何解决学校德育同现代化的冲突,同时完成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便成为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小学德育存教育中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我国恢复WTO组织的成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德育对学生收效甚微,德育一体化的大教育思路,不能与学生的行为产生共振。笔者认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德育工作内容陈旧、僵化
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缺乏一套大多数人承认的、相对稳定的基本价值观体系作为德育的一贯内容。德育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及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目前,我们的德育内容,基本上不具备操作性、可遵守性,更谈不上实践性。道德教育更是与少年儿童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2、德育目标的层次不适合,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德育目标层次上的不适合,是指德育的理论运离了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错位。“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品德的形成。”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目标,只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忽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生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一方面高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视分数如命。就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道德教育来说,“它的目的也不在关注少年儿童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的精神发展,而更多地受外在的功利的制约,其活动亦越来越带功利的色彩。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学生中出现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上的两面性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从心理学来说,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意识的发展;二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前者指人掌握的道德原则或信念,后者指把道德原则、信念付诸行动的能力。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我们的德育却是从最高级的共产主义教育开始,以最低级的搞好环境卫生教育结束。这不符合人的道德品质心理发展规律,不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3、德育教育的内化过程不够,脱离了少年儿童的主体
德育过程实质上是规范的内化过程。当代的学校德育,强调表面上的东西太多,学校实施的教育行为与其向学生进行的教育往往不一致。目前学校德育的核心仍是传统规范的一记忆、模仿和训练,强调的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着重他律,“运动式”的德育让人无所适从。应该说,对小学生采用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这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确有很大作用,但学校的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使之内化,学生的认识和操行仅仅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的品质,这使得德育与目前少年儿童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4、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呆板单一
学校德育途径单调,多以灌输、说教为主。人们以为把如何做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以往常常提倡把一个高、大、全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就是灌输的体现。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创新,老一套的方法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实效性必然不高。“德育(礼教)的过程,与其说是德育(说礼)的,不如说应是诗化的;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深层的东西,它能从根本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而目前学校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
5、在观念上,道德教育在学生中还未成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大德育中零散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呼唤着一种以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山等为内容的多元道德观,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经济的市场化,使人们的道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的同时,加大了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对立;在注重人际关系、机会和技巧的同时,产生了将投机钻营、溜须拍马作为获得权力和金钱的捷径的倾向;在追求财富和富裕生活的同时,易放纵自我和追逐物质享受,理想信念淡漠。如果我们不建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那么,面对“入世”带来的思想、文化等无形竞争,我们就会经不起考验和冲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受到极大影响。经济的全球化呼唤我们建立先进的道德教育体系。
三、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一育人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任课教师若能在平时对学生注重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不但能培养出有“才”的学生,还能促使学生成为有“德”的人。
在课堂方法上把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从知识化、认知化转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能够(尽可能远地)站在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文化、宗教、意识形态之外,允许我们接受或拒绝、赞同或批评任何文化中的各个要素。”
1、借助教材培养价值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它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思想都会在教材中得到反映。教学既要传授严谨的科学知识,又要引导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我们说教材具有思想性,并不是说把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用来进行道德教育,而是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施教的对象,设计好教学情景,适时进行教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故事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各门学科都可以采用。例如,在自然科学课堂上可讲述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和科学小说里的故事;在社会、文史思想类课堂上,好的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道德价值观,能使青年学生,既欣赏到生活的美,又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教育了几代人。
我们不是说,所有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道德教育题材,但只要我们注意去挖掘,有些隐性的东西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听过一节小学生英语单词教学课,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我被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所吸引,一个简单的单词Chocolate,居然被老师发挥的那么淋漓尽致。她在讲述了这个单词的发音、拼写和汉语意义后,让每一个学生,以这个单词的字母为开头,拼写出九个英文单词。同学们不一会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单词,老师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精神给以了表扬。随即,老师也写出了九个单词(Care,Heart,、Love,Altitude,Task、Excellence),让同学们评议。同学们从一个单词学会了几十个单词,这是学科教学的成功。当老师进一步解释它们的词义时,把关怀、心灵、方向、合作、选择、爱心、态度、任务、卓越,与现代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及做人的道理融为一体,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还领悟到了深刻的做人道德规范。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一记忆犹新,终生受益。
以上的综述说明,各科教学的道德教育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教师免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精神影响的唯一途径就是关闭学校”。但教育者的任务不是任其自然,而是应该更自觉地根据教材本身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道德教育潜能。
2、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少年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向儿童讲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断上进退两难的故事,并从被试者的回答中来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
在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药可以救她的命,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涅想尽办法也凑不足钱买药。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求他便宜买给他或赊款给他,可药剂师就是不答应。失望之余海涅终于夜间破门而入,偷走了这种药,去救妻子的命。请问:海涅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
这种道德两难问题,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提供不同的判断理由。
“道德两难”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真实。如果我们让学生角色换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判断,学生会在不同道德水平上各抒己见,引起道德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交流和比较,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反省能力。
3、教导解决人际冲突的原理和方法,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为了认识、化解冲突,我们首先要研究引起人际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冲突分为几个层次:国家之间;集团之间;家庭之间;个人之间。人有心灵和身体内外两个层面,当心灵与身体能够协调时,心灵就能够主导身体的行动。心灵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更大目标,它居于优先的主置,而身体追求的自我维持与生存的目的是从属的。如果自我维持的目的占了主导地位,个体就会感到不和谐,这正是冲突的本质。因而我们说,冲突的根源在人的心底,来自于只为了自己而生活的价值观。冲突很容易招致失去理智的行为,“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自私的行为是造成冲突的催化剂,只有无私的态度才一能扭转自私的行为,无私不仅可以愈合裂痕,而且有可能避免未来的人际冲突。骄傲自然会引发敌意,别人会认为这是不尊重人的态度,谦虚则给人以平等的感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与人的自尊心相符。在人际冲突中,一旦有一方承认自己的片面与错误,则另一方也容易妥协;贪婪促使一个人想要得到比自己应得的更多的利益,由此引起冲突,为解决纠纷,就需要以慷慨来扭转贪婪之心;服务是一种满足别人需求的关爱行为,不同的个人与群体总觉得比其他的人和群体优秀,因而总想统治对方,从而引起憎恨与报复,为纠正这种恶行,人们就应该彼此服务;道歉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会道歉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学校可举行化解冲突的原理讲座,对形成紧张对峙的原因、如何公平地不用暴力化解冲突、调解的技巧、减少敌意的方法进行讲解,教导学生学会无私、谦让、慷慨、服务和道歉,培养学生以公正的非暴力的方法解决纷争的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通过服务体验并用法律意识教育来辅助道对德意识的情感教育
服务体验是要求小学生们学习为他人服务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宝贵策略。学习服务的例子包括:辅导同学解决课业上的困难;自愿承担班级劳动;为学校的各种需要出力;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探访病人;清洁社区环境等。
小学生们通过积极帮助他人,得以亲身体验地学习,道德意志得到激发。服务的学习课程,需要有计划地像学科课程一样去认真设计,其内容、方法和目标都必须明确。在美国的学校,每个小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义务服务学时,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目的还在于通过亲身的服务和实践形成人的道德规范。
其次,法律和道德都是用来调节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的是,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强制实施的,道德却并非如此。法律和道德一样都要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实质上是部分道德的规范化,它对人们所限制的行为也就是道德所限制的行为。我们要把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构建必需的诸如“公平”、“责任”、“公平竞争”、“法制”等德育内容,实现法制道德教育的一体化,这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创新之处。
四、较适合当代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建议
从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看,道德品质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加深,逐步发展而达到一定的境界。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的,只有通过体验实际生活,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
1、小学校道德教育应从封闭的校园走向社会生活实践
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加深的过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学校,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清除小广告”的社区服务活动,带领学生清除社区中电线杆、墙上的小广告。在清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小广告的危害,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为社区清除了“毒瘤”,美化了社区的环境。另外,组织学生打扫社区卫生,参加慰问社区老人等社区服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心中有他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德调查”是一项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商场、广场等人多的地方去观察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发现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知道了应该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认识,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也保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实施。社会实践使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完善了学生的道德人格。
2、寓道德教育于活动中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如果把活动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活动要因时因人而异,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可以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影片,在文体活动中穿插有诚信教育的节目(如讲故事,说相声,演小品等),开展评选“最有诚信品质的学生”等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开设有关责任、博爱教育的主题讲座,如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中公德状况的调查活动等。其实道德教育活动的时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蔡克勇著:《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国际教育基金会:《道德伦理教育会议演讲集》,1998年。
6.梁小明、刘德纯主编:《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概念》,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7.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徐澎、刘浩注译:《道德经》,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千意见》,2004年3月22日。
1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2.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促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成绩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更多的情景操练,会话表演,教唱歌,做游戏等等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是一种促进英语教学良性循环的好措施。
一、严格要求 持久运用
教完48个音标及拼读方法,并不意味着完成了语音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往往在开头学得很好,以后就只重视句型和对话,忽视了音标的巩固,甚至有语音退步现象。如单词thank,一开始由于教时强调口形、舌位,发得较准,读[I$Rk],慢慢地,由于疏忽,发成了[Ienk] ,最后随口说成了[senk]了。因此音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入门阶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随时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一)音形结合 掌握规律
教会学生音标的认读及拼读之后,应注意培养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每次教新词时,不仅要会发音、会拼读,还要与旧词联系,进行一些归类性的训练。如教单词thank时,先让学生回忆th发[I]的单词,如出示卡片 让学生读读,再与th发[J]的一组卡片 作比较。学生们不仅渐渐地知道p发[p],b发[b],m[m],h[h],还知道sh发[M]th发[I]或[J],ch[CM],ng[R],kn [n],ght[t],ow [+(]/[au],ea[i:]/[e]等,用这样的方法,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把单词、音标作音、形比较,直至掌握一些规律,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这样的训练,也能培养学生速记单词的能力。
(二)严格要求 常抓不懈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正音,不让语音退化。当然,严格要求,及时纠音,也应和适当宽容相结合,因为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而且语音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就学得十分标准。起初时,应允许把一点“错误”逐步标准化。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在复习环节中安插一点时间操练音素,防止回生。平时检查读书、背书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发音。如学生往往容易把short发成[M&t] 短音;[$]与[e]不分,a red flag,发成[+ red fleg]。由于方言的干扰,学生常把[I]发成[s],把[J]发成[z]等,这就要靠教师经常训练,不断提醒,并及时表扬发音好的学生,形成正确发音的风气。在课文中所出现的连读,我也利用音标提示学生,如an English teacher用 引导学生连读。还有不完全爆破,如a black cat用括号提示学生发正确[+ bl$(k)k$t]。句子的语调、会话、朗读的感情,都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学生在这种训练下,语音才会越来越好。在试教的十多年中,我体会到,只要教师肯在教法上钻研创新,而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完全可以处理好教学中的这一难关。
教是为了不教,学用“拐棍”是为了丢掉它。利用国际音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自学能力,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严格要求 持久运用
提高认识,有意识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做教师的那点乐趣不就是在课堂上才能体现吗所以课堂气氛很重要,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于师于生都是一种享受,要有意识地想办法搞好课堂气氛。
2、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说话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让人气得跳。教师如果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说话,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心连心,课堂气氛会比较融洽。
3、多表扬学生
4、多些动手的活动
5、竞赛
6、变化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小组合作研讨……等相结合。
7、让学生喜欢你,注重个人形象、课堂身体语言。
8、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9、给每个学生以同等的表现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必须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情绪、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透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透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应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应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就应是用心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用心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理解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透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潜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选取,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状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资料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转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气氛不适宜,呈现消极、沉闷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窒息智慧火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的困境及初探
摘要: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关键词:朗读潜力,朗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这天,我们都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也是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
1.学生的阅读困境
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此刻大部分小学生读书的实际状况是:添加字词、遗漏、用其它生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们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呢?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主角读等,甚至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论文格式。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了,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朗读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喧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论文格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又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能够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等等。“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明白,老师也不明白怎样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也不范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有读好,朗读水平也未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论文格式。
2.初探
以上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哪儿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肤浅谈谈自己的观点:
少评价多练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贴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用心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怎样训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
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解文章读正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诸多传统且僵化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新兴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于实践,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亦是如此。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学习进步的要求,尤其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方法,丞待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阅读这一板块造成的语文教学的空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因其重视阅读与语言环境在语文教育界悄然兴起,被诸多小语语文教师应用于阅读教学板块的实践,本文将围绕“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板块中的实践经验与革新意义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行为-认知”教学法;阅读教学;实践经验;教育意义
小学是学生个性与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特征,新课改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口号,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为最终目标。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正是一种以学生自主进行的方式为主,且可以改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素养,开阔眼界与心胸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应当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重视并坚持长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培养。“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将进入新的教学状态。
1“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新课改后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语文教学的阅读板块的得到了重视,老师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一是课外阅读全凭学生自觉难以得到有效反馈,二是学生自我选择的阅读资料良莠不齐,且即为单调难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付诸更多的引导与关注。但部分老师的教学技巧无法有效的指引学生改善阅读方式,一是不注重选择材料与学生实际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难以因其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不注重收取对学生阅读所得的反馈,难以形成教学经验就无从谈起改进方法。三是缺乏对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讲解,学生只是阅读了材料没有对材料主旨及意义或是材料的延伸有所理解收获。最后在没有一定方法的状态下自由阅读不论是阅读本身还是知识的获取都缺乏效率。
2“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种种问题。而教师们也在孜孜不倦得寻求着改革之法,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得以提出。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教育者乔姆斯基的普遍与特定理论为其依据,又根据中国的汉语环境分析构建学生的阅读机制并结合过去听说读写并行的优良教学传统原则形成了一种读听并行,说写跟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行为-认知”教学法。
3“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模式分析
建立在小学生的独特心理与思维方法之上的特定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高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学生缺乏学习竞争意识与升学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更需要学生自我管理约束才能有所效率与收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有技巧性的从旁指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力不够持久的特定状态上,提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尽量选取难度较低学生易于理解,富有新意,易于抓住学生眼球的文章。
“行为-认知”教学法对阅读的延伸培养
在如今的阅读课上,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如何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才是该模式重视的地方。在“行为-认知”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即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布置数道阅读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对文章的主旨,立意,表达手段等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不仅是该教学法的目的也是一种过程,在阅读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相应问题有所理解,学生在思考中,不自觉的就会促进自我的思维与智力发展。三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培养,小学生的表达习惯较为直白,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慢慢使学生接触一些别样的表达技巧,并让学生依样画瓢,尝试不同的表达艺术,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乃至作文表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在利用“行为-认知”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行为-认知”教学法下的阅读模式往往需要听说读写相结合,需要学生全程保持高度集中与积极参与,前文中已经提到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一般会在阅读的选材上有所侧重,但即使是这样,在教学过程在也需要老师耐心引导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阶段都能积极参与。
阅读是感情的追踪
浅谈如何营造简单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用心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简单、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简单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构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情绪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能够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透过眼睛把这本书的资料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透过眼睛我明白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之后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简单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用心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
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个性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2.赞扬欣赏激趣法
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回归生活,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合唱,主角,互动“复式”教学,回归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艺术,是歌曲歌词意境分析、曲调调整、音色统一的聚合过程。论文大全,回归生活。合唱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上的协作潜力以及感性认识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发挥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工作,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大全,回归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是小学时代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提升小学生品位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综合艺术成分。它不仅仅仅是一种互相协作的群众艺术,也是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检测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小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这种放开与自主掌握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内在音乐潜能的开发以及独立思考心智的培养,也是小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它反映的实质是让学生做主角,改变学生被动理解学习的状态,展示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驾驭与领导位置。论文大全,回归生活。论文大全,回归生活。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课堂的“聆听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至于学生理解与否,教师无从知晓,因此,“填鸭式”教学便成了传统教育的代名词。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引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知识只是小学生学习的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唱的主角其实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则是小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合唱技巧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试金石”。试验教学法的实质是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合唱试验的机会,是帮忙小学生验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识与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学前的试验教学法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落到了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能唱的,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学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实践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透过各种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响效果,透过练练唱唱,将歌曲中要出现的音程关系让学生事先接触;而在课堂上,教师也是透过练练唱唱,让学生自己学会各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试唱双声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消除了学生对合唱歌曲学习的恐惧感,最后到达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教学前试验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对合唱知识与技巧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对小学生合唱知识的学习与潜力培养的统一。
二、合唱氛围的营造——“生活”教学法
合唱是在多个人声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艺术形式。小学生合唱的好处在于自由中的约束,个人演唱是在具备演唱潜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而合唱则更是注重小学生的协作、互助、配合潜力的培养。我们明白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去引导小学生进行更宽角度的创造。论文大全,回归生活。鲜活的教学素来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实际的生活。小学音乐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乐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上,都要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力求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使小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实践与创造潜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生活场景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共鸣度,他们能够及时的应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验证所学的知识,也能够用知识去丰富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小学生从小便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导者。生活化生活场景,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潜力,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参与与收获的快乐。
我们明白合唱艺术和生活场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为有了合唱艺术,生活场景才会更加生动与真实,因为有了生活场景,合唱艺术才能有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在合唱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设立能够把小学生思维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绿色的祖国》一课时,我们不妨把教学的视角转向生活,首先应用生活化的道具为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如塑料的小绿树等,接下来教师开始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绿色的认识等,然后,教师再分别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树叶的色彩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官与观察,并对此展开讨论,增加小学生对课堂教学资料的理解。让小学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生活场景的构建,实质上是应用生活的模式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生活的肯定与认可,从而让小学生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对于小学生更好的生活与学习打下了良好了基础。
三、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合唱教学法
在小学生合唱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是合唱前学生“教”学生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教师在进行歌曲合唱教学前,首先把小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对课堂资料进行讨论与学习,例如《我们的田野》的这首歌,让学生讨论一下,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对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绪控制等;在听录音中播放该歌曲时如何打拍子,如何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以及如何进行气息训练的等。其次,提出“小组复式”合唱的理念,透过互动讨论,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传递与补充,而且还增进了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讨论的结果也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课堂资料的“小组复式”教学带给了第一手资料。
“小组复式”教学法是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透过互动学习,教师获得到不同小组内的同学对课堂资料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针对此信息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使该目标都能贴近于各个小组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区”,然后进行分层次指导与教学,让小学生在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中,教师先对全班进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入手,让学生陶醉其中,之后教师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难度。个性是二声部的地方,从单音开始练习再到音程的练习,从单小节的练习到多小节练习,练习的难度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设计教学,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用心性,还能更好的解决二声部中出现的歌曲难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互动模式的“小组复式”教学法注重的是每个小组的差异化培养,也是消除各个小组差异的最便捷的途径,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学后的观点及时的在小组内交流与沟通,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并对知识的获取量与理解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对小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小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小组分层教学,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解决了传统模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透过小组差异化的培养,来实现对小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进而促进全班小学生的共同进步。论文大全,回归生活。总之,“小组复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分层次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旨在在班级的氛围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缩小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合唱教学应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小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带动小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参与与互动中进步。与此同时,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不仅仅实现了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知识的共享,而且分层次教学理念也促进了班级的全面发展。
[1]张景艳;合唱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吴灵芬;对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9年
[3]李薇;关于中小学生合唱艺术素质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陈玉丹著.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在以往的小学体英语教学中,对于很多技术性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解时,小学生很难看清楚。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示范,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些问题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掉。通过动画的方式将其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详细地对每一个动作要领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做到声行结合,既可以缩短教学的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人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更能有效地掌握。基于这一点,现代教育多为一种新型的手段,虽然其是教学的辅助,但让学生感到的是一种新鲜有趣的东西。比如在教足球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对足球运动的动作要领、传球方法、停球方法、足球运动的轨迹等等内容进行形象展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之情。
(三)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每学期,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测评考试。借助现代化技术,可以准确地将学生的各项信息录入系统,建立规范的学生数据档案。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总结,从而改善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除此以外,对于学校组织运动会等项目活动,体育教师也可以依据现代设备进行很好的排练,使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够更有效地开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贪玩、好动、好奇心强烈等身心特点。在进行现代教育的时候,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无论从理解上还是感官的认知上,都要符合学生相应年龄段的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把握教育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授课比例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户外学习,电教手段只是一个辅助作用。而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和现在教学的课程中有个宏观把控,在课程安排中,有效合理地进行,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服务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有明显意义的。因此,何时根据内容进行有效的实施,如何在讲解课件时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有着极大的要求的。要想服务好课程,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负责的准备,不可为了轻松而随意应付。
三、结语
[摘要]语言运用艺术最好的体现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有效促进。
[关键词]小学 语文口语交际 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将语文口语教学的教育位置摆正,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最为关键时期,所以要对小学语文口语能力高度重视,把小学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校里,学习任务比较重,考试压力也比较大,所以用来给学生进行口语实际训练的机会比较少。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被大量作业所占据,几乎没有时间参加课外实践,而社会语言的污染也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实家庭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好的场所,但是现在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家庭教育方面得不到有效提升。小学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学生这个时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不为学生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那么就不会发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帮助。
(二)学生的心理障碍阻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许多小学生存在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障碍,造成这样的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小学生生来腼腆,具有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回答问题怕出错,怕引起同学的嘲笑。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长期缺乏交流的语言环境,甚至还会出现社交退缩症现象。就长期调查可知,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越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学生克服信息障碍,使口语交际教学顺利进行。
(三)学生缺乏口语交际情境
语言表达的训练最需要的就是有运用词语的机会,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增加他们的拓展训练,如果将训练的机会挤压掉,或对学生只做片面的指导,就会导致学生对很多词语都不知道怎样具体应用。口语交际主要是现想现说,要求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自己要说的话考虑好,选择好最为恰当的语句。如果在课堂上不能为学生提供交际的具体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关于课前准备的具体措施
教师要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能有足够的材料用作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课前的资料准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内容亲自进行准备。上课时教师要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
(二)创设情境
人在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情感是触发人去表达语言的动力,这样就会促进人对词语的选择。想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就要为他们设置一定的情境。对于设计场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参与进去,自由进行交际,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口语交际话题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进来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表现欲。
(三)进行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双方都进行互动,才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根本原则就是能让学生多说,把发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来说,给学生提供开阔的课堂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不能把课堂当成是几个学生的精彩演讲,而其他大部分的学生只做观众,并没有达到交际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协作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细心钻研。可以进行角度转换,灵活处理,让每个小组都可以活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小组的互动平台。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面对教材,最重要的是要面对学生本身,教师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训练题目要进行精心设计,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谈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xx.
[2]练怡.现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误区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1).
[3]颉景荣.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7).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有了必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因为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并没有重视口语交际的实际训练。对于小学语文交际教学,更多的老师认为口语交际就是平常的口头作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普遍做法就是,先给学生安排训练的理论题目,然后再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浏览性的检查,这样错误的认识不仅仅没有到达口语交际的目的还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
第二,学生缺乏主动性。我国的教育模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仅使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只单纯的重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思维潜力以及创造性潜力,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主动的参与意识,这不仅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综合潜力的培养。
第三,缺乏实践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设口语交际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日常交际的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潜力、行为习惯以及待人态度的培养。然而,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对学生实践性的交际训练依然十分缺乏。这主要体此刻,首先,老师没有准确理解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质资料,大多时候老师都错误的将口语交际当作口头式作文课,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不仅仅没有发挥口语交际的实效性,还使学生的交际训练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然后,口语交际的训练只限于部分成绩好、思维活跃的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理解状态。第四,教学资料的不正确理解。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资料,大多老师都简单的理解为教材资料,而没有将口语交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因为老师对教学资料的不正确理解,就导致了学生实际口语交际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第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透过教学情境的设立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和兴趣,要用心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思维的广阔性以及发散性。因为思维的广阔性不仅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条件,还是促进学生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关键因素。老师要经常性的给与学生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表述。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老师能够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的主角,从教学资料出发,给学生设定一个交际情境,如果第二天狐狸和乌鸦又一次相遇,那它们又会发生故事呢老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补充完整。透过这样的情境对话,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潜力的培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和交际潜力的发展。
第二,带给足够交流空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充分的互动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如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透过学生间的交流,来到达思想意识交换的目的;也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个主要体此刻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角的互换来进行一种思想上的平等交流,而不是传统好处上的老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理解老师口述的教学过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就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再如群众式互动,群众式互动包括小组学习模式的交流、全班学生的共同交流以及面向社会的广泛交流等。这种群众式的交流不仅仅能够扩大学生的交际面,还能有效地促进口语交际潜力的提高。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交际方法。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老师就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透过传授口语交际相关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进行口语交际。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老师就应用心地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口语交际的实际价值。如在学习《木兰从军》时,老师能够先让学生对花木兰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透过自己的理解将“木兰从军”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不仅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潜力、思维潜力的培养,更能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潜力。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锻炼,更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考验、挑战。针对我国目前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充分地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综合潜力培养的关键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改善不足并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学习和实际训练,这不仅仅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表达潜力以及创造性潜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乡镇小学;数学教育
在这推崇效率的时代,小学数学教育要契合时代的要求,需要运用多样化与科学化的教学理念。许多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学生日后的成才,付出了很大时间与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想做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外,还要长期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启发,教学设计的完善是没有终点的。1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的乡镇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甚至有些孩子有点自私。教师需要花时间了解自己所教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往的教学经历积累的经验与成功并不适合当代的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用心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诉求。仅仅将课本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会做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1]。在教学中多运用课件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易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用启发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练习中联系已学的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在互相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才会更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2高效利用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区的乡镇学校均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设施,机器样式和表现方式都很新颖,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水平。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以缜密的思考为前提。3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后,数学的思维会有种逻辑的美感,此时加以引导,学生会有成就感,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目前在一些乡镇学校中“读书无用论”颇有市场,如果不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不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中难度适中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学生会发觉认知矛盾,认知冲突得到解决,求知欲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提出新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动力。适当利用学生喜欢比赛与竞技的心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很多小的成功的累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领悟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的方式不局限于课堂,利用自习时间举行班级的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历史讲座、数学典故与笑话、逻辑推理故事都可以尝试。活动中更容易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有利于兴趣的养成。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思维习惯[2]。在乡镇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掌握好习题与练习的尺度,适当的重复对学生的记忆与做题的准确度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方法的过度使用虽然能再小幅提高效果,但是对数学的兴趣有着潜在的伤害,解题机器是不会成为数学家的,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对数学有兴趣和热爱的人,数学研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在社会唯分数论的思潮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直被弱化,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后学生的潜力将难以得到发挥。假如数学老师忽略了这点,为了分数的极限,不断要求学生做枯燥的练习和作业,容易厌烦数学。学生体会数学之美与深感数学的抽象难懂的界限不是那么的清晰,不容易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天分的学生对数学习题的忍耐度是不同的,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做法。
数学的课堂的气氛不宜特别严肃,小学生毕竟是孩子,学习能力和思维还在发展中,对教学效果不能操之过急,有时课堂也应该具有游戏性,课堂最后的时间做数学游戏是可以考虑的,对知识点的巩固效果也不错。时常把课堂剩余时间变成数学游戏时间,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计算与理解的深度,扩展学生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显著的效果。在基本定理的讲解与基本的题量都完成的比较好的前提下,课堂可以热闹一点,一小部分课时进行数学游戏,是把数学知识的应用熟练化,对提高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城市教育与乡镇教育有着很大差异性,体现在经济实力、教育硬件、教学水平等方面,面对乡镇小学数学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广大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努力,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教育游戏有助于集中学习注意力
就大一点的学生而言,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大多不超过四十五分钟,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更短。因此,将教育游戏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学生在玩乐的同时,就会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可能要比成年人更久。所以,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
教育游戏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不仅会失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将所教授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学生能够切实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长久记忆。可见,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大的。然而,在运用教育游戏时,教师要时刻谨记,要将游戏与知识成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以上所述的作用,否则,不仅不会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还阻碍小学教育的发展。
2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由上述可知,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的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合理的、科学的教育游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然而,我国小学教育领域在教育游戏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一定程度。因此,加强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此对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应准确把握小学的心理特点,使选择的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吸引小学生的目的,这是选择教育游戏的关键,否则选择的教育游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例如,在小学语文疑难汉字教学活动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课前教师可准备写有疑难汉字的卡片,课堂上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成员认识的字最多,认识最多的一组就是获胜组”,这样以来各小组成员就会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结果教师说:“**小组真棒,认识的字最多,来,大家为他们鼓掌。”由此获胜的一组各成员会感觉非常自豪。总之,玩该游戏达到了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很多小学生非常渴望下次还玩该游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尝试将该游戏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
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因此,小学教师在选择的教育游戏内容不能跨度太大。另外,数学是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科目,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更应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例如,当将小学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讲解完毕后,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首先教师将带有10及以上的扑克牌去掉,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将乘法口诀知识已经学习完毕,今天咱们就玩扑克牌。”此时,部分小学生就会感觉非常惊讶,不少学生问:“老师,咱们不上课了呀?”此时教师回答:“上啊,就用扑克牌上课,我随意抽两张扑克牌,看谁即快又准的算出两者的乘积,我就给谁发朵小红花”,这样以来学们就会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利用扑克牌游戏检验了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程度,为此针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辅导,从而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以上仅仅是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几点应用。然而,事实上,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还有很多,且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还有很大的潜能。因此,对于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还需要小学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针对该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3结语
小学教育技术学论文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德育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德育渠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可行之道。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以班为单位,轮流制作节目,节目内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撰稿、拍摄,录制校园新闻、校园动态,利用班队活动,通过学校闭路广播电视系统向全校师生播放。学生在观察、采访、拍摄、观看节目过程中,能受到正面教育,接受反面鞭策。如可拍摄学生保护花草树木、捡拾垃圾等文明行动的镜头,也可拍摄学生进到花坛里玩耍、随手乱丢纸屑的镜头,配上解说词在学校播放,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班级管理现代化。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品德课上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接受品德教育。如“我身边的环境”一课,课前把学校的环境和本班学生爱护环境的照片配上声音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很不错。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架设家校沟通的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相较于思想品德课的优越性在于,语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它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思想教育变得有声有色,自然流露的情感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且在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学生最容易感动的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将文章的主旨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达到渗透的目的,过早或过晚地为文章贴上标签都不会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与楚王精彩的辩论将是整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句话则完美驳倒了楚王的谬论,维护了晏子及其国家的尊严,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当讲解到这一时段时,学生被晏子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深深感染,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对文章中心进行渗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一次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3.结语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利与法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资料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超多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超多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必须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透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潜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超多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构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必须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述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2.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个性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资料。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资料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思考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透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文章资料的理解。
3.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超多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到达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能够教材选取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诗作,这样不仅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潜力和作文潜力。
一、学会审题
小学生写作,最突出的一个毛病就是离题万里,东拉西扯,渺无边际,三纸无驴。如何改善呢?让学生学会审题,抓住要点,根据题目的要求,围绕中心进行叙述描画,这样写作,就会八九不离十。审题要做好以下几点。对写作类型进行准确的判断,作文分为几类。
1.写作类型写作要求很多,其中有命题作文,也有半命题类型的作文,也有自己进行命题的作文,一一对他们进行分析,不要离开题目的要求。如果是看图作文,一定要看清图画的意义,图画内容在表达什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有时候改写文章,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有的时候是自由作文,不一而足。
2.把握写作范围及要求一篇好的文章,在写人记事方面做得很优秀,写景状物刻画准确,如写一次活动,有始有终,细节分明。写一封信,很清楚地表达了意愿。无论写什么,都要提高思想的高度和行文中的深度,要写出感动人心的文字,拨动人的心弦。
3.抓住写作的重点教给学生抓“题眼”,然后进行写作,方法是先写出一些关键词,根据关键字词的先后,有所侧重,这样就能写出井然有序的文字。
4.写作文提纲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工。提纲列好一目了然,胸有成竹;写文章就有了底气,然后可以一气呵成。否则的话,很难顺理成章。大多数同学认为,写提纲太麻烦了,没有这个耐心。让学生尝试一下,慢慢地他们就会喜欢上写提纲。拟定作文提纲,好处非常多,容易展开思路,不容易分心,也容易对文章的结构有所把握,能够分清文章的重点,避免跑题。拟提纲时要讲究方法,先把题目写好,确立中心思想,大致上安排好写作的先后顺序,然后可以安心地写文章的开头,准确无误地将材料和各个段落衔接,结尾也能够利索的_。可以化难为易,告诉学生,拟定了作文提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自然就给出了答案。
二、学会模仿
模仿是一种再创造,每一个写作的高手实际上一开始都是一个模仿家,从模仿到独立的创新,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就像一个儿童刚刚走路步履蹒跚,不断地练习,日久天长就能够健步如飞,迅速地奔跑。模仿是必要一个过程,没有模仿,就没有成功地创造。要多学习优秀的文章,仔细阅读课文,对于学生的优秀的作文,也可以当范文让学生们学习。还有,最主要的一点,这一点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忽略了,就是教师自己也写作,然后给大家看,给大家起表率作用。学生们只看到教师在指挥,没有看到教师表演,不能够让他们心服口服,教师带头写作,虽然占用了教师的教学时间,收到的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
3.从课外书中选择教师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好文章,尤其言简意赅的,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让大家学习,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4.从学生作文中选择范文学生年纪小,有的时候因为想象力丰富,也能够写出令人击节的好文章,这个时候就可以适时地向大家介绍,让大家通过学习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学生们好胜心强,别人能够写出的作品,他认为他也能够写出。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的好处,最大的就是有很大的启发性,产生激励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别人写出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这是无可非议的,只要你努力你也能够。
5.教师给学生范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写的文章,如果优秀的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就是始终能够坚持走创作道路,对于学生的激励非常大,如果实在时间紧,可以写一两个段落,甚至创作一句优秀的短语,可惜这种情况少而又少,我们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不是没有时间,也未必没有这方面的水平,而是我们过于懒惰了。我们教师要进行很好的反思,无愧于自己的天职。
三、尝试拓展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写作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也可以锻炼学生写一写应用文。比如,抓好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不仅关系青少年本身,也关系到社会安全和文明进步。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消防安全教育问题。学校的消防资源匮乏是显见的,我们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广泛的资源,更直接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伤害才能远离孩子的身旁。只有这些就够了吗?我们可以通过作文让学生知道消防安全教育的益处,写应用型的文章,一举两得。一般而言,家长一般是认识不到的,认为孩子呆在家里、学校里就是安全的,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对于学校消防安全教育课的开展情况不闻不问,这对孩子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是有严重影响的。因此,家长认识不到消防安全教育。水火无情,一旦孩子遭遇到火灾的伤害,后悔也来不及了。通过作文,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一步去学习更多的消防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在危急关头,保持头脑清醒,能够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学生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吗?当然,经过事前的引导,学生完全能写好这样的作文,这令人欣喜。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完全值得提倡。学生们学会了写作技巧,也掌握了安全知识,双管齐下。综上所述,教学写作方法很多,要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此外,教师要加强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研究,带领学生进入深层,领略写作的内涵,激励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丰富自己在生活与安全方面的体验,感受写作的快乐气氛,学会不断的成长,体会写作的人文精神,透过文字看到世界,通过语言看到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语言智慧,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去创造更加美丽的世界。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
在必须程度上来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能够“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角进行渗透。(1)所谓的“情”是指使小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持有愿意学习、满意以及快乐的态度,并且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持反对、不满意,以及愤怒的态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时,应当以讲解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2)所谓的“知”是指对小学生实施说理教育,让小学生明确我们一致认可和提倡的道德标准有哪些,只有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道德准则资料,才能够让学生明确怎样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以及不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例如,教师在教学《海豚救人》这一篇文章时,务必将人和动物间的微妙关系说明白以及人类保护自然
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素质教育的一项关键资料就是美育,美育能够健全人的品格。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潜力是尤为关键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十分少的,不具备必须的审美潜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潜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秀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潜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但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持续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师,都透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十分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用心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
小学写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论文关键词:小学,写字教学
1、笔画的书写指导。
从一年级起就就应重视笔画的书写指导,他们开始是写拼音字母,拼音字母多带弧形,由此从拼音字母书写过渡到汉字的书写时必须要注意笔画的书写指导。如:“女”字第一笔是“撇点”而学生写成“竖弯”,“山”字第二笔是“竖折”,学生写成“竖弯”,“口”字由“竖、横折、横”组成,学生写成“竖折、横折”组成,在书写指导时要及时矫正。
2、偏旁部首的书写。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它越来越不可代替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植根于写字基础上的书法有着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性情、态势和精神。富于变化的汉字多由不同的偏旁部首进行空间组合的,这些偏旁部首大多由独体字演变而来,在写字教学中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写好独体字,更要注重这些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部首,如:“好”字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应将“横”变为“提”,学生则易写成“女子”。
3、写好字,笔顺规则不可忽视。
在一年级的课本中已经学习了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的写字规则。这也是初学写汉字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有规律地去把握,一个笔画较多的字,不仅仅仅是一种书写规则的指导,也要加强汉字书写的综合指导。
4、田字格的书写指导。
小学生的空间知觉潜力差,初学写字不知从何下笔,写出来的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顶天立地”。指导学生用田字格书写,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知觉精确度,帮忙他们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教给学生书写方法,让学生能够写出满意、漂亮的汉字。
写字教学应列入校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写字教学现状,课程表中没有明确的写字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写字教学任务也仅仅是要求学生写写课后生字,检查的是数量的多少,有无错字,至于字写得好与不好,似乎很少关心过。由此,我个人认为,校园就应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写字课,并严格要求教师备好写字课、上好写字课,纳入常规教学。
农村小学写字教学要加强校园管理。要教学生写好字,首先教师就要写好字,所以,在常规检查上要严格要求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各种记录均要写规范字,做到书写认真、端正,正楷的板书尤为重要,工整的板书能够给学生以示范,学生在这样长期的影响下,自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写字课上随时检查老师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写字姿势、笔画写法、笔顺规则等,严格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表率。作为小学教师,个性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写好字,更要指导学生写好字,为培养一代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就小学来说,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相象作文和常用的应用文。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教育的阵地,素质教育要求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强化刘,学习兴趣是一个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就是其中原因之一。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对我后来发生的影响,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小时候是个平庸的孩子,但是由于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进行野外观察,因此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下面就一节怎样引导学生感兴趣的参入课堂作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作文教学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过程活动中,教师如何恰当而自然地导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如我教学《记一次活动》时,我课前画上几幅画,让学生做评委,评一评,评出你心目中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可高兴了。课的伊始,教师就扫除了学生心里障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就问;“老师,是您画的吗?”“是呀。”“哦,真了不起。”教师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敢于乐于表达,来促进学生写作的欲望,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起点,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在教学中就自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和积极性相应就会有所提高。《新课标》就明确地把“写话有兴趣”摆在首位,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学习写活,重在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海洋的内驱力。
二、作文教学的兴趣从情感中来
三、作文教学的兴趣从激活中来
游戏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老师们凭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知道,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激发相应的感情。因此,作文之前设计游戏,对激活课堂十分重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积极参与。教师趁热打铁:“这小丑可爱吗?”“可爱”“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小丑’缺了鼻子,需要画上。“”孩子们,现在我们就来个‘贴鼻子游戏’好不好?“教师我来”。我首先宣布了游戏的规则,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小丑”头像,然后让学生蒙上眼睛给“小丑”画鼻子。学生有的把鼻子画到眼睛上,有的把眼睛画到了头上,有的把眼睛画到了耳朵、下巴等等。引得孩子们一阵阵的哄堂大笑,其中有个同学观察非常的细,找准目标之后,准确的画好了鼻子的位置,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又让那个学生介绍他成功的经验,在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的所得。这样活跃的课堂,会深深在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是“趣”激活了课堂,是“趣”让孩子们难忘,是“趣”让孩子们开怀大笑。美国生物学家贝弗里奇也说过:“只有哪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有成功。”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是学生个人的内在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内驱力,但它往往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外化出来的。
四、作文的兴趣从需要中来
需要是人的本能,当本能需要时,就会转向行为。文笔练习是要抓住兴趣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完游戏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刚才的游戏非常有趣,请大家把自己做的看的听的想的都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学生一边沉浸在刚才的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一边不停地写。学生的这种行为就是教师的需要,同时也要把这种需要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只要我们能达到自己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都是一种收获。活动是写作的呈现的过程,学生多参加些有趣的活动,给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无尽的鲜活素材。因此引导学生、组织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内的活动,如兴趣小组、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学生就不会为怎么写、写什么苦恼了,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有了乐趣,只需把自己的所为用文字叙述出来,这就是所需了。
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识字量后,就自然会有阅读和写作的愿望,教师要顺应儿童这一心里规律。一开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不要作任何的限制,学生喜欢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之后,让他们互相读一读,评一评,谁写得好,可吸取长处。教师只需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到写作是件简单的事情,我手写我嘴,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想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此简单而已。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万能的钥匙,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视写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要老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在课前精心的设计教案,课中认真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就能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最终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路,把作文教学搞得既有“趣”又有“味”。
1.增进人文关怀,勇于创新
2.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前提。而要想将教学环境中包括的多种因素保持最佳状态,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整。首先,校方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点,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这样通常会加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进师生关系,也能保障学生的听课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要提倡建立班级特色人文文化。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标准的综合,它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是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凝结为集体的催化剂。一个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校方应该从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特性的班级文化。最后,完善班级体制度文化。在班级内建立少而有力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一定准则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合理而健康地互相竞争。但是,制度不应该是校方的“圣旨”,而应该是由全体人员共同商讨决定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学校制度准则。而能否顺利地建立它们并严格实施,无不与担任引导角色的教学领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科学化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一批优秀的教师管理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
从长远的客观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将老师作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对教师的培训,才是塑造学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基础手段。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所以管理者应该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并积极挖掘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才能逐渐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并对其他的小学教育者起到带头和模范作用。加强对教师敬业度的监督,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学。
2.在教师管理和学生自理之间寻求平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承担着学生、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教学所需内容的管理工作,直接投身于教学管理当中。要学生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自理、自立,这是对的,但不等于教师可以将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不问。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既会引,又善导;既敢放,又能收。其次,既要发扬民主,建立开放自由的班级氛围,又要善于集中,达到有效的管理作用。此外,还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聚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并进行加工,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领导与学生间的直接沟通
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和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与领导之间不易达到一对一形式的直接交流,尽管有教师作为两者之间的连接人,但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许多校方领导者,并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充分了解自己布置的教学任务是否已被严格有效地实施,也不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如何,对学校管理机制建议如何,对自己的看法如何……更有甚者,领导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无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新课改不过成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建立“校长有约”,“校长信箱”等高效渠道加强校领导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建立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四、结语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上一篇: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精选3篇)
下一篇:资料过多情况说明范文(优选8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