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访问
30
微信扫码分享
[关键词]PDCA;药品不良反应;效果分析
The monitoring report and effect analysis on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promo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circulation in our hospital
WEI Ling DAI Jing SHEN Dong-mei CAI Jie-q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tool which continuously improves on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report and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of our hospital,the ADR reporting and the monitoring management standardize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promoting the clinical rational Tapplication PDCA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DR surveillance of our hospital ar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s were found out by applying the 4 key steps in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planning,implementation,inspection,and processing),The plan which was aimed at addressing the problem was formulated and will be discovered during the repeated check process,and the management will be improved and enhanc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andardized After implementing PDCA cycle management,through establishing drug bad reaction monitoring and report work management system,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and implementing ADR report and monitoring,in 2015 the ADR reported total,and medical personnel reported volume,and records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number,and reported department had respectively increased ,,and ,and in our hospital,effective intervention(P
[Key words]PDCA;ADR;Effect analysis
药品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使用中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应对上市后的药品进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医疗机构作为ADR上报主体,积极开展ADR上报和监测为医机构应尽的责任。我院以复评三甲为契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1],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中条款要求建立并实施ADR报告的制度与程序[2],分析收集到本院的ADR报表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总结ADR上报和监测管理的经验,初步取得良好成效,为开创ADR监测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前、后上报合格的ADR报告,分析评价ADR报告中的关联性、上报数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药物分类、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等项目的变化,总结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的方法。
PDCA循环管理实施过程
计划(P)
现状调查 笔者早期总结本院2011~2013年ADR监测工作情况,对上报的ADR报告表进行分析[3]。本次收集我院2014年69份上报合格的ADR报告,进一步对ADR报告例数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估,总结存在的问题包括:①上报的ADR数量较少,2014年仅为69例,未有新的、严重的ADR。我院处在赣、鄂、皖三省交界的医疗中心,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九江市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众多,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400~800份/百万人的数量标准差距较大,上报率较低。②门诊患者输液室患者较多、病情复杂、用药广泛,为ADR发生率较高的地方,而本院门诊ADR上报仅9例()。③医生与护士上报的ADR例数较少,分别为32例()、30例(),药师上报7例()。④ADR报表填写问题较多,如药品信息中通用名、商品名混淆或填写混乱;事件过程描述中使用非医学用语、药品名称和不良反发应为ADR名称、使用诊断名词不正确或不准确、未写原患疾病的症状、3个时间不明确、干预措拖过于笼统、无不良反应的结果等。⑤上报ADR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较单一,临床表现中以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最多,28例();次之为全身损害,11例()。⑥引发ADR的药品主要是抗菌药物15例(),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0例()。
原因分析 ①临床医务人员错误的认为凡允许上市的药品都应该是安全的,未真正理解和熟悉ADR概念相关法规,怕上报ADR会引起医疗纠纷,惹官司,心理负担较重,从而故意瞒报。个别人员希望以个人名义收集、发表系列的病例报告。②医务人员平时业务繁忙,无专职病区ADR反应负责人员,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上报处理ADR的过程太繁琐,导致疑似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较少。③大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学校期间未接受过ADR报告方面的培训。院内ADR信息传递和监测方面的知识宣传较少,未能了解ADR的特点和产生的危害性。发现ADR时不知如何报告,报哪里。④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未与ADR系统对接,未有明确提示必填信息,部分信息不知如何规范填写等导致上报质量不高。
整改措施 ①建立本院ADR报告制度与程序;②增加对ADR的宣传教育与培训;③建立与健全奖惩制度;④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列入科室综合考评的内容;⑤完善信息化手段;⑥凝聚监测合力,发挥医疗机构“技术先锋”作用。
实施(D)
针对我院ADR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文献[4-14]研究与兄弟医院经验的借鉴,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我院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建立药品不良应监测上报工作管理体系 ①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建立医、药、护通力合作的ADR管理小组,进行三级管理,确定各级、各科室ADR监测责任人。②完善ADR的制度与程序,其中明确ADR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小组以及ADR监测技术小组的职责。规定ADR报告范围,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流程。③细化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ADR上报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升报告的有效性与可利用性,量化每个科室上报的ADR报指标,每季度对上报的ADR报表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综合指标较好的科室与个人给予奖励。未按要求报告ADR的、伪造ADR报表的、经查实发生ADR匿而不报或者隐瞒ADR资料的,ADR监测小组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ADR管理工作中违反规定、延误不良反应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处罚。
多部门协作,多措并举 ①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②创新性开展HIS系统与国家ADR监测系统耦合工作,将ADR监测报告嵌入医疗机构HIS系统中,按照系统对接标准要求做数据挖掘与自动上报工作,从而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升医务人员呈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积极性。③临床药师分片区管理,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责任到人。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业务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⑤扩大信息宣传效应,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与内容,努力营造监测工作的良好氛围,实现药品ADR报告工作由被动呈报向主动监测发展的目的。⑥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检查(C)与处理(A)
我校组织开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是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立项批复:宜教科规计[xxxx]2号)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xxxx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依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笼统性和小同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规范》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同学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同学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学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学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笼统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发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同学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同学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生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灵,充沛调动同学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异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和会甚至影响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同学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手足无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同学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罗善彪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西陵区数学教研员梅红英老师负责牵头,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也亲自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学校保证了该课题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果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同学——考虑如何从同学的学动身,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身,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
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沛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喜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③教学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乏。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时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5次作为市、区课题研究的现场会向全市、全区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观摩。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同学开展了数学日记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胜利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三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出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干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战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掌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掌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沛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干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同学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身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同学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同学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局部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拿出自身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同学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考虑,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掌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干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沛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同学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同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同学,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掌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同学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身喜欢玩的游戏,小朋友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维护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方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考虑:“假如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假如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与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一幅图中,同学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假如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假如教师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假如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小朋友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现,发明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出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只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同学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布置时间”,由于小同学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出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同学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同学已有经验,同学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同学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同学的思维特点,假如将同学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同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布置,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同学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同学探究的热情,促使同学生活经验不时数学化。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注意力曲线;积极计分策略;学习过程
0引言
智能科学技术涵盖智能科学、智能技术、智能工程3个层次的内容,各层次分别围绕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相关理论、方法以及智能技术工具创建应用系统。因而,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从系统级的观点考虑科学问题并进行相关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ACM/IEEE最新公布的相关课程指导文献,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是系统类课程群的重要组成之一,涉及系统基础(systems fundamental,SF)、体系结构与组成(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AR)、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OS)等多个知识域(BoK),对于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系统观的培养以及系统能力的增强,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转变,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让最广泛的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理念也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我们针对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所面临的若干挑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教学内容的调整
本课程采用国际一流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作为课程教材,该书是当前国际上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主流教材,书的整体内容在广度上大于之前国内使用的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考虑到16周的教学周期,以及旨在让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着重理解硬件、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对应用程序的性能和正确性的影响,而不论及低层次的处理器体系结构,我们将教学内容限定在数据在机器内的表示、程序的机器级表示、程序性能优化、存储器层次结构、链接、异常控制流以及虚拟存储器等。然而待讲授的内容仍然是极为丰富的,尤其是面对仅学习过C或C++高级程序语言的大二本科生,如何在2~3周的时间习惯Linux的命令行操作以及汇编程序的理解是本课程教学之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学及评判方式的转变
目前国内本科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先后出现了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课堂组织形式,鉴于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内的6个专业、逾300名全职在校本科生,同时根据本课程的院核心课程的定位、学生的前修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以及学生数目和层次的弱差异性,课程组决定对本课程采取大班授课(64学时)+小班讨论课(16学时)的形式组织教学,其中大班课的单位是所有学生,小班课则以自然班为单位(30人左右),学生作为讨论主体。大班授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听课学生人数众多、讲授内容多且难度大、课程进度快;小班讨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激励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讨论课内容与大课内容如何衔接等。课程实验即使用教材配备的CMU课程实验。在本门课程中,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课程实验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本科教学中的研讨重点。传统的笔试至今依然是国内高校使用最普遍的学习评估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相应课程的期末笔试中获得“卷面高分”和“确实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既定要求”这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为了鼓励学生在本门课程投入足够的精力,激发其主动学习和自己动手的积极性,本课程在学生成绩评判上,更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动手实践,有意弱化期末卷面成绩。这与着重培养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代表的工程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本课程总体成绩的构成为平时作业:小班报告:小班提问:实验实践:卷面笔试=1:2:1:3:3,即课程成绩散布于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全部过程,这样的分数分配对日常教学与课程实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班集中式讲授
大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解构课程知识体系、阐释关键知识点、串联知识点的关系、展示经典实例及启发学生思路。
学生在学习一门课之前,尤其是一门核心必修课程,通常对课程整体缺乏理解,甚至有时候整门课程学完了,不少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所在专业需要修习这门课程仍然不了解,靠死记硬背应付完考试,很快就不记得课程学习的内容了。这样的课程教学显然并未达到预计的效果。大课的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从系统化的角度为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架构。对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而言,学生应该知道本门课程的内容位于软件和硬件的交界处,与前修的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比较,后者处于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中的下层,与后续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课程紧密关联。例如数据在机器中的保存,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已有涉及,但在本门课程中,学习数据以及程序在机器中的表示是为了更好地编写高质量的程序代码,通过阅读和理解反汇编生成的代码,学生可以一窥系统内部运行机制及其对程序执行影响。
大班一次授课时长为90分钟。文献[8]指出,当代大学生一堂课的注意力曲线如图1所示。即在一次课的头5~1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逐渐提升,随后出现下降并持续到这一次课程的结束。文献[9-10]指出,从单次课程的时间进度看,在课堂讲授进行到10~15分(甚至可能3~5分钟),学生就会出现认知超载问题。这意味着,在学生注意力可能恰好或快要达到峰值的时候,即出现认知超载,这会加剧学生注意力下降的速度和程度,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这种认知负荷的出现,其内在原因是由学习材料引起的,比如像《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这样单个单元概念密集、跨度明显的教材,以及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不会是一门简单的入门课程;认知负荷的外在原因则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即授课教师,外在认知和相关认知负荷可以很好地由授课教师来控制,对内在认知负荷的产生会有减缓作用。
主讲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进度、授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首先,大课集中讲授主要用于阐释关键知识点,例如第8章“异常控制流”的第1节,2页的书面内容,连续出现了异常、中断、故障、陷阱、终止、内核模式、虚拟存储、页面映射等十几个新术语,其中虚存的概念还要在下一章才会讲到,若按部就班进行讲授,需要20~30分钟的授课时间,学生会觉得难以承受,即出现所谓的认知负荷超载。因此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对这一部分进行提炼,从学生之前在高级语言中学习过的“异常”术语开始,在比较中解释本章更广义的“异常”概念;从学生熟悉的“过程调用”开始,在比较中阐释“异常返回”的动作;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断点”概念开始,比较并阐述“trap”“faults”和“aborts”,而“页故障”的典型示例仅提及而不展开,明确告诉学生在后一章节的学习中再讨论。当课程进入“虚存”一章的“页处理”部分,再回溯到“页故障”的异常及其处理,使学生能够从虚存和异常两个角度对“缺页处理”有完整认识。即在大课集中讲授中为学生显式展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提供知识点地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顺章节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加深理解学习内容大有裨益。
一、 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
(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
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四、课题解读与理论依据
(一) 课题解读。
“生活化”在这里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数学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内涵有如下几点:
1、在目标指向上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达成,还主要指向两点: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进学生情意的健康发展。
2、在内容上,主要以现有的教材为内容,但在组织教材、利用教材时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呈现给学生的应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教学方式上,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将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在评价体系上,改革评价的甄别功能,变“筛”为“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积极导向功能;改革评价内容,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生活实践能力;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笔试,融合档案袋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员都将成为评价主体。课题的评价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五、研究目标
总目标: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细分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
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关键词:落实;实验报告;改善;物理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到物理学科而言,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维度。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只有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才能正确开展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另外,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伦理。可见,落实实验报告让撰写实验报告对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都有促进作用。
1 落实实验报告情况微调查
撰写实验报告是学生分组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学生需要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报告的落实情况如何呢?笔者对长期活跃在几个“物理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互助群”的部分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进行一个微调查。微调查对象共16人(山东1人,江苏5人,广东5人,湖北2人,浙江3人),都来自教育强省,都非常热衷于物理教研,常在物理教师群中讨论各种物理教学问题。调查结果:只有2人所在学校对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有严格要求,教师要检查;有8个学校让学生填写实验册;有6人所在学校有时候部分实验要求学生填写;有2人所在学校从不要求写实验报告。教育强省的教学教研骨干所在学校对落实实验报告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学校的情况可能更糟。交谈中发现,他们也深知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实验报告是物理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教学中没有动力落实。
2 实验报告不能得到落实的原因
是否做实验与高考相关性不大
教师觉得高考物理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训练、重复训练实验题就可以达到目标、解决问题。高考实验题能否得到高分与是否做实验、是否做好实验相关性不大。持这一观点的教师占大多数,观点虽有些片面,但也基本反映了高考实验题的考查现状。实验题是纸笔考试,没办法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只能考查记忆和思维。即使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读数,会考试不一定会在实际中使用该仪器。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教师放弃落实不能立竿见影的实验报告,把时间花在了见效快的实验题训练上,通过实验题的反复训练来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并在考试中得到不错的分数。
学生不能高质量完成实验报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不够,不能高质量完成实验报告。看到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完成一个“凌乱”的实验报告,觉得白白浪费时间。持有这一理由的教师也不少。这其实也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没下过水,怎会游泳呢?学生没有经过训练,没有撰写过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的能力自然不强。教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开始时多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独立撰写几次实验报告,定能有大的长进和提高。
3 落实实验报告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
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促进方法迁移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与器材、实验原理与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论与讨论、误差分析等部分。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之后对实验进行梳理与思考,加深对实验基本要求的记忆,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只有深刻理解实验原理与方法,才能清楚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为何要如此操作,为何要这样处理实验数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迁移实验思想与方法。“要重视实验,挖掘其教学价值。让实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源动力之一,成为学习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更好地服务教学。”[1]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加深,实验方法掌握透彻,当实验中需要迁移实验方法时会更容易想到,更容易达到自动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
撰写实验报告需要学生认真、客观书写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然后利用某种方法分析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由于高中物理实验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学生只要预习其结果都是可以预见的,有时学生的验数据与预期的结果有偏差,此时如何对待并“不漂亮”的实验数据,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绝好契机。
例如,教学中发现,有学生为了凑出良好的实验结果,偷偷修改实验数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要学生知道实验有误差,甚至实验失败都是正常的,而修改实验数据这一种违反科学精神的做法是错误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数据的获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能草率,更不能造假。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教师应该渗透一种意识:实验误差大很正常,实验失败也很正常,对一个真正的实验者实验失败并不意味着收获就会小,认真参与,深入思考,习得方法最重要。再如,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将实验误差简单归为仪器方面的原因。这也是一种不严肃的科学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报告中从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误差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是交流实验经验、推广实验成果的媒介和重要手段。让学生学会撰写实验报告是培养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撰写实验报告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等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要求文字通顺简洁,字迹端正,图表直观规范,结果正确,讨论认真。高中物理实验除了使学生受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还可以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以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提升物理学习兴趣的新着力点
物理实验承载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任,通过实验让学生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高,甚至以‘陪玩’的心态完成实验任务”[2],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采用‘菜单式’教学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机械应付毫无挑战性的问题,思维活跃度低。”[2]而实验报告的落实,需要增加让学生挑战的任务,尤其是实验数据的处理、误差分析、实验结果可靠性检验等,需要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进行深入反思,甚至提出改进措施,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4 落实实验报告的建议
树立正确的实验观
能否把实验报告落在实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的理念。教师如何看待实验在物理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不应该只是顶住考试,应付高考,要明确做好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实验题的15分,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必须要跳出高考实验题的视野看待实验教学的地位。摒弃过于功利的思想和做法。
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发展
撰写实验报告对学生的知识和科学素养有极高要求,不可能学生一开始就可以做好,也不可能经过一两次实验学生就可以有很大的提高。教学中需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锻炼的机会,多一点时间与耐心等待学生成长。教学上宜采取循序渐进、因课制宜、因材施教的策略:先给学生实验报告的模版,然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报告;开始时给学生提供教师的“实验报告”,经过一定次数的训练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报告;对不同的实验课题,教师在实验报告环节给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就应该指导多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应该少指导多放手;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也应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对学习困难者多一些细致的指导和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少一点,要求高一点。
用发展的视角评价学生
要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进步,改变重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重视实验题轻视实验操作,重视知识轻视思想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科学的评r取向。鉴于是技能培养的复杂性,要学生实验技能有大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所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细心、耐心地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进步,更要关注其在实验中学习态度、探究精神的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动研究 中小学英语教师 问题 对策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王蔷,2002)行动研究有参与性和反思性的特点,通过参与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探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不断地提升。
一、不知研究什么
1.对行动研究的概念一知半解。
一些教师不知何为“行动研究”,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或理论铺垫,便草草着手研究。还有一些教师将行动研究等同于经验总结,或将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等混淆起来,以致开展的研究不伦不类。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高校专家合作,就算是行动研究。
2.教学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可能影响其教学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教案、课堂实施分析,教师提问分析,教师课堂评价及错误纠正行为分析,课堂话轮分析,课堂活动分析,外语学习动机分析,外语学习策略分析等。(吴宗杰,1995)但一些教师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现不了问题,或对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或不能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以至于开展行动研究时不知研究什么。
教师要多进行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以培养自己敏锐的研究嗅觉。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或有必要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积累,从诸多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最需要解决的或自己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研究,且这些问题是比较具体的、微观的问题,教师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而不是大而空的问题;即便有意义但教师本人经过努力不能解决的,也不宜作为研究的课题。对于行动研究问题的筛选,可以是教师自己感知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参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研究问题;也可以是在高校专家或科研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历史回顾、临床观察(随堂听课)等方式,共同分析确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王琳,2005)
二、不知怎么研究
王蔷提出,开放型行动研究的流程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或措施――实施计划――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研究报告。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行动研究的过程。
1.过程不严谨,缺少必要的环节。
(1)缺少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的环节,导致研究问题定位不准。教师经过初步调查、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后,首先要提出假设,假设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的环节便是通过各种方式如问卷调查、采访、教学观察等收集数据以验证假设,确认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对问题予以界定(包括性质、种类、范围、成因等),重新确认问题。这一环节在规范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缺失这一环节,教师确定的研究问题就可能不准确,缺乏针对性,或没有研究的价值。
(2)缺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的环节,只进行一次行动即结束,没有进行持续跟进的调整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往往是系统、顽固且不可预测的,很难通过一次行动就彻底解决。行动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循环性、实验性和动态性,要求教师在行动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和改进,以不断发现行动中未解决的或新生的问题,逐步减少或消灭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将一个问题研究透彻、最终改进教学的目的。
(3)缺少反思与评价环节,得出的结论苍白、肤浅、没有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有的教师实施了一连串的行动后即宣告研究结束,没有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还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反思和评价,但反思不够深刻,没有将此次行动研究的问题、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系统的方法,导致研究结果苍白无力,欠缺说服力,且对后续解决此类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指导,行动研究虎头蛇尾。
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提升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研究,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
2.一些环节执行不力或前后不衔接。
在行动研究的流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和铺垫,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延伸和拓展。一些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一些环节执行不到位,或前一环节不能为后一环节提供必要的依据或支持。比如:研究问题提炼不准确或不清楚,后续的行动也没有紧扣问题展开研究,如文章的标题是“子活动对高中生英语课堂积极性和情感态度影响的行动研究报告”,但经过假设性分析和初步调查,确定的研究问题却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词汇等方面的障碍,降低学习难度,重塑学生自信心,并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对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描述不够准确,因为研究的主体部分并没有涉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词汇等方面障碍等内容。
“发现问题”“初步调查和分析”“确认问题”以及“调查发现与讨论”几个步骤脱节,前一个步骤没有为后一个步骤提供依据,后一个步骤也没有紧紧围绕前一个步骤展开,这一问题在笔者审阅的论文中比较突出。“数据收集与反思”环节,只是想当然地实施行动步骤,没有探究实施该步骤的原因、相关的理论依据等。
三、不知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研究报告是行动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报告的过程必然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强化教师对理论进行提炼的能力,促进教师对教育过程的深层理解,也使自己对于研究和教学的深层理解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即使有的老师参与了课题,也收集了数据,但是没有写出研究报告,也不能称之为研究者。(王蔷,2002)
许多教师实施完行动即结束,不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撰写了行动研究报告,但报告不规范,难以完整、真实、有效地反映其研究的成果。在笔者审阅的系列行动研究报告论文中,除上文提到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论文中有所反映外,许多教师还暴露出了论文撰写中的诸多问题,例如:
(1)论文结构不完整或支离破碎。由于对行动研究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一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就缺失了必要的环节,同时也反映在行动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导致文章支离破碎,逻辑关系不严密。还有的教师如记流水账般,按照行动时间逐条罗列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未将其有逻辑、成系统地组织起来。
虽然行动研究程序上多有弹性,在撰写格式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台湾有学者对行动研究报告的等级与撰写内容作出划分,将其分为实用级、精致级、完整级和专业级四个等级。其中,实用级的字数约3000字,完成时间是1周,报告架构由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行动方案和行动研究实施结果等3个部分构成。精致级的字数约5000字,完成时间是1个月,报告架构由研究问题、简单的文献回顾、解决问题行动方案和方案实施结果等4个部分组成。完整级的字数约10000字,完成时间是6个月,报告架构由研究问题、文献探讨、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行动方案、结论与建议和参考文献等6个部分组成。专业级对各部分要求更高。上述报告架构可以为教师行动研究论文的写作格式提供一个参考。(王琳,2005)
(2)研究过程中得出的一些结论缺乏数据支持或理论依据,结论苍白,说服力不强;或者提供的数据不真实、前后不一致,有编造数据之嫌。比如“从统计结果看,我们认为语境词汇教学法有了一定的效果”,这样的分析过于主观和空泛,缺乏数据支持,很难具有说服力。经过行动研究得出的结论需要有理据支持,依据什么证据得出什么结论,而不能信口开河、主观随意地总结归纳。
(3)对行动研究方案具体措施的表述不清,比如:“学生们自由结组对所学词汇以不同方式进行复习”,如何结组,以哪些方式进行复习,未表述清楚。“我们坚持每天进行阅读反馈的检查”,怎样检查,文中未作说明。“检测前我带领学生在课上进行集体‘花样复习’,从不同的角度把单词分类,反复‘揉’一遍”,何为花样复习,也不得知。“我们采取一些鼓励的手段督促学生学习单词,例如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督促学生?对措施或做法的阐述不清楚、不明确,很容易给人一种云山雾罩、雾里看花之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该研究。
(4)只罗列自己实施的行动措施即结束,没有反思部分;或者虽然有反思部分,但没有紧密围绕前面的研究进行深刻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反思内容空泛,对本研究采取的措施、成功的经验、取得的教训等提炼、总结、升华不够;抑或仅仅宽泛地对行动研究这一大的方法进行反思,而不是对本行动研究进行具体的反思等。
很多论文缺少反思部分或者反思不够深刻,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水平不强、缺乏专家指导、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交流不够、思维方式囿于传统等。这些原因导致教师不愿意对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刨根究底,作深刻的反思。
(5)语言表达过于随意,不到位或不明确,缺乏严谨性。一些教师撰写的行动研究论文语言表达过于随意,严谨性欠缺,如“达到即为合格,激发了学生努力的积极性,减少了‘要求过高’带来的心理压力”,达到什么?什么要求过高?表述不清。又如,“有8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通过听力获取信息上属于一般情况或不擅长”,一般情况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
总之,教师应认真践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理念,开展系统、持续、深入的探究和反思,以达到解决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的目的。相信随着行动研究的普及和推广,这一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药物分析 仿真实验 设计性改革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学科,贯穿于药品研发、生产和临床使用等过程的各环节,解决药物源头发现、药物开发、质量评价、生产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及上市后再评价等全过程的重大科学问题[1-2]。药物分析课程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各种分析方法及仪器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开展药物分析工作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将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项目及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而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有些实验受仪器设备套数的限制而只能以演示为主,很难保证所有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因此,受实验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局限,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课前缺乏预习,进入实验室甚至连实验讲义都不携带,直接按照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照葫芦画瓢”地进行操作,不能主动参与其中。再次,在实验报告书写中,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异常不能正确分析和讨论,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能培养出他们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及教学内容的基A上,采取“重新整合药物分析实验内容,引入仿真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等措施。
1 整合原有验证性实验,巩固基本实验技能
验证性实验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科学实验入门的基础。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理解实验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中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原始数据、认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改编而成,精选“比色或比浊法检查一般杂质,薄层色谱法检查特殊杂质,红外光谱法鉴别药物,氧化还原滴定法、双波长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的重金属”等实验内容,让学生按《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常规的药品检验操作进行实验,掌握常规分析器材如移液管、滴定管、薄层板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如电子天平、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的正确使用及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可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同时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进一步理解、掌握及深化延伸课堂所学知识。
2 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设计老师所给出的实验题目,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可以活跃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性潜力得到发挥。老师提前1周给出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将学生分成5人/小组,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对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小组内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设计一套实验方案;利用5学时的时间让每个实验小组选派1名同学汇报实验方案,各小组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汇报内容展开讨论,经过充分交流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再查阅相关资料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实验用品清单,实验老师提供清单中所需的实验用试剂和仪器,在具体实施实验方案时,利用5学时的时间学生按照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并完成实验(包括器具清洗、试剂配制、仪器校正与调试、测定与计算等);最后,小组中的各成员一起分析和讨论并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要求以小论文的方式撰写,阐明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并针对实验中的收获及所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 采用仿真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普通院校,由于受到教学开支的限制,大型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配置数量极少,一种大型仪器只能配置一套,这些仪器实验一般以演示为主,这就限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实践,仿真实验的应用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老师先利用多媒体通过仿真实验的演示来熟悉实验设备、操作过程、数据处理等整个环节,然后再指导学生在仪器上进行进样操作、结果分析等。如:在涉及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实验中,由于受仪器套数及实验学时的限制,流动相的配制和脱气、设备的启动与排气泡、设备冲洗等操作都是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完成的,学生对这些操作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通过播放仿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流动相配制、流动相脱气、设备连接、设备启动与排气泡、样品分析、设备冲洗等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最后在仪器上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3]。
4 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实验报告应格式规范,书写工整,表述科学、简洁、严谨,报告应完整地记录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结论、讨论等。教师应在首次实验课上详细讲解报告的格式及内容,并讲解实验报告书写时的规范用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做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坚决杜绝抄袭实验报告和任意涂改数据的现象,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5 结语
通过重新整合药物分析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采用仿真实验、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实验改革日益受到重视,教师应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
“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教学内容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化学教材(2007年8月第1版)。我尝试着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新课载体,实验测定结果为新课线索,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落实作业环节得到提高,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1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共布置了2项课外作业:1、完成以“定量测定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为主题的考察活动。2、完成“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下面,首先请奚同学反馈考察活动。
[反馈]由学生根据PPT上参观画面反馈。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研究所,那儿的医生不仅热情接待了我们,还提供了有关血清的化验单,当医生告诉我们,医院的定量实验测定仪精确度可达10-6克时,大家感叹不已。我们考察的第二站是金山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工程师不仅亲自为我们演示了产品质量检测的操作,还告诉我们,质检中心的定量实验测定仪精确度可达10-9克,大家再次惊叹!医院的定量测定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危及到病人的生命,而产品检测的精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要实现当医生、当工程师,拯救生命、造福人类的理想,我们首先要把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学好、学扎实。
[教师]大家的考察作业完成非常出色。可见,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今天,让我们回到实验室,自己当一回医生或工程师,会诊我们的实验测定情况。
[反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反馈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许多同学的实验报告填写比较认真、规范,但也有少数同学需努力。
[投影]连续投影几份完成非常好的实验报告,规范填写。
[教师]请看卞同学、徐同学等的实验报告,他们的数据填写规范、清晰,数据处理准确,误差分析合理,还对最后的简答题谈了很多真实的想法。请大家对比自己的实验报告,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学生]反思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实验报告纸上的实验数据处理以及结论,我所打的“√”,仅肯定了你的数据处理过程正确,但实验的测定值准确与否,希望在本节课结束前每位同学再给自己的实验测定结果作出新的评价。下面请一起来看看我们全班同学的测定结果。
[PPT]17组同学的测定结果,由低到高排列。(有2组,属于数据处理错误;有6组,二次平行实验,一次测定结果偏大,一次测定结果偏小;有4组,二次平行实验的测定结果都偏小;有5组,二次平行实验的测定结果都偏大。)
[教师]我们的实验药品是胆矾,根据胆矾的化学式,1mol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为5mol,这是一个理论值。可是我们的测定结果都没有达到理论值5,或偏大、或偏小,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测定值与理论值有偏差的呢?
[回顾]首先我们一起回忆实验的原理。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学生]回忆实验的原理。
[教师]板书,对实验原理以及计算公式作适当解释。
[录像]反思实验过程(研磨称量加样并称量加热、冷却、称量恒重操作)。
[教师]大家对实验测定值的偏差在实验报告上都已作了一些分析。下面请6大组同学(每1大组由3个实验小组组成)再一起根据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导致测定结果的偏差。
[学生]讨论。
[教师]下面,请每大组选派一位同学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我还需要3位志愿者,帮助记录大家的实验测定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以及难以判断偏大、偏小的疑难杂症。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投影]记录纸上的偏大或偏小以及难以判断偏大、偏小的原因。
[教师]让我们根据反应原理及计算公式会诊大家寻找的原因是否合理。
[学生]陈述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判断实验偏差的规律。
[PPT]运用计算公式判断实验偏差的规律:凡实验过程使得m(结晶水)偏大或m(无水硫酸铜)偏小的,都会使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结果偏大;反之,凡实验过程使得m(结晶水)偏小或m(无水硫酸铜)偏大的,都会使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结果偏小。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误差原因进一步归类。
[PPT]系统误差(来源于仪器装置和试剂自身的误差)例如:电子天平精密度等,有专门的方法处理;偶然误差(来源于测定时的某些偶然因素)例如:测定时环境温度或湿度等的变化,可用多次平行实验求平均值来减小;过失误差(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例如:加热过程有少量晶体溅出等,由测定者的正确操作来消除。
[教师]实验测定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因为我们学生实验所用的电子天平读数只能精确到10-3克,还有考虑到硫酸铜和水的摩尔质量的精确度(严格地说,铜原子和氢原子的摩尔质量应使用和),所以假如实验结果测定值在~范围内,仍可认为是合理的结果。下面,请大家结合上述的分析,给自己的测定结果给予一个新的合理的评价,认为实验成功或较为成功的同学请举手。认为自己实验失败的同学,希望抽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重新测定。
[学生]重新评价实验测定结果(有2组同学决定重做实验)。
[教师]我们不仅找到了判断实验测定结果偏差的规律,还将造成实验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归类,是否每个同学都已很好地掌握了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来当小老师,在你们的学案上编写练习,可以出判断题、也可以出简答题,再进行你问我答,考考你的同伴。
[学生]你问我答。
[教师]引导并参与讨论,收集部分学生出的题目投影,让全班同学共享。
[课堂小结]我们共用3课时的时间学完了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第1课时,主要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了实验方案。第2课时,一起走进实验室完成了测定实验。今天,我们又学会了实验误差的分析,进一步体验到了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不仅需要重视合作的科学精神,还必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的练习,基础题都要完成,带题为拓展题,自选。
2 教学反思
2.1 重视实验的体验学习过程
按照一般的教学进度,对于《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的教学内容仅安排2课时。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我决定安排3课时完成新课的教学内容。
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基本原理、再依据原理设计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案。课外作业:完成以“定量测定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为主题的考察活动;第2课时,安排学生直接进实验室做实验,学会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完整体验定量测定实验。课外作业:完成“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报告。第3课时,由学生的考察活动反馈导入,并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新课载体,展开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有听、有讲、有看、有做、有悟,让学生得到充分地体验、感悟、表达、交流、反思,并学会运用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寻找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课外作业:完成3课时教学内容相整合的针对性练习,其中拓展题由学生自选。
2.2有效利用作业资源关注学习过程
实验报告是学生重要的作业之一,反映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过程。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也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既能反映教师前面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情况,又能作为教师后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第2课时后,对实验报告,我采取了评语式的批阅。例如实验报告上的简答题:“你的实验测定结果偏大还是偏小?请反思实验过程,寻找造成实验误差的具体原因。”我批阅时用红笔写上了诸如“求助你的同伴,也许他们能帮助你一起找到原因。”、“能否再仔细想想?相信你会找到更好的理由。”等的友情提示;又设计了反映学生价值观的简答题:“某同学因实验误差太大,实验报告中抄袭了邻座同学的数据。他认为:我已经知道了自己失误在哪里,也看了邻座同学的全部实验过程,他的结果也可作为我的结果。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又用友情提示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完成作业,如“相信你有很多真实的想法,能否与老师说说?相信下次的实验报告你会给我更多惊喜。”对于这样的作业反馈方式,学生不仅能欣然接受,而且更重视提高自身的作业质量,同时也为新课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3课时的教学,我首先通过投影,展示了数据填写规范清晰、数据记录与处理正确、实验误差分析相对合理、解答题完成认真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业,学会欣赏同伴并端正学习态度。然后以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的测定结果以及实验误差分析为切入点,引出新课内容。当我把17组测定结果通过表格形式同时投影给学生时,他们惊喜并迅速产生了各种质疑,同步进行的实验,为什么测定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再进行汇总与分析,不仅推出了判断实验测定结果偏差的规律,还对引起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合理归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师生角色互换,有效诊断作业
作业不但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只有属于学生的作业,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体验。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基础的不同,自选不同难度的巩固练习,还可以自己出题,并将自己所出的题目与同伴共享。因为出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及时梳理、有效诊断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与教师角色的互换,更重视作业在自身日常学习环节中的地位、作用与效果。
第3课时的作业,有教师命题的作业。我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将提前准备的课外练习又及时作了适当调整。学生课堂上掌握比较好的知识点,我只选择了部分和学生课堂上掌握不是最理想的知识点,我加强了对应的针对性练习,我还布置了由学生自选拓展题,和由学生出题的作业,如围绕“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造成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的原因”,“为什么在加热硫酸铜晶体时要慢慢加热至晶体全部变成白色粉末?若发现有黑色粉末生成,实验是否需要重新做?”学生你问、我答,不亦乐乎。既营造了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又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通过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我及时收集并挑选学生自己出的题目,汇编入了学生的课外练习中,当学生看到自己出的题目能与同伴共享,成就感油然而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问卷调查 课型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问卷调查被公认为十分常见、简便而富有实效的调查方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很好地掌握问卷调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问卷调查的作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小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存在问卷设计不合理、问卷对象设置不够全面科学,以及问卷结果分析过于表面等问题,所以,教师的适当指导很重要。
陈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的调查方法》中指出,做一次问卷调查需要经历五个步骤:1、理清调查项目,确定问卷对象;2、围绕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3、把握发放时机,及时回收问卷;4、统计问卷结果,分析调查数据;5、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活动成果。在以上问卷调查的五个步骤中,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数据以及撰写调查报告这三个步骤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的,因此本文将问卷调查课分解设计为以下三个子课型。
一、问卷设计指导课
一份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如何,而想要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往的研究也说明了,很多小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中存在问题的设计与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对主题来说意义不大、可供回答问题的选项不够全面合理、开放式问题让人难以回答等问题。因此,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是比较重要也比较有难度的。
以往的问卷设计课都只用一个课时讲完,难免存在讲得不深不透、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因此,本次问卷设计指导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调查问卷的结构,能根据研究主题合理设计问卷标题、指导语和致谢语,并能合理确定研究对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能根据研究主题合理设计调查问题,并尝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拓展。其中,“案例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展示一份科学的调查问卷范例,从而导入本节课。“方法指导”则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调查问卷的结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并板书,并详细讲解指导语以及确定研究对象需要注意的问题。“巩固练习”即让学生根据各小组的子课题,合作列出问卷设计的提纲,写清楚标题、指导语及致谢语,并确定研究对象。“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已经设计好的问卷提纲,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其他小组所给的建议和教师的指导对问卷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问卷结构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查找“问卷中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为: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并布置作业。其中,“复习旧知”是通过复习巩固上一节课关于问卷结构的认识。“探究新知”环节,学生根据课后查找的“问卷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归纳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注意问题呈现具体例子,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的子课题,合理设计调查问题。“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已经设计好的调查问题,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其他小组以及教师的建议对调查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问题设计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继续完善问题设计,并将两节课的成果合并,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二、数据分析指导课
实施完问卷,如果没能对问卷结果进行很好地分析,那么收效也依然不大。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知识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对于定量的分析可能只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定性分析却是可以挖掘深一点的。
数据分析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数据分析的几个步骤――统计结果、发现现象、原因分析,并能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发现现象和进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本课型的教学流程为:回顾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并布置作业。“回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之前活动的照片,让学生回顾已经进行过的活动,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包括回收的调查问卷,从而导入本课。“方法指导”环节,教师呈现一些题目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归纳出数据分析的三个步骤。“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回收到的的原始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对其中的一道题目进行数据分析。“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小组数据分析的结果,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数据分析步骤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对小组回收到的原始问卷所有题目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出分析结果。
三、调查报告撰写课
作为问卷调查法的最后一步,问卷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利于将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地开展后续的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统计的数据,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向。
调查报告撰写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学会根据前期数据分析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由于该课内容比较多,所以由两个课时组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案例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展示一份科学的调查报告范例,从而导入本节课。“方法指导”则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并板书。“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前期数据分析的结果独自列出调查报告提纲,提纲要详细到每一部分的打算如何写。“交流评价”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内的交流评价,另一部分为班内的交流评价,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提纲。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写作教学 目标体系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将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报告。[1]目前,对于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研究较少,需要通过学习借鉴和实践研究予以明确。
一、现状: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脱节
调查报告属应用类文本,在语文教学历史上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语文学习经典之作《国文百八课》中,将报告书作为重要内容专门编写了一课,选两篇调查报告作为例文,还指出:“报告书的阅读和写作已和现代生活分离不开,所以应当加以详切的注意。”[2]在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中也能发现它的踪迹。1941年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第五学年”有“书信、报告等实用文的分析写作”[3]这一要求;1963年、1988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中有“小学五年级:写简单的计划、报告等应用文”的要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能写报告是语文课程设计者的共识。
但调查报告在现实教学中的处境却是尴尬的。笔者在日常调研中,对区域内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问,语文课中进行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几乎为“0”,对130名左右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调查报告的写作是“写得最少”和“最怕写的”。调查报告在实际教学中形同虚设。
二、追因:写作教学目标的缺失
调查报告为何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被搁置、被放逐?为何普遍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合格线”?这无外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写作测评标准“文学化”的导向,“应用文只是个格式问题,没啥可教的”的观念影响。内部的原因更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不清。教师对文体本身感到陌生,不清楚调查报告究竟有哪些样式,该如何分类;二是指向不明。教师对调查报告这个写作样式归属的教学板块感到疑惑,教材中它出现在“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那写作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写作之前的调查活动要不要纳入教学范畴?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作为基础。
三、借鉴:国外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
日本、美国、前苏联、德国、印度等国在语文教材中都编排了调查报告的写作内容,其编排的形式和呈现的内容各具特色,日本和美国教材尤其突出。
1.日本:目标清晰、策略具体。
日本课程中,与“调查报告”高度相关的研究是以教育学者和实践者野村芳兵卫为代表的“生活调查作文”。这项历时八十年的研究,有“定位准、分类清”和“方法和程序明确”两大特色(见表1)。其中,社会调查部分还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把“语言课题”作为必选内容。[4]
表1:日本小学生活调查作文教材内容分类及举例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调查报告”的内容也覆盖了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但是内容的序列性不强,对难度的把握不准,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的调查报告例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难度过高,不好操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下册有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六年级上册有访问家乡名人这些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当成状物文或写人文的写作内容了。
2.美国:学生主体、综合开放。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调查内容充满趣味,他们强调将学生置于生活大背景中,启发多元化思维,增强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调查”专题[5]
认知测试 通常一个月你收到或挣多少钱?你是怎样花的?制作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饼图。
知识拓展 (略。主要讲许多邮购销售的产品作了虚假广告。)
关键词: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对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尤为重要。“叶轮机特性实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针对叶轮机专业研究生的特色实验课程,在实验设备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目前工科研究生教学体系的一些问题,让今后的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
“叶轮机特性实验”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一般要求选择这门课程的研究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或工程经验,并能对相关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通过本门实验课程,期望学生将获得以下几点收获:
1.在知识层面上,对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真实的认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在工程训练上,完全由学生动手完成整个大型实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在能力提高上,完整地领导或参与一整套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项目分工与合作、实验方案实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及最终报告,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训练作用。
4.在创新探索上,本实验中,只要能满足实验目的,并且实验室的条件具备,学生可以自由设计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释放。另外,本实验会出现一些课堂上未曾讲授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这类实验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学生必须在实验前做大量的工作,包括熟悉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分工等。本门实验课的教师由四名教师指导,其中两人是主讲教师,两人是实验辅助教师。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理论讲解阶段,由一名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对本次实验的目的与内容进行讲解;第二阶段是实验指导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要求每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找另一名主讲教师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只在可行性上给予指导,经过几次反复,得到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三阶段是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现场实验,由两名实验辅助教师分别在设备与仪器使用上给予技术上的支持;第四阶段是完成实验报告及问题讨论,要求每名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独立完成。
二、课程的数据分析
本学期选课人数为79人,而实验设备只有一套,且实验课没有固定课时,只能在与学生其他课程不冲突的前提下进行,且时间限定在一个月内。我们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9~10人,每次实验现场操作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我们在学生中发放了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这与教师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现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增加设备台套数,并给实验课较为固定且充裕的时间安排。
实验小组是由学生自行划分的,因此各组情况并不均衡,有的组集中了较多的博士生,有的组则主要由外专业的专业硕士(工程硕士)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初步看出的是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基础似乎更好,而第六组学生的基础相对差些。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表1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基础,因为第六组中有些学生来自厂所,这部分人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上的不足。另外,我们的假定是抄袭效应会让整个组的成绩向最好学生靠拢,一个好学生的存在可以让整个组的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使各组内部的分数差别较小,因此,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主要按照每组的平均进行。
为了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估,从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三个方面对各组学生进行了打分。这里的基础是综合了学生本科的院校、专业、相关专业课成绩的结果,远景动机是综合了学生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规划的结果,主动性则是综合了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和现场情况的结果,最终量化的结果如表2所示。这些量化值未必完全合理,但应该基本可以代表各组的情况。
实验报告的分数是根据认真度、正确性和讨论深度三部分评定的,这里面的后两者更易互相借鉴与抄袭,因此报告的认真度有时成为了区分同组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表3给出了最终的实验报告分数,可以看出,各组的平均分有明显的差别,鉴于本次实验各组的实验方案和数据质量没有本质差异,各组的成绩差完全是学生自身认真度和能力的体现。从各组内部的报告相似度可以判断抄袭的严重程度,但不能确定原创与抄袭者。这里用版本数(内容基本相同的被确定为一个版本)来表示,并在表3的最后一列中给出。
下面对各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学生的基础和远景动机对主动性的影响。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第六组外,其余各组的主动性与其基础呈现强正相关的特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基础越好,其主动性也越强。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第六组和第四组外,其余各组的主动性与远景动机也呈现强正相关的特性。对第六组进行分析后发现,这组的特点是包含了多名来自相关研究所的成员,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且对叶轮机较为熟悉,虽然原来本科专业相关性不强,但对叶轮机有较高的熟悉度。这其实说明了我们在量化基础和远景动机时,应该把是否在相关厂所工作过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第四组的特点是基础好,虽然当前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预期使其远景动机得分不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了这一组的主动性。
图3-图5是各组的实验报告分数与其基础、远景动机以及主动性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看来,基础、远景动机以及主动性这三者对实验报告分数都有正的影响。对于图3和图4,如果去除第一组,则可以看出实验报告分数与学生的基础和远景动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一组的特殊性有两点,一个是这一组是第一个进行实验的,没有借鉴对象;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这一组的学生严重依赖一名来自厂所、有实践经验的成员,而该同学的报告完成得并不好。从后面关于抄袭部分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该组的报告只有一个版本。图4中另一个偏离较多的是第四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这一组的分数较高主要由基础决定,远景动机的影响较小。从图5中可以看到,第六组较高的主动性并不能保证这一组有高的实验报告分数,这也是确立考核方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将上述三种影响因素按1:1:1的权重合并,则得到图6的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的综合影响。可以看出,除第一组外,其余各组基本上符合预测,即基础、远景动机和主动性这三者共同决定了实验报告分数。
严格看来,图6中的第三组和第八组也与一般规律有所偏离,即报告分偏低一些,这其实与这两组的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有关。图7是各组的实验报告版本数与报告分的关系,可以看出报告的版本数与成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版本数越多分数也越高。第一、三、八组就是因为抄袭现象严重才导致报告分偏低,使其在图6上与一般规律有所偏离的。抄袭现象导致分数低这一情况与我们的预想是不一致的,我们的假定是抄袭效应会让整组的成绩向最好学生靠拢,而实际情况是越是独立完成,则分数越高。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真正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学生抄袭和被抄袭的现象都较少。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
课题结题材料的准备一、成果性材料1、主体:结题报告、阶段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著作、教案、案例、教例等2、附件:声像、图片、照片、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课件等3、成果效益、影响材料 ①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及社会反响②与课题相关的教师、学生的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子课题结题报告》是实验区(校)参加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成果形式之一。为增强结题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总课题组对其撰写内容和格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
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
怎样写结题报告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
结题报告格式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
语文结题报告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 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课题结题报告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收官”阶段,旨在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通过结题报告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执笔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才行。
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4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研究的难点: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训实验老师,每位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小课题有关的知识。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实验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实验阶段性总结。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谭冬梅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对“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进行过探讨,并先后参加了全区“九五”规划课题“动象教学法”的研究;自治区电教馆组织的“听算训练与测试”的课题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的北师大教材的实验;自治区地方课程数学科的“学科探究”一书的编写工作。曾被聘任为全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动象教学法”总课题组理论组成员。该同志有一定科研、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曾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例如覃灿玲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目标教学”的子课题实验。周志勇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的“活动导学”的课题研究。梁洁霞老师参加全市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他们都是青年教师,没有太重的家庭负担,而且对科研有一股热情,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
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
2、定人定责。子课题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
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
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
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行研讨评定,对疑难问题集体攻关,完善过程和结果,并对下学期课题提出建议。
6、总结推广。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实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和研究成绩较好的教研组的成果作为常规管理在全校推广。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教导处覃灿玲、李静、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师等17组成,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4人,实验教师全部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98%的成员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特别是农村小学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学生往往表现各有不同。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学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学生当教师问题提出时,看似在认真思考,却不会思考,没有答案,当然也就不举手发言。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生在农村,见识狭小,感觉低人一等,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失去了许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许多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据我观察,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几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惊讶,而且,似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反过来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发言乃至班级事务与他们似乎无关,他们已经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
(2)关键词之二:“课堂沉默”。“沉默”即不爱说笑(《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课堂沉默”是指不爱说话,不会说话和不想说话;即不发言,不参与。课堂沉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发言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胆量不足的原因。
(3)关键词之三:“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调查法进行研究。用观察法把“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区分开来,确定各类学生人数和比例。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三类学生,特别是“从不发言”的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4)“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导对策。
2.政策、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一段在《纲要》中没有找到)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同学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同学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沛发挥同学个性特长,强调同学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加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同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时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同学素质。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
⑴生活中的数学;
⑵生产中的数学;
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
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1、趣味性。
小同学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同学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同学所喜闻乐见。
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
⑴活动形式游戏化;
⑵列举范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难故事化;
⑷数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绍人物传奇化。
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同学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同学不只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虑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需让同学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丈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同学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同学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
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同学往往感到数学知识笼统,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同学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实际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同学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只在繁华地段协商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小朋友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
1、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同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同学的年龄“特点”以和同学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同学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同学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幼稚的教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同学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四、问题研讨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或学得不扎实,就会对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如果这些学困生在班级里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我通过对班里的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很多学困生的成绩都不好,而且作业经常完不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很低。很多老师在碰到这些学困生时通常缺乏耐心,不注重对他们心理特点的研究,有时候会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自身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让他们走出不想学习的阴影。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我认为探索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或学习积极性很差的学生。学困生存在于每一个班里,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好了,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任务。那些学习成绩落后、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
转化策略是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去喜欢学习的方法或活动。做什么事都要对症下药,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要制定不同的转化策略。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合适的转化策略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方法和过程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困生提供表现的空间和时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其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磨练意志、迈向成功。
案例分析,要以点带面,探索转变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总结、推广。
2.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
学困生的心理状况,不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原因。
(2)操作性研究
①在数学课堂上多创设条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②每节数学课都巧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情感。
③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尽量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④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在公共场合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
3.研究对象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小学学困生。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我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班学困生的心理,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施阶段: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①分析后进生学习数学不积极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②进行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
③建立课题博客,认真阅读书籍,及时上传读书笔记。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学困生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结题阶段: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年有余,现已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了学困生不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的原因,在课堂内外探索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并根据实践研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1.对班级内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
(1)客观因素
转眼间,20xx-20xx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画上圆满的句号。本学年中,我承担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回首走过的日子,内心有些许的欣慰,也有几分感慨。现将20xx-20xx年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学期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够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和鞭策自己,同时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尊敬老教师,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能积极涌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工作态度,服从工作安排。
二、教育教学工作
这学期,本人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自觉做到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而且在教学中及时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我能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数学、会用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积极地采取多种策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以保证课堂效果更有效。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每天做的作业我都及时的批改并讲解,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找学生改错进行复批。
三、考勤方面
本学期,我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学校给我安排的各项工作我都能及时到岗,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而且整个学期没请过一天假。
四、在本学年教学工作中
我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参与了小学课题《培养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同时撰写了多篇省市级论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我的努力下班级的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学生品行方面也有一定进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三尺讲台上不断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努力地工作,更要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在教会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同时自也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给予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我相信一个善于思考的我,下学期的工作一定会更有成效。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学科。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必须要求对所要研究经济现象有透彻的认识。经济学理论所说明的经济规律,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设计基础,也是分析经济数量关系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方法的等理论内容的讲授,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如何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计量模型,应用模型介绍的比较少。学生学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知道如何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计量经济学对经济类本科生是一门必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然而从我校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不到十分之一。可见,我们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学过计量经济学,但真正能运用的学生很少,这与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薄弱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分析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比自主性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大力推广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二、验证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都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大多数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都采用了验证性实验,即在课堂上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比较适合于课堂案例教学,实验中教学设计简化,学生能通过实验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计量经济学的验证性实验相对纯理论教学是一个进步,但它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计量经济学的特点是反映现实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验证性实验是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量经济学的自主性实验是经济问题自主选择,数据资料自主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计量模型自主设定,检验结果自主解释,实验进程自主安排的一种综合性实验。这种形式实验中应该实行严格的实验方案审核制度,学生要先提交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后续程序。一般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由小组组长负责实验的安排。学生们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设计计量模型,应用软件研究所选问题,讨论分析研究结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教师根据实验研究报告与日常实验纪录,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
这种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常规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分小组的课题研究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加强小组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通过自主性实验教学,教师扩大了课堂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和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点
自主性实验教学与常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自主性实验教学实施起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内容也要熟悉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的基础上配备多个熟悉计量经济学方法而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实验。指导教师在进行自主性实验教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做好演示教学,讲好示范案例,并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和评定成绩。
(1)划分实验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划分实验小组和研究方向接近的指导教师。分组要考虑实验小组成员是否具备互补性、思维逻辑的多样性等等。小组成员数不宜过多,太多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工作很少或没事做的情况,所以人数3到4人比较合适。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学习、组织和协调工作,如学习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每个指导教师带领几个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的方式有利于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与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相关,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经济问题。在选题时,可以先由指导教师提供各种选题,并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研究的具体步骤,使学生熟悉怎么针对特定选题设计计量模型,估计参数和模型检验,并提供联系现实的热点经济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小组成员经过协商后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交指导教师审阅,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拟定研究框架,然后由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
(3)监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是实验进行的核心环节。指导教师不仅要定期检查研究小组的软件学习情况和实验进度,还要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实验结果是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有的实验结果可能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违背,要求学生对这些实验结果的成因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领悟知识,扩展知识。
(4)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指导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并及时上交。研究报告的写作也是自主性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特别要实事求是的针对实验结果联系实际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研究报告由小组组长汇总以后交给指导教师。
(5)评定实验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日常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对实验报告质量的评价主要考虑实验内容是否完整、文献检索是否充分、实验数据是否可靠、计量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实验结果的经济学解释是否合理等。
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
对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TU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1104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概念原理及理论发展很多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因此,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1-5]。通过做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工程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及研究热情[6-7]。
笔者结合学校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现状
学校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经过2008年的教学改革,已独立于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成为土木工程基础实验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实验课总共10学时,包括钢筋混凝土超筋梁和少筋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斜压和斜拉破坏试验等4个演示试验及钢筋混凝土适筋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性能试验、钢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钢柱轴心受压失稳试验及砖砌体受压性能试验等5个实际操作试验。以往的实验教学步骤大致
为:(1)实验指导教师在每学期初与理论课授课教师根据授
课进度及时间,确定每项实验的具体安排;(2)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在每项实验前先进行预习;(3)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实验试件;(4)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撰写并提交各自的实验报告;(6)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以上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前预习准备不够充分
虽然每学期初,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发给学生,并多次提醒要课前预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多学生未预习就参加实验。
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预习,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未得到应有的实验锻炼。
(二)学生创造性调动不够充分
以往每学期开始,实验指导教师会将标准统一的实验报告交给学生。每位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报告的格式将空白处补充完整,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实验课变成了简单的机械式的重复体力劳动,未能起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
由于实验分组进行,抄袭现象难以避免,实验指导教师也无法分辨。
(四)实验报告批改后缺乏交流
以往学生在提交实验报告后,整个实验过程就意味结束。实验指导教师会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登录实验成绩。此时,虽然很多学生的实验报告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由于此时成绩已定,实验报告也已交学校存档,学生无法知晓实验结果分析中的错误,即使知道了,由于实验成绩已定,也缺乏改正错误的动力。
二、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实验预习环节
针对学生实验预习不充分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中图分类号】 G 478 R
【关键词】 公共卫生;传染病;食物中毒;学生保健服务
学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区域,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笔者对临沧市2007年度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管理科,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检验检测报告,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 临沧市2007年度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起,占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的;报告发病数1 071例,占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病例数的,无死亡病例。与2006年度相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起数和病例数上升幅度分别为137%和103%。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中,传染病事件所占的比例最高,报告16起,占;食物中毒事件报告5起,占。报告事件数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风疹(8起)、水痘(3起)和麻疹(2起),3病种报告事件数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5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植物性食物中毒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1起,化学性食物中毒1起。见表1。
流行病学特征
城乡分布 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的病例发生在农村小学和乡镇中小学。见表2。
时间分布 从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资料可以看出,传染病爆发疫情3-12月均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于4-9月。
年龄与性别分布 1 071例病例中,发病学生最小年龄3岁,最大17岁,以7~14岁居多,占(763/1 071)。男生657例,占;女生414例,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情况 21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时间统计,最短2 h,最长9 d,平均3 d。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临沧市2007年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70%,上升幅度明显高于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为传染病爆发疫情,其次是食物中毒;地区分布多为农村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学校潜在的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素非常多,学校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与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验检测结果表明,导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农村中小学基础卫生条件普遍较差,食品卫生和饮水安全存在薄弱环节;多数学校缺乏相应的卫生保健人员,而现有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峻性认识不足,防控能力薄弱;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落实。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1)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学校卫生工作的督促检查,保证学校卫生工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2)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2],进一步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抓好学校环境卫生整治,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免疫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3]。(3)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规范报告工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及时报告、迅速处置。(4)认真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健康档案,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5)建立健全学校食品、生活饮用水管理措施,加强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工作,对食品采购、加工、储存、销售过程和餐具、炊具消毒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质量,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分析监测数据,提前发出预警信息,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 徐勇.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状与研究展望.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73-674.
[2] 袁长江.学校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33-436.
上一篇:邮件情况说明格式及范文(推荐8篇)
下一篇:基因论文范文3000字(共3篇)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