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必备3篇)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必备3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必备3篇)

微信扫码分享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随后低碳经济、低炭产业、低炭技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使世界各国拥有同样的责任。

从低碳经济实践情况看,英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发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英国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2003年英国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这是英国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出台的又一举措,也是全球首次将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六项内容。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每年经济增长率的逐年递增,化石能源的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迅速增加,能源问题和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必然之举。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汽车、石化、重型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1995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到了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攀升到。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又达到了90%。我国在当今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尚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碳排放占总量的1/5,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在我国工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能耗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优化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结构高碳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高消耗和高排放。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2008年与2009年无论是在煤炭产量还是煤炭消费方面,我国都逐年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二)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偏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倍、倍、8倍和倍,这说明我国能源技术过于落后。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三)低碳意识没有普及,缺乏发展战略

2008年起,政府就推广“碳排放交易”,但大多数企业对“碳排放交易”觉得遥远与陌生,“低碳经济”意识还没被多数企业所接受。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对于低碳技术项目的支持不够。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政策推动。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有的处于空白,有的亟待完善。

(一)推进碳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必须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包括:创建低碳环保政策性银行,建立并逐步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建立碳减排环保基金,发行“生态基金”产品;推广“绿色保险”产品,开展巨灾风险证券化试点;进行碳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推动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二)实行排污权交易,应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减排,动员私人资本和金融资源向低碳方向调配。减排市场化能够降低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强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其主要方式是国家将碳排放限额分配给一部分企业(不是全部企业,主要是排放量较大、容易计量排放的企业),建立碳交易市场,由企业根据碳配额的价格,在自主减排和购买碳配额之间进行选择。当政府给予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不足的时候,企业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低排放设备和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也可以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市场上的碳排放配额来自于配额富裕的企业,在碳价格信号指导下,投入减排项目的私人资本的效率会得到保证。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额度及信用产品交易。

(三)加强低碳法律体系建设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对于我国来说,应该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相关法规修订中,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为我国低碳经济道路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目前低碳教育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示范引导,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倡导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引导公众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低碳消费。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参与国际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我国的发展。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六)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七)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此外,通过一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大大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促进我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CEC).LimitingGlobalClimateChangeto2degreesCelsius:TheWayAheadfor2020and

Beyond[M].Brussels:CEC,2007.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业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社会领域改革落后于经济领域改革。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2、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矛盾突出

(1)就业矛盾十分突出。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目前仍有近1.5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困难人数增加,结构性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下岗失业人员、低技能劳动者和失地农民等数量较大,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因为不具备现代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就业比较困难。(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2004年,全国需要社会保障援助才能摆脱生活困境(包括短期与长期)的城乡居民总数约1.4―1.8亿人,但仅有2205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488万农村人口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158.2万农村人口接受传统救济。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模式是以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在扶贫救助方面,2004年农村得到低保的人数仅占应保人数的18.7%。在医疗方面,部分地区以合作医疗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医疗保障,但远未实现社会化。(3)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1988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至0.34。20世纪90年代,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已经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目前已达0.46。

3、社会管理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成,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立法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民间非政府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

4、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中,仍有不少数量在按照计划体制的传统做法运行,机构庞大,规章制度僵化,运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服务质量较差,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我国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

1、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0美元,虽然大大超过低收入国家人均450美元(2003年数据),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5500美元(2003年数据)的水平。我国总体经济实力不够,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例偏低,是造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尚未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看,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路径依赖,改革到位尚需时日。

3、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改革开放后,政府“简政放权”,开始退出某些“越位”领域,但在“权力退出”过程中,有些出现矫枉过正,将某些本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公共产品及服务”领域部分或全部让给了市场。同时,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面临新的形势,一些应该“权力进入”的领域,如社会管理,政府的“权力进入”不够或者“缺位”。总体上看,现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偏强,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偏弱。

二、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加快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二是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三是市场化改革深化和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主体趋于多元化。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分享到的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不同,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四是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型升级,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之,这个时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重迭,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求把扩大就业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优先地位

随着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和加工度提高,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使得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加快,就业弹性降低,有可能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矛盾。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预测表明,我国15―59岁人口会一直增长到2020年之后才会实现零增长。该年龄段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9.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8.2亿人要净增加1.2亿人。这就是说,在未来的20来年间,我国将在解决现有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城市失业人口和下岗人口就业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为新增加的1.2亿人创造就业机会,就业矛盾突出将长期存在。因此,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把扩大就业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机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不同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要求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有效控制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当务之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强化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主要是利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等财政手段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不仅要继续关注城镇居民、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欠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

(三)社会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化,要求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经济体制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历史性进步的同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不断强化引发社会利益分化,形成社会主体多元化。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群体,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的现实利益受到影响。并由此出现一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没有公平地分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防止各种矛盾的积攒和激化,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四)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要求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城乡居民更加关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求参政议政的民利。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健身等公共服务摆在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应优先安排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孤老残幼等弱势群体救助的投入,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十一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新时期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应充分体现“加强”和“改善”两个方面的统一。

1、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经济层面上,应主要通过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向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确保社会健康发展;在政治层面上,政府应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

2、做好社会发展规划

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发展规划向社会各界提供公共信息和社会发展指向,并引导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社会活动。社会发展规划应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并注重兼顾公平,短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兼顾、供求平衡和结构优化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兼顾等原则,使社会发展规划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南。

3、加大对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将“经济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公共财政”,尤其在社会公益性事业方面要加大国家资源投入,尽快从非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退出,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压缩非公共产品和越位的公共产品的支出,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到真正的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来。

4、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社会选择是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该模式是让社会组织和社团对社会的集体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社会通过自己内在的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行政部门可以借助这些组织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可因其机构性质、职能目标、运行方式的差别,分为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逐步调整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推进部分事业单位向非营利机构性质发展,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手段规范、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1、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发展体系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 第3篇

关键词:丹东 海洋经济 对策建议

北黄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为丹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丹东应从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构建临港工业、江海旅游、现代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中心,提升北黄海经济带开发软环境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一、以开发开放为着力点,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1.规划先行,促进示范区产业合理布局

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要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要制定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一是由市沿海办负责组织力量对丹东建设临港产业的水域条件、土地资源、能源供给、交通条件、辐射能力、淡水资源、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按照港口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编制《丹东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二是海洋产业作为丹东重点发展和超前布局的产业,既要努力避免与庄河发生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又要避免在海洋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出现同质化无序竞争。建议由省沿海办牵头平衡协调丹东与庄河的产业发展问题,组织丹东与大连两市政府,成立北黄海经济带联席会议制度。三是规划体现陆海统筹原则,依托丹东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结合丹东在港口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特色,确定适合丹东发展的临港产业,并对丹东临港产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2.加快建设,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好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港口建设。要充分利用丹东港20万吨矿石泊位获批的有利时机,依托丹通高速公路和东北东部铁路,快速开发东北腹地资源,重点建设粮食泊位4个、成品钢材泊位10个、煤炭泊位8个、矿石泊位20万吨级2个、30万吨级1个、集装箱泊位16个,并建设冷链物流大型冷库和交易市场,汽车中转、存储、拆装设施及油品物流设施。二是在丹东港提供免税油供应和自来水管道,解决丹东港加油车不能进港,无法为船舶提供柴油、重油和提供淡水不及时的问题。三是加快临港重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全力以赴协助营口港集团加快建设海洋红港区,借以在大孤山经济区建设临港重化工产业区。积极推进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3.扩大招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开发建设

抓好对内对外大开放大招商是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关键。一是集中力量采取选择性招商,即:招大不招小、招强不招弱。把概念引资、功能引资、选择引资理念逐步渗透到丹东招商日常工作中去。把招商重点放在全球五百强上,放到高科技低污染项目上,放到大工业项目上。二是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参与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海洋开发建设的生力军。三是组织力量分析研究与丹东精细化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化工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关注其资金和项目转移动向,瞄准重点对象目标,动员和使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重点引进工作。

4.争取政策,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丹东既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兴边富民”试点地区,并且正在争取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建议市沿海办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各项有关政策。一是及时了解国家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倾斜支持政策。全面落实现行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税收政策,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市金融办要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三是市海洋渔业局、市环保局和市行政审批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向省争取增加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探索开展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推进建立海

域使用并联审核机制,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进行,提高审批效率。

二、以陆海统筹为着力点,构建四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丹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构建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兴业,以业促港”的良性互动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集群-基地”开发构架。一是立足现有基础,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城市矿产、纺织服装和石油化工、钢铁等新材料产业方面的技术继续创新和提升,加快产业化步伐,为未来国内外竞争打好基础;以临港产业园区和大孤山经济区为载体,依托港口建设,发展临港大工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重化工业集群,打造北黄海地区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二是融入和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紧密结合国家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瞄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点,跟踪和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技术提升,向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靠拢。

2.打造特色江海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是丹东的品牌和名片,伴随着黄金坪的开发,做好旅游产业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丹东为核心枢纽,向北沿鸭绿江至宽甸县,向南沿鸭绿江入海口,沿黄海北岸至大孤山、大鹿岛及凤城的环形旅游通道,突出边境、海岛、山水、生态、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以大鹿岛、獐岛、鸭绿江口湿地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建设海岸线交通码头、渔港码头、旅游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二是开辟精品旅游线路。以“一桥两岛”建设为契机,开辟由丹东市区沿鸭绿江至入海口乘船或陆地乘车一日游,主要规划景点包括鸭绿江大桥和断桥、新鸭绿江公路大桥、丹东新区、黄金坪经济区、江海分界线、湿地观鸟及丹东港风光;开辟黄金坪和威化岛的跨国边境离岛一日游,除旅游观光外游客可购买免税的国际商品,打造鸭绿江区域最独特的旅游品牌。三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以“两桥”的独特景观为重点,充分挖掘断桥及新鸭绿江大桥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深度开发大孤山庙宇、大鹿岛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和丹麦教堂遗址等多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将朝鲜风情与满族风俗有机结合,投资打造集文化、旅游、度假、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度假区和东北著名旅游目的地。3.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在调整海域功能区划,搞好海岛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养殖基地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提升渔船装备及捕捞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从近海向远洋扩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境外远洋渔业发展。二是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建设,维修改造现存有利用价值的八座渔港(其中两座为海岛渔港),将大东沟内的数十个人工码头整合成大中型渔港,加快海洋红中心渔港和前阳国家一级渔港的建设步伐。

4.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丹东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装备的设计、制造及自主研发能力。开发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高附加值的海洋装备产品。二是加强海洋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育苗杂交、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海洋生物健康养殖。三是加快研发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以及新型海洋生物材料,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四是深度利用海水资源,加大海洋动植物体内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中间体提取技术研究,推动海洋化工产品深加工。五是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以支柱产业为着力点,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开通,丹东迎来了物流发展的最好时期,基于丹东所处的地缘特点和基础设施条件,我们把要建设的物流中心定位为国际性,主要着眼点放在把物流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一是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骨干物流园区,即新建鸭绿江大桥国际口岸物流园区、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对策与建议怎么写范文(必备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