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共5篇)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共5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共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 第1篇

一、 听课时间:

二、 授课教师:

三、 授课学校:

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

五、 授课题目:

《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 第2篇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 第3篇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

(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 第4篇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 第5篇

师:昨天,老师把家庭情况调查问卷认真读了一遍,对同学们的家庭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想请大家敞开心扉,向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家,大家愿意吗?

生:(齐答)愿意!

师:(板书)我说我家。

(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发现和积累家庭生活素材。

2.清晰、有感情地叙述家庭中发生的事情。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抒写亲情的诗句,现在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还记得谁作的吗?

生:唐代的孟郊。

师:不错。(鼓掌)

生:“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些是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的?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情。

生:莫怀戚的《散步》描写的是三代亲情。

生:《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弟情。

生:《金盒子》写的`是兄妹情。

生:《我儿子一家》描述的是三口之家的欢乐情。

师:这些文章都很感人,为什么能打动人呢?我们能不能从这些文章所选的素材上得到一些启发?

生:所选的事例其实都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共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