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通用24篇)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通用24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通用24篇)

微信扫码分享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案例导向;审计课堂;教学方法

《审计学》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会计、审计和理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然而,从几年来自己从事审计学教学工作来看,审计教学常有“假、大、空”之嫌。自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可学生始终似懂非懂,不得要领,因此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很困惑,自己也也无奈。一直以来,如何找到一个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始终困扰着我。范钦珊教授说过,教学效果有三个层次,如果有80%的老师能够达到第一层次效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也即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对讲课有兴趣、听课率高。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与反复实践,我认为《审计学》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那么,作为《审计学》课程的执教老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堂中的运用

审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会计、审计与理财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讨论来实现,只有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充分搜集案例,逐步建设案例库。《审计学》的案例不需要要闭门造车,形形色色、活生生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公告、财政部的处罚公告、_公告等都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审计失败等情形进行公开的披露。搜集案例只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要想把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要要进行至关重要的一步,认真研读案例并将其与课程讲授内容相对应。当然,学生也不能闲着,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毕竟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只能是介绍一些经典案例,对于跟理论知识相关的其他案例可以由学生自己搜集,或是老师给出基本案情,由学生动手搜集。

建设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亦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研室的老师精诚协作,一起努力。由于本课程只有我自己执教,那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搜集、整理并形成案例库了。

其次,案例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了好的案例,并不意味着老师就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了。要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老师还必须有很好驾驭课堂教学的功力。否则,案例教学就又会变成冗长的照本宣科。那么,如何才能使案例恰当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令抽象的审计理论变的栩栩如生呢?通过观摹一些精品课教师的审计示范课以及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积累,自己进行了总结,可操作的方法有:

(1)采用课程讨论或者是课程辩论的形式。案例教学没有唯一的答案,对于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然后每组推一名负责人进行发言阐述,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或赞成,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由任课教师做点评与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好案例讨论时,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以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

(2)平时授课过程中每章或每节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以导入所讲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了解本次课要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打破我们传统的先讲概念、特征、重点、难点等形式,由于审计的概念、理论抽象难懂,一味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讲授每一节课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找到一、两个和此章节相关的案例,把学生吸引到解决案例的过程中来。 转贴于

(3)在授课中适时穿插小案例,以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理解。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2篇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共73名为教学对象。其中预防医学专业46名,统计学专业27名,此前基础课程考试成绩表明2个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一致;男生31名,女生42名。男女各按学号排序后,按性别比每3~4名学生组成1个学习小组(各组均至少有1名男生),共19组。其中,预防专业12组(其中两组为3名),统计学专业7组(其中一组为3名)。

方法

文献案例选择

教学实践过程

主要包括案例准备阶段、课堂讨论及课后学习阶段、教学总结3个环节。

案例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科研文献并设计课题讨论的问题。在讨论问题的选择上,既要体现课程内容与整个课题设计的宏观联系,也要展现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且主观问题与客观问题并存。

课堂讨论及课后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学生按学号每3~4名学生组成1个学习小组,并选取1名组长主持。学生根据理论课的知识,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做出解答,并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记录讨论内容并报告讨论结果。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并发言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课题讨论结束后,要求每名学生参照文献内容,自行设计类似的研究课题1项,要求提供研究背景、具体实施方案及预期结果。

教学总结

总评每名学生均需以作业形式报告问题结果。任课教师首先就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备案实例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3篇

会计专业知识在应用方面的实用性较强,然而现阶段面对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相关教育人员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改变会计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必然之势。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内容,学生将案例与知识进行结合,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为此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文章中笔者针对会计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会计教学案例

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会计教学时,其前提是要选择合理的会计教学案例,将教学案例与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1]。教师挑选合适的会计教学案例,不仅体现出会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案例能够开拓学生思维。会计教学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不仅可以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还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应用于生活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会计教学案例时,要体现出时代性的特点,在教学案例中融入会计最新论点与知识,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案例分析的同时理解会计知识,深化会计理论。教师通过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会计理论的实践应用水平,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实践中应用会计理论。

二、合理设计会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

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提高课堂效率,则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全面发挥学生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意识。教师在进行会计课堂教学时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其一,教师要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如果会计教学案例中没有涉及到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却能够从案例中分析到较为全面的会计知识,这时如果是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会计案例,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案例中蕴含的会计知识理论,实现会计案例分析的高效教学[2]。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水平。其二,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分析一则较为复杂的教学案例时,案例中蕴含着十分繁琐的会计知识,那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详细探讨案例中关于会计的相关知识,以及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不仅能够实现会计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在不断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会计知识的认知。例如教师在教学企业中的财务会计方面知识时,面对企业中涉及到的多种会计结算方式,教师如果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在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反,如果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所涉及到的企业会计结算方式全部融入案例中,以“某企业的财务会计结算”的案例呈现于课堂,这是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对会计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水平,在小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对会计的结算方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会计课堂教学效率。

三、确定会计课堂教学方向

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希望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在提高会计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会计能力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测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3]。所以,教师在开展会计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确定会计教学的教学方向,还要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会计案例内容进行明确,进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展开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水平。明确会计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向,教师要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水平,其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优化会计知识结构,通过案例分析形成归纳知识的能力,进而将学生的会计学习能力、案例分析、会计理论实践运用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在组内对案例进行分析,当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可以将自己对于案例的理解陈述,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进行评价与总结。在这期间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点评时,要一步到位,点明关键,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点评了解到自己认知中存在的缺陷,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自己的点评呈现会计专业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内容进行点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知识理论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同时也将书本理论与实践项目进行了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日后会计工作中对于事件的处理。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进行点评,其一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二要对回答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会计案例分析能力,提升会计水平。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4篇

一、审计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审计课程建设 李艳辉等(2006)对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分别设置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而对于实践环节教学课程应包括专业问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基础课程的实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算机在审计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和走进审计实务界的专题实习。

马琳英(2007)认为审计学科的课程建设原则应该是厚基础,厚相关专业,有主有次,要注意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的需求。指出审计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基础审计》、《中级财务会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同时指出审计学科的教材建设目标应定位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复合型人才。

胡继荣等(2008)建议会计学专业或审计学专业增设政府绩效审计为必修课,增设计算机审计为辅修课程。并指出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等教学内容,可以开设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并指出应当提高审计学科的地位,注重审计学课程内部知识的组合,即注重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的结合。

(二)职业判断能力在审计教学中的培养新审计准则与旧审计准则相比,对审计人员在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学者在加强高校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审计理念的措施。

张学军(2007)指出教师在审计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审计职业判断必须依赖于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田钊平(2008)指出要想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首先有必要补充培养学生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的教材或训练内容。其次要推行“现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何晓华(2009)指出在制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外,可以将逻辑学纳入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议将写作纳入审计学科考核范围之一,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

张家杰(2009)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的,给高校审计教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新要求,指出应做好审计教学的衔接,更新审计理念和改革审计教学模式。

(三)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审计课堂教学中 审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学者们及实务界人士多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职业道德建设展开研究,随后又将职业道德问题拓展到政府审计及内部审计层面。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张白(2001)指出中国审计与国际上的较大差别,除了职业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想加强素质教育,就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出对于职业质量而言,主要问题是职业道德问题,专业技术相对而言是次要问题。

赵素琴(2005)指出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

周莉(2008)指出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能因课时的限制削弱甚至忽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审计入门时就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中。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突出诚信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形成以诚信为本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为今后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研究 高岩芳(2005)指出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

邵丽(2007)指出可以综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创造性的启发式提问,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教学的质量。

何秀英(2007)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实践教学方案――“审计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三维整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指出课程整合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审计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局部释放;审计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二)审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工商管理研究生中运用,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采用,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从案例的选编、开发、意义、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课程;财务报告;课程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世界领先的会计师团体,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也是海外学员最多、国际学员数量发展最快的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讲授财务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其实践应用的专业技能。

作为《财务会计》(F3)的后续课程,《财务报告》从概念框架出发,详细地介绍了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下,课程着重介绍了独立公司的和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报告以及如何分析和理解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本文旨在重点介绍案例教学法,并结合《财务报告》具体教学过程分析其如何应用,从而从促使学生形成财务专业习惯。

二、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为学生设定问题情境,授课老师会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促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中掌握相关理论体系并且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同步建构理论知识与增强实践能力,并在客观上提高师生双方综合素质。

相比之下,传统教学其劣势在于,极有可能引致应试教育,学生为了应付课程考试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此外,传统式教学以授课教师为主体,这在客观上会束缚学生能够发挥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专业思维陷入极其狭隘的境地。而案例教学法的采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改革中将会发挥其优势,使得学生增强其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可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和撰写报告等活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有研究中,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可划分为四大类:实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模拟性案例;调研性案例。而在《财务报告》课程的授课中,实证性、分析性和模拟性案例运用范围最广泛,反馈效果也较好。

三、案例教学法可行性分析和案例选取

案例教学法的顺利推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课程组教师;热爱学习并善于思考的学生;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难度适中的案例。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之一,会计学科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会计系开设的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方向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案例教学法所要求的教师、学生因素都能得到满足。

四、课程案例的选取

《财务报告》课程大纲要求考生重点掌握以下四方面的能力:①分析和运用财务报告概念和理论框架,理解分析会计准则的制定;②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IAS&IFRS)调整及编制会计报表;③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对集团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④根据现金流量表或者财务比率等技术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解读。根据《财务报告》考纲要求,课程案例的选择应紧密契合学习目标。譬如,实证性案例适合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解部分,而对集团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则更适合采用模拟性案例。此外,分析性案例更适宜于对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比率进行深入解读。而有些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宜采取多种角度进行切入分析。结合《财务报告》课程的四大块主要内容,具体案例的采用见图1: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6篇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和过程的动态性的情景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方法不强求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其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想问题,解决问题,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及时对学生活动进行点评。学生则是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其教学步骤主要是:案例准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演绎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在每一个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然后布置案例、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条件成熟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情景再现,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分析案例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让学生讨论的结论更准确。教学最后,教师要对课堂提问并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经法规》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被部分大专管理院校采用,目前主要在MBA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并已趋成熟和规范。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案例教学法也慢慢走进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过程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财经法规》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从业资格必需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财经方面的各种法律规范的纯理论的课程。

然而我们东莞在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文化功底不扎实,甚至有些学生是没有中考分数进到中职来读的,他们对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照本宣科的话,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学生在听了一个星期后肯定就会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法规》课程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案例,让学生研究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可以由以下几步完成:

(一)案例准备

会计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要吃透会计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展示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相关资料,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展示案例

会计案例教学,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难度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问题”、寓“理”于“情境”之中。通过指引让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关财经法规教材,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三)学生分析演绎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学生本人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参与。在授课当中,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可以将案例重新演绎,情景再现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已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知识分析相关案例的要点,从而抽丝剥茧般一点一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组讨论

这一环节是集中大家智慧的阶段。教师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组织发动好课堂讨论,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案例讨论方向,不要让学生偏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6-8人为宜)。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最终形成一份小组的发言提纲。我们要求学生应通过已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概念或其他的课外知识对案例展开自主探究,大胆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教师总结

这一环节中,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得出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让学生通过检查之前个人分析的优劣,产生新的思考,提练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财经法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巧妙地把教与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我们就能达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就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会计 专业 案例教学 教学实施

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

一、会计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特别是我们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应以就业为导向,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上岗,所以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则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然要求。例如在《财务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而实际工作中,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二、会计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依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择,选择应遵循如下具体原则。

1.典型性原则。只有典型的案例,才具有代表性,才具有一般的学习指导意义,才能促使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较好地认识会计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针对性原则。会计案例教学应有意识地针对具体、生动和形象的会计实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以便于学生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用性原则。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以会计实际活动为主体,依据会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将会计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才能选编出具有实用性的会计案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会计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

三、会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步骤

1.准备工作。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搜集和整理选择会计案例的材料,讲授剖析会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相关例子,加深对分析和处理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简介。在课堂上详尽地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关的会计案例,对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会计案例。

3.案例讨论。会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会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会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讨论问题的气氛,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如债券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买方和卖方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老师则在学生讨论比较成熟的时候提出新的问题,如当债券以不同的价格发行时候,双方又该如何处理,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案例分析。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会计案例广泛地讨论后,应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进行账务处理时,通过分析复杂的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物资采购案例,可以结合购入物资的成本构成、相关税金、销售折扣、不同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等知识点来归纳分析,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5.教师归纳总结。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作出分析和处理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处理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和处理是否正确。如在物资采购的案例中,学生肯定不会考虑得那么周全,那教师就应该在总结中提出来,罗列出学生没考虑的几种情况,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会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会计案例教学并不排斥讲授法,就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会计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

2.教师要精心准备,形式多样。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企业财务会计》有关会计业务核算的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先介绍所设置的账户,然后再讲分录编制,而在讲授账户设置这一内容时,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先将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学生,要求其核算,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怎么核算?此时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账户知识,学生便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而增加学习兴趣。

3.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即引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秀娟.高等教育财会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新概念.上海会计.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8篇

1.符合中职学生心理。中职生年龄都在十几岁,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虽然她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注意力不集中,但她们通常会对新形式、新观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案例教学法不再是枯燥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将一个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件讲解给学生,这无疑能够较好地吸引中职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模式,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顺利进行极为有利。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务必要做到融会贯通才行。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机地整合学生头脑中原来处于零散、分割状态的知识,形成了逻辑推理和知识归纳。

3.以事实为依据,体现出真实性。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多来自于企业实践,务必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加入教师任何的分析和评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真实地感受案例。

4.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学会案例的讨论、分析、思考、阅读,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

5.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极为强调。学生通过讨论案例,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团体生活中,发挥出团队的合作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选择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务必要掌握所讲解的内,然后基于课程的要求和课程的内容来选择案例,案例务必要符合中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做到针对性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中会涉及到现金业务,教师可以利用预借差旅费来编写一个案例,让学生对其中所需列出的会计账目进行分析,写出会计分录,这样一来,能够便于学生较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2.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既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又能够将教学过程用动画、声音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让案例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同时,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务必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给学生提问题时,既要针对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提的问题做到有层次性、联系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3.注重案例形式的多样化

案例教学法形式多种,既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还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沟通讨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会涉及到应收及预付款项,教师可设计一个有关材料采购的案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去讨论、设计方案,编写正确的会计分录,这样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幅度节约教师讲解的时间,一举两得。

4.案例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务必要注意的,案例教学只能起到画龙点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学的效果,但是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还是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案例教学;组织实施

最早提出“案例教学法”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它原本是指讨论问题的方式。现代案例教学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之中。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案例教学,但一直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法学、临床医学、市场营销等学科领域。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是现代企业会计教学的主流方法,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与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而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讲课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笔者认为,MBA办学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偏重案例教学,这一点尤其值得高职院校加以借鉴。

(二)在高职会计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会计案例教学法使掌握理论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引入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恢复学习的本来面目,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准则”及相关“制度”等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适时的变动,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有“会学”了,才可能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成为知识的主动者。因此,如何去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值得每个教师认真思考,任重而道远。

二、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一)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具体步骤

会计案例教学需要学生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学生是主要的参加者,教师只是组织引领者,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具体应遵循以下步骤:

1.准备工作。会计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同时进行的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案例相关资料等工作。第二,案例材料的准备。教师主要是提供案例线索、部分学生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料;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甚至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实践调查材料等。第三,问题准备。教师应就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学生则是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的提问。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由每个小组利用课下时间自由安排的,每个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案情的情节,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会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通过梳理,提出本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并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直接管理案例教学的重要阶段。从讨论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对抗式讨论和合作式讨论,对抗式讨论是指相互持不同观点在互相辩论、置疑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合作式讨论是在和谐的气氛中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求大同、存小异,两种方式均能形成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研讨氛围。某一问题的研讨结束后,应当进行总结,可以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担任,其任务主要是对讨论的情况作归类和归纳,并做出适当评价,归纳评析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共同观点和不同意见。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适时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深化讨论内容拓展学生思路,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有疑惑的地方要相互商讨交流。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案例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后,各小组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其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同时评定案例分析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案例讨论的发言质量、书面分析等,特别要注意突出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会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比如在讲授《基础会计学》第二章“会计恒等式”时,“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教学难点,初学专业课的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

1.导出案例:某公司要创办下属原料工厂,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首先公司要有资金,资金可以自己投入或其他单位、个人或外商投入,若不足也可向外界金融机构借入。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总结可知资金来源的两条途径:

一是向债权人借入形成债权人权益(负债);

二是投资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权益,这两项就构成了权益。

3.启发思考:公司筹足了资金后如何运用呢?

4.学生讨论:公司要用筹集到的资金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无形资产等。

5.教师概括与总结:公司用这些资金建造的厂房、购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无形资产等,这便是一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企业的资产。从而得到下面的结论: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学生充分理解了“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这一知识难点,同时对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认为,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缺陷,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尽管案例教学优点较多,颇受学生欢迎,但案例教学法毕竟无法代替理论教学。因为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假如只讲案例而不讲授理论教学,就会成为无水之源。因此,笔者认为,会计课程的教学,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也不宜整个课程全部使用案例教学。

(二)案例的筛选应突出高职的特色

选择适合高职层次和特色的案例,这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关键之处。笔者认为设计会计教学案例主要考虑其实用性和适用性两个方面。

1.案例的实用性。作为教师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搜集会计案例素材,设计出符合实用性要求的案例。这也就说明会计案例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工作中存在的,而不是瞎编乱造和陈旧过时,否则,学生就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案例教学就会失去意义。

2.案例的适用性。由于国外汇编的教学案例在培养层次和适用社会环境上与我国都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引进过程中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修正,特别在案例选编时,学者们一般都不作原版照搬。例如由北京大学牵头,企业界和40多所高校合作编制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就是成功的典范。需要强调的是,在借鉴这些成功范例的时候,除了注意国情、体制的特点外,还应注意高职办学层次和特色的要求,难度不宜过高,,但实用性要强。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应避免以下倾向:第一,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第二,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它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方法,并不是会计教学中的每一知识点都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更进一步说,就是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此时,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同时学生要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做到教学相长。

“育才之路无止境,任重而道远”,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我国会计改革为依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国家企事业单位输送“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懂得经营、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春萍.案例教学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5).

[2] 陈红英,祝焰.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四川会计,2002(12).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 统计学;案例教学; 经管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94- 03

1 引 言

经管专业统计学是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搜集、整理、显示和描述的方法,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发现管理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高校经管专业,许多统计学授课老师毕业于理学专业,授课侧重于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和题目计算,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不错成绩,但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馈: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除了为通过考试拿学分,不知在将来工作中有啥用。另外,在后续课程和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迷茫,不知应用哪些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如何使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并找到合适方法有效地解决,是经管专业统计学授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情境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在这些应用背景下分析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统计理论和实践,重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包括引入、讨论、实践和评价,如图1所示。

与统计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由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理论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搜集的数据来源于实践,管理者面临的管理活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案例教学将统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案例演绎统计学概念和原理,把枯燥的理论概念变为生动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案例的引入直观具体,可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向职业生涯发展过渡的能力

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一方面通过案例来诠释统计学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自行发掘数据规律所在,从而提出决策方法,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要以团队形式工作,通过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不仅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交流、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些素质在经管专业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参与性,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受多年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统计学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进行讲授,学生养成了上课只记笔记,不思考不提问的陋习。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分析、统计方法的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不少经管类院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或开展软件应用实践,安排课时让学生上机分析数据;或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实践,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这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时遇到了以下问题,使得案例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

担任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往往来自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引入环节倾向于结合案例讲解统计概念和理论,而不分析应用背景,讨论环节倾向于对问题自问自答,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实践环节注重软件应用能力实践,忽视综合性实践,评价环节注重卷面成绩,忽视案例参与的评价,使得案例教学变成案例罗列和讲解,流于形式。

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

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案例教学,学生们对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习惯坐着听课并记笔记,课前不准备,课堂上不作为,案例分析和讨论往往依赖于小组中的 “核心”成员,致使案例教学陷入两难窘境。

4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通过案例讲授统计概念和理论。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重点解释应用背景,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各个实施环节中,及时发现学生不适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案例引入环节

案例引入旨在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例如统计学中“方差分析引论”的学习,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方差分析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使用方差分析,而不是方差分析中抽象的基本概念。引入“对某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结果为年级、学科、性别等;再提出问题“如何衡量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为可调查“月平均到馆次数”。方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检验某个因素(如年级)对某事物(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是否产生了影响,前提是“因素”应为分类型变量,“某事物”应量化为数值变量,统计概念关系如图2所示,方差分析通过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到馆次数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得到年级是否是学生使用图书馆情况的一个影响因素的结论。

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引导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首先掌握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和适用条件,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在达到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了经管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环节

案例讨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讨论和师生交流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出检验方法比较的讨论题,为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平均到馆次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同时比较4个年级)和均值检验(4个年级两两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异同点在哪。此类基础性论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课后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资料查阅中实现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实践环节

案例实践环节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统计概念和方法,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包括软件应用能力实践、专题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应按教学阶段依次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让学生学会用软件分析数据,帮助经管类专业学生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增强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其次,章节学习结束后可进行专题性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统计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完成方差分析的学习后,利用案例“本校图书馆使用情况”,要求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在专题性实践中掌握方差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和应用。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可安排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在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统计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开展“某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专业行业选取企业进行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可选择某证券公司或某保险公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选择某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融入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指导学生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难度最大,要求综合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组织和评价尤为重要,应及时对综合性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和报告撰写提供建议,并做出评价,提高学生严密思维能力、精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定量分析能力。

案例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包括案例分析的评价和课程成绩的评定,旨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的情况,可以提供资源帮助解释及示例,并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实施案例分析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作出评价。例如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整个过程可分为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3个阶段,在确定调查方案时,以“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为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调查哪些项目以衡量员工满意度,同时要考虑采用哪种分析方法,指标应该设计成什么类型的变量,并从他们提交的调查方案中举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避免出现由于设计不当,而导致数据分析过程中无法实现调查目的。让学生深度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融入统计分析思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应用能力。

此外,修改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统计学的课程成绩只考虑卷面考试成绩,实施案例教学法,笔者采取以下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堂参与占20%,实践活动成绩占30%,卷面考试成绩占50%。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提高自己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课程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 结 语

从案例引入、讨论、实践到评价,在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4个组成环节入手,阐述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提高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对策。教师除了自身充分准备案例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与内容,调整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让学生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俊平. 统计学[M]. 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胡明礼. 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9(30):4-5.

[3] 王吉春. 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 统计教育,2008(3):24-25.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案例研究; 主体框架; 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如下: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_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转贴于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会计教学 案例法教学

在我国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会计学科不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操作性,而且还具有系统的方法性以及理论性。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其教学方法对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过于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一些具有复杂性问题的处理能力严重缺乏,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弥补和解决,职业院校在会计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法教学。其中,案例法教学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使用社会的发展。

1 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法教学

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案例法教学是以企业中真实案例为背景的,借助于企业中真实案例的实物、照片、图表或是计算机等对需要学到的经济知识事项进行综合表述,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直观的认识。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法教学,就是以实际中的会计案例为基础,开展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通过对会计案例的具体分析,将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法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扩充而来的,具有一定的诱导、启发以及决策的特性。

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法教学,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与一般的案例分析不尽相同。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法教学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与老师以及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以及在课堂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相关职业的判断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以及自信心都受到了一定的激发,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另外,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案例法教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师对会计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还要对相关行业的新动态进行及时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保证让学生对课堂讨论活动的积极参与,对课堂气氛进行大体的掌控。因此,在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对案例法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使整个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2 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案例法教学实践分析

在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对案例法教学进行运用,需要学生进行更加深入主动的参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在对案例法教学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实施。

其一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案例法教学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大致包括理论准备、案例材料的准备以及相关问题的准备三个方面。在理论准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案例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在案例材料的准备当中,教师需要将案例中的线索以及学生无法自主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提供给学生,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教材、文献材料以及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理解,还要引导其完成相关的实践调查材料等。在问题准备中,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案例内容对需要学生进行探讨的问题进行提出,要求学生按照资料中的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化,以及展开进一步的提问。

其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开展小组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分组,小组中的成员在课下的时间对案例资料进行认真阅读研究,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案例的分析,小组之间互相辩论,将相关的意见以及结论进行梳理,作为在课堂上讨论的提纲。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案例的理解贯通,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更全面的掌握。

其三是课堂讨论。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案例法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课堂讨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讨论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对讨论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归纳,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占有主要地位,教师要注意对案例讨论的大致方向进行掌握,在适当的时候对讨论内容进行一定的深化和拓展,使学生对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其四是学生对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学生在通过深刻的讨论之后,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评价以及分析报告的撰写。通过对具有一定复杂性以及多变性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大致的掌握。

其五教师总结。学生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根据他们讨论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归纳总结,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标明会计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分析中存在的优点以及缺陷进行准确的评价。另外,还要结合案例资料的搜集情况、书面分析质量以及案例讨论中的发言情况对案例分析的成绩进行评定。

3 案例法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选择时要突出中职教学的特色

其一,要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在对会计教学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注意定期在企业中对案例素材进行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案例对实用性的案例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案例的真实合理性。其二,案例的适用性。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国外汇编的教学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我国的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在对会计案例引进的时候要对其做出不同程度的修正以及调整。另外,在案例调整的过程中,还要对职业院校自身的教学特色以及办学层次进行充分的考虑,注意掌握案例的难度以及实用性。

掌握好案例以及理论之间的关系

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法教学拥有相当多的优点,学生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强,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无法代替理论性教学的地位。因为案例法教学是在学生对理论知识大量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会计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理论教学和案例法教学之间的度进行准确的把握。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对案例法教学的运用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要引导者存在的。在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应当对讨论的大方向进行大致的掌握,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进行积极发言,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他们的思路。另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进行案例相关问题的讨论。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职业院校会计教学得到一定的成就,就必须将社会的市场需求作为主导,跟从时代的脚步,积极进取,为相关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行业中,职业院校中的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及实际操作性,在会计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案例法教学进行采用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其中,案例法教学是以企业中真实案例为背景的,借助于企业中真实案例的实物、照片、图表或是计算机等对需要学到的经济知识事项进行综合表述,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法教学进行过于,相关教师通过对会计案例的具体分析,将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成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8(12):193-194.

[2] 王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25(14):182-184.

[3] 朱志华.浅谈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会计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13,23(13):128-129.

[4] 梁鹏.情景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联合应用于《成本会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5(10):172-174.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 本科层次; 案例教学法; 财务会计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从教学方法创新的层次来提高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案例教学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越来越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MBA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层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高校本科层次财务会计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沟通能力、智力能力还是人际能力,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财务会计是一门集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使这些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这门课程,而案例教学正好能将这两者进行完美融合。

(一)案例教学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有利于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财务会计教学中,促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让学生自觉融入到财务工作的情境中,扮演其中的角色,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有助于训练学生开阔的思维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会计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案例教学是增进教学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改变单向性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案例教学是锻造学生综合素质的战场,有利于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企业的财务会计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分析经济活动的实质,灵活和恰当地运用会计技术和方法,权衡案例中涉及的各项因素,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职业判断,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这些都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会计理解能力。

(四)案例教学是强化教师技能素质的训练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社会阅历。这促使他们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经典案例,并依据实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际业务发现科研线索,从而使科研工作变得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二、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财务会计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质,决定了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要区别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笔者根据近年来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经验,结合会计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认为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选择案例。通常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类型主要有单一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两种。

1.单一性案例教学准备。单一性案例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理论知识重点、难点的同时,选择某一典型的会计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单一性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举例教学法,教师根据课堂需讲授的内容选取一个小而精的案例并设计若干问题,课前将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案例资料及教材内容,并对问题进行思考。

2.综合性案例教学准备。综合性案例是指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重大事件分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对案例展开讨论,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分析案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确定好综合性案例类型后,要收集和整理会计案例的背景资料,剖析会计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有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在进行课堂讨论分析之前,教师对课堂讨论情况如何引导与控制事先应有一个预测,并确定向学生呈现案例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阅更多的资料以了解相关的理论,教师应提前一周将案例印发给学生,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则应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将案例中的各项内容了解清楚,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以获取更多的案例背景信息,并做好预案,通过笔记的方式写下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解决办法,以便在案例讨论时进行发言。

由于财务会计是会计学原理的后续课程,主要阐述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是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筹划、审计、财务分析等后续课程的先行课,因此,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都有限,如果案例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可能会让学生无法下手。所以在案例选择上应注意单一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相结合,并以单一性案例为主,以难易适中的综合性案例为辅。

(二)小组讨论

学生个人在对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并且个人分析难以全面,甚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课堂讨论前先进行小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制定最优方案或可行性方案。经过相互交流和启发,学生就可能较顺利地解决个人在准备案例中的困难,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使其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周详。如果是单一性案例教学,这一环节可以省略。

(三)课堂讨论与总结评价

该环节是集中班级智慧的阶段,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班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1.单一性案例课堂讨论与点评。在开始讲授教材内容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案例,回答教师课前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答案进行初步的汇总后,再讲解教材内容相关知识点,之后回到案例讲授,对案例进行总结、点评。

2.综合性案例课堂讨论与点评。经过小组讨论,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的共同观点,其他成员也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意见予以发表,同时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踊跃发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各种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在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迅速予以纠正。课堂讨论后,教师应归纳学生有价值的发言,以补充观点的方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显性问题中逐渐触及隐性问题,让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针对综合性案例的课堂讨论情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出观点,分析、论证观点。会计案例报告要求做到: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以此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单一性案例教学则可省略这一环节。

三、高校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应相辅相成,保持必要的张力

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缺点是纯粹单向授课,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可能制约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潜力的发挥;而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更适用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案例教学虽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传授系统知识方面效率较低。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当认识到,财务会计课案例教学是必要的,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于财务会计中“存货的发出计量”教学就可以先通过案例呈现,然后使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最后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应符合我国经济环境,并实时更新

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即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会计案例教学,但在案例选材上形态各异,有选用教材的,有自编讲义的。同时,由于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还不普遍,可供教师选择的经典案例太少,特别是缺乏能够反映当代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实践的新案例,使得一些过时的案例还在反复使用。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会计案例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的推广。因此,开发出既能体现我国现行会计实务及新会计准则,又能与我国现有高教体系相匹配的会计教学案例库迫在眉睫。案例编选应突出以下特点:一是一致性,即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并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如货币资金这部分内容中,其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控制制度,仅仅向学生讲授货币资金的管理原则、方法,既枯燥无味,又不易于理解,而如果针对这一内容选取某一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总结出钱账分管、互相牵制等原则,对于其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实务性,即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三是典型性,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业务,要从众多的业务中选取那些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会计案例,通过掌握典型会计案例的要求和特点,使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会计实际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四是时效性,即所选会计案例应反映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目前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此外,由于案例教学运用的案例形式多样,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在单一性和小型案例开发的同时,还应重视综合性案例的开发,在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将其涉及的问题予以综合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内部控制、税务、理财知识,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分章节和单元阐述存货、投资、应收账款等会计核算知识点,由于企业会计实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如何引导学生透过业务单元的核算把握这种综合和复杂的业务是财务会计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反映企业全貌的综合性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正确把握学生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应以案例为中心,形成一个互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如对案例进行罗列与讲解或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老师不进行判断,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继续讨论。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讨论,乐于表达自己的判断和看法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模式应与新型教学模式相适应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的成绩评价方法一般是根据总评成绩进行判定,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一般占总评成绩的30%,考试成绩则占70%,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获取会计知识能力的考核。显然,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不仅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实行案例教学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与新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模式。具体而言,在考核内容上,应突出学生能力的训练与考核。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如在常见的课后作业、出勤状况等考核项目以外,加大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参与度、案例分析报告撰写质量的考核力度,并合理设置其权重比例;考试内容则应结合具体会计理论知识,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督促学生培养踏实的学习作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新建,李庆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2] 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2-58.

[3] 罗照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选择探讨[J].财会月刊,2011(8):98-100.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会计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试图改进《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通过讲清概念、公式来达到诸如“筹资管理”、“财务分析”等各个主题的教学目的,最后通过学生练习来巩固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财务管理业务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深入探索《财务管理》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实施案例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采用《财务管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解释,将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财务管理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判断、分析和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方法。下面我将以《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分析”部分为例来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课前准备

1、精选案例

2、阅读案例

一般在正式授课前一周,教师把搜集到的经典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某上市公司的案例材料(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年报等),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查阅指定的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自主学习,并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3、分析案例

学生在掌握案例的各种数据后,要把这些信息加以组织整理,可以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身份对某上市公司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学生对真实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案例,要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对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些财务指标中,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强弱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具有代表性。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获利能力指标的核心,它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通过纵向比较,可以了解其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该公司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优劣势。通过结合分解财务比率的杜邦分析法,阐释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从而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

(二)课堂教学

1、分组讨论

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堂讨论时,首先由各小组长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意见,小组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然后教师对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组织各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发言,让学生各抒己见,遇到有闪光点时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轻松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中进行探讨和学习。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时,要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功之处及其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总结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经验和教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的观点或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用数据和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对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能起到加深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财务管理的教学案例(如按揭买房、股民炒股分析财务报表),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与运用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刻意强调一定要得到“标准答案”,而在于得出答案的过程。一个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就某个案例所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他也不会因此而真的付出经济损失,因为那毕竟是一次“模拟实验”,其“决策失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或老师指导得以当场纠正。但以后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如果决策失误将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好处。

总之,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5篇

一、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目前国内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的弊端:首先,传统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协作性不足;学生在被动的_吸收_过程中也压力重重,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的能动性。其次,教学缺乏实践,学生兴致不高。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而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 这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而另一方面,学生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尽管学生已经意识到在学习期间的实习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也会积极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积极寻求接触实践的机会,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学生很难真正找到与财务会计专业十分对口的实习工作。最后,教学注重应试,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在会计实务中很多与会计专业有关联的资格证书普遍被认为具有很高的_含金量_,因此与此相关的各类资格考试成为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动力,造成了学生很强的_应试心理_。学生的应试需求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前财务会计的教材内容与国内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的《会计》指导教材内容十分相仿。 这种应试心理驱动下的学习是一种非常功利的学习, 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容易造成学生将学习重点仅仅局限于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 而对于会计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其灵活变通的应用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倡导的理念,强调翻转课堂,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_填鸭式_教学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注重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的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案例资料的阅读,相关联资料和知识的搜索,对其中涉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以及参与小组中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能加深学生对会计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讲,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自身独有的优势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中, 会计教材和相关的练习题往往都是与相关联业务的知识点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而与其他业务则很少相关联, 这实际上是将现实中复杂业务简单化。 学生对这样的练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往往仅能够掌握与之正对应的知识点, 而很难了解到相关知识点在现实业务中与其他知识点的关联, 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相比,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多来自于实务,或者根据实务编写,案例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能帮助学生了解、关注目前较为热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被动思考为主动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二、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有诸多优点,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非是?f能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知识传授上的零散性案例教学的特点, 决定了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无法向学生传授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知识。 财务会计这门学科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琐碎繁多, 但要求学生对所有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总体的掌握。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与案例素材相关的知识点, 但是在广度方面往往要受到案例内容的限制。 比如在针对企业现金控制及相关业务账务处理的案例中, 不可能全面地将与现金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在一个案例中, 如企业业务往来的结算方式可能仅仅会涉及到其中一种或几种银行结算方式,但是不可能涵盖全部的银行结算方式。

(二)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效果的随机性。一般情况下,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收集(编写)案例资料,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体交流。无论是哪一个步骤,都需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否则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笔者曾亲自参与过案例教学的过程, 尽管作为教师参与了每个组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旁听和指导了小组的案例讨论和小组在全班上的汇报,但这些学习认知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通过分组来进行的。由于每个组中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 从而使得案例教学效果也随着不同的组别而不同。比如,某个小组对分配的案例分析的非常深入, 小组讨论时各个组员参与热情也很高,那么该小组通过案例获取的知识相对较多,案例分析在该小组的实施效果较好。另外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小组会指定一位组员代表该组在班上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交流结果的陈述,那么,陈述成员的逻辑思维和叙述表达能力将会影响到全班学生对该案例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尽管增加了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但全班总体的学习效果又很容易受到某一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述能力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会计案例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和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综合前文财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财务会计知识是_零基础_的,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是无法对学生开展的。因此,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还必须采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之后,再开展案例教学。这一前提条件决定了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使之相辅相承,最大可能的让学生接触到实践性教学,尽早适应真实的经济业务。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6篇

关键词:浅谈;高级财务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4日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必备知识。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包括:系统讲授高级财务会计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跟踪高级财务会计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在高级财务会计方面的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部分师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同学们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以下是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吃透教材,掌握课程体系,抓住教学主线和重点

目前,我国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别。本文主要以高级财务会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东北财大会计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刘永泽、傅荣主编)为例,说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筛选。本课程体系共分11章:第一章:企业合并;第二章:合并会计报表;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第四章:租赁会计;第五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第六章:股份支付会计;第七章:物价变动会计;第八章:企业清算与重组会计;第九章:生物资产会计;第十章:油气开采会计;第十一章:保险合同会计。但是按教学计划安排,只有48个课时,如果要在有限的48个课时内把以上所有11个专题都在课堂讲授,笔者认为不仅不现实,而且会让学生感到主次不分,抓不到学习的重点,不利于学生学习。为此,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在精研教材,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主要内容、熟悉课程体系,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相关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把本课程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第一章:企业合并;第二章:合并会计报表;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第四章:租赁会计;第六章:股份支付会计;第八章:企业清算与重组会计。本部分内容是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考试的重点内容,因此本部分是课堂讲授的重点。第二层次,主要包括:第五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第七章:物价变动会计;第九章:生物资产会计;第十章:油气开采会计;第十一章:保险合同会计。这些章节主要涉及特殊行业,本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因为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都不可能穷尽该学科的全部知识,尤其是像高级财务会计这样教学内容可以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拓展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凡事不能只等待老师去讲解,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真谛。这种能力的培养、意识的灌输、对学生将来离开学校独立从事工作乃至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这样划分,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高级财务会计学习的重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以学习文化为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早以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但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导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1、多媒体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两种合并方式的比较时,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黑板上画出每合并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图,这往往费时费力还不够形象,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多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媒体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减少老师在传统方式下大量辅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高级会计课程往往需要列举大量的例题,尤其是越复杂的业务越需要将例题板书清楚。传统教学方式下这往往占去很多课堂时间,有时一节课或两节课只能讲解一个例题。如果我们提前将例题制成课件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堂时间;二是可免除教师上课时的劳累,而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授,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审计学;隐形知识;案例教学

一、前言

知识根据能否被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难言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等形式存在,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对隐形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关键是隐形知识如何外显和共享。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学中隐形知识的把握力差。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客体复杂、审计范围广博。在具体审计取证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的数据、资料和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以便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且审计证据的搜集方法多样,这同样要求审计人员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实践中情况多种多样,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去遵循,因此审计具体工作具有技巧性、判断性和灵活性,这使得审计学科必然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高等本科院校,必须在审计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传授显性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对审计隐形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实现隐形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这要求必须转换审计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审计教学方法。

二、审计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学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

传统的审计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大多偏重于介绍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偏重于审计程序的描述,内容上很多是准则原文,较为抽象。对于学习审计学课程的本科生而言,尤其是初次接触审计的学生,这些抽象晦涩的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审计程序,往往是难以理解和想象。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和审计程序,多数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而非真正理解。另外审计学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这就使得审计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多数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审计学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兴趣却不高的现象,同时也给教师在授课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审计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

(二)审计学实务性强,可操作性较差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仅靠课堂教师单纯的讲授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另外,审计与会计相比,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标准,因此可操作性较差。基于此,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其中,对所学知识由抽象难懂到有一个直观感受,以便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三、审计学课堂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即通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活动领会别人的隐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审计实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同时案例分析为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多重观点提供了可能,通过团队或个体间的人际互动产生充分的知识交流沟通,也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内容多、抽象、审计术语晦涩难懂,本身就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依据教材向学生灌输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有关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并没有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这就使得审计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差,从而更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案例教学则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抽象难懂的审计知识转换到具体的情景中。使枯燥的审计理论有一个较为鲜活的背景和情节,这样不仅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对之前所学过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感受,从而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2.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相关专业知识

审计学内容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是一门集合性学科。在实际工作时,需要审计人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但在学校学习时,这些综合知识是作为各个独立课程开设教授的,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时大多是独立分散的。而一个审计案例在分析时,不仅涉及到审计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各专业知识,这样在分析过程中,可促使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3.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判断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

审计理论抽象概念较多,且可操作性较之会计教学要差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出现较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区别于会计核算,审计实践中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指导依据较少,不便理解与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难以把握。

案例教学中,通过具体审计案例的分析,可加强学生对审计教学内容和审计理论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通过一些实际的审计案例,可使学生了解各种审计技巧等问题,也可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审计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审计主体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

1.模仿实务中审计项目组形式,建立班级学习小组

在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可先将班级学生模仿实务中的审计项目组进行分组,一般可6-7人一组,设组长一名。今后不管是课堂案例分析或是课下的大的案例作业等均可以小组形式完成。这样分组的形式可使学生对审计项目组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在共同完成大的作业或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以小组形式完成的所有工作均以小组形式计分,教师可以决定是小组中全部学生是否得同一分值,或是由组长在组内分配分值。

2.选取要适当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案例。一般来讲,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而教师在课堂又能够驾驭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选取与实际相脱节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过于陈旧的案例。应考虑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学生具体情况、我国审计环境等因素进行审计案例的选取。如讲解审计理论时,可选取较小的案例。在讲解审计实务部分时,则可通过综合案例的讨论分析,达到对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实务操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应重视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审计学案例库,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3.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适当增加审计学课程课时

案例教学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理想授课人数大约在30人左右,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教学条件和资源跟不上,造成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甚至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很难有效展开案例讨论,不适合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大多学校审计课程的课时设置也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因此应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数。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新探[J].会计之友,2006(11):62-63.

[2]杨清香.关于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2):173-174.

[3]王爱华,等.隐性知识转移:审计案例教学的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0(3).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是日显重要,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一些业务处理,也就是说今后要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仅仅只像原来那样进行简单的计算已不能满足会计的需要了,而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具备比较多的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可以说,财务管理与我们日常工作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这种新的社会背景对企业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搞好新形式下财务管理的教学,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员分析案例,让学员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员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能把学员的学习引向更深的领域,能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法。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对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员多是见识偏狭的管理者,只懂数字分析,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运用一些案例教学形式。

二、案例教学的步骤

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员参与的主动性。以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案例策划阶段。当教师一旦选定了某一个案例作为教学的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的内容,找出案例中可能涉及的重要问题,并且计划带领讨论的程序,以及寻找和该案例相关之文献资料。其次将案例发给学员,要求学员事先阅读,并且分析案例之重要问题,拟定可能解决之道。二是案例讨论阶段。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是用于讨论。案例讨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通常是先让学员针对教师和其它参与者所提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反应,使其对于该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员起始的观点,以知道其对于该议题的专业了解情况,作为架构鹰架辅导的参考。然后经由鼓励团体成员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此时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学员均能依其了解程度在团体中贡献各自的主意,并倾听不同的想法。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员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案例作为一种作品,大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开和案例的总结。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对授课教师要求及其严格,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还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行业的规章制度以及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授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来锻炼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学以致用的桥梁,是培养技能的途径,是考核能力的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员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养成创造的能力。由于实践教学在能力培养及考核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并重。在财务管理理论课堂系统、详尽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学员对课后作业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案例,对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以有助于学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财务管理案例。

其次,做好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选择社会上比较有名的优秀的企业案例,也可以从一些教科书上搜集,比较好的教材就是王化成老师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里面涉及到的一些案例比较经典,可以拿来借鉴。书中案例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有财务分析案例、企业筹资管理案例、企业投资管理案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案例、企业分配管理案例、企业并购管理案例等等。这种分类正好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一致,对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加强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员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激发学员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员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增强学员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员真正成为有理论知识和熟练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虽然通过案例的学习,学员不一定把所学到的东西一一罗列或用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19篇

一、传统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接受程度不高

本文的财务会计是指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之后,在掌握了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属于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财政部制定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知识点内容多,关联性强,特别是这种法律条文性质的知识点在记忆上难度比较大。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只靠死记硬背记知识点,而不是理解性地记忆,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比如只知道如何针对企业经济事项做分录、做报表,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会计方法?选择不一样的会计方法、政策将如何影响企业的资产和收益?

(二)教学环境的欠缺

由于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详细的认定,教师无法有效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水平。财务会计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并且,受限于专业自身的性质,社会及学校缺乏财会专业领域的相关竞赛,校企之间也缺少专门针对财会类学生的实践基地等合作项目。教学渠道的单一和各方支持度不高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热情,基于毕业压力大多数财会专业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期末考试的复习中,对平时可以训练实践分析能力的案例讨论、分析报告采取敷衍态度。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原因,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拥有高学历的背后普遍缺乏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经历或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实践经验,有些教师自身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思维模式。这使得教师的分析解决案例的方法与企业实际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造成教学与实际相脱节。

二、财务会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营造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氛围

理论结合实际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效的思维方式、理解力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灵活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会计理论的同时穿插案例分析,从实质上理解会计准则制定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通过案例对比不同的会计估计方法、会计政策的适用情况或者使用效果的不同,这样学生既知道“如何用”,也知道“为何用”。

(二)搭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单向的。而案例教学法要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其沟通是多向的。教师在授课时增加会计案例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要时组织讨论小组或者辩论会讨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学生之间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组成团队,各成员的职能分配不同,建立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相互的学习便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这种互动机制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有效地评估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

三、财务会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

(一)案例设计环节

教师可以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事件中选取案例,也可以通过科研从企业咨询或者调查中获得的典型事例中选取,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1)实践性。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当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案例,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专业问题,并且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不存在知识盲点的案例。(2)综合性。财务会计中各部分的内容是连贯的,各部分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前后呼应,其知识体系是完整的。因此所设计的案例应避免相关经营流程的脱节,将类似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如模拟一个公司在实际运营中一整套的生产、营销、投资等流程。(3)针对性。设计的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适应,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别选择案例。因此所设计的案例要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三段式”导入案例分析

依照学生的思维递进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引入案例分析。前两个阶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现实案例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考察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分析的能力,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1.第一阶段,引导。在正式讲授前,引入一些典型财务分析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案例紧扣时事热点,如上市公司坏账计提吞噬巨额利润案、财务造假案、资产虚增案、会计舞弊案等在真实的资本市场中每天都可能发生。2.第二阶段,穿插。课程讲授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与所学内容有交叉易混淆的情况下,插入案例的同时结合对比法、图解法、总结归纳法等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勾稽关系与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比如,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教学内容,仅仅向学生讲授两者的确认与计量,既枯燥无味,又不易于消化吸收。而如果针对这部分内容选取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对比和总结出不同类别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差异性,对于其深刻理解和把握将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划分为哪一类,是非常必要的。3.第三阶段,总结。分析讨论案例是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环节,一般在结束基本知识的教授后进行。以教师模拟案例的发生背景,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为基本套路。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总结,阐明案例中的要点和难点、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理清学生的分析思路,归纳案例的结论,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等。最后,对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的正确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分析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财务会计案例库

面对财务会计案例资源缺乏的现状,保障案例教学法达到基本的效果,各大高校应建立财务会计案例库,并及时更新。在建立案例库时,可从以下方式中搜集案例: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搜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设计财务会计教学案例;与其他高校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二)成立“财务会计实践学习会”等学生社团

为使学生真正参与财务活动的讨论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各大高校可以成立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有关的学习会之类的学生社团,主要由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财务会计案例训练、课前讨论等工作,以解决教师精力有限、课堂时间短暂等压力。

(三)举办财务会计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为了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与积极性,高校可以独立或者联合其他高校举办财务会计知识竞赛或者案例辩论会等活动,通过实际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能力。并且加强校企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给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学习方法等带来新的变化。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授课,建立财会专业学生的寒暑假实习基地,这不仅真正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畅想,同时也成为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坚实后盾。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20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应用

一、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 案例教学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基础是建立在掌握和学习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技能上的,其中包括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把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案例中,这是对所学知识整合,这样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 案例教学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我们的学习是一系列的认知过程,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一切认识的源泉。案例教学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的,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财务知识。

3. 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需要所选的案例有一定的情节。在财务会计中实施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对财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了解会计实务 , 综合运用会计知识是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 不管是人际能力、智力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光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变革教育观念,把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理解财务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2.做好会计案例的选取工作

在财务教学中,要结合相关知识点来选取和设计案例,基本上应应该做到遵循实践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这四大原则。

3.把学生分组

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时应该把学生分组,每一组的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讲十人左右比较适宜,让每个小组自主运作,这其中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课后的分析总结。例如,在讲解财务会计中的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授的话,就需要老师逐条解释,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还是不会进行实际操作;而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把一个班级划分成四组,让其承担收款单位开户行、付款单位开户行、收款单位及付款单位,这样能很好的模拟这个结算的程序,并让其在模拟中互换角色,这样每一组都能掌握各个环节的结算。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使得教学课堂生动有趣,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熟练掌握各种结算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

4.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

财务会计教学中,应该然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表不同顾得观点,积极讨论相关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案例的答案不仅仅就一个,这样学生会更加有各抒己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总结时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分析这个案例的途径、方法与思路是不是正确。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外,老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此分析报告应该给予相应的成绩。

三、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跟着相关问题进行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比较法、综合法、概括法、分析法等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很好地进行思维、运用和巩固所学的财务会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重要的课程,其理论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精练并总结出来的,财务会计的一些理论相对比较枯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所以,在财务会计的学习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在讲解财务分析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不能仅仅简单地传授教材上的基本理论,要先以案例为铺垫,介绍许多企业财务造假的例子,让学生知道财务分析的必要,进而让学生分析、总结这些案例,得出财务分析的方法及重要性。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鼓励那些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财务分析的相关知识。

2. 应把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相结合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21篇

【摘要】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过去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满堂灌”,以及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能够将教学重心放在训练学生综合技能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其次,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中职;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学是一门中职会计专业务实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学科的务实性,决定了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实践教学,又要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考核能力的手段,培养技能的途径,学以致用的桥梁。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过去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满堂灌”,以及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能够将教学重心放在训练学生综合技能上。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进行分析。

一、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符合中职学生心理。中职生年龄都在十几岁,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虽然她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注意力不集中,但她们通常会对新形式、新观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案例教学法不再是枯燥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将一个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件讲解给学生,这无疑能够较好地吸引中职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模式,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顺利进行极为有利。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务必要做到融会贯通才行。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机地整合学生头脑中原来处于零散、分割状态的知识,形成了逻辑推理和知识归纳。

3.以事实为依据,体现出真实性。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多来自于企业实践,务必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加入教师任何的分析和评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真实地感受案例。

4.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学会案例的讨论、分析、思考、阅读,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

5.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极为强调。学生通过讨论案例,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团体生活中,发挥出团队的合作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选择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务必要掌握所讲解的内,然后基于课程的要求和课程的内容来选择案例,案例务必要符合中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做到针对性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中会涉及到现金业务,教师可以利用预借差旅费来编写一个案例,让学生对其中所需列出的会计账目进行分析,写出会计分录,这样一来,能够便于学生较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2.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既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又能够将教学过程用动画、声音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让案例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同时,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务必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给学生提问题时,既要针对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提的问题做到有层次性、联系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3.注重案例形式的多样化

案例教学法形式多种,既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还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沟通讨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会涉及到应收及预付款项,教师可设计一个有关材料采购的案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去讨论、设计方案,编写正确的会计分录,这样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幅度节约教师讲解的时间,一举两得。

4.案例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务必要注意的,案例教学只能起到画龙点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学的效果,但是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还是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小结

总之,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实践性,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思维,提高决策能力及分析能力,还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她们未来的就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22篇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这是会计研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显然这里的会计研究方法只是一种研究工具,是独立于会计理论的外在因素。但笔者认为,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

1、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巴甫洛夫,1995)①。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加里。s.贝克尔,1992)。这不仅说明了经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将经济研究方法上升到与经济理论同等的高度。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1996)也曾说道:“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3、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划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吴俊、段闻祥,1994),有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及下层特殊研究方法的(卢永华,2000),有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的,也有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的(苏锡嘉,1992)。

4、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互补性。会计研究方法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任何会计理论的研究都必须是多种会计研究方法的密切配合。实际上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如就很难严格区分归纳法与演绎法,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也毫无意义”②。在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中,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满足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这由各自的优缺点所决定。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例,一些人认为,规范研究不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经济学之所以保留早期沉默科学的称号,是因为太多的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对待政策”,规范研究缺乏严格的证据支持,“不能用确凿的证据验证的理论是模糊不清的”,而实证研究的诞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令人激动的科学”(张五常,2000)。但另一些人认为,实证研究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我们并不会“仅仅因为理论无法完美地进行预测并不足以促使研究人员或使用者放弃该理论”(齐默尔曼,1999)。

二、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间,会计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陈信元,1999);_期间,“由于受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都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陈信元,1999);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会计界才开始恢复性的工作,忙于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方法也只局限于规范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西方会计理论的引入以及新一代会计学者的成长,一些成熟的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尚未付诸实践。因此我们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统计的内容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与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为主。

(一)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情况

总的来说,我国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较少。据笔者对《会计研究》创刊以来所刊文章的统计③,直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共计25篇。我国第一部西方译著是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我国第一部论述会计研究方法的专著是周忠惠编著的《会计研究方法论》,此后张朝据也出版了专门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著《实证会计研究入另外一些有关会计理论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会计研究方法,如吴水澎主编的《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单从文章和论著的数量来看,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正是这些寥寥可数的文章为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新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播及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我们的统计以《会计研究》为主,为了比较时有所参照④,还统计了《经济研究》上所刊文章中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⑤四类统计(见表1、表2),结果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1、会计研究方法单一,是制约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我国的会计研究仅仅局限于规范会计行为而无法前瞻性解释、预见会计实务。

2、无论是会计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均以规范研究为主,说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总体偏低。同时期,美国最著名的会计专业刊物《ac-counting review》和《journal of accountancy》95%以上的文章都是实证研究。当然美国也有大量以规范研究为主的会计刊物,还不能妄下实证研究优于规范研究的结论,但有数据事实作为佐证总比逻辑演绎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我国实证研究开始于1991年并逐年上升,现占文章总量约10%的份额。

4、会计研究方法有逐渐多样化的趋势。问卷调查一直被人们喜闻乐用,实证研究的比例逐年上升,案例研究在经济研究上广泛运用但会计研究未足够重视。

5、会计实验研究方法根本未被我国会计研究人员所接受。实验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用于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问题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

(三)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

由于规范研究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我们只统计了其他三类所涉及的领域。

1、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这类文章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功能锁定或过度反应现象,如张人骥等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1998),沈艺峰与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赵宇龙与王志台的《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2)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如陈小悦等《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陆建桥的讲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3)资产重组,如陈信元等的《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4)系统风险,如施东辉的《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吴世农等的《我国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陈浪南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5)股利分配,魏刚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吕长江等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杨淑娥等的《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6)资本结构,如陆正飞的《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忻文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7),陆正飞等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陈晓等的《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孙永祥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陈晓等的《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

2、问卷调查涉及的领域。问卷调查是采用邮寄方式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缺点是,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但由于简单易行,还是受到了我国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青睐,问卷调查也成为最早运用的除规范研究方法以外的会计研究方法。我国会计研究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裘宗舜的《关于会计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1988),曲晓辉的《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会计研究,1998),王立彦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林文雄的《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会计研究,1998);吴联生的《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经济研究,200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关于中国会计、成本方法等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2000、2001)等。

3、案例研究涉及的领域。案例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微观基础,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由于我国的会计教师和学生还不具备全面的素质,加之我国会计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生、硕土生及博士生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此类,会计教师也很少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如此,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不乏优秀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分析文章。比如:《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索》(会计研究,2001),《管理会计运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运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等;除此外,还有大量的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汤谷良编著的《点评中国财务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文贤编著的《中国会计案例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宝震编著的《审计案例》,另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乔世震编著的系列案例教材也很有影响力。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情况之原因分析

上述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是,实证研究主要用于资本市场研究与行为研究两大领域,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数学、统计、哲学、思维、逻辑、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一)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缺乏实践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说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质量还很差,不能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

1、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来_的审计结果和财政部所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这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的意义自然不大。

2.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上市公司数量呈几何增长,样本不具可比性。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用部分样本谁知总体量特征的逻辑错误。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时间过短,还不能满足时间序列分析的需要,我国目前就有用三年时间的数据提炼出会计实务规律的实证研究。最后,我国没有权威的数据库系统,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由研究者个人搜集,费时成本过大且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23篇

(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接受程度不高

本文的财务会计是指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之后,在掌握了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属于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财政部制定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知识点内容多,关联性强,特别是这种法律条文性质的知识点在记忆上难度比较大。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只靠死记硬背记知识点,而不是理解性地记忆,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比如只知道如何针对企业经济事项做分录、做报表,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会计方法?选择不一样的会计方法、政策将如何影响企业的资产和收益?

(二)教学环境的欠缺

由于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详细的认定,教师无法有效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水平。财务会计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并且,受限于专业自身的性质,社会及学校缺乏财会专业领域的相关竞赛,校企之间也缺少专门针对财会类学生的实践基地等合作项目。教学渠道的单一和各方支持度不高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热情,基于毕业压力大多数财会专业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期末考试的复习中,对平时可以训练实践分析能力的案例讨论、分析报告采取敷衍态度。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原因,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拥有高学历的背后普遍缺乏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经历或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实践经验,有些教师自身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思维模式。这使得教师的分析解决案例的方法与企业实际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造成教学与实际相脱节。

二、财务会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营造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氛围

理论结合实际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效的思维方式、理解力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灵活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会计理论的同时穿插案例分析,从实质上理解会计准则制定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通过案例对比不同的会计估计方法、会计政策的适用情况或者使用效果的不同,这样学生既知道“如何用”,也知道“为何用”。

(二)搭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单向的。而案例教学法要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其沟通是多向的。教师在授课时增加会计案例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要时组织讨论小组或者辩论会讨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学生之间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组成团队,各成员的职能分配不同,建立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相互的学习便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这种互动机制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有效地评估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

三、财务会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

(一)案例设计环节

教师可以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事件中选取案例,也可以通过科研从企业咨询或者调查中获得的典型事例中选取,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1)实践性。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当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案例,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专业问题,并且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不存在知识盲点的案例。(2)综合性。财务会计中各部分的内容是连贯的,各部分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前后呼应,其知识体系是完整的。因此所设计的案例应避免相关经营流程的脱节,将类似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如模拟一个公司在实际运营中一整套的生产、营销、投资等流程。(3)针对性。设计的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适应,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别选择案例。因此所设计的案例要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三段式”导入案例分析

依照学生的思维递进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引入案例分析。前两个阶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现实案例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考察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分析的能力,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

1.第一阶段,引导。在正式讲授前,引入一些典型财务分析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案例紧扣时事热点,如上市公司坏账计提吞噬巨额利润案、财务造假案、资产虚增案、会计舞弊案等在真实的资本市场中每天都可能发生。

2.第二阶段,穿插。课程讲授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与所学内容有交叉易混淆的情况下,插入案例的同时结合对比法、图解法、总结归纳法等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勾稽关系与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比如,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教学内容,仅仅向学生讲授两者的确认与计量,既枯燥无味,又不易于消化吸收。而如果针对这部分内容选取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对比和总结出不同类别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差异性,对于其深刻理解和把握将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划分为哪一类,是非常必要的。

3.第三阶段,总结。分析讨论案例是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环节,一般在结束基本知识的教授后进行。以教师模拟案例的发生背景,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为基本套路。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总结,阐明案例中的要点和难点、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理清学生的分析思路,归纳案例的结论,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等。最后,对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的正确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分析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财务会计案例库

面对财务会计案例资源缺乏的现状,保障案例教学法达到基本的效果,各大高校应建立财务会计案例库,并及时更新。在建立案例库时,可从以下方式中搜集案例: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搜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设计财务会计教学案例;与其他高校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二)成立“财务会计实践学习会”等学生社团

为使学生真正参与财务活动的讨论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各大高校可以成立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有关的学习会之类的学生社团,主要由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财务会计案例训练、课前讨论等工作,以解决教师精力有限、课堂时间短暂等压力。

(三)举办财务会计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为了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与积极性,高校可以独立或者联合其他高校举办财务会计知识竞赛或者案例辩论会等活动,通过实际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能力。并且加强校企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给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学习方法等带来新的变化。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授课,建立财会专业学生的寒暑假实习基地,这不仅真正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畅想,同时也成为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坚实后盾。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第24篇

关键词:现代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引言:管理会计的实践与理论都表明,案例的研究不但能够为各行业的企业提供管理会计的应用样板,促进其各种方法及经验的广泛应用,还能够为管理会计教学提供素材,以促进管理会计教学的效率。

一、管理会计案例的选择

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中,为了能够提高其竞争优势,必须要对自己的战略态势进行分析,将确保成功的重要因素找出来,这就离不开案例分析的帮助了,而管理会计的案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案例可以很好的将企业价值管理的情况、存在的各种矛盾或冲突、涉及到的各种数据、编写案例的人员的理念等很好的反映出来。在管理会计案例的选择中要注意适用对象的广泛性,兼顾适应国情、现实新颖、应用实际、典型示范等特点。案例研究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一)研究企业的竞争战略。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怎样进行筹资、投资、分配激励等各种战略的选择的,以及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又会对这些战略的选择产生什么影响,企业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且应该选择哪些手段来适应这些战略,来保证其竞争优势。

(二)研究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在对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内的企业应该重点以兼并作为典范,而管理会计方面的兼并主要是战略性价值管理的研究。例如,选择取得兼并成功的某企业作为案例,就需要对该企业的兼并策略、竞标成功的原因、信息整个过程中作用、兼并后如何处理财务及会计实务如何发展等进行分析研究。此外,对于企业的合并、破产、分立等进行类似研究。

(三)研究管理会计的某一领域。研究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变迁等对管理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价格的转移,以及竞争价值工程、竞争成本管理等。

目前,现代管理会计相对热门的案例研究主要有:一,管理规划的研究核心是预算控制;二,主要约束和激励机制研究,其中主要是为了增加经营者的作用;三,现代管理会计与企业资本经营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四,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五,在信息时代的创新性研究;六,管理会计在跨国经营方面研究等。但是,在案例研究过程中,要选择的企业具有代表性,要选择那些具有失败经验或成功的企业作为案例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波动很大,因此,研究其中典型的企业,对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样会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管理会计案例的编写

(一)设计案例标题。在设计案例标题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合理选择应用,比如,可以用企业的名字或者加上某些关键词作为标题,同样也可以把案例的相关方面作为标题,或者以案例内容和企业名称相结合作为案例的标题。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必须要体现研究案例的本质。

(二)内容布局。相比于其他案例,管理会计案例更侧重于使用性,在书写正文部分时,同样比较灵活,可以是三段式,也可以是五段式等,但是,在书写的内容上要求比较高,应该体现其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且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三)基本介绍。这是现代管理会计案例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方法:一,按照事物的类型安排;二,按照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三,按照混合方式安排。

(四)评价。分析和概括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使其与实际联系起来,从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经验教训。

(五)附录。主要是说明一些没有列入正文且和管理会计案例有关的资料,虽然这些资料不是案例的核心内容,但是对案例的讨论、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附录起着对正文补充说明的作用。

对于管理会计案例的编写要求是,首先具有高质量、值得推广、有效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相关部门或者企业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也可是根据杂志、报刊等资料改变而来。学习国外的管理会计成功案例,然后通过实践运用到我国的企业当中,通过对其中内容等加以修改,编写出适合自己的案例,这种方法十分重要。

三、管理案例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用过去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管理会计的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每个时期的案例都有其时代特征,并且它们之间也没有可比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观来看待事物,杜绝用之前的案例来进行统计推断。

(二)研究的结论要有思考性。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实务解释与理论验证,进而使人们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案例所处的会计环境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

(三)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体范围以及时空界限进行明确。管理会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这就要求进行案例研究时要有侧重点,也就是为了方便编写案例,应该对研究主体的主体及时空范围进行界定。

(四)避免案例研究中的偏见。主观性和偏见是有区别的,管理会计实务要由研究人员进行解释,不一样的研究背景下,研究人员可能会有不同观点的案例报告,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人员尽量去避免偏见产生。

(五)保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的道德标准。管理会计研究必须要保证研究者与被研究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将机密信息获得的必要性与利用该信息的可能性间的关系处理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会计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通用2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