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通用8篇)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通用8篇)

小车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通用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1篇

订单式培养的成败在于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探索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规律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订单式培养的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尚在探索之中,没有出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成功经验,难以为其他职业院校借鉴与运用。因此,需要对订单式培养框架下高职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体系的改革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特殊性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体现职业性、体现能力本位。要围绕订单协议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毕业后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订单”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依据。

2.体现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三方利益。订单式培养要理清三方关系,整合课程与教育内容体系,在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时,满足企业强调的专业性和实训性、学校强调的教育性和基础性、学生强调的拓展性和情感性。

3.体现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战略的调整及自身业务发展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对后续人才的要求表现出很大的不定期性和变化性。因此,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订单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动态调整,使学生“生存有技能,发展有潜力”。

二、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则

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需要在正确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功。

1.订单式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1)改革的合作化。是一种校企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合作。(2)课程目标的岗位化。要瞄准“订单”所确定的就业岗位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3)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根据“订单”所确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将所需要的知识按内在逻辑关系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统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4)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课程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5)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课程实施应由单一的学校主体向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课程实施的任务转变,教学的场所由传统的功能单一的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转换。(6)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订单”评价,以便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要求。

2.订单式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原则。除应遵循高职教育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定向性原则。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2)可持续发展原则。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只关注当前企业的需要,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变换,做到定向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3)能力本位原则。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主体性原则。在保证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最新知识和能力。(5)一般技能教学与核心技能教学相结合原则。围绕订单岗位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养和提高。然后,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其他非核心技能、非核心能力,并据其要求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

三、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

1.课程体系的结构。从订单式职业需求分析出发,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可设置四类课程模块:(1)基本素质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强调学生宽基础。基本素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及文化修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基本能力、实际交流能力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也叫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3)订单课程模块。旨在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4)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2.课程体系的内容。根据订单式培养的课程结构建立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制定突出岗位能力的教学大纲,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素质和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订单课程以及选修课程。

3.课程体系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1)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比例。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必修模块课程:订单模块课程:选修模块课程=30%:30%:30%:10%。(2)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时间分配。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订单课程:选修课程=3:3:5:1。

四、改革的评价机制与提升机制

(1)效果评价机制。在改革方案论证修改之后,予以实施,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大纲、课件与教材、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价。一是成立评价小组,成员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同时吸收少量学生参与。二是定期开展评价,包括:每门课开展单项评价,每学期开展综合评价等。三是多样方法评价,主要有:课堂理论测试、实训动手比赛、毕业设计综合评价、实战业绩排行榜等。(2)效果提升机制。校企工作小组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各环节进行总结、完善,不断提升改革效果,提高订单班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张智,张美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65~66

[2]刘雪松,李盛聪.谨慎看待高职院校订单式教育[J].职教论坛.

2010(6):23~25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生毕业的出走无非是在就业、考研、出国之间的选择,故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研究型、应用型,缺乏对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教育培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我国高校开始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育。一般的高校都设置就业创业管理机构,设立创业基金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创业资金,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把创业教育功利化,达不到自主创业方面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普及性相对较差。

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存在起步比较晚、普及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力度弱,教育效果上还没有可以广为效仿的成功案例。目前,阻碍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有:1.“创业教育”的开设基本上停留在专题讲座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门体系化的课程;2.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草创性,无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备性;3.有待商确的学科归属;4.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专门受过培训的师资队伍,没有足够的创业基金,难以寻求的创业基地等等因素,无一不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必须提升认识和思想,才能克服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迅速地改变这种滞后的局面。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技能的实践活动。而创新性、创造性的技能不只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熏陶和激发才能生成。故而,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不只是在创业技能层面上的培训,更是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进行研究、梳理与推广。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内容

(一)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第一,优化专业设备,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济管理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和理科,它是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与文、理科的专业知识内容的综合交叉学科。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开设或合并某些专业,适当地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具有复合性、适应性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经济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高校的经济管理教育应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故而,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生产与教学匹配,工作与课程同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管理者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故而,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苏格拉底曾说:“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需要的仅是唤起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境界。”所以现代教育不但是传授各类知识,更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的课程应更多采取双流沟通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发挥其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从而改善其心智模式。

最后,建设师资队伍,注重其素质完善与技能的综合。师资队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外的话多经济管理院校的教师都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参加政府或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一方面丰富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高其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 细化与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创业活动是以创新和创造等活动为基础,将理论知识转化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创造财富,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活动。高职院校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务必同样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逆商与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自我创业,进而创富。所以,新型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务必以夯实素质教育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智慧,拓宽其视野,又要传授其综合理念知识;既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又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与领导力。所以,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2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基础。有“事业心”、“开创性”、“个人特质”的人才是创业素质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创建者。他们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所以,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与逆商的三商融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正确地面对人生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目前的创业多是利用知识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知识产业化的过程,传统的创业教育已不能与之相符。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将知识与经济资源优化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务必坚持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素质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有着创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有着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创业思维与创业素养。

4 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改革现在培养与管理模式,要学分制与弹性学习制度并行实施。创业活动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高职教育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设计与充分发展。所以,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学制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进行弹性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核方式。高职教育要允许学生跨系统跨专业流动学习,形成多学科多技能的知识架构,并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考核方式丰富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学习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三、财经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市场需求,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应构建“宽、厚、强、高”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宽”是宽口径,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厚”是厚基础,即专业知识的基础厚实,自学能力强;“强”是强实践,即创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强;“高”是高素质,即创业的综合素养高。而这些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来实现,即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灵活进行教学组织与培养机制的灵活化,多元化构建实践环节等。

(一)制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将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首先要制订能够体现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体现出培养创业型管理人才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等内涵。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优化,校内课程与校外课时的合理化,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实践空间,注重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优化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进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与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使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与厚重的专业基础,能够实现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交融。

第三,整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基于创业素质的综合化,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以学科与专业为纽带,整合文理科,开设一些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复合性等综合学科。

最后,打破专业障碍,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三)构建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化与人文化,高职院校应灵活系统地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 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同步化,优化教学过程。创新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其教学过程合理化、最优化。

2 生产技能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生产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与素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3 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授人以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着重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业思维的培养。

4 加强实践训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重点是实践训练,注重其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注意实践训练第一,构造实践教学体系,处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整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一个教学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全作教育。使学生在直接深入到企业的运营中,培养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全面技能的训练,提升创业活动所必须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养。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3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界定

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这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价值层面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第二个问题主要涉及知识层面的课程计划和教育内容,第三个问题主要涉及行为层面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由此可知,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二、中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

(1)美国。在人才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正因如此,美国大学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年代中,美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知识的传授。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满足会计职业界的需要,在1990年发表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二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美国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为了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AECC在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目标》中规定,本科会计教育课程包括:一般教育、一般商业教育、一般会计教育三类课程。一般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续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积累一定的历史、国际和跨文化知识,提高对科学与美学的欣赏品味并能运用适当的价值进行决策。一般商业教育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财政、市场、经营、组织行为等一系列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的活动及部门设置特点,了解总经理如何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一般会计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应当以信息的辨认、衔接、沟通与使用为中心,表现出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发展和沟通过程的本质,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四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材中所附的习题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教材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主要依据,而仅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的一种,如《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商业周刊》等也成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日本。与其经济发展的历程相适应,日本近代的会计是在19世纪后半期,以引进西欧近代会计方法为起点,并通过制定商法、公布财务报表准则和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日本会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对有关计算和传递经济信息的基本结构和结论提供初步理解;培养计算、分类、传递经济信息的能力;以培养未来的会计师为目标。使之具备有效的计算、比较、传递经济信息的专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培养敏锐的分析能力和调查能力。日本会计学本科专业基础教育阶段所开设的课程由一般教育科目、外语科目和保健科目三部分构成。其本科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课程内容多、容量大,尤其是对企业营运方面的课程较多;如经营学总论、经营分析论等课程的开设;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选修科目多,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大。课程设计注意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会计学科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3)英国。英国各个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课程设置比较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会计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的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老师也都会将其及时加入到授课内容中,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需要脱节。二是灵活的会计教学方式。英国会计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学生上课的时间较少,有许多时间自由支配,这样可以通过阅读、查资料来拓宽知识面,并且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辅导和研讨兼容性模式。三是会计考试评估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而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小测验或演讲等形式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30%~50%,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50%~70%,多为闭卷考试,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即使是会计核算也会要求相关的分析和决策。

(二)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目前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教学计划的内容多年未变,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1)培养目标。据调查,目前我国各高校大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会计基本理论及实务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人才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外资所)、保险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及外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各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部分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各高校大都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会计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狭窄、陈旧,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课程未能及时适应会计行业变化的需求,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政治理论课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的课程过多、层次不清等现象较多,而学科基础课的比重过小。二是会计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不同课程间的重复现象严重,同一课程教材的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内容、体系的重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与学的方法。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造性的学习。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在目标上只注重“应知”、“应会”,不会去主动思考、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和必要的信息交流,完全是一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此外,会计是一门实贱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缺乏实贱教学的辅助,学生往往只是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掌握一些很抽象化的概念、原理和准则,往往形成理论与实贱严重脱节的局面。

三、中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一)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

目前国内外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培养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90年发表的第1号公告一一《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会计专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在进入职业界的时候成为职业会计师。国外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如此,因此,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将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教会其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定位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宄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一种目标定位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使学生片面地认为经过四年制的学习,就已经成为了会计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导致在工作选择上盲目攀高。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还必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导致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繁多,而基础理论学习明显不足。

(2)培养方式。国外很多国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学生的能力。教材中所附的习题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惟一的,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强化会计的职业判断意识,以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课本也不再是作为教学的惟一依据,而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的一部分,一些商业材料起到了更好的补充作用。而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还比较落后。表现为教学内容是“制度加解释”或“准则加解释”,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方法以“满堂灌教学”或“填鸭式教学”为主;两者结合的结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3)课程设置。国外大多把本科会计学系所学课程分为三大类:一般教育、企业管理教育、会计教育。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企业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强调一般教育,注重会计个人的修养胜于专业技能。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很合理。不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同时给学生以死记硬背的错误导向,学生学完之后,只知道大量的会计科目,缺乏对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专业的了解。在课程的安排上,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太多、基础课太少,重视制度准则的讲解、忽略会计理论学习的现象,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二)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重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美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要将会计本科教育的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上,以全面提高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在于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中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价值观,强调全面发展,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充分具备会计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外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2)改革会计教学方式。要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加原创性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等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3)加强实贱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实贱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贱操作能力。会计是一门实贱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教学中系统的理论讲述和讨论是必要的。但学生如不具体操作和实贱,是很难真正掌握好会计知识。只有通过实贱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进行运用,才有利于学生在实贱中培养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并且通过实贱性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更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在实贱性教学中,应强调会计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合作,将实务经验和当前最新的发展引入课堂。

(4)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会计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及个别课程的设置,其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培育,此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一是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二是培养一个成功的会计师需要的各种能力。在课程总体目标下包括三个层次:基础课程(哲学类、文学艺术类、法学类等)、商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会计专业课程。

四、结论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理论骨干; 现状; 原因; 培养路径

当前,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在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理论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探索、认真实践,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理论学习骨干,探索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培养路径。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思想导航、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健全人格、夯实大学精神、彰显办学特色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内容、方法、手段、措施、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影响因素。如何客观科学分析其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路径显得尤其重要。

一、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现状

1.主流意识形态层面强化一元引领又不同存在主题性、主体性缺失

但是,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中,缺少核心目标设定,在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过程推进、总结提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主题性和师生参与的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不明显,一些大学生理论骨干实用性和功利意识倾向突出。大多数学生理论骨干希望通过理论学习收获到看得见、用得上的成果,在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毕业分配过程中有突出的作用。最终导致思想教育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

2.目标内容设计层面凸显核心价值又不同存在科学性、有效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就实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鲜明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与其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2]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广大理论骨干。依托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方式活跃的培养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理论骨干中更具感染力和熏陶力,使其更容易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爱国创新意识,规范和提高道德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于广大理论骨干之心,富足他们的精神,健全他们的人格,鼓舞他们的斗志,创新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精神风貌的时代先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等。此类活动从青年发展和国家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角度,找准了教育目标与青年成长成才、青年学生理想追求与祖国需要的现实结合点,在凸显时代主题的同时,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参与,有力促进了青年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些高校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工作还需要进行改进,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内容和实现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培养的过程缺乏对大学生理论骨干的思想变化规律的研究,理论培训的的内容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养的辐射面不够,各高校每年200-300名的培训规模跟不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影响。

3.骨干培养实践层面突出特色养成又不同存在手段方式创新不够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集成式教学模式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旅游大省的资源优势,结合校企合作的便利,坚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小班教学模式改为集成式教学模式,运用系统与管理学原理,以旅游管理人才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对象,以团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为主,以教学小组辅导为辅的方式,锻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单位时段内,通过对师资、课程群、实践对象和教学模式的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按设计流程运行、控制、评价教学系统,以适应旅游行业集约发展、特色发展、低碳发展趋势对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集成式“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集成式“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政府倡导的新型旅游模式下,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和培养规格,共同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一、集成式“三个结合”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

1.学校和政府相互结合的认知

众所周知,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内在表现。当前,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环境下,政府制定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的政策必然会通过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和发展,对学校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培养上,不仅仅要及时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更要根据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预测企业需求的变化,在人才需求上找好“提前量”,避免出现“人才培养出来了,学过的知识也就落后了”的尴尬局面。深刻领会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对旅游教学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更新教职工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教师大胆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握好政策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能够培养出“实用、管用、顶用”的旅游人才,使毕业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有用武之地。

2.学校和企业相互结合的认知

校企合作的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企业所需相结合的集成式人才培养方式,主体是学生。它以将来的就业方向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集成式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的实习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学院按照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深度融入旅游业,依托旅游业,对接旅游项目。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结构,适应海南旅游业发展,及时更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业所需人才职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和旅游职业服务标准的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书)的对接,专业教育过程和旅游服务过程的对接。

综上所述,政府、企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应该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旅游人才的培养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二、集成式“三结合”人才培养方法的分析

集成式“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程式实践和课堂学习结合,遵循高校教育规律和旅游人才成长规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就业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再学习能力的三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是培养目标、所有的培养内容、培养制度、培养途径,以及考核评价等都要围绕实现培养目标进行。依据培养大学生在以人为本和自主再学习能力的理念,可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就业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再学习能力三结合。

就业能力:学生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简单地说,就业力就是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

行业适应能力:有些大学生在最初工作中喜欢旅游行业,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遇到了很多在学校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工作也很辛苦,劳心劳力,不像学校里想象的那样简单,觉得难以坚持下去,产生转行的念头,对工作很不适应。旅游学院针对此类问题,面向旅游行业以培养适应景区、酒店、旅行社等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自主再学习能力:大学生在工作中根据其发展的需要,重新补充知识,又能保持其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培养内容上实现基础理论教育、行业适应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三结合

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基础文化素质方面高于专科的大学生,为适应行业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要求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了解前沿性的行业进步;掌握所从事的行业岗位内的高新技能;精通所从事的岗位行业业务流程。根据工作的需要能独立处理在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很快完成工作任务,尽快适应旅游行业。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诚信品质,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综合型和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实现了就业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再学习能力三结合。

3.在培养途径上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三结合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指导、企业辅导的办学机制是应用型高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体制基础。企业是大学生实习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主体之一,与企业合作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完善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设置和新专业开发;专业课程设置;承担大学生基础知识和职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岗位,制定实习时间和服务标准;承担实习指导和实习成绩考核;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能胜任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劳动津贴;接受合格毕业生就业。政府的职能部门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政府的职能部门的联系及确保高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政府的职能合作可以积极推动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调研、制订工作能符合政府的标准,要及时了解旅游行业和企业选用技能人才相对统一的要求和最新标准的发展趋势,从而整体推进旅游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院在培养途径上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三结合,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逐步形成“人才共培养、过程共管理、成果共享受、责任共承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4.在培养规格上实现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

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指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相互结合与衔接,即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将学历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大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的认定。以卓越技能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将导游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集成式“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实施“三结合”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采用全程式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专业与旅游行业、企业、就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就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使大学生受益。

1.建设旅游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培养途径上实现学校、企业和行业三结合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专业共建共管制度,实现人才共育,并定期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及时了解旅游专业相关的新岗位,时时关注旅游行业所需人才标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旅游专业动态调整平台”。

实习实践就业一起联动。加强联盟内各个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合作开展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各企业为联盟高校优先提供实习实践就业岗位,各高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合格人才支持。建立企业校企合作奖励机制,强化企业的职业培训教育责任。建立大学生实训实习实践保障机制,及时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2.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开发职业化的专业人才建设规范,在培养内容上实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三结合

学校教育应从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密切联系行业实际,把人才培养过程与就业指导、旅游服务、市场营销等管理过程有机结合为一体,以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构建学习实训实践相结合和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职业化的专业建设规范。结合导游资格标准,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学习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一体的综合型课程,从而践行“学习的内容是为工作,通过实习工作实现夯实课本知识”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实行“双证毕业”,在培养内容上实现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三结合,最终使大学生将“普通人”培养成“职业人”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推进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了素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每年举办“大大学生创业大赛”、“导游职业大赛”、“酒店技能大赛”等等;聘请行业高管、政府领导、知名学者来我院和大学生交流座谈。培养校内素质教育专、兼职教师,聘请企业专家为素质教育兼职教师;构建多元化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众多、优势互补的作用,形成民营高校办学的特色。

3.推行职业导向的集成式教学模式变革,从培养目标上实现就业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再学习能力三结合

高校教育学和旅游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旅游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实际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在工作实践中和具体的与人打交道以及从老员工辅导中而获得的。因此,落实集成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推行本科教育活动导向的集成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集成式教学导向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通篇讲读,大学生一知半解,逐渐过渡到以大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突出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内容以旅游专业课分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立足于引导启发,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旅游行业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的环节带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以集成式模式的教学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并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中来,并使大学生在集成式教学任务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大学生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实训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只有纳入到实训课程体系中去才有可能使其与其他的基础、专业知识处于同等地位,引起上课教师的重视,否则就业能力的培养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4.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实施集成式“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师资保证

教师自身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行深度校企结合的前提,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施集成式教学对“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师资保证。

采取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平台,落实每年调配不同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也可引进一些在企业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高学历的管理人员到高校任职。要加大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聘用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动态的领军人物,是保证旅游专业建设和旅游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将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引入学校,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创建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引领,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资历等结构合理化,助推精品(优质)课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助推课程教学改革。要完善兼职教师的聘请和管理制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合理配比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集成式“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大力推进旅游本科专业深度融入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和旅游企业岗位链进行有力的链接,强有力地带动旅游本科专业调整与建设,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专业课程、专业教材改革与建设,使旅游专业建设与旅游行业紧密结合,体现高校旅游专业教育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院基础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使旅游本科专业的大学生从学业成功转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宁新.以创新集成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J].当代职业教育,2011,(3).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6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计划’模式下天津市本科参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相关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E4036)和2011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参与专业校企共建机制构建与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研究”(项目编号:YB11-10)的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在课程编制模式上,一般采用“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理性思维,主张与时俱进原则,在科学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敢于摆脱原来课程设置模式的限制,按新思路和新规范来编制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张遵循“适时原则”和“经济原则”。前者指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后者指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经常会出现诸如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组合来实现,同一课程内容可以通向不同的教育目标的情况,课程编制者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选择。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要在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科学设计模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指导下,根据“卓越计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卓越计划”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点说的是培养模式,第二点说的是培养标准,第三点说的是培养重点。“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点来进行,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合作企业要确实深度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

一、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本文的课程仅指狭义层面的具体课程科目,包括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任何课程设置都服务于一定的培养目标,但培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说辞比较泛泛,因此,在一般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粗线条。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目标细化成了非常明晰和具体的培养标准,这使得以“培养标准”刚性统领课程设置变得至关重要。

“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标准有三个:一是通用标准,二是行业专业标准,三是学校培养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是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由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部门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统一制定的。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部要求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学校自己的培养标准。学校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通用标准。实际上,学校培养标准是交融了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并结合了自己特色的标准,是学校具体执行时的标准,是“可落实、可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本文所说的“培养标准”是指学校自己制定的培养标准。参与专业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培养标准”内容很多,包括各种类别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标准体系。其中,本科层次培养的通用标准包含11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在每一项要求中都有具体的说明,如“基础知识”包括“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等。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相互关系,学校专业培养标准无疑包含上述基本内容,只是水平更高、更具体、更具有特色。参与专业在考虑课程设置时,首先要仔细研究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类别和水准要求,分解、细化要求,然后再明晰各种类别、各种水准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实现所必须依赖的各类课程。如对“基础知识”而言,要分析“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体包含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再如,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言,要分析在具体的专业中“工程实际问题”都有哪些?分析和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要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方法?这些理论知识、专业方法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

“卓越计划”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旨体现在“培养标准”中,因此,依据“培养标准”体系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会对以往课程设置进行较大的变革。在以往的培养方案中,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基本上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实践教学及应用训练为辅,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理论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和实际应用练习。经调查,一般本科专业的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全部学分的14%~16%。在“卓越计划”模式下,这样的学分比例显然不能满足实现“培养标准”中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工程能力”主要是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实践感觉和工程实践意识,这些能力、感觉和意识只有实施大量实际的工程实践环节才能进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具体的实践过程,依赖真实情境的设计实践环节。所以,在“卓越计划”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辅地位要发生适当改变。“卓越计划”要求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计不低于一年,这一年时间的企业学习主要包括实习、顶岗工作式学习和“真刀真枪”地完成选题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目的是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就业之间在知识运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差距。在“卓越模式”下,在校学习的三年是为在企业学习的一年做准备、打基础,而在企业的学习则是为了将来在企业工作提供前期训练和能力准备,目的是真正形成校内学习、企业学习、企业工作三个阶段的科学、有机、紧密联系,实现“教以致用”和“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企业实践学习处于更主要的地位,校内学习反而处于服务和服从的地位。为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将教学着重点转移到理论教学服务与实践教学上来,着眼于工程集成的实际需求,适当精简纯理论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增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出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全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二、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以“培养标准”为中心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后,要围绕“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师实施教学时,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在“卓越模式”下,这种转换要突出“能力”培养。首先要明晰本门课程承载的培养标准任务,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体要实现的培养目标,然后把相应的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内容有机地编排进去。在编排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紧密的内容,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内容要及时删除,要将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转换成能力培养体系,变以往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为能力体系的系统训练和加强。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没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不出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围绕能力培养来设计。可以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方式、项目完成方式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讨论式、探索式、实验式等方法,强调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和设计性。

教学考核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保证。考核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也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所谓考纲决定教纲,教纲决定学纲。学校考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打破过去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选择,以设计方案、实践工作情况和项目完成成果的考核为宜。在考核形式上以开卷或开放性考题为宜。

三、合作企业要全面、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深度参与”不仅在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即学生要在企业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更深的含义应该是培养人才要由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变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行为。企业更有资格谈行业标准、谈工程实践能力,更清楚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企业能否真正地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能否落实的标志之一。

企业的深度参与要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与管理等。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首先学校要征求和吸纳企业关于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单一课程特别是企业培养阶段内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重视企业参与人员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参与专业要给予认真考虑和采纳。最后,在考核方式特别是在企业阶段学习内容的考核上,参与专业要广纳博取企业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7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排球运动(Volleyball)诞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由威廉·G.摩根在1895年发明。排球运动在其诞生的十年后(1905)由美国的传教士传入中国,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民所众喜爱的一项现代体育项目。在排球运动传入中国后的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游戏性的娱乐体育项目到充满竞争的竞技体育项目再到市场化的职业体育项目”的演化过程[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排球竞技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群众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并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排球产业。虽然排球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在中国日渐繁荣的体育产业结构中,排球产业相对是一个发展较为弱的项目。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在于人才问题、在于人才的培养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要对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构这一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

中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国后借鉴了前苏联的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其目标旨在:“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2]。按照这种模式,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面临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飞速变革的局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诟病日益显现。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3]。“人才培养模式”有四部分构成,分别是:(1)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按照社会需求的标准来培养人才,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3]。(2)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因而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3]。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3)人才培养的制度:有学者把人才培养制度理解为“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4]。(4)人才培养评价:人才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3]。

二、国内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中国体育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了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置专业强调按国民体育人才总体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专才教育”思想制定专业培养目标”[5]。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以培养体育运动专业人员和基层教师、教练员为主,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以体育训练为主线,非常有局限性”[6]。关于目前中国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们不妨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表述历经多次改变,已从1980年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改为了2003年的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目前国内一些高等体育院校排球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定为培养中等以中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

2.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就排球这一项目来说,我们可以从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来进行分析。(1)从课程内容来说,目前中国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的排球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排球的起源、发展、排球基本技战术和排球裁判法等;二是实践部分,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技战术、临场裁判能力以及组织相应的排球比赛等;三是考核,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和排球技战术考核等。(2)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主要是采用讲授、实践、教学比赛等教学方法,另外近几年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逐渐被一些学校所采用,如:探究教学法、微格教学发、学导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各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考核,在学时安排上实践课占总课时的绝大部分。

3.培养制度: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3]。基本制度又包括学年制和学分制。从目前看,在中国的排球专项课程中这两种基本制度都在采用。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7]。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制定一些课堂规则、旷缺课制度、补考制度等,这种制度在不同学校均有制定。

4.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进行的科学、客观的价值判断。从目前看,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专项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理论课的开闭卷考试和技战术的考核两种方式。

三、体育院校排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措施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 第8篇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极易被学校、师生及广大家长所忽视。学生将体育课作为放松心情和释放压力的途径,而许多教师、学校和家长则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并未意识到其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近些年,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内涵在不断延伸,体育教育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却也凸显了其存在的问题,即针对体育课程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作为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同样存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现象。笔者在对本地区及周边几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进行观摩和调研后发现,其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提高身体素质的课时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此外,教育观念落后、方法落后、目标模糊、课程单一等一系列因素,也是导致体育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较差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增强体质,教师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并督促学生进行运动,在德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渗透通常较少,距离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差距甚远。且传统体育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过程乏味、手段陈旧、教法单一,无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培养。课程单一则主要体现在教材落后、质量差、数量少,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综合培养的要求,同时,教材不具备创新性,与普通高校相似,缺少针对性与适用性,与专业脱节,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教育

(一)深化融合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三)完善体育教学内容,适应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因其工学结合的特殊性,教师应将其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区别开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探寻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6]。学校可依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传统体育教材进行整编,使体育教材与学生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辅助效果,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需求。例如,根据本校学生专业和其未来职业不同,教师可以在选编教材内容里增加职业病预防和其运动保健内容,不同的专业有其相对应的职业病预防保健措施,如动漫、财会等伏案型职业和护理、旅游等站立型职业,教师要对其进行区别授课,促进学生职业健康意识的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要设置选课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使其能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因为其针对性强、实用性广,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自身专业素质,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了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教育。除田径类、球类等基础运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安排形体训练类、户外运动类、局部力量锻炼类等体育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充分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提高体育课堂的适用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身心状态,使学生的各项素质更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便于转换角色,适应工作需要[7]。例如,文秘、管理、财会、空乘、旅游等专业学生可选择形体训练等培养良好形象和气质的体育教学内容;汽车、机电、化工、数控、农学等专业学生则可选择一些力量性、协调性、耐久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际沟通、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养元素,使其更契合职业需求,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

(四)强化细节教育,培育职业素养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不仅表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更体现在个人素养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应注意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从各种细节处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这有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同事、领导的认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对器材进行管理和规划,在课堂开始前准备好相应器材,并在课堂结束后将器材一一整理归还,保持器材室整洁;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纪律,不能嬉戏打闹,认真完成课时任务;要求学生着装整齐,不乱丢垃圾,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其未来的工作岗位,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开展一定的体育教学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在班级进行体育技能展示,使学生在众人的瞩目下保持从容冷静,提高心理素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避免一紧张就大脑空白的情况,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挫折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良好地应对工作岗位中的各类紧急问题,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优化教学评价,提升职业素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培养教育内容及方式情况范文(通用8篇)

微信扫码分享